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所有患儿手术后都应提供安全、有效的简单的镇痛方式,这一人性化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然而,在日益繁忙的医疗压力下,如何安全、有效地开展镇痛工作,是值得思考的又一个问题,专人专职从事此项工作的需求也将变得越来越迫切。
作为对手术病人、产妇或其他的急性疼痛患者的疼痛进行治疗管理和组织或机构-急性疼痛服务(Acute pain services ,APSs),早在1985年的美国和德国第一次以APSs的名称出现和提供服务,随后APSs才得以迅速推广,很多国家就这项服务提出了相应要求。目前尚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APSs定义,一般认为正规的APSs不仅能够提供镇痛治疗和相应的临床监测,而且在规范镇痛技术、减少相关并发症和进行医护培训方面,以及进行有效的临床研究和新技术探讨等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美国的Agency for Health Care Police and Research和澳大利亚的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已建立相应的具体标准,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要求麻醉医生必需持有APSs的培训证书。
APSs是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其组织形式在世界各国还没统一,发展也不够平衡。APSs的性质介于ICU和普通病房之间,即要有专职人员进行这项工作,也应依靠相关学科工作人员的配合和协作。由于麻醉医师较好地拥有疼痛神经生理和病理知识以及掌握各种镇痛方法及诊治各种镇痛并发症等方面的专长,无疑应成为APSs的理想人选,但更多的应该是麻醉科、手术科医生、护士、药剂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组成的多学科团队,麻醉医师大多在APSs中起主导作用。目前APSs的运作模式多为:① 手术室内麻醉医师:术毕之前通知APSs,选择镇痛方法并开出镇痛医嘱;② 麻醉恢复室护士:准备药物和设备,登记,标准化镇痛技术;③ 病房护士:接受手术后病人,监测镇痛情况并与APSs联系;④ APSs人员:定期巡视,评估镇痛质量及副作用,处理相应的问题和并发症。也有的医院采用APSs定时巡视、麻醉科值班医师应呼处理镇痛问题的镇痛管理模式等。
APSs是适应急性疼痛治疗在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并发挥着较好的作用,同时为麻醉医师走出手术室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该机构中麻醉医师、急性疼痛护士和病房护士各自的角色仍有待明确和统一。我院在2004年底建立了医院疼痛管理项目小组,下设专家组:制定疼痛策略、全院疼痛会诊;医疗组:疼痛治疗(多学科合作、临床科研);护理组:疼痛评估(培训、资质认定)和社工组: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宣传报道。2006年起由麻醉医师和疼痛护士开展的每天疼痛查房,理顺了急性疼痛处理中的环节问题,各科医生护士对于镇痛的认识已经从最初的怀疑到现在的肯定和主动配合,疼痛专职人员在与病房护士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逐渐和谐,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急性疼痛镇痛的要求也基本满足,我院的APSs已初见雏形,但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儿童有权享受最优的疼痛治疗;同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监督这项权利的实现。小儿疼痛管理的临床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疼痛的规范化治疗需要建立专业的医疗队伍,需要政府(包括医院领导、职能部门)的支持,需要争取包括临床医护人员、政府官员、病人及其家属和媒体的共同参与,还需要大力开展针对儿童疼痛的药物研发项目,适合儿童的特殊镇痛方法也需要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和较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的结果支持。我们同样期盼国家权威结构能制定相关政策和专业指南,并将小儿疼痛治疗列入质量(品质)控制的范畴。全文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