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240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30 00:5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节俭、勤奋、务实」,可能是东方父母在西方社会中所能带给子女最好的三项价值观。但「信任、成功、快乐」,却是东方父母很难好好传授给下一代的三项价值观。

足迹游遍世界的褚士莹,在讲台上阐述著他对东西方父母价值观差异的看法时,一位在台下聆听的中年听众问道,「有统计显示,华人移民第三代收入比西洋人还高?这难道不是显示华人教育的成功吗?」褚士莹的回答是,薪水高,就赢了吗?是不是同时还有统计可以显示出华人第二、第三代的快乐程度比较高呢?褚士莹请大家从自己的身边找答案。

这样的问答,正凸显出东方与西方价值观的强烈差异。因为节俭、勤奋、讲求实际,华人移民父母往往买最便宜的、在长假日还要工作、要求子女把志向改成读MBA,不要从小就不切实际地想当太空人或当以后一定吃不饱的鼓手或画家。而眼看父母如此节省、从来不得闲,孩子们有可能将之解释成「父母爱钱」。又因为父母永远考虑现实,「梦想」是如此遥不可及,只要提出梦想,就有可能会被父母打折,被要求务实。因此,「节俭、勤奋、务实」这三项原本有益的价值观,在移民家庭中,也极可能是对亲子沟通造成伤害的因素。

至于「信任、成功、快乐」也在座谈中引发不少的讨论。因为传统观念中长期存有社会险恶的猜疑心,鲜少提供孩子一个「信任他人」的环境,许多华人家庭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建立信任」的机会。褚士莹建议在西方社会长大的东方孩子,一定要多多出去旅行,在旅行中学习判断和信任,以取得融入西方社会必须拥有的正面价值。

而什么才是成功?东方人多半以在外头享有名声为自己的「成就」,但许多西方人却甘于平凡,认为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拥有挚爱的家人每天回家吃饭的幸福家庭。

褚士莹吁请父母们回头想想当孩子刚出生时的初衷,往往,这些初衷都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长大。但随著孩子一天天成长,父母们开始比较,开始要求,开始把人生当成一场场的竞赛,没有办法享受当下的「成功」,忘了当时对孩子所抱持的最大心愿为何。

身在西方社会,面对东西方价值观冲撞,华人父母们可以好好想想,自己有没有为孩子提供一个鼓励信任、寻求自我成功、勇于追求快乐的环境?毕竟,一个一辈子懂得快乐和健康的重要的人,更有动力和机会迎向幸福快乐的成功人生。

4#
发表于 2008-11-30 22:04:35 | 只看该作者

re: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00:55:29 | 只看该作者

re:华人移民家庭 亲子沟通难度大...

华人移民家庭 亲子沟通难度大


●飘洋过海到异地,从母国到另一国,移民不仅面临著生活、工作等现实问题,有关「我是谁?」「我认同的是什么?」的反思,也在各种状况下不断浮现。为人父母者,随著子女逐渐长大成人,更在不同的阶段主动或被动地面临著一个反覆出现的问题:到底要向子女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

许多学术研究和移民文学中探讨的身分认同话题,其实每天都活生生地在移民子女教育过程中上演,甚至挑战著两代之间的亲子关系。

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几年前于中国发表的「东西方文化与现代化」演说中曾说,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与秩序,家庭为个人的主要依归,社会则在个人之上。欧洲文化则把焦点放在个人的自由和解放。美国人进一步完善欧洲人的理念,美国人的目的清楚地写在「独立宣言」中,即「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他们「不可转让的权利」,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海外华人怀著美好的希望移民北美,咬紧牙根,试图将自己的根紮进异域,但过去的一切尤其是从小培植的价值观仍然紧紧相随。

当第二代乃至第三代子女在异地长大,来自家庭和社会、内外双重价值观的冲击,让亲子沟通关系的复杂度大增。

你认同的是什么?答案或许不会太难揭晓。但身为移民父母,在要求子女接受某些传统价值观之际,更应不时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他们所面临的大环境,毕竟,那才是他们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00:54:42 | 只看该作者

re:东西方价值冲突考验新移民父母...

