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778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对孤独》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15 23:2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老师们读《面对孤独》的时候,我给了她们一份作业,那就是要写出读后感。因为这阶段特别忙,我一直没有整理出她们的作业,今天终于整理完毕,把她们的感受放在网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最近,那些令我自豪的疗育师们又在写白崎老师带给她们的感受,等她们写完后我也会放在网上。盼望大家能鼓励这些小姑娘们,她们真的是非常了不起。



读《面对孤独》

高级疗育师  李国香

    伯纳德•瑞姆兰博士评价《面对孤独》时说:“假如只允许你购买一本有关孤独症的参考书,《面对孤独》正是你所需要的。”真的,这本书虽然没有在具体的训练内容及细节问题的处理方法上给你很深很具体的叙述,却在孩子发展的方向上给了你一条很宽的路,读完这本书,再面对孩子时,会觉得我们依然有希望。

我们都曾梦想,如果有一本书告诉我如此这般做,我的孩子马上就好了,但可能吗?琳•汉密尔顿在训练瑞恩的4年中,走过了多少哭泣、哀伤的日子,才能走到今天欢笑、舞蹈的日子,但后面还有多少艰难的路要走,她也不知道。她在十四章中记下的瑞恩每走几步的艰难告诉我们没有捷径,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得走。

琳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训练孩子的很系统的过程,包括面对孩子时我们的心理和首先要做的,及医疗干预、饮食干预及教育干预还有感觉问题及家庭问题的处理,更重要的是,琳告诉我们要从神那儿得到希望,主永远与我们同在,小瑞恩也是在众人的祷告中成长起来的。

在瑞恩的训练过程中,主要用的是ABA训练,琳说过无论医疗、食疗对孩子来说只是拥有了一种能力,而ABA的训练,别的什么都没用,ABA的训练是必需的。

训练孩子的过程包括训练内容的连续性和训练孩子的技巧及创造力。ABA强调的是内容的连续性及根据不同孩子做成的不同的步骤,如何延伸知识的宽度和深度。ABA里面还强调了强化物的作用,奖励他玩的时间,却又在他玩的时候干预了他,让他在玩中不知不觉中又学到了新的技能。ABA训练强调的是孩子跟随我们的指导走,我们不停的干预孩子行为,往往开始时或是训练一阶段后他们会产生一些抵抗情绪,我们便可利用琳在ABA替代法中提到的Greenspan方法中的地板玩耍方法。记得在给梅雪峰和刘雨辰一开始进行ABA训练时,他们一个是消极的抵抗,不学、不哭、不闹,另一个是积极的抵抗,又哭又闹又叫,我利用Greenspan法,把所有的玩具倒在地上任你玩,对这些对物感兴趣对人无兴趣的孩子来说,有玩具就行了,我陪他们趴在地上玩,跟随孩子的感受又笑又闹的时候,地上的玩具越来越少,剩下的几样我把它们移到了桌面上,在对孩子进行掰开揉碎了的ABA系统训练时,孩子便不再抵抗, 而在地板上也已学会了不少技巧。为了不使孩子厌烦,我们必须在训练中加入足够的玩耍,在陪他玩耍时,我们要表现出我们夸张的兴奋和快乐,真的,必须从心底有一份对孩子真挚的爱,才能使你的快乐感染孩子,同时激发他的快乐,并和你的快乐相融。在快乐中,孩子便不会再对训练有抵触心理。

或许ABA的系统训练会让孩子在许多能力和技能上有所提高,但往往感情方面还有那种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却不是这种掰开揉碎了的训练方法所能及的,琳在书中提到了要组织真实环境、发展的计划,给孩子一定的仿真训练,在真真切切的环境和感受中训练孩子,一些感情便会在仿真的环境中流入孩子的心中。我曾在大课上教过孩子们要爱老师爱亲人,通过儿歌、故事、图画等都教了,无论你如何提问:“老师病了,怎么办?”“妈妈为什么躺着?”……他们回答起来都没有问题。有一天上课时,我头痛,便趴在桌子上,正在上课的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十分钟过去了,他们还是端端正正的坐着。我特意得大叫起来时,只有李泽豪木然得用着上课回答问题的强调说:“打120,医生来帮忙。”我很伤心,我宁愿此时他们闹了或哭了,是因为他们在乎了我的表现,我的存在,他们有一点感情在里面,如果没有感情或学到的东西不会用,学的再多又有什么用?这件事和琳的话提醒了我,比许多设计一些情景训练孩子的感情和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晓晖对妈妈的感情是我和他妈妈在许多次的演戏中连出来的,他经常装病了我便要一直搀她往外走,直到晓晖在扶助下能找回妈妈。

