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社交故事中,我喜欢从想法解读的角度教给孩...
社交故事中,我喜欢从想法解读的角度教给孩子。
能够讲到这样的故事,一般是给语言理解基本不成问题,口语表达还不错的AS孩子。
盈盈的《小婉与小梅》的故事,我非常喜欢。
小婉和小梅去逛街,一人买了一条自己喜欢的围巾。小梅去上卫生间,就把东西交给小婉拿着。小婉等着等着,突然旁边一个小女孩摔了一跤,头上摔破了一个大口子,一下流了好多血,小婉想都没想,随手拿了一条围巾就给小女孩包扎上了。小梅出来看见了,心里很不高兴,那条围巾是她的。小婉还不知道小梅生气了呢。
第一遍:先将故事流利地讲下来。搞清楚叙述中的每个细节和人物关系,搞清楚故事中的突发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遍:就想法解读方面进行分析和提问:
小婉看到小女孩跌倒流血时,是否认真考虑了用哪条围巾给她包扎起来?(当时有没有思考的余地?---这个问题对有一定突发事件生活经验的学龄孩子,可以试着做)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再难一点的问题: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龄的孩子可以增加问句的难度)
小梅出来了,看见什么了?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不高兴)?
你做一下小梅的表情。
小梅不高兴了,小婉知道了吗?(小婉不知道小梅生气了---这个句子对以琳的好多孩子理解起来会成问题,往往需要拆分一下。)
小梅生气了,小婉为什么没有看出来?是小婉反应迟钝(没看别人的脸)?还是小梅生气的样子不明显?(此处需要实际演练)
生气一定要表现在脸上吗?
你有没有见过心里非常生气脸上却看不出来的人?(需要让孩子知道内心生气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成正比的事实)
此处可以泛化,当然不是一下子就教给孩子的。比如,内心非常紧张但脸上却不表现出来,内心非常害怕但脸上却不表现出来,身体非常疲劳但脸上却不表现出来。这是AS长大以后要学习的表里不一的东西了。要适度地教,教多了走另一个极端就麻烦了。
设计各种情景游戏,让孩子体会内心的感受只能憋着而不能充分表达在嘴巴上和脸上的感觉。比如打牌、下棋中都有的窃喜、声东击西等伎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