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社交 父母要教
容易吸引同侪的孩子通常具有很强的同理心。
社交能力将影响孩子成年后的职场发展及人际关系。
●多数华人父母最在乎的就是孩子的课业表现,不论经济能力如何,大家都心甘情愿花大笔金钱把孩子送进学校让他们学习知识;相形之下,不少华人比较没有花时间教导孩子社交技巧,很多人以为社交能力应该是与生俱来的,认为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培养这种能力。
加拿大亚伯达省心理学家协会(Psychologists’Association)的前任主席兼心理学家Shirley Vandersteen指出,社交能力将影响孩子成年后的职场发展及人际关系,「差劲的社交技巧可能比糟糕的拼字能力更容易置孩子于不利处境」。
值得庆幸的是,社交技巧可以经由培养而有所改进。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教育心理学教授Marion Porath更指出,许多研究发现社交技巧对于学业成就具有正向助力。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的认知教育教授Howard Gardner指出,人类的智力包含八种独立智能,与社交能力息息相关的「人际沟通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正是其中一种。但每个人拥有不同的人际沟通智能,就像有些孩子天生特别有算数能力,有些则特别具有与人相处的技巧,在极端的例子中,有些孩子完全缺乏这个能力,容易成为同侪孤立的对象。
社交技巧如此重要,影响孩子交朋友的能力,但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帮助孩子培养人际关系?知名心理学家Ron Taffel提醒,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发生人际问题时就断下定论,而应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引,帮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慢慢培养对于周遭事物的洞察力、自信心与社交技巧。如此一来,孩子将成为大家都想做朋友的对象。Ron Taffel并提供以下几点方针,让你帮助孩子有效发展早期的人际关系。
指导解读社交线索
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孩童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Child Study)的教授Jan Pelletier说,父母不应认为孩子与生俱有社交洞察能力,给予孩子明确的指导才能让他们学习解读重要的社交线索。例如向孩子说明轮流发言的礼貌,「当别人发言的时候应安静地注视讲者,可以利用『嗯』等发语词来表达理解或是同意,等别人结束发言再表达自己的看法」。
有些孩子缺乏洞察社交线索的能力,父母可找机会与孩子讨论他们与朋友之间的相处情境,利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引导孩子理解过去发生的事件是怎么回事。例如当孩子发表言论时却无人倾听,你可以在事后询问孩子,「你刚刚讲的故事大家喜不喜欢呀?」他可能回答,「我也不知道耶。」此时你可以试著让他回想,「那他们有在你旁边听你讲故事吗?」当他想起来他的朋友并没有听他讲故事时,你就可以藉机与他讨论,「让我们来想想,如果下次你发现你的朋友没有好好听你讲话时该怎么做吧…」
帮孩子培养同理心
容易吸引同侪的孩子通常具有很强的同理心,但是孩子并非天生就能理解他人的感受,透过学习他们才能掌握这种技巧。
当孩子的朋友在体育竞赛中表现不佳并倾诉:「我的表现遭透了!」而你的孩子却回答:「我的表现很棒哟!」你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样的状况?Ron Taffel认为,当场教训孩子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不但让他的朋友感觉更糟,孩子也可能无法理解自己哪里里不对。仔细想想,当孩子绑不好鞋带时,你并不会因此大发雷霆,正因为你理解他们需要你的帮助与学习才能将这种技能得心应手。而同理心的培养也是同样的道理。
教导孩子同理心的最好方法就是诱导他把自己当作当事人来思考,等你们单独相处时问问他「如果今天表现不好的是你,而你的朋友却夸耀自己的表现很棒,你会怎么想呢?」此时他可能马上明白,自己的言谈为何不妥,而父母更应打铁趁热,鼓励他付诸行动,例如与朋友道歉,弥补这个可能造成友谊裂痕的行为。
引导学习化解冲突
传播媒体例如电视、电影或是流行音乐等经常传递孩子错误讯息,让他们认为胡搞或是欺负人是一件很「酷」的行为,甚至是在同侪之间被视为风云人物的必要手段。因此,当你听到或见到孩子涉及欺压他人或是旁观为乐的恶劣行为,务必跟孩子表明这是一种不对的行为,向孩子说明「你知道吗?这种行为非常糟糕。我们不应任意伤害别人,而且我们也不会因为让别人难受而感到开心。」
漠视他人的恶劣行为也是缺乏同理心的一种表现,而孩子并不一定能从社会经验学习到这类重要讯息,父母应灌输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并进而引导孩子思考日后应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孩子选择朋友的原因莫过于他们在一起能玩得更开心,但人与人相处的时间越长,产生冲突的机会也就越大。及早学习如何化解冲突,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习化解纷争的首要之务,就是让孩子理解他人的想法与自己坚持的理由。当你的孩子向你表明「我再也不想跟莎拉一起玩了,他每次都想当老大!」与其试著为莎拉辩护或是赞同孩子的想法,你可以尝试仔细倾听孩子的说词,同时询问一些细节。「你本来想要玩什么游戏呢?」「莎拉说了些什么?」「那你怎么回应她呢?」「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你觉得你可以怎么做呢?」你的目的并不在确认莎拉真的表现跋扈,而是试著引导孩子思索出一些简单具体的解决方法,并适时提供孩子与朋友和平相处的建议。
让孩子自己选择朋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总会有一个时间点他们想与某个朋友断交,有些家长可能因此感到惊慌,认为孩子搞砸了人际关系。Ron Taffel认为,孩子有时就像大人一样,会对同侪有所偏好,因此当孩子表达类似想法,你需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完全可以这么做。
Ron Taffel建议,鼓励你的孩子说出为什么想要与这位朋友断交的原因,问问孩子他们曾为朋友作过些什么事情。你的孩子可能这么跟你说:「我问他我们可不可以轮流选游戏玩」;「我告诉她,她一直取笑我让我觉得很不开心」;「当他生病的时候,我做了一张卡片给他」等等,听完孩子的说法后,你可以告诉他们,「你知道吗?我觉得你真的努力试过了,如果你真的想不到别的方法,也许你们的确应该暂时分开一段时间。」
对于孩子来说,分开一段时间可能真的就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而不一定代表双方友谊就此终止。也许过了几个月或是几年,也或许是进入不同年级环境改变,他们又会重修旧好,重拾往日情谊。Ron Taffel认为,当孩子知道自己有哪里些选择或是可以如何改善现况时,心理会感到比较踏实,觉得对事情有主导能力,也会更有自信。
文:本报记者范咏轩 图:法新社
2008-08-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