在ABA的训练中韩晓晖、黄启辰都在学业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在对人的感情和兴趣上,却总是缺乏的,偌大的一个人站在他前面他看不见,他只看东西只看他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唯有用恒久的忍耐和满心的爱取设情设景地浇灌他们,期盼有一天孩子的能看着我的眼睛说:“老师,我爱你。”



《面对孤独》——拯救瑞恩行动读后感

高级疗育师  宋英春



    利用饭后的一段时间,读完了第三章拯救瑞恩行动,禁不住被书里面主人公的经历所感动,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看过这一章。字里行间的描述如同一幅幅画面,久久不能忘怀。

画面一:主人公托着疲惫的身体从诊所回到了家。

虽然心里面极其悲哀,情绪也坏到了极点,但为了拯救儿子瑞恩,他还是尽上了自己的那份责任和本分。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给协会(孤独症)打电话,请他们寄来有用的资料。然后又去打另一个电话,一边哽咽一边留言,寻求帮助。随着主人公的声声哽咽,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因为很多的时候,人就是这样软弱,悲哀,痛苦,无处宣泄,无处表达,还要忙着去做好多需要做的事情。这种心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体会,真可谓是深有同感。

画面二:上帝最能体恤人的软弱,他也深知人一切的需要。

在主人公情绪低落的时候,上帝及时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差遣好朋友桑迪来帮助她查书及其查阅有关治疗方法。上帝还给他们预备了去家庭观察自闭症孩子的训练过程,为拯救瑞恩开启了大门。更奇妙的是,当汉密尔夫妇需要钱时,上帝感动别的朋友为他们送来了够用的钱财。看到这里,我心里禁不住感谢上帝,眼里面流出了感恩的泪水。

画面三:前进的第一步

拯救瑞恩的行动开始了,治疗师的第一个训练项目是“过来”,但瑞恩无论如何不肯坐到椅子上去,竭尽全力反抗,又哭又叫,令人心痛,爸爸罗杰因不能忍受儿子受伤害的样子,躲到地下室哭了。但经过一刻的训练之后,瑞恩稍稍休息,而后主动回到桌旁,接着坐在椅子上接受训练,此时此刻,满屋子的人欢呼雀跃,掌声雷鸣。爸爸罗杰又一次泪流满面, 而这一次却是喜悦的泪水。他们胜利了,他们为拯救瑞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读着读着,我的双眼再度模糊起来。此情此景,此种场面我何尝没有经历过呢。回想沈飞川刚会发音时,我们几个老师包括家长,站在楼梯口,不停地为沈飞川所发出的音节而欢呼而喝彩,恨不得把孩子抛上天空,以示那种喜悦的心情。

喜悦的眼泪尽情地流吧,因为这是幸福的眼泪,这是让人得安慰的眼泪。但愿这份喜悦的泪水能够天天伴随着我们家长和老师。由此,让我们看见孩子们的进步,也由此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更美好的回忆。

雪中的脚印      

疗育师  徐蕾

翻完《面对孤独》这本书,想着我们中心的家长和孩子,我好像看到茫茫雪地里有一个特殊的队伍,他们正在艰难地跋涉着……路漫漫,雪依大,但他们仍有希望,虽然终点距离他们还有很长一段路。

是的,面对孤独,我们依然有希望;面对孤独,我们依然在微笑;面对孤独,我们更要不断学习。当瑞恩的母亲得知瑞恩患孤独症后,列出首先要做的十件事,其中“不断学习”对我的感触最大,虽然她说的是家长,但我想作为一个特教老师,更要不断学习,掌握最新最深的专业知识,学习用最好的方法打开孩子们的心扉,让我们的爱流进他们纯洁的心田,使每个孩子有个内在的改变,而不单是表面上的东西。

