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首先,看任何一个行为,过少是不好,但同时...
首先,看任何一个行为,过少是不好,但同时,过多也是不好,两种情况都需要尽早干预。因为害怕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不进行干预,同时也是在强坏孩子的不正确行为。一个行为存在的时间越长,干预的难度越大,到了非得干预的时候就成了大问题了。
其次,在干预的方法中,有一种叫做:强化低频率行为。孩子上课发言的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行为,适合于这种方法。换句话讲,当我们看这个行为的时候,完全消除,肯定是不好的,我们希望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能积极参与;但过多也是不好,就象楼主现在的问题,不叫孩子回答问题,孩子会不高兴,但老师也不可能永远都只叫孩子一个人来回答问题,所以太高频率,也是不好。我们希望把孩子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控制到可接受的程度内,却又不消除这个行为。
第三,干预的具体方法。方法有很多种,需要根据课堂的现实情况以及孩子的情绪来设计。大致的概念是这样的:
1)与老师商量,在不影响老师讲课的前提下,老师能给孩子多少关注力(这个关注力并不是说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回答问题,而是指当干预项目制定下来之后,老师的执行力度有多少。
2)干预的度有几种设定方法,A-根据平均时间,比如叫孩子回答问题后,5-10分钟内不会再叫孩子,一定时间后,当孩子再举手时,叫孩子回答问题,以此循环;B-根据次数,比如叫孩子回答问题后,下3-5次孩子举手,不会叫孩子回答,然后当孩子再举手时,叫孩子回答问题,以此循环;C-根据答题质量(这种情况适用于孩子经常不知道答案也举手回答问题),孩子答题后,如果答对了,下一次继续叫孩子回答,如果没有答对,接下去的1-3次举手,不叫孩子回答,然后当孩子再举手时再让孩子回答,再根据孩子答题的正确性来决定是否叫孩子回答,以此循环。
3)强化机制,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表现来决定最大的强化是给在哪里,A-在于强化孩子举手并答对题,B-在于孩子举手,但在没叫到名字时不发脾气。孩子上课的时候,边上有没有家长辅助?因为让老师来给强化,显然可能性不大。如果边上有辅助的大人,就容易着手了。如果是在强化B,在孩子举手但没叫到名字的时候,孩子如果没有闹,给星星;在孩子举手叫到名字,并答对题的时候口头夸讲,在孩子举手叫到名字没有答对的时候,忽略。
4)事前与孩子沟通:可能通过小故事来告诉孩子上课的基本规范,故事书可以由自己来制作。内容包括,老师讲课,提问题,小朋友们都举手,老师叫了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大家都仔细地听;没被老师叫到的小朋友,等下一次老师再提问的时候,再举手,老师会选择不一样的小朋友来回答问题,每个小朋友都会有机会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
5)如果孩子的课堂表现非常好,一开始没被老师叫到名字的时候,可能会有点情绪,但只要没有大吵大闹,下课之后,妈妈尽量夸孩子,告诉孩子他的课堂表现很棒很积极,知道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也知道没被叫到名字的时候可以听同学回答,所以妈妈要奖励他——给些实质性的奖励。
这个项目如果操作得当,一两个星期就应该会见到效果。
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