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标题: [灌水]回忆:我们自己小的时候 [打印本页]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7-9-14 19:36
标题: [灌水]回忆:我们自己小的时候
一直有想法开个帖子,让各位父母来回忆下自己当年幼儿时代的表现。

功能上除了放松放松,为以后写回忆录准备之外,还可以:
以身作则,责难孩子 /  以身作则,宽慰孩子。

都说不要和人家孩子比,不比就不比。但和老爹老娘小时候比,行吧?

比如我。
面对孩子,训练孩子,看着孩子不如意的表现,就想我当年这么大是什么样子。
失望的时候,真想点着他脑门儿说,老爸当年早就会XXXX了。

有一个笑话,就是这样的:
“儿子,林肯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不尿床啦!”
“可是,爸爸,林肯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美国总统啦!”

然而,我的记忆似乎从5岁才开始,往前,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了,哪怕支另破碎的。
我5岁会游泳,7岁进文工团,10进体校篮球队,15岁早恋....
小时候,我淘气得人称“镇八里庄”,但尚属于优秀少年的说。
可见,尽管说遗传因素,我却绝没有挖掘出幼年时的自闭症的特征行为。

哦,也有,自曝一下,一个很刻板的、不卫生的行为,尽管当年家长千方百计地矫正我,但直至今日它依然伴随着我:吸允左手大拇指。

据说是小时候保姆为省心,把我的手指一塞了事,惯出来的。
后来摸辣椒、摸黄连、戴手套都没能让我改掉。
如今也偶尔会情不自禁地这样,当然是在没人的时候,抗失眠特有效。
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什么感觉?瑟怡(上海话)、安逸(四川话)、逮(河北话)、爽(全国话)、安神(中医话)。
但是换其他手指都不对劲,只能是左手大拇指。因而,它比右手的要细一圈。

我5岁整回到北京,之前全国各地地窜,爸爸做了一大桌饭菜,招待大家,我扒上着桌子,高声感叹道:“我家这么阔气啊!”。这成为很长时间里人家的话柄。当晚,问我在哪里睡觉,我挑中了一个一直和我玩的大哥哥,去了邻居家,他家的那个长方体的、高高硬硬的、有花纹的、躺上去很不舒服的枕头,算是我最久远的记忆之一了。


---
抛砖引玉,没准儿能有什么重大发现被挖掘出来啦。
作者: 光锐    时间: 2007-9-14 19:53
标题: re:哈哈,秋爸爸太可爱了..
哈哈,秋爸爸太可爱了.
.
作者: 顺子妈妈    时间: 2007-9-14 21:49
标题: re:替顺子爸爸回忆(他常年在我耳边唠叨,搞得...
替顺子爸爸回忆(他常年在我耳边唠叨,搞得我现在仿佛这些是我俩共同的经历了)

我上小学那会儿。。。。(表情:无限神往啊)
数学老师给的外号:陈景润
自从有了数学这门功课,在年级就没得过第二名。为了这个成绩剧好,我爸还在厂里的千人大会上受到厂长的点名表扬。这可是个几千人的大厂啊!
对了,还有个外号"x毛毛",同学给起的.那是他们嫉妒我学习好,老是“臭”我,不跟我玩。好朋友?没有,那帮学习差的,我还不跟他们玩呢。

中学,考上全省最好的外国语学校,万里挑一。在我们这儿方圆几个大工厂基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到今天还是这个小学历史的荣光。

考大学,高三上学期还是班里倒数的“差生”---那是自己不想学,咱聪明,不象班里那帮死读书的同学。下学期,想通了,怎么也得混个大学文凭吧。小聪明劲一使,前五名了。顺利进入重点大学。后来,小聪明劲一使,考上公派出国了。再后来,受不了“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回来了。

这么优秀的基因哪能有自闭什么事。那一定是你,你们家,,,,
要说社交,咱也不错嘛。中学有一个要好的男同学,大学有两个要好的女同学。其他.....恩......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7-9-14 23:07
标题: re:这个主意好,回忆总是美好的。再说,反正别...
这个主意好,回忆总是美好的。再说,反正别人也不知道。忆错也没有关系。

忆一下自己吧。尽量挖出根源。

从三天开始我就被人抱着(不是抱走)养了,养了很多家,一直很会生病,最后流落到奶奶那里,农村的条件不好,但却长得结实起来。如果不是奶奶要抱孙子,我可能要在农村上小学,农村什么也没有,包括同龄人。

小时候事我基本没有记忆,只记得院里的桃花,却不记事,都6岁了,这点有可疑。据说我从小怕敲锣打鼓、怕闪电雷鸣,那时喊爹哭娘,不知是否听觉失调。至今成为笑柄。

进城回家后上幼儿园,也是问题儿童,受尽欺负,但反抗很烈,敢于上楼顶上窗台,吓得幼儿园不敢再收,直升小学。父母说我反应很快,幼儿园几个月,小学测试计算一路过关,所以才让提前入学,因为那时是7岁上学。

小学的功课一直不出彩,尤其是美术、写字、小数运算之类,精细动作不过关。但作文和应用题是我的长项,这点又不太像自闭症了。尤其喜欢编故事,偷着看七侠五义之类,眼睛近视。没有朋友,自已在同街上找了一个,算是童年时最好的伙伴了。

我记忆里最深的事是:二年级左右,我要等汽车路过时,冲过马路。不知危险,专门在路边等。当时我是在意某种节奏的。直到有一天,摔得很重,司机也刹住了车,路边人全吓傻了,我的双肘皮一肉绽。也奇怪,就此结束了该行为。

父母对我管得很少,一个不在家,一个三班倒,家里三个孩子,根本没有时间。

中学之后好像学业突升,一直到混入所谓重点大学。更不像自闭症了,但有些自卑心理。四年大学都在看《自卑超越》之类的书,浪费了大好青春的年华。
不善社交,成熟晚,应该也是基因之一吧。

有时我归因为我父母,如果当年搂在怀里养,我可能很有出息。、

还有个感觉:如果现在我们家里有三个孩子,加上街坊四邻那么开放,可能越越的能力要强得多。


作者: 熹儿妈妈    时间: 2007-9-14 23:21
标题: re:小时候? 好久没想过这些往...
   小时候?
   好久没想过这些往事了,但对久远的往事反而记得深刻.
   从我记事起村里老人就说:"么嘛(我最小)你的命是伯公救的."原因是比我大两岁和大四岁的二哥和三哥带着刚会走路的我去游水,同行的还有一小哥哥,他们把我往岸边一放就玩得什么都不记得了,中间二哥吩咐三哥去看妹妹,三哥回话:"妹妹在水里睡觉呢."(这话至今仍为经典)三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男孩子更放心地玩着,还好在我"睡了"一会他们也累了,也就捞起我背着我回家,由于喝了水,太重就三个轮流背着,走走停停.走到一伯公庙遇一贵人问:"怎么了?"这才发现已经垂危的我,大呼救命.经过几天的抢救才转危为安,据说那几天里快用光了街里老人过冬用的木柴.那以后家里人就防着我,可我在五岁的时候还是从桥上掉到河里去了,那一幕到现在还记在脑海里.掉下去后同行的伯娘吓得快不行,待救我的人来到时我已经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并游到岸边.从此就野得一发不可收拾,和男孩子比爬树,爬墙壁,捉黄蜂.能说会道.我不欺人但别人却不能欺我.那象现在在社会上混了混竟如此胆小怕事.和人接触,时时发现自已表达能力不强,理解能力欠佳,能电邮信息的就不通电话,能通电话的绝不脸谈,现在快过节了竟发觉那邮政快递简直是为我这种人而设的.
   
   
作者: 小天使的爸爸    时间: 2007-9-14 23:27
标题: re:秋爸爸真是好有特点啊!很小时候的...
秋爸爸真是好有特点啊!

很小时候的记忆,据大人的说法和我自己的记忆对比,大概是两岁多一些吧!

1、吃人
老爸是教师,一个秋天下午带着我去上班(那时候农村学校没那么多管理规章制度,经常我在教室外边玩,爸爸在上课),路过打份子(一只羊杀了好多家分,秋天羊肥)的,就问什么时候吃猪肉,爸爸说过年,我就问,什么时候吃人肉。我爸妈老是怀疑我怎么会记得,但我知道我就是记得,今晚才明白可能是因为爸爸当时给了我极其强烈的情感回馈吧(因此教孩子的时候要夸张)!

2、掉茅坑
爸爸当时禁止我用小学的厕所,但我一天就是偷着去模仿别人用厕所,结果掉下去了,爸爸后来让我站在盆子里用香皂给我洗,我就记得香皂的香滑了(30年前的农村香皂是否很奢侈?我还真不知道。)

3、偷桃子
篱笆好高,但是我小,可以钻进钻出,没有兜子怎么办?塞衣服里边,结果全身的痒真是一生难忘。

4、为什么
0除以1等于几?尽管我知道等于0,但是考试的时候还是阴差阳错写等于1,100分就变98了。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呢,直到我三哥通过训斥让我彻底明白0的含义之后这个问题才算解决。

5、我是结巴
村里一个比我大的是我们取笑的对象,因为他结巴,我还学他,结果我学到家了,自己也结巴了,最严重的时候就是中学时代(青春期的男孩子压力是否特别大?反正我是这样,因此要早早思考孩子的青春期问题),到了大学时代,图书馆书很多,看了一写心理学的书,明白了该怎么纠正,纠正到了什么程度?大学毕业设计我是公开答辩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同学是公开的,其他的都是小组答辩),后来继续读书、工作都没因口吃受到影响,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出现结巴呢,特别是跟老家亲戚打电话的时候。要说没影响,其实影响很大的,因为我不喜欢跟陌生人交流。最让我惊讶的是,我的小天使有时候也会出现结巴的情况!

6、我想早恋,可是已经太晚太晚了
因为秋爸爸15岁早恋,我也起一下哄,我第一次恋爱就是跟小天使的妈妈,那时候我27岁啦,并且还是别人介绍的!是不是我也有人际关系障碍?不能和女孩子发展友谊再更进一步?拿这个做标题是为了让大家开心一下!

其实小时候还能记得的事情很多的,蚊子来骚扰,去休息吧,这几天每天半夜小天使还会哭闹一阵呢。
作者: 一生平安    时间: 2007-9-15 22:16
标题: re:小时侯,我是那种比一般孩子懂事要早的孩子...
小时侯,我是那种比一般孩子懂事要早的孩子.那时侯在农村上小学,农忙时老师回去忙会,经常是作为班长的我带领全班学习.还很从容呢.可从上了初中,性格就内向起来,变了很多,以至于妈妈经常说我是越大越没出息呢.高中的留言册上,有个同学的留言是让我开朗些,不要自我封闭.那时侯不以为然,现在想起来,我是不是就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呢.
作者: 黄花菜122    时间: 2007-9-16 15:02
标题: re:我妈妈说到我小时候胆子小,最爱说的就是:...
我妈妈说到我小时候胆子小,最爱说的就是:当时我们家在三楼,听到楼下的汽车声,当即大哭,说汽车会压到我。时年3岁。


作者: wenwenma    时间: 2007-9-16 18:21
标题: re:我小时候是在战火硝烟里长起来的。我们家每...
我小时候是在战火硝烟里长起来的。我们家每两天一小吵,每星期一大吵。一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他们到底在吵什么。问他们为什么吵架,他们的回答只有一个“我就是看他/她不顺眼!”

其实父母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人,正直又善良,事业很成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互相处不好。如果他们不争吵,生活是非常完美的。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们吵得太厉害了,把电视机从窗户丢了出去,结果就给摔坏了。对门住的是一个物理系的老师,就请物理老师修电视。他还真给修好了,可是重新组装以后,再也放不进那个电视机的壳子里去了。物理老师只好找了一个纸箱子代替电视机的壳子。那个时候你去我们家,就能看到一个纸电视。这个怪玩意儿在我们家待了很多年,最后送给了一个乡下的亲戚。他带着这奇怪的东西回家,被人笑了一路。

作者: 鱼儿    时间: 2007-9-17 03:38
标题: re:[em05]
[em05]
作者: huyang720302    时间: 2007-9-17 07:13
标题: re: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他们如果能把这些美好延续下去该有多好.
作者: sxy    时间: 2007-9-17 10:27
标题: re:哈哈……正和LG谈论我小时候的趣事,自闭...
哈哈……正和LG谈论我小时候的趣事,自闭?AS?多动?好像都不是,我自己都搞不明白。

从小协调能力差,不会爬,最害怕上手工课和体育课。

但记忆力超强,我爸爸妈妈工作忙,从来没有刻意去教我,但一岁时就能识好多字,两岁已能读书看报,而且几乎过目不忘,五岁时最喜欢看的书是《聊斋》和《三国演义》。很少调皮捣蛋,最喜欢读书写字。

到上学的年龄,爸爸妈妈把我送到了奶奶家,因为奶奶家附近是全市最好的小学,从此我“特殊”的上学生涯开始了……
上课很少听讲,总是东张西望,有时自言自语,有时随意走动,有时故意朝同学吐唾沫,我上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门外罚站度过的。做事刻板,脾气暴躁,老师如果给我调换座位,我会大声地哭,放学从来不会主动完成作业,隔三差五老师都会把我爷爷叫到学校。考试成绩是一团糟,我是我们班最后一个戴上红领巾的,还差点留级。

和自闭唯一不同的是,我会撒谎,喜欢和男孩子玩。

后来因为爷爷奶奶要照顾堂妹忙不过来,在三年级的时候我转了学,回到了父母身边,从那时起我象是换了一个人,从一条杠戴到三条杠,职务是一步三跳,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乖乖女,后来我以前的班主任看见我的变化,都有点瞠目结舌。有趣的是,我父母一直都不知道我曾经的劣迹(我爷爷奶奶从来没有跟他们交流过我的学习,而他们也自以为我那么聪明,上学肯定是没问题),所以我回到他们身边后,他们从来就没有对我实行过干预和训练。

有时和老公开玩笑地说,真希望一觉醒来,这个奇迹也能发生在女儿身上。
作者: 张雁    时间: 2007-9-17 12:48
标题: re:小时候我是外公外婆家的娱乐明星,每次下田...
小时候我是外公外婆家的娱乐明星,每次下田干活歇工时都让我给他们说段快板书或者唱个革命歌曲,搞得我现在对农村的集体劳动还有一种浪漫印象。因为得宠所以在家里称王称霸。后来回到父母身边没人撑腰立即变成了个乖娃娃,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一直很受关爱。但是在外边我的胆子小,手脚笨,没什么好朋友。直到上小学三年级,因为作文好受到教师赏识一下成为全校的小名人----小学里能说会道又成绩好的女生就是吃香。那时我最喜欢讲故事,总有我的粉丝在下课时围着我听我讲自己乱编的故事。不过奇怪的是我的动手能力极差,从小不会折纸工、梳小辫、扎蝴蝶结、系鞋带。运动会我只参加一项,就是坐在主席台上念“运动场上真热闹……”。直到大学快毕业时的某一天,我自己握着头发比来比去忽然发现: 这样这样绕几下不就编好了么?可是以前别人教我多少遍却死活学不会!
作者: 月儿明    时间: 2007-9-18 10:17
标题: re:我小时候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哭,一点小事就哭...
我小时候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哭,一点小事就哭,搞得姑姑家的表姐很讨厌我:长得那么丑,还爱哭,你妈妈居然还惯着你!不给我好脸色看,结果一直到长大都觉得表姐很可怕。

上小学时完全被淹没在人群里,功课一般,性格软弱,生怕别人孤立我,那时班上有几个很强的女生,各立山头,我是跟在人家后面的那一个。特别喜欢手工,每个学期刚发下手工书,我一晚上全做完了。还学着人家拿毛线织小方块什么的。有一次还找了几个木板,想自己做一个小板凳,结果被妈妈发现了,我马上害羞得不敢做了,又哭了一场,搞得妈妈莫名其妙。

在交往方面,曾有自卑感。因为父母争吵,经常不愿呆在家里,又不能天天去别人家,常在要好的同学家门口转了两圈又回家去,觉得别人的家里那么温暖,很是羡慕。要好的同学放学后还坐在电线杆子上聊天好久,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去。

从小到大,朋友很少,但有一个小学的同学,一直很要好,到现在都时常联系着。在高中,大学,研究生的同学都没有发展出新的好朋友。很奇怪。

作者: niuniu2007    时间: 2007-9-19 09:02
标题: re:我幼年的时候非常幸福。生活平静快乐。喜欢...
我幼年的时候非常幸福。生活平静快乐。喜欢看阿庆嫂的小人书,阿庆嫂是我的偶像。每天也别个手绢在身边,学阿庆嫂剧照中的各种pose.
从三岁半有记忆,记忆中全是母亲和我一起玩,编绳,钩针,折纸, 折手绢老鼠, 妈妈教我学唱了很多歌。
我很感谢父母亲给了我平和的幼年,童年,少年。我爱他们。是他们让我一直对人生充满了自信和乐观。

作者: tina6873    时间: 2007-9-21 22:17
标题: re:我小时候应该有不少AS特征。比如不和人交...
我小时候应该有不少AS特征。比如不和人交往,不懂规则,兴趣狭窄等等,当然不是很严重。对我能有今天的生活,虽然我没信教,但我真的要说一声,感谢上帝,感谢主。

所以对儿子的情况我的接纳度应该是比较高的,一方面我的心态会好一些,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我没有其它妈妈那么积极,比较懒。老是有侥幸心理。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7-9-26 09:02
标题: re:宝宝贝贝昨晚上吃了月饼,坐在桌前,认认真...
宝宝贝贝昨晚上吃了月饼,坐在桌前,认认真真地吃,实际上是在挖,挖食馅里的核桃松子。他们第一次吃月饼啊!
“太浪费了!爸爸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月饼可以美食中的极品啊!”

