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582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2-3-20 11:5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我在学校讲课的备课笔记,其中涉及到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或许对大家有帮助,所以发出来。





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的若干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概述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与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诸如人格的构成(或结构)、人格的发展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关于人格的发展: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研究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研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当然还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格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影响的。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是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对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因素的研究,就是心理病原学的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方法来处理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一门学科。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理、原则,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都是以人格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都可以用相应的人格理论中找到其渊源。如信奉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倾向于采用“心理分析学的技术与方法”来实施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信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咨询师和治疗专家,会倾向于采用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而信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治疗师,会倾向于采用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咨询和治疗技术和手段;而信奉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则会倾向于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当事人(病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由此可见,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是以心理病理学和心理病原学为基础设计、发展出来的。心理病理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形成的机理,心理病原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才能找到治愈心理病症、矫正异常行为的方法。这正如医学家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时一样。要治愈某一种病症必须得先找到这一疾病产生的原因,了解发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自然科学中的状况也是如此,只有揭示了自然的规律之后,这些规律才有可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如爱因斯坦先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E=MC)之后,才有可能将核能运用实际生活,才有可能制造出核电站和核武器。

那么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母与子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子。人格理论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的上游理论,而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则是根据具体的人格理论发展出来的。先有其母,才有其子。因此,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理、牢固地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透彻地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利敝得失,并结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际、灵活地运用之,必须得牢固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因为只有掌握了具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所依据的人格理论,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具体的方法,并可能设计出新的、适用于特定的对象的方法,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在考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派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小小的麻烦,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曾见诸文献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派有上百个之多,如基于生物学的一些派别;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还有同属于精神分析范畴的阿德勒学派、容格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自我心理学学派(哈特曼)、对象关系学派(克莱因、范尔贝因、威尼考特、雅各布森、马勒)、自身心理学理论(科赫特);此外,还有原始宣泄疗法、先验医学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折衷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罗杰斯疗法、催眠疗法、存在主义疗法,等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但也不必为此感到烦恼。这些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乍看起来,似乎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实际上,它们出自有限的几个人格心理学理论。我们可以把这些学派归纳为四类:一、行为学派;二、认知学派(当然,也有人将认知学派归入行为学派);三、心理动力学派(也即精神分析学派);四、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学派。

行为矫正技术是根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所发展出来的一些行为改变的技术。行为主义矫正技术的特点在于着眼于异常行为本身的改变,而不关注导致行为异常的心理原因(如认识问题),也不关注导致行为异常的内心冲突。这是由行为主义的基本的理论立场所决定的。

认知学派认为,个人的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改变不良的人格,就要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不合理的价值观念,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不良的价值观念是导致不良情绪和变态行为的原因,认为只要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不合理的价值观念得到了矫正,那么个体不良的情绪和不良有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当然也有人将认知学派归于行为疗法这个大的类别之下,因为认知疗法也是着眼于行为矫正,新行为主义比较重视认知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作用。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创立者,所谓心理动力学派,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其他精神分析学派。其他精神分析学派,都是在扬弃了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概念与方法上同弗洛伊德的理论既有某种联系,又有某种区别。精神分析诞生之初,精神分析就处在不断的分裂和斗争之中,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发展呈两个总的趋势,一是在精神分析内部寻求变革,不断地修正弗洛德的理论。从精神分析的这一条发展路线来看,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四代之多了(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为第一代、自我心理学为第二代、对象关系学派为第三代、自身心理学为第四代)。二是精神分析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如精神分析同存在主义相结合(罗洛梅的存在分析)、精神分析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如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等等。其中第一条发展路线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关系更为密切。第二条发展路线中,有些同心理治疗关系密切,有些则主要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是以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取向的人格理论为基础的。其主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则与方法,同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可谓大异其趣。究其原因,是由于人本主义取向的人格理论同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取向的人格理论对人格的理解、对神经症的解释是不同的。因此,它所发展出来的方法,也是独特的。

下面我分别介绍这四个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派别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流派有上百种之多,但都是从一些基本的理论中派生出来的;

这些基本的派别是:(一)心理动力学派——精神分析理论

                 (二)人文——存在主义学派

                 (三)行为主义学派

                 (四)认知学派

(三)行为治疗(或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四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其中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行为矫正理论的主流,这两个理论奠定了行为矫正理论的基础,行为治疗或行为矫正的方法策略大多是根据这两个理论发展出来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在六十年代才发展出来的,但其在行为治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行为矫正的代表人物早期有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后来有沃尔普、艾森克和班杜拉等。

这三个理论都关注有机体行为的习得与改变,都认为有机体(人与动物)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但它们对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又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因此,根据不同的行为主义理论所发展出来的行为治疗技术或行为治疗方法,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一会儿,我会具体说明这种区别与联系。

由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学习得来的(习得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变态的行为都是习得的;神经症在本质上是由于错误的学习而导致的失调行为。失调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因此也能够通过学习消除。行为矫正的目的在于消除个体某些不适当的行为,形成适当的行为。



三、经典条件作用的理论以及相关的行为矫正技术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巴甫洛夫从1902年起一直研究条件反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于190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1、实验程序



巴甫洛夫有关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是这样的:

在喂狗食前几秒钟,发出铃声或节拍器的响声,接着再将肉末送入狗的口中。开始时狗听到铃声只是加以注视,并不流口水,只是吃到食物时,才淌口水。但这促操作经过若干次以后,只要一发出铃声或节拍器的声音,狗就立刻分泌唾液。这种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铃声音和节拍器声音,由于它们和食物出现的时间接近,现在则可以引起唾液的分泌。这种反应是后天习得的。此谓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此实验为例说明之),其生理基础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讲解)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狗之所以会对铃声或节拍器这样的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主要是由于在铃声或节拍器之后,马上会有食物这种无条件刺激出现。在给予条件刺激之后,立刻给予夫条件刺激,就是所谓强化。这个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称为强化过程,或称习得过程。



条件刺激(铃声)             注视



             无条件刺激(食物)          分泌唾液

         (实线为无条件反射,虚线为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这个实验很成功,对学习理论及行为矫正技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巴甫洛夫着重刺激,依靠刺激来控制行为的研究,为以后的刺激反应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因此,后来称巴甫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2、经典条件作用的五条定律