前几天,电脑课上,我跟韩晓辉和李泽豪玩了一段时间,看着他们的表现,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得难受。在电脑室,我首先装着说肚子痛,李泽豪没反应,韩晓辉则面无表情地说:“给你揉揉”,我知道这还是他刻板的反应,没有内在的关心。当我装头痛时,晓辉只是像回答问题似的说喝杯水,它没有把桌上的水杯给我,而李泽豪更让人伤心,他竟说打120。我又装作很冷的样子,他俩都说:“多穿衣服”,再没有别的行动,比如:他们可以给我找件衣服甚至脱下自己的衣服。我又装作饿了,他俩都说:“吃饭”,他们知道去厨房拿饭,但却不去做,只像回答问题。最后我示意桌上的一个米饼,这时发现晓辉一边拿起米饼放进嘴里吃,一边没感情地说:“你吃米饼。”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虽然我们应该高兴的是他们知道简单的关系,如:饿了就吃饭,冷了就多穿衣服,肚子痛就揉一揉……但我们看到他们的情感却很差。这是一个最难教最重要的东西——情感。所以我看到我的任务还很重,我们还有很多更深的东西要教给他们,这需要我们真的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不管我们困难有多大,只要能挖掘出孩子们内在的东西,使他们面对真实的情景或环境时,能把说和作统一起来,做出跟正常人一样的反应和行动,而不是只有简单的反应。比如:当我说冷时,他们不但说出多穿衣服,还会从周围找衣服,如果找不到,他会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披上,并且流露出那份发自内心的关心。要他们达到这一步,还需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还需走过艰难的路程。这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坚持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只要我们心中有足够的知识,我们就有方法引导他们跨过来。

我们教学的过程,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在雪地里步行——缓慢而艰难。但我们有希望,我们有信心,因为我们心中有神的爱!

雪地里的步伐虽慢虽难,但雪中的脚印却是最美的!



《面对孤独》读后感

疗育师   杨春燕

当我读到十一章《教育与交流的需要》时,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人早期教育的方向将决定他的未来命运。”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特别是在我看完了“Greenspan法”后,再回头看这句话,真的使我感触很深。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的孩子。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从婴儿起就在接受着行为的干预,受到各种不同的教育,会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在我们互相的交流中,学着各项知识。而想想自闭的孩子,他们不会交流,不会学习,也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行为干预的话,还谈什么未来呢?

在Greenspan法中提到的“地板玩耍时间”,就可以应用在我们的教学中,特别是在个训中。

为什么有的孩子一走进你的个训室的大门,就开始闹?

为什么有的孩子上课就是不肯坐下?

我们的孩子在个训中,每天面对的都是同一个人,而你总是在用一种方法教他,太死板、乏味,他们虽然容易刻板,可他们也会厌倦的。这些都是他们潜在的感觉在发挥作用。由于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只好借助于“行动”,从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行为问题。因此,我们要给他们一段玩耍的时间。这并不意味着放任他自由,我们正是利用这种玩耍的形式,训练他的配合能力及交流的增强。在玩中学,从任意玩——有约束地玩——有意义地玩,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我们训练的很大一个目的,无非是想要孩子的“配合”。“地板玩耍”着眼于关系,相信“如果没有持续的相联系的资源,逻辑判断,抽象思维等,大脑的更智慧的功能就得不到发展。”

我们的许多大课,就是融入了“地板玩耍”。

在音乐课上,可以用歌唱的形式把个训的知识唱出来,引发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在击乐课上,培养他的节奏感,手脚协调能力,更综合了单纯的歌唱和肢体的动作;在艺术课上,同样地,去把在个训上学的内容,用撕纸、画画、剪纸等方式表现出来。

在这些大课上,通过有意义的玩,更容易训练他们的配合力、双向交流、注意力等,为个训打基础。

“地板玩耍”在我们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旦发现他们持续出现烦躁情绪,则表示他们需要放松放松了。因此,我们在跟他们的接触中学会看懂他们,摸懂他们,了解他们要象了解自己一样。

要记住:

天下的每件事都有时间,每个活动都有季节……有时哭泣,有时欢笑,有时爱上,有时舞蹈。

你们不是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是恰好你们的孩子有自闭症。

我们只要心中存着希望,就不会失败!



