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166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2 14:4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神童”练什么童子功?

--------------------------------------------------------------------------------

http://blog.sina.com.cn 2006-11-30 07:33:04 黄全愈

美国“神童”练什么童子功?

如果说中国的早慧教育是把孩子当成“鸭”来早填、多填;那么,美国天赋教育又怎样给孩子打基础?美国“神童”又练什么童子功?
    中国教育界有个很流行的观点,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忽视基础,只有中国的教育重视“双基”。
    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来看印地安那州佳里学区的K-12语言艺术课的天赋教育计划。在这份从1年级到12年级的计划里,根本看不到什么考试成绩达标一类的东西,开篇第一功是“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
    作为美国天赋教育的入门功夫,所谓“批判性阅读”,就是不仅从阅读中吸收性地学东西,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批判性地学东西。死记硬背、人云亦云,那是末流功夫。批判性阅读才是硬功夫,才是高段位的阅读行为。
    为了达到“批判性阅读”之目的,该计划循序渐进地设计了各个年级的培养目标。让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在阅读、评价、争论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氛围中,批判性阅读简直无异于自杀。当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一篇文章时,现成的标准答案已在恭候着你。有哪个老师敢鼓励学生去批判性地阅读课文?哪篇课文不是精选的佳作?怎能批判性阅读?
    我在国内上学时,读鲁迅的文章,有点句子,怎么读也读不顺。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句“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当然,这不能说有语法问题,但读来总有点不太顺。再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有一句“落水狗的是否该打”。为什么不说“落水狗是否该打”,也不说“落水的狗是否该打”,偏偏说“落水狗的是否该打”?我试图从各种语法角度帮鲁迅找那个“的”字的答案,均无法说服自己。于是,怀疑是排版印刷的错误,但找来其他版本,一模一样。鲁迅不愧一代伟人,思想之深邃,文笔之辛辣,语言之生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只能突然怀疑自己是否“神经搭错线”……  
    后来我在一所大学教书,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不然怕误人子弟。有一年,带学生去实习(所谓“实习”就是学生到中学去当“实习”老师,我当“实习”老师的老师),有一组学生教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七八个学生花近半年时间研究这篇文章,不但书皮翻蔫了,最后连标点符号都摸出茧子来。有一天,有个学生很有些惶惑地指着文内的一句话“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问我道:“黄老师,‘讲义’的定义是‘为讲课而编写的教材’;那么,‘听’‘教材’……”
    我也惶惑地看着这位学生:“有学生问你?还是你问我?”
    他讷讷地:“我怕有学生问我……”
    我何尝又不怕“有学生问我”?!害怕学生追问的许多问题中,这仅是其中的一个。我犹豫了一会儿:“如果没有学生问你,就算了。如果实在有学生问你,你再来问我吧。”
    其实,“答案”我是准备了的:“如果‘听书’说得通的话,就把‘听讲义’看成‘听书’好啦。”  
    后来,他再也没有来问我。于是,我耿耿于怀至今。我耿耿于怀的不是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我没有鼓励他问问题。
    问题的关键不是“听讲义”通不通,而是我们从来不鼓励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行为。即使“听讲义”是通的,又即使学生的问题是错的,这种读书读出疑问来的行为,老师仅仅给予道义的鼓励是不够的,因为这本来就应该是教育的第一门功课。超越权威崇拜去追求真理,才能做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不疑问前人,历史将停滞不前,甚至还会倒退。
    前两年,到哈佛办事。友人指给我看: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开着,一本朝下盖着。什么谜底?朋友引而不发。
    我寻思了几天,豁然开朗:哈佛想告诉她的学生:书本传播了知识,传播了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上!
    哈佛追求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行为。
    国内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被动式积累学习过程。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从批判中吸收,是一种主动的吸收,是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批判,从而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批判性阅读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这个计划的第二项“入门功夫”是“批判性聆听”。整个培养计划设计得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如,12年级毕业时,学生能对各种长度的口头报告作出内容“分析”;能“评价”各种口头信息的目的;能有效地“分析”他人口头表达观点时的各种技巧;能从各种角度“分析”不同的观点……
    中国的母语教育从来不重视培养“听”的能力,就更不要说培养“批判性聆听”的能力啦!在许多人看来,似乎“说”与“写”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而“听”和“读”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培养。于是,“演说”和“写作”可以是一门学问;“听”和“读”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听什么有益”,“怎么听有效”,“为什么必须这样听”……都大有学问。
    美国天赋教育倡导“批判性聆听报告”,让我颇感震动!在中国,有哪个中小学校长在给报告人作开场白时,号召孩子们要“批判性聆听”嘉宾的报告?!孩子们给报告人,从来都是鲜花和掌声。殊不知,“批判性聆听”也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能力。从小就逆来顺受,长大则难以独立自主。
    然而,“批判性聆听”不是事事作对、处处唱反调;或者干脆为反对而反对,进行盲目批判。这就成了“造反有理”的红小兵。“批判性聆听”,讲究的是不盲从,把独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为思维的“过滤网”,去吸取说话者的精华。“批判性聆听”的关键是:既不要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要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然后去“悟”出自己的思想。至于是不是要唱反调,倒不一定。许多时候,孩子的“起疑”、“存疑”,更像“批判性聆听”。简单地把“批判性聆听”看作“对着干”,完全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是否培养“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的能力?也是培养“聪明的孩子”和培养“智慧的学生”的区别。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 14:46:26 | 只看该作者

re: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

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

--------------------------------------------------------------------------------

http://blog.sina.com.cn 2006-04-30 10:34:36 黄全愈

――兼与杨振宁教授商榷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曾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不同的教育。

