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分析:自言自语
XY 男孩 6岁10个月
能认识常见的物品,认识字比较多。
能做简单的双向对话。
在数学的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把步骤分解的很细致,而且需要比同班同学两倍的时间学会。
行为分析:
A:数学课上
B:不停的自言自语
C:老师冷处理,奖励他的好行为,几个月,孩子的行为明显的好转
功能:逃避和自我刺激
妈妈的分析和引导:孩子是不喜欢数学课的老师见到数学课的老师而自言自语。因为孩子经常会说一些狠话。这其实引出来另外的一个问题行为。
A:当下了数学课时
B:XY说一些关于老师的狠话,如:让老师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冻死。
C:妈妈制止,孩子还会说 其实妈妈是从这个行为中猜测出孩子是因为不喜欢数学课老师而自言自语的。无意之中,妈妈会跟孩子说出:“你是不是不喜欢老师?”从此这个孩子对老师有很强烈的敌对情绪。妈妈会继续的分析,孩子到底是不喜欢老师的哪一点:是衣服,是说话的声音?、、、、、、南辕北辙的引导方法,是有害的。
老师分析:妈妈分析的方向是错误的,当方向错误,往往做出很多的措施都是有害的。
孩子这个行为问题的功能是逃避和自我刺激问其他的代课老师,孩子在其他的课上或者是在走廊上,也会有自言自语的现象,但是比数学课相对要轻一些。
数学的学习对孩子来说是个很大的困难,需要把步骤分解的很细致而且要比别的孩子最少花掉两三倍的时间他才能掌握。所以在课上孩子会出现问题行为-----较严重的自言自语。
前提性方案:
1、设计视觉提示,(如:安静的图示)让孩子理解上课的时间要安静的听讲。
2、用社交故事来练习孩子的替代行为,当孩子感到困难的时候,要让孩子用语言表达出来:老师我没听懂,你再说一遍吧。或者是老师你来帮帮我吧,我不会做。
3、妈妈需要配合老师,课后帮助孩子分解课题逐步练习。帮助孩子克服数学上的困难。
被动性方案:
1、 当孩子问题出现,影响其他孩子上课时,会指指视觉上的提示,让孩子安静。孩子的文具盒上有“安静”的提示。
2、 数学课程的设计,尽量的能细致到孩子能接受的步骤,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奖励孩子的努力。数学课上,老师几乎没有制止孩子不去做什么,而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3、 建立代币制,让孩子有持续的动力来上数学课。
4、 家长回家配合老师,分步骤让孩子学习数学方面的内容。
5、 通过社交故事,让孩子知道在课堂上应该如何做。
社交故事: 《 上数学课我觉得自己学不会时 》
上数学课,当我觉得有困难的时候。 我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这个我还没听懂”。有时候后老师会再讲一遍,有时候老师或者妈妈会下课的时候,给我再讲一遍。 有些题目,我不会做,我可以举手,问老师:“你可以帮帮我吗?”有时候,老师马上就会帮助我,还有些时候,我需要等到下课老师才能来帮我。 数学课上,当我有困难的时候,这样做,老师和妈妈都会夸奖我。
事后分析-----妈妈在跟老师讨论的时候,没有说出孩子真实具体的表现。也从来没有跟老师说出他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课后妈妈的引导孩子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和老师课上的处理不一致,会有意无意的诱导出孩子另外的问题行为。
其实真诚的跟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会节省孩子很多时间。处理问题行为,所有和孩子有关的人,意见的一致性是很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