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453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肯纳症的精神分析与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1 17:0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罗列点观念:
取义于郭延庆:不管ABA还是EIBI,从来就只能是,针对缺陷性行为和过度行为的。
精神分析讲:行为管理是在心理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想说的是,不管ABA还是EIBI,从来就没有针对过标签(孤独症, autism),也从来没有针对特点(Trait),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而且只能是,针对行为(缺陷性行为和过度行为,deficit and excessive behavior)的。面对行为,它们将永葆青春。 ”
这段是郭的原文。
理解为:ABA对所有行为都是适用的,因而孤独症的行为问题也适用。
孤独症可能不仅仅是行为问题,但孤独症谱系中的孩子,是人,就一定会有行为的。
ABA不针对思维,ABA是应用行为分析,它针对的是行为。不管行为者是谁,自闭症也好,普通人也罢,ABA都在。
A:
如果孤独症不是源于行为问题,这个结论不就不攻自破了?即ABA针对孤独症不很合适。
孤独症是思维出了问题,才会表现出行为异常,ABA躲开了思维问题的本质去关注行为。
所以说:行为管理是在心理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变行为 从改变思维开始
我们的孩子首先解决的是思维问题,然后才是普通人的行为管理
B:
人的行为都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孩子们的哭闹看似问题行为,其实不然。哭闹行为具有一定功能,都是可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或是可以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或是可以逃避不想完成的任务等等。
ABA不是建立条件反射,这只是狭隘的理解。从分析行为的功能开始,进而了解行为的前因后果,就可以了解行为,改变行为。
A:
[BGCOLOR=#ffff00]思维层面也有条件反射[/BGCOLOR],这样理解ABA更全面
就说哭闹的原因,[BGCOLOR=rgb]仅仅分析哭闹的功能原因,已很局限的[/BGCOLOR]
仅分析哭闹的功能原因,未顾及情感感受,不全面吧。情感背景,会造成思维的不同
B:
玩玩具不会玩,有挫折感,玩几下怎么都玩不好,就气得大哭起来。

我相信孤独症的根本问题在思维上。只是这思维的形成是否需要动作行为为基础。如果在这层面上,ABA是方法。在玩中形成思维模式,在挫折中修正思维模式
A:
挫折感源于什么?
B:
可能源于能力的缺陷、理解能力的不足
A:
为什么 能力缺陷或者理解能力不足?用精神分析来解答,而不是生物学的缺陷之说
幼儿、儿童是情感动物,当他们感受的是他们所需要的感情,他们会怎样?会满足;满足了,他们对这个世界会怎样?会直面,会接受,不会轻易的挫折。这是挫折产生的因果
B:
那只是一部分挫折感的源头,而不是全部,不要以点带面
[BGCOLOR=rgb]基本感情,以自身满足为核心[/BGCOLOR] 我觉得不同于人之常情啊
A:
人之常情 就是“爱他”,接受他 让他表现自己
B:
家长可以接受他爱他,可是其他人不会,动物不会,玩具不会,所以他还会有挫折感存在。他不会玩玩具,你再接纳他,他依然会有挫折感 乐乐不怕人,但是他不愿意动玩具 玩具给他了挫折感
A:
孩子先被亲人理解 才会接受外界。只有有了前提 才会有进一步的变化
B:
光家长接纳他,他自己身体能力不提升,他的自信是无法建立的。挫折感不是光家长给的 很多时候一个玩具都会让他挫折 (挫折感是被强加的
自信源于事实上的成功,而不是言语上的安慰
有时无聊都会挫折。还要引导他接纳自己,这是一生的功课
A:
成功源于什么?接纳→表现→反复接纳→反复表现→成功
B:
能力的提升,并不排斥需要的满足。孩子们不管怎样,首先是孩子,一定有各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BGCOLOR=#ffff00]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各种需要,一方面提升补足孩子们欠缺的各种能力[/BGCOLOR]。并不相互排斥。孤独症不可能是只需要一种方法的。需要以孩子为本。(如何提升补足)

提升孩子能力时要考虑孩子的能力基础,别拔苗助长,别伤害孩子,一步步走,是可以的。
你只有帮助他能力提升了,他自己觉得能够把握玩具,把握他人,他自然就会自信,就会走出来 我说的能力提升的方法不是特指培训 正规的培训遇到合适的老师也是没问题的,教育是能力提升的一方面

换位思考一下,孩子有挫折感是介入的机会,帮助他的契机。如果这个感觉都没有更糟糕。
把握孩子承受挫折的度,是教育者的能力。
A:
利用挫折感介入的教育,不一定会[BGCOLOR=#ffff00][BGCOLOR=#ffffff]改善孩子对挫折的预判,[/BGCOLOR][/BGCOLOR]改善孩子对挫折的预判,根本是改善他的安全感的感知
2#
发表于 2012-6-1 09:57:15 | 只看该作者

re:好文章!

