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309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家长的阅读求助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6 16:3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我收到的一个家长的求助贴,我虽然回了,但觉得不如再求助大家,集思广义。
想法解读教程到某一个程度就结束了,后继的心智故事怎么讲解呢?上学孩子的战友们。

原贴如下:

>>  今天我主要想就一偏幽默文章向姐姐请教,贴在下面:

>>              给傻瓜让路

>>  有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正巧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碰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
>>  那位傲慢无理的批评家对歌德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是从来不会给傻瓜让路的。”
>>  歌德没有生气,而是微笑着回答这位批评家说:“而我恰恰相反,我总是给傻瓜让路。”说完,歌德便闪开身子,给批评家让路。
>>
>>
>>我阅读后先分析儿子的思路:

>>1.就事论事:狭路相逢,既然对方不让路,歌德肯定必须选择让路。
>>2.歌德没有生气,并不代表不回击,因此他的幽默:“我给傻瓜让路。”恰好回击。根据我的提示能理解.
>>3.歌德的微笑是儿子最不能理解的,歌德用笑代表宽容,同时代表正义,这些儿子理解完全不及。
>>4.而批评家时候的心理更不用说,完全忽略不会记。我想借学你的一招,表演,也许会有一点点启示。此前有些故事也依靠表演明白一些人物心理。
>>
>>  以上是我估计儿子在我的提示下勉强能理解的.何子姐姐,如果是你和越越去做,你会有些什么具体的想法?特别是关于"微笑",我们家孩子虽同意,但肯定完全是一头雾水,我给怎样更好解释?
>>  给你添麻烦了,不好意思.先谢谢了!


给大家添麻烦了,不好意思.先谢谢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6:53:39 | 只看该作者

re:我当时回贴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故事太难了(...

我当时回贴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故事太难了(对这个7岁左右的星儿来说。)同时,我觉得孩子就是孩子,家长的立意太高了,反而让孩子难解。

我们通过故事让孩子明白什么或学到什么,一定要看孩子的理解程度。

我在教心智故事时,一般是让孩子说出本角色所想的话。因为想自己的角色,比想别人要容易些。可惜我们的坚持常被太多学业打破。

这个故事的眼在歌德的话上。

这是个网上很用心很细心的妈妈,她的许多东西都教得很好,孩子的进步很大,语言能力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4-6 18:40:20 | 只看该作者

re:何子姐,刚刚把这则小故事读给小杰...

何子姐,

刚刚把这则小故事读给小杰听(我那七岁多的AS儿子),对于小短篇内蕴藏的真正喻意他不能理解.看得出来他一头雾水.给星儿解释有关复杂的心智问题显然不能更复杂.

我后来小杰:"为什么歌德被嘲笑了却还要给批评家让路呢?"
小杰说:"因为批评家是傻子"
我又问:"那么为什么批评家是傻子,歌德还要给他让路呢?"
小杰说:"因为他恰恰相反啊!"(他有点说不清楚,看着小短文回答我)
我再问:"什么是恰恰相反呢?"
小杰:"...哎呀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4-6 19:25:26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个故事的眼在歌德的话上。...

---这个故事的眼在歌德的话上。

同意何子MM,这个叫歌德的好厉害。

批评家为难了,往前走,承认自己是傻子;站着不动,有路不走,更傻;于是掉头往回走。歌德在后面还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余秋雨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33:26 | 只看该作者

re:尽管你叫老枪,可是一定比我老吗?神秘...

尽管你叫老枪,可是一定比我老吗?
神秘的老枪,是谁的化身。
不好,注意力转移了。

妞妞:小杰的回答那么熟悉,正是我们越越的曾经,可不是七岁时,是十岁时。
你很棒,握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4-7 11:21:16 | 只看该作者

re:也许是受限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吧,我总觉得,...

也许是受限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吧,我总觉得,这种事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就好像前一阵子有人问怎样教会孩子去理解“感动”的意思,反正我自己是还没有掌握给孩子讲解这些东西的能力。

所以,我也常会与孩子共同阅读一些这样的小文,孩子如不懂的话我也是一笑置之或稍加解释而已,并不会去探求怎么通过一次性讲解来让孩子弄懂这些。但是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不断地设法帮助孩子去提高他的理解能力则是必然的。

这是长期的功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4-7 11:41:34 | 只看该作者

re:我儿子八岁,我觉得他不会很理解,但是我也...

我儿子八岁,我觉得他不会很理解,但是我也不想现在去教他,现在要做的是:教他那些在他接受范围内的东西,而他的理解能力是要比实际年龄还要小两三岁的,所以更不急了.

