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9955|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孤独症儿童情绪调整与人际交往训练指南整理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3 09:2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看了一本书《孤独症儿童情绪调整与人际交往训练指南》,觉得很不错,里面的理念,方法都很好。本来是为了宝宝爸爸细心整理笔记,因为他每天太忙没有时间看书,我就把250页的书最后精炼成25页,最精华的内容。曾经在以琳网上接受过很多家长的帮助,一转眼,我也成为老家长了,决定把这篇笔记发到以琳网上,帮助那些没有时间看书的家长。如果有的家长感兴趣可以找我索取原书。
24#
发表于 2011-6-10 22:01:34 | 只看该作者

re:理论上有借鉴意义,但是还得根据自己孩子情...

理论上有借鉴意义,但是还得根据自己孩子情况具体参照,不是具体操作手册,要学习和参照具体的做法、香港协康会的图文病猫、直观一点
***
孤独症儿童情绪调整与人际效训练指南

[点击查看大图]
作者:王梅 主编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3月
ISBN:780203588
页数:255 装帧:平装 开本:16 版次:1
市场参考价:¥30   商品编号:21173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1-6-10 18:44:12 | 只看该作者

re:王梅老师写的。。觉得有用的话自己查一下书...

王梅老师写的。。觉得有用的话自己查一下书名就什么都知道了。。。
实践固然重要,但理论基础值得借鉴,没有谁说的是完全正确的,怎样将书上的经验为己用才是正确的选择。
确实,与实践相结合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改进,这是正常的,也是实践者可以思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09:36:52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mr...

下面引用由[U]mrgood[/U]发表的内容:

王梅的书,去年看过,也在以琳写过片段心得。该书确实很好。
中国特色的地板时光书。
例子更多的是特殊教育,尤其是学龄期及以上的孩子,以至于我一直想作者们是否就是特教老师。当然,其中很多原理在学龄前儿...



    楼上分析得很到位,后面的意图理解、拓展想象、合作分享,一些例子开始显得有点勉强,细细推敲觉得有瑕疵。
    确实是这样,我当初在整理笔记的时候也在考虑读者是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原因也归于作者在这三个方面知识的匮乏,也许是自闭症儿童到达意图理解的孩子数量比较少吧,或者说作者和她所接触的老师遇到数量的少,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
    我觉得这本书操作者应该重点在家长身上,原因不去细说了,这是因为很多条件的局限性,所以达到意图理解阶段的孩子的家长就要努力提高自己,每个家长都是可以做孩子最好的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0-12-3 23:01:45 | 只看该作者

re:王梅的书,去年看过,也在以琳写过片段心得...

王梅的书,去年看过,也在以琳写过片段心得。该书确实很好。
中国特色的地板时光书。
例子更多的是特殊教育,尤其是学龄期及以上的孩子,以至于我一直想作者们是否就是特教老师。当然,其中很多原理在学龄前儿童亦同样适用。
调整情绪、关注外界、相互参照我觉得是该书的精华,后面的意图理解等等,一些例子开始显得有点勉强,细细推敲觉得有瑕疵。当孩子达到较高阶段后,如何更进一步去提高,显然积累的例子不太多,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

例子用来理解原理的,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忘掉例子。
如何关注孩子,该书的建议不是给吃给喝,听话就行。要意识到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成长方式。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情绪。

看完后,觉得再看孩子的眼光和中国的传统有了个彻底的改变。如果看看一般家长带孩子,觉得他们带孩子时太直接训斥了,可以多交流的,那就有了收获。还有就是在那种训斥情景下,正常孩子都能有调整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确实比ZB孩子强到哪里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1:19:14 | 只看该作者

re:我和你相同的看法,也觉得这个例子不是很好...

我和你相同的看法,也觉得这个例子不是很好,但是不否认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的价格应该说超出我们的想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12-3 20:11:11 | 只看该作者

re:不是随便的问题,楼主不要等别人来删,完全...

不是随便的问题,楼主不要等别人来删,完全可以自删的。

我真看了一些,不像岳来的东西,即便如此至少要提一下作者的名字吧。不过,我不喜欢这本书,比如7楼这个例子,看了让我不温暖。

------------------------------------------------------

案例:亮亮是个正常孩子,月月是自闭症儿童。一天,校长、亮亮妈、芳芳老师、叶子老师在操场上看小朋友做游戏,校长拉着月月和亮亮,问:“我们4个谁最漂亮?”
月月笑着看着芳芳老师;亮亮坏笑,注视着妈妈。芳芳老师指着校长说:“你们好好想想,这可是校长啊!”亮亮脱口而出:“校长漂亮。”笑长笑得可灿烂了。
月月还是笑着看着芳芳老师。“校长可是给我们发工资的人!”“校长可比芳芳老师厉害多了,如果校长不让你上学,你就要回家了。”无论怎么诱导,月月还是看着芳芳老师。
亮亮着急了,说:“月月,你说校长漂亮。”月月才说校长漂亮。
再后来月月又遇到两次这样的事情,他已经能很圆滑的应对了!
    意图理解使亮亮选择了给大家快乐的答案,虽然他很清楚自己心口不一。当普通孩子以这样的形式得到旁人的欢迎和认可时,我们也期待着孤独症孩子拥有意图理解的能力,能够审时度势,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人们喜欢接近的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7:08:21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东方...

下面引用由[U]东方恢[/U]发表的内容:

谢谢,已存。

是岳来老师的书吧?侵权了,建议马上删除。


随便了,活一天是一天,看它自己的造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6:47:07 | 只看该作者

re:“但进入其他的环境,孩子的要求很难被全部...

“但进入其他的环境,孩子的要求很难被全部满足。而孩子的沟通技能没发展出来, 这时候脾气就来了。 用他人接受不了的方式来表达了 。”

    家长很难做到全部满足,一定会受到环境等条件影响,而且也并非做到全面的满足才能进入“关注外界”。情绪调整这个阶段需求的满足是要达到一个的度,或者说量的积累,自然引发的“关注外界”。孩子之所以还是总发脾气,只能说明量的积累不到,或者说需求的满足度还不到。
    而且文中原话“但要特别提示,如果孩子的这个行为直接影响其生命安全或严重违反社会规范,就一定不能迁就。情绪调整不等于迁就,情绪调整的根本是满足孩子的物质和安全的需要,让孩子自主地觉得被接纳!即使在满足期,对孩子该管还要管,只是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管,什么都发指令式地管。
”也侧面提现了这个观点。
    还有“情绪调整”是贯穿了“自主交往训练法”的始终的,也就是说并非“情绪调整”及格后,孩子进入“关注外界”就不会再出现情绪问题,孩子在“自主交往训练法”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再次出现情绪问题(当然一定要比情绪调整前轻微很多),无论在任何阶段,只要出现情绪问题一定要先调整再上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12-3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re:这本书老早就买了。 很多观点很好。...

这本书老早就买了。 很多观点很好。

但实施起来有时挺矛盾。 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尽力去关注和满足孩子的需求,甚至“预先满足”来求孩子情绪上的稳定和内心的安全感(作者观点)

但进入其他的环境,孩子的要求很难被全部满足。而孩子的沟通技能没发展出来, 这时候脾气就来了。 用他人接受不了的方式来表达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12-3 15:08:02 | 只看该作者

re:真好,谢谢您!

真好,谢谢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12-3 13:44:06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12-3 12:44:57 | 只看该作者

re:将内容保存了,谢谢

将内容保存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2-3 10:11:24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已存。是岳来老师的书吧?侵...

谢谢,已存。

是岳来老师的书吧?侵权了,建议马上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9:57:52 | 只看该作者

re:不用谢,真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用谢,真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9:57:16 | 只看该作者

re:附录 一、 答疑解惑...