语言及言语治疗读后感

疗育师    唐小艳

读过语言及言语治疗这段文章之后感受颇深,尤其是该文章所提到的“特意性”更是让我受益匪浅。“特意性”就是因事关孩子而特意去交流的行为。“特意性”是语言发展的关键。语言前或词汇前的特意性开始于单纯的兴趣、欲望或甚至对某事无兴趣:例如一个自闭症孩子跟在一个正常孩子的身后,就是为了看正常孩子手里拿的玩具车;如果一个自闭症孩子渴了,他往往会去拿杯子或者去抱暖瓶,把其给家长看;还有的孩子推开不喜欢的食物;再就是看到不喜欢的东西或场景就大哭大闹等。由此可以看出自闭症孩子在语言沟通和社交这两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而且没有建立友谊的能力,更确切地说连这种动机也没有,所以他们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

很多自闭症的孩子无语言,其实许多家长最初发现孩子有问题也是因为发现孩子不会说话。但孩子诊断后,家长及疗育师只侧重于帮助孩子发出声音,误以为孩子能说话之后,就能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发音固然重要,但这只是交流的一小部分,大家往往不在意语言发展的关键“特意性”,不会去确定孩子的想法是什么,不会细心观察孩子的特意行为,不会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孩子表现种种特意行为之后,没有得到家长及疗育师相应的反应,更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孩子就不会产生交流的动机。

怎样来对待孩子的特意行为呢?首先要评估孩子有哪些特意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会在什么场景下出现,以确定孩子的想法是什么。然后再寻找用以表达此想法的词汇前方式。没有语言的孩子,他们可以用神态、肢体语言或简单的手语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

语言训练从口形模仿到简单表达性语言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希望家长不要过多地依赖语言交流,不要认为孩子不会说话就不会与人交流。如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特意行为就是他们内在的交流方式,可以引导孩子把这种行为用肢体语言或手势表达出来。这就距离用语言表达更近了一步。不要忽视孩子的每一个特意行为。

有些自闭症孩子最终学会了模仿语言。模仿语言又分:即时模仿语言和延迟模仿语言。即时模仿语言是指孩子重复刚才对他说过的话。假如叫他“宝宝”,他会答“宝宝”。如果问他“你几岁了?”他会回答:“你几岁了?”他们不会对你所提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反应,只是在鹦鹉学舌。迟延模仿语言是指孩子重复以前听到的词语。假如你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请不要问我是谁。”假如你问他“家住哪里?”他回答“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假如你问他“早餐吃什么?”他回答“白象方便面,好吃又好看。”他们经常引用歌词或广告词来回答问题及表达自己的需要。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孩子理解力差,他们不能正确运用语言。

为了启发孩子语言表达及交流的动机,可以利用孩子的“特意性”,设置场景,来激发孩子主动表达的动机。例如:把孩子特别喜欢的玩具放在他能看到而又拿不着的地方,这时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我要玩玩具”。再例如:抢着吃孩子特别喜欢吃的雪饼,这时就引导孩子说“不要吃我的雪饼。”再例如:给孩子一份饭菜而不给他勺子,这时就引导孩子“给我勺子”。

作为疗育师和孩子的家长,有责任和义务每时每刻去观察孩子特意行为的表现。不要放过孩子想和你交流的每一次机会。

一部分自闭症孩子存在“言语障碍”,即当想说时却没有能力说,不想说话时,他们却能说,由于孩子存在口语障碍,终日几乎保持沉默,但兴奋时,却呜呜呀呀说个不停,他们发出的声音让人难以辨别。