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6-1 10:34:34 | 只看该作者

re:我觉得这文章很混乱啊!

我觉得这文章很混乱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6-1 10:39:56 | 只看该作者

re:思维在行为学里面,也是行为的一种,只不过...

思维在行为学里面,也是行为的一种,只不过它是内隐的行为,不为他人所观察得到。如果能够如实地表述出来(这对自闭症患者是多么困难啊!),被客观地测量得到,那么它就是ABA可以干预的。

如果患者不说,或者不真实地说出来,那么我们靠什么测量思维?还不是靠外显的那些行为?否则如何凭空说思维?靠梦靠催眠吗?

孤独症的根本问题在思维上?
未必这“思维”就比行为更上了层次。
还可以继续上层次,思维的生理学,脑科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6-1 10:43:15 | 只看该作者

re:"如果孤独症不是源于行为问题,这个结论不...

"如果孤独症不是源于行为问题,这个结论不就不攻自破了?即ABA针对孤独症不很合适。
孤独症是思维出了问题,才会表现出行为异常,ABA躲开了思维问题的本质去关注行为。
所以说:行为管理是在心理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变行为 从改变思维开始
我们的孩子首先解决的是思维问题,然后才是普通人的行为管理"

这个说法逻辑有问题.按这个逻辑来推理:如果有人受伤了,受伤的原因是被刀子割了,那么拿药擦拿绷带包就不是很适合,得找那把刀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6-1 13:21:40 | 只看该作者

re:觉得这篇文章好是因为很符合我的思路,因为...

觉得这篇文章好是因为很符合我的思路,因为我当年就曾经对ABA持强烈的反感,所以我估计我看懂了楼主的意思。

它首先提出一个假设---ABA仅仅是针对行为而忽略了行为是思维模式的后果,得出ABA是治标不治本这个结论。
然后,它开始质疑这种假设,“ABA不是建立条件反射,这只是狭隘的理解。从分析行为的功能开始,进而了解行为的前因后果,就可以了解行为,改变行为。”
这个假设符合大多数对ABA存在的误解:只看到行为改变技术,而忘记了行为分析技术才是前提。而行为分析必然是与思维模式密不可分的,得出结论ABA并没有忽视思维,同时提出问题“思维的形成是否需要动作行为为基础”。
再通过“挫折感的来由”这个事例,说明情感、思维不仅与家人的接纳关爱态度有关,也和孩子自身的能力有关。证明思维的形成是需要行为做基础的,而ABA正是通过行为的改善来实现思维模式的完善。

因此,就我的理解,楼主的论点应该是:思维决定行为,而行为反作用于思维,ABA对于自闭症孩子的改善是内外皆修的。它的运用应该更广泛更深入,与其他游戏疗法的结合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欢迎各位指正,拍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6-1 13:23:38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清潭...

下面引用由[U]清潭[/U]发表的内容:

"如果孤独症不是源于行为问题,这个结论不就不攻自破了?即ABA针对孤独症不很合适。
孤独症是思维出了问题,才会表现出行为异常,ABA躲开了思维问题的本质去关注行为。
所以说:行为管理是在心理成熟的...


这个例子应该改成:中了一箭,包扎抹药固然重要,更要紧的是必须把箭先拔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6-1 13:53:24 | 只看该作者

re:这篇文章是随想式、漫谈式的,因此给清潭的...

这篇文章是随想式、漫谈式的,因此给清潭的感觉是“混乱”。

不过我同意其中大部分想法。除了以下这段大家前面讨论的:

“如果孤独症不是源于行为问题,这个结论不就不攻自破了?即ABA针对孤独症不很合适。
孤独症是思维出了问题,才会表现出行为异常,ABA躲开了思维问题的本质去关注行为。
所以说:行为管理是在心理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变行为 从改变思维开始
我们的孩子首先解决的是思维问题,然后才是普通人的行为管理”

1、说“思维出了问题”过于简单,设立如此简单的前提,无法往下讨论。
2、“行为管理是心理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应该不对,至少动物训练的例子就能推翻它。
3、“我们的孩子首先解决的是思维问题,然后才是普通人的行为管理”,这话说得太轻巧。怎么去解决思维问题?这是个很大很难的题目。一把就“首先解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6-1 14:41:11 | 只看该作者

re:我可否化繁为简,写写我的观点。 ...