聪明的孩子                        智慧的学生

1. 能够知道答案                       1. 能够提出问题

2. 学习努力                           2. 不仅玩得愉快,而且考试成绩也好

3. 带着兴趣去听                       3. 表现强烈的感受,表达有力的观点

4. 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4. 能概括抽象的东西

5. 能抓住要领                         5. 能演绎推理

6. 完成作业                           6. 寻找课题

7. 乐于接受                           7. 长于出击

8. 吸收知识                           8. 运用知识

9. 善于操作                           9. 善于发明

10. 长于记忆                          10. 长于猜想

11. 喜欢自己学习                      11. 善于反思、反省

从“西安事变”的教学比较看,中国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几乎囊括了“聪明的孩子”的所有特点。美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天赋教育)培养的学生也几乎囊括了“智慧的学生”的所有表现。

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可列一大串,但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一字之差,千里之遥。奥赛需要“考生”去回答现成的答案;诺贝尔奖需要“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东西。善于做习题的“考生”解决的是“常态结构问题”;勇于创新的“学生”不但需要解决“常态结构问题”,还必须解决“非常态结构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获奥赛奖,但中国的高校无成人或诺贝尔奖?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只培养考生,不培养学生。

只占世界人口不到5%的美国获得70%以上的诺贝尔奖,科技领先世界,其基础教育功不可抹――为美国这个创新型国家,培养源源不断的“智慧学生”,输送取之不尽的创新型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 14:47:36 | 只看该作者

re:十三种常见的妨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方...

十三种常见的妨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方式

--------------------------------------------------------------------------------

http://blog.sina.com.cn 2006-06-15 20:58:14 黄全愈

创新精神体现孩子的活力,因此创造性思维体现孩子思维活动的生命力。创造不仅能产生物质财富,也能产生精神财富。一个创造性思维活跃的孩子,他(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一定是丰富多采的。但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将孩子的创造性扼杀.下面是十三种常见的妨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方式:



·    事事都先把结果告诉孩子,是非曲直都“被编好程序”,孩子失掉了体验和探索的机会。

(看了<<体坛周报>>2005年6月6日的报道,感到很心痛!不是因为中国青年足球队2:0输给美国队,而是队员们对德国籍教练的安排有意见:“让我们收回来打,但怎么收回来却没说。卢琳和陈涛往什么位置收?中前卫怎么补都没布置?有球了怎么打?打哪个点?这些都不说……”这是典型的在“事事都先要告知: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旦长辈只给他们一个大的原则,而不明确地规定他们“必须做什么?务必怎么做?”他们就会手足无措、乱了方寸。解除束缚,反而不自在;有了自由,反而恐慌。习惯于被别人“编程序”的孩子,何来探索?何来创造?没有探索,就没有创造;没有探索精神,也就没有创造精神。因此,在很多时候,即使家长明知是错误的,也要鼓励孩子探索。)



·    不允许失败,以失败为耻,剥夺孩子失败的权利

(创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这是失败的价值。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失败。失败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失败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孩子的反省能力。不敢面对失败,就无法去创造。因此,孩子需要失败;家长应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    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不允许任何一点纰漏

(完美主义往往无意识地扼杀着创造性。即使成年人的创造过程也是漫长的,需要不断地修正和改善;孩子的创造,更可能包含着无数的幼稚和天真,家长的完美主义会把孩子的创造扼杀在摇篮里。)



·    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克隆家长

(许多家长有意无意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爱好去改造孩子;许多孩子也有意无意地把父母当成自己克隆的偶像。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是没有出息的。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超越父母的孩子才有创造力。)



·    处处设置清规戒律,害怕孩子越轨或犯错误

(前怕狼,后怕虎,总是怕孩子越轨,总是怕孩子犯错误,到处设置障碍,把孩子的天地圈得越来越小,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使得孩子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    一言堂,甚至父母之间都不能有一点不同声音

(家长的惟我独尊,是孩子独立思考的天敌。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思考、没有批判性思维,孩子也不可能有创造性。)



·    凡事都要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孩子的大胆想象,很多时候可能是无边无际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非得强求一个结果,往往会制约孩子的想象力。)



·    容不得孩子的固执

(有主见的孩子,常常都可能比较固执。孩子没有了主见、没有了固执,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地奔向既定目标,就可能“墙头草”般地随风倒。固执不一定是贬义词。许多时候,固执就是执着。)



·    总以为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

(许多家长爱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家庭教育中,自以为是个“伯乐”,把自己的“赏识” 凌驾于孩子之上,贬低孩子的存在价值,削弱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意识。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



·    总是用正确的逻辑和科学的事实去压制孩子的想象

(“插上翅膀的马”是不符合逻辑和科学事实的,但这表现了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孩子年纪越小,想象力越丰富,用大人的逻辑去抑制孩子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    把伦理置于科学之上

(“长幼有序”等伦理观念不应该凌驾于真理、科学、事实之上。真理就是真理,与“长幼”无关。从逻辑关系看,1+1=2,是真理,是科学,是事实,不能因为“长幼”的关系有所改变。)



·    不允许孩子对老师说“NO”

(不允许孩子挑战“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传统观念。然而,不敢对老师说“NO”的孩子,不可能做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当然,也不可能超越老师。)



·    总是用过去正确的经验来引导孩子、告诫孩子

(经验的正确性是受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的。总是拿父辈的经验来指引孩子,孩子就难以逾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详细论述请看"天赋教育在美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2-2 21:33:54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binfeng2000的推荐,我正考...

谢谢binfeng2000的推荐,我正考虑西方的教育是怎样的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3 06: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