(1)习得律



条件反射是由一系列条件刺激(铃声或节拍器声)和条件反应(由铃声或节拍器声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应)邻近配对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条件刺激和起强化作用的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是近于同时呈现,间隔时间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即将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将难于建立联系。(以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为例说明之,或老太太喂鸡说明之)



(2)        验性消退律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条件反应将逐渐减弱并消失。但这种消失一开始不是永久性的。它只是一种习惯的钝化,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之后,又有自发的恢复。只有当几次自发的恢复都没有得到强化之后,条件反应才会真正地消退。(以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和老太太喂鸡时,小孙子的恶作剧为例说明之)



(3)泛化律



条件反应一经确立之后,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应,此谓泛化。例如,实验开始时以铜铃声作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形成之后,若呈现一个蜂鸣器的声音,也将引发条件反应。因为蜂鸣器与铜铃声很相似。泛化的例子很多,如害怕蛇的人,会害怕许多象蛇的东西,如也会害怕鳝鱼、蜥蜴等等与蛇相似的动物。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与两充当条件刺激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有关,如果两者越是相似,那么,反应的强度就越高;如果相似的程度越低,则反应也就越弱。



(4)分化律



指条件反应的分化可由差异强化建立。如果狗已经建立对铜铃声的条件反应,并产生了对电蜂鸣器的泛化反应,如果使对铜铃声的反应得到强化(即在铜铃声之后马上给予食物),对蜂鸣器的反应不予强化(即在蜂鸣声之后不给食物),则对电蜂鸣器的反应也将消退。受强化的刺激与不受强化的刺激相继呈现的程序,能有效地使实验动物完成分辨学习。



(5)级条件作用律



一个条件反应建立以后,可以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二级条件反应。如果狗已经对铃声建立了条件反应,再将铃声同闪光一起配对呈现,经过几次试验之后,闪光便会单独诱发唾液的分泌。这说明狗已经建立高一级条件作用。

但在动物身上,高级条件作用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也很不稳定。因为高级条件作用的建立,本身就有一个对最初形成的条件反应的消退的过程。但巴甫洛夫认为,人的学习已经较多地脱离了直接的生理性的强化,高级条件反应的建立是占主导地位的,特别是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系统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华生运用经典条件作用原理治疗恐惧的方法



1、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恐惧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开山祖师华生,和巴甫洛夫一样,也认为人类的行为,除了先天的无条件反射之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华生与巴甫洛夫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

同他的研究生蕾娜共同发表了一篇很有影响的实验报告《制约情绪反应》。在这个实验中,成功地用经典条件反射的方法使儿童习得了对老鼠的恐惧。

实验对象是只有11个月大的男孩叫阿尔伯特。阿尔伯特原先并不害怕动物,但刺耳的铁锤敲击钢条的声音能引起他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叫、发抖等等。华生认为,儿童生来有三种基本的情绪,即爱、愤怒、和恐惧。华生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的术语来描述情绪,而不涉及情绪的主观感受,这是由他的行为主义立场决定的。哭叫、发抖等是与恐惧有关的基本的模式反应,而引起恐惧的模式反应的最为原始的刺激是巨大的声响。



华生和蕾娜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实验者先呈现一只小白鼠,当阿尔伯特要去摸小白鼠时,在他背后出现用铁锤敲打钢条的尖锐噪音。一听到尖锐的噪音,阿尔伯特立即表现出惧怕反应,他先是猛地跳起来,向前跌去,把脸埋在床垫里面(注意:这些外显表现实际上就是恐惧反应)。一开始没有哭。在一个星期中,连续七次这样使小白鼠同这怕人的铁锤敲击钢条的噪音配对呈现,阿尔伯特就对原先他并不害怕的小白鼠产生了恐惧反应。只要小白鼠一出现,即使没有刺耳的噪音,阿尔伯特也会害怕得哭起来,爬离现场。(小白鼠+巨响 =====恐惧白小鼠)

在实验的后期,阿尔伯特出现了泛化现象,在看到其他白色的东西时,如白棉花、白猫甚至老人的白发时,都会表现出惧怕的反应。这种恐惧也泛化到其他有毛皮的动物身上,甚至泛化到毛皮上衣和圣诞老人的连鬓胡子上。

对刺耳的声音的恐惧反应是先天的无条件反射,而对小白鼠的恐惧是在这种先天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华生认为,不单是简单的运动习惯,而且重要的人格特征,如情绪倾向等等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在孩子身上培养起来。



2、通过经典条件作用来消除恐惧



情绪反应既然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形成,也可以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和其他方法予以消除。

琼妮做了一个反制约实验。这一实验是受到华生的制约情绪实验的启发,并受到华生的指导。

实验对象是一个34个月大的男孩彼得,彼得害怕许多小动物如白鼠、兔子等等,特别害怕兔子。在实验开始时,研究者安排彼得和三个不怕兔子的孩子在只兔子前面玩,这种社会模仿很有成效。正在这时,彼得由于生病,偶然和一只大狗相遇,使惧怕毛皮动物地旧病复发,实验中断了两个月。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实验改用“引导制约法”,即运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每当彼得在吃其喜欢吃的食物的时候,将他所害怕的兔子放在笼子内,从远到近,一步一步地向彼得靠近。这样终于使彼得逐渐喜欢兔子,消除了对兔子的恐惧。(兔子+食物======对兔子的恐惧消失)



由此可见,恐惧的情绪既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这一机制形成,也通过社会模仿和条件反射予以消除。



琼妮的这一反制约情绪反应的研究报告,影响很大,是儿童行为矫正的经典作品。尤其是引导制约法,后来经过沃尔普等人的实际运用和改良,成为行为矫正的两项基本原理:交互抑制原理和渐进的系统脱敏原理,利用这两个原理能够有效地治疗各种恐惧症和焦虑症。





3、沃尔普(Wolpe)的系统脱敏技术——治疗恐怖症和神经症焦虑的有效技术

(1)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



沃尔普发现,肌肉的放松的程度同焦虑或恐惧发生的程度是相互颉颃的。也就是说,肌肉放松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同焦虑或恐惧所引起的生理效应是相反的。沃尔普认为,神经症焦虑和恐惧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交感神经兴奋的反应,其生理效应有呼吸急促、心中跳加快、血压增高、肌肉紧张;而在肌肉放松的状态下,生理反应与焦虑或恐惧时反应刚好相反,即肌肉松弛、呼吸减慢、心率降低、皮肤电反应不显著。



