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攻心为上>>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训练实用手册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16:01:03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三章:社交心理5:心灵解读的能...

第三章:社交心理

5:心灵解读的能力


[选自"从孩子的视角看自闭症"]

"对社会性信息的误读"

        对社会性信息的理解,源于社会性兴趣、共同关注、社会性情感的相互交流行为。这些核心技能是所有社会性学习能力的基础。社会性理解能力的发展,也需要认知方面的灵活性。孩子在共享性的社会活动中,和他人之间进行观点、体验、想法和情感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社会概念。对于自闭儿来说,社会概念是有具体化的感知信息来驱动形成的,这就限制了他们推理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需要抽象性社会概念的发展和观点获取能力。这就导致了自闭儿有限的社会理解和以自我为导向的、不能虑及他人观点的行为模式。
        图2.2表示了四种社会性信息。左边的两个信息是肢体方面的,它们的含义可以从观察得到的社会行为中推断出来。右边的两个信息,虽然本质上也是肢体方面的,但是需要对心里状态进行理解,才能推断其隐含的意义。自闭儿通常能够理解左边的两个信息,因为它们可以和观察得到的行为联系起来。但是他们就较难理解右边的两个信息,因为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下面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个区别:
       
                        过来                        我不知道
                        嘘,安静                我喜欢你
                图2.2  心智理论的图示
       
        9岁的Michael正在努力理解一些心理状态的概念,比如“思考”或者“懂得”。有一次,他和老师正在进行故事串连。他们在看一张图片,图片中一个小女孩拿着一根铅笔靠近脸部,正在想准备画什么。老师问:“这个小姑娘在干什么?”Michael回答说“在想事情。”老师问:“她在想什么?”Michael回答说:“她在桌子边上想。”老师又问了一遍,强调了“想什么”这个字眼。Michael回答说:“她在书桌边,拿着一根铅笔在想,桌子上还有一张纸。”Michael不理解他人是有“想法”的,这个想法会影响他人对行为的观察,所以,他难以理解老师的问题。

        Nathaniel在幼儿园里参加一项集体活动。老师不小心被积木绊倒了,膝盖着地摔了一下。其他孩子都表示出关心的样子,但是Nathaniel却笑了。课后,其他孩子都在清理教具,但是Nathaniel却把积木摆成老师摔倒后的排列方式,然后表演了三次老师跌倒的样子。第一、二次,他都笑了。第三次,磕着了膝盖,他就揉了揉。然后他走到老师面前,揉揉她的膝盖,说“怎么样?”Nathaniel需要去体验这种肢体的疼痛,才能对情景进行理解,并表达出同情的心理。

        Jared已经8岁了,他学习了如何去理解他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他的老师帮助他去“看出”人们在“感到**的时候,会做什么”、“感到**的时候,看起来会怎样”、“感到**的时候,会怎么说”。Jared逐渐地会识别家人和朋友的感情了,也会对这些感情作出一些评价。大家都为Jared在社会性意识方面的进步感到高薪。有一天,Jared问他的老师:“我能不能通过镜子里的我,来看出我在想什么?”对他来说,还是没有真正理解隐藏在表情下面的感情到底是什么意义。
        缺乏观点获取的能力,自闭儿就难以预测他人的行为,进而寻求可以预见的社会性交互。不理解诸如他人心理状态之类的社交概念,他们就难以在持续进行的社会性交流活动中,做到随时跟进、预测并调整自己的言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16:03:33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6:只凭兴...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6:只凭兴趣


[选自"从孩子的视角看自闭症"]