我5岁那年的中秋节,犯了个错误,把爸爸的茶杯盖摔坏了,没全碎,只是顶上的小揪揪掉了下来。知道坏事儿啦,我试图用浆糊粘,不牢,也小心地摆回去。晚饭后正值准备吃月饼时,爸爸一揭茶杯...露馅了。而我却一方面掩饰紧张,一方面强作惊讶状:“这是爸爸弄坏的!”。结果是“没有月饼吃了!你的那份卖了买盖子,看着爸爸吃吧!”。很残酷的,我眼巴巴地看着他吃掉了整整一块,再没有了。而我无论认错,哭泣都没有用,后来气得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我吃上了,虽不应景,可极品美食,哪管那么多。
作者: 淡琥珀    时间: 2007-9-26 11:08
标题: re:看着秋爸爸的回忆也想起自己小时侯。那时平...
看着秋爸爸的回忆也想起自己小时侯。那时平房前种有菜地,黄瓜长出来时,我去找着吃。隔壁阿姨逗我说,我妈妈已数好了。不记得自己那会怎样想的,偷偷吃了一半,留一半。待我妈妈去弄菜时,惊讶不已,只有一半 黄瓜留在秧子上面.隔壁阿姨知道了笑得蹲在地上.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7-9-26 13:13
标题: re:小学二三事:老舅从广东带回一大束...
小学二三事:

老舅从广东带回一大束香蕉,当时很惊奇的。因为香蕉还是青皮的,所以妈妈决定放在米缸里捂熟了吃。
我们从小很苦,苹果、香蕉这些需要从外地运来的水果是不买的,只有看的份,所以可想而知我们姐妹对于这束香蕉的期待。
于是每次放学,我们就从米缸里偷一条,尽管有些生涩,但是此生吃过最好吃的香蕉了。
几天后周末,妈妈说香蕉该熟了吧。我们都说可能没有,要再放放,不想吃。其实是怕露陷。
当然,惨案还是发生了,被妈妈骂一顿是再所难免的了。其实那时包括妈妈在内我们都不懂:香蕉一旦熟了,吃都来不及的,不如早些吃掉。要是懂的话,可能还会得到表扬呢。
-------------------------------------------------------------------------------
小时候,爸爸爱喝酒,他是右派反革命,酒量还是很大的,解闷吧。考虑到经济情况,一般是自己做酒。他一般二周才回一次家。
我们没有零食吃,很馋。后来不知从哪里听说酒糟放糖烧一烧是很好吃的。于是好不容易等到爸爸的酒做完,然后等一个妈妈上夜班的机会,用煤油炉烧了一小铝锅。往里倒糖时,姐姐都倒哭了,因为没有想到总也不甜,小铝锅还不小呢,这得费多少糖啊,妈妈很容易发现的呀。
到吃的时候更有意思。我们吃完半小碗就发现没有想像中的好吃。后来发现拼命吃也吃不完,就找邻居的孩子一起来吃。那时我们一点也没有“倒掉”的概念,吃不完就急得都要哭了。我记得我还劝对面那个4、5岁的女孩:“你很听话,再吃一点吧,姐姐明天陪你玩。”而她一个劲地摇头,因为她实在是不想吃了。
就这样,一直到我们把所有的酒糟装到肚子里。

这些事都是二姐和我一起干的,她策划,我跟风。她挺嘴馋,得利多的是她,但被抓的总是我,因为我比较笨,容易露马脚。而且父母脸色一不对,我就坐不住了。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7-9-27 19:51
标题: re:秋爸爸开了个好贴,我来了兴致,写了一点,...
秋爸爸开了个好贴,我来了兴致,写了一点,不小心写成了小小的家史。呵呵。


我的父亲是县文化馆的,搞曲艺(地方戏,婺剧)创作和导演,沉默寡言,不谙时务,用俗话说在社会上“很吃不开”,在社交场合表现很笨拙。只有在他自己的工作过程中,吹拉弹唱中,才是最快乐和放松的。所以他会对我母亲说:“出差(去农村剧团导戏)真好,很开心。”

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想到,从我奶奶的口里得知,我父亲小时候是个孩子王!别人家的孩子跟着他放牛,家长都特别放心。曾经在一次大暴雨之后,他和伙伴们回到家来,身上竟然是干的!因为我父亲带领伙伴们未雨绸缪,在乌云压顶之时,用松枝搭起了一个雨蓬。

我父亲初小毕业后务农数年。赶上初级师范招生,依仗他的语文(数学是抄袭邻桌的),进了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师。业余创作,多次在县级刊物发表作品,有一篇题为《镜子篇》的诗歌(大意是关于镜子内外人之百态的)获得过一等奖,就此调入县文化馆。

父亲的音乐纯粹是自学的。小学音乐课对于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说只是一个过场,唯独在父亲心里留下了根。一直到五十多岁,经过了数十年的曲艺工作之后,我父亲可能一直对没有受过专业教育而耿耿于怀,申请读完了西安音乐学院的作曲专业函授,尽管他并不需要这样的文凭。周末时常窝在办公室里做作业,嘴里哼着,对我们的盘问还很不好意思回答。

前面说了父亲是个“吃不开”的人,他在社交方面可以说很差,基本谈不上有技巧。所谓的察言观色、看人说话、见机行事这一类,他是根本做不来的。他是个亲朋同事范围内有名的老实人。老实的父亲一辈子求人帮忙的例子屈指可数,最为成功的就是把我们姐弟四个相继转到城里来上学(姐姐们有的是转城里来上中学,我是小学四年级转的),动用了他同样屈指可数的教育界的一点人脉。事实表明,这件求人之事是我们家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使得我们姐弟四人先后都受到了高等教育。这也是晚年父亲被人们称作“老实人有福”的佐证。

父亲是个既有福也无福的人。说他有福,是他看到了自己的四个子女全都出山了,作为老么的我也大学毕了业;说他无福,是一直身体强壮的他病来如山倒,在我大学毕业的这一年被癌症夺去了生命,没能好好地享子女的福。而他的一辈子除了最后五年左右,基本都是在拮据中、在对家庭未来的焦虑中度过的。说到这一点,我脑子里就会浮现起父亲拉平板车,我在后面推的画面。那时候我上中学,80年代中期,为了补贴家用,我们从纸箱厂拉来灯泡袋回来加工,糊好后用板车送到厂里去。父亲用刷子糊灯泡袋的手势练得非常娴熟,我们一家人空下来就糊哪些瓦楞纸的灯泡袋,计费是按每百个多少钱来算的。

我母亲出生于一个由盛而衰的家庭(说盛,其实也只是我的外公在上海做小生意,家里雇有长年短工)。从我母亲童年开始,我外公就中风在床,坐吃山空。我母亲只上过一天的夜校(真的只有一天),就被我外婆喊回来带弟妹了。母亲的童年没有什么愉快的记忆:我的外婆脾气不好,重男轻女,我母亲照顾好两个弟弟是份内的事,而她即使生病都得不到外婆的重视。我外婆一辈子都很辛苦,几乎没有过上一天宽松的日子。

母亲是一个敏感细腻的人。公私合营的时候进入县制药厂(其实是作坊式的),有机会上点夜校,语文很好,喜欢看小说。能够和工友转述《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这样的长篇小说,连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她甚至还创作过一个小话剧,被文化宫老师改了改(能让老师“改一改”就是一种程度的肯定吧,当然还没到能上演的水平)。她平时形容人或事,无不栩栩如生,她模仿很多方言口音,令人叹为观止。有一次,她说在公交车站看到一个女孩长得很有意思:“好比一个熟番薯掉到了地上。”我脑子里一下子出现了鼻子嘴巴下巴长得很“紧凑”的一个脸形。

我上头有三个姐姐,最后生我这么个儿子。搞得小时候姐弟们闹矛盾的时候,二姐和三姐总是能找到我应该感谢她们的理由:“要是我是个男孩,早没你了。”我向母亲求证,答案是肯定的,母亲只要有个儿子,肯定就“绝招”了(来自一个幽默,有个妈妈给一连串女儿起名“招弟”、“再招”、“绝招”)。由于身体原因,我母亲年近三十才生第一个孩子,这在她那一辈人中是很晚的了。生我的时候已经三十六岁。后来表明,命运的如此安排对我们家是有利的:大姐刚好赶上恢复高考,我则刚好赶进了国家支付大学学费的末班车。这两点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是很关键的。

1962年,母亲从制药厂下放到老家农村(上世纪的“下放”,是中国城市化的大倒退),只能自学裁缝谋生。母亲是个聪明人,没有拜过一天师傅,纯粹自己琢磨,用报纸练习,竟成了名扬四周村庄的好裁缝。裁缝的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不光是做工本身好,而是母亲能够绞尽脑汁,设法用边角为东家省下一块鞋面料。东家得到这样的额外收获,是很感激的。

母亲基本是“上工”的工作模式。也就是东家上门来,把母亲的缝纫机挑到自己家,母亲带着随身的剪刀尺上门去做,按天计费,每天1元左右(前后当然有调整,具体已经不祥)。前面说好裁缝能够省料,同时,好裁缝还要争分夺秒,不拖工。这方面母亲是很敬业的,所以口碑很好。按照惯例,东家会给裁缝师傅在下午安排一顿点心,一般是炒米粉之类。如果是在本村上工,像我这样的小孩子自然想去蹭点心吃,可母亲是不允许的。有一次我不听劝,大模大样地坐下来吃点心,还被母亲打了屁股。母亲走遍了周边的村庄,也熟知每个村庄的家长里短,凭着她具备的一些文化和通晓事理的头脑,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她经常不无自豪地对我们说,某些爱打老婆的硬汉子如何服帖于她的规劝。

上一辈做家庭主妇的,家务事真是我们这一辈人难以想象的多。四个孩子的衣服鞋袜(袜子是买的,除外),都是需要母亲自己做的,或者改大孩子的衣服给小孩子穿。所以母亲上工回来,晚上还要在灯底下把自己家的事情做好(夏天还要把每个孩子洗洗上床),然后才能得以休息。

小时候很深刻的一幕印象,是傍晚的时候,和小姐姐到村口接母亲收工回家。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母亲时常会按时出现在拐角,一把抱起我,亲我的脸蛋,然后一起回家。这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

我的童年基本还是幸福的。虽然生活拮据,但不致于有断顿之虞,最糟糕的也就是没有菜,用熟菜油熬盐巴下饭而已。因为父母对子女都有倾心的爱,所以家庭里还是很温馨的。童年和少年阶段唯一不快的记忆,就是母亲敦促老实的父亲如何去和强势的大伯家争取合理的利益、如何去给有关部门根据政策来打报告争取子女的农转非,诸如此类。通常是母亲费尽口舌,泪水涟涟,而父亲岿然不动。这样的记忆伴随着拮据的家庭经济状况,很长时间以来成为我心里最想回避的东西。

部分由于特殊的环境因素(作为村领导的大伯、以及伯母、堂兄们对我们家很苛刻,导致趋炎附势的邻里也对我们苛刻起来),我的童年没有很多伙伴们一起玩耍的经历,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在家里看书。那时农村里的儿童读物少的可怜,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少年文艺”、“西湖民间故事”、“狼牙山五壮士”等读物,被我看得滚瓜烂熟。

我的心智是相对早熟的。5岁左右,父亲带我日复一日地看样板戏汇演,我对“红灯记”中铁梅失去父亲的遭遇非常伤心,导致我不爱看红灯记,偏爱看“智取威虎山”。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读到一个日本民间故事,说一对兄弟相依为命,哥哥误认为弟弟贪吃了东西,弟弟无法让哥哥相信,就让哥哥剖开他的肚子看一看。哥哥就剖开了弟弟的肚子,里面空空如也。哥哥非常悲痛,化作杜鹃哀鸣不已,直到啼出血来。这个故事对我的冲击非常巨大,整个情节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这个故事的插图和我看这个故事的场景。同样给我印象深刻的童话是张天翼写的“大林和小林”,和寓教于乐的童话相比,这个童话充满了离奇的经历和人物,并没有很多道德层面的评判。当时我对这个故事有着无法把握的感觉:很好看,但说明了什么呢?

小学的时候,我就看所谓的“字书”(相对于连环画而言,指文字的小说),包括水浒传的全本。对文学的爱好一直保持到成年,大部分现代、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我基本都阅读过。小时候,我极其不愿意下地劳动。在农忙时节,小孩子都会到田里去捡稻穗,收获颇丰,而我很不愿意去,怕晒太阳,宁愿躲在家里看书。我母亲一度很担心,这样的儿子以后怎么成家立业?因为当时还没有恢复高考,我们家孩子的命运注定是在农村的;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恢复了高考,可那时考上的概率简直好比中状元,不是一般农村孩子能够奢望的。

我从小就聪明好学,虽然在农村小学里是上“复式班”的(就是一个教室坐两个年级的学生,老师对着这边讲完课,让这边自学,然后转向那边讲课),可四年级转到城里较好的小学时,给我考了语文数学两张卷子,几个班主任就主动争取我了。到了升初中的会考,我考了全城关所有小学的第三名。

有一幕场景让我记忆深刻。当时我住在父亲单位的家属房里,父亲一个女同事的外甥女和我同一年升初中,考了一个中上的成绩,在那里和大家说自己的外甥女如何优秀。当时我们家是很低调的,人口多,负担重,面带菜色,刚从农村来。那个同事说完,忽然想起我也是这一年升学,就顺口问我母亲考了多少分。我母亲不动声色地报出了我的分数,弄得她顿时惊诧不已。我母亲故作若无其事的神色和享受这个戏剧性转折的表情,让我印象极其深刻。这是我们家很少能够“扬眉吐气”的机会。

我母亲一直有肾病,到了我上小学高年级之后,病情几乎让她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照顾一下家事。家庭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完成了中学。到了高中,大姐二姐陆续工作,慢慢地接济上来了。

我的成绩一如既往地好。初中阶段,我营养不够,发育不好,尽管成绩保持全年级前三,但是体育总不及格(引体向上一个也完成不了),得不了三好学生和标兵。初三的时候,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又生病住院,走马灯似地换老师,弄得兄弟班级的尖子们看我们的好戏,表示我已经无力竞争中考的第一名。

父母对我的学习向来是不操心的。母亲还会问问成绩,父亲总是在成绩报告单的“家长意见”中千篇一律地写“成绩尚可,还需努力”,根本不问我的名次之类。中考前一天晚上临睡前,我一边洗脚,一边和父亲说:“爸,我明天考高中了。”意图是想好歹得到父亲的一两句鼓励。岂料父亲脸都没转过来,说:“那就早点睡。”现在,每每看到中考时家长们纷纷告假戳在考点门口的壮观景象,我都会马上想起那一个晚上。这也是我脑子里印象极其深刻的画面之一。

成绩出来之后,我中考得了全市的状元,拉开第二名8分之多,无比的心旷神怡。当班主任老师和几个好同学一起到我家报喜之后,整个下午我都很高兴。为了奖励自己,我在楼下的小人书摊上,很奢侈地看了一个下午的连环画。我说的奢侈不是时间上的奢侈,还真是金钱上的奢侈,化了两毛钱左右(那时看一本薄的是一分钱,厚的两分钱,少数极厚的是三分钱)。想想初中毕业的我,还冒这样的傻气。