东西方价值冲突考验新移民父母


「信任、成功\、快乐」是西方父母带给子女最好的价值观。

●1995年,喜莱莉.柯林顿以美国第一夫人的身分造访孟加拉,实地了解由「穷人银行家」尤努斯所成立、专门借钱给当地农妇,大幅改善穷苦人民生活并提升传统妇女地位的格拉明银行。喜莱莉在深受感动下,将这个「穷人银行」的理念带回美国。据说,这趟访问中,还有一个发生在喜莱莉身上的小故事,较少为人所知。

故事的内容是:当喜莱莉走访孟加拉的一个村落,与农村妇女们面对面时,有位农妇坦率地问喜莱莉,「你有牛吗?」「你有赚钱吗?」「你有几个小孩?」「还想再生吗?」。喜莱莉的回答是:她没有牛;因为先生工作的关系,她自己目前并没有赚钱;只有一个女儿;已经不打算再生。据称,农妇大叹,「这个女人真可怜!至今还没有被解放,也没有什么权力可言。」

这个呈现出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差异的幽默小故事,凸显出事情的对与错,其实和文化环境背景息息相关。而耐人寻味的延伸思考是:当带著东方价值观的父母举家移民西方社会后,父母们有没有可能正是在西方社会价值中成长的子女眼中,那「没有被解放、在社会里没有什么权力可言的喜莱莉」呢?

素有盛名的旅行作家褚士莹,于台湾大学念政治,埃及开罗念新闻传播,美国哈佛念公共关系,现任公益慈善机构的管理顾问。当走遍世界各地,至今出书40余本的他,拿这个故事作为多伦多一场探讨东西方价值观下的亲子关系讲座开场白时,全场听众陷入一阵沈思。

「想想自己现在的处境,再想想亲子关系。如果你在自己子女的眼中,是社会中没有被赋予权力、没有办法定义自身成就标准的一群人,就不能责怪子女为什么没有办法认同你的价值观念。」

环境转换 身价暴跌

褚士莹说,许多华人移民可能在原来的社会中有能力呼风唤雨,但到了另一个文化环境中,却失去了获得权力的机会,变得一文不值。而这些人因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圈里,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亲子关系因而产生「代沟」,面临著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挣扎。

如何在移民社会中被赋予权力(empowered)?了解所处文化环境的游戏规则,是起码的条件。即使因为自己成长背景使然及价值观根深柢固,不容易在异地中获得较多的权力或机会,父母们仍然可以「enable」孩子们,让他们更有能力面对这个社会。褚士莹并认为,在西方社会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是:懂得快乐和健康的重要性。

西方人追求快乐,认为「幸福」是人生基本条件。而东方父母却往往怕孩子太快乐。「乐极生悲」、「得意忘形」…许许多多的成语,都彰显东方价值观中「快乐」两字隐含著负面意义,甚至视追求快乐为浅薄的事。

褚士莹提到他父母受传统日本式教育,生活非常讲求纪律、完全没有什么亲子沟通,也不懂得拥抱和交心。兄弟姐妹们眼见父母那一代因为遗产、不信任等问题产生争执,就决心走出那样的阴影,并建立了自己的游戏规则,现在他们手足之间有很多沟通,也更懂得拥抱。

褚士莹奉劝一切讲求实际的华人移民父母,不要一碰到孩子们谈梦想、谈未来,就想尽办法「拯救可能会堕落的孩子」。长此以往,子女将不会再愿意和父母谈自己的心声,亲子的沟通也会愈来愈少。

学习倾听 追寻快乐

「学习倾听」,不要急著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试图反驳孩子的想法,是让存在著东西方观念差异的亲子关系得以平顺发展的关键,也是让彼此拥有「追寻快乐」能力的重要一步。

褚士莹说,东方父母要学会把「每天开心地和自己在乎的人道晚安」,视为自己的成功之一。而学习当孩子最好的朋友,让孩子们在选择作文题目时,还愿意写「我的父母」;当孩子的朋友问起时,愿意以父母为荣,自豪地说「我的父母很酷,是我的朋友!」则是做父母最大的成功。


(文: 胡玉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8 23: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