    附录
    一、        答疑解惑
    ☆情绪调整中的问题解答
    1、有的孩子总是觉得别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情绪调整很难,要求多的孩子是什么问题?
    答:要求多的孩子是以前被管教得比较多的孩子,同时其家长或老师的底线要求也偏高。如两个
人同时参加跑步比赛,赛前都说只是重在参与,不求名次。一个人嘻嘻哈哈慢慢跑,还逗别人笑;而另一个人重在参与的标准是居中游。这两人的底线是不一样的,后者偏高。孩子也有他的要求满足的底线标准,有的大人的底线特别偏离孩子的底线,因此他们会觉得孩子的要求难以满足。
    2、调整孩子情绪的前提是保证家长情绪好,家长怎么调整情绪、建立情感?
    答:①夫妻多沟通。②夫妻生活要和谐,这有利于丈夫心情放松。③家长要尽可能维持自己的社交,展示自己的才华,只有自己在不断得到别的方面的认可,才可能从心理上产生自我安慰。
④听“传经送宝”有所取舍,少于别人攀比。适合别人的方法未必都适合自己的孩子。
    3、有的3岁儿童的家长很容易接受情绪调整,而6岁儿童的家长为什么不容易接受或坚持下来?
    答:6岁孩子的家长基本都想赶紧教孩子知识,尽快上普小,所以对情绪问题不很重视。而3岁孩子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玩伴、不会玩,就比较着急,因此能较好地认同情绪调整与交往的关系。实际上,6岁小孩的情绪问题会远远多于3岁小孩,当他进入普小以后,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会产生更多的不良情绪,再调整时可能为时已晚。
    4、父母在做训练的过程中开始挺顺利,后来无形中就着急了,对孩子提的要求也多起来,我们怎么调整情绪?怎么能做到“不得寸进尺”?
    答:情绪调整初期,孩子会慢慢觉得父母的态度在改变,感受到一种接纳和安全,因此他的主动行为也会不自觉地增多,敢于表达自己的要求了,敢于拒绝了。父母看到这些,会出现两种反应:
一种以为自己的孩子“变坏了”,马上收回以前的“宽松政策”,这样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抗后会再次“沉默”下来,最明显的问题是比以前还不爱说。
另一种反应是父母面对这些,可能为了后面的训练而忍一时,而且一再降低心理预期。但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一天天进步,父母又产生了希望,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语言或认知训练。孩子发现父母又像以前那样做训练了,会十分失望并且反抗,情绪也出现反复。
    家长要想做到“不得寸进尺”,必须做到调整心态一步到位。就开始时就要认清这种方法的导向是什么,接受了就不能动摇,动摇了就会更耽误孩子。如果家长难以完全接受这种方法,又想试试看,请不要盲目地去试。
    5、怎么判断孩子是否调整好了情绪,可以进行下一阶段训练了?
    答:一个直观的“方向性”指标是:孩子在家里不如以前听话,外出或来客人时反而听话了;另一个重要指标是:不用设定何时可以做“相互关注”训练,只要情绪调整成功,孩子的外关注行为增多,孩子自然而然地进入“相互关注阶段”。
    6、情绪调整就是放松管教,与“放羊”和“放任不管”有区别吗?
    答:情绪调整绝不是处处迁就,也不是放任不管。能满足的尽量满足,能提前满足的最好不要事后满足,能不发指令的尽量不发指令,让孩子感受我们的真诚接纳与爱。既然是真诚接纳,看到孩子违反社会规则的危险的行为就要制止,不要害怕孩子的情绪会反复。
    7、情绪调整只是一个阶段,还是需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情绪调整有什么技巧吗?
    答:情绪调整既是一个阶段,又是需要贯彻始终的策略。孩子出现了新的情绪问题,我们的训练就先缓一缓、先解决情绪问题再往下进行会更顺畅。情绪调整没有特别的技巧,之所以有快慢之分,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家长或教师的心态是否真正放松、平和;家长或教师对孩子在调整中新出现的怪异行为的解读能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自主选择的把握程度;家长和教师赞赏策略的运用;家长和教师要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调整的重点和所用时间亦不同。
    8、如果进行情绪调整就得顺着他,那他不吃饭怎么办?岂不对身体有害吗?
    答:“绝食行为”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从传统医学角度看,孩子不想吃饭(偏食、挑食)与情绪密切相关,情绪不好,其胃和肾的功能就弱,食欲 “不旺盛”;第二,情绪调整中,孩子体会到家长的教育态度有变化,想试试家长是不是真的能顺从自己;第三,情绪调整初期往往满足他吃的需求较多,他本身就脾胃弱,吃点儿零食就暂时饱了。有鉴于此,家长首先要从理论上认可情绪问题与食欲、饭量密切相关。其次,为孩子准备他愿意吃的饭,不再强迫饭量和吃饭地点。等孩子有了“外关注”的表现,我们再提出“回到饭厅和我们一起吃饭”。家长暂时的被动接受是为了过几天能主动地引领孩子回来。第三,吃饭前要控制零食量,特别控制好吃冷饮、凉饮料与吃饭的相隔时间,否则影响身体健康乃至食欲。最好是在教养方式上一开始就要正确,适度预先满足,孩子就不用情绪调整了。
    ☆        相互关注中的问题解答
    1、        孩子经常用错误行为吸引我们的关注,如何引导?
    答:有的孩子有了 “外关注”的心情和能力后,体会到了谁对他好,他就需要得到这个人24小时的关注,只有那样他才能感到是真正的“与前不同”了,真正体会到“安全感带来的愉悦”。但外界不可能给与他高关注,可能在他表现不好时给予关注,这无形中会促使他用错误行为来索取关注,如跑得很远,让老师追。这时我们一般采用明说,点破的方式,可以上前几步,点破他的心思:回教室后老师还跟你玩,但你不回去,老师就要跟某某玩了,再根据孩子反应一步步往回挪。但此阶段的错误行为切忌不可“命令式”。讲过多的道理也没用,孩子的听觉关注力还没有发展起来。
    2、        怎样理解孩子经常出现的反抗行为,如何引导?
    答:一般情况下,孩子能反抗说明他的情绪基本稳定,敢于反抗,如果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得到压制,可能出现自伤性反抗,这是情绪不好亮出的“警灯”。当孩子有了“外关注”后,依然要先满足他的一些要求,然后再提出学习。若孩子仍然反对,则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进行引导。限制孩子的行为来对抗反抗的做法只能导致“前功尽弃”。
    3、        怎么判断进入了“相互关注阶段”?
    答:当孩子能够等待且情绪较稳定,他们能够经常使用“不”来表示拒绝时,就可以进入到相关关注阶段。注意观察和捕捉孩子的行为变化量是不是已开始关注外界。如喜欢玩水的孩子玩了一段时间后,自己变了花样玩,玩几分钟自己停下来,摸卫生间的其他东西,找找某个人,说明孩子已经有了“外关注”,可以渗透几分钟的关注训练了。可以“水”为媒介,如在水里加入几滴浴液产生一点泡沫,然后就与他一起玩泡泡。这是最自然的情绪调整与关注的衔接训练。
    4、        孩子好像对玩过的游戏可以配合,但玩几下就不想玩了,可似乎也不想学新游戏,怎么办?
    答:对有些孩子来说,预知不了新游戏的乐趣,更不理解新游戏的意义,因此接纳新游戏的过程通常都很慢。家长首先不要着急;其次要演示游戏的精彩或重要环节,让孩子看到结果;再次,在一个游戏开始玩两三次时就适当加以微小变化,或当孩子出现不想玩的“走神”之举时就加入变化。