(2)系统脱敏法的含义



就是在安逸而充分放松的心境下,安排患者逐渐接近所恐惧的事物,或者是逐渐地提高患者所恐惧的有关刺激的强度,让患者对感到恐惧的事物敏感性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3)系统脱敏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放松练习:教病人学会肌肉的深度放松



放松的程序有很多,各种放松程序的基本精神是一样的:那就是放松与紧张交替进行,放松时运用深呼吸,紧张后休息一些时间,按照一定的部位和顺序进行训练。

下面介绍一种具体的放松练习:

A、准备动作

在一般情况下,放松程序要求患者先行紧张身体的某一部位,紧张一会儿,然后放松一会儿。如让患者先握紧手掌10秒种,使之有紧张感,然后放松约5——10秒,这样经过多次紧张与放松的交互练习,在以后需要时,病人就能够随心所欲地充分放松自己的身体。通常让病人进行手部、手臂、脸部、颈部、躯干及腿部的肌肉紧张与放松。

B、正式训练

放松训练最好在遮光的、隔音设备比较好的房间里进行。

在正式进行肌肉放松的训练时,要使病人尽量保持轻松的心理,并以自己感到舒适的姿势坐在椅子上,并让病人拿掉眼镜、手表、腰带、领带等所有可能会妨碍放松的物品。

在休息20——30分钟之后,治疗师应用平稳、镇静的声音说:“从事这项放松训练,可以帮助你完全地放松身体。你必须根据下列步骤耐心进行,当你操作紧张活动时,如果感到紧张,必须再持续操作5秒钟,直到感觉紧张到了极点,才可以松弛下来,让有关部位的肌肉表现得十分无力,特别要用心体会放松之后的轻松感,现在请跟着我的指示做”。



指示语:



指示语的内容一般为:1、紧握你的左拳——注意手和前臂的紧张感,(5秒后)放松;2、紧握右拳——注意手和前臂的紧张感,(5秒后)放松;3、从左腕关节向上弯曲你的左手,尽量使手指指着肩部——注意手背和前臂肌肉的紧张——放松;4、从右腕关节向上弯曲你的右手,尽量使手指指着肩部——注意手背和前臂肌肉的紧张——放松;5、举起双手臂,用力将手指触至双肩——注意双臂肌肉的紧张——放松;6、耸起肩膀、越高越好——注意肩膀的紧张——放松;7、皱起额头——注意紧张、然后放松,并略为闭上眼睛;8、紧紧地合上双眼,试探紧张与放松的感觉,再轻轻闭着眼睛;9、用力将舌头抵住口腔上部——注意口腔内肌肉的紧张——放松;10、紧闭双唇——注意口腔和下鄂的紧张——放松;11、用力向后仰起头部——注意肩部、肩膀和颈部的紧张——放松;12、用力低头,尽量将下巴靠住胸部,——注意颈部和肩膀的紧张——放松;13、作弓形弯曲背部、并离开椅背,双臂向后推——注意背部和肩膀的紧张——放松;14、做一次深呼吸,并持续一段时间,注意背部和胸部的紧张——吐出空气——放松;15、做两次深呼吸,持续一段时间——吐出空气——放松;16、用胃部吸入空气、尽量使其膨胀——注意腹部的紧张——放松,感觉你的呼吸更加稳定;17、抽紧腹部肌肉——注意到腹部肌肉的紧张——放松;18、臂部用力并压住椅座——注意到臂部紧张——放松;19、抽紧腿部肌肉,伸直双腿——注意到腿部肌肉的紧张——将双腿放回原姿势——放松;20、双脚脚趾向上,并逐渐抬起双脚——注意双脚和小腿肌肉的紧张——放松;21、向下弓起脚趾,犹如要将脚趾埋入沙土一般——注意双脚弯曲时的紧张——放松。

通常,病人在经过一两周的训练之后,就能够在几分钟内使自己全部放松。在病人掌握了放松技能之后,就可以进行系统脱敏的训练程序了。

技术一、渐进的放松

技术二、紧张放松



第二步、建立焦虑(恐惧)等级表



这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将引起病人恐惧或焦虑的相关刺激或情境,按照病人的主观恐惧程度或焦虑程度来排列成一个序列。沃尔普通常使病人产生最强的刺激或情境排列在等级表的最上端,将使病产生最弱的焦虑或恐惧的刺激排在最未端。治疗师和病人一起,排列引起恐惧的情境的等级。以病人的主观焦虑程度来排列,而不是由治疗师一个人排列。



下面是为一个害怕坐电梯的焦虑症病人所设计的焦虑等级表:

等级        情  境  体  验

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电梯中很拥挤、直挤得人贴在墙壁上电梯中有3/4的人电梯中只有1个人电梯中有4个人电梯中有2个人站在电梯门外等候电梯倒来从7米远处走向电梯从大楼的前门走向安有电梯处走向底端有电梯的高楼

建立引起焦虑(或恐惧)等级表又有两个步骤:

   

A、资料的收集



建立焦虑等级量表所需的原始资料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收集:



(1)收集、整理病人的生活史:



治疗师要了解病人早年家庭生活的历史,教育背景、现有的社会关系等信息,以此来了解使病人感到恐惧或焦虑的情境,以及病人当前的病症是如何通过条件作用的过程发展出来的。



(2)用恐惧调查量表搜集资料:



沃尔普和朗格设计了一个恐惧调查量表,用这一量表可以找出究竟是什么东西使病人感到非常恐惧或焦虑。

恐惧调查量表的构成:量表列出一系列足以引起恐惧的一系列刺激情境,让病人自己依照自己感到害怕的程度,在五点量表上逐一解答,从而找出目前患者感到非常恐惧或焦虑的东西。

恐惧调查量表的指导语是:在这问卷上所列出的项目都是曾经引起你恐惧的东西,现在请你将表上这些东西按照害怕的程度,逐一在下列各个项目的适当等级上打勾。



恐惧调查表样例:

困扰等级项目        (一)全不困扰        (二)有点困扰        (三)感到困扰        (四)相当困扰        (五)非常困扰

清洁器空转噪音大伤口单独的时候处在陌生的地方大声死人在大众面前讲话通过马路似疯狂的人下降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②   ②   ②        ②   ②   ②   ②   ②   ②   ②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④   ④   ④   ④   ④   ④   ④   ④   ④   ④             ⑤   ⑤   ⑤   ⑤   ⑤   ⑤   ⑤   ⑤   ⑤   ⑤   





