|
re:我说两句,本来我没多少资格谈这个“你我他...
我说两句,本来我没多少资格谈这个“你我他”的训练的,因为我并没有过多少实践,没对我家宝贝专门对此做过分辨练习,我猜他们至今仍然不确切明白。
但我教给了他们固定的回答方式:只要我问“你...?”,他们就都能回答“我...”。更多语言应用中,我教的是在将“你我他”这些词固定在某些句型里,比如,帮我XXX, 给你XXXX。这些他们不会用错。
为什么“你我他”这么受重视? 因为一提到自闭症,代词倒置都会被当做一个典型的特征行为,甚至作为诊断量表的一个指标。急切地在这类量表中的行为做干预,很常见,也很正常。诸如“目光对视”“垫脚尖走路”等等,都是干预热点。我要是把量表中的行为都矫正好了,你还凭什么说我是自闭症?
这个思路,不能说有错,而且,对于新家长,在尚不能充分理解自闭症的情况下,甚至无从下手,不清楚干预方向和细节的情况下,这么做是正确的思路。
但是,除了抓这些“典型的”行为之外,我们还常说的“抓核心”,那就是指抓“社交”。虽然这很“虚”,可是,在具体干预中,这可以提示我们不要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行为的干预中,常见那种非矫正、非攻克不可的急切,但不一定适当的做法。
比如这个“你,我,他”。
如果你能教孩子每句话里都用实称,张三XXX,李四XXX,妈妈XXXX,爸爸XXX,如果孩子能很好滴应用这些实称作为主语宾语,那么社交障碍就会少很多,尤其教会他主动地沟通应用,那他一时不会代词,一点儿都不用着急。
因此,我觉得要想多鼓励孩子的语言沟通,就应该更多地花在“语言真有用!”这种体验上,而不必急于去跟某个代词误用,或某个发音不准,某个或语法有误,花过多力气去较劲。否则,一则容易挫伤他的语言应用积极性,二则欲速不达,甚至让他体验的是这类干预是对他的难为和折腾。这如同教“目光对视”一样,过分地为了“看我”而教“看我”,就偏离了干预主线了。
抓“核心”的主线提示我们,如果遇到了某个项目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可以防松些,多琢磨一下:我教这个到底对孩子的社交有什么用,有没有更容易教的,可以绕过去的替代项目?比如,如果我孩子能力不足,我教他刷卡就是了,也能去买酱油,不必一定要教会他计算找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