5岁的Mark喜欢数字。如果他自己选择的话,他就会把在学校里的时间都用来写数字。Mark的协助小组在第一次碰面的时候,老师带来了一份Mark写的数字表(从1到482,行列都很整齐),她说Mark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业任务,但是不能参加小组讨论,也不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协助小组都想弄清楚为什么。通过对Mark行为爱好的分析,他们逐渐理解了他的学习能力和社交方面的困难这两者之间的反差,也理解了为什么和同伴交流对他来说很困难。这些情况的了解有助于他们针对Mark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Mark专注于对他来说有意义的信息,而漠视那些对他来说没有兴趣的社会活动。他的数字图表是重复的、组织化的、可预测的、视觉的、并且是很具体的,这就能够让他保持注意力。他对这个特定项目的喜爱,对于自闭儿的学习模式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数字的本质就是模式化的、序列化的和无限有规则的。对于数字、字母、书本、电脑和录像片――也包括某些可操纵的玩具和其他玩耍方式,这些包含同样特点的事物的喜爱,在很多自闭儿身上有所体现。
相反,正常的社会性交互行为是不可预测的、动态的和随机的,是需要灵活性和社会理解能力的多重感观体验过程。对这种强烈反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自闭儿在社交方面的困难,并制定帮助他们进步的指导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16:06:39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三章:社交心理9:喜独处,...

第三章:社交心理


9:喜独处,不合群

[选自"从孩子的视角看自闭症"]


"独自玩耍"

孩子的玩耍方式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社会体验的理解。孩子们会探索如何去玩玩具和其他物件,重演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自闭儿的玩耍能力也是了解他们理解内容的一扇窗口。他们重复的玩耍方式,反映了对创造性玩耍的理解非常有限。这个观点通过一个针对100个自闭儿活动爱好的非正式调查得到了证实。最常见的反馈包括:玩肢体游戏、玩电脑、看录像带、看书、玩拼图,以及精细把玩的游戏内容(Quill,1997)。这些游戏,都是可以用同样的方式一遍遍来玩的,或者某些信息总是会以同样的方式重复出现(录像带)。下面的场景也表现了这些特点:
        3岁的John能够独自玩上几个小时。每次他玩沙子的时候,总是让沙子从指缝漏下来;每次玩积木,总是排成精确的一排;每次看书,总是逐页去数页码。在各种情况下,John的游戏总是由可以预见的行为组成的。

5岁的Eric喜欢玩小汽车,但是玩法和同龄的其他小朋友不一样。Eric的玩耍方式可以描述成“一个玩具,一个动作”。Eric专注在小汽车的一个特性上,并且重复一个动作。正常的孩子通常会对小汽车能干些什么感兴趣(比如,开汽车,快快开或者慢慢开),或者和其他玩具联系起来(比如,用来运人或者运货),但是,Eric只会重复地旋转汽车轮子。

6岁的Polly独自玩的时候,会很精细的重现书本或者录像带里面的内容。他按照故事书中一行行的描述,用玩具来重演故事。重演过程每次都准确一致。

4岁的Justin正在学用多种方法来玩橡皮泥。一开始,他喜欢把橡皮泥切成小球,然后排成一排。他的老师和学龄前的小伙伴们,教他可以用各种动物和字母形状的模具来做出各种东西来。老师没有直接参与活动的第一天,她观察Justin在用字母模具玩。几分钟后,他就用橡皮泥拼出了Mighty Joe Young,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的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16:11:32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一章:注意力问题11:多样活动...

第一章:注意力问题

11:多样活动同时进行时注意力的分散


[选自"从孩子的视角看自闭症"]


"社会性游戏"


社会性游戏是复杂的。孩子要探索玩具和活动器具的用法,观察和模仿他人,并且和同伴进行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在正常发展的孩子身上,所有这些元素都能够灵活地同时展现出来。社会性游戏还需要对他人观点获取的能力、互惠性和创造性。要把所有的这些要素整合起来,对于自闭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下面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7岁的Frank在别的孩子进行结构化的活动时,会看着别人;在他们进行非结构化的活动时,他就一个人玩了。只有当其他孩子在同时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还能关注到他们在干什么。当所有的孩子在做不同的事情时,他就选择独自玩耍了。