(3)有关问卷的运用。

国内这方面的问卷不多,国外比较流行的有“威罗比问卷”,这是一套用以诊断病人由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焦虑程度的量表,全卷共25个问题,要求病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五个等级上选答。约有一半的题目是用以测量病人的神经症反应的,另有一半的题目是用以测量病人的情绪敏感程度的。病人在这一量表上得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



“威罗比问卷”样例:

(1)如果你必须在一群陌生人的面前表演或讲话时,你会焦虑吗?(0,1,2,3,4)

(2)当你从很高的地方下来时,尽管不会有真正的危险,你害怕下来吗?(0,1,2,3,4)

(3)在社交场合你是不是躲在别人的身后?(0,1,2,3,4)

(4)你曾经感到心情变化而不知其原因吗?(0,1,2,3,4)



题后数字的含义是:

0——完全不是;从来不;完全没有

1——有点是;有时候;有一点

2——中等

3——经常是;许多

4——非常繁多;全然地



在病人回答完这一调查表之后,治疗师要将有关的引起焦虑的刺激,按照主题加以归类。

《威罗比调查表》与沃尔普和朗格设计的《恐惧调查量表》相似,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B、等级的排列



通过收集、分析以上三类资料,治疗师可以找出病人焦虑的主要原因,然后参考这些资料建立焦虑主题的具体项目。以上面恐惧症的病人怕乘电梯为例,可以通过治疗师的等级排列和病人测试结果的比较,构成病人的焦虑等级表。

第三步、实施系统脱敏

在治疗开始时,让病人躺在一张睡椅上放松肌肉,要病人想象等级中第一个最小焦虑的情境,如果病人在想象情境时感到焦虑,那么就举起一个手指作为信号。用手指而不用语言作为信号,是为了不破坏病人的放松状态。如果病人没有焦虑体验,那么,在7——10秒钟之后,治疗就让病人停止想象这一情境。

对同一个情境经过两次的想象,病人仍不感到焦虑,就可以让病人想象等级中的下一个情境;如果病人仍表示有焦虑,那么治疗者应立即让病人停止想象,等待病人再度完全放松时,再叫病人想象前一个情境。这时,如果没有焦虑产生,再重新进入下一个情境。



  4、冲击疗法(满贯法或洪崩疗法)(implosive therapy)

(1)冲击疗法的原理

定义:就是通过直接使病人处于他所恐惧的情境之中,以收物极必反之效,从而消除恐惧。

依据:冲击疗法的产生基于一个动物实验:在实验场所发出恐怖的声、光或电击等刺激时,实验动物惊恐万状,四处乱窜,想逃离现场。但如果没有任何出路,就只能呆在现场,承受极其痛苦的刺激。当刺激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动物的恐惧逐渐减轻,甚至最终消失。这一实验表明,放松、交互抑制似乎并不重要,只要让被试持久地暴露在刺激因素面前,惊恐反应终将自行耗尽。

冲击疗法与系统脱敏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在两者都是以经典条件反射为基础的。

区别:①从方法来上看,系统脱敏经常采用闭目想象的方式来呈现引起病人恐惧或焦虑的刺激或情境;而冲击疗法则往往使病人直接置身于病人感到恐惧的真实情境中;

②从治疗程序来看,冲击疗法程序简洁,没有繁琐的刺激定量和确定焦虑等级等程序,而且不需要全身松弛这一训练过程;

③从原理上来讲,两者所采用的原理有所不同。系统脱敏采用的是交互抑制原理,也就是每一次只引起病人一点点焦虑,然后用用全身松弛的办法去颉抗它,因此,系统脱敏程序总是将引起最小焦虑的刺激情境首先呈现出来;而冲击疗法则刚好相反,所采用的是消退原理,所以它总是把危害最大的刺激情境放在第一位,尽可能迅速地使病人置身于最为痛苦的情境之中,尽可能迅猛地引起病人最强烈的恐惧或焦虑反应,并对这些焦虑和恐惧反应不作任何强化。任其自然,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情绪的反应自行减轻或者消失。     



冲击疗法最早是由一个叫Crafts的内科医生所采用的。他在1938年出版的《心理学最新实验》一书中报告了这样一个个案:一个年轻妇女,不敢乘坐和驾驶汽车,尤其是害怕通过隧道和桥梁。Crafts将她强行安置在汽车后座上,将车从病人的家里一直开到他自己在纽约的诊所,沿途经过很多桥梁,还经过一条长长的霍兰德隧道。在行车途中,病人极度惊恐,不断地呕吐、战栗、叫喊。行驶八十公里之后,这些惊恐反应减弱了。在返回途中,这个女病人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不良反应。但Crafts并没有给这一治疗方法命名。

六十年代初,行为治疗家Mallrdon 、London和 Stamptfl等人进行了一系列临床实验,并将这种方法命名为“冲击疗法”。

(2)        冲击疗法的治疗程序

第一步,体检

由于冲击疗法是一种较为剧烈的治疗方法,所以应该事前检查病人的身体状况并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等。如果病人具有严重的心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各种精神性障碍患者都不宜使用冲击疗法;此外,老人、儿童、孕妇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身体虚弱的人也不适宜采用冲击疗法。

第二步,约法三章,签订治疗协议。

仔细地向病人介绍治疗的原理、过程和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尤其要清楚地向病人说明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承受的痛苦,尤其不能隐瞒和淡化。同时说明冲击疗法疗效迅速是其他任何治疗方法所不能比的。如果病人及其家属下定决心接受治疗之后,医患双方应签订行为协议:



行为治疗协议



1、医生已经反复讲解了冲击疗法的原理、过程及效果。病人向家属已经充分了解,并愿意接受冲击疗法。

2、治疗过程中病人将受到强烈的精神冲击,经历不快甚至是超乎寻常的痛苦体验。为了确保治疗的顺利完成,必要时医生可强制执行治疗计划。这些治疗计划包括所有的细节都应该是经病人及其家属事前明确认可的。

3、医生应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对治疗的全过程负责,对病人求治的最终目的负责。

4、如病人家属在治疗的任何阶段执意要求停止治疗,治疗应立即中止。



                                  病人(签字)

                                      家属(签字)

                                      医生(签字)

                                       年  月   日

签订治疗协议的目的在于增强患者的自我约束,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第三步,准备治疗场地和其他条件

