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5W1H”的看图说话
新闻和传播学有“5W1H”,也就是what(什么)、when(什么时候)、who(谁,什么人,也包括whom这个宾格)、where(在什么地方)、why(为什么)、how(怎样)。我们姑且这个“5W1H”看做是叙事的一个基本框架,也可以看做是孩子理解故事、理解社会场景的一个基本框架。
针对这个5W1H,我们的问题可以是:
--“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呀?”
--“什么时候小朋友该睡觉了啊?”
--“谁在给小狗洗澡啊?”
--“这个小哥哥在哪儿滑雪啊?”
--“小朋友为什么要吃药啊?”
--“小朋友是怎样爬到树上去的啊?”
对于普通孩子而言,不知不觉从日常生活中就自然学会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而我们的孩子可能是需要一个个问题有意识地去教的。
只有把这些个问题相关的认知点掌握了,孩子才可能比较顺畅地理解故事。更不用说是自己讲故事了。
看图说话的时候,大人脑子里不妨依据这个框架,逐步把孩子的叙述框架搭建起来。当然,未必死板地每个图片都要问上述6个问题。老问孩子,孩子也会烦的。还是遵循RDI的一个原则:叙述和提问3:7好了。----当然,估计不少家长是按捺不住要多问的,呵呵。如果孩子不烦,你多问几句也不妨事。
上述6个方面的问题只是一个框架而已,我们当然不要做得太死板。可以活泼有趣一点。
举例一:
看两幅针筒的图片,一幅是有针头的、一幅是没有针头的。这个图片纯粹是认物卡片,但也还是可以给孩子做一些延展问答:
--“哇塞,这是两个针筒呀!针筒是干什么用的啊?”
--“针筒是打针用的。”
--“是谁用针筒打针的啊?”
--“医生用针筒打针的。”
--“给谁打针啊?”(这个是开放性的问题,孩子答得合理就成)
--“给小朋友打针。”(这个答复不满意)
--“为什么要给小朋友打针啊?”(因为上一问不满意,所以继续)
--“因为小朋友生病了。”
--“那么,医生是给生病的小朋友打针。小朋友不生病,就不要打针了。对吧?”
--“对。”
--“小朋友生病了,要到哪儿去打针啊?”
--“小朋友生病了,要到医院去打针。”
--“咦,你看这个针筒能不能打啊?”(没针头的)
--“这个针筒不能打针的。”
--“为什么啊?”
--“因为针头没有了。”
简单的一幅认知图片可以这么来做,那么情景丰富一点的图片,就更有说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