整体来看,我的初中生活过得并不很愉快,因成绩好受到老师的器重几乎是唯一的精神激励。同学们都是城里的,我是班上极少数农村户口的孩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有些自卑的。加上家庭经济的拮据,我很难和同学享受同样的东西。比如我们家里没有任何电器,所以不可能和同学讨论电视、电台的节目内容;除夕吃完年夜饭,家里不会去花钱买烟花,也没有晚会可以看(除夕是不能跑到别人家去看电视的),只能看着窗外漫天的烟花。我记得甚至有一次无法一起去参加班级的春游,因为要交活动费。我也没有自行车。如果有什么课外的爱好,也受迫于必须考上大学完成农转非的压力,被母亲的不鼓励和自己的克制给压抑了下去。所以我的中学阶段,基本就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比同龄更懂得艰苦,也更习惯于克制。我没有很远大、很明确的志向。

上高中还有一点插曲。尽管中考成绩这么优秀,日后考大学也应当不成问题,可很多人都对我父母说,现在成绩好,不一定以后好,趁现在成绩好,考个初中类中专,赶紧跳出农门再说!当时的我没有主见,也无法明确声称要读高中、上大学,所以就顺着家里的意思参加初中类中专的考试。当年的初中类中专是在中考结束一段时间后进行的,我消极准备,随便应付,考了个全市第三。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依稀记得挑了在山东的一个微波专业,心里很酸,想这么早离开家去上学,怎么应付。后来家里终于转念,让我上高中,我大姐夫的哥哥很男人地宣称:“上中专?谁出的馊注意呢!”(现在我还记得他说这话的场景)。结果我比一般同学晚了几天报到,在同学们众目睽睽之下插班进了高中,一度被同学认为是开后门进来的。

高中阶段的心境就有了改观。一方面,高中同学是来自全市城乡的优秀学生,农村孩子占了半数以上,整体气氛就是刻苦向上的。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加上我的刻苦锻炼,身体逐渐强壮起来,成了单杠双杠上的好手,再也不会有初中时完成不了一次引体向上的屈辱,相反,我能够把引体向上做得飞快。更为重要的,是我的成绩一路领跑,各门学科都得心应手。高一时全年段前五、高二时保持前三,到高三就基本第一了。这样全面优秀的成绩和稳步上升的势头,使我成为全校唯一保送重点大学的幸运儿。

中学的时候,颇有些自鸣得意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场景是初三的时候,物理全市会考,据说难度颇大。分数批完之后,物理老师走出教学楼,一群同学围上去问成绩。我一向是比较羞于主动问成绩的,所以远远站在同学圈外。没想物理老师拨开人群,指着我走过来说,你考的很不错,满分!第二个场景是高三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复习生物的期末考,我炫耀般地和一起复习的同学声称,这里应该这么考,那里应该那么考。结果走进考场,好多道大题被我言中,那种爽劲让我记忆犹新。第三个场景是高二的时候,我在自家阳台上和读高三的姐姐说,要是现在去高考,感觉也能考上了,为什么呢,我用排除法,一门门功课评估过来,觉得都掌握了。所以我的高中生活,还是比较轻松和愉快的。

我的家教是相对严格的,所以我们家也好,我本人也好,值得骄傲的是没有做过任何亏心事,一直都是堂堂正正的。有一件颇为好笑的事,可以算作我至今为止唯一对不起别人的事情。那是高二时候,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和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是最好的朋友,每天都一起晚自修回家的。走到半途上厕所,里面很黑,没有任何动静,我一泡尿下去,竟然洒到了一个蹲着的老头棉衣上,吓得我魂飞魄散。出来之后,老头坚持要我赔钱,我不知道怎么应付,只说跟我回家,保证负责帮你洗干净,老头竟然尾随而来。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他到了我家,会折腾出什么事情来。我和同学边走边想,没有主意。逐渐地,我感觉老头跟我们很吃力,走不快,于是和同学心照不宣,加快步伐,在弄堂里拐几个弯,就把老头甩掉了。回到家来,心扑扑地跳了很久。这也是一个很难忘的经历。

高中的语文老师是50年代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这在我们小地方的中学里是罕见的。几年前我用google去搜这个老师的名字,竟发现有他大学同学写的文章,描述了他毕业后被分配到艰苦的东北基层教书,如何依旧兢兢业业,成为全国模范教师,后来调回家乡的往事。这些故事是我们高中时候所不知道的。当时只知道我们的语文老师德高望重,头发提前全白,白得干干净净,有一种超脱于本地老师之上的气质。他对我很看重,我的作文时常被他在课堂上念。他曾在课堂上表扬我哪怕学习再紧张,都不忘看看小说,并把看到的内容融入作文。文理分班的时候,他对我选择理科颇感惊讶。

数学老师是个上了年纪的女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客观讲,她的精力和脑力已经不胜任高三的数学教学。但是,她有自己的办法。她上习题课,用她自称“集思广益”的方法,也就是撒下题去,大家做,做好的同学上来讲。所以,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同学就时常上去讲题。这个方法其实很好,既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也扩大了同学们的思路。结果我们班高考的数学成绩,比其他班反而高(这里的“反而”,是指其他数学老师都比她强,他们心底里还有点瞧不上我们老师的教学能力)。

高三下学期的三四月份,我就确定保送了,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就轻松地在课堂里呆着。自修课的时候,到处转转给同学们帮帮忙,讲讲题。很惬意,而且自尊心得到很大的满足。

进了大学才懂得,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后续的考验其实还都在等着,潜伏着……


作者: wenwenma    时间: 2007-9-27 21:12
标题: re:大学以后呢? 好想听哦 。。。。
大学以后呢? 好想听哦 。。。。
作者: binfeng2000    时间: 2007-9-27 21:54
标题: re:秋爸爸真是开了个好帖,没想到引出这么出色...
秋爸爸真是开了个好帖,没想到引出这么出色的一个个故事,尤其是乐乐爸爸的这个,我看是应该编入小学课本的.要是你母亲知道你现在还记得她那时的家务活有多累的话,老人家该有多欣慰.

不过,我还等着秋爸爸讲他早恋的事,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在向QMM坦白"历史遗留问题",还没通过?不要紧,等十七大以后形势和谐些再讲也不要紧.
作者: 刘    时间: 2007-9-27 22:23
标题: re:哈哈,冯斑说的好,顶!!!
哈哈,冯斑说的好,顶!!!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7-9-27 22:54
标题: re:我是个会臭美的人,对自己的文字要求是务求...
我是个会臭美的人,对自己的文字要求是务求朴实,节奏感一定要好。复句的长短要符合阅读者的气息,念起来要上口。对我文字影响巨大的是鲁迅、朱自清、汪曾祺、余华。

上面写了大学之前,远远没有写够。有空继续,真的会写成家史的。我一直认为,如果每个人都些个家史,横向串起来,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比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之类的写法更加来劲。

大学以后的事情,容我慢慢写。还得抽出空啊。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7-9-27 23:18
标题: re:我记得楼上的这段:"我们从纸箱厂拉来灯泡...
我记得楼上的这段:"我们从纸箱厂拉来灯泡袋回来加工,糊好后用板车送到厂里去。父亲用刷子糊灯泡袋的手势练得非常娴熟,我们一家人空下来就糊哪些瓦楞纸的灯泡袋,计费是按每百个多少钱来算的。"

因为和你是一个地方、一个学校毕业的,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甚至爱拉二胡爱唱戏的父亲也相似,我还跟他去看过戏呢。而母亲最是吃苦耐劳的人,承受了生活中所有的重担。比较欣慰的是:我的父母现在很享福。

还有你说的那一头白发的老师,不知是不是我认识的那一个。在当时,他毕业的院校可是最有名的,很早时就住在我家的隔壁。我曾在他家挖过地雷、占过碉堡,尽管他家是二个儿子,我依然会去玩,那时的邻里都来往。后来,他是名师了。

我糊过的灯泡盒不知多少,而且用面粉打浆糊也是自己做的。不同的是,我们是从灯泡厂领来的,因为我妈妈在这个厂。有时糊得肩膀很酸。但数一数,心中很自豪。我记得100个是3分或5分钱,中间涨过一次价。

童年吃过苦的孩子其实挺好的,当时也没有觉得有多苦。父母根本不会管你考重点中学还是大学,生活一切都照着原有的忙碌的节奏,该干什么干什么。反而倒是自主而自立。

你写写大学的生活,坐着看。



作者: 老枪    时间: 2007-9-28 04:40
标题: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秋爸...
下面引用由秋爸爸发表的内容:
我5岁那年的中秋节,犯了个错误,把爸爸的茶杯盖摔坏了,没全碎,只是顶上的小揪揪掉了下来。知道坏事儿啦,我试图用浆糊粘,不牢,也小心地摆回去。晚饭后正值准备吃月饼时,爸爸一揭茶杯...露馅了。而我却一方面掩饰紧张,一方面强作惊讶状:“这是爸爸弄坏的!”。结果是“没有月饼吃了!你的那份卖了买盖子,看着爸爸吃吧!”。很残酷的,我眼巴巴地看着他吃掉了整整一块,再没有了。而我无论认错,哭泣都没有用,后来气得睡着了。


原来秋爸爸的ABA是家传的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7-9-28 06:17
标题: re:To何子:受不了你了。我们两个碰...
To何子:

受不了你了。我们两个碰巧的事情已经很多,现在又来一个:你的邻居老师应该就是我的老师,没跑了。因为我们学校没有第二个这样的老师,的确也是两个儿子,小儿子和我同届,我的大学专业和他大儿子的相同。当时保送的时候,允许填两个志愿,我说过自己不是一个有明确志向的人,所以第一志愿是语文老师儿子的专业,第二个志愿是班主任数学老师儿子的专业,他们两个儿子恰巧都是你我一起毕业的那个大学,而且两个专业都是本科五年。你看,当时就是这么没有主见,这么“现成”的。

关于糊灯泡袋,父母亲在操作层面是有很多创新的,为了琢磨出一个效率最高的流程。具体如下:(1)用面粉打糊之后,一次不妨做多一些,凝成冻之后,取一块,拿水捣开,一样可用。以此免去频繁打糊。(2)把要贴上去的纸片取一小刀,用手撅出层次(好比操作扑克牌),平放在操作台上,右手用刷子刷最上面一张,一把下去,随即提起,左手压好瓦楞纸袋子,刷子带起纸片顺手糊上去。期间没有多余的动作,效率最大化了。如果那时候我们两家合营,估计生产率会更高。

当时我看了一堆路遥的小说,对困境中挣扎奋斗的形象很崇拜。所以我在父亲后头推板车的时候,心里是踏实平静的,甚至巴不得被同学老师碰上,满足一下我的虚荣心。

你说你父母不会关心你考重点中学还是大学,这一点在我们家是不一样的。可能因为你们是城镇居民户口,在当时80年代中期,我们那儿的轻工业又非常发达,什么厂子几乎都有,随便进一个,大家的工资都一样,所以没有很大的生存压力。而对于我们农村户口的家庭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读好书,上大学,否则就回家务农去。在我们国家,农村永远是最穷困的地方。我们家乡农村放在全国范围看,当然还算是富裕的,不管怎么着毕竟在浙江嘛。但是就在前几天,我接老舅、舅母来杭州玩一趟(他们一辈子没来过),舅母还在为误工耿耿于怀。她的工作,是除了料理家事农活之外,加工外贸围巾,手工织,一个月老眼昏花下来,勉强能赚200块(她的眼睛就是红红的、水汪汪的)。农民那是真苦。当然,我的高中同学中,也有当上镇长之类的。去年春节我主持高中班同学会,我设立了几个专项奖,其中一个是“体型变化最大奖(仅限男生!)”。我们这位当了镇长的同学隆重当选。高中时候他是一个麻杆,现在是一个梨形的身材。--他以二十年来体重增长逾30公斤而力把头筹。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7-9-28 16:00
标题: re:原则上我的青春期不作挖掘,因为30岁的会...
原则上我的青春期不作挖掘,因为30岁的会认为那青涩得很,50岁的会认为腐朽得很,70岁的就听不懂了。我自己就这么沿着路反思呢,开始有腐朽的感觉了。
我从来都坚持“LP你就是我的初恋”,虽然她说她的初恋在4岁。她那个表哥来京时,看她跑前跑后的样子,让我不由地提醒:“你忘了他曾骗你生吃蚂蚱啦?!”
我自认为LP来这里看回忆的机会很小,且我也已打过预防针:网上的不作数,查无据,以国家档案馆未来的收藏为准。我学理科的要查正规文献,你学文的要区分正史与野史嘛。
与t-版主有着文学底蕴不同,我的网上文字,不求完整真实,只求搭边靠谱,不求文笔流畅,只求读的懂就行。特此和谐声明。
作者: 蛋蛋妈妈    时间: 2007-9-28 21:49
标题: re:thankstoyilin 先生的文章读...
thankstoyilin 先生的文章读起来有点象前一段时间很热门的《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文字优美流畅,平淡之中有回味,让人好生佩服,期待继续!
作者: daluobo    时间: 2007-9-29 10:13
标题: re:我小时更有趣,说话都不清楚,至今回家,村...
我小时更有趣,说话都不清楚,至今回家,村里一些长辈都喜欢拿我小时口吃不清的话语做为笑炳,村里人至今都不明白,一个一天冒不了三句话的小妮子居然考上名牌大学.呵呵,受秋爸爸和thankstoyilin的启发,也想把自己的光荣历史记录下来,可惜我文笔实在太拙劣,没有幽默的文风,更没有华丽辞藻,只会记流水帐,打算用一些汉字把过去的经历简单码下来,算做回忆我们小时侯的一道作文作业.
作者: dc07    时间: 2007-9-29 11:50
标题: re:搂住像古龙,简短,过瘾。
搂住像古龙,简短,过瘾。

作者: daluobo    时间: 2007-10-12 14:21
标题: re:我出生一个星期左右,正好有算命先生来村里...
我出生一个星期左右,正好有算命先生来村里,母亲把我的生辰八字报给算命先生,没想到算命先生对我母亲说“你赶紧把女儿送掉,要是男孩是这个生辰八字,那就会当皇帝,如果是女儿,会破娘家,对娘家非常不利。”在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很普遍,我的父亲和奶奶都害怕我会给家庭带来不祥,坚持要把我送出去,结果我妈死活不同意。不过,现在想想算命先生确实预测得很准确,我上面一个哥哥,下面一个弟弟先后夭折,母亲为了生儿子,在我后面再生养了两个妹妹,最后终于生了一个最小的弟弟,父亲一直体弱多病,因为贫病交加,1990年无钱医治父亲病逝,那个时候我还没有上高中。我有时想如果我妈狠心把我送到别人家养,也许家庭情况不会这么糟糕。
我小时候生活虽然苦,但还比较快乐,一句话穷乐。由于下面弟妹多,要照看弟妹,上学很迟,9岁才发蒙(上学),那个时候我懵懂无知,老妈认为我上学太早也不懂什么,也看不出我会读书,因为我连说话不清楚。我上的是村小,没有固定的教室,老师也是民办教师,学历也不高,据说也就是小学毕业,还是残疾老师(他小时候患小儿麻痹,左胳膊非常小,左臂一直耷拉无力),但我非常感谢我的启蒙老师,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他在整个班级中说,班上只有一个能穿皮鞋的,她就是XXX,你们大多只能穿草鞋(穿皮鞋意味着考上大学,在城里做人。穿草鞋,只能在农村抱地球),就因为他这句话,无论我遇到多大困难,都能咬牙坚持。
我记得我上学的教室,最早在一座破庙里,因为年久失膳,下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不久我们搬到废旧的仓库,后来又在牛棚里上课,接着到村人住户家里上课,课桌也没有,都是各家各户的桌子,凳子也是从自家带,桌子五花八门,凳子高矮不一,一不留心还能发现民国的桌椅,我老爸甚至还发现过清朝的桌子,要是保留到现在都成了文物古董,很值钱的哦,后来老庙修缮完,我们又回到寺庙里读书,上学时感觉象打游击,教室不停地变换。现在想来,我那时在村里求学的环境可以用“清代的庙宇(教室),民国的桌椅,新中国的孩子”来比喻,一点都不过份。
我在村小上学的记忆非常美好,除了刚上学时的迷茫和懵懂之后,我一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村里人都知道我是谢老师的小老师,因为老师经常要忙一些农活,他离开后基本由我来维持班级秩序,包括带领同学一起读生字,领着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带着同学一起做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时老师要求我们每一篇课文都要会背,每次我在老师面前背诵完后,老师会在我背诵的课文前用红笔写一个大大的“背”字,我也为获得老师一个又一个“背”字,努力地把每篇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别看他一只手,他的书法在我们当地算是一流的。)我第一背诵完课文后,班上所有的同学都必须在我面前背,背诵过关后我会把同学的语文书交给老师,老师会在课文题目上用红笔书写“背”字。我的写字本上永远是“最好”,“最优”,至今那位老师还保留我基本作业本和一到两张卷子。永远忘不了小学三年级,我们参加全乡选拔考试,我一个从村小来的学生居然捧回了全乡第二名成绩,这在当地成为美谈。
小学高年级进入中心小学,没有往日那样受到老师的信任,但基本上我把过去好的学习习惯延续下来,小学语文课本我几乎每篇都会背(现在几乎忘光了)。以致后来寄宿上农村中学,直到县里重点中学,我一直都是比较用功的学生,我在农村中学三年,几乎每个任课老师对我印象都很深刻,至今还成为老师用来教育学生的榜样,到了县重点中学后,没有往日的自信,成绩也不象过去那样遥遥领先,但还过得去,一定要考上大学成为支撑我苦读的动力,1994高考那年,我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
早年填鸭式的封闭教育环境,让我在中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到了大学后我已经没有后劲了,估计我的心智早已被县重点中学压榨干了,尽管也比较努力,但成绩怎么也赶不上来自大城市的同学,总算勉强毕业了,后来也缺乏考研的动力,因为要工作挣钱,帮助弟妹挣学费。呵呵,到后来我也落入俗套,结婚成家,很快上帝给我降下一繁重任务,送了一个苦我心志,练我筋骨的小家伙给我,又开始了不同寻常的日子。
作者: 方静    时间: 2007-10-12 14:34
标题: re: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很想凑个热闹,但真不知...
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很想凑个热闹,但真不知道该怎么写。
小时候的我以聪明绝顶著称,也以奇丑无比闻名。每次取得第一的时候,男女生都说长得丑的人就会读书。回到家妈妈总是抱怨怎么生了个这么丑的女儿,她从来不带我去看戏或者玩,觉得太没有脸面了。以致和大石头谈恋爱的时候,他夸我漂亮,吓得我直怀疑他人品有问题。
从少年时开始,因为家中的变故,我吃了很多苦,那时我觉得自己真是一个坚强的人,无论多大的打击我都能承受。我以为我把苦都吃完了,老师们都说你以后一定是一个有福之人,因为该吃的苦你都吃了,该担的担子你都担了。没想到......