首先,确定刺激物。刺激物应该是病人最害怕的和最忌讳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是引发症状的根源。

治疗室的布置:不宜太大,布置应简单,一目了然,除了特意安排的病人最感恐惧的刺激物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要使病人在治疗室的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刺激物,不能使病人有回避的地方。治疗室的门原则上由治疗师把守,使病人无法随意夺路而逃。



第四步,实施冲击

在接受治疗之前病人要正常吃东西、喝水,并排空大小便。穿着应简单、宽松。如果有条件的话,就应该在治疗过程中同步进行血压和心电监测。

病人进入治疗室后,医生应该迅速、猛烈地向病人呈现令病人感到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患者可能在受惊之后,可能会出现惊叫、失态等激烈反应,医生不必顾及这些,应该坚持持续不断地向病人呈现令病人所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或者应该持续地让病人暴露于令其恐惧的情境之中。病人如果现诸如闭眼、塞耳、面壁等等回避行为时,应该劝说或制止病人的回避行为。

此外,应该严密观察病人的生理变化。因为冲击疗法会引起病人最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因此,病人在生理上会有与强烈焦虑相应的变化,会有交感神经处于强烈的兴奋状态所具有的一系列症状,如呼吸急促、心悸、出汗、四肢震颤、头晕目眩等情况。除非情况特别严重,特别是血压、心电出现异常,应该坚持进行治疗。

如果病人提出中止治疗,甚至出言不逊的话,医生应该冷静处理,谨慎对待。如果病人总体情况比较好,病史较长,反应并不是十分激烈的话,医生应该给予鼓励、规劝,甚至漠视。特别是在病人的应激反应的高峰过去之后,更加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医生应该劝说病人或者强制病人完成治疗,因为成功就在眼前。

每次治疗的时间应视病人的应激反应情况而定。应该使病人的焦虑、紧张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的焦虑紧张程度,力求达到极限,在生理反应方面,应力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变化。所谓极限,以情绪的逆转为标志。如果病人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高潮已过,逐渐减轻的话,就表明已经基本达到这本次治疗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再现5——10分钟的刺激或情境,病人就会因精疲力竭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时,就可以停止刺激物、或情境,让病人休息。

通常一次冲击疗法的治疗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

在冲击治疗过程中,如果病人出现一些危急的情况,医生也应当果断地停止治疗,而不应该固执己见。在出现下列几种情况时,应停止治疗:

①通气过度综合症

②晕厥或休克③



(3)冲击疗法实例

用冲击疗法治疗恐惧症(花圈恐惧症)

一个护士因恐惧花圈到严重神经症的程度,严重到一听到花圈两字就心惊胆颤的程度。

①        治疗室的布置

在一间六平方米的小治疗室里,四壁贴上花圈的图案,室内放置十几个花圈。中间有一张沙发,上面也放满了花圈图案和一些特制的小花圈。墙角有一台录音机,备有哀乐磁带。

②治疗的实施

病人进入室内,畏缩不前,只见其呼吸加快、加深,全身微微颤抖,背躬曲膝,手足无措,额头上渗出汗珠。

突然哀乐四起,这个病人听了以后,心惊胆颤,回头就想逃跑。但是,门窗紧闭,四周到处都是花圈,根本无法回避。病人找了一个空档站立,想不偏不倚,唯恐碰到花圈。但是身不由己,全身发抖,站立不稳,几乎要倒下。这时,病人已经大汗淋漓,呼吸急促,慌忙走近沙发,也顾不上沙发上的图片和小花圈了,坐下喘息不止。

半个小时左右以后,病人的颤抖逐渐减轻,呼吸逐渐平稳,靠在布满花圈的沙发上,一副疲惫的表情。这说明治疗已经成功结束。

当让病人走出治疗室时,病人并无摆脱困境的喜悦,而不是不紧不慢地站起来,整理衣服,说“衬衣湿透了”,然后扶起倒在她前面的几个花圈,走出了治疗室。

这个病人经过两次治疗,就治好了。对病人两年多的追踪观察表明,她已经不再害怕哀乐和花圈了。





四、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强化学说及相关的行为矫正技术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

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斯金纳认为,巴甫洛夫所说的经典条件反射只能解释一小部分行为,而大部分行为还得用他所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进行解释。斯金纳将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操作性行为。他认为,应答性行为是被动的,是由一定的刺激所诱发的。如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狗的唾液分泌这一条件反应是由铃声诱发的。操作性行为具有主动的性质,这一类行为虽然也受环境的影响,但并不是由某个明显的刺激诱发的。斯金纳认为,吃饭、讲话、睡觉、走路、工作、娱乐、争斗等等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要比应答性行为复杂得多,并不是能够用几个条件反射可以解释得清楚的。但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是受到奖惩所决定的。也就是得到奖赏的行为,发生的频率会提高;而受到惩罚的行为,发生的频率会下降。也就是说,是由这一行为所受到的强化的性质所决定的。

斯金纳的动手能力很强,但设计了很多精巧的实验装置,其中著名的就是后人所谓的斯金纳箱。斯金纳箱里有一套操作工具和传送强化物的设施。斯金纳做了很实验以此说明操作行为发生的频率取决于强化。

实验一:

实验对象:鸽子

实验箱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红色的,另一把是绿色的。当鸽子无意中啄动红色的钥匙时,传送装置就丢出几粒鸽子喜欢吃的食物;当鸽子无意中啄动绿色的钥匙时,则没有什么动静。不久,鸽子就学会了啄红色的钥匙。

实验二:

实验对象:老鼠

实验箱里有一副杠杆,老鼠箱子里窜来窜去,无意中压了一下杠杆,于是传送装置就送来了食物和水。老鼠很快就学会了按杠杆,只要它感到饥饿,就会按压不停,俨然做工一般。

由此可见,        某种行为受到奖赏,那么这种直接受到奖赏的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提高。奖赏就是一种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强化,就是所谓正强化(或积极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强化物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作为奖赏的东西。



斯金纳还发现,不但直接的奖赏可以提高行为发生的频率,甚至惩罚的去除也可以作为强化物,也可以用以形成某种行为。惩罚的去除就是所谓的负强化(negtive reinforcement)。斯金纳有一经典实验说明这一点:

实验三:

