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23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给孩子什么样的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8 07:3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给孩子什么样的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f3f0d0100bhlo.html


给孩子什么样的爱



    在我们机构的一次培训课上,一位家长分享了一个故事:

    草原上,一只藏羚羊,在孤独的游荡,不知不觉,它经过了一个猎人的家门。猎人打开家门,大喜过望,拿起了自己的猎枪,对准了藏羚羊。奇怪的一幕发生了,藏羚羊并没有逃生,而是一步一步走近猎人。就在猎人感到奇怪的时候,羚羊突然冲着猎人跪了下来,眼中流出了泪水。虽然疑惑,猎人还是打死了藏羚羊。直到剖开了藏羚羊的肚子,疑惑才被解开:藏羚羊的肚子里,已经有一只小羊!

故事中,藏羚羊对于孩子的爱让人难以忘却,小羊的生命依赖于母亲的生命。人们不禁想起自己的母亲,以及自己做母亲的情景,那种心情和这只藏羚羊没有分别。因为母爱是一种天性的、深沉的爱,人和动物都不例外。这种生命之爱的能量,恰恰是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与动力。

    但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父母突然感到:很多的时候,我们想爱孩子,但却不知道如何去爱?我们感到用尽了全身力气去爱了孩子,但孩子却没有获得被爱的感觉。这让我们疑惑:为了孩子,父母连生命都可以付出,为什么却在爱孩子的时候感到无能为力呢?



如何给孩子真爱

    我深深地感受到:不是父母没有能量爱孩子,只是父母不知道如何去爱孩子。尤其谈到心理和精神之爱的时候,父母们更加迷茫。

    一般情况下,当谈到爱的时候,我们会很快联想到像藏羚羊这样的生命之爱,我们也会联想到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中的照顾,认为这些都是爱的表现。但我们却难以把握让自己的心灵与孩子的心灵产生连接的那种精神之爱。这种爱是人类高于动物的表现,是进化的产物。人类透过精神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与物质,但是,对心灵的连接,精神的交流所产生的爱,却感到模糊和遥远。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这快速发展的社会所带来的残酷竞争,我们不自觉地放弃了生命中原本该有的一些东西,比如心灵的感觉与连接,比如身体的放松与自由,比如对爱真实与坦诚的表达,这些本来都是生命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由于我们自身的匮乏,也由于我们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恐惧心态,我们无意识地把这一切强加于孩子身上。在孩子一岁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拥有三岁的智能;孩子三岁的时候,我们又希望孩子拥有五岁孩子的能力;孩子五岁的时候,我们又希望他拥有其他孩子没有的技能……

    就这样,我们带着对外部世界的压力与恐惧,带着对自己潜在的不满,带着对孩子高度的期望,一步一步地走向我们所熟悉的头脑之爱。我们认为给孩子报兴趣班是爱;让孩子过早的离开父母学习独立是爱;为了有好的成绩逼迫孩子超负荷的学习是爱;甚至遇到事情打骂孩子也是爱……我们将生命之源那最具神圣和高贵的情感,沦落为一种心理和身体上的暴力行为。

                              

                                  生命之爱的真谛

    可能绝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儿童的成长,是一个非常高级的生命创造过程。婴儿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他就与生俱来就拥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蕴含了儿童成长的全部密码,儿童成长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不断破译生命密码,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拥有一下四个阶段:

    0-3岁是儿童精神胚胎孕育的时期,就如同儿童的生理胚胎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一样。所以,儿童需要不断的体验那种曾经与母亲一体化的感受。这种感觉就来自于母亲与孩子的心灵连接。

    3-6岁的儿童将根据这个精神胚胎的指引开始建构自己。例如:感受自己的需求以及获得满足。

    6-12岁,儿童将自己带着生命内在所拥有的经验开始探索这个外部世界,并且将这种探索扩展到艺术、天文等丰富的领域中。

    12-18岁,儿童将透过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环境的认识,来建构自己的价值观。

在这整个过程中,如果孩子拥有自由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精神之爱,那么儿童就拥有了生命之外的第二层皮肤。这层皮肤犹如母胎一样,让孩子在心灵上获得保护和支持。与此同时,这种爱的感受就逐渐建构在孩子的生命中。

    这样成长起来的生命状态,就拥有了内在的力量和宁静的心灵,并且拥有觉知自己、尊重自己;了解他人并尊重他人;观察环境并尊重环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生命中爱的能力,既可以富足于自己,又可以给予他人与社会。

    一个人生命的成长,不是一天两天,也不仅仅是技术和知识的学习,它包括身体的、感受的、情绪的、认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全方位成长,这才是完整的成长。正因为人类生命成长的漫长和全面,才与动物产生了本质性的差别,成为一种高级的生命体。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07:34:09 | 只看该作者

re:要教育孩子 先自我成长 (2008...


