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备工作
训练角落的环境布置一定要“素”,如果孩子东张西望肯定不好,把家里的画像摘下来,都老夫老妻了,还挂什么婚纱像啊!避开窗口,避不开挂窗帘,素的。
强化物,要强。别自以为是,“这么好吃的你都不喜欢话吗?”“昨天你不是挺爱吃的吗?”。观察孩子当时是否真的喜欢,如果可有可无,没用,就一定要换。让孩子自己挑,筛选,每个小节前都可以做。
明确当堂课的内容,这不是随即教学,要有计划,有记录。能让孩子知道哪就最好。自己明确地了解当堂课每个项目的辅助等级。提倡每个项目开始之前,讲出来:“这样做,你就跟我学,拍拍手,我会轻轻地提提你的胳膊,帮助你”,给孩子听,也给自己明确。
教具和强化物,备好,别乱,别让孩子抢去,干扰注意力。用后迅速收回,清理掉桌面,别让孩子继续“想入霏霏”。
过程中
开始时,领他进入,要愉快,不愉快,也要进去,进去后先引导做些小活动,渐渐地让他进入“战壕”。
操作程序不多说了。我近来的体会,也是被批评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节奏”。不好一下子讲清楚,最好找专家讲评一下自己的训练录像。
总体上来说,就是训练时,严肃-轻松,发指令-给与强化,辅助-等待-间歇,等等环节上自我的表情、语气、语调、姿态是有着强烈的变化的,时而紧张,时而欢快,该严格时,该夸张时,要让孩子明显能够体会到。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体会,体会到大人的各方面行为变化与自己的行为之间的关联。如果大人自己都“麻木了”,一张嘴,还张不大,随口甩一句“真棒!”,毫无发自内心的喜悦,你就很快觉得枯燥,孩子呢,自然就更容易觉得无趣了。比如,孩子一下子完成了任务,与他在你启动矫正程序后第二次在辅助下完成的,都给与强化,但这两种情况你的反应是应该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是与实际生活一致的。不这样做,孩子就体会不出变化,就会“做错做对都一样”。
训练中孩子出现问题行为:也和生活中一样,先确定是问题行为吗?关系大吗?自己定个底线,如不影响完成训练,忽视它。如果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