实验对象:小白鼠

实验箱的底板是通电的,箱内有一个轮子,这个轮子实际上是一个开关,只要一转动,箱子的底板就会断电。老鼠进入箱子后,底板通电,老鼠受到电击,就会在箱子里面上窜下跳,但如果老鼠偶然碰到了轮子,底板的电就会断开,它所受到的电击马上就会停止。但如果轮子一停,电源马上自动接通,电击马上就会恢复。为了避免电击,老鼠就会不停地转动轮子,丝毫不敢懈怠。由此可见,为了避免受到电击这一有惩罚也能够起到强化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强化和负强化的机制而形成某种行为是常见的。例如,一个父亲在看书,两个孩子在旁边打闹,父亲很不耐烦,就想支走他们,就说:“别吵了,给你们10块钱,到外面去买东西吃吧!”于是两个孩子拿着钱走了。后来,这两个孩子只要想钱买东西吃,就会在父亲看书的时候,大声吵闹,总会如愿以偿。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吵闹的行为得到了强化,他们所受到的强化是正强化,而父亲的行为给孩子钱的行为也受到了强化,父亲的行为所受到的是负强化。孩子和父亲相互塑造了对方的行为。



强化的反面是消退。所谓消退,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行为者出现了原先得到强化的行为,但却没有受到强化,那么,这种行为在以后相类似的情境中出现的频率就会下降。消退可以用来消除一些不良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用消退的方法消除不良行为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有人喊人绰号,你只要不予理睬,别人自然而然就会不再喊你的绰号了。如带着小孩子上街,小孩子吵着要买东西,如果你不给他买,他可能会哭闹,或者赖在地上不起来,如果你受不了孩子的吵闹,而给他买的话,那么孩子就会在以后要东西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更多地吵闹,他的吵闹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对这种不良行为可以用消退的行为方法来解决。你可以不理睬孩子的吵闹而坚持不给他买,使他的吵闹的行为得不到强化。那么,以后这个孩子就不会用吵闹的方式来要求得到什么东西。



(二)强化程式

斯金纳研究了不同强化程式对行为形成的效果。根据强化程式,正强化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间隙强化。所谓连续强化,是指每发生一个所希望出现的行为都给予强化。而间隙强化与连续强化不同,并不是每出现一个所希望的行为马上给予强化,而是间隙地给予强化。在日常生活中,间隙强化的例子是很多的。赌徒押赌注就是一种受到间隙强化的行为,因为下赌注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赢钱的。又如钓鱼,一个人坚持钓鱼,实际上也是受到间隙强化的结果,因为不可能每一次下钓都能钓到鱼,但偶然钓到鱼,就是一种间隙强化。

间隙强化实际上介于连续强化和消退之间。如果把连续强化和消退放在一条直线上,那么,连续强化就处于直线的一端(行为每发生一次,就强化一次),消退就处于直线的另一端(行为发生不给予强化),那么,间隙强化就是介于这两者之间一种强化方法。



间隙强化的种类:

间隙强化有以下几种:



        比例        时间

固定        固定比例强化        固定时间间隙强化

可变        可变比例强化        可变时间间隔强化

所谓固定比例强化(FR),是指行为者的行为发生一定次数时,才给予强化。

如家长规定孩子放回家后必须做完两道题之后才能出去玩。又如,家长为了让孩子练好字,规定孩子每天必须写完两张大字才能出去玩。这就是所谓固定比例强化。又如工厂的定额付酬制度,也是一种固定比例强化程式。工人必须得做出一定数量的产品才能得到一定数额的奖金。

可变比例强化(VR),是指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是不固定的,而是不可预测地变化着的。一般来说,可变比例强化程序中,所要求的反应数目是围绕一个平均值而变化的。

日常生活通过可变比例强化这一机制形成行为的例子是很多的:学生的课堂发言就是一个例子。在课堂上发言,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但教师并不总是提问,又由于课堂里学生比较多,因此,学生并不是每次举手都能被老师叫到,学生并不能准确地预料要举多少次手,才能被老师叫到。例如,在星期一的数学课上,学生举到3次手才被老师叫到一次,星期二的数学课上,学生举了2次手就被老师叫到,星期三举了5次,才被老师叫到,星期四举了2次手就被老师叫到……,这样,平均下来,这个学生平均举3次手才得到一次发言的机会。这一程序就可以称为VR3程序。尽管并不是每一次举手都被老师叫到,但学生无法知道这次举手是否能得到发言的机会,这种不确定感反而增强了学生举手发言的行为。

另外,赌博、买有奖券都是变化比例强化的例子。

固定时间间隔强化(FI),是指需要强化的行为,在进行一次强化之后,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再次对这一行为给予强化。如发工资就是一种固定时间间隔的强化。

可变时间间隔的强化(VI),就是指每一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确定的,是不可预测的,但每次强化的时间间隔的长短,是围绕一个平均值来变化的。如公交车按照规定是十分钟一趟,但由于路况、车速等等原因,公交车并不能总是每次准时到达的,有时是8分钟来一次,有时是15分钟来一次,有时是20 分钟来一次,但汽车的平均间隔时间是10分钟。钓鱼也是一个可变时间间隔强化的例子。

(三)以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矫正技术

斯金纳根据自己所发现的上述原理,提出了一种行为矫正技术,它称之为“塑造作用”。他主张应该先观察实验对象所有的操作行为,看看哪些是有益的行为,哪些是不良的行为,然后有目的地奖赏那些有益的、需要保留的行为,忽视或者惩罚那些需要去除的不良行为。利用这种方法斯金纳教会了鸽子打乒乓球。驯兽师就是利用这些原理教会动物这些某些表演的。



下面介绍几种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而发展出来的行为矫正技术。

1、行为塑造

这是行为治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主要是运用正强化方法来使人形成某种良好的行为。而这种你所希望他形成的良好行为是他原来没有出现过的。所谓良好的行为,就是具有适应性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在行为塑造过程中,主要采用正强化的方法,只要所希望形成的良好行为一出现,就马上进行强化(奖励)。

行为塑造需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塑  造  纲  要

1、定义目标行为2、判断塑造对于治疗对象是否是最合适的方法3、确认初始行为4、选择塑造步骤5、选定强化刺激6、对各个连续的趋近行为实施差别强化7、按照合适的速度完成各个塑造步骤



例如,要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就可以用行为塑造方法。

第一个的标准可以是在孩子得到吃的东西时,知道问一声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吃不吃。如果孩子问了,就应该马上给予强化(如口头表扬、赞许的目光)。而不管他有没有真的给。当孩子这种行为有了稳定的表现之后,即当孩子学会一有了吃的东西就会问别人要不要吃的时候,就要提出第二步更高的要求。