这也是现在我看了"心智论"后,又到了"反心智论"的时候,这是因为我觉得象这些"心灵"上的东西,如果孩子是天生能理解的,自然好教,如果他们天生缺了这根筋,现在你也别急,我说的现在是指孩子还在八九岁以下,因为现在孩子只能接受那些直观的实际的知识的话,那就教他那些好了,我们还是得教他在他的能力接受范围内的东西,而不是那其他人的标准,书上的标准测试题来要求他.

心智上的东西,如果他们不能心领神会的话,那就要通过他们自己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后把这些"心智"上的东西想办法和实际经验联系起来理解,"歌德的微笑"没办法给他们来凭空解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4-7 17:22:13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个故事,要是把“歌德”的名字去掉,其实...

这个故事,要是把“歌德”的名字去掉,其实是个嘴上打仗的故事,和宽容、和让路都没有关系,就是看最后谁嘴上占优。
因为有“歌德”和“批评家”,故事变得复杂。
所以孩子和我们的理解不一样是很正常的,除非他知道歌德是谁,歌德写了什么书。
另外,歌德的微笑,在我看来不是宽容不是正义,而是揶揄,和站在绝对高度上的俯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4-7 17:29:13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个故事,让我想起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是好朋友。有一次,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一起坐禅。苏东坡想起平日的较量,多是自己输,所以很不服气,就忽然对着打坐的佛印说:“禅师,我看你这样坐着就象一陀屎!”但佛印却接着说:“我看你就象一尊佛。”  苏东坡回家以后,高兴的对苏小妹说:“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因为我说他是一陀屎,他非但不敢骂我还说我是一尊佛!”苏小妹不以为然:“其实今天输的是你,禅师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屎,所以才看禅师如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4-7 19:34:52 | 只看该作者

re:7岁左右的星儿啊!太折磨人了。来...

7岁左右的星儿啊!太折磨人了。

来个难得,看这个:
呸!你个CNN!你以为弄两张假照片就能哄骗我们,就能代替CCTV在我们心中的神圣地位,没门!
接下来ABCDE的选择题,解读该句的真实含义,连90后都会糊涂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4-7 20:12:08 | 只看该作者

re:我觉得偶尔读读,会降低孩子以后的阅读恐惧...

我觉得偶尔读读,会降低孩子以后的阅读恐惧感,让孩子明白,语言不但有美好的讲叙,上口的诗歌,哪天某根神经搭上,也许可以领略不同的幽默.他们一旦能理解一个,也许自己试着编不同版本,不过,万变不离其踪,总是围绕让路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4-7 22:27:28 | 只看该作者

re:刚才也给儿子读了这个小故事,完了问他...

  刚才也给儿子读了这个小故事,完了问他“歌德被嘲笑了,为什么还要微笑?”答“因为别人批评了他,就是帮助了他,所以要谢谢。”又问“歌德为什么要让路?”答“因为他是傻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4-26 15:22:24 | 只看该作者

re:不妨找一个同意七八岁的正常的孩子听这个故...

不妨找一个同意七八岁的正常的孩子听这个故事,看他会怎样?
我想很可能他也不能很好地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4-26 15:33:16 | 只看该作者

re:今天才看到这个故事.楼上七岁多小朋友的理...

今天才看到这个故事.楼上七岁多小朋友的理解力已经很不错了,我觉得,我老公还在旁边赞叹呢!
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让孩子来演一演,如果你是歌德,你会怎么反击?当孩子绞尽脑汁说不出或者是答案不理想时,再告诉歌德的答案,这样他是否会有顿悟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8-3 15:26:55 | 只看该作者

re:小孩子看这个故事,首先看到的应该是歌德的...

小孩子看这个故事,首先看到的应该是歌德的机智,理解他的这一巧妙的反骂。这有趣的地方,让孩子明白了,他会觉得好玩,有兴趣去想,以后生活中也能有这种机智那就更好了。至于理解到微笑代表宽容这个层次,恐怕正常孩子十岁以下的也需要提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8-4 11:20:57 | 只看该作者

re:时间过得真快,何子姐姐这个贴一晃4个月过...

时间过得真快,何子姐姐这个贴一晃4个月过去了。我当时搜肠刮肚想了半天看过的歌德作品,没有。过了几天去图书馆给儿子借书,有一本叫"我看见了红狐狸",封面上却是一个碧绿的,觉得蹊跷,仔细一读,原来是利用补色原理逗小孩的。

书的前言介绍说,歌德去一家酒馆喝茶,靠着墙站在一个红衣红裙的女招待,特别漂亮,歌德很认真地看。女招待走开了,歌德的眼睛还盯在她站过的位置上。稍过片刻,歌德缓过神来,准备把眼睛移开,却发现在白色的墙上出现了一个绿色的身影,正是那女招待。回家一琢磨,提出了著名的补色原理以及少年维特之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6 04: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