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211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政道:以天之语解物之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2 20:5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政道:以天之语解物之道(图)



李政道发表精彩演讲(新浪科技 胡秀岩/摄)


科技时代_李政道:以天之语解物之道(图)


李政道讲解“以天之语 解物之道”(新浪科技 胡秀岩/摄)

  新浪科技讯 10月12日上午9时至12时,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里卡尔多·贾科尼与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杰弗里·马西在人民大会堂就望远镜发明四百年后天文学和宇宙观的重大问题发表精彩演讲,新浪网与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独家联合视频直播此次科学大师演讲会。

  以下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的演讲内容《以天之语,解物之道》:

  精彩语录

  ·我们纪念五百年前望远镜的发明,我们纪念一百多年前1905年爱因斯坦对物理的贡献,我们也纪念五十多年前爱因斯坦的过世。我们更纪念伽利略和爱因斯坦一生对人类的贡献,为科学献身。

  ·我们地球在太阳系是一个不大的行星,我们的太阳在整个银行星云系四千亿颗恒星中也不是怎么出奇的星。我们整个银行系在整个宇宙里面也相当渺小的。可是因为我们有发扬炎黄文化的祖先,因为四百年前望远镜的发明,也因为爱因斯坦在我们小小的地球上生活过,我们这个黄土蓝水的地球,就比宇宙其他部分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

  文字实录

  很高兴今天跟各位讲《以天之语,解物之道》。我就讲刚才已经提过的望远镜的,1608年秋天在欧洲传出一个消息,说有望远镜的新闻,不久伽利略就发表了他的文章:“10个月之前有一个条消息传到我的耳朵,说有一个人制造一个小的望远镜,拿这个眼睛看相当远的距离还是很清楚就在眼前”。(幻灯展示图片)这是伽利略自己制造的望远镜。伽利略1609年拿着他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看木星,看见木星右边有一个小星,左边是两个小星,第二天看又变了,两个小星,再过一天也是两小星大一点,再过一天发现有三个,再过一天他发现有四个,这样伽利略就发现了木星四个卫星。他那么最早发现木星有四个卫星,他发现木星跟我们地球相同,地球有一个月亮,但木星有四个,他把相同和不相同拿出来,不相同可能是偶然性的。伽利略这么大发现他是惯性质量和理性质量的等价,1609年以后刚才讲的四个卫星跟月亮上的山脉,他觉得月亮和地球很想,1632年他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对话》。可是之后伽利略给关起来了,在教皇的名义下不准发表论文,不准演讲,不准讨论学识,四年以后他眼睛瞎了,然后五年后他就过世了。同年也就12月5号牛顿诞生,还好当时的罗马教皇的势力并不到英国,不然的话欧洲的科学可能也不能像现在我们知道的能够发生。

  那么在我们祖国是什么样呢?两年之后1644年,明朝亡了,崇祯自杀,从这开始西方的科学发达,中国的科学停滞。在1991年为纪念伽利略发现惯性质量和行星质量等价而做的实验,这是我设计的。在1998年梵蒂冈的教皇为平反伽利略而向全球的科学家道歉,我代表全球的科学家发言,我说是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转地球转,这两个都是对的,是相对的。不对的是教皇强逼伽利略,因为教皇说是太阳绕地球转,强逼伽利略不能讲学。我很高兴伽利略得到平反。

  第二个我讲一下中国古代的天文问题。新星的亮度大约是太阳亮度的几万倍,还有超新星的亮度是太阳的百万万倍,新星最早发现就在中国。最早新星的发现是13世纪,这是甲骨文,我们老祖宗的字“大”像人,它的脚像人,是一个新的大星,这个“星”仔细看是三个方块,三个方块不一样大小的,这是最早的新星的发现。超新星的最早发现也在中国,在宋朝郴州,它刚出来书上就讲有一个新星它和鸡蛋一样,每天都记录它有多少亮,记录有一年就把它寿命相当准确的测量出来,这是了不起的事情,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这苍壁是什么,黄琮是什么?这是中国最早对探问的记录。圆的代表天,方的代表地,天是圆的也有一个洞,地是方的也有一个洞,另外还有一个叫璇玑,璇玑美玉也,当时观点王着天文之器,当时的璇玑很大的,我们想像它是怎么样天文的奇迹。