第二步的标准可以是当他真的把自己的糖果给了家人时,才给予强化,如果只是问家人要不要吃,就不要给予强化。当第二步的标准达到时,而且具有稳定的表现时,也就是一有吃的东西就会给家长一起分享时,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步的标准可以是,一有东西吃时,可能想到邻居的孩子,即必须得想到和家人以外的人分享食物。如果一旦表现出想和邻居的孩子分享食物的愿望,就给予强化。当孩子达到第三步的标准时,且有稳定的表现时,就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四步的标准可以是,孩子有东西吃时,真的和邻居的孩子一起分享,而且只有在孩子真的和别人一同享用食物时才给予强化,如果还只是口头表示,就不应该给予强化。

这样一步一步下去,孩子就会逐渐形成我们希望他形成的行为。

实用行为分析(ABA)是行为塑造的一种具体运用。



2、代币管制法

这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这是使用有形实物进行奖励的强化方法。代币可以是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可以兑换物品的证券。可以用来充当代币的物品有小红旗、小铁牌、小票券等。来访者可以利用这些证券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代币法广泛地应用于精神病院来改善精神病人的行为,也可以用来使儿童形成适应性行为。

如改变孩子懒惰的习惯、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也可以采用代币管制法。如洗一次碗可以得到1面小红旗,洗一次碗可得2面小红旗,叠被可得1面小红旗,拖一次地板可得3面小红旗。反之,如果没有完成相应的劳动任务就要扣除相应的红旗数。一个星期结算一次,一定数量的小红旗可以兑换一定比例的儿童所需要的实物,如玩具、球、书、游戏、娱乐等等。  

一个个案:

笔者的一个朋友的一个孩子,5岁,上小班,动作慢、表现为懒床、穿衣、吃饭慢。本人设计了一套代币管制法,矫正其行为。笔者为其设计了一张表,这张表可以挂在墙上。每完成一个项目,就给予一定的小红旗数。在一开始,所要求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可以宽松一点,如起床的时间可定为10分钟,如果孩子在10分钟内完成任务,就给予一面小红旗,如果在10分钟内没有穿完衣服,就不给小红旗。如果孩子已经能够在10分钟内完成穿衣服这一任务,那么就可以提高给予小红旗的标准,如要求在9分钟内穿完衣服才给予强化。如此等等。其他项目也是如此。

日期项目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准时起床                                                       

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                                                       

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作业                                                       

一个星期结算一次,规定好得到多少面小红旗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什么愿望,如积满10面小红旗,可以买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累积满20面小红旗可以去游乐场玩一次,

还有一个运用代币管制的例子:

张先生为其9岁的儿子小华制订了一个代币制。小华平时很少做家务事。张先生告诉小华,在每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就可以获得一定的点数。张先生在冰箱门上贴着一张说明,上面列出所有需要小华做的行为、这些行为的价值,和每日可以用点数购买的强化物。

这个表是这样的:



小华的代币制的内容表

1、我的日常工作①整理我的床铺   ②把玩具放在架子上  ③清除垃圾④晚餐后清理桌子⑤饲养小动物        点数12122

2、我的报酬表(我赚的点可以交换下列东西)①选择所有最喜欢的电视节目②        我可以迟一个小时上床③        骑自行车去商店④        选择我最喜欢的食物⑤        整个晚上与朋友们在一起⑥        去最喜欢的快餐厅⑦        买最新的运动手套⑧整个晚上在客房        3332254012011

爸爸和我同意我的工作表和报酬表

                  签字:***  ***



3、消退法

这种方法是指对不适应的行为不给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逐渐变弱,以致全部消失。

例如,小孩子通过哭闹来引起大人的注意,若大人不给予注意,孩子哭得没有意思,其哭闹就会逐渐停止。

又如一个女孩子,4岁多,整天在家里跑来跑去,乱蹦乱跳,孩子的母亲以为这个孩子得了多动,实际上并非如此。经过询问得知,起初家里人(爷爷、奶奶、父母)认为小孩子这样跑来跑去很可爱,在她跑来跑去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地看着她笑,还表扬她。后来时间长了,大家就有点厌烦了,于是在孩子蹦跳的时候就批评她,并且用不满的神色来阻止她。

对此,我们的分析是,这个孩子并没有多动症,由于家里人一开始对她蹦蹦跳跳行为的正强化(赞许、表扬、笑声),她形成了蹦跳吸引她人注意的行为。后来,家人厌烦了,给予她的蹦跳行为以惩罚(批评、讨厌),但女孩子之所以仍然蹦蹦跳跳,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而大人的批评,在孩子看来是自己再一次得到注意的表示,实际上大人的批评对她来说是一个正强化,而不是父母以为的惩罚。因此,乱蹦乱跳的行为因受到强化而固定了下来。

要消除这一行为,最好的办法是既不表扬,也不批评,也不去关注它。让其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强化,那么,这种得到任何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失。

4、负性活动

  这一方法用以消除不良行为。如一个人有某种不适当行为,那么,就让其一直去从事这个行为,而不让其停下来,直到其厌恶为止。

如有一个孩子喜欢挖鼻孔,就一直让其挖下去,直到厌恶为止。





运用强化方法要注意的事项

1、强化物要适宜

要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强化物,如糖果对孩子可能是一种很好的强化物

2、强化要及时、准确

表扬什么、强化什么行为、治疗者和咨询师心中一定要有数。

3、强化标准要渐高、强化的次数要渐少。

这是对运用正强化的方法而言。目的在不断地提高其适应水平。



五、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相关的行为矫正技术

(一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

替代性学习、替代性强化

Ⅱ、实例

1、        害怕教师

2、        害怕动物

三、理性情绪治疗理论与技术

(一)        理性情绪治疗对人性的看法

(二)        A——B——C 理论

(三)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绝对化

                        过分概括化

                        糟糕至极

(四)        理性情绪治疗的基本步骤

Ⅰ、指出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或信念

Ⅱ、指出情绪困扰的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信念

Ⅲ、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个体放弃不合理信念

Ⅳ、帮助建立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合理的信念

      







3#
发表于 2008-10-7 19:18:29 | 只看该作者

re:第四部分 行为矫正方法...