作者: 我爱凯凯    时间: 2007-10-13 09:52
标题: re:也许人在回忆的时侯,总有把往事美化的...
  也许人在回忆的时侯,总有把往事美化的情结。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小时侯如同我七岁那年自制的万花筒一样,不是很明亮,充满了迷幻的色彩。有时我自己都分不清楚,有些事情,究竟是真实的发生过,还只是儿时做过的梦而已。不过有一点是非常清晰的,我上幼儿园和小学时,经常“走神”。我的“走神”是非常特别的,别的小朋友走神是脑子想吃,想玩了,我的“走神”是融不进这个上课的气氛中,老师教的我都能理解,我的成绩还算过得去,但我的感觉就象个旁观者。就象我是个实习老师在学习,他们在上课,我在旁听而已。这种感觉直到初中才慢慢消失。
  我的幼儿园最初是在村里上的,幼儿园由一个尼姑庵改建而成,说是改建,就是把庵拆了仅剩了诵经的地方,让村里的小孩自带桌椅去上课。这个庵原来叫做青龙庵,我到现在都一直很纳闷,一个尼姑庵为什么叫青龙庵,叫水月庵或者清风庵多好,我也问过村里的老人,没人能说的清楚。
  幼儿园的老师是村里的一个大龄姑娘,长大后听村里人说这个姑娘有点痴(方言,即行为语言有的怪异的意思,就象上海话的“十三点”,AS???)。那时上了些什么课,由于年代的久远,记忆已经很模糊。只是我的小竹凳给同学弄坏了,我奶奶心疼了好久,还有冬日的一天,我不愿意去上课,独自在河边玩,河对面庵里的同学也出来玩,看见了我,齐声嘲笑我,我很生气,用小石子丢他们,可我的力气太小了,怎么也丢不到河对面。
  先写这么多吧,儿时的事情也真的好久没想起了。
作者: 寂寞沙洲    时间: 2007-11-2 11:42
标题: re:真是有意思的帖子啊,看着看着像是又回到了...
真是有意思的帖子啊,看着看着像是又回到了童年去了....
作者: 5i52    时间: 2007-11-2 23:53
标题: re:这个帖子敢看不敢回。因为不敢照实写,...
这个帖子敢看不敢回。
因为不敢照实写,面子问题。。。

将来会跟儿子说, 既然不能言传身教,反面教材也对儿子有警示作用。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7-11-14 15:01
标题: re:这个帖子太有意思了。
这个帖子太有意思了。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7-11-16 14:51
标题: re:说到本人小的时候,须得先长叹一声。从...
说到本人小的时候,须得先长叹一声。
从懂事开始,我就一直以为父母的工作就是开会。
那个年代怎会有如此多的会?开也开不完啊。。。

记忆中的幼儿园就是空荡荡的教室里我和老师两个人,老师对着我翻白眼,我对着门口出神。
后来父母看看这样不是办法,就委托邻居接送我和弟弟。
于是便开始了姐弟俩弄堂游荡的生涯。

总是家家飘出饭菜香了,我们还眼巴巴的盼着父母,一起跑到弄堂口,等着等着就开始哭。
小学一年级我自己模仿着学会了点煤气做饭,烧水,和炒鸡蛋炒青菜这样简单的菜,从此肚皮无忧。
还有,每天都到幼儿园去接弟弟,开始学会照顾别人。

脖子上挂着钥匙。
如果钥匙丢了,只好等父母回家再开门。
记忆中我总是丢钥匙。
好在厨房是公用的,不影响吃饭。

如果有“野蛮小鬼”欺负我弟弟,我就出头。
如果欺负的是我,就没辙。

然而,从我父母的角度,感受却完全不同。

我出生时卖相不错,我母亲一说起这个,就会用手指着自己鬓角:“眉毛一直到这里。”并且继承了父母的大眼睛双眼皮,头发还微微有点卷。
总之比较拿得出手。
这对于父母来说很重要。

我很少哭闹,总是吃了就睡。
稍大一点,开始到处看东西,眼睛咕噜噜的。
有人逗我,我就笑。

我10个月开口,很快就口齿清晰对答如流。
大人叫我站着,我决不坐下。
大人命我跳舞,我还要附赠唱歌。

2岁的时候,怀孕的妈妈抱着我在大雨中走,我说:妈妈,你肚子里有小弟弟(我怎么知道是弟弟?)我下来走吧,不然把他压坏了。

我怀孕的时候,母亲非常自信的拍胸口要替我带孩子。
在她的记忆中,孩子很容易带。

孩子还是我自己带了,因为后来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在她的经验范围之内,她慌乱之下干脆放手。

我天生有很好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记叙描述事,物,人,精准到位。
所以语文课代表从小学做到高中毕业。

可是,我的父母不知道,我与他人的交流非常困难。
这个他人,是指亲人熟人以外的人。
比如同学,比如老师。

整个学生时代,我都如一个孤魂,荡离于群体之外。
我看着她们说笑和游戏,不知道如何加入才能显得不突兀。
她们看我,亦是非常的古怪不合群。
比较不走运的是,因为家庭原因,我小学时代转了3次学。
每一次我都很艰难的从头开始适应环境,可总也适应不了。

这真的非常奇怪。
一个表达如此顺畅的人,居然有交流障碍。

仔细想想也是,我所擅长的,是表达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而我所不具备的能力,是了解和体察他人的所思所想,从他人的角度体会他人的所见所闻。
因此,日后看到有人能够侃侃而谈,说自己如何无法融入集体,我总是非常理解,且感慨万千。

那时,我的性格日渐敏感与暴躁。

直到开始恋爱,非常好运的遇见一个能够完全接纳我,令我放开自我的人,我才又变得自信与平和。
谢谢我的老公。

我不再害怕他人,我试着琢磨与人交往的规律,慢慢领悟。

然后我结婚。
结婚意味着长大。

结婚以后的,就都是“我们自己长大后”的事情了。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7-12-11 13:25
标题: 朝花夕拾
    “thankstoyilin ”这一篇家史颇有《朝花夕拾》之风,读着读着,《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缓缓从我心头掠过。
    由此我又想起了我们中学阶段语文教材里的现代文,合格的不多。真正的好文章藏于民间稗草之中!
作者: 坤爸    时间: 2007-12-12 19:51
标题: re:15岁打工,16岁老妈白血病,17岁自己...
15岁打工,16岁老妈白血病,17岁自己做生意,18岁老妈去世,20岁老爸找了个后妈,22岁结婚,25岁大儿子出生,26岁小儿子出生,28岁小儿子得自闭症.29岁得明年.
作者: 林奕妈妈    时间: 2008-1-6 14:16
标题: re:5岁之前我也没什么记忆,印象中跟邻居的几...
5岁之前我也没什么记忆,印象中跟邻居的几个女孩玩,大家都不喜欢我,原因我不清楚,但明显全村的大人都喜欢我,因为我是长得最可爱的(不漂亮),在大人面前最会说话,我是当时全村唯一一个会一边唱歌一遍跳舞(比划)的孩子,是唯一一个坐过火车出过远门的孩子。妈妈是南方人,大姨在另外的城市。

我外表看上去很文静,看上去胆小。但实际上我喜欢跟男孩子玩,喜欢爬树,喜欢上房顶,喜欢揪马尾巴(用来捉知了),捅马蜂窝,掏鸟蛋,玩打仗游戏。。。。。。。初中住校,捉弄隔壁宿舍的男老师,都是我出主意,别人去干,以致班主任后来指着那帮丫头说,你们要像×××(本人)那么文静我就安心了,那帮丫头气的够呛,说要没我才不会那么闹。

早熟,12岁开始早恋,喜欢邻居的一个男孩,但俩人从来不说话,仅仅不光对视,这一恋差不多10年,后来虽然他辍学我继续上学,已经没什么联系,但每次我回老家碰到他,他依然如初的那样看着我。04年我最后一次回老家,在我伯父的葬礼上,他遇到我后目光就没离开过我,但我没跟他说什么。

后来越长越差劲,容貌越变越丑,胆子越来越小,不喜欢陌生人,不敢跟领导说话,说话声音非常小,没有想象力。。。。

真不知道儿子自闭是不是随我
作者: mmm    时间: 2008-1-13 16:47
标题: re:每当看到这个话题,就想起自己灰溜溜的童年...
每当看到这个话题,就想起自己灰溜溜的童年。

老爸和老妈是“精英教育”的追随者,他们喜欢“有出息”的孩子。我们家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我,一个是我弟弟。弟弟比我小两岁,非常聪明,小时候和T版有的比,每次考试都很轻松拿第一。每天下午放了学要踢足球,又参加航模小组,周末还参加绘画班,同时是校乒乓球队的小队员。他上初中的时候,跟老爸单位的同事打乒乓球,居然把大人们全打败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代表本市去日本夏令营,。。。

跟他比起来,我就差了一点。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考试拿了一个零蛋,第二次考试拿了百分制的5分。小学的五年,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倒数第一。所以在家里的地位很低。起初,老爸老妈还想拯救我,想尽办法让我提高成绩,后来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就放弃了。那个时候我们家来客人,基本上弟弟会被叫出去展示一下他的才华,我只能负责端茶倒水,动作慢了还要挨骂。

初中没考上,老爸骑着自行车到处跑,终于找关系上了一家郊区中学。高中也没考上,再托关系继续上那个郊区中学。那个中学是个“光头”中学,自成立以来,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或大专生。

我进高中的时候,中考的分数在全班倒数第二(还有一个弱智,排在我后面)。但是第一次期中考试,居然考了全班第一,再后面所有的考试都是第一,按老师的话说是“开窍了”。我终于也能参加课外小组了。校长是个“老文青”,经常从大学请来老师给我们组织“读书会”。我在“读书会”读了很多书,那是一段美好时光。

我很有成就感,拿成绩回家给老爸老妈看,他们说“这种破学校考第一有什么用?”,于是不再提起。

有一次期末考试,是全市统考,我的成绩拿到重点中学去也很不错,于是我们校长突发奇想,找了各科最好的老师每天帮我辅导,希望我能考上个大学,再不然考个大专也行,“光头中学”毕竟不大好听。

高考那年先填志愿,再考试。一类志愿我自己选的外贸专业,学校和家长都没有给意见,因为他们觉得考上一类不大可能。校长和老师们专门开会,讨论我的二类本科填什么,一定要填一个有把握的,所以后面的志愿都是他们帮我填的。父母认为我什么也考不上,根本不关心这事。一直到最后录取通知书来了,我考上了一类重点,国家最好的外贸大学的国际贸易系,老爸老妈还以为是在做梦。我们学校放了鞭炮,校长办公桌的玻璃下面一直有我的照片,直到他退休。

说来也奇怪,自从我考上大学以后,我们中学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了。

我们那时大学毕业还是国家分配,我毕业以后分配到省外贸,实习一年以后正式上谈判桌,后来便全世界跑。每次出差必定给家里人买很多礼物,在外面的时候也经常打电话请安。老爸老妈渐渐有所反思,经常说些后悔的话。但是我一直记着老爸大夏天骑着自行车到处给我找学校,不好的事情都不再想起。

我一直在想,就算孩子“没有出息”,也应该得到父母的宠爱不是?所以,结婚以前我就暗自决定,就算将来我的孩子不很优秀,我会一样疼爱他。这一点我做到了。虽然儿子是自闭症,他依然是我的心肝宝贝。全心全意教育儿子,是我这一生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1-13 16:59
标题: re:读书好和以后发展好不是必然关系。所以有人...
读书好和以后发展好不是必然关系。所以有人提出“20定律”,差不多的意思是,后来有出息的,基本是班上20名左右的学生。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一说也有“10定律”,差不多意思)。

像我从小读书都前茅的,现在来看也不过如此。同学中有能耐的多了去。

说到底,懂得“安分守己”很重要。这个不是我们平时概念中的“贬义词”。“分”就是一个事物的本质,凳子的本质是凳子,不要非要想成为桌子。一个人的能力和个性定位适合做什么,就把这个什么尽可能做到最好。王朔有句话说得很好:“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不知道让多少原本可以是好士兵的人过得累死累活。(大意如此)。

活了差不多40年,差不多想明白这个事情了。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1-13 17:36
标题: re:保留内心一隅的一点自留地,还是很有必要的...
保留内心一隅的一点自留地,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我看来,工作的7小时干得都是“俗事儿”,几乎都是凭三寸不烂之舌把各方对付好。回来之后,做个饭管个孩子,等孩子睡下之后,我自己睡前的3个小时,才干点“正事儿”。看看书。或来这里发发帖。我的同学朋友无一人知道我在此论坛干的事儿。

去年春节高中20年毕业同学会,我感到有些欣慰的是,我自己这么些年来没有变得“世故”。虽然社会上的事情我看得很明白,但也不能就此世故起来。有点“酸的馒头(sentimental)”也罢,有点“文青”的调调也罢,心里有些想去探究的东西,总是好的。至少心里会有这么一个念想:“不管怎样,还有更美好的....”

现在,锅子里炖着羊肉的间隙,还写了个帖子。[em13]
作者: mmm    时间: 2008-1-13 19:17
标题: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th...
下面引用由thankstoyilin发表的内容:

虽然社会上的事情我看得很明白,但也不能就此世故起来。..


是,不管生活怎样磨练人,还是有人能够坚持自己那一份对生活的真诚。我的好朋友也都是这样的人。原来在省外贸工作的时候,周围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单位什么样的人都有。一直到离开那个地方,我也不能变得和他们一样。到现在,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我还是会愤怒。看电影、电视剧,我也喜欢看《阿甘正传》《大长今》这样的励志片。这样也挺好。
作者: 熹儿妈妈    时间: 2008-1-13 22:59
标题: re:我怎么就好象闻到了羊肉的香味?
  我怎么就好象闻到了羊肉的香味?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1-13 23:15
标题: re:熹儿妈妈:能惦记着吃,也是很值得满足的。...
熹儿妈妈:能惦记着吃,也是很值得满足的。就像在农村看到堆得整整齐齐的柴禾,心里感到很富足踏实一样。俗世的日子,就是得这么一天天过不是?