同是无语自闭症患儿,他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其障碍表现不仅不一样,而且他们的参与程度、训练的接受方式、能力也不同。疗育师应因人而宜,设计不同的训练情景,使用不同的训练策略。我相信在神的看顾下,将有更多无语儿童发出有意义的音,说出有意义的语言,来荣耀神的名。



读《面对孤独》——感觉问题  

疗育师   吴晓伟

如果手破了,任血流。

如果看到美丽的风景,不能发自内心的感叹。

如果听到优美的旋律,而不能为之雀跃。

既使通过努力,完成了一项任务,也不会产生内在的成功感。

谁会认为有这样的人呢!但我们的自闭儿童就存在着这样的感觉问题,他们不光痛感不明显,也不能体会内在的感觉,更不能感受事物的美好。

所有人都是通过感觉来感知周围环境,用来帮助我们破译生活经验。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就像是我们的向导一样,随时都在向我们传达着信息,但假设我们的向导出了问题,不准确,向我们传达了错误的或是夸大了的信息,那我们就会成为感觉紊乱的人。

有些人的感觉不敏感,这就妨碍了他们从感觉获取线索。而另一些人则过分敏感,这又使他们对刺激反应过度。对自闭儿童来说,大多数都有至少一种感觉问题。象李博文,只要进房间,就要脱鞋、袜子。这就是他的触觉敏感,使他觉得穿袜子不舒服。还有经常斜着眼看东西,或用手指戳眼睛,他的感觉告诉他这样看很好。还有味觉的过度敏感,挑食,不肯吃菜,甚至一丁点儿的菜掺到饭里,他都能尝到,然后吐出来。在这一个孩子的身上就出现了好几种感觉异常的表现。但无论孩子存在一种或几种感觉失调的问题,这些失调的感觉问题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各种功能,甚至是学习上。例如:有的孩子对声音敏感,有一点点的声音,就会使他分神,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他的一些错误的感觉信息,告诉他一些事是危险的,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安全的,他就会逃避这种环境,甚至为了逃避而变得产生强烈的情绪问题。这都是因为他的向导错了,所以它所做出的决定也是错的。

感觉失调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孩子的学习能力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受刺激的程度。如果孩子的感觉过度敏感,使他不肯去尝试新的事物,那他的身体就会刺激不足,这样,他对周围环境也会注意的不够。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感觉被过度刺激,又有可能变得反应过度,以至于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这些感觉问题都阻碍了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当然,作为老师或家长就该寻找合适的、最适宜于学习的中间地带,使孩子处于过度刺激和刺激不足之间恰当的平衡上。这并不容易,需要老师或家长来为孩子做一套完整的评估,来进行治疗。恰当的疗法不仅能克服他们的感觉问题,甚至有助于提高其功能水平。一个良好的感觉计划能对孩子的功能产生巨大的变化。而通过秋千、蹦床、滑板、大笼球、滑梯以及玩具等,老师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觉,并控制自己的感觉。有时老师或家长可以小心地让孩子接触负面感觉,来减少他对其的敏感,从而使孩子的感觉系统正常起来。因为孩子也要靠自身的感觉来感受这个世界,感知周围的环境。孩子没有一个正常的感觉系统,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象书中写的“如果没有感觉,你的大脑就会成为被头骨所禁锢的永久囚徒。”所以,作为老师或家长就不能只注重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感觉问题。感觉异常真的是自闭症儿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疗育师  王燕

   《面对孤独》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其中的一句话——“你没有一个自闭症的儿子,你有一个儿子恰巧得了自闭症。”

    的确是如此,咱们的孩子不是一个天生的自闭症,是无意间得了自闭症。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最重要的是父母们给与他们的一切都是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比如从家长的最细微的言语中,你可能说了某一句话就会给孩子某种不好的反应,可以说家长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孩子,你就是一面镜子。

    咱们确实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可能我们一提起自闭症,有人就认为是那样的可怕,觉得没有一点儿光明,没有一点希望可言。有这种想法的认识错误的。我了解家长们的心情是怎样的,面对一个自闭症的孩子,这一现实是太残酷了,是无法接受的。可家长总不能整天地抱怨,而忽视了你现在的所得。其实,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好好教导你的孩子,做到不浪费每一秒钟,我相信孩子们的前面都是一条宽广美丽的道路,但现在就是怕家长没有时间的紧迫感。自己的孩子已经得了自闭症,还像没事的人一样,来到中心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教自己的孩子,或者认为跳毯、玩玩具这一时间的安排都是无用的。甚至有的家长之间竟可能闲聊。这样的家长真是太不现实了。他们现在正需要你的教育,而你却不知自己的目标如何。试问,你自己都不知怎样教你的孩子,没有一点儿时间感,还如何要求老师,要求别人去教你的孩子呢?