  中国的文化、祖国的文化中它不是海洋文化,它是黄土文化,所以我们可以想像我们的老祖宗在晚上对着天看,对天看发现所有的星都在慢慢的移动,没有一个星不动的,不动了有重要性,所以我们可以想像老祖宗对不动的点把它记出来。璇玑这是最早的机器,它有三个缺口,中间放个圆筒子,然后把它稳定了就用大石块定下来,假如说是8尺,圆筒是竹子做的里面是空的,可以看小孔,我们老祖宗讲这一点不动的是有道理的。这是一圈是北极,几千年以前北极是自己走的,2500年走一圈,在星座上最奇怪的是什么星座?紫薇星,紫薇星永远是最重要的,可是我们假定璇玑向着是紫薇,就用北斗的瑶光跟另外两个相对性,紫薇在中间,璇玑就这样定了紫薇,假如这样的话,黄土文化是在2700公元前开始,这是我的假设,没有科学证明。伟大的发明指南针、火药,很多人以为当时发明在欧洲,其实都是发明在中国的,可是望远镜的发明是在欧洲,伽利略和牛顿开始了现代物理的发展。伽利略、牛顿18世纪就发现电动可以产生磁场,伽利略发现质动可以产生电,然后到20世纪产生相对论。

  这里有几位重要的科学家在核能控制方面。(幻灯)这是爱因斯坦在1939年8月2号,爱因斯坦给罗斯福写封信。核的发明和应用开始了人类的文化,太阳能是核能,太阳是一个庞大的核反应堆。1942年2月12日一支科学家直接产生了人类可以控制的核能,不通过太阳。我记得在40年代我做研究生的时候,FERMI老师每星期都花半天时间跟我讨论,每一个学生他对所有的物理问题都可以自己下手。FERMI有时候问我,知不知道太阳内部的温度是多少,我说大概一千万度,你算过吗?我自己没算,他说不行,一定要自己算。我说算太复杂,太阳的温度这是亮度,这是半径,这是温度,亮度T度跟温度T度是18次方,所以这个做相当麻烦。FERMI说你做一个玩具弄一个算尺,最早的计算器是算盘,接着就是算尺,这是FERMI做的这个尺,我把这个照相尺寸弄大一点,它上面是18Log,下面是6.5log,这是我当时在芝加哥做研究生的,有了这个算尺我当时自己算出来了。

  我现在要讲21世纪的前景,103年前,公元1905年爱因斯坦写了五篇论文,这五篇论文影响了全球人类的文化,因此三年前联合国决定将 2005年作为世界物理年。这是五篇文章,爱因斯坦第一篇文章测量分子大小的新方法。第二篇光量子。第三篇布朗运动,第四狭义相对论,第五篇能源等于质量乘的平方,在2005年联合国决定把2005年作为世界的物理年,并对新世纪的人类可能产生同样或者更大的影响,这一点我要解释一下。这是05年的邮票,这邮票就是说我们已知的宇宙,我们这样的物质总能源5%,暗物质能量是25%,暗能量是70%,其他的能量都不是我们这里的物质,这是很稀奇的,什么是暗物质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暗能量我们也不知道,我们这样的物质我们叫它已知物质是由电子、质子、中子和极少量的正电子、反质子构成的,暗物资不是我们这样的物资,用公使算出来暗物质能量比我们已知能量大了5倍。最近几年通过哈勃大孔望远镜发现我们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是加速地膨胀,它是负的压力,这个负的压力,那么这个压力就是暗能量,比我们物质能量大了14倍,最早的假设负的压力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我自己的一个探讨在04年,暗能量的可能来源是一个天外有天,什么天外有天呢,很可能因为有暗能量,我们宇宙之外可能有更多更多的宇宙,而这种相通的是暗能量相通的。

  这是另外一篇我的文章,我说很可能暗能量在负的压力下产生新的物质,所以就把在美国高能核武力的新发现和暗能量的关系,这是不是暗能量还不一定,我只是一个探索。如果这有关系,核能和宇宙暗能量联系的就核天相遇,天外有天连起来。最近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发现新的核物质,我们叫他 SQGH,这文章就说高能量是不是也有负压力。

  这是中国的大画家,他为了做对照他画了两个牛在斗,核子重和牛对撞生新能,他在清华大学做的雕塑就是牛,各位有机会可以看看。这是在瑞士日内瓦跟法国边境周长27公里,这也可能出很多核心的物理。也是一个LHC的ATLOS的探测器。