    5、        高功能孤独症,没有经过情绪调整也有了关注和模仿,能不能直接做相互参照训练?
    答:有些高功能的孩子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对外界事物和环境也有一定的关注,能在普通环境中学习。但此关注能力和经过情绪调整后的关注能力是不一样的。这种孩子的关注能力完全受他的情绪和爱好的控制,只关注他想关注的。而情绪调整后的孩子的关注力与训练者是有交互作用的,即其关注力集中在训练者身上,两者可以轻松的“对焦”。因此高功能的孩子也要先进行情绪调整,但方式方法有不同。其情绪调整的重点是观察他们的需求,有的是索取关注,有的是想得到同伴的认可,有的需要可乐、方便面等物质满足),先满足起需求再对其提要求,这就是情绪调整的精髓。
    ☆相互参照中的问题解答
    1、        相互参照与模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定要相互参照?
    答:模仿是从关注进步到参照的必经活动,也是参照的基础,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相互参照强调双方要根据对方行动的结果来计划和采取下一步行动,是双方的互动。
    2、        孩子不参照的原因有哪些?
    答:主要原因是孩子的情绪没有稳定;其次是外关注的关注点不对,即关注训练没有过关;第三是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如听到杂乱的声音,闻到某种气味等令孩子分心。
    3、        相互参照的游戏有没有共同点?
    答:有。相互参照游戏主要分参照动作、参照语言、参照表情等非语言信息三大类。他们的共同
特点是根据对方的结果发动自己的下一步行为。
    4、        参照大人的活动好,还是参照同龄人的好?
    答:先以参照大人为主,先做容易的动作参照,逐渐过渡到语言和表情参照。同时,孩子会不自
觉地主动模仿周围的小朋友,这时应及时建立同龄人的互动行为。
    5、        孩子会了高级模仿,还用不用学习低级模仿?
    答:如果孩子会扣扣子了,就不必再教穿珠子,穿珠子技术含量远不如扣扣子。如果继续让孩
子穿珠子孩子会有被贬低的感觉、
    6、        几岁孩子能做相互参照阶段的训练,要做多长时间?
    答:相互参照的学习受到关注力的制约,不受年龄的制约。孩子有了语言关注和主动性提问就可以。
    7、        怎么判断孩子有了参照能力?怎么判断一些日常活动是不是参照阶段的活动?
    答:相互参照活动强调依据别人的动作、语言进行自己动作或语言的加工。例如,妈妈知道宝宝
爱吃鸡蛋羹,说:“宝宝爱吃,我给宝宝盛两勺。”给宝宝盛两勺。过一会儿,妈妈说:“我也爱吃。”如果宝宝能给妈妈盛,说明宝宝已具有参照能力,能参照妈妈的语言和动作设计自己的下一步动作了。
    8、        怎么判断孩子可以进行相互参照阶段的教学了?
    答:孩子有了自主的伴随意识,能观察别人学习达10分钟以上,有了少量的主动语言,或能参
与2人以上的小组活动,这时就可以进行参照阶段的学习了。
    9、为什么说“相互参照”是最重要的阶段?
    答:它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也是孩子具有真正自主学习能力的标志。不需要任何提示,孩
子就可伴随别人自主地学习。而且接受参照训练的孩子已能够根据别人的行动加工、调整自己的行动。
    ☆        意图理解中的问题解答
    1、        我觉得孩子有了意图理解能力,有时训练效果挺好,有时又不好,不好的原因可能跟我应用
奖励有关,请问应该怎么用奖励呢?
    答:比如,老师和小威的游戏时,因为老师拿了小威最爱吃的薯片而使训练初衷变了,对小威来
说是为了薯片而玩游戏,他赢就得到薯片,输了就比较急躁。老师与小磊玩游戏没有拿薯片,小磊明白游戏的规则并从中体验到游戏的快乐,他知道赢了很开心,也知道他赢了老师给他带来成功的喜悦。所以这个阶段要慎选奖励。
    2、为什么有的孩子有了意图理解能力,但换人就表现不出来了呢?
    答 :有些孩子对陌生人恐惧或对陌生人的表情及语言等理解有困难。意图理解的对象要匹配、
和谐,一定要选能让孩子接纳的人做训练指导者。否则,即使孩子有了一定的意图理解能力,因为换人也无法表现出来。孩子的意图理解能力受到情绪影响,如果他害怕、不接纳对方,就很难理解意图。
    3、为什么意图理解阶段的孩子也会变得焦虑呢?
    答:情绪问题是孤独症孩子经常会伴随的问题,即使到了意图理解阶段,一般生活实践引起的情绪问题已会大大减少,但特殊事件仍会让他们焦虑。
    4、        我的孩子一般的意图都能理解,外出时也表现特别好,但最近在家里总限制我说话,为什么?
    答:有了意图理解能力的孩子有时不愿意让家长说他已经知道的事情,或提醒他怎么做,因此会
限制家长说话的行为。家长首先不用理会;第二要鼓励、等待、启发孩子表达,并且不限制孩子说话。不着急纠正他表达不好的话语;第三,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办就办。
    ☆        综合问题解答
    1、        我是一名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以前用ABA,现在想试试自主交往训练法,它们两者有什么区别
吗?可以同时使用吗?
    答:请您首先需要搞清以前训练所用的方法是完全的ABA,还是断章取义的DTT(即回合教学,
指令—反应—停顿的回合)。如果只是用DTT训练了孩子的认知,而且持续了一年以上,再改用这种自主交往训练法就要克服很多障碍。首先是认知上的冲突,自主交往训练法强调快乐地学、自主地学,其根本目标指向快乐(自主)地做事——快乐地活着——提现自我价值。我们选用方法时,一定要清楚该方法的目标走向,方向的价值永远大于方法。对于一个迷路者来说,方向决定走的目标,而方法只决定走的快慢。方向正确是关键,方法掌握得再好,如果方向错了,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而以认知为主要内容、以行为改变为单一目标的DTT训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情绪,阻碍其自主性的发展,从根本上看与自主交往训练是有矛盾的,不适宜混用。但从操作层面看,自主性训练的第二阶段(即相互关注阶段)后期会进行生活认知训练。
    2、        书中写的阶段还是不好掌握,能不能细化?RDI书中的游戏虽然很细,但照搬也很费劲,我又
想用这种方法,怎么办?
     答:家长想照搬书上游戏的想法本身就有问题。每个孩子的年龄、情绪、语言和交往、认知、
环境的现状都各不相同,不能照搬。这些方法只是给出了训练的思路和要点,具体游戏必须自己修改或创设。再细化的游戏都不宜照搬。非行为疗法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时间、不同状态、采用不同的治疗活动。即使都在“相互关注”阶段,都做“关注动作”类游戏,两个孩子也不会一样。如果家长还觉得操作有困难,建议买《儿童游戏大全》、《儿童发展心理学》类的书籍做进一步的学习。
    3、        我想跟孩子玩书中的游戏,可孩子不愿意怎么办?
    答:通常这个问题多出现在“关注和参照阶段”的训练中,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孩子的原
有需求还没有满足,他不可能配合;二是孩子的能力达不到。解决之道是分解游戏,降低要求和难度变化。通常对玩不感兴趣的孩子大多有本体或触觉感觉问题,也要做相应训练;三是孩子没有体会到此游戏的乐趣,也没有能力想象这种乐趣。先让家长与别人玩游戏,表现有趣。切忌生搬硬套地与孩子做游戏,那样所带来的恶果远大于游戏学习本身。