有个帖子谈偶像。要说我的文化偶像,差不多就是苏东坡吧。那么达观的一个人。

我在做红烧肉的时候,想着他老人家的“多着酒,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做着素菜的时候,想到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不少缺乏可操作性的菜。这么想想,就把一件烧饭的俗事儿变得不那么乏味了。[em13]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1-13 23:32
标题: re:我是个挺随性的人,做事情不太讲非要什么框...
我是个挺随性的人,做事情不太讲非要什么框框。前几天招新面试(我们单位今年扩充百人以上,招新任务着实重),有个本科男生还不错。因为现在计算机系毕业来这儿找工作的,硕士居多,我们从结构考虑,还得招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可是本科生挑到好的不容易。所以我不想放过这个孩子。不料,面试结束,他说“我准备考研的,如果考上,就读研。”

我问“报考了什么学校?”他说“华师大计算机系。”我问“好好的怎么想起去报这个学校,毕业之后能有竞争力?”他说“准备时间不长了,报其他学校怕考不上。”我说“咳!你这不是头脑不清楚吗?想考研就好好考,不能这么随便啊。要不就直接工作。你父母怎么想?”他说“父母都随我。”我一看简历,父母都是工厂的,估计也没能对他指导什么。我就坦白说“你作为本科生还是有竞聘优势的,我们这儿也不错。你看看门口面试的,一把一把可都不是硕士?学校都比华师大好。你念完硕士,出来的工作比现在还不好找。”他说“那我回去想想。”我说“是的,我就强烈要求你回家,七大姑八大姨的全找来,开个家庭会,好好议议。有结果赶紧通知我们。”小伙子道谢退出。

过两天,HR的人对我说,小伙子第二天就打电话确定要来我们这儿了。同事开玩笑说“没见你这么当面试官的,一般都是挺端着的啊”。我想,什么方式不重要,看中了就要呗。何况我并没害人家。说实话,本科毕业进来工作,绝对是好的。小伙子没想明白而已。念个硕士干嘛?!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实在也是...,不说也罢。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1-14 04:59
标题: re:T斑竹元旦吃红焖羊肉,今天又炖羊肉,...
  T斑竹元旦吃红焖羊肉,今天又炖羊肉,呵呵!怎么有点像西北风味。印象中江浙一带比较少吃牛羊肉的。
作者: mmm    时间: 2008-1-14 16:17
标题: re:每次做羊肉都膻得很,没人爱吃,我自己吃一...
每次做羊肉都膻得很,没人爱吃,我自己吃一半,扔一半。现在羊肉怎么那么贵?很久没吃过了。
作者: vivian    时间: 2008-1-14 16:31
标题: re:得,这儿也吃上了! 我家情况和的楼上...
得,这儿也吃上了!
我家情况和的楼上相似,不过羊肉我自己是一点也不能吃,所以做了只能全倒掉.我最受不了扔食物的行为,所以干脆就不再买了.不过冬天吃羊肉很补身,很希望孩子们和爸爸能学会吃,大侠们可有妙方?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1-14 19:52
标题: re:哎哎哎,谈吃的到“做点好吃的”帖子去啊,...
哎哎哎,谈吃的到“做点好吃的”帖子去啊,别在这儿跑啦。呵呵。

回qinhantang:我元旦吃羊肉,隔昨儿都几天了?都半个月了,您还不让我吃第二回?

膻不膻,全看咋做。不过江浙的羊,怎比河套羊啊!将就着吃罢。
作者: 熹儿妈妈    时间: 2008-1-14 23:57
标题: re:本想在“做点好吃的”说的,但一想算了...
  本想在“做点好吃的”说的,但一想算了还是接下去吧。
  我们家在冬天偶尔也会买来羊肉(真是感谢熹儿的大姑,她做的菜和T班有得比,我虽不会,但吃多了,口头操作能力挺强的,单位里时不时也会有人请教菜的做法,我也一点不含糊,只是要自已操刀的话就____)先切块到开水过一遍去掉血水然后在油锅里稍稍煮香再放到沙锅里加上脖脐竹蔗姜块加水一起煲,做出来的羊肉一点不膻。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1-15 09:30
标题: 关于“成长回忆-家史篇”的联想
    T斑竹,只要乐乐和乐妈喜欢,尽管放开吃红焖羊肉。
    之所以有此一问,因为我在江浙生活过,爱吃牛羊肉的人不多。看了您写的“成长的回忆-家史篇”,您在浙江成长,似乎上大学应该是浙大,工作以后才东奔西跑。因此我忍不住追根溯源,是不是祖上曾经到长安赶考,被钦点状元,衣锦还乡,念念不忘内蒙的羔羊肉;或者,乐妈的祖上曾经从福建贩卖茶叶到山西——如《乔家大院〉所述,也爱上了北方饮食。
    顺便问一下:红烧蹄膀和罗宋汤怎么做,这个菜在上海吃过,一直不能忘怀,麻烦您在美食的帖子里讲解以下。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1-15 18:25
标题: re:红烧蹄膀的烧法和红烧肉差不多。没别的讲究...
红烧蹄膀的烧法和红烧肉差不多。没别的讲究,就是东坡说得“火候足时它自美”型的。当然有更考究的做法,比如把蹄膀先炸过一下,肉皮有点皱皱的,再卤。家里做就不要那么麻烦了。

蹄膀让摊主稍微用刀剌几下,不要断。滚水焯过,放入砂锅,着酱油、绍酒、姜块、八角、桂皮(后面的辛香料随自己喜欢),炖着!快收汁前调入白糖。酥烂与否,在于一筷子戳下去,是否到底。

罗宋汤的西餐正宗做法我没去做过,不过有个简版的我倒是时常做。牛肉(牛腩更好)切小,滚水焯过洗净血水(很重要),炖着!土豆切小丁,一起炖。到差不多时候,可以用筷子搅动,土豆丁几乎化开。番茄去皮切丁,炒出茄汁(有点像我前面说过的茄汁排骨汤),加入。如果是夏天露天生长的好番茄,那就够味道。如果不是,那就得加点番茄酱凑味儿。在新疆玩的时候,到泸沽湖的路上我自己跑进小饭馆做番茄,那个番茄可真好。

这就是简单版的罗宋汤。

上述炖烂的过程,如果时间紧,用高压锅加速也可以。大家说高压锅炖了不好吃,其实差的也不太多。那个炖,时间太耗。

PS:本人的确浙江生浙江长,念的浙大。工作前几乎没有出过省。对了,95年赶到上海申花主场看申花和国安的比赛,算是第一次到上海。当年甲A红火啊,范志毅、祁宏、曹限东、高峰,都是正当打。范志毅的头球,砰砰的看台上听得一清二楚,真是很生猛。
作者: 熹儿妈妈    时间: 2008-1-15 19:51
标题: re:想来我曾经也是甲A坐台上的常客,...
    想来我曾经也是甲A坐台上的常客,单位就在体育馆旁边,碰上周日平安队主场的话50元就能看一下午.可又曾几何时我连电视的球赛转播(世杯除外)都不屑一顾,那球踢得简直_____.不说也罢.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1-16 03:22
标题: 假A联赛
    呵呵!产不多相同的时候,我也去赛场看过甲A,一只队伍是北京国安,另外一只忘记了。记得是谢峰下底传中,高峰跟进头球破门。另外一个对凭着点球扳回,1:1握手言和。
    那时候场面真火爆!看台上人山人海。比赛结束的时候,球员绕场一周致谢,球迷激动地跳下看台,追逐球迷签名,警察只能微笑的看着,什么也不能做。最后,跳下看台的球迷多达数百人,球员们见势不妙,拔腿跑回更衣室(除了油麻菜和T斑竹这样的球迷,一般球迷是难以追逐上职业球员的)。
    但是那次以后,我就在没有去过赛场看比赛。因为比赛过程中,我们被要求破口大骂客队的球星,每个看台上都有组织。我在欢呼的时候表现不错,但是骂人的时候没有发音,引来走附近球迷不满的目光。
    仔细回想起来,那场比赛并不精彩,可以说是沉闷,欢呼本已经没有多少理由,无缘无故的骂人,问候人家的祖上,就更加没有必要。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1-16 22:45
标题: re:我看的那场申花对国安的比赛,精彩程度还是...
我看的那场申花对国安的比赛,精彩程度还是比较高。当时申花队如日中天,上海球迷喊着“范志毅、核武器”的口号进场。

我们杭州球迷协会的票子在球门延长线上,位置还不是最差。只是夹杂在上海球迷群中,哪怕想为国安队喝彩,也不敢造次哪!各地球迷骂客队的德性都一个样,各有各的难听法儿。上海话显然也好不到哪儿去。“沪骂”的经典,不说大家也都知道。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1-18 03:27
标题: 上海申花
    徐根宝和范志毅的确改变了(可以说是从根本上)上海足球比较“软”得形象。也一直记得唐蒙充满诗意和激情的节目(星期六晚上,专门关注申花)。
    只是“gambling”很疯狂以后,看台已经空空如也。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8-1-24 17:40
标题: re:大年三十晚上有国家队首场世界杯外围赛,对...
大年三十晚上有国家队首场世界杯外围赛,对阵伊拉克。
谁敢看?
不说冲突春晚,不怕添堵过不好年的,看。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1-24 21:38
标题: re:春晚和国足比赛,两恶(第三声)相权取其轻...
春晚和国足比赛,两恶(第三声)相权取其轻,看比赛!
作者: 妞妞    时间: 2008-1-24 23:37
标题: re:天,这题,都跑到西伯利亚了。小时...
天,这题,都跑到西伯利亚了。

小时候,还真离西伯利亚特近,新疆。
两岁开始自己睡,晚上自己起来解决内急问题,爹妈工作忙,我都忘了他们是怎么把我喂成那么高的个儿了,只记得天不亮他们就外出工作,晚上披星带月回到家,不记得我对我儿那样,亲亲,抱抱,讲故事讲到他烦,问这问那问到他厌。
五岁会自己拿着药瓶去卫生室打针,裤子一脱,往医生小桌上一坐,从不多说半句话,打完提了裤子就走,不害燥地说一声,那时候我又黑又肥,人称“小黑胖”。
六岁开始会给妹妹讲故事,哄她开心,自己伤心地盼着爹妈早点回家陪我们。
七岁自己做饭了,那会儿最喜欢听到的就是老妈表扬我饭做的好吃(其实我自己都不乐意吃。)
八岁会骑自行车,28寸那种大家伙。
九岁骑着大家伙带着妹妹四处游荡,特别喜欢欺负男同学,还爱为妹妹打报不平,为她以拳脚报仇雪恨。
长着长着,到了十六岁,响应党的号召来到上海安家,在亲戚家生活了六年,后来不知不觉长到现在,年纪大了,欢乐少了,长退化了,没那么野了。

不行不行,总觉得像介绍阿斯伯格那样介绍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惭愧啊,真是写作水平有限啊。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8-1-30 21:31
标题: re:贝贝近来老咬人,有提醒说是不是要换牙啊?...
贝贝近来老咬人,有提醒说是不是要换牙啊?我不确定,但想起我当年....

那年我开始换牙了,下门牙晃来晃去,就是不下来。
为了让新牙长得顺畅,在我要钱买冰棍之前,我爸爸说他来拔,拔一颗,加给5分钱,相当多给一根奶油的,很大一笔赏金啊!
哪知道,他试了试,用手使不上劲,就拿出家里的老虎前来。
“张嘴!啊~~!喂?!你怎么尿裤子啦?”
我心说没有啊,就要低头看!眼前老虎钳一飞,牙就下来啦,还来不及有感觉。
我立刻要求再拔一颗,可他说那颗还没到时候,明天再说。

我把换下的牙收好,准备按传说中的规矩办:下牙扔房顶,上牙扔床底。至今也不知道这规矩怎么来的。
然后,拿着那8分钱钢蹦,乐滋滋地出门去等卖冰棍儿的来。
可惜啊,牙拔早了10分钟,否则,我就真的实现了一手一只的宏愿啦。

在等待卖冰棍儿的老太太的时候,我看到了地上的井,铸铁井盖上面有两个用来开盖的孔。
我闲着没事儿,把那5分钱大蹦儿,对上去比划。
悲剧发生在瞬间,我一下子没拿住,那硬币无声地消失在那孔里了。
我这顿急啊,真正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无声啊。
边上路过的叔叔问我,我“门牙..老虎钳...流过血...5分钱”地语无伦次了,让人家听听乐乐,也爱莫能助,走了。
当时,我感受到凄凉之外,还被人家留下了一句“这下你亏了!”,给搞糊涂了,当时我真的不懂那个“亏”字。
可是那一刻,我第一体会到了什么叫“后悔”。
悔得我哟,打那以后,见到那种圆形中间有长方形组合的图形图像,我都犯恶心,比如,NISSAN的车标。

作者: niuniu2007    时间: 2008-2-1 10:18
标题: re:"老爸老妈渐渐有所反思,经常说些后悔的话...
"老爸老妈渐渐有所反思,经常说些后悔的话。但是我一直记着老爸大夏天骑着自行车到处给我找学校,不好的事情都不再想起"。

泪。。。好孩子。
作者: 林奕妈妈    时间: 2008-2-10 17:30
标题: re:时常想起小时候,我们没有玩具。我最...
   时常想起小时候,我们没有玩具。我最好的玩具是从大姨家别人送给的玩得很烂的玩具汽车,都是大卡车那种。不知道是因为当时小,看东西比较大,还是那时候的玩具确实很大,印象中总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脏嘻嘻、孤独的小女孩,用麻绳牵着两辆连在一起的大卡车,傻傻的站在路旁,引得路过的大人驻足。
   
    农村小孩最常见的玩具叫“模子”,用家里的破烂,从卖杂货的货郎手里换来的。比月饼小点,边上卷起来,底部有各种花纹,鱼等简单的图画。我们买来后去小河边挖来很多泥巴,把泥巴活好,舔到模子里压实,然后到出来,放在窗台上晒干,有时候也扔到灶坑里烧干,那些干了的泥巴,如果没有裂纹和损坏,就又可以当模子用了。
   
    说起泥巴,还喜欢玩用泥巴摔破郭的游戏。就是几个小孩,每人弄一陀泥巴,做成盘子状,用力摔在地下,摔破了别的小朋友会用泥巴给补上,最后谁的泥巴多,谁就赢了。

   小时候整天在田野里奔跑,小朋友之间相互追逐,跳绳、丢沙包、跳房子、捉迷藏。。。。大部分游戏都是群体游戏,我的童年几乎是奔跑中度过的,以致上中学了还是出门就跑,大人都说我不会走路。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是什么环境呢,活动范围与家里房屋面积相关,没有兄弟姐妹,好朋友都少,一年奔跑的距离还不如我小时候一天跑的距离,各种玩具陪伴,却没有一起玩的伙伴,大部分游戏都是单独游戏,除非是幼儿园老师带领的群体游戏,可在幼儿园孩子还要学很多其他的东西。

    说起小时候,我真不是个乖孩子,调皮、捣蛋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很出名,后来我考上大学后,中学的师弟师妹们告诉我,我走后很多年他们都听说过我的大名,因为我一直是学校典型的反面教材,每一届开学时老师都要把我提一次,作为教育他们的材料。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2-11 14:26
标题: re:小时候我们在农村,最喜欢搀和的事情,莫过...
小时候我们在农村,最喜欢搀和的事情,莫过于屁颠颠跟在大队的民兵队列后头,去看他们训练了。偶尔还打靶,用三八大盖步枪(我想是三八大盖)打。那时候想来真奇怪,一个大队的民兵队伍,也配有轻机枪一把的。是真家伙,只是子弹控制严格。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2-11 23:19
标题: re:我也吸着鼻涕,看过大队部的民兵训...
    我也吸着鼻涕,看过大队部的民兵训练,都是真枪。俺的感觉是害怕!要知道明晃晃的枪刺可不是闹着玩的。
作者: binfeng2000    时间: 2008-2-21 01:21
标题: re:我的父子关系【王正方】...
我的父子关系



【王正方】

那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和父亲一同从北平来台湾的几位学生,都是二十来岁的单身汉,聚在我们家的日式房子里,大家席榻榻米而坐包饺子。父亲当时五十出头,秃顶,体重超出规定许多,滚桶式的肚子很抢眼。每餐非肉不饱,数十年来一直认为天下最好吃的食物就是饺子。大年三十晚上的这一顿,他一定要亲自监厨。饺子必得猪肉白菜馅的,得他自己亲手用一条新毛巾包上剁碎了的白菜,一回一回地拧出菜汁。碎菜碎肉搅和在一只大锅里,酱油和其它调味品一丝一滴地往里倒。搅不上五分钟就得用筷子沾点儿馅儿尝尝然后大声咂嘴,十分得意!他誓死反对在任何菜肴中放味精,二十分钟之后,再听见他咂了一声:

「这味道才算进去了。」

新剥的大蒜像小肥猪似地堆满了一海碗,一盘盘的热饺子,很快地就被壮汉、半大小子迅速地消灭掉。从没有仔细计算过父亲吃饺子的数量,似乎并不比任何人逊色,他的名言是:

「每回吃饺子都吃成个齐景(颈)公,呵呵呵。」然后他在脖子上横著比了一下。

那年月他的食量与音量都甚洪。照例,吃完饺子得喝饺子汤。父亲颇不雅地大声呷了口极烫的饺子汤:

「啊好!原汤化原食嘛!可是吃完油条该喝什么呢?呵呵呵。」

每个年三十晚上都这么过的,吃完饺子就听父亲和他的学生们讲北平的故事和一些老笑话,挺热闹。

上了初中之后我渐渐地对自己的老爸有几分不大佩服。首先是他的仪表,原本就不够修长,不忌口之余体态日益臃肿。更加上他不很注重穿著,未免不时地弄出些笑话来。

有次陪他坐公共汽车,从他那件过于肥大的西装里,竟缓缓地掉出来一只铁丝衣架来!