  暗能量在我们宇宙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爱因斯坦最早提出的,所以爱因斯坦对21世纪科学发展的贡献比20世纪更大,了解暗物质,了解暗能量是21世纪科学很大的挑战,我相信我们会成功。1952年我和杨振宁合写两篇关于物理的文章,爱因斯坦也请他的助手来问我们能不能跟他讨论。爱因斯坦看了我们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爱因斯坦问了我们各自的细则,他的问题都着重于物理的基本观念,他的英文有相当重的德国口音,他讲得很慢,我们的讨论范围非常广泛,也谈了很长时间,约一个多小时。爱因斯坦站起来跟我握手,就说祝你未来在物理学中获得成功,我记得他的手大,厚而温暖。对我来讲,这是一生最难忘的经历,他的祝福使得我深深感动。我们讨论就在这张桌子前,三年后爱因斯坦过世了,这张照片是他过世之后一、两天时照的,你看他办公室多简单,有些书、有一些杂志,黑板上一些方程式,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才一生,完全献生在科学。这是爱因斯坦住的房子,它这个房子很简单的,现在北京都是高楼了,这个房子非常非常简单的,这是他的一生。

  我们纪念五百年前望远镜的发明,我们纪念一百多年前1905年爱因斯坦对物理的贡献,我们也纪念五十多年前爱因斯坦的过世。我们更纪念伽利略和爱因斯坦一生对人类的贡献,为科学献身。我们地球在太阳系是一个不大的行星,我们的太阳在整个银行星云系四千亿颗恒星中也不是怎么出奇的星。我们整个银行系在整个宇宙里面也相当渺小的。可是因为我们有发扬炎黄文化的祖先,因为四百年前望远镜的发明,也因为爱因斯坦在我们小小的地球上生活过,我们这个黄土蓝水的地球,就比宇宙其他部分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谢谢大家。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21:00:21 | 只看该作者

re:讲男人女人的话题太沉重了,先换点轻松点的...

讲男人女人的话题太沉重了,先换点轻松点的.

李政道一直是深含不露的,永远也不会做出"8228"的事来,但是即使这样也不是说他对时代现实没有自己的感想,你看这通篇文章里,就露了那么点意思,"这是爱因斯坦住的房子,它这个房子很简单的,现在北京都是高楼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可见一斑.

相对于李(政道),杨(振宁)两人,其实李是最中国人的士大夫气的,而杨尽管经常做点韵律诗,但是骨子里却很洋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0-12 21:43:51 | 只看该作者

re:李政道于中国物理事业有着很切实的贡献,比...

李政道于中国物理事业有着很切实的贡献,比如正负电子对撞机、CUSPEA计划等等。相比之下,杨振宁会说些“中国本科教育优于美国”之类的莫名其妙的话,捞的好处还不少。

李政道头发一直挺黑亮的,现在毕竟岁月不饶人了,也花白了。在学校的时候听过李政道的演讲,一直很崇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0-12 22:05:23 | 只看该作者

re:躲在这里,更没人气了。 不做物理很多...

躲在这里,更没人气了。 
不做物理很多年了,无话可说,发个小说大家看看吧,不知作者,怕有版权问题,所以躲在这里发。 
以前看到这种小说,会觉得沉重,现在越来越能理解平平淡淡的幸福。

------------------------------------------------------
池新是美国专利局一个小职员。专利局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与其打交道的人都是很聪明的人,如发明家或律师之流,他们需要申请专利。专利局的职员做的事,是高智力的工作 --审查批准专利。所以专利局的职员也必须是十分聪明的人,至少也要有个某方面的博士头衔或同等学历,否则是不能玩这么高级的智力游戏的。然而专利局的工作也是很沉闷的,每天重复阅读枯燥的专利申请文件,从中找出毛病,打回给律师或发明家,让他们重写。刚开始还有点刺激 -- 与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斗智斗勇并达到折磨他们的效果总是一件让人过瘾的事,但时间长了就没劲了。一方面,与被折磨的人从来没见过面,所以那快感是要大打折扣的。另外,一个聪明人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么没有创意(或者说反创意)的工作,与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无二,时间长了,受折磨的正是他自己。所以古今中外,专利局的小职员们,业余生活往往比专业生活更精彩。例如,名震世界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当年也是专利局的一名小职员,业余时间琢磨出了量子力学,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据说相对论也是他在专利局时期形成基本构思。又如文学家卡夫卡,好像也与专利局有点瓜葛,下了班便在家里阁楼上写写画画,一不小心编了个颠覆人类思维的“变形记”,成了世界名著。古人说:“大隐隐于市。”