6岁的Tony努力想学会如何在休息的时候和小朋友们玩。他想和同伴们打交道,可是他总是从他最喜欢的电影“音乐之声”开始说起。每天,他总是重复地问小朋友们关于“音乐之声”的问题,当他们答不上来或者不理睬他的时候,他就很恼怒。Tony不懂得他感兴趣的东西,小伙伴们并不感兴趣。而且,他感到需要一些社交技巧来度过休息时间这一点,对他来说是一个很难承受的困难。

8岁的Kenny在放学后经常和同学们参加一些活动。他们去游泳、滑冰、骑车或骑马。而且,他们也去图书馆、儿童博物馆、电影院。他妈妈发现这些活动都能让Kenny和伙伴们一起进行体验分享,但是不需要他们之间发生交流合作和交谈。任何需要合作和交谈的活动,对Kenny来说都比较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17:05:09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14:不善...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14:不善于理解情感,更不善于表达情感

[选自"从孩子的视角看自闭症"]

        "社会情感关系"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相互感兴趣和有意义的交互行为来建立的。自闭儿身上体现出来的学习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交互行为的体验和理解。他们只会注意到用比较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情感,而忽略比较细微的社会性情感信息,也会误读他人的信息。他们会在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社会性信息之间,建立非常具体化而且通常是不正确的联系。这些误解,可以导致自闭儿异常的、无法解释的情感反应。
自闭儿身上体现出的感观敏感性、焦虑、受迫的仪式化行为,更加使得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复杂化。对于声音的敏感或者触摸的敏感,影响到他们和他人交互中的舒适感。感观敏感性导致了从他人身上寻求安全感的异常方式;对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依恋可能用异常的方式表现出来。焦虑和受迫性的仪式化行为也影响了互惠性交流活动的质量。所有这些要素都影响了有意义的、愉悦的人际关系发展。正如下面的例子所示,孩子的家人、老师和朋友,在这方面都会遇到挑战:
        3岁的Justin非常依恋妈妈,妈妈留着棕色短发,戴着眼镜。在学校里,当一位棕色短发和戴眼镜的老师抱着Justin的时候,他感到很舒服。而对其他大人,他都会哭。

4岁的Joshua非常依恋家人。当家里的任何一个人离开家的时候,他都要哭闹一下,表现出分离焦虑。以至于只要车库的门有点动静,他都会爆发出来。他的学前班老师在学校里做过一张叫做“谁在上学;谁回家了”的图表。当孩子上学的时候,老师把孩子的照片放在“谁在上学”栏目里;放学的时候,就把照片放在“谁回家了”栏目里。这个方式可以让Joshua在学校里表现得比较平静。所以老师就想到也做一个“谁在家里;谁出去了”的图表放在Joshua家里。第二天,当Joshua的家人外出上班的时候,Joshua又哭了,他的妈妈就把他带到这张图表前,把爸爸的照片放在“谁出去了”这个栏目中,Joshua马上就安静下来了。他指着“谁在家里”栏目中的“妈妈”和“Joshua”,确认他们还是在家里的,所以表现得很好。以后,家里就一直用这种方式,来让Joshua知道,所有人离开家,总是会回来的。

5岁的Leslie喜欢看录像带。当她和家人看Bambi的录像时,妈妈和她讲述着故事情节和感受。因为Bambi是一个悲伤的电影,所以这个电影名称不久就成了Leslie对于“悲伤”的定义。所以,当她感到悲伤的时候,她会说“Leslie很Bambi。”

7岁的Tom不会说话,2年前他的妈妈去世了。他的语言理解能力有限,但是他的教学小组还是认为向他解释清楚妈妈不在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他们整理了一本家庭成员的相册,在妈妈的照片旁边,画一个“悲伤”的像形符号;在其他在世的家人照片旁边,画一个“快乐”的符号。Tom每天在学校和家里的时候,都带着这本相册。几个星期之后,爸爸提到说,每天晚上Tom上床睡觉的时候,都要拿着相册,并且翻开在有妈妈照片的一页上。

Ricky在幼儿园喜欢和一个特定的女孩一起完成拼图游戏,他最喜欢的拼图是一只小鸡。Ricky很喜欢做这个游戏,每天都要她一起玩这个小鸡拼图。很快,他变得一天要和她接近数十次,并且笑着说“小鸡、小鸡。”他最后变得一看到或者听到任何和小鸡有关的东西,就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这就是Ricky针对友谊表达快乐的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17:22:41 | 只看该作者

re:第二章:思维灵活性问题2:不能适...