    4、        想象力拓展可以从建立事物联系开始吗?
    答:可以。在建立事物联系过程中,通过事物联系的变化来培养想象力是最好的途径。如“雨伞
和盒子”的游戏:先准备一两把雨伞,雨伞要比人数少,下雨了各打各的雨伞,但其中有的人没有雨伞,只有几个不大不小的盒子,就让没有雨伞的人顶着盒子走。雨天、盒子、雨伞的关系建立起来了,把盒子想象成雨伞就容易了。
    5、        我是一名教师,很想把自主交流训练方法用在教学中,请问这种方法或人际关系干预能应用
于集体教学吗?应注意什么?
    答:这种方法可以使用于5-6个人以下的小组教学,如果人太多了,个体差异会更大,把握不好
容易影响应用效果。老师应该注意:首先要真正领会这种方法的精神实质,制定好目标;其次要能分析和把握自己学生的现状;第三要善于发现适合本班学生的友好媒介,能利用友好媒介创设教学活动。最后重要的是说服家长和领导,使他们能理解和支持你的教学。
    6、        如果抓住孩子在情绪调整阶段的变化?
    答:一般孩子,比如喜欢玩沙的孩子刚开始非常投入,玩了两天后就玩一会儿沙子、玩一会儿别
的,过了两天就开始溜达,说明孩子已玩够沙子。家长要善于分析并及时帮他改变。因为他自己的动作计划能力很弱,不想玩沙子了,但一时不知道换什么活动,因此像没头苍蝇一样乱动。这恰恰说明孩子已有了“外关注”,开始注意外界了,用沙子或米所做的情绪调整可以告一段落——即每天玩沙子时要加入变化活动,逐渐减少玩沙子的时间,增加其他关注活动。
    7、我的孩子5岁了,记忆力特别好。如果我们掌握了自主交往训练或RDI的方法训练,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就按照对待普通孩子的要求,降低学习难度地教他,又会怎样呢?
    答:教育孩子的关键不是应用不应用某种方法的问题,关键看是否尊重孩子的需要,适当适时地满足他的需求。一般智力水平高的孤独症孩子应用这种方法得当,就能达到最高的阶段,即能交知心朋友,能被社会接纳,能基本独立地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只要家长和老师能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独特性,提供比较宽松的环境和社会化的教育方案,孩子的情绪会比较轻松,会有一定的安全感,也能从时一定的劳动,只是孩子可能在“眼力见儿”方面会差一些。
    7、        我的学生11岁了,问题行为特别多,自伤严重,他的妈妈无能为力只能给他吃药控制。这样
的孩子用类似RDI训练还管用吗?后果会怎样呢?
    答:能不能用自主交往法或RDI进行训练,关键看家长。通常11岁的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加
上以往教育的不良影响,情绪和行为问题会日益严重。如果孩子的认知能力尚可,家长又能“痛定思痛”,在好的治疗师的帮助下,这个孩子有希望好转,能逐渐不吃药控制行为,并重新开始生活技能的学习。如果家长的教育观不变,没有有经验的老师参与训练,孩子不宜用自主交往训练或RDI训练。
    8、        我们机构有位9岁的孩子情绪问题严重,想用自主交往训练方法,不知可行否?
    答:关键看家长的心态和他的教育观。一般情绪问题严重的孩子都是以前家长管教很严、以教知
识为主进行训练的。如果家长认为情绪调整就是为了孩子情绪好了要多学知识,要上普小,就不能马上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孩子能体察家长的内心,这样的家长内心有深深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情绪会无形中蔓延到孩子心中,孩子情绪调整到位的时间会很长,家长在等待时会认为又是方法无效。家长已经换了多种方法,快没有信心和耐心了,而此方法不会立竿见影。如果要使用这种方法,就要有专人做家长工作,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分析孩子和家长自身的问题,家长真明白了,才能使用这种方法。
    9、        我的孩子才2岁,我想掌握自主交往训练法做训练,但书中游戏太难,怎么办?
    答:家长首先正视孩子的需要,他有与普通孩子一样的需要,吃喝玩乐,只是因病理原因,他在
心理安全、环境舒适性方面的要求比别的孩子高,因此要格外怜爱他,不能逼他做他很不喜欢做的事。
其次,家长要明确与孩子做游戏就是训练。此时的孩子如果养育得当,吃喝排泄等方面都很舒服,
还不会产生严重情绪问题,因此可以直接从培养“关注外界”这一阶段入手,先进行简单的藏猫猫、猜物品位置、听声找人等活动,与大孩子训练思路一样:关注动作、关注声音和语言、关注表情,然后在进行模仿能力训练。如果一切顺利,孩子3岁左右就可以培养其参照能力了。训练内容还要包括一些身体运动、生活自理能力的相应训练。请家长切忌:对两岁孩子无实用意义,只能增加机械记忆量负担的背古诗词、认颜色和文字,先不要教。
    10、        我是一所民办机构的负责人,请问用自主交往训练法应该怎样设置课程?
    答:这套方法主要以个别和小组的模式作为课程组织形式,不同阶段课程内容也有不同。在情绪调整的第一阶段,以个别化课程为主,尽可能满足调整对象的个性化的需求。如果安排小组课,多以玩沙子、水、面、吃东西作为调整媒介。当一半以上的学生自然产生“外关注力(即共同关注力)”以后,仍然通过改变原媒介的互动来维持和改造外关注力,直至能稳定的模仿。第一二阶段都是“友好媒介(即水、沙、秋千、实物、喜欢的活动等)”下的游戏课,只有课程总目标,没有细致的设计,因为孩子是变化多样的。大约一个月后,孩子的模仿行为、主动参与感增加了,就可以开始规范的、结构式的课程了。
通常从相互参照阶段起正式进行课程学习,开设亲子互动游戏课、感觉运动调整课、语言沟通课、生活自理课、相互参照或意图理解等个训课。上述课程每天共安排5-6节,还有自由活动时间和茶点时间等。
亲子互动游戏课是通过小群体游戏进一步调整情绪,调整亲子关系,强化孩子的安全感、认同感,共同感受互动的乐趣;感觉运动调整课是为了让孩子建立正常的本体觉、触觉、平衡觉,发展动作计划性;语言沟通课是按照生活的主题进行实用语言的学习,强化口语交流;生活自理课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实用生活技能,使之产生“我能行”的情绪体验,加强自信心建设;个训课是为了更好地提升专项技能,更有针对性,以达到进入更大群体上课的目的。
    11、        我孩子10岁,现在在特殊学校上学,基本生活能自理,但情绪问题很多,我很担心青春期
情绪会越来越糟,我该怎么办?
    答: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孤独症孩子直观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处,他感到自己不能被接纳,
同时也不愿接纳弱智同学、老师或严格要求他的亲人。没有接纳感又不能解释差异,会最终影响到他的自我认同、自我接纳,因此到青春期以后,孩子如果一直不能接受自己的这种独特性,就很容易出现更严重的情绪问题,破坏、自伤行为可能加剧。
    您的孩子可能已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同,开始出现情绪行为问题。此时一定要注意情绪调整。他
可以与众不同,要用身边的人和事来解释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只有过了自我认同或接纳关,孤独症的孩子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9:53:40 | 只看该作者