池新的智商接近150,虽离爱因斯坦的160的智商还有些距离,但也是千里挑一的天才级 – 也即在1000个人中,已超过999人。他是那种不善言辞的人,平时不太与同事交流,多半的时侯,看上去有些忧郁。他常常对着计算机自言自语,还不时地说着说着笑出声来,往往让位于他旁边的格子间的同事冷不丁地吓一跳。如果你偷眼看看他所盯着的计算机,可能屏幕是黑的,很难猜测他在想什么,也没人问过。这样的性格从事专利员工作是没问题的。专利员基本是单独工作的,无需与人直接交道 -- 既不需要与同事商量,也无须与专利申请人面对面沟通。还有专利局工作是计件制,只要你在一定的时间按质按量完成工作量就行了。况且专利局特立独行有个性的员工太多了,如果你放眼一望专利局这一楼层的格子间:体重超过150公斤的丽莎,她的格子间永远都传来嚼食物的声音和各种食物的气味,如果你问她最近在忙什么,她总是说在减肥,然后将挂在嘴角的巧克力抹去;瘦小的彼得,他的头永远在不由自主地摇晃,他中文大字不识一个却数年如一日地在研究“老子”;约翰天天打扮得像个运动健将,每天都骑车上下班, 单向距离超过50公里,一开口就是绿色加环保。。。这里没人会去理会员工的性格特点,只要智商足够即可。其实池新是一位不错的专利员,活做得又快又好。然而最近他对着计算机讲讲笑笑的频率和强度都大大地增加了,这不得不引起同事们对他的注意。这次他好像的确是在计算机上阅读一些东西。他对报以询问目光的同事解释说,让他兴奋的原因是大学时代的同学正在组织一个入学30周年的聚会,网上正热闹着呢。

他曾是中国南方某大学77级物理系的高材生。所谓“77级”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史上具有特别的历史地位,因为那是十年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文革十年积累的中学毕业生一次性的于77年底参加高考,78年春天入学。那一届大学生有十几岁的孩子,也有三十几岁的当了孩子爸的人。他当时属于十几岁的孩子那一群。那时他的头发还很浓密,高高的个子,忧郁的气质,是受当时女生喜欢的那种类型。大学毕业前夕,他考取赴美项目从而留美。远赴美国后,他很少与大学同学联系。这一次,还不知是哪位同学从什么渠道找到了他,从此同学们的EMAIL便天天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涌来。开始是找到一位位许久失去联系的同学阵阵惊喜,然后大家便开始了入学30年聚会的筹备工作,现在又在忙着要在聚会时出个纪念册,要每位同学都将自己几十年的故事写出来。

“我写不写?”他犹豫着。

同学们每天的EMAIL他都如饥似渴地读着。老同学的音容和尘封的往事也在同学们来来去去的EMAIL中慢慢变得清晰起来,他心中也开始荡漾着一种久违的激情。但是他从来没有对同学的EMAIL有过任何回应。他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如何与二十几年前的老同学对话。他很羡慕那些在网上说说笑笑的同学们,26年的岁月似乎对他们没有留下隔膜。其实这么多年了,他很少与任何人对话。一个长久没说话的人,猛然发声,一定会把自己吓一跳的。在专利局的格子间里,他是孤独的但很安全。“几十年,你们过得好吗?”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

下班时间到了,他收好未完成的文件,准备带回家接着做。他家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区,那是一片上好的居民社区,社区的中小学是美国一流的。他家的房子是一栋两层的维多利亚式的小洋楼,花园尤其美轮美奂 -- 那是他的杰作,他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泡在花园里了,一砖一石都是他亲手垒起来的,一草一木也由他年复一年的种植和操弄。他总是告诉别人,他做园艺活是在写书。不久他的园艺水平,就在邻居朋友中有了些小名声,于是他偶尔也帮别人“写本书”。他“写的书”不多,因为他的朋友很少。当年许多人 – 如他的老师和父母也包括他自己,都曾期望他会成为爱因斯坦的接班人,至少也要像李政道和杨振宁一样得个诺贝尔奖什么的,看来希望不大了,即使追随前辈的脚步在专利局十余年的韬光养晦也未能改变这种局面,但无意中却成就了一位园艺家。