我可否化繁为简,写写我的观点。

我最近看了本主内好书,里边写什么是智慧,就是正确的运用知识。

知识就是有时候提起家长特反感的”认知’,其实这是智力或者智慧的基石。

然后合适地运用知识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我觉得就是思维,那智慧就是是根据当时的人事时地物,最有效的最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们孩子是不是特缺这点啊。生搬硬套,单线思维,非黑既白,不能妥协,不能学乖,环境再复杂些自己就把自己SHUT DOWN了。

有人是知了行不出,有人是行了不知道,也不算智慧,我知我能行,或我知我不能行,有行与不行的理由与自由,也是智慧。

我其实觉得楼主不算混乱,我有共鸣。但是郭医生我也有很多共鸣,更加佩服的是任何人的观点能够超出我现在所知所思,并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迷思就好。

几句就飘走,自己看了也觉得乱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6-1 15:21:02 | 只看该作者

re:智慧,是个文科词。无法引入这个语境来讨论...

智慧,是个文科词。无法引入这个语境来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6-1 15:47:26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书阳...

下面引用由书阳妈妈发表的内容:



这个例子应该改成:中了一箭,包扎抹药固然重要,更要紧的是必须把箭先拔出来。


这可不一定,有时候剑一拔出来反而会因失血过多死。我个人认为,凡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6-1 16:01:07 | 只看该作者

re:所有非ABA训练方法,基本都是用类似楼主...

所有非ABA训练方法,基本都是用类似楼主的这些话写第一章的,特让人激动。

但是下面怎么做,就没词儿了,或者太概况,太模糊,太没有针对性,甚至不靠谱了,臆想了,发散了,就不如ABA从头到尾还算是个科学体系。

对于表达能力还行的大孩子,CBT(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和孩子一起深入分析行为和环境,提高他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来改变行为的常规心理学方法,在ASD领域内也有应用。
在具体应用中,CBT会遇到比ABA更困难的地方,比如孩子的表达其实不是他的本意,他对自己的思维不理解,也不明白自己行为的根源等。
如果只分析了问题行为,指出正确行为,孩子不理解为什么要那么做,自己原来为什么是错的,对自主意识比较强的大孩子来说,可能就无效。
所以思维问题,不应当是首先要解决的,而是要等孩子普遍能力提高了之后,才能下手的。

比较理想的CBT过程是这样的:

A:你这个行为不妥当,其他人感觉不好。
B:我感觉很好,为什么其他人感觉不好?
A: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太一样,其他人感觉不好有他们的道理,你可能不理解,不过如果他们表达了不满,你还希望他们和你一起玩,你就要做一些改变。
B:好吧,我想和他们一起玩,那么我需要怎么做?
A:。。。。(描述正确行为)
B:可是我感觉这样做不对。
A:哪里不对了呢?
B:不够诚实。
A:。。。。(花半个小时讲解诚实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概念,不同情况要不同分析)
B:明白了,我还是感觉不好,但是我愿意为朋友妥协一下,按照他们喜欢的行为来做这件事。
A:(上强化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6-2 10:34:3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11:43:55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大家!对自闭的康复,仅仅坚持是不...

谢谢大家!
对自闭的康复,仅仅坚持是不够的,需要“智慧”,这个词不用回避,可以看作是一种“境界”,心理学接受这个词,哲学使用这个词。
有心一一回复,无奈工作之余要陪孩子,待有机会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6-2 12:44:43 | 只看该作者

re:康复这个词值得深入探讨,到底什么目标是康...

康复这个词值得深入探讨,到底什么目标是康复,是行为和NT孩子看齐,还是思维和NT孩子看齐,还是保持自己的ASD本质,虽然是个怪人,能自立就行。

我对于思维和NT孩子看齐不看好,因为有些ASD的大脑异构是终身的,思维模式不可能和NT一样,特别是天生基础那部分(社会性和情感),比如天宝。
但是她可以通过学习,三思而后行,在社交过程中模仿NT社会的行为规范,达到让社会接收的目标,虽然很多细节上还是明显的怪人,但是不影响她事业发展和生活愉快就好。

对ASD孩子的思维训练,肯定不是建立一个思维模式(比如对照NT孩子的思维方式),给他们洗脑那种,而是需要了解孩子的思维独特性,把普世价值观,科学素质,做事方法,交往方法,学习方法等,用特殊教育的途径教授给孩子的过程。普通教育和心理学理念有可借鉴的地方,但无法照搬,也不是家长主观意愿想怎么样就能达到效果的,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而且每个孩子的特殊教育过程都会不同,没办法有一个标准模式。

我这些话就比较概况和模糊,写成书是不行的,能写书的都是理念和普遍方法。
在具体应用中,十八般武艺肯定都要上,什么时候用什么,需要家长的经验和智慧,但肯定还会面临太多问题无法解决,只好先放着,能进一步的时候进一步,不能进的时候耐心等待,同时要时刻反思和调整教育模式和方向。
家长如果急躁,有一个不切合实际的目标,有时候用工反而起副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11 21: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