大热天吃饭,他总是在肩上搭上条灰不溜丢的湿毛巾,不时地擦额头上或腋下的汗,还念念有词:

「真古之翰林(汗淋)公也。」

最怕的还是同他上台北中华路摊店上买东西,这一路的讨价还价委实地没完没了。几块钱能争得面红耳赤。更使出浑身解数、套交情、讲义气。一旦听出对方说话的口音约莫是长江以北来的,他立刻能套上个老乡。于是又敬菸、泡茶,重新讨价还价。有这么位相当小气的爸爸,我的确很难引以为荣。可是他老带我上中华路,因为他偏心,专疼小儿子。

再年长了几岁,西化渐深,对老先生的批评更多了。父亲的英语颇有限,洋歌洋曲一概听不下去。吃饭的音响效果很强,特别是喝汤的时候。人人都说他谈吐风趣,久而久之我早就听熟听腻了他的笑话。青少年时代的叛逆性,有时也不是礼教、权威甚至亲情可以压得住的。于是我逐渐意见甚多起来,进一步演变成态度相当不逊。对著父亲当面抢白有之,对他嗤之以鼻也屡见不鲜。记得也曾有大人镇压申诫的场面,但是都没什么效果。最后是息事宁人,大家少说话免得呕气。

在父亲患病的那天晚上,一家人吃晚餐,一向食量甚好的父亲突然吃不大下的样子,盛了碗汤,很大声地呷著,相当不雅,然后他端起汤碗,汤水顺著他的嘴流到桌上。我于是近乎粗暴地说:「喝汤怎么喝成这副样子?连最基本的餐饮礼貌也没有。」

然后我发现父亲在流泪,当时不加思索,依旧很暴烈地说:

「哭什么嘛!这又有什么好哭的?」

那年月全家人早就听惯见惯了我的粗暴不仁,谁也不搭腔,只求安安稳稳地吃顿饭。

父亲放下汤碗,用那条发灰的毛巾擦嘴擦桌子,一句话没说,嘴向一边歪著,一拐一瘸地上床睡觉去了。当晚父亲送入了台大医院,情况严重的中风使他半身瘫痪,丧失了语言的能力。出院之后他像个婴儿似地牙牙学语,是否有成人的理解力大家始终存疑,因为他再也没有他当年的表达能力了。有时候我陪他在巷口散步,要他坚持运动,以保持正常行动。偶尔也陪他说说话,希望他能恢复一点语言的能力。但是通常讲几个单字之后,他就坐在藤椅上傻笑。

出国数年,家里经常寄来照片和报平安的信。父亲总是那个老样子,病情不好不坏,能吃能行动,说话没进步。照片也几乎是一成不变的;秃头老人、嘴巴半歪半斜,坐在藤椅上傻笑。

父亲去世的前后,我正忙著自己认为是「开万世太平」的伟大事业,一阵犹豫、耽搁,结果也没回去奔丧。这许多世俗礼仪我本就不太注重,更没有想在人前人后搏个什么孝子的名声。然而事隔经年,一想起那天晚上我在餐桌上的暴言恶语,心中总是耿耿不能释然!或许父亲当时根本就没听见我说什么,中风之后或许他的记忆力早已丧失泰半,完全不记得这回事了。更也许他心中呵呵一笑,说句什么:「这小子今儿又撞上邪了!来跟我这儿犯浑!」

我总是这么希望,希望他是这么想的,也希望他就这么忘记了。但是这是个永远得不到证实的希望。

俱往矣!如今算一算我自己当父亲的年数竟也十分资深了。数十年前一举得男相当得意,儿子生得漂亮、聪明、能说会道。带到外面逛市场每回都招引一大群美国老太太围观,赞叹之声如响焉。父子形影不离,情深得厉害。

儿子长得不像我(否则也漂亮不起来了),但是举止脾气神似之极,一时在亲友之间还颇有传诵。但是好景不常,我的婚姻出了问题,协议离婚之后儿子后儿子归母亲抚养。硬生生地父子分离,我几乎不能自持,而儿子那年才六岁。然而那时候我还年轻,意气风发,多少天下兴亡的大事业等著我去做!大丈夫岂能被妇孺之私所羁绊?

十数年下来,我就孜孜地去忙自己的大事业去也。每月定期寄钱,差不多每周与儿子通次电话,暑假时儿子来我这儿住一段时期。

简言之,天下的兴亡自有区处,与我并没有什么相干。十余年之后,也没啥成就可言,半老之身堪可餬口。儿子上了大学,体健,无不良嗜好。离家住在大学附近,反而与这位「打半工」的爸爸比较接近起来。这两年常常在父子谈心的当儿,儿子对他「打半工」的父亲数落过几项比较严重的罪状。

其一,滥交女友,使儿子每年暑假与「半工爸爸」共叙天伦之时要屡屡重新适应,造成实际生活上的困难与心理上的障碍。

有关这项罪状,只好俯首高呼开恩。所幸这个问题已不存在了,我从良结婚有年,生活稳定。

其二,吃生鱼片事件,儿子八岁那年,暑假时兴冲冲上我那儿去小住。某女友俨然有做入幕之宾的架式,要辅导我的儿子。倡言小孩子应当及早开发智力,扩展经验,譬如吃生鱼片之类的。

于是当晚就上一家日本餐馆,强迫儿子吃生鱼片。小孩抵死不从,又哭又闹,十分丢面子。结局是演出了一场厕所训子,儿子吃下半片生鱼片。

这事件给小孩的印象极深,打击也很大。因为孩子认为父亲在陌生人面前竟不维护儿子的权益与感情,真让他觉得是个孤儿了。而那时候的我,哪里儿有这分敏感呢?

其三,儿子有次患了肾组织破坏,住院数周,情况一度很危险。医生曾嘱咐过我,必要时需要我输血,以备不虞。当时我大约又在忙些所谓济世救民的伟业,或者是在与某女士纠缠些私情闲怨的勾当,一拖再拖延误探病的日程,儿子的病突然奇迹般地复原了,结果我也没去探病。这事是我的一大心病,委实不能提的,再怎么说,这做爸爸也是他妈的差劲。

儿子是个大人了,偶尔想起这些事,却最多假意吼两句让做爸爸的面子上有点挂不住而已。 儿子说他会早结婚,找一位好女人做妻子,生三个小孩,用心地带他们。

人活到这个分儿上,竟是个新境界呢!好像做儿子和做父亲的任务都完成了,虽然平心而论,我在这两份成绩单上都有过多的赤字。但是人生没那么轻松,做丈夫的任务兀自未了。

妻也是位秉性刚烈,有种莫名是非感的人。我的脾气,多年来亦未能因吸取日月之精华而有所提升、净化。不时地家中会演出相当暴烈骇人的叫嚣,声闻户外。再闹急了,更有我敲墙打地、伤损筋骨的惨剧。妻是位急起来要一逞口舌之快的人物,于是就屡屡战况有几分壮烈起来。

事情紧急我们会打电话向儿子求救,不怕丢人,反正是自己的儿子嘛!不过这种父子易位的情况,也十足令人发噱!老俩口子争先向儿子告状,各诉衷情。这些日子来似乎儿子与妻站在一条阵在线了。常常听儿子对我的训词曰:

「我观察出来她是比较对你好的女人,和以前那些女朋友不大一样,你以前的那些女朋友,嗤!」

「没事大家都少说一句。为了我少吵些可以吗?出了事怎么办?我还指望你付学费哩!」

「知足一点吧!你已经老啦!她不管你将来你怎么办?还想找另一个?就凭你的破运气,算了吧!」

简直有点倒戈的意味。

而我们仍旧不时地要反唇相向。今天一大早又为了件屁事儿,双方的声量都到了震耳的程度,气氛恶劣。妻怒冲冲顶著大太阳出门,何苦呢?

邮箱里有儿子寄来的一张卡片,今儿又是父亲节了。儿子寄来的卡片,通常都挺幽默,开开老头子的心,再写上两句歪词。这卡片上是一只戴眼镜的老狗,正在琢磨不透,翻过来却见到他挺工整地写了数行英文字:

「父亲节快乐。请你们和睦相处吧!因为人活到最后,你所拥有的也只是那几个关心你的人。」

嗨!一时百感交集,竟止不住地老泪纵横起来。

妻由外面回来,怒气消了大半,低头换鞋,额头沁出几颗汗珠。我说:

「喂!我有没有同你讲过我爸爸过年包饺子的事?」

2008-02-20


作者: 黄花菜122    时间: 2008-2-21 08:57
标题: re:惜福,惜缘,善待家人。
惜福,惜缘,善待家人。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8-2-21 15:33
标题: re:刚看完杨降的《我们仨》,更将她“喜欢。...
刚看完杨降的《我们仨》,更将她“喜欢。

人生的路其实很短,最亲的莫过于家人。

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2-22 21:03
标题: 成长的记忆--大学生活(之一)
(Thankstoyilin自注:去年写的“成长记忆”到了踏入大学门槛就结束了,后来抽空陆陆续续写一点。转眼20年过去了,写些文字作为青春的记忆,似乎也有些必要。)

1987年上半年确定保送进本省重点大学之后,学校就给我寄来了几本书,要求提前自学,这让我吃了一小惊。一本是《数学分析》,另一本剑桥的英语教材。作为当时的高中生,熟悉了国内自己编的英语教材,平时也很少涉猎其他英文材料,对于剑桥的这本教材就感到非常新奇,因为教学理念明显不一样,而且是全英文的,我是第一次看到用英文来解释单词(我后来知道,这方面Collins字典是独树一帜的典范)。比如讲到tired和weary两个词时,并没有像国内教材一样生硬地讲“区别”,而是温和地提醒:“区别在于,作“疲劳”解的时候,tired用作表语比较多,weary用作定语比较多;而且,虽然存在tiredly这个副词形态,但是一般很少用,而用wearily会比较多”。这完全是从语言使用习惯出发的,避免了“刚性”的原则。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语言学习体验,所以我对这个讲解一直未能忘记,也非常喜欢那个教材。其实后续到了学校,并不用这个教材,而是用交大编写的College Core English(大学核心英语),这本教材也不算差。那本《数学分析》是数学系用于高等数学的教材,比工科用的“微积分”或者“高等数学”理论性要强一些。像我这样在数学方面并无特别禀赋的来说,完全用来自学还是挺困难的。

关于那个暑假已经没有特别的回忆。我作为最后一个孩子也上了大学的这股子欣喜劲儿已经逐渐褪去,家庭经济依旧拮据。我心里惦记的,是学校能给多少奖学金来补贴生活,还好那时候是不需要学费的。亲朋好友都会送些日用品来,比如这个送脸盆、那个送热水瓶或床单之类。我在上大学之前,连省城都没去过,不要说出省了。第一次离家,心理上还是很忐忑,巴不得迟点开学。我们比普通学生早十多天开学。我所在的这个“**班”是全校5%的学生凑在一起,完成两年的强化理科综合训练,课程不分专业,同时强化外语。这个班一半是保送生,一半是高考高分生。当时保送生没有现在这么多,标准也基本是学习成绩好,而不是其他社会能力特长。这个班的规则,是第一学期后,淘汰1/3,一学年后,再淘汰一小部分。完成两年训练的,再次选择专业,回到相应的系里。

当时刚好是有一个便车去省城,所以姐姐、姐夫也一同送我去了。当车子从钱塘江边逐渐进城的时候,当遮天蔽日的浓荫中六和塔的身姿时隐时现的时候,我心里的紧张多于欣喜,惆怅多于兴奋。现在想起来真是很稚嫩的孩子心理呵。

在宿舍安顿下来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的宿舍安排也显得比较优越,楼上都是这个班的学长(他们两年之后回到专业系里,但还是住在一起)。84级是这个班的第一批,当时他们在我们眼里真是太成熟了,不光已经从数次淘汰中survive下来,而且也都在各自专业系里扬名立万。我们所住的二楼,还有五六个博士生大哥,每人单独一间宿舍,个别的带着年轻的妻子住在里面。――后来逐渐得知,这几位分别是化工自动化、数学、物理、材料等专业里很知名的博士。我们宿舍对面就是刚获得竺可桢奖学金的化工自动化博士,时常去工厂做他的课题,宿舍里总是乱得很。

在这些学长面前,我们这群freshmen心里只有尊崇和惶惑。因为,分管我们的教学科老师,已经宣讲过他们的炫目之处:某某某通过了李政道博士的CUSPEA考试(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当时李政道在哥伦比亚大学主持的中国留学生遴选项目)、某某某几位计算机系学长暑期在深圳攻下了什么技术难关、某某某最近的托福考试得了接近满分、某某某在哪些课程上一直优异…。和我们说这些,是让我们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求教取经。

这些学长当时也不过是刚进入大四、有的是刚进入大三。现在想来他们真是惊人的成熟,从思想上、自律上、学习上、人生观上,都让我们有仰止的感觉。而且,他们都完全不是书呆子,他们似乎做什么事情,都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果的。――这一点真让人感到有些“窒息”。他们宿舍里也有吉他电子琴,这个班有个内部刊物,上面的诗歌散文写得也很棒。总之,我感觉是冷不丁被投入了一个有些恐怖的群体,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而不是兴奋感。

我们为了表示出谦虚好学的姿态,少不了结伴一起去他们宿舍走访,“聆听”他们的教诲。现在回想起来,学兄们一般都比较端着“范儿”,虽然很亲近耐心,有问必答,但是话题总是宏大的、谨严的,维护着我们在心里预期的那个形象。可学姐们就很不一样。我们拘谨地在她们宿舍坐下来,――宿舍的色调通常是粉色的――她们所说的内容相反地是在消解着我们对他们的印象,她们也是会感到学习压力的、设法偷懒的、追求浪漫的、耍小女生脾气的一群人,只不过是学习上的确比较强悍。她们则更多地说“你们肯定也很优秀的,不用担心,我们不也是过来了嘛。”在这个班,男女比例几乎对等,男生也占不到排名上的优势。

在我们比通过高考进来的同学早到的这10天中,教学科安排了一些座谈和外出参观,去了秦山核电站和杭州中药二厂(就是冯根生做“青春宝”的企业)。然后我们就作为“老生”,接待了后续来报到的同学,这下全都到齐了。这些所谓的“高分生”,也大都有各自牛气的地方,比如数学满分的、物理满分的,诸如此类。

和同学们一下子就混熟了。在他们中间,我找不到多少自信。这有几方面的因素。首先我的中学在省内是算不上重点的,而他们都是杭二中、杭州学军、浙大附中、宁波效实、温州中学、南京师大附中等名校出身,我自己感觉接受的教育水准不如他们;其次,他们很多都是中学理科竞赛的获奖者,而我在这方面并不突出。我比他们好的,无非就是很全面,没有课程是短板,但在这个班里,注重的还是理科方面的能力,所以我这个难说是优势。

接下来是到部队军训,为期50天。我们那一届军训是正经八百在某部炮连(其实离我老家反而很近)呆了近两个月,这比后来把教官请到学校搞军训要像样得多。这也让我有机会感受了真实的部队生活。

大学生为什么要军训,这个问题有耳熟能详的理由,但基本上是瞎扯。和平年代的部队体现不出什么特有的爱国主义;军队的纪律性是绝对的服从,而我们除了军队之外的各个行业都不需要绝对服从;部队里学习把被子叠成豆腐干一样刀砍斧削,除了促进折旧之外没有什么必要。我的意思不是说军训没有意义,而是没有军训决策者所想当然的意义。在我看来,军训的意义,在于给我们一段部队生活的经历,可以看到这个环境中各色各样比社会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形式主义、走后门关系等一系列现象。除此之外,练习冲锋枪射击是非常有意思的体验。至于队列和军姿,只是某种形式的torture,不提也罢。

当时我在学校被指定为班长,所以到了部队之后,被任命成“副排长”,职责是辅助部队的排长、班长做些工作。一个班有十个人,一个排三个班,三个排一个连,我们这个连叫“炮三连”。

我们的班长来自上海郊县,个子不高,身板不挺,文化不高,写字时侧着头,一顿一顿的力图写出笔锋来。总的来说他不讨厌,除了他特别讨厌我们看书这一点令人讨厌之外。对他的尊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但凡看到我们空闲时候掏出课本学习,他就来气,就招呼我们陪他打牌。他牌技和牌风都同样不好,输了容易急。按照部队里的习惯,对有职务的要喊职务名称。所以我们班长平时都叫我“副排长”――虽然我是个没有任何权力的、形式上的副排长。班里有纪律问题他要训话的时候,首当其冲就喊我:“副排长!@#$%^&*&^%$#%!”我们同学很长时间来都要拿这点开玩笑:“班长”呵斥“副排长”,真是很怪诞。后来我们回到学校之后不久,他就退伍了,返回老家的时候路过杭州,我们还特地让他来学校玩,请他吃个便饭。“战友”见面总是很高兴的。

