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早就想写,但好多想法一直没有成型。直到看了最近央视的报道之后。听到家长反映,以及在另一贴子里看到关于福建日报报道的议论,觉得应该从媒体和自身的角度谈谈体会。
我曾做过一些试图帮助弱者的采访。发出来之前,采访对象非常热情,但发表之后就没有反应了。连电话也没一个,当时觉得有点灰心。现在想想,我们有没有这样对待来采访我们的记者?人家关心你是不是应该的?是不是没有别的可报?当然不是。事实上,所有来采访的记者都会渴望做一篇受人欢迎、有影响的报道。大多数真的想帮助我们。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仁者之心是值得敬佩和鼓励的。怎么鼓励?我们没有钱、没有势力,我们只能以母亲的名义,给报社、给他们部门写信、找电话表示关注和感谢。这正是媒体记者应该得到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即使报道因为种种原因没发出来,我们也应该体谅,要有耐心,要感谢记者的工作,继续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
记者的报道有错误或者失实怎么办?这个问题应事先避免。要和记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使他把成稿先给你看。如果是专访稿,你可以直接要求,这是你的权力。记者不是专家,技术上出错很难避免。他也许很高兴让你把关。
如果已经公开发表的报道有问题,而且足以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要区别对待。最好先与作者沟通,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但一定要让对方知道他的失误何在。有些报道引起别人误解,其实也是多了一个解释和沟通的机会。但如果沟通失效又确实影响很坏,就向报社交涉要求更正。这是不得已,因为没有一个报社愿意这么做。还有就是以专业人士(比如医生、老师、)或机构的身份更有权威。
报纸的报道也许一时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们不要期待过高。从公众的角度看,谁有义务去了解一些整天哭哭啼啼愁眉苦脸的人么?这些人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媒体是一种资讯产品,必须考虑大众口味。你可以对人性中的善意有所期待,但不能强求。
最后 一个群体的社会形象来自每个成员的塑造 。我们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公众,要尽可能结成一体,坚持自己的利益争取更多的支持。这方面,田惠平、方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不必和她们一样做公众人物,但我们要做好妻子、好母亲、好公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