re:六、 合作分享 合作分...

    六、        合作分享
    合作分享里的集体游戏不都是合作游戏,切忌比赛性的游戏。
    ☆        合作与分享的功效与培养契机
    从交往能力发展的角度看,单方面的猜测和想象可能有对有错,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对方的想法。
    发展交往能力就要有“多角度”活动,就必须加入一些干扰项,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同时,只有能与同伴、好友、家人友好地相处,才能最终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
    合作分享好似一对孪生姐妹,没有分享就没有可能与人合作,而合作的成果也往往是在分享中得到认可的。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培养这种意识。比如我们晚饭后吃水果时,故意创设只有一根香蕉的情景,然后询问爱吃香蕉的孩子:“你想吃香蕉吗?”“还有谁想吃香蕉?”“只有一根香蕉,应该给谁吃?”他不想给也没关系,主要是让他了解,除了他以外,还有别人想要,以后再进一步培养分享意识。
    要特别注意:对有了安全感的孩子才可以培养分享意识,否则孩子会产生自己的东西“被剥夺”的感受,从而不利于心理健康。
    ☆        合作与分享的活动
    自创扑克打法游戏
    自定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的讨论中发展合作意识,妥协和谦让意识。
    三张牌比大小。可以两人商量,同样的点数,不同花色,谁大谁小,如规定“红桃大过梅花、
梅花大过方片”等。
    拉打车。玩法基本同大众玩法。一人出一张牌,向下顺序排列,相同点数之间的牌可以取走。
    孩子会玩了以后,就可以变化不同的玩法或讨论新规则,如相同点数、相同花色之间的牌才能取走等。
    “过家家”类游戏
    这类游戏是孩子在具有了想象力以后应首选的合作游戏。内容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而定,可以使家庭生活方面的,可以是学校生活方面的。一定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让孩子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可根据孩子的能力事先“说好剧情”,这样比较有利于游戏的顺利进行。
    没有想象力的孩子不宜使用“模拟类玩具”,可以使用“模拟玩具(如小锅、小碗等)”来玩“过家家”游戏。
    击鼓(乐器)二重奏
    这里的演奏活动是即兴创作型的,主要培养孩子与人的默契合作程度。选择孩子喜欢的乐器,如铃铛、撞钟、鼓、电子琴,可以一人一样不同的乐器。先由孩子提出演奏什么乐曲或歌曲,然后两人商量自己用的乐器,可以边唱边演奏,尽可能自然、生活化。
    户外合作性体育游戏
    如两人三足跑、“太阳伞”、抛接球、小组踢毽子等。组织户外活动注意:场地不宜过大,人数3-4人,环境简单,规则自定,团结合作完成为最好(不安排比赛性游戏)。让孩子体会一起玩才有乐趣。
    ☆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角色游戏
    经过一步步的培养,在这个阶段,孩子已建立了一定的合作与分享意识,我们可以用活动来强
化、巩固、发展这种意识和技能。
    常见的生活角色游戏:如孩子在外面不小心崴了脚,假定妈妈不知道,孩子要打电话告诉妈妈;还可以围绕生活场景进行多种角色游戏,如孩子睡觉醒来,闻到家里有烟味,该怎么办呢?有了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的孩子才可以做这种游戏,不能生硬的模仿。又如家里做了孩子想吃的菜,在这一阶段就不用过分谦让孩子,可与孩子抢着吃,向他传达“你爱吃我也爱吃”的信息(在情绪调整阶段就一定要谦让,孩子的心理能力不同,使用的方法对策也不同)。
    ☆        合作与分享活动的延伸
    遇到困难要找人帮忙解决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培养求助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东西
    事先与老师沟通好,妈妈故意给孩子忘带文具或学具、书本等,而平时和他关系不错的某个同学正好有两套。让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主动去找同学借、还。同时,老师要求他放学回家表述这件事,妈妈听后,要在向孩子道歉的同时,表扬他能向同学借。过几天以后,要让这名同学也向孩子借东西;再过几天,安排其他同学向他借东西,在互相借、还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分享和解决困难。
    ○寻找丢失的东西
    案例:田田的三角板没有了。她求助老师,老师问她:“你觉得为什么会找不到?是你放错地方了,还是同学拿走了没跟你说?还是别的原因?”田田认定是同学拿走了。于是老师又启发她应该怎样问同学,然后让她站在讲台前问班里的同学谁拿了她的三角板,最后找到了。
    问路和看病等真实生活情景练习也是这一阶段不可缺少的重点训练内容。
    接受自己的失败
    我们要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独特性,接纳挫折和失败,也是培养交往技能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只
有正确认识自己,孤独症孩子才能跟别人发生持续性的交往。
    案例:乐乐平时喜欢滑旱冰,但学习成绩与同学差距较远,他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于是老师就利用体育课时间让孩子们分组滑冰。开始,老师让乐乐在不会滑的组展示滑旱冰,其他不会滑的同学羡慕地看着乐乐,乐乐非常高兴。后来,老师找了两个会滑的同学与乐乐一起滑,乐乐刚滑两下就不滑了,老师让同学们鼓励他,虽然没有别的同学滑得快,但很稳,动作好看……这样他又滑了两圈,然后请他教不会滑的、平时学习好的一个男生。最后还让他自己选对手进行比赛。后来老师利用几次这样的体育活动让乐乐懂得了每个同学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乐乐在体育课上表现得越来越积极了。
    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懂得了一些简单的“人情世故”,对自己有了一些评价,也明白自己有与众不同之处。他们需要更多的亲人接纳、同伴接纳。对他们的普通同伴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帮助这一阶段孤独症孩子的重要手段。
    一个孩子如果自身的思维变通力强,接受失败就比较容易。因此拓展想象阶段的变通游戏(如变通物体用途、变通形状、变通房间布置等)应该加强。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真诚地表扬孩子、提升其自信心,一方面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这都有助于发展孤独症孩子的持续交往意识。
    总结
•一个人如果有了一两个知心朋友,他在前进道理上就会增添无数的力量。
•对孤独症个体而言,孤独和自闭都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是孩子在没有合适同伴、没有接纳环境
时的一种暂时的、无奈的选择。选择同伴、培养合作与同伴交往意识,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孤独。
•两三个人的简单合作游戏和游戏中的规则讨论是培养合作的最初的有效手段,但合作意识的渗
透必须从相互参照阶段开始。
•适时创设困难情景,减少原有支持,还原生活的真实性,都是这一阶段需要攻克的难题。
•进行普通同伴培训是持续帮助这一阶段孤独症孩子前进的重要手段。
•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是最好的合作教育的素材。如桌子太沉了,需要两三个人搬回房间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9:52:07 | 只看该作者