    其实,咱们的孩子,不是不可教,关键是在于你怎样去教,如果你的教育方法合理得当,相信孩子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卷。虽然你有一个自闭症的儿子,但你能从他的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可以说,他也是你的老师。

    还是我看到的那句话:“你没有一个自闭症的儿子,你有一个儿子恰巧得了自闭症。”



读《面对孤独》有感         

疗育师  陈雪正

    一本《面对孤独》让我对自闭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不管书中所提到的ABA疗法、饮食干预,还是生物医学干预和感觉问题等,都让我有不同的体会,但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维持家长和老师关系的平衡。

众所周知,自闭症的病因不详,治疗不明,因此也就需要不一样的医患关系。而维持这种关系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种关系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孩子。而怎样去维持这种关系的平衡,又不单单是一方面的努力,他需要老师和家长彼此的理解、尊重、接纳。

书中讲述了一个安德斯部落中一位低地母亲是如何从险峻的高山上救出自己被山地人绑架的婴孩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单单表明母亲的一种决心,而我们更能感受到的是一个母亲对孩子那种深沉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所有的父母是一样的,即使我们的孩子得了自闭症,我们依然爱他,不抛弃他,甚至给与他更多的爱。而作为一个自闭症孩子的老师,我们爱这些孩子,我们从心底里希望中心的每一个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希望他们早日走出自闭。我们宁肯失业,也不愿意有这样的孩子。甚至我们走在大街上,偶尔碰到一位准妈妈,我们心里都会想,希望他有一个健康的宝宝。父母和老师都爱孩子,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而父母和老师的关系不平衡,也有诸多原因。例如对同一行为问题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是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等,这些都足以让家长和老师的关系不平衡。如果一旦出现这种关系上的不平衡,最大的受害人是孩子,那怎样去做到老师和家长关系的平衡呢?作为老师,我深刻体会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对老师的鼓舞有多大,让我在教学中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热情去感染孩子。但我们难免会听到一些令人心寒的话,看到一些令人气愤的行为。这些都真的让我们老师很难受。我通常都采取自我安慰。我会想,我们的难受、委屈,在家长要面对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痛苦面前,真的不算什么了。而作为家长,要抽时间跟老师沟通,把你的一些疑惑和建议告诉老师。要信任老师,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能成为好朋友,都能在同一条战线上为我们的孩子奋斗,那该多好!

维持老师家长关系的平衡,毕竟不是说像注射点滴一样,只要按医生所说的时间剂量来注射就好了,而是一种感情的交流。但为了孩子,让我们都彼此理解、尊重、接纳吧!让孩子来教会我们,改变我们,我们一块来领孩子走出自闭,相信明天更美好!



读《面对孤独》后有感——坚定的信心是成功的基石     

实习疗育师     马平

    读了《面对孤独》后,我感慨很多,其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瑞恩的妈妈和爸爸非常的坚强,无论瑞恩的情况怎样,他们都满怀希望,抱着坚定的信心来探索对瑞恩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那么面对自闭症儿童,我们怎样建立起坚定的信心呢?