我们的排长是个部队里的“异数”,白面小生的模样,带着近视眼镜!他也拉小提琴,平时不太说话,看看书,但也并不孤傲。我们一直没搞清楚这个近视的、文弱的排长是怎么当上兵的。但是,到了打靶演习的时候,他的本事让我们瞠目:端着冲锋枪用跪姿、立姿各打十发,都是9环以上!冲锋枪用立姿啊,很难的。

我在军训时候的射击训练和成绩,是让我既骄傲又沮丧的。射击基本靠两个能力,一方面是瞄靶的准确度、扣扳机的时机掌握;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操枪要稳。卧姿状态下,左手握住弹匣,枪托紧抵肩膀,用这样相向的力量把枪操紧,使得子弹出膛后,枪管在上下左右方向的晃动最小。拟合法瞄靶、瞄准法则、扳机的两次预扣一次实扣、操枪的力度等各个环节,我都仔细体会、认真学习,至今我的肩膀还留有枪托磨破皮肤后留下的疤痕。我的一次实弹练习成绩也挺好。

射击考试到来了。100米胸靶,冲锋枪卧姿。我们一共打六发子弹,三发单发、三发点射(点射就是扳机扣下自动连发,突突突三下)。一般而言,点射的第一发可以做到单发的准确度,第二、三发因为是枪管抖动后发出的,准确度急剧下降,第三发能够点上靶就算可以了。因此,我们的标准是总计35环算优秀(差不多是4个单发的9环)。

班长在前方壕沟里报靶,我单发打得都很顺利。到点射了。突突突,班长报出10环、9环、6环。全场有些骚动,排长连长都跑过来了,认为这个点射成绩是战士射击标兵的成绩,可以给个嘉奖令的!竟然提前放我回宿舍休息,不需要晒着太阳等大家结束。

喜滋滋地在宿舍门口等着大部队回来。结果看到班长铁青的脸。他看到我劈头盖脑地说:“点射这么好,平时练习成绩也很好,怎么单发的时候跑靶一发?!第二发我没给你报零蛋,那是不想影响你情绪!不争气的东西!”  啊啊啊,真是意外,单发怎么会跑掉?尽管如此,我的总成绩也达到了43环,超优秀线很多了。――这个数字在20年后还是记得很清楚,因为这个骄傲而遗憾的成绩让我琢磨过好久,一直也没想通为什么第二发会跑靶。后来看雅典奥运会,那个输给贾占波的倒霉蛋是把关键一发打到别人靶子上去了,我估计也是这个样子,呵呵。

军训给我的最高成就感,就是这个“10、9、6”的点射成绩,而且是在戴着600多度新配的眼镜下打出来的。除此之外的一段段记忆,也就成了回学校后聊天的谈资而已,这也是一些有趣的经历:

――半夜需要轮流站岗守弹药库,实在是困啊。从被窝里钻出来站岗,白天这么累,所以靠着柱子就睡着了。这是我第一次差不多也是最后一次站着睡觉。

――国庆的时候部队决定到一个景点去游玩,大家一阵雀跃,可马上就泄了气:因为同时也是长距离拉练,要走着去。部队随行一辆大卡,实在吃不消的、流鼻血的,自己主动上车。实际来看,自己愿意露怯而上车的其实很少。

――我们是步兵三等灶的伙食标准,但是明显被部队克扣了,因为平时看不到这些伙食费体现到餐桌上。我们提意见,答复总是“要预留一些到军训结束聚餐用”。据说聚餐可以丰盛到上螃蟹。但是谁问过我们是否愿意了?预留多少了?

――让我出黑板报,写好之后,被评价说“字写得还漂亮,就是像没吃饱饭似的”,意思是刚劲不足。于是宣传干事给我示范,霍,“银钩铁划”一般,连笔划的收尾,都要像瘦金体一样来点顿挫。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竟然有“浮雕字”的做法:用毛笔蘸稀释后的胶水写好标题字,然后用彩色粉笔灰装在纸叠起来的“喷射器”里面往字上喷,粉笔灰被粘住之后,形成毛茸茸的浮雕感的标题字。黑板报评比,绝对不看内容,就看这个形式是否炫。这就是典型的部队形式主义文化。

――要问军训中最难熬的事情是什么?不是走队列,不是站军姿,也不是在烂泥里匍匐,而是看电影。露天电影场在驻地3华里左右,不算远。但是列队过程很繁琐。先班级列队,合并到排,再合并到连,如此继续,细流汇成庞大的人流,每人拿着板凳,往电影场疾走。到了目的地,还不能坐下,先站好,一片一片地,听教官喊“放!”,拍拍拍拍!凳子放在地上。“不行!不整齐,重放!”,一直到“拍”一声为止。“坐下!”于是坐下。天可怜见!这些电影,不是《地道战》就是《地雷战》,要是大家身心放松地坐着,看看这些老片,相互搞搞笑也就罢了。可白天累死累活的,吃完饭排半天队,到了开映的时候,大家都困死了,不由得打瞌睡。坐在板凳上打瞌睡是好受的吗?!所以啊,最难熬的是看电影。

――有一个泉州籍的学生,高个,口音重。在部队总是被班长训,他有道理的时候也不容分辩。到军训结束的时候,座谈,每个人谈收获。轮到他发言的时候,他想了想,一顿一顿地用闽南普通话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忍耐。”道出我们大家的心中所想。

――转眼快结束了。大家无一例外地要在军营穿着军装合影,背着冲锋枪合影。有人就带一把枪到营房外的桥头,那儿算是有一些风景。一杆枪就这么传着拍照。大伙儿回来了,发现枪少一支。在桥头也找不到!这下全连哗然。班长脸都扭曲了:“退伍老兵,藏着子弹带出部队的不少,缺的是枪,这下…”吓得我们真是不轻。还好,原来是部队家属在桥头拾走,把它归了队。

――女生在部队总是最受欢迎的,他们给汗酸味儿的军营里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气息。班长教官们都宠着,还给她们打五四式手枪。我们看到了只有馋的份儿。军训结束后在车站送别,哭得稀里哗啦的就是这帮女生,甚至到了抱头痛苦的程度。虽然“火车开动,挥手自兹去”这种经典催泪场景也不由得让我们男生鼻子发酸,但是对女生们的涕泗滂沱,也不禁满腹狐疑。

军训体力上的辛苦,和应付即将到来的繁重课务相比,还是容易承受的。所以不少同学,虽然抱怨军训的苦,但是想到军训即将结束,要返校开始另一种“魔鬼训练营”,心里还是会有些留恋。

(待续)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2-23 01:48
标题: re:“我心里的紧张多于欣喜,惆怅多于兴奋...
  “我心里的紧张多于欣喜,惆怅多于兴奋”
  “总之,我感觉是冷不丁被投入了一个有些恐怖的群体,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而不是兴奋感。”

    俺当年刚入学的时候,也是类似的心情。
    由于家乡与学校相距遥远,需要坐火车。那时的火车就像大拖拉机慢慢爬行,30里一停,50里一歇。当时觉得烦闷,现在居然有点怀念——可以充分享受沿途风光,领略风土人情。如今“夕发朝至”,虽然快捷,反倒没有如此乐趣。总之,俺当年希望路途能够更加遥远,车子能够走的时间长一点——“近校情更怯”,也是原因之一。

  “在这个班,男女比例几乎对等,男生也占不到排名上的优势。”
    俺好生羡慕!相信大部分理工科大学出身的男生,都要羡慕得眼珠发绿。“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言不虚。俺们班有5名女生,已经令机械工程和热能工程的同学羡慕不已,对他们而言,“和尚班”是正常的。
    后来有一次到医学院,发现女生做实验的时候,居然自己提20公斤一桶的去离子水,男生坐在旁边优哉游哉,视而不见。俺大惑不解,在俺们学校,但凡女生有什么需求,只需稍微示意——无论目视,鼻子哼一声,努努嘴,或者手势,男生便争先恐后献殷勤,哪里还要亲力亲为!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忍耐。”
  “军训体力上的辛苦,和应付即将到来的繁重课务相比,还是容易承受的。所以不少同学,虽然抱怨军训的苦,但是想到军训即将结束,要返校开始另一种“魔鬼训练营”,心里还是会有些留恋。”
    军训还是要的,总是要磨一下才能长大。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8-2-23 13:43
标题: re:说起去上大学,第一次坐火车,从未出过远门...
说起去上大学,第一次坐火车,从未出过远门,我父亲送我的。他很兴奋,我很茫然。

到了宿舍,人还在火车上似的。父亲和别人的父亲说着普通话,为我做着示范。我一声未吭。后来父亲说:“我以为她不会说。结果我一出去,就听见她跟别人说话了。”
可见当年多腼腆。

军训更有意思,二个月,在校内。我只参加了队列训练。因为我是教唱歌的,全班都去男生宿舍集合,我拿着谱子正得起劲,班长热情地倒好开水,不料却洒在我的腿上,一下子起了一片水泡。之后卧练射击就没有我的份了。可惜实弹射击都没有见过。越越还打过五发实弹呢。

军训时觉得无聊、辛苦,但结束后却留下许多回忆,常在卧谈会上讲起。尤其我们排长,十分容易脸红,我们女生调皮一点的,就可以弄他个手足无措..... .

过去了的事,总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2-23 21:55
标题: re:何子姐,你们军训怎的有2个月,俺们才1个...
何子姐,你们军训怎的有2个月,俺们才1个月。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2-23 22:18
标题: re:qin兄:你何子姐何子姐叫得很甜,难道是...
qin兄:你何子姐何子姐叫得很甜,难道是同年而月份小于她?如果不是,那么每一届的安排都不一样。况且,即便同一届,全国各高校也未必统一。

哦,不,难道qin兄闹了半天也是我们校友?并且和“何子姐”同届?否则,你上面这个问题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了。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2-23 22:32
标题: re:T斑竹,您跟何子应该是中学校友,...
    T斑竹,您跟何子应该是中学校友,而不是大学校友吧——何子上学时坐火车,您做汽车,而您们看起来是一个县或者一个地区的同乡。
    若是早些知道浙大男女生比列接近1比1,俺无论如何也要报考。当年俺一心想要去北方。
    呵呵!越越是93年左右的吧,俺叫一声何子姐是应该得——方老师曾经说过,以林论坛上排序要按照孩子大小来。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8-2-23 22:36
标题: re:男女比例,我们班是5:1啊。T斑坐车...
男女比例,我们班是5:1啊。
T斑坐车是因为便车省钱。我也想坐啊。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2-23 22:40
标题: re:qin兄:你的逻辑,咳!我和何子...
qin兄:你的逻辑,咳!

我和何子既是中学校友也是大学校友。条条道路同罗马,俺们那嘎达铁路、公路、水路都能通省城,自古以来就是“三省通衢”之地。--何况,我“成长”中写,是凑巧搭了便车去上学的。

关于是否该叫姐的问题,qin兄顾左右而言他,放过。但是,方老师的话和你理解的相反,方老师原话大意是:难道根据孩子来比大小?!
作者: vincent    时间: 2008-2-23 23:18
标题: T版还是说的对
是啊,我证明T版说的是对的,因为那就是我和何子比大小的时候。不过我觉得比孩子大小基本是对的 - 我儿子比何子的大,我自然是为兄了。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2-24 01:36
标题: 关于水路
    看来T斑竹与何子姐家乡可能是桐庐-金华-丽水-瞿州这一带(瞿州35%,丽水25%,金华30%,桐庐10%)。如果是古时候,坐船去杭州参加乡试想必别有一番风情: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回想起俺曾经在杭州度过了一个愉快地假期。同学(浙江桐庐人)毕业后在杭州开公司,就在浙大(老校区)一个侧门对面,隔一条马路,有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的二层或者三层小楼。他们公司就租了一栋小楼,楼下是办公室,楼上辟出两三间作卧室——员工住在里面。俺当时上研,利用一个假期,杀奔过去,劫富济贫。时间隔得久了,很多细节不太记得了。
    头一天大清早,溜达者就上后山,走不多远,就是牛皋将军墓,自然鞠了几个躬。先是拾级而上,然后拾级而下,山势比较平缓,并不太累。有些地方,台阶两侧有一些卖纪念品的商铺,古香古色,像古木荫林中的古巷,古朴而别致。
    然后就来到西湖,游人如织。当时感觉,如果步行绕湖一周,再走走白堤苏堤,难免有点累,如果有个自行车骑刚刚好。现在想来,如果是清晨跑步兼欣赏湖光山色也是不错选择。接着就上了游船,湖水看上去很清澈,兴奋之下,伸手捧一捧水,机遇先饮,却发现湖水并不如想象中干净——看来污染是个大问题,不禁意兴索然。
    此后又去了灵隐寺,六和塔,龙井茶庄。
    钱塘江到此处,水面宽阔,很有气势,想必当年T斑竹第一次离家上学经过六和塔时也会由此感慨——那时正是钱江潮涌时节。
    一大片茶山,一望无际,山路的两侧是茶农的房子,茶农就在门口坐着,带着厚厚手套炒茶,熏香四溢。
    还有一个旅游点,俺急不得名字了,光记得到处是参天古木——3-4人才能合抱的香樟树(宋朝时种植),俺此前曾经认为,大树只有北方才有,却未曾想到杏花春雨的江南,竟能成长如此豪气的合抱之木。
    然后同学要回桐庐老家相亲,问俺是否愿意一起去玩。很想一同前往,欣赏富春江山水之色,或许还可垂钓。终究不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太久,还是早早回学校了。
    V兄,一别多日,最近时候又有好菜谱,还往赐教!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2-24 02:00
标题: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何子...
下面引用由何子发表的内容:

男女比例,我们班是5:1啊。
T斑坐车是因为便车省钱。我也想坐啊。


    就是,浙大在合校以前,因该是理工科大学,男女生比例5:1应该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2-24 04:19
标题: “**班”
    可能是“混成旅”。此后修了一个在中国排名No.1德专业。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2-24 05:04
标题: 修改
    [em08]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2-24 05:18
标题: 民国四大名校
   [em04]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2-24 09:41
标题: re:qin兄你欲言又止编辑不已到底是咋回事儿...
qin兄你欲言又止编辑不已到底是咋回事儿啊?