re:五、 拓展想象 人有了...

    五、        拓展想象
    人有了想象力就能理解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历史事物了。
    ☆        想象与情绪的关系
    想象的调整能引起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它能使我们的情绪在预知的帮助下有弹性,增加心理的适
应性。也可帮助我们调整行为的反应,如我们预知严厉的表情和语气可能带来的恶果,就会调整行为。
任何能力的获得都是在一定基础上发展来的。在开拓孩子的想象力之前,要先明确孩子是否已具
备了相互参照能力,他已能明白别人的简单意图了吗?
    ☆        怎样利用游戏培养想象力
    首先要培养连接意图理解和想象力的能力。这完全可以通过生活本身来实现。当一个孩子具备了
意图理解能力,就说明它能够了解实情背后的没有表达出来的一层意思了。
    外出买东西之前,可以先问问孩子:“咱们去哪个超市?都买什么?家里没有牛奶了,明天早餐吃什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想象力的基础训练过程。
    此阶段的能力训练基本上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同时辅助做一些专项游戏。
    搭积木或火柴拼图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把“积木作品”想象成“真实物品”。宜选形状比较规则的积木,如圆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先搭他熟悉的事物,然后再让他随意搭,同时要让孩子用语言解读他搭的是什么。我们只要认可和夸奖他,不能因为他搭的城堡它与你想象中的城堡有差距而评价说不像。孩子的想象可能很幼稚,但大人的想象永远代替不了孩子的想象。
    特别提示,有些没有想象力的孩子提前进入“情景游戏”并不合适。利用玩具模型进行情景游戏尤其不适合没有想象力的孤独症孩子,那样会干扰他们头脑中的形象系统。
    “乱炖”
    通过变通来拓展孩子的视野,培养灵活性和提高容忍度。日常生活中就要“做些出其不意的事”,
特别是做饭时打破孩子固有搭配方式,把“蒜苗炒肉”做成“鸡蛋炒蒜苗”等,还可用游戏专门培养。
    游戏准备:梳子、牙膏、镜子、围巾、小毛绒玩具
    三个人围坐在床上。床上铺一块布,摆着三四种物品。妈妈说:“吃完饭我要刷牙。”但是她拿起
了梳子。爸爸问:“你刷牙拿梳子干吗?”妈妈问:“这不能刷牙吗?”然后就比画几下。爸爸看着笑了,就说:“我一会儿刷碗。”说完拿起了围巾,然后对孩子说:“拿围巾刷碗一定很好玩!你也拿一样,想想拿它干吗?”或者设计情景问孩子:“你要睡觉了,那什么当枕头呢?”鼓励孩子随便拿。
    “接受错误”是这个阶段才能出现的训练项目。一些思维刻板的孤独症孩子很难接受错误,要通
过游戏的方式给他们慢慢渗透,以起到变通思维的功效。
    解读橡皮泥作品
    很多立体作品、摆设,如玉石雕塑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想象。而且从外观上看也有一定的变形,可
以借助它们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如用橡皮泥捏出半圆形,上面再插几根半截牙签,再做几个小圆球插在牙签上,做成“小刺猬运苹果”作品。制作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拓展过程,再配上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讲,不会讲也可以只补充结尾,把语言与想象联结在一起,发展更高级的思维。
    空手道游戏
    比如晚饭前玩“我想吃”的游戏,比画形状让孩子或大人猜。例如先比画“圆圈”,再用手做出
“捏得软软的”样子,有想象力的人通常猜出是“馒头”,说出类似的食物也行。出去遛弯儿时,也可以玩这种比画的游戏,就叫“我看见”。如比画三角形,互相猜,参考答案可以是“树”“小山” “房子”。在家还可以玩“我想要”,如比画“长方形”,参考答案可以是“书、靠垫、板凳”等,不用提示,只要对方说出的东西是长方形的即可。最佳答案是猜得相似且不在眼前的事物,应马上表扬孩子。
有时,我们在参照阶段也做这个游戏,主要是为了培养“形状”模仿与认知,此阶段做则适宜培
养想象力。还可以开展更难一些的活动,如身体动作小品:开始十分简单的“三步小品”,如 :早晨太阳升起来了,我起床去跑步;我走在路上,踩到了钉子,脚被扎了。然后逐渐加大难度,如“五步小品:我吃饭时看见了苍蝇,我轰苍蝇,又看见了,又轰,最后我把苍蝇打死了。
    这些活动一定要以游戏的方式呈现,体验真实的快乐。而且大人要心理放松,不怕出丑,这样才能有一定的 “表演欲”。
    ☆        高级的想象游戏
    漫画解读
    漫画本身就蕴涵丰富的想象空间,解读漫画的过程就能提高想象力。通常选3—5幅简单的漫画
作品,也可节选连环画,排列好顺序,先易后难,一次一组作品,解读完一组后可根据孩子兴趣再安排其他组。请注意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解读也就不尽相同,不能以大人的眼光来衡量孩子的解读。
    用自己绰号玩游戏
    给自己起绰号是理解笑话的基础,是培养幽默感、发展弹性思维的开端,这个游戏虽然简单,但
作用巨大。首先要给孩子读一些简单的童话故事,使孩子理解其中的人物名字,并进行替换游戏。如阅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后,把白雪公主名字换成“飞飞公主、闪亮公主”,并给每个小矮人起名字。等孩子会做这样的游戏后,再给自己起绰号,大人、孩子都要起,用起的绰号玩游戏。如玩串门游戏,一人站在卧室门口,敲敲门,另一人问:“谁呀?”回答:“我是大胖熊,来找你玩,快点开门。”然后两人交换,另一人敲门,“大胖熊”问:“谁呀?”回答:“是我,小瘦猴,快开门吧!”……
    装腔作势的家伙
    在现实生活交往中我们会发现,人是会变的,理解人的变化和“伪装”也是交往能力发展的一方
面。在情绪平稳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开展“造假游戏”来专门培养这一能力。如玩“打手板”游戏,假装手举得很高,好像要使劲打,结果下手却很轻;或者“虚晃一枪”,要打没打。玩“捉人游戏”假装要快跑,却只在原地踏步;假装往左跑,却突然转向右边……
    ☆        特别提示:没有想象力的孩子不能为了培养想象力而增加这样的活动,孩子会产生混乱感。
    对一些有了想象力的孤独症孩子,情绪不好时也不能开展此类活动,情绪不好的孩子通常没有心情去体会“虚假和装腔作势”,参与此游戏只能使心情更糟,孩子会产生一种严重的被愚弄感。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或看此类书也要注意时机。
    与此相关的还有“我是变色龙”等游戏。孩子学会接纳变化,能使思维更有弹性,能够正向和反向思维,想象力更丰富,因此这类游戏是拓展想象的重点,主要通过捕捉生活场景进行。如带孩子去超市前说要买面包,后来改买饼干了;开始说“想去公园”,后来不去了;先说“晚上豆角焖面”,后来包饺子了。让孩子体会生活中的变化,要孩子学会适应和接纳,还要常用“这没什么”来看待变化。
    词语表演
    促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想象。写作文、解复杂应用
题都会用到想象力。三人做此游戏,互相出题,如孩子出题“猴子吃香蕉”,妈妈表演,爸爸评价,然后换人出题:“一群猴子吃了一筐香蕉”,这时就附带了数学概念的学习。还可训练变通思维的能力,如出题“猴子吃馒头”,表演时问孩子“别扭不别扭”,为什么别扭,帮助孩子理清逻辑关系。
    开玩笑
    开玩笑是生活的“调味品”,懂得生活的人才可能用好玩笑。能力越强的孩子,这方面的交往能
力的培养越重要。因为相对来说,他们的活动范围更大,遇到的事情千变万化,遇到的人形形色色,而家人不能总陪在身边,因此要求他们应对的能力也要强一些。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简短的《猫和老鼠》等动画片,看笑话书,从评价故事做起。在《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这些作品中,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经常互开玩笑,孩子要能理解和评价他们都开了哪些玩笑,能不能学着改编几个玩笑。
    丑妈妈
    能进行这一阶段训练的孤独症孩子,多半对周围环境都有了比较多的认识,已经略微意识到了自
己与别人的不同,情绪波动较大。为了让他能够安心,平时尽可能想一些令他发笑的垫子,做一些滑稽动作,缓解其情绪压力,增强其自信。“丑妈妈游戏”让妈妈扮演“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小熊维尼”中的驴子伊尔、“奥特曼”中的怪兽(孩子扮演英雄)等,让孩子看到妈妈“丑”或“笨”的一面,慢慢接受这种“丑”或“笨”的人,了解每个人都各不相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候可能有各种不同表现。丑人、笨人、与众不同的人,都可能是好人,也可能是坏人。
    天鹅与丑小鸭
    家长自编“天鹅与丑小鸭”故事,故事内容主要是包括天鹅有天鹅的有点,也有不足,丑小鸭也
是既有优点,又有不足,天鹅与丑小鸭最后互相认可。还可以讲“丑小鸭帮助天鹅”的故事等。讲完后与孩子讨论:“你觉得家里谁是天鹅?谁是丑小鸭?你想当谁?”通过讲故事,让孩子理解人与人的不同,这种渗透式的讲解,让孩子慢慢学会不必自卑。
    总结
•拓展想象在意图理解的后期就可以进行了,两者可以穿插培养,但他们都对孩子的智力有要求。
想象能力好的孩子通常智力水平高。
•想象力能帮助孩子拓展时空概念,通过推测事物之间的联系预知结果,是孩子情绪稳定的重要
能力保障。
•拓展想象力的基础是建立联想意识。
•很多拓展想象力的游戏活动都有一定的表演成分,要在孩子心理很放松的状态下完成。
•想象力的培养能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接纳的心理,缓解青春期的情绪问题。青春期前培养想象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9:49:41 | 只看该作者

re:四、 意图理解 ☆什么...

