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辅助的退除,还有强化物的撤除,目的都是为...
辅助的退除,还有强化物的撤除,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掌握一项独立完成的技能,引导他最终体会到行为本身的功能和意义,并从现实的行为功能中得到自然的强化。所以,从一开始干预,就应该考虑到最后的撤除。
辅助撤除的难于撤除,最多的问题是,火候未到,孩子的技能未能达到独立的程度。大人在降低辅助等级的速度上过快,导致孩子未能彻底解决困惑,或者,被大人急切地反复试探(拷问),孩子反复反应错误之后,才得到少量的矫正,这种错多对少会让他更加迷茫。
解决的办法,除了不能高估孩子、急于求成之外(反复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小便的训练比起主动吃苹果的训练机会要少得多),还可考虑增加细化些的辅助等级和辅助的多样性,并且强调行为本身的功能,为的是不让孩子把某项行为和大人的辅助行为联系的太紧密。
强化物的问题也值得考虑,一定是要针对于目标行为的及时强化。往往出现的问题是,让孩子得到了好处,却不知道为什么,有时甚至会误以为强化物的获得只是和大人的某种辅助行为相关联的,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行为。
小便,主动语言地提出要求去小便,肯定是比,主动语言地提出要求吃苹果,要难得多。这因为后者的强化的程度强烈,及时性和针对性也要清晰得多。
所以,从一开始就应该伴随有强烈的社会性奖励,比如语言上的丰富夸赞,我很推荐就是,立刻用语言评述刚刚发生的行为,像“太棒了,宝宝自己去厕所撒尿了”。这样的强化针对性就明确得多。
具体到,“比如小便,有些孩子已经会了。但是还要征得家长的“批准”才去。家长如果不发话,或者不给予眼神的批准,他们就是不去,宁愿憋着”
能接受眼神提示,非常不错了。此时可以等待5-10秒,保持目光交流、目光询问。期望他主动地语言交流,能形成一问一答,或者多回合交谈,就太好了。我个人觉得,这比起训练技能,这种有功能的交流更可喜更值得拓展啊!
另外,还可以考虑的是,目前,他“宁愿憋着”,能憋多久?憋得越久,自然的强化就越强烈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