要教育孩子  先自我成长 (2008-11-17 16:54:56)
标签:杂谈         

    这是成都《育儿周刊》的一篇专访文章,记者的着眼点实际而准确,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要教育孩子  先自我成长

事件

    最近,越来越多的家长打进本报热线咨询育儿问题,“我的孩子不爱吃饭该怎么办?”“他完全没有一点规则意识,该怎样培养?”“他最近开始说谎话,还出现了攻击性行为。”“为什么报纸上登的一些办法在我孩子身上没有用?”“我的脾气很暴躁,孩子也遗传了这点,该怎么纠正……”大家都急切地想从育儿专家那里得到最有效、最立杆见影、最简便的办法与捷径以期能尽快更好地解决孩子身上已经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教育有捷径吗?专家提出的种种观念与办法能实现家长们的愿望吗?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否更需要去学习了解和理解孩子?是否需要通过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慢慢积淀自己对人生的重新认识,以提升塑造全新的自我而更好地与孩子相处?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王树老师,去了解父母自身成长与儿童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去发现什么才是对孩子最有用、最适宜的教育。



爱需要重新学习

    父母们总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们全身心地付出和爱孩子,但他们却感受不到?他们想要的,我们又不知从何下手,两者之间就像两条平行线,很难有交点。

    王树解析:让我们来了解这样的事实:当孩子还在母体里时,周围环境是安全、舒适、柔软的。出生后来到这个世界,需要的也是一个如同妈妈子宫一般温暖的环境。儿童的成长是透过精神胚胎在0到6岁建构自我,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渴望获得人类的共性所需要的东西:爱、被爱、被接纳、被认同、被欣赏。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对他的爱越多,他的安全感就越强,就越能在自我建构期成为自己的主人。这就需要父母懂得什么是爱、会爱,这也是目前家长面临的一个问题。因为在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我们这一代,整个社会没有办法让我们以更人性化的方式生存,我们在0-6岁时期没有获得关爱认同与欣赏,也就无法正确地爱孩子,而是按照自己曾经接受过的方式如法炮制或变本加厉地“爱”在孩子身上。我们的教育宗旨就是让孩子按照他原有的状态成为他自己,所以,父母需要先调整自己,接纳、认同、直面自己内在的创伤,认清与了解自己之后,才能更好地爱和与孩子相处。



像孩子一样用心感受

    如何去理解孩子,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人们总说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但为什么我们我们所看到的、所做的依旧是成人化和物质化的?

    王树解析: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一切都以一个人的认知状态来取胜,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敢暴露自己的感受,也无法静下心来去直面或关注自己内在的心灵感受。而孩子却跟我们不同,比如你打了他,他一会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爱你,他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可我们成人就没法做到。孩子是用心灵感知与体验这个世界的,而我们用的是理智的头脑的去分辨是什么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这就是两代人之不同的感知方式。其实,一个完整丰富的人,不仅仅有理性认识和聪慧头脑,还有丰富的感觉、生命的灵性、内在的柔软、健康的身体。当人们开始领悟并关注自己的心灵和精神是人类最基本的内在需求这个道理之后,将自己内心的负能量转化为积极、正面的能量,回归到最自然的本真,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幸福感的人。改变我们的生命的状态,更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在自然中被唤醒与放松

    自我成长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改变的,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在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我们能从哪些途径来寻求心灵的平静和灵性感受呢?

    王树解析:当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时,这时人最原始的生命状态总会很自然而然地被显现。你在自然的包围中倾诉、哭泣、发泄,自然给你的永远是沉默、包容无限的爱。所以,你可以为自己设计不同的出行、和孩子一起大自然中共享童年的美好时光。我们曾经为家庭设计过这样的游戏:让父母带着孩子脱了鞋蒙着眼踩过草地走很长的一段路,然后放松地躺下来,拿掉蒙眼布,展现在每个眼里的是这样的世界:阳光透过树梢一点点洒在我们的身上很温暖、天空蓝得透明、有微风吹过,树叶在四周沙沙作响……当我们的心灵在大自然里被柔软和放松,也许我们就可以找到与孩子相处最适合的切合点和方式。这是缓慢的积淀过程,当我们重新开始体验、去慢慢寻找真我,一个清朗世界就在眼前,你就知道该如何生活与面对。



后记

    王树老师说:“我们做了10多年的幼儿教育研究,最后突然发现,原来孩子的教育并不难,最难的是我们如何了解孩子,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得突破如何了解自己这个问题。孩子来自于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她延续了我们生命中很多的特质。当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的时候,我们即不知道孩子原本的状态也不明白孩子当下的状态。我想我们不仅要为孩子,更是为我们自己做一些事情,让我们内在的生命恢复原有的鲜活。”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吧,智慧的父母都应当如此。(本报记者李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2-8 10:52:35 | 只看该作者

re:值得学习,知道以后才开始学习作妈妈,以前...

值得学习,知道以后才开始学习作妈妈,以前的自己太惭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1 10:0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