当自己的孩子被诊断患“孤独症”时,大多家长都不愿也不能接受这种现实,但这样并不能改变现实,我们应像瑞恩的父母那样逐渐接受这种事实,虽然也被情感所困扰,但同时努力去了解这种疾病究竟是什么,因为他不同于多数儿童疾病的处置方法,我们不能指望只给孩子打针吃药,病就会好。如果家长真的爱孩子,想要帮助孩子,就必须接受事实,并且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的学习治疗自闭症的相关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有关自闭症的一切事情都趋向于转为某种过程,查找病情并且加以理解的过程,启程后开始接受现实的过程,以及治疗自闭症的过程。许多治疗自闭症的途径可能会令你一时应接不暇,可是只要你心中有信心,有盼望,在你准备就绪后,就开始去探索力所能及的事吧,每个过程都要一步一步前进;你会发现,自己对未知事物的焦虑正转变成对孩子未来的殷切希望。

我们还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给孩子摄像,摄下孩子的日常活动,如吃饭、玩耍、说话,孩子状况好和差的时候都要摄下来,这对保持希望很有用。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还有利于训练,及时总结经验。

我们还可以去了解那些在这条路上比你走得更远的孩子的家长,并能被他们的成功所激励,但在孩子不能“同日而语”时,可能会引起失望,但我们仍应有积极,信心十足的态度,与他人保持联系,或许我的态度无法改变现状,但总能改变我的如何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们应记住,我们的孩子时刻需要我们正确的选择来帮助他康复。

对未来抱有希望很重要,能生活在今天甚至更重要,如果将生命浪费在渴望“明天”可能到来的结果,我们就会失去今天的乐趣,我们要抓住每一个今天。

希望是我们每天要做的选择,正因为有了希望,才有信心,才能促使我们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我相信自闭儿的本来自我并没有被剥夺,我们要有信心,去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成为他们自己!



        《面对孤独》读后感       

——保持希望

实习疗育师   常建英



   天下的每件事都有时间,每个活动都有季节……有时哭泣,有时欢笑,有时哀伤,有时舞蹈。当我在书中看到这句话,心中感慨万千,这不就是每一位家长正在走的心理路程吗!

《面对孤独》是一本很有价值性、参考性的书籍。关于孤独症问题,其概括性很全面的个人故事,琳·汉密尔顿及家长在共同努力下成功将自己的儿子瑞恩带出自闭症的过程,那么是什么让他们能够走到这一步呢?从一开始当他们接受自闭症这个事实时,希望就是琳和所有家长孤独症旅程的地标。无论孩子的自闭症有多么严重,父母的爱总会促使他们把孩子的需要置于自己的需要之上,从未放弃——挫折中孕育希望。

我来以琳1个多月了,心情时好时坏,这份工作在精神上给我很大的压力,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群非常特殊的孩子。我常常有害怕的感觉,不敢面对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不敢去看他们的眼睛,那是一种没有思想、没有活力的目光和母亲们无奈的眼神,让人的心都会疼,尤其当你看到他们辅助孩子们一遍遍重复着大运动、精细,教口型时的情景,你会由衷的感到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的,当他们发现孩子们能够多说一个字,多模仿一个动作时,有了一点点进步,你会发现在他们的眼中会出现一种亮亮的一闪一闪的东西,是眼泪,是坚持中幸存的希望。

琳及他的丈夫罗杰是生活中的强者,他们共同攀越这座险峰,坚持不懈的征服前方出现的任何挑战,他们所做的努力、智慧和对成功不懈的追求都会深深的吸引你。

真爱是不惜代价付与行动的荣誉。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对未来抱有希望是非常重要,能生活在今天甚至更重要,如果将生命浪费在渴望“明天”可能到来的结果,我们就会失去今天的快乐。我时常看到一些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可自己都在等,等什么?等奇迹出现吗?对孩子我们要有明确的希望,不要摒弃它,假如仅仅因为别人说不可能,你就选择放弃,那么你没开始就已经被打败了。可是,琳给了我们希望,想想孩子们现在一点一滴的变化,我们又可以重新燃气希望,重新获得前进的动力,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曙光就在前面,看你如何选择希望,不是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吗?