第二章:思维灵活性问题

2:不能适应改变

[选自"从孩子的视角看自闭症"]


倾向于拒绝变化
        仪式化的行为主宰了自闭儿的社会性和交流模式。仪式化行为似乎表达了他们的心理状态,或者表达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这些行为可以看作是快乐、不适、恐惧或者困惑的表现。仪式化行为体现了能力的局限,或者是孩子在令他们困惑的社会环境中寻求秩序感的方法。对这些仪式化行为的根源,以及它们和相关的焦虑异常、强迫性行为异常以及其他神经异常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还是出于初级阶段。
        自闭症患者的自述有助于人们去理解这些仪式化行为。比如,据他们描述,仪式化行为是一种强烈的内心驱使,一种愉快的体验,或者是一种从过多刺激源的环境中得到补偿的方法。自幼被诊断为自闭症的Alex解释说:“我有一些对我的举止有帮助的仪式化行为,也有一些让我烦恼的仪式化行为。”另外,“因为我没有内在的组织体系,所以会出现仪式化行为”(Michaels,1998)。作为自闭症患者的Barron描述它的童年经历:“我喜欢重复的事情。每次我去开灯的时候,我总知道灯一定会亮。当我按下开关的时候,灯亮了。这给了我美好的安全感,因为它每次都一摸一样地发生。”(Barron & Barron, 1992, p143).
        自闭儿的仪式化行为几乎是无法穷举的,下面是一些例子:
        3岁的Gary通过书本和“我的鼻子上有个青蛙”这首歌,学会了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Gary喜欢一边看书,一边听歌,然后用手指着身体的部位。他也喜欢听着歌,依照妈妈操纵的青蛙玩具发出的指令来做动作。每当青蛙玩具要他指向原先书本中没有提到的身体部位时,Gary都要尖叫。他已经把这个活动泛化到其他道具,但是这首青蛙歌和特定身体部位之间的关联对他来说还是固定不变的。

        4岁的Matt要求房间里的东西必须在固定的位置上。有一天,Matt的姑妈来到他家,和他妈妈一起喝茶。Matt的妈妈在茶里掺上牛奶喝,而他姑妈光喝茶。Matt向妈妈要牛奶喝。妈妈给他倒了一杯牛奶,他要把牛奶倒到姑妈的杯子里。妈妈说“不要。”Matt开始尖叫,指向茶杯,叫道“牛奶”,并且哭起来。当姑妈把茶杯递给他之后,他马上平静下来,在她的杯子里倒上牛奶,直到看起来和他妈妈杯子里茶一样,然后高兴地走开了。

        6岁的Caroline的仪式化行为是非得要坚持每天的常规活动内容都是可以预测的。当有事情打断这个常规安排的时候,她就会非常不安。这些例子包括老师没有来;学校里没有供应周五的常规午餐(比萨);妈妈从学校接回家里的路上,转而去干点别的事情。

        Michelle从学步的时候开始,就收集和携带红色的物品。她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时候,带了一个大大的红袋子,里面有10磅重的红色物品。而且,她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室里所有红色的东西上面。她总是想去拿红色的东西,无论这个东西在哪里,是谁的。当不允许她这样做的时候,她就尖叫。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让他接受学校的规则,也就是只能拿一样红色的东西。

        4岁的Linda的左手上,一直会拿着一个蓝颜色的小玩具,不拿任何其他东西。一开始试图把这个玩具给她拿掉,但是她就会显得很慌乱,不吃不睡。当在她跟前放一个可爱的蓝色盒子,里面播放着轻柔音乐的时候,她才能够把手上的玩具放离一会儿,并且离开的时间也不断加长。只要她能够看见这个蓝色的玩具,她就能够比较安静。Linda对蓝色小玩具的喜爱,逐渐演变成对可爱的蓝盒子的收集,这些蓝盒子里面都有很多漂亮的、不同寻常的蓝色物品。

