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274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略谈生活中的教育训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5 12:4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训练教育孩子,是大家都有共识的。我在“乐乐进步”中,零零星星也写过一些,稍微整理一下,供大家参考。

(一)结合情境,随时都做合适的陈述给孩子听
    任何时候,在家里、外出、坐车等等时候,结合情境,随时做合适的陈述给孩子听。“合适”的意思,指的是陈述的句子难度,要切合孩子的能力,略微比他现有的能力高一点点。小时候,在外面玩,“起风了”“下雨了”“月亮那么圆啊”“公共汽车上(下)坡喽”“一辆油罐车开过去喽”,等等。从难到易。
    当乐乐骑着自行车和我在运河沿岸公园同行的时候,迎面刮来了风,乐乐眯着眼睛对我说“这么大的风呀”,或者是“下雨了,我们回家拿一个伞”、或者是“自行车上坡喽”。这些都是一直来对他结合情境多做陈述积累下来的。

(二)把桌面教学内容和具体生活情境及时关联
    桌面教学中的认卡片、说句子、认颜色、数数等等,及时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
教乐乐点数的阶段,我们爬楼梯,都和乐乐一起数每一段楼梯:1、2、3、…8,几个楼梯呀?8个楼梯。这样子把按顺序数数和数量关联起来。
    教点数和目测数数的时候,我们时常在剥瓜子个他吃的时候顺便教。瓜子是他很爱吃的,给孩子时常吃些瓜子也很有好处。把瓜子嗑在手心里,3、4颗、4、5颗,让他目测数数准确后奖励。这下可就来劲儿了。
    比较小的时候,教他“快”、“慢”、“预备开始”之类的认知点,是我们用手把住他的小自行车推他玩的过程中来教的。我说“你说预备开始,爸爸就推你”,乐乐发命令,我推,问“要快快推,还是慢慢推?”或者,先慢推,说“爸爸慢慢推”,然后逐渐加快,说“爸爸变快啦!”
    至于“追赶”、“追上了”、“在后面了”、“在前面了”之类的概念,趁他骑小自行车和我一起在外面的时候,制造场景来互动教孩子。一会儿前,一会儿后地和他玩。

(三)把视频中的内容和生活情境及时关联
     天线宝宝全套中,有很多现实生活场景。有母子三人坐火车去格拉斯哥的、有一家子住在小船上,小船里从卧室、起居室、洗手间一应俱全的、有孩子们捡鸡蛋的、摘草莓的、捉迷藏的、学溜冰的、喂企鹅的、打保龄球的。好多。(建议大家上淘宝买那种卖家自己烧制的碟,便宜,质量也好,全套,当然践踏知识产权啦)
    一边看一边解说之外,及时带孩子去尽量相应的现实场景,然后复述,对提高认知比较有效果。我们带乐乐去运河坐“水上巴士”、特意做“头文字D”火车去上海登东方明珠塔、去动物园拿小鱼喂海狮、到体育馆看打保龄球,等等。这样对照起来,孩子比较容易理解和他陈述过的内容。
    现在看迪斯尼的一些动画片,有米老鼠喂海狮的场景,让乐乐回想起我们带他去动物园买带鱼喂海狮的时候,看完了就要求妈妈再带他去动物园喂海狮。
2#
发表于 2008-1-25 13:59:38 | 只看该作者

re:好贴,支持一下。好多人把ABA等...

好贴,支持一下。

好多人把ABA等同于table-top教学,实际是一种误解。Table-top更多应用discrete trial teaching教学法,但时间再多,也是有限的。而抓住一切孩子感兴趣的机会,及时进行教育,这是incidental teaching方法。Dr Lovaas就反复解释为什么要每天8小时进行教育,因为正常孩子天生具备学习能力,每天除了睡觉以外,任何时候都在学习;而我们的孩子只能靠教,也就只能随时随地创造机会,抓住机会,才有可能追上同伴。

我知道大家都很相信机构训练,可机构之外,自己也可当个好老师,象楼主介绍的这些方法,自己做起来就非常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25 16:00:37 | 只看该作者

re:平时,我也在努力地这么做,但没有...

    平时,我也在努力地这么做,但没有楼主这么有“智慧”,引导得也没有这么细心。看完,收获不小。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29 11:48:47 | 只看该作者

re:非常赞成楼主的做法,曾经到上海华东师范大...

非常赞成楼主的做法,曾经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去听过台湾的黄慧珍教授关于“发育迟缓儿童的语言教育”一课,其中心思想就是与楼主相同的“情景教学法”,我在这半年的教学中觉得还是很有帮助。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无锡阿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21:46:53 | 只看该作者

re:在生活中教孩子,比较重要的一点,也是RD...

在生活中教孩子,比较重要的一点,也是RDI提倡的,那就是“陈述”多一些,“提问”少一些。为了量化以便于理解,Dr.Gustein指出,不妨“陈述”80%,“提问”20%。

我认为非常对。很多家长,喜欢随时提问,而且是“逼问”。家长的心理可以理解。那就是孩子答对了,心里舒一口气;如果答不上,家长就气急,非要逼到答上来为止。

孩子答的对,未必就理解:有时候孩子会记住答案,有时候会凑答案。孩子答不上来或答得不对,未必就一点都每理解:他可能有些理解,但是没能表达出来。

这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提携”(我觉得这个词比较贴切)。孩子有困难,就给他“架设”句子的桥梁,让他填空。

多陈述,也不能不顾孩子的状态来陈述。孩子注意力没和你保持住的时候,说了没用。要让孩子和你保持注意力,就需要采用语气、语调、表情、肢体辅助等方式让他关注过来。

提问多,孩子受挫。陈述多,孩子放松。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心态平和地多陈述,总有孩子掌握的时候,回报的时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5 19: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