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一个新的社会交往干预法----关系型发展干预
好久没上以琳了.因为忙, 也因为我自己的长进不大,无法来与大家分享.
从去年 4月起开始带有自闭倾向/或在这个光谱里)的儿子作RDI,断断续续已十来个月了. 进步有一些, 但步子还是太慢.最近, 刚给儿子重新评估了一次.总算有了点儿体会了.
练了10个来月, 才升上了一个半台阶(从第一个阶段, 现在是第二个和第三个阶段的中间, 共有24个阶段).
儿子6 岁, 是属于边缘状态的孩子, 功能比较高. 从一开始, 我不太信服治疗师给他定下的需从第一阶段开始的论段. (总觉得他第二(参照别人的表情来决定下一步行动),第三(与别人同步或互补行动)阶段也有不少能力了). 所以, 一开始, 我没有把目标定牢在每一个次级小功能上,而是拢统地带着儿子玩.
刚开始时, 是带儿子做书上的游戏.第一次做, 就听儿子似乎 是第一次说: 这样真好玩!(过去, 很少听他发表感想,别说的都是些个人要求之类),大受鼓舞. 由于这些游戏都是一个人玩意思不大, 而要与第二个人玩才有趣, 所以, 儿子有段时间天天都要主动要求我跟他玩’豆包椅’游戏. 这样一来, 他对别人(我)的依赖和兴趣也就增加了不少.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来了. 第一阶段是训练孩子与别人分享愉快的心情. 着重观查孩子能否在活动开始前, 中间暂停期, 活动过后,能否主动用目光,来与我交流. (我曾经十分羡慕别的两岁多的女孩子就有的与妈妈的那种会心的目光交错和微笑----那是儿子唱错了歌时, 旁边小朋友与妈妈的交流).
由于过于依赖书上菜谱似的游戏项目, (再多, 一个阶段的游戏也就那么20来个), 天天玩, 周周玩, 月月玩… 儿子的技巧越来越熟, 常常要求发起并操纵我们的活动内容, 而目光却从2个月后越来越找不到了. 后来, 我们还是从秋天起依靠了一个远程的治疗师, 每3-4 周寄一盘录像带或光碟(其中每盘录有4-6个我们活动的内容)让她作点评. 从那以后, 我们的活动才又上了正轨. 每1-2周, 她要求我们每次定一个小的次级功能目标, 围绕它来展开活动.
我们从第一阶段重新做起, 每种活动不多重复做, 如果重复也要加入新的方法(加入新的不确定因素,如动作快, 慢,进行, 停顿, 持疑, 要出人意料 ---productive uncertainty 让孩子有新鲜感, 从而产生兴趣和对社交伙伴了解的动机和愿望---当然,不能吓着孩子, 让他们对人恐惧).
而看录象和编缉的过程, 也是我们发现问题的过程. 从去年初起, Dr. G.就有倾向多让家长做活的
生活性内容(从刷牙, 叠被, 洗衣(叠衣,分衣),走路, 开车, 到其他生活必须的项目, 只要将你的训练功能记在心里,多加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在里面就成) . 所以, 我们的治疗师也要求我们多做生活性的活动.不过, 说得容易,做起来就不一定了. 我至今做得最容易的, 还是照本宣科的’菜谱’游戏.
我们的治疗师不在本地,不易获得直接的帮助. 几家亚洲人(华人为主) 联合起来也成立了个小组.每月定期聚会, 交流分享自己所录的内容和治疗师的反馈意见, 倒也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社交机会.
其中, 有的家庭十分善于做生活性的活动, 而我这里则相反. 总觉得生活中的事多变数, 不易把握.
事先也不知如何设计.一次, 老公为哄儿子吃饭, 想利用它作个活动. 他使出混身解术,一会儿拿着勺子做飞机状,飞行一圈后才喂进儿子嘴里, 一会儿把饭往儿子鼻子里递, 一会儿用两把勺子同伸进儿子嘴里…..花了一个半小时, 才吃完这顿饭. 第二天再用, 已变不出招来了J. 治疗师听了, 直笑我们把很简单的事给弄复杂化了.
