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21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都非常关心自己孩子,这篇文章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值得一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23 10:1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片“好文推荐”摘录的是一位搞教育研究的人所写的文章中有关孩子的一部份,尽管他并不具体针对自闭症儿童,也不针对各种不同程度先天、早期发展状况不良的孩子,我们这里的孩子都有特殊情况,但我们都是生存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我们的孩子大多数都要面临上普通学校,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得处于普通的教育环境下,我们这些特殊儿童父母不仅要面对如何使自己的孩子走出特殊困境的问题和压力,也同样要面对广大普通儿童父母要面对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我推荐这篇文章,希望我们大家能得到一些警示,把握好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路,别让自己的孩子刚教育训练出一定的效果,又被教育大环境中的一些不良因素逼退回去,或走向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那个方向。我们都是非常关心自己孩子的,这篇文章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值得一看,这里只是这篇文章有关孩子的一部分:



(三)孩子们都像农民一样辛苦



我的女儿正在读初二,从她一年级开始,八年的时间,我每天都在关注着她的学习、作业,关注着她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我的许多亲戚、朋友的孩子也都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同时,我每年在各类学校听课都在100到150节,和教师与孩子都有较为广泛的接触,此外,我还编辑着两本教育刊物,每天收阅着大量的教育稿件,总体感觉,今天中国的孩子实在太艰苦、太孤单、太无助了,同时这种艰苦孤单无助在某种意义上被漠视了。我女儿每天至少花13~15小时用在学校生活与学习上,每天早上6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0点,很难闲下来,而我的孩子还只是上初中,同时她也不是特殊的个案。要是到周末,在各个学校门口看一下,有的是称为补习的实际上是学校正常上课的,还有的是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一些名师(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家里更是门庭若市,夸张一点说,现在凡是家里有一定经济能力和合适的补课地点的孩子都在补课。孩子这种艰辛有时我们看在眼里,心里很觉沉重。曾经听一位教育局长感慨,现在有哪一个父母能跟上初中、高中的孩子一起吃早餐呢?我每天也是这样,孩子上学时,我还躺在床铺上,有时孩子走了,我还会睡着,想想心里很不是滋味,算一下很多孩子的一天睡眠时间都不到八个小时。孩子们都在拼命,我们把教育上的很多压力、就业的压力,优质教育匮乏竞争加剧所造成的后果都压在孩子身上。



前不久福州郊区有一位初一的学生在教室里喝农药自杀身死,她的遗书里有一句话看了让人为之动容:如果我不上学那就好了!我不知道这悲剧的背后还有什么原因,光是这一句话就足以使人为之心碎。去年长春有一个初二的孩子读书活活的读死了!像这样的悲剧不时都在发生,有个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比例逐年攀升,最近的数据显示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比例达到26%左右。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不适应,对交往的不信任,对未来失去信心。这种精神障碍在相当程度上与孩子身处学校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一方面在进行着课程改革,另一方面继续走向应试教育的深渊。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和我聊起这个话题,省教研机构研究人员的孩子在中考、高考中成绩往往很不理想。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在省文化部门,他们单位的孩子在中考、高考中成绩也很差。这些机构的人员大都受过高等教育,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也不是他们培养孩子的发展心向上出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上越是究索,我就越不得不这样说,实际上我们越是尊重孩子的学习的心向,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越是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样的一个孩子有时反而越不适应应试教育残酷竞争的生存状况。我开玩笑说应试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这确实是个沉重而严酷的话题。现在还有一点是,社会越来越冷漠,孩子所受的痛苦没有能够引起多少人的震动和思考。



有个中学校长对我说,到了中学不抓不行,这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因为我们的教育仍然具有很强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选拔功能这是比较正面的表达,实际上用另外一个更恰当的词就是淘汰)。优质教育的资源还是很匮乏,升学的竞争非常剧烈,这里套用官方的话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人的情感为转移”。所谓的识时务者就是该牺牲的要牺牲,该放弃的要放弃。而这些牺牲和放弃的背后,对儿童的权利、儿童的身心健康、儿童的选择很难真正的尊重。我们的教育很少能够倾听儿童的声音。昨天我看了某个城市的2005年的中考的考试大纲,还是满沉重的,从大纲中可以看出新课改的一些倾向,但很难看出我们社会在对孩子的“减负”方面真正的有所作为。我说了一句可能很多人不爱听的话,课程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我们以前考试就考一本书,怎么背基本在这一本书里,现在课堂开放了、资源丰富了,如果课堂开放、资源丰富还是为了考试服务的话,那么孩子的负担就还在增加。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是第四年了,我们看看孩子的负担有没减轻?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有没增加?他们对自己的发展有没信心?这是课程改革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常说光明在前头,可孩子们却在痛苦和黑暗中跋涉,那个光明是不可靠的。我觉得课程改革确实在这方面没有太大的作为。另一方面在各种压力之下,教师的心态也扭曲了,我经常感慨,任何一所学校想有所作为,真正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话,要把改善师生关系当作立校之本,教师要更多一些人文关怀,更多一些对儿童的叮咛,更多一些对儿童的同情,实际上在这样严苛的评价体系下,教师的同情是十分有限的,同时家长们对孩子的关注与交流也是令人担心的。上一次,我为初三的孩子上一节课,问孩子们,在一个月时间里你们的父母到底有多少时间和你们交流?学生们跟我说,主要是在饭桌上交流,无非是谈些“多吃一点啊!”“吃快一点啊!”“不要说话啊!”“作业做完了没有”,就这些。我觉得家长们需要自我追问: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和孩子一齐去旅游、去公园、去看电影、去听音乐会了呢?有多久没有坐下来和孩子细致地谈心了呢?有多久没有关心过孩子除学习、生活之外还有什么需要,或者还有什么困难?有多久没有诚挚地肯定过孩子的所作做为、所思所想?这是一个很沉重的问题。有的家长甚至认为,与孩子交谈就是浪费时间,它很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好像我们所有的力量都要花在孩子的课业上。这种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没错。对于智力正常的孩子而言,他考试考七八十分、良、中等这是很正常的。要他把成绩提高到更上一个档次,要付出很多的代价,这种代价没法去估量,也无法估量它会对儿童一生产生多大而持久的伤害。因为人的生命总是这样,当你在经历时,是无法估量这一切的对后来的发展留下怎么样的痕迹,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我总体上感受儿童很无助、很无奈,他们微弱的声音很少被人听到。有时候听见了,这样的声音太多了,我们也麻木了。



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我们今天的孩子,他的创造力、想象力,他的童真童趣,他的独特性,很难得到一种制度化的保障和肯定。他们真正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处境更加困难,现在城乡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贫富差距也不断加剧,城市的教育,即使在我们评估城市教育出现很多问题的情况下,乡村教育问题更为严重,教育资源更匮乏,教育设施更是严重不足。今天,还有一条,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一条制度,有些优秀的乡村教师可以通过考试的方法进入城市,我想这对于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幸福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是大有好处的。但是,反过来,我们是否想一想:农村的孩子怎么办?我觉得中国教育对待儿童,对儿童的成全、儿童一生的发展,我们到底要给儿童一个怎么样的未来非常值得反省。有时候,真的这么觉得,今天我们对教育的反省还远远不够,马来西亚的教育部副部长曾经向全国的儿童道歉: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剥除了孩子的童年,让孩子过早地承担人生的重负。我想我们中国的教育更应该向孩子道歉,更应该忏悔:我们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5 02: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