    四、        意图理解
    ☆什么是意图理解
    意图理解能力让我们学会揣摩人心,领会别人的意愿,做出恰当的反应。
    ☆意图理解是交往的“润滑剂”
    意图理解是交往双方相互了解的必不可少的能力,是不言自明的内心体验,是交往的“润滑剂”,
有了这一能力,我们才能更顺畅地与人交往。
    案例:亮亮是个正常孩子,月月是自闭症儿童。一天,校长、亮亮妈、芳芳老师、叶子老师在操场上看小朋友做游戏,校长拉着月月和亮亮,问:“我们4个谁最漂亮?”
月月笑着看着芳芳老师;亮亮坏笑,注视着妈妈。芳芳老师指着校长说:“你们好好想想,这可是校长啊!”亮亮脱口而出:“校长漂亮。”笑长笑得可灿烂了。
月月还是笑着看着芳芳老师。“校长可是给我们发工资的人!”“校长可比芳芳老师厉害多了,如果校长不让你上学,你就要回家了。”无论怎么诱导,月月还是看着芳芳老师。
亮亮着急了,说:“月月,你说校长漂亮。”月月才说校长漂亮。
再后来月月又遇到两次这样的事情,他已经能很圆滑的应对了!
    意图理解使亮亮选择了给大家快乐的答案,虽然他很清楚自己心口不一。当普通孩子以这样的形式得到旁人的欢迎和认可时,我们也期待着孤独症孩子拥有意图理解的能力,能够审时度势,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人们喜欢接近的人。
    ☆        语言发展与意图理解的关系
    孤独症儿童的语音、语法基本没有问题,他们的问题出在语义理解和语言运用上。他们的交流基
本上都是单方面的,语言内容是重复的或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如知识状态和意图等。
    心理理论和言语能力有一定的相关,一定的言语能力是心理理论发展的基础。言语能力的发展迟滞可能是阻碍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原因,反之心理理论缺乏,又会阻碍言语能力的发展。不管是普通儿童还是孤独症儿童,我们都可以用话语能力来研究心理理论。(这里的心理理论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话语含义首先要分为话语的字面意义和话语中暗含的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而真实意图又要进一步分为显性意图和隐性意图。话语的显性意图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正常人按照常规习惯不费劲就能把握住的;话语的隐性意图则必须抓住语境的某些关键要素,找准话语明示刺激点,通过努力或反复尝试才能找到的意义。
    语言信息除了话语,还有非语言信息。它指伴随话语发生的说话人的语调气息和表情体态所表达
出来的信息。捕捉非语言信息,是把握隐性意图不可缺少的途径。
    系列语言游戏
    桌子上放一小块巧克力和一块饼干,请孩子猜我们想给他什么,猜对就给他。
    ○方式1:直白的话
    大人自言自语:“我想给你什么呢?巧克力吧。”然后笑着问孩子:“猜,我想给你什么?”
    大人自言自语:“我不想给你饼干,猜猜我想给你什么?”然后再问孩子。必要的时候可以用动
作辅助。然后慢慢撤销辅助。
    ○方式2:肢体表达
    “我想给你什么呢?”大人说完,指指巧克力,然后笑着问孩子:“猜,我想给你什么?”大人还可用努嘴的动作代替手的动作。对了就点点头,错了摇摇头。
    当孩子明白大人的动作时,大人就可以去掉语言,采用单纯的动作交流。
    ○方式3:眉飞色舞也传情
    用微笑点头和皱皱眉摇头来表示肯定和否定,当孩子明白表情表示的含义后,减掉动作,直接用
表情反馈。如果孩子对表情识别有困难,可以通过卡片过渡。
    ○方式4:话里有话
    大人: “吃4块巧克力就要流鼻血了,你已经吃3块,猜猜这次我要给你什么?‘
    ○游戏总结
    这里提现了日常生活中的几种表达方式,这几种方式代表了意图理解的层次,由听到、看到捕捉
细微之处,再到综合思考的过程,带着我们从人的外在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但孤独症儿童意图理解的重心在于要从“直白的话”里积累大量的意图理解基础。
    ☆        意图理解的游戏
    “狡猾“的老师
    游戏目的:看穿你的心思,保护我的薯片。主要理解外在做法和内在想法有不同之处。
    小跃正在吃最喜欢吃的薯片。小禾老师叫:“小跃,过来一下。”苗苗老师辅助确定他能过去。
小跃抱着薯条慢吞吞过去,小禾老师没说话,从他的小桶里拿出一片薯片吃掉了,然后说:“谢谢。”小跃礼貌的回应:“不用谢”。
小禾老师又说:“小跃,过来一下。”小跃又抱着薯片过去,又被老师吃掉一块薯片。然后小跃赶
紧抓两片薯片放到嘴里。
小禾老师继续说:“哎呀,小跃,过来一下。”这是小跃赶紧把薯片倒出原来,把每个薯片上都咬
一口 (因为妈妈不吃咬过的薯片)。又走到老师面前,老师还是拿了一块咬了一口的薯片吃了。
当老师再叫小跃的时候,小跃不再过去了,老师说:“那我过去找你了!”小跃赶紧把薯条放在沙
发上,跑过去抱住老师。
    在这个游戏里,小跃感受到一件事情的表面意图和内在意图是不同的。小禾老师用事实让小跃体
验到请他过来的真正目的是要吃他的薯片。他不停地调整自己来应付老师。而且通过妈妈和老师对咬过薯片的反应,小跃也感受到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的反应是不同的,应对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灵巧的小手
    游戏目的:培养能做相同和相反动作的能力,理解事物的“两面性”。
    壮壮、秋老师和冬老师玩手部握拳和展拳的游戏。秋老师说:“壮壮,我们做一个游戏,就是请你跟着我做一样的动作。”冬老师在旁边也做相同的动作。几个回合后,发出指令:“和冬老师做相同的动作。”秋老师在旁边故意犯错,壮壮开始不知所措,不知道跟随谁,经过提示慢慢就知道了。
熟悉了相同的动作后,再做相反的动作。比如老师握拳,壮壮就展拳。
    这个游戏里第一个困难就是“谁是目标”,孩子的关注点要能随着目标变化而转移。第二个困难是相反的动作,孩子不仅要先思考相反的词语,还要思考相反的动作该怎样做。
    “石头、剪子、布”:
    游戏目的:孩子在游戏变化中分享快乐;了解假装和欺骗,对判断同伴真正想法和感觉产生兴趣。
    ○第一次变化:读懂你的视线,躲过你的惩罚
    赢的人可以弹对方的脑门儿、鼻子、脸蛋或者下巴。老师先输几次,然后再输的时候说:“等等,
让我猜猜你想弹我哪里?”如果猜对了才能继续弹,输了就轮到老师弹孩子。老师可用手在孩子面前画线提示。
    ○第二次变化 :骗人的小手和诚实的眼睛
    例如:手从对方眼睛画到下巴做干扰,但眼睛却从对方眼睛画到嘴。以眼睛为准。可有语言提示。
    ○第三次变化:我也知道靠得近不好猜
    例如:手停在鼻子上,但是眼睛却看耳朵;手停在嘴上,但是眼睛却看下巴。
    ○第四次变化:骗人的眼睛和诚实的小手  方法同上。
    ○第五次变化:相反方向的目光  看左脸,猜右脸;看左眼,猜右眼;看左耳,猜右耳等。
    游戏总结:
    第一次变化通过观察对方视线了解对方意图;第二次变化增加了干扰,在同伴的举动和言语基础上做出判断。第三、四次变化通过参照对方和自我调控,确保自己和对方合拍,使游戏顺利进行。第五次变化真正 意图有两个:一是“相反方法”的理解;二是体会同伴外在反应和内在想法的不同,产生积极探索同伴内心的兴趣。这些游戏会让孩子越来越聪明。
    瞄准和打炮
    游戏目的:主要是促进探索对方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表达的意思的能力。
    用音桶当炮,可以瞄准对方的身体,瞄准哪里就表示要打响哪里,但是不能到处打,可以打肩膀、
肚皮、大腿、小腿、屁股。被瞄准的一方要猜测对方想要打自己的部位,如果猜对就可以打对方这一部位,如果猜错就要被对方打,被打一方要做出相应的表示,如抱腿大叫等。
   例如:一次老师看着牛牛,自言自语地说:“你要打我的哪里呢?”还没等老师猜,牛牛就自己回答;“我要打你的肩膀!”“哦,你要打我的肩膀!”老师赶紧重复他的话,他很无奈地说:“对。”于是老师向他的肩膀开了炮。下一回合,牛牛再也不回复老师的自言自语了。