        Mia的二年级老师在教室离挂了15张彩色的卡片,用具体化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社会性词语。比如,“奋斗”的意思是“要努力试三遍,然后才求助”;“变化”的意思是“我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耐心”的意思是“当等待的时候,要做一做放松的程序。”当问Mia哪个社会规则卡片最容易做到的时候,Mia看了好久,回答说“是奋斗。”当问Mia哪一个最难做到时,Mia马上就说“变化,我不喜欢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19:11:28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一章:注意力问题2:共同注意力...

第一章:注意力问题

2:共同注意力的缺乏

[米兰]

孩子的兴趣狭窄,她感兴趣的东西可以一教就会,玩几个小时,天天玩都不厌,比如拼图,她喜欢的小画书,而要按照你的思路教她一些新东西,你说你的,她说她的,说着说着,她又把她喜欢的东西拿来玩了,也就是说,她不能跟着你的思路走,不知不觉,你就走进了她的思路,她那个老路子,请问各位,怎样让孩子跟着你的思路走。


[李芳]

1.        怎样让孩子跟着思路走?
A、改变拼图的玩法。发指令先放什么,再放什么,拿对了,才允许放,否则不能往里放,刚开始他肯定要哭闹,只有辅助他,辅助几次,他就会明白的。必须让指令发的有效,否则,有令不行,那你就会被他牵着走。
B、以拼图做强化物,(只要是孩子喜欢的都可以),教他不感兴趣的,刚开始应很容易,让他明白这个要求,拼图放到他能看到,但够不着的地方,强制做或辅助做,对了,马上奖励玩一下拼图,逐渐把教不感兴趣的内容增多,连做2项以致多项,再奖励他玩一下拼图,难度依次递增,最后,不让他看到拼图,只是告诉他上完课表现好,才能玩一会拼图。让他逐渐明白我们的要求必须完成,才能满足他的喜好,否则不行。等他明白这些,你就可以教别的东西,一旦孩子会了,他就会感兴趣的,会的东西多了,兴趣就不会再那么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19:12:33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一章:注意力问题3:注意力中心...

第一章:注意力问题

3:注意力中心凝聚力的缺乏

[米兰]

孩子的注意力涣散,在训练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并不是笨,而是不用心学,她不愿意学,你硬教她学,她就会发脾气,烦燥不安,任凭你口水说干,就是不学。每每揍了她一顿,然后再教她东西,她马上就学会了,但是揍也不是办法,如何抓住她的注意力,成了训练中的关键问题,请问谁有好办法。


[李芳]


2、关于注意力的问题
孩子注意力不好,不愿意学,关键是没有建立起配合意识,而前面马太训练3个星期看着我,其实就是在训练这个配合意识,有了这个基础,你才可以继续教别的。否则,步步困难,他想学才学,他不愿意就不学,他要是一辈子都不愿意,是不是就不学了。这个配合意识就是无论你愿不愿意,你必须听要求,因我们的孩子不能向正常孩子那样会自然而然的学会,我们必须教他,而教的前提就是要听指令。TINA夫妇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没有绝招,有的就是一点一点训练听要求。做对了,马上奖励,逐渐强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听指令了,注意力自然而然就跟你走了。在ABA中,抓注意力首先要抓住孩子的眼神,眼神的训练是贯穿训练的始终,也是循序渐进的。例如:注意技能:初级阶段是听到看我有目光对视就可以,中级阶段是玩的时候、隔一段距离叫到名字有目光对视,就要求高一些,需想一些训练方案来训练,高级阶段是在小组训练中,与人交谈时有目光对视,这就更难了。我想有了这个分解,家长就会根据自己孩子的水平,知道下一步该训练什么阶段的内容,而不是想当然一步到位。这就是ABA,它非常科学,每个阶段都有目标,当孩子不能达到目标时,我们就会知道在哪一步上出了问题,当孩子完成的很好时,我们又会按照下一阶段目标加深难度,不让他形成一种新的刻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7:56:02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6:只凭兴...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6:只凭兴趣