我们这个“**班”叫做“混合班”,大约01年之后(后来的事情我就不太清楚了)改制成“竺可桢学院”。对于90级以前的“班友”,现在还知道部分的去向,往后的小班友就不清楚了。学长中有一位现在已是本校的校助,又红又专的。

西湖的水,近年来水质逐渐有好转,和钱塘江相通,而且持续疏浚。--西湖是一个历朝历代都备受呵护的。但无论如何都不及可饮的地步。前年去湘西,发现湘西的水系保护得很好,斗胆饮一瓢当无大碍。

qin兄去的那个有参天古木的去处,当为“云栖竹径”。两边翠竹如海,中间一条小径。参天古木有千年之龄,数人合抱之围。我外甥女名字有“楠”字,数年前特地带她来到此处,见一见千年的楠木,并合影一张。

云栖竹径位于五云山脚下,拾级而上登数百米可达山顶。山顶有一院落,有一千年银杏。院落里有碑刻若干。其中有毛泽东七绝一首:“五云山上五云飞 远接群峰近拂衣 若问杭州何处好 此处闻得野莺啼”,系55年所作。毛的书法此时差不多是他最成熟的时候,所以潇洒俊逸,实属上品。

乌云山和天竺山之间就是著名的“十里啷当”(LangDang二字究竟哪两字合适,做何解,似乎无绝对正解。一般认为是惬意放松的意思)。这段山路眼皮底下途径龙井。走在这条道上,清风徐来,山峦起伏(这里的群山虽然海拔很低,但是在此道上观赏,确乎给人山峦起伏之感),非常惬意,而且运动量适合绝大多数人。五云山南麓(就是到云栖这端)比较陡,上行颇为费力。所以最好的线路,是从天竺(灵隐附近)上岭,下行到云栖,然后到茅家埠用餐。

这是我带客人行走之常规路线,也带单位新员工搞活动的常用线路。我是已经走了无数遍。

至于qin兄提及的吴均笔下之富春江景色,的确如此。现在的水质虽然比以前略差,但还属上乘。去桐庐,可以有一系列景点(如严子陵钓台)。几年前带部门里一行人去过一趟,在桐庐“外婆家”过夜。还是很不错。沿岸风光秀丽,也的确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的感受。
作者: 熹儿妈妈    时间: 2008-2-24 19:31
标题: re:呵呵!T班提起的桐庐,想来该是99年...
  呵呵!T班提起的桐庐,想来该是99年我在上海时最美好的一次出游.
  缘份这东西说来很怪,那会我初到大上海,去之前已有一老同学(不同单位)在我要去的科室,因此我省去了不少事情.一天我站在一边等她在电话亭里和远在深圳的男友甜言完说:"要是现在**(我最好的驴友)也在就好了"  一分钟后,我手机响了,远在深圳的老友告诉我:"过两天我也要到上海"即刻我们两人在街上就大声叫喊起来.
  那会她过来开始虽不在我们这个单位(经过后来的努力才在同一单位),但远在他乡的三个好友却开心极了,整天想着把假调在同一天,因此在最初去的那个同学走之前我们同游杭州. 剩下我们两人共处的时间较多,在一次从黄山归来路过富春江(那时不知什么地方)时候被两岸的人家及景色吸引,因此临时从4个人的团体中脱出半路下了车,下车后到岸边游玩时看到一老翁在小船上闲荡,招呼他过来谈定船10元后我们就在他的带领下玩到傍晚,因此得知了著名的外婆家,还看到了千年古树.知道原来我们误打误着的下车点竟然也是一个旅游点,晚上忘了是那老翁介绍还是我们自已找的找到一家庭旅馆,那店老板也是同龄人,看过房间后住下来,店家是自已的住房,楼下有餐馆因此我们白天放心的出去晚上回来还有饭吃.那一次除了富春江的美色外就是酸甜的杨梅,我们两是嗜酸之人,碰上那年轻的店主热情好客,用摩托车带着我们找到老乡的果园,那一天之后的几处,牙齿都是软的.之后好象去了一些榕洞和一些村落,知第一次知道原来江南也有杏树(后来在曹文轩的小说中也得知).
   可以无忧的出去总是好的,尤其是自由自在的不受团队的约束.那种心情到现在想来都是美好的,桐庐在我的脑海里除了江西婺源也就排在第二.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2-24 20:26
标题: re:想不到楼上对桐庐有这么美好的回忆。真的还...
想不到楼上对桐庐有这么美好的回忆。真的还是不错。

如果到了杨梅果园,那是要把一口牙都留在那儿的!杨梅时节的余姚、慈溪,高速公路都要堵车的。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2-24 20:46
标题: re:T斑竹,呵呵!俺发表以后,觉得还...
    T斑竹,呵呵!俺发表以后,觉得还是要保密。所以就删除了。
    此外,俺的确想不起“云栖竹径”这个地方,而且千年合抱之木为香樟树,而非楠木,T斑竹,拜托您帮我想想,到底是什么旅游点。(也许你说的对,只是俺急不清)
    杭州旅游给俺的印象是“嫩黄”或者“嫩绿”,翠绿的树叶山峦在金色阳光掩映下,就是这个颜色,背景是蓝天白云,碧水佳人!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8-2-24 21:30
标题: re:嗯,杭州大樟树的确很多,只凭这点信息要推...
嗯,杭州大樟树的确很多,只凭这点信息要推断你到过的地方是哪里是不可能的,呵呵。我们这里的小区就满足这个条件。

不过我说的云栖竹径里面的古木,相信比你见过的还要大。

鹅黄嫩绿,那是杭州春天的颜色。秋天再来吧,站在白堤往宝石山看,层林尽染,倒映在平静的湖面;湖面上“荷叶已无擎雨盖”,干枯的荷枝耷拉下来,一片静谧。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8-2-24 21:59
标题: re:刚才着实回忆了一下:似乎是云栖竹...
    刚才着实回忆了一下:似乎是云栖竹径,而且“十里啷当”似乎也若隐若现——呵呵!俺的记忆力!
    俺来得时候的确是春天。杭州秀美自与他处不同。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8-2-27 14:51
标题: re:看到冯版说他家的俩孩子要看恐怖电影,不由...
看到冯版说他家的俩孩子要看恐怖电影,不由想起我大概在6岁左右的时候,曾被吓坏过。

我5岁就学会了游泳,就是在玉渊潭附近的河里游会的。
那时的玉渊潭有人看,不让下水,西湖是个养鱼湖,东湖更是与钓鱼台国宾馆相连,拉着铁丝网,有牌子-“禁区”,中间的堤上三步一岗的解放军,禁止行人停留和照相。游泳也只能在在玉渊潭到颐和园之间的引水渠里,它一直通到白洋淀。
那时我不知道什么叫游泳池,只有这种“野泳”方式,开始是我爸爸带着学,后来会了,总偷偷地和别的孩子一起下河。任何年代,这都属于家长绝对禁止的,但是当年家长的处理方式,可能今天很难见到了。常常本来大家在水里玩得好好的,忽然间,如同狮子入羚羊群一般地炸窝,四散奔逃。逃得最快的,一定是他家长在后面追打的。所以,老爹拎着棍子在这岸追骂,孩子光着屁股在对岸逃窜的景象,我见多了。

直到今天,这种野泳都还有,每年也都会有人不幸溺亡者,多的一夏天有好几十个。小时候,常常会看到海军潜水员接到报案来打捞,我从来就怕死人,从不敢去看这种热闹,都是害怕得主动回避。
但那一次,为了不让家长来抓到,我们一行打算沿河边往颐和园方向走远些,去找个地方下水,边嬉边走,谁都没留心,猛然间,一具无人认领的溺亡者尸体就出现在几米之外的眼前,想躲都来不及了。一个伙伴大喊一声,就带头往岸上爬,那时的河岸是高高的土坡,不像今天这样建成汉白玉扶手的游廊。我一瞬间给吓懵了,迈不开步,两眼却直勾勾地盯向那具尸体,那人一手僵直地指向天空的可怕的样子,一下刻入我脑海,我至今仍有印象。等我想起逃的时候,已落在后面,手脚僵硬,爬坡半腰,还滑了下来,那一刻,真是魂飞魄散,觉得就滑落到尸体身边了,他在我背后还抓住了我的衣服,而翻上高坡伙伴都看不到影子了。好在还有一个比较NB的孩子,酷酷地哼哼“有啥可怕的!”,他慢悠悠地爬,还拉了我一把。

这场惊吓,让我竟然病倒了,会在夜里猛然醒来,发愣或者大哭,爸爸带我去看病,吃一种纸包的“散”,很苦。不久也就算好了。

这事儿还有插曲。不久后在邻居家里,听到大人在谈论当天游泳见有人溺亡的事,我插话说,我前几天就见过。那个阿姨问,遇难的多大?我一指他先生,脱口而出,“跟张叔叔一样大!”。
“啪!”--我脸上重重地挨了老爸一耳光:“胡说!”。我太感莫名其妙,委屈极了,回嘴说“就是嘛!?”,却注意到张叔叔张太太表现也不同往常,没有任何安慰我和制止我爸爸的举动,他俩都阴沉着脸,不理我了。

作者: 顺子妈妈    时间: 2008-2-27 14:55
标题: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秋爸...
下面引用由秋爸爸发表的内容:

.这事儿还有插曲。不久后在邻居家里,听到大人在谈论当天游泳见有人溺亡的事,我插话说,我前几天就见过。那个阿姨问,遇难的多大?我一指他先生,脱口而出,“跟张叔叔一样大!”。
“啪!”--我脸上重重地挨了老爸一耳光:“胡说!”。我太感莫名其妙,委屈极了,回嘴说“就是嘛!?”,却注意到张叔叔张太太表现也不同往常,没有任何安慰我和制止我爸爸的举动,他俩都阴沉着脸,不理我了。
..


这段挺像咱家孩子!呵呵o(∩_∩)o...
作者: gavindawn    时间: 2008-3-3 21: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inda301    时间: 2008-3-4 13:49
标题: re:我好象还记得一些2、3岁时的片段。 ...
我好象还记得一些2、3岁时的片段。

记得2、3岁时和另一个朋友爬上长长的阶梯去她们家吃饭......

记得有一次生病了,妈妈抱着我,我听见她对医生说: "她睡着了,等一下再打针吧!"索性假装睡着,舒服了一小下,可最后还是没有逃脱这一刧.

小时候我很爱臭美。5、6岁时妈妈把一床又旧又破的被面给了我,可那是绸缎的,摸起来软软滑的那种。我剪了两根扎在头上,颜色是浅粉,可是太旧了。想起街上有个老奶奶买染料,跟妈妈要了钱买了染料回来,自己染成非常美丽的桃红色,扎到头上非常陶醉。这一切都是自己做的,妈妈根本没有时间管我。

小时候手工做得很精致, 还没上小学就打毛线袜和手套了,可以把颜色配得很美丽。反而现在不爱做手工了。

交朋友方面一直以来都非常被动,直到现在都是。我的朋友非常少,初中有三个好朋友到现在都非常亲密,高中有一个,工作后有2、3个。开始时一般都是人家先出招,我接招。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一上课手就喜欢不停地写写画画,所以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太好。
作者: rabb_li    时间: 2008-3-5 17:39
标题: re:我也来说两句吧在还没有会走路的时...
我也来说两句吧

在还没有会走路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话匣子,在老奶奶的背上我学会了很多童谣。稍大点的时候就变得很内向,所以到现在村里的人见到我还会想起小时候爱说话的我,大了怎么突然就不不爱说话了呢(不知道这是不是自闭的症状呢),自幼心底善良,被小孩打了不会还手(这个貌似也是自闭的症状),印象深刻的是,上小学时,被一个班上的男同学拿小刀把我的手指都割烂了,回到家里害怕被妈妈看到挨骂(我妈妈脾气太不好,并且不明事理,看到和别的小孩打闹,一定要先把我打一顿),长大的我变得不再懦弱,决不会再让自己受到半点欺负。
   小学的时候口算非常好,班里无人能及(这个也象是自闭),还有就是对数字的记忆力非常好,初中的时候,仅仅是看了几眼就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面50位杂乱无序的数字,到现在也不能忘记。还有就是打过2回以上的电话号码我都能无意识的记在脑子里,所以根本无须电话本(越来越像是自闭了)。
作者: piyuan    时间: 2008-3-10 21:35
标题: re:说说我小时候的困惑,圆缘现在有问不完的问...
说说我小时候的困惑,圆缘现在有问不完的问题估计就是遗传我。

二年级时加入红小兵,老师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鲜血染成的,我就想这得需要多少红旗啊,被剪掉角的红旗还能用吗?并且不敢洗红领巾,怕血!

我自小住姥姥家,小姨比我大8岁,小姨小时候就管雷锋叫叔叔,等到我怎么还是叫雷锋叔叔啊,那不是乱辈了吗?我问小姨,我是不是该叫雷锋爷爷啊,小姨也不大明白,说雷锋已经死很多年了,不会变老了,就还是叫叔叔吧。我就想难道人死了,躺在坟墓里就不会变老了,永远年轻?


小时候总看包场电影,象红孩子、鸡毛信,翠岗红旗、车轮滚滚什么的,感觉一个多小时一会就过去很过瘾,为什么一节课45分钟就过的这么慢呢,尤其是下午第一节课就感觉时间停止一样很难熬,难道电影院的时间和教室的时间不一样(相对论的萌芽啊,呵呵),于是抱着家里的大闹钟偷偷地看了一场电影,最后还让姥姥骂了一顿。

姥姥爱看戏,每每陪着她去听戏,很奇怪过去的人走在大街上难道身后都带着一队人专门给他伴奏?他想说什么话是不是要先在肚子里哼一哼然后就可以唱出来?那要是乐队的人想说话谁给他伴奏啊?

最不好意思的事是我上初中,我表弟(两岁)摸了下我的屁股,我害怕极了,以为自己怀孕了天天摸摸自己的肚子怕大起来了。上生理卫生课还懵懵懂懂的,真正知道怎么生孩子是在上高中住集体宿舍才听学姐扫盲的,顿时很幻灭很难过,原来我们伟大的。。。也是这样生孩子的,也要做这种事情啊!

圆缘妈妈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8-3-11 20:34
标题: “开历史的倒车!”
我上小学第一天,校长来给新生训话,大家坐在地上,校长在讲台上大骂林彪孔老二,说他们要“开历史的倒车!”。
他看我们木木的,就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开历史的倒车!”吗?”。我坐在前排,老实地回答:“不知道。”

他很是一惊,左看右看,想了想,说”你起来!你就好比是历史的火车”。他让我人往前走,双手还要做车轮“滚滚向前”状。他从后面拉住我的衣服,说,“我就是孔老二,我拉住历史火车往回走”。还对我说,“你别回头,继续往前。”。可是我还是被他拉的直后退。脑后听他说,“看!这就叫“开历史的倒车!”

他让我回去坐下,问我:“大声告诉我,难受不?”我大声回答难受。
他松口气,语重心长地说:“所以说啊,孔老二是多么可恶啊!”

记得当时我感觉很好,因为第一天就这么露脸。
校长又问大家:“这回明白了吧?”。我和同学们一起喊“明白啦”。
实际上,我懂得啥叫“历史”,是很后面的事了。
作者: 心筑    时间: 2009-3-16 16:04
标题: re:一年后看这个帖子还是感到很搞笑,拔牙的经...
一年后看这个帖子还是感到很搞笑,拔牙的经历跟我们很相似,用的也是老虎钳,“下牙扔房顶,上牙扔床底”也是我们想长新牙必须要做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老虎钳!

作者: XIAOLU    时间: 2009-3-16 17:27
标题: re:我一直觉得宝宝有点自闭,是因为怀孕时受...
我一直觉得宝宝有点自闭,是因为怀孕时受到不好的影响造成的,因为我小时候一点不自闭,从小就喜欢讨大人喜欢,这点到今天还有残存,非常的讨厌。还有我从小成绩一直很好,朋友也非常多,倒是孩子的爸爸有点不合群,好像有时傻傻的,什么人情事故都不太懂,但是成绩很好。我想宝宝要是像他爸爸这样,我也知足了,不爱交际就不爱交际吧,也没什么大不了了的,我们父母做他的朋友吧。
作者: wwbaobao    时间: 2009-3-17 06:25
标题: re:童年的事儿什么时候抖愣出来都让人回味无穷...
童年的事儿什么时候抖愣出来都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新的是小时候玩的游戏, 摔泥巴, chua 子儿 ,叠东南西北张大嘴,放屁帘儿(自己糊的简易风筝), 冬天逮家qiao, 拔根儿,抽汉奸  弹玻璃球,拍洋画,cei丁壳,单背儿我倒霉(幸福),拿大扫把忽蜻蜓,。。。那时候家里穷 没玩意儿玩儿,可照样特乐呵儿 无忧无虑的  对了 那时候天好蓝啊,空气倍儿清新,夏天我爸妈在菜地里忙活儿, 我就和我哥逮蛐蛐 要不就脚放在垄沟里霍弄水玩儿,我哥哥还老整点蚯蚓啥的吓唬我(特怕蚯蚓毛毛虫)
对了 小时候对我爷爷特不服 尤其是一来人 留客人吃饭, 一家之主的爷爷就发令,小孩儿一边儿玩儿去,不能上桌  难得来人弄点好的啊 馋的我啊那时 心里极不平衡 总整不明白 凭什么啊 为什么啊
那时候我和我哥要是淘气犯错误了  弄大发儿了 都得罚跪的 。。
小时候 那时村里家家都养条狗,我还被我家对门的咬过,吓得人家赶紧带我去打疫苗去
还记得那时我家老房屋里还有一柱子呢 老家儿老让我们两比赛爬柱子(其实就为了看我哥那熊样) 我三下两下就窜上去了特矫健, 我哥却笨手笨脚 老家儿都夸我,损我哥两句,当时我倍儿得意。。

童年的记忆是琐碎的 活了这么多年 童年最快活 哪像现在成天儿的烦的慌

突然想起多年前 京城四少中一首歌,林子祥唱的----- 当时年纪小, 过去的日子过去了 童年一去不复返,再 听这首歌真的有点感伤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VUP129KDoI/

记得当时年纪小
随风逐浪没烦恼
天空就是世界
心中白云飘

不懂风雨不知痛
伤痕累累闯一遭
天空就算再高
梦也飞得到



悠悠岁月匆匆过


成败悲欢都尝透


人间浮沉漂泊


白了少年头





走过烈阳和寒冬


时间终会教人懂


天空无限辽阔


梦能载多少



青春就算再好
又能流多少

天多高(天多高)

梦知道(梦知道)

爱到老(爱到老)

心不摇(心不摇)

来时路(来时路)

已迢遥(已迢遥)

泪和笑(泪和笑)

随风飘(啊...)





欢迎光临 以琳自闭症论坛 (http://new.elimautism.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