    牛牛明白了,老师的问题在这个游戏背景下显然不应该回答。老师说这句话不是在问牛牛,而是在问自己。即使是一模一样的表达,在不同背景下也会产生差异,由此可见,意图理解不一定固定在专门设计的游戏中,生活背景下的小片段会让孩子越发灵活。
    “不许打头”等对打游戏
    游戏目的:主要是训练判断对方意图的能力——对方想打哪,想怎么防御,作用与前面类似。
    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玩打仗游戏,两三个人参与都可以。开始时一个人用靠垫打,一个人用靠
垫防,只要不打头,打哪里都可以。开始时孩子打,防御者要注意先做动作,如挡住胸口,孩子就会觉得你不变动作了,就会打你的腿或肚子,先让他得逞一两次,再做变化,或加入第三人。
    孩子更喜欢与熟悉的人做游戏而不是与游戏玩得更好的人做游戏。更换和增加同伴虽然给孩子带
来困难,但是也可以让他们理解更多人不同的表达方式。
    快乐的笑脸
    游戏目的:进行表情参照,了解与表情联结的事件,理解表情代表的心理感受和产生的原因;随
着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根据别人的表情选择应做的反应。
    ○认识和掌握自己的表情:有点高兴、高兴、很高兴
    可以拍下孩子的三张不同程度的笑脸做提示,讲令孩子不同程度喜悦的三件事,让孩子选择表情。
    ○认识和掌握爸爸/妈妈的表情:有点高兴、高兴、很高兴
    也可以用相片作辅助,讲令爸爸感受到不同程度喜悦的三件事情,让孩子选择表情。
    ○看别人的表情,说故事
    看照片上人的表情,让孩子分析他高兴(有点高兴、高兴、很高兴)/不高兴的原因。如果在分
析不高兴的时候有难度,还可以从孩子自身的不高兴事例过渡。
    ○用表情简单沟通
    例如,和爸爸商量吃什么,看爸爸的表情体会他的意见。可用微笑、大笑、皱眉、撇嘴等表情。
    ○看表情,揣摩“我”的感受
    让第三人做生气的表情(必须让孩子了解这之前发生过的事情),让孩子猜测生气的原因。
    这个游戏,我们从表情表达与内在的感受角度去探讨人际关系。使孩子发现自己的感觉源于自己的内在感受,并通过表情传送给对方;让孩子会解读其他人表情背后的内在感受,并了解这些感受的事件;还学习用换位的形式进一步理解别人的感受,使孩子了解自己对他人的影响;还能够通过变化同伴,和揣摩引发同伴内在感受的事件。与孩子相联结的事件更容易被他们理解,换句话说,他们更容易理解自己给同伴带来的内在感受。
    精彩的表演
    游戏目的:参照肢体动作、表情了解动作和表情蕴涵的意义;用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表情达意,根
据规则和同伴的反应调整自己。
    可以由爸爸拿卡片,孩子表演动作,妈妈猜测相关词语。如果孩子表演遇到困难时,爸爸可以做
相关提示。然后再由妈妈表演动作,孩子猜。
    ○简单的词语和动作   例如::长短、粗细、胖瘦、高矮、哭笑。
    ○复杂的词语   例如:难过、高兴、生气、狗、骨头、猫、鱼、太阳、下雨、冷、热。
    ○游戏总结
    此游戏即兴创作的成分较多,强调了参照能力为意图理解奠定的基础,在意图理解阶段这个游戏
强调的是:用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表情达意,根据规则做出反应,通过判定同伴的感受来调整自己。
而且这个游戏让孩子了解了三人游戏中每个人充当的角色,这为以后的假扮游戏奠定了基础。
    一样的和不一样的图形
    游戏目的:理解同伴带来的变化并产生兴趣和主动性;了解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并表达感受。
    让孩子在纸上瞄着镂空的图形,妈妈拿起来,照着他的样子也画一个相同的。这样,孩子每次画
完都会把卡片递给妈妈,等妈妈画完,他就去画下一个,妈妈尽可能画在相近的位置上。几个回合后,当孩子再画的时候,妈妈就画不一样的图形,看孩子的反应,慢慢引导孩子也会画妈妈的图形。
孩子理解同伴带来的变化并产生兴趣和主动性。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进入到与小朋友的游戏中。
    ☆        同伴之间的意图理解游戏
    不让你孤单
    游戏目的:理解被冷落的心理感受;重视同伴的感受,根据同伴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自己的
行为,迁就别人的想法。
    让孩子和妈妈做游戏,冷落爸爸,让孩子发出疑问:“爸爸怎么办?”引导孩子体会爸爸被冷落
的感受,最后拉爸爸一定做游戏。再让孩子和爸爸做游戏,冷落妈妈。
     “不让你孤单”让孩子在游戏中更加重视朋友关系,减少被排斥的几率,增加在社交场合成功的控制感;“体会别人的感受”让我们看到同伴的不同选择和受冷落的同伴的反应,从同伴的表情中读懂他的心理感受,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迁就带给同伴快乐,这将使他变得招人喜欢。
    接龙——大家在想什么,我在想什么
    游戏目的:与大家的话题保持一致;理解同伴谈话的方向,做出相应调整。游戏准备:三张卡片。
    三人同谈一个话题,并出示卡片“一件事”以提示,如果孩子说话不连贯,则出示“连贯”卡片
以提示;如果孩子说话停顿下来,则出示卡片“断线”以提示。
这个游戏使孩子参照同伴的语言,了解他们的谈话意图,顺应同伴的谈话,卷入到真正的谈话中;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较多的想象成分,为孩子进入下一阶段做了准备。
    ☆        强化生活中的意图理解
    投喂宝宝
    准备三个盘子放在桌上。妈妈和孩子面对面坐好,妈妈手里拿着孩子想要的东西。可先用眼神示
意一两次,要把喜欢的物品放到哪个盘子上,后面就不示意了。一定要让孩子有成功、有失败,妈妈可以故意猜错。妈妈的失败要多于孩子,孩子心里会很舒服,以后再玩时可以适当赢。
这个活动要传达的信息是“你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我的想法你都了解”。
    照片主题接龙
这里特别强调应该利用生活情景进行,它不仅有益于意图理解,而且有利于语言表达——理解一
问一答,一答一问的连贯性。准备一次游玩的若干照片,要有连贯性,最好相同的衣服。开始妈妈先拿一张,说:“我去某地玩。”让孩子拿,妈妈再说:“**也去了!”……让孩子根据语言拿相应的照片。
    “装蒜”和撒娇
    意图理解能力要紧密联系生活来应用,“装蒜”和撒娇都是生活中的意图理解能力的高级应用。
    如妈妈吃饭时可以装作手不听使唤,让孩子帮忙盛饭等。妈妈一定要装得像,一旦“穿帮”容易引发孩子的情绪问题。撒娇对孩子意图理解能力要求更高,一般在此阶段的后期应用。
    一个孩子在情绪稳定的前提下,能与亲人、老师、同伴进行互动活动,并有了一定的简单意图理
解能力,但这些不足以交到真心朋友并顺利发展友谊。孩子还要能对别人的意图有更深层、更多样的加工,就要有一定的想象力,要能推测多种可能性。因此培养想象力也是交往发展的必须环节。
    ☆        总结
•意图理解能力是高级的心理能力,也是交往的重要基础。
•意图理解能力的发展受到语言发展、思维发展的制约。
•情绪不稳定、不放松,需要层次低的人很难真正关注到别人的意图。
•生活中的意图理解训练比比皆是。
•孤独症儿童此项能力的发展同样受到情绪的影响,他能理解他接纳的人的意图,但不一定能理
解身边其他人的意图。此能力的泛化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想象力是以意图理解为基础的,又可以促进意图理解能力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2-3 09:49:09 | 只看该作者

re:太感谢了!

太感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5 03: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