我想前进路上困难重重遍布危险与障碍,只要我们可能向前迈进一小步,我们就离成功近一小步,虽然旅途艰难并且筋疲力尽,付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可是我们一定“成功登顶”。

       





2#
发表于 2003-1-16 01:03:37 | 只看该作者

Re:《面对孤独》读后感

记得小玄第一次到医院做智力测试时情景,福建省一位鼎鼎有名儿科医生一边写病例一边头也不抬地说:像这种弱智的小孩。。。相信所有自闭症家长都有过这种被判无期徒刑似的痛苦,都流泪走过回家的那段路。



       可是即便最无助的时候,我们也坚信:我们的宝贝不过只是生了一种病,他迟早会好起来的!他就象缓缓行进的列车,仅仅是晚点了,但迟早会在我们的呼唤声中进站的。小玄妈妈说:即便我儿子是个木头,我也一定要把它雕成个器。于是我们奋力奔走,四处求助,于是我们来到了千里之外的以琳。



      谢谢你们,年轻的老师!谢谢你们陪我们在雪地里跋涉,和我们一起寻找那些迷路的羔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3-1-16 08:13:21 | 只看该作者

Re:《面对孤独》读后感

感谢方老师为我所作的一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3-1-16 14:42:14 | 只看该作者

Re:《面对孤独》读后感

此书何处有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3-1-16 14:45:55 | 只看该作者

Re:《面对孤独》读后感

可向北京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办理邮购。请登录他们的网站了解详情:www.autism.com.cn



博博妈妈

-------------------------------------------------

1999年2月1日出生的博博,神的手托住他创下从六楼坠下而大难不死的奇迹,我要伏在神的面前求神引领他为他再创更大的神迹!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jiqing 重新编辑於 2003/01/16  14:46:52</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3-1-17 12:41:51 | 只看该作者

Re:《面对孤独》读后感

请教以琳的老师



这些疗育师们真的很了不起,看着她们有感而发的文字,可能令我们很多做家长的汗颜。《面对孤独》一书我还没读到,我会用心去读。



这里要特别感谢宋英春老师,博博在以琳做测评时曾对宋老师有“报复”性举动,宋老师平时应该多次遇到过这种情况吧,所以“大人不记小人过”。这里想请教以琳的老师:象这种情况,对付这种情绪问题,你们都会想到哪些预案?博博在幼儿园让老师经常困惑于此,她们常对我悻悻然地说“好心得不到好报,不管他的老师倒没事。”博博是很容易带亲的孩子,但情绪上来时他是失控的,怎么干预或者说引导孩子呢?



请多多指教!



博博妈妈

-------------------------------------------------

1999年2月1日出生的博博,神的手托住他创下从六楼坠下而大难不死的奇迹,我要伏在神的面前求神引领他为他再创更大的神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RD 该用户已被删除
7#
发表于 2003-1-18 00:16:5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3-1-18 15:52:07 | 只看该作者

Re:《面对孤独》读后感

感谢方老师以及以琳的教师!

我将你们的读后感打印下来,好好地看了看,特别有想读这本书的愿望。

我想请教吴晓伟老师,象李博文这样的斜着眼看东西、味觉的过度敏感(挑食、不肯吃菜)这些感觉异常,该怎样来做训练和引导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4-10-18 21:25:45 | 只看该作者

Re:《面对孤独》读后感

<img src="images/icon_smile.gif" border=0>看了各位育疗师的读后感后,使我受益非浅,同时给了我一份自信.相信有爱,奇迹就会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12-1 13:00:07 | 只看该作者

re:今年6月份,在北京六院拿到孩子疑似ZB的...

今年6月份,在北京六院拿到孩子疑似ZB的诊断书后,我彻底懵了,我最疼爱的孩子是这样,我完了,一切都完了,我本以为我这一生的奋斗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过得更好一些,这下,让我觉得我前面30多年的努力都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不想吃不想喝,难受了一周,体重下降很多(以前是怎么减肥都没有效果的人),欲哭无泪,真的,我真想自己能大哭一场,好发泄一下心中的郁气,但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因为这个能大哭一场,当时沉痛的心情无论怎么掩饰都让同事一眼看出。几天后,我翻开了从六院买回的这本《面对孤独》,一口气看完后,就释怀了,心头的石头轻了许多,我想我是看到了一些希望,明确了一些思路下步该怎么做吧,真的,是这本书在心里安慰方面对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推荐给了其它人,特别是刚刚知道ZB和还要纠结疑似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家长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1 10:3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