[biyun]

孩子不感兴趣怎么办?
儿子刚满5岁,对图片和文字类的东西很感兴趣(喜欢描述图片和认字),对唱歌和律动也感兴趣;就是对数学和画画及写字没什么兴趣。我以前总是想不能由着他学感兴趣的东西,也要引导他学不感兴趣的东西,尤其是数学和写字对以后上学重要。我的想法是否合理,请大家指点。


[秋爸爸]

自闭症的孩子,因交流障碍,难于像普通孩子那样,迅速接受新事物,往往因开始的不适感受就立刻本能地拒绝继续,即使我们认为他应该最终能够从中获得乐趣的事情。不说学习,说挑食,就是这么个问题。而我们还往往把他这类行为只是简单地看作“感觉敏感或迟钝”。

教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让孩子体会到“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或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本身就是ABA中讲的“区分强化”,一定培养孩子的听从命令的观念,因为:听我的总有大大的好处,不听我的、拒绝或逃避,决不会得到好处。
这里所说的好处,不仅仅是你准备了糖果,虽然开始时候需要,进而可以提升为社会性夸赞,直至任务本身的乐趣和孩子成就感。
控制孩子不逃避,也是有技巧的,不要让他得逞就够了,而无须过分惩罚,不要冲淡此时的重点-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如何让孩子在起步阶段不被困难吓倒,不反感,容易成功而得到好处,也就说,如何来把不感兴趣的变得有趣,也同样需要很多的技巧,多是通过各式各样的项目分解、由简至繁、加入他偏好的视觉听觉的元素,以及家长的必要辅助等等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减少孩子的困惑和不适,确保成功。
这就是ABA中所说的“刺激控制”。

此外,ABA的“链接”“塑造”“泛化”等等理论,都有这方面的具体的应用,说多了就有点儿“吊书袋”啦。

如果想到上面第二段那些话只可能在拘留所里墙上才挂着,那肯定有人要说“太不人性化”啦!
实际上,仔细考虑一下,不人性化的不是ABA。相反,ABA在帮你实现“人性化”。
觉的自己“好狠心啊,没人性啊”?
要么那是因为你的“强化”在走形式,不够强!要么因为你的“刺激控制”做得不够,总让孩子处在一种困惑无望的状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8:06:31 | 只看该作者

re:第四章: 写作语言阅读心理4:望...

第四章: 写作语言阅读心理

4:望文生义式的理解



[方静]

我想大家一定会说石头不是很好吗?他已经从正常小学毕业了,已经在正常中学上学了,但其中的苦楚只有我自己知道。他的思维,他的处世方式总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月前,班主任说了一句我们三班的纪律不如四班,他马上就敲开校长的门,要求立即去四班;学朱自清的散文《春》,里面有一段人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描述,他马上就说怎么可以不爱惜草地呢,这是不爱护环境;至于山那边是山,山铁清着脸,他更是云里雾里,他怎么也不能把山和人生道路上的困难联想起来。这就是我的石头,长得比妈妈还高的石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8:08:29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12:"世...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12:"世界警察",嫉恶如仇


[方静]

从某些方面来说,石头如一张白纸,就看我们怎么给他画了.他虽然有时愣头愣脑的,但实在是非常纯,并且透明.有时我们不得不教他一些狡猾的手段,用专业术语讲他实在是缺乏交往的技巧.他和打架的同学从好朋友变成仇人,责任其实是在石头身上的.那个同学学习成绩不好,如果有不及格一定会有他,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上课挨老师批,下课石头一定还要批他的,甚至有时上课时石头都帮着老师批他,典型的阿斯博格症----愿意做警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8:10:39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9:非左即...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9:非左即右,黑白分明