这10来个月的活动做下来, 觉得其实也是主要在训练我们当家长的. 在这个圈呆了一阵子后,我们更相信孤独症有其遗传因素. 在陪养孩子的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自身的某些偏好,局限性其实都有些影子. 本来这就是个’光谱’, 记得去年美国有篇文章把自闭症归类于男性思维的极至,想来也有道理.
一次聚会, 我们的治疗师说她还想雇些大学生当助手, 几个家长就戏言, 面试时别找逻辑思维太好的学生.
虽说磕磕碰碰地做了近一年, 我们只比原地踏步稍好一点, 但儿子的变化却是已有不少了.当然,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也会有一定的进步. 所以是否能全部归结为RDI,本也不好说.
先是社交欲望从去年秋天起增大了. 记得去年儿子过5岁生日前, 我问他想不想请别的小朋友来家里开生日聚会. 他的回答是, 我只要爸爸妈妈和生日蛋糕.上个月过6岁生日前再问他, 他给我数了好几个学校小朋友的名字. (一个已做到阶段8的资深孩子家长说,一般阶段1掌握好后,社交兴趣就会明显增大, 前两天我碰上另一个已做到阶段3的孩子,他的妈妈也说儿子的社交兴趣大了).
一开始,是我把他哄出去与邻家的孩子有了接触. 后来, 去年10月份后, 从家里听到屋外孩子的喧闹声就想往外跑. 我那时真感觉不错.幻想着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儿子的社交问题, 应该不成问题了. 终于有一天, 我目睹另两个孩子在一起用英文喊着儿子的名字玩儿(里面有嘲笑的意思),而儿子似有察觉, 但不知所措. 随后的一个星期, 儿子听到外面孩子的声音, 不再吵着往外跑了. 我明白, 光有欲望还是不够的. 只能希望我们能快点做到更高级的阶段8以后来弥补他社交技能的不足了(RDI 阶段8时才引入二同龄人社交内容, 而且是在相同级别的特姝孩子之间进行).
尽管如此,现在, 他经常抱怨没小朋友玩. 以至于来访的爷爷笑称, 你说他孤独症, 可现在他却抱怨没人玩, 觉得孤独.
再有, 就是语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据有的走在前面的家长说,掌握阶段3的功能后孩子的语言会有明显进步.)我们还没真的多做阶段性3的活动, 也许要归功于学校的教育, 使儿子的母语, 从中文慢慢变成了英文. 不过, 儿子原来的代词难点也在去年有了很大长进.而且, 我记得在参加去年RDI家长培训回家的路上, 儿子还在重复地说着一些只有他才感兴趣的话.不知从何时起,似乎少多了.
一同从阶段1前进的几个家庭, 其实也是苦乐掺半. 我们算是在中间一些的. 有的家庭还没突破阶段一. (一般都要半年以上, 我们花了9个月, 有的要1年以上.听说G博士在他今年夏天即将出版的新书要把它分解成更小的几个步骤.说实在话, 花很多时间, 劳而无功, 会让家长们灰心丧气的)但继续做下去,也都有希望.
G 博士说没语言的要比高功能(有语言的)易于训练,高智商的孩子未必比低智商的快.因为RDI更注重非语言交流,而有语言的反而会阻碍非语言的训练进程.但当家长实际做时, 又会对这个说法产生怀疑. RDI与floor time(地板时光法)法不同的是要让大人带领孩子玩. 要维持一种’师—徒’ 的关系.我们发现似乎不少高功能的孩子更爱有较强的控制欲(我儿子不同, 先后两个治疗师都说他控制欲不强, 易于引领).当孩子我行我素,或争吵不休时, 一般采用’停止活动’---停下来,什么都不做,等着他回到’轨道’上来的方法. (孩子如果喜欢上了这类活动, 会觉得停下什么都不干, 是个损失, 最终会跟从的.)----据说, 首先要解决’师徒’ 关系.
孩子的某些其他因素也回产生一定影响.如第一阶段需让孩子产生愉悦的心情. 如孩子对很多事都兴趣缺缺, 就不易调动他的情感分享. 儿子虽相对感情较丰富, 但多动,一但情绪上来了就自得其乐,又跑又跳,忘乎所以, 哪还顾得上与别人交流眼神?所以多动症的孩子也会进步慢些.
比较而言, 我觉得,那些既有一些兴趣爱好, 又安静点儿的孩子, 会进步快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