他将车在车库中停泊下后,从车库侧门进了家。池新的太太和13岁的女儿已经回家了。太太叫米雪,是来自台湾的中国人,娇小而面目清秀,看上去很贤淑安静,年轻时应该是位甜美型的美女,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她保养得很好,40多岁的年纪,看上去只像是30出头。他们的女儿名叫榕儿,刚进入青春叛逆期,典型的美国孩子做派,正在带着苹果iPOD 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他简单对她们点了点头,算打过招呼了,然后便直接去了地下室他的个人办公间。这些天他都是这样的,下班回来便直奔地下室的办公室。他有时是在读电脑里的东西,或敲敲写写,很多时候却是在发呆。
“我写什么呢?”他问自己。

他是1982年春天大学毕业的,6个月后便来美,就读于美国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那是一所常春藤大学,美丽得如同世外桃源。他书读得很好,但博士论文做得不顺利,等到完成论文拿到博士学位时,已是7年多以后了。他的导师是一位放羊型的导师,任他自己去找研究方向。从门门功课拿“A”,到找到一个有学术价值的科研题目,还是有不少距离的。康奈尔大学当然不会让一个“劣质产品”进入市场,那7年他是挣扎着过来的。最后的论文题目也不理想但总算勉强过关。这个做博士论文的寻觅过程,消耗了他太多的对物理学的精力和热情,到最后,他唯一的愿望就是结束。毕业后,他再也没有翻过自己的博士论文。 然而康奈尔大学的美丽校园,却初步培养了他对园艺的热爱。

博士学位完成后,正值美国经济不景气,找工作很难。他还算幸运,有个社区学院给了他份助理教授的工作,于是他就开始了教书生涯。他不是一个好教师。本来作为一个母语为中文的外国人,英语说来总是难以地道,再加上沉默寡言的性格,与学生的沟通也很有问题。于是当两年的助理教授合同期满后,学校便不再续约。他曾转行作些计算机程序方面的工作,工作不难找,但他对此没有真正的兴趣。说到计算机编程,你不要以为人人都像微软的比尔盖兹一样,做哪些最新、最核心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引领世界潮流然后变得大富大贵。其实大量的编程工作是做应用程序,也就是说给某个公司写点数据输入之类的小程序,更多的时候,就是修修改改别人写好的程序 – 行话叫做找“Bug”。 对于一个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博士,智力接近150的他来说,这种活当然是大材小用。刚开始他找Bug还花些时间去看看源程序,后来基本一拿到别人送过来的问题,他就知道Bug在哪里。 他一个人几乎可以干5个程序员的活。这样就搞得同事们很不爽。活都让他干了,别人干什么?但他对于同事的议论毫不知情,依然我行我素。在公司精减裁员时,他被裁掉了。当时他的那个小组要在6个人中裁掉一人,去掉他正好,留下的5人可以满负荷运转。如果当时要裁掉5人,那他就一定会被留下来了,因为只有他可以将所有的活顶下来。他无所谓,再找一份饭碗便是。

后来一个朋友介绍他去专利局面试,他去了,一试即中,于是十几年就在专利局呆了下来。他这种人好像是上帝专为专利局而造,现在已是最高级别的专利员,再上去就必须作管理工作了,他对管理没有兴趣。他的事业线就这么简单,如果这样可以称得上事业的话,那与他大学时代的想象也相去甚远,可能与许多老同学的想象也很不一样,他大学毕业时可是全班第一的好学生。他已记不清大学时代理想是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爱因斯坦应该也是选项之一。然而现在你求他去做爱因斯坦,他也是万万不会答应的。现在的物理学已经从爱因斯坦的鼎盛时期衰落,当时,一个二流的人才,也有机会做一流的物理。如今也比不上李政道、杨振宁时代,那时一流的物理学家至少也可以作二流的工作。然而现在,三流四流的物理课题,智商超过160的天才们也会蜂拥而至。况且,研究院的7年多的艰苦抗战告诉他,一个才气不足而又生不逢时的人,硬要去承担一项不可能的任务,那是多么的痛苦。这样轻松地活着混饭吃,很好。他的感情线也很简单。做程序员时,遇到米雪,然后结婚生孩子,平平淡淡就到了今天。然而,这样的故事写来是很无趣的,一句话即可概括:“人生不过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5 09: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