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298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孩子,你到底想干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1 18: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于 孩子的一些行为,真是无奈.因为 我们无法 交流,也猜不透他的意思.今天,我出门跟他 再见,他哭着要跟我,他妈妈 说跟去吧,他跟我走到门口,又不去了,又叫他妈妈同去,他妈妈 同去又不行了,就这样 反复 折腾,拿捏的你实在 不知怎么办才能 符合他的心意.  
2#
发表于 2006-11-2 08:28:17 | 只看该作者

re:这是他不愿意出门的表达方式,需要教他正确...

这是他不愿意出门的表达方式,需要教他正确的表达方式,还要让他明白门是必须要出的,哭闹也没用。
这是我的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1-2 10:23:47 | 只看该作者

re:他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并且应该还有其他的...

他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并且应该还有其他的要求。不要急,碰到这种情况时慢慢揣摩,比如他刚才在骑自行车,现在可能还想带上车子等等...,这个时侯正是教他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而非错误地使用情绪发泄的大大大好时机,因此急不得,只要你猜中孩子的心思,一切就好办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1-2 20:29:42 | 只看该作者

re:我的孩子也是,比如要吃什么东西,一会说...

我的孩子也是,比如要吃什么东西,一会说要,一会又说不要,反复如此,不知道说多少遍.我一直也猜透他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1-6 12:32:31 | 只看该作者

re:这样的问题不要去问!更不要去瞎猜。不要在...

这样的问题不要去问!更不要去瞎猜。不要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尽己所能地去试探满足孩子,即便你能够猜得很准。

因为这背离了干预自闭症的指导思想。

行为干预要的是:你要孩子做什么,考虑:怎样交给他正确的行为反应。

不要在试图猜透孩子心思上花功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11-6 23:37:19 | 只看该作者

re:所有的理论思想都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背...

所有的理论思想都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背的。
你不知道孩子想干什么,请问如何教他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怎样教给他正确的行为反应呢?
你要孩子做什么,孩子一定得无条件听你的吗?孩子难道不能有自己的要求吗?
好刻板的指导思想。
这种方法干预出来的孩子不会是我所想要的那种,他不会自己区分有为或有弗为,至于表达方式的错误亦是在此基础上可以教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11-7 08:48:01 | 只看该作者

re:鱼儿说得对!想起中国历来的教育已经被人们...

鱼儿说得对!想起中国历来的教育已经被人们称为“应试教育”,教你什么你得学什么也考你什么,实际上就是一种刻板教育啊。
我们这一代已经深受其害,所以不可再让下一代继续受毒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11-7 09:04:49 | 只看该作者

re:抱歉我可能没有说清楚。当我们能够...

抱歉我可能没有说清楚。

当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知道孩子想要干什么的时候,而他却不会/不能正确地表达或执行,这时候,当然应当去帮助他做出正确的行为。实际中,我们经验积累下,很多情况下,无需去猜测,就很了解孩子当前的需要的,这时的干预也就集中在怎样教上面就行了。

但当我们面对楼主所处的状态时,却完全没有必要去猜。有许多情况下,尤其孩子还伴有负面行为的时候,大人猜不透,那时候就不知道该去教什么了。怎么办?继续猜?试图顺着他来?还是乱教一气?

比如楼主猜了半天,为什么还心焦?因为孩子在哭闹、因为自己猜不准、因为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时候,我认为,楼主该做什么做什么,干预上也并非无事可做,有的是项目可做,也完全可以教给孩子此时家长希望的适当的行为,比如简单的,给爸爸拿帽子、和爸爸道再见之类的,足够了,有的是正确的行为项目可教。何必在力图搞清楚孩子的心思上、或者试图顺应孩子的思路设置教学项目上面,去下大功夫呢。

总是猜孩子的心思有什么不好?最大的不好就是鼓励他的不表达和负面行为。
楼主当时的处理,事实上是在延长孩子的困惑时间(也未能解决自己的困惑),即使碰巧解决了孩子的困惑,那也会在强化他的错误行为。

我的意思是,任何时候,猜孩子的心思都不是主要任务。猜,会猜不准;猜得准,也不是什么大本事,大本事是教孩子说和做。
这也是我一直不赞成的“下力气去挖掘孩子动机”的意思。

这与教给孩子主动表达主动行动是不矛盾的。
这与“应试教育”也无关,我们选择什么项目适合来教孩子,是另一个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11-7 10:03:34 | 只看该作者

re:我个人主张在教孩子的时候,时刻站在孩子的...