第四部分    行为矫正方法
一、通过功能评估理解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
前提-
后果-
替代行为-
动机(强化物或惩罚物)-
潜在强化物-
过去的干预-

二、消失
问题行为强化物
出现问题是消除强化物
消失爆发
一致性
强化替代行为
促进行为泛化与维持
三、  差别强化

期望行为;不期望行为
确定强化物
一致、立即的强化
消除
间歇强化保持目标行为
泛化规划
     替代行为(DRA);其它行为(DRO)
     低反应比率(DRL)
四、  前提控制

期望行为与强化物
安排已形成事件
减少期望行为的反应难度
消除不期望行为的前提条件
消除竞争行为产生的已形成条件
增加不期望行为的反应难度

五、惩罚

罚时出局
问题行为的功能
移除相伴的强化物
对替代物的正性强化(不适用于负性强化或感官刺激维持的问题行为)
可行性;安全性;时间长短;防止逃脱;避免相互作用;可接受性
反应代价: 拿走哪个强化物;时间长短;立即失去或延搁;失去强化物的可接受性
六、正性惩罚
厌恶活动:积极练习;过度补偿;随因练习—不相关的活动;引导服从;身体限制
厌恶刺激:
正性惩罚:可接受的程序;惩罚的同时差别强化;问题行为的功能;选择厌恶刺激;诊治。防止滥用
七、泛化
八、  自我管理:目标建立、自我监督;前提控制;行为契约;强化和惩罚;社会支持;自我指令、自我鼓励
九、习惯扭转:识别;应对反应;社会支持;推动战术。
十、代币治疗
目标;代币项目;后援强化物;强化计划;兑换
十一、行为契约
目标;测量方法;执行时间;强化与惩罚;实施者
十二、恐惧和焦虑
系统脱敏;现实脱敏;
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腹式呼吸、注意集中、行为放松
十三、认知行为矫正
确定目标行为
认知重建—识别消极思维;识别情感反应和问题行为;制止之并建立积极思维
认知治疗—识别认知歪曲,质询~证据、别的解释、意味
认知应对—自我指导~问题环境、更适应环境的好行为、辨别对问题环境有帮助的自我指令、自我指导;应激预防;问题化解


习惯性障碍行为改进方法
差别强化法(DRO):不断强化好行为;
反应代价法:对不好的行为收回奖励物
反应预防法、前提控制法:如在手上缠胶布防止吃手
反应阻断法、简短限制法:
惩罚法:如手腕上弹皮筋
习惯扭转疗法: 识别-应对-社会支持-推动战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10-7 19:17:33 | 只看该作者

re:一本好书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一本好书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绪论

人类行为
        有规律可循; 受环境事件影响; 作用于环境
行为矫正    分析和控制
行为矫正的特点
        导致行为的原因必须从环境中寻找;
        不强调过去事件, 重视当前事件的控制变量;
        对行为矫正程序进行精确描述.
行为矫正的历史起源
       巴甫洛夫; 桑代克; 华生; 斯金纳
第一部分  行为测量
一、定义目标行为
        —客观明确,对具体行为而不是行为类别观测记录解释
二、选择记录方法
        连续记录、成果记录、间隔记录、时间样本记录
三、反应
        让被观察者习惯或不知道
四、观察者信度
        观察者结果对比
五、图表记录和测量
第二部分   基本原理
行为强化
行为消失:忽略强化物
惩罚
刺激控制
反应性条件反射

一、行为强化
1.  行为强化: 具体行为;直接结果;行为增强
2.  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都能使行为增强,区别在于伴随着行为出现的结果是刺激物的增加或是减少。
    -------  什么是强化物必须经过观测。
3. 逃避行为和回避行为都能使行为增强,区别在于通过行为逃避负性刺激或是防止负性刺激
4. 条件强化物:因为与非条件强化物或其他条件强化物配对而建立起来的最初是中性的刺激物。如代币。
5. 影响行为强化效果的因素:
    直接性、一致性、已形成事件、强度、个体差异
6. 行为强化程序:连续行为强化、间隔行为强化
    固定比例、可变比例、固定间隔、可变间隔
二、行为消失
行为消失:移除真正的强化物,导致行为消失
         注意:是移除强化物而不是忽略行为。
消失爆发:行为频率、持续时间或强度可能暂时增加;可能发生异常行为、情绪反应或侵犯行为
自发恢复:停止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生;如果得到强化,行为消失将失效,反而成为间歇行为强化。
正性强化刺激与负性刺激行为消失的程序性差别
影响因素:
行为消失前的行为强化程序----连续行为强化的消失效果好
行为消失前的行为强化程序----避免消失过程中的行为强化
三、惩罚
惩罚
具体行为后跟随一个结果,使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小。
注意:关键是将来行为的减少。
结果令人不快、报复、伤害不等于惩罚;
行为暂时减少或是将来减少。
       ----父母训斥导致暂时中止的负性强化效果。
正性惩罚与负性惩罚
行为之后刺激物的出现或消除导致结果不再可能发生。
负性惩罚与消失的不同:
消失的是行为的直接强化物;惩罚是其它强化物的损失。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
          直接性、一致性、已形成事件、强度、个体差异
惩罚可能带来的问题
          情绪反应;负性强化;逃避或回避;模仿;道德问题
四、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的前提    行为是否受到强化或惩罚的刺激控制
刺激控制
当前提(刺激)出现,行为强化,产生结果
刺激辨别训练
给出不同的刺激,强化行为结果
刺激辨别训练可以与行为强化、惩罚或行为消失一同发生
SD--R-SR; SD--R-SP
刺激泛化
刺激控制非常广泛或当行为发生在与最初的刺激相似的新的前提出现时。
刺激控制可推广到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的刺激群体。
第三部分   建立新行为的方法
塑造:培养一个人目前尚未作出的目标行为
定义目标行为
判断塑造对治疗对象是否是最合适的方法
确认初始行为
选择塑造步骤
选定强化物
对各个连续的趋近行为实施差别强化
以合适的速度完成塑造的各步骤

行为链接
行为链—行为程序及其刺激-反应链
确定用链接技术是否合适
任务分析—观察、记录
学习能力基础评估
选择要使用的链接方法:
       前进链接、逆向链接—学习者能力有限时
实施链接
行为掌握后的继续强化
完全任务呈现
文字任务分析、图象促进、自我指导

行为技能训练方法
示范
指导
演习
反馈
泛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5 10:0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