我个人主张在教孩子的时候,时刻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比如,上课时,卡片不要离他的眼睛太近,否则,他会很不舒服.也不要离他的视线太高,否则,他会很费力地往上抬头看,一会就会很累的.除非他是一个眼皮往下耷的孩子,否则,将卡片等需要他看的物件放在他视线最恰当的位置最好.等等.给孩子发出一个指令后,如果他表现出没有反应的反应形式,我们就需要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他走神了吗?二是他不会吗?这需要操作人员根据对孩子的了解做出快速和敏捷的判断,然后决策.如果是前者,就调整一下注意力,再发一次指令.如果是后者,就调整课题难度,或者添加示范等各种辅助环节.我们一方面观察孩子的心理准备状态,一方面力图完成我们准备的课题.这既充满人性化,也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11-9 09:21:40 | 只看该作者

re:顶一下。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

顶一下。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

我接触的ABA知识中,尤其对于自闭症早期干预的应用中,似乎从不强调,甚至从不主张“挖掘孩子的动机”。只关注孩子的行为是否适当。

在行为学家那里,对于一个行为的分析,也不是探索孩子这么做的“原因”,而是探索这个行为的“功能”。所以,尽管孩子的“行为的功能分析”是ABA中很重的一块内容,但却从未有过“行为动机分析”。
这不是术语上的咬文嚼字,而是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中的具体要求。

对于这,我在开始接触ABA理论时候,也同样觉得不可理解。

比如:我吃饭。
如果要问你为什么吃饭。通常人们认为正确的回答是“因为我饿了,因为我想要吃饭。”
ABA恰恰不这么看,认为回答错了,正确的答案不因为“我想”,而是,“吃了饭,我的胃就舒服了”

似乎“结果就是原因”啦!不好理解。

尤其是,显然在时间轴上,我们的意识在前、内心想法在前,而在其指导下的行为发生在后,所以,要想溯本求缘的话,理当把当事者的动机搞清楚,才能“治本”呀。

我们多数人,尤其像我这样学理科的人,总怀着去探求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根本”的念头。
可ABA却让我们在对孩子做干预时,把重点放在关注孩子行为的后果上。这不会“本末倒置”吗?

但是事实上,ABA这么做是非常合理而有意义的,是科学的。
另,ABA强调关注行为的后果,但是,也同时强调行为发生的刺激控制,在干预实践上,它们同样重要,另话。
(待续。)

这套行为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自闭症的早期干预上获得了很多成功。相反,如果去关心意识,甚至内心深处探索潜意识之类的,比如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在这里几乎完全没有建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6-11-9 09:59:29 | 只看该作者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6-11-9 10:03:30 | 只看该作者

re:如果孩子不会说话,或者口语能力很有限,那...

如果孩子不会说话,或者口语能力很有限,那的确需要瞎猜一番,或者干脆只能无奈地莫名其妙.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但如果孩子会说话,并且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好的话,当然需要让他用口语表达出他的想法来,绝不能容忍他仅仅用哭闹的方式控制大人和解决问题,必须要求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别人握他的手.当你握住他的手的时候,他很生气,大声叫,并试图抽回自己的手.如果他是一个没有语言的孩子,这的确很难办,不好处理.知道孩子特别不喜欢,下次尽量避免.然后悄悄地用其他方法改善孩子手部的敏感.如果他是一个有单词能力的孩子,可以教给他用"放开"或者"不要"这样的词语予以沟通解决.如果他是一个口语很好的孩子,可以要求他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念,"**,请放开我,我不想握手"等等.后两种程度的孩子,不应该让孩子用哭闹的方式解决他面临的不喜欢的事情.

象以上这样的事件,大人了解孩子的实际想法很重要.如果一旦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大人就应该尊重他.

我赞成: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高度上,试图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尽最大努力地理解和尊重孩子.

或许说的不完全是一个维度,不过没有关系.讨论嘛,都是说自己的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 17: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