[方静]

我现在在看一些自闭症者自己写的书,我想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天天和石头在一起,但有时他的想法\做法我确实琢磨不透.比如说有一阶段他迷上林心如,集了很多她的相片,晚上还拿我的法国香水往这些相片上喷,但有一天报道说林心如脸上受伤了,他就再也不迷她了,害得我准备的如何劝解他的方案一个也没有用上.最近他非常关注台湾大选,一直希望连宋能赢得大选,甚至要求很多人为这件事情祷告,在香港的时候也找很多人谈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在香港的时候也找很多人谈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大选要揭晓那天,他几乎没有心思做作业,看到一开始时都是连宋领先,他情绪高昂.但最后公布是阿扁赢了,他虽然楞了一会,过后补了一句重新验票一定是连宋会赢的,然后这几天就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我以为他会大闹呢,我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小时侯他固执的很厉害的,但现在也难免放得太快了吧.我觉得他总是不在左端就在右端,很少在中间停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8:12:11 | 只看该作者

re:第二章:思维灵活性问题9:不能把...

第二章:思维灵活性问题

9:不能把经验泛化到其他场合


[方静]

在他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他连一样多这个概念都不明白,我好不容易让他明白了,老师考试的时候来了个同样多,气得他把卷子撕了扔在老师身上,但今天的石头懂得列很难的方程,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联系实际来应用,我经常让他帮我出主意看看选择什么样的旅行社、选择什么样的打折、选择什么样的话费支付方式,如果没有训练能有今天吗?昨天他病了在家,同学把作业带回来,要他写作文是《感受阳光》,我以为他肯定不会审题,没想到他从阳光带给人温暖下笔,写的头头是道,如果没有训练他能吗?不需要训练就能跟上的孩子他不是自闭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8:19:08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一章:注意力问题13:非理性的...

第一章:注意力问题

13:非理性的注意力选择性


[方静]

另一个方面,是他在注意力分配方面和思维的进步。就象以前我向你所推荐的“小黑板家庭课堂”,家长要引导孩子在同一个场合对不同物品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即使孤独症孩子机械记忆能力强,也不能保证他们知道自己接触的物品除了具有不同的功能外,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同时,如果一个孩子只能注意别人指定他注意的东西和方面,他就很难处理一些随机的事件,也不能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大致框架:这些东西是自己的,不管是眼前的还是看不见的。所以我们每天基本上让他整理一下书包,准备第二天的学习;写购物的计划、整理他的玩具和书。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社会接触中,我们家长要有目的地提醒他,让他明白他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在做这件事时,再想一想前面有什么原因。这样对孩子训练的要求就多了一点,就会涉及孩子在基本的家庭训练中,有没有建立“眼、手、口、耳”的初步协调,有没有必要的注意力分配能力,能不能把一些事情联系起来思维。比如:我们最初训练他知道用钱买东西,只是让他传递一下;过后就要让他知道钱和工作的关系、买东西钱会变少等等。希望以上能给大家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8:20:16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一章:注意力问题7:个人自制力...

第一章:注意力问题

7:个人自制力的缺乏

[方静]

相对而言石头是一个高功能的自闭儿,但他的语言能力很差,到了6岁也只能是鹦鹉学舌的程度,注意力不集中,刻板行为严重,尤其是情绪化的问题很严重,自虐甚至于他伤。在他小时侯,关于自闭儿训练的资料很少,一些医生只能诊断而不会训练,我们能获得的帮助很少,只能靠自己去摸索。我看了很多相关性的书,首先从他最弱处入手,也就是尽量训练他,使他能安静下来,克服他的情绪化问题。我陪他去练过书法,在书法老师拒绝接受他以后,我就自己教他。我用复写纸在练习纸上描下各种笔画,让他用毛笔描红,光一个横就练了两万多下。买了各种画画书,用透明纸附上,让他在上面照样涂色。做这样的训练的时候,都是让他坐在我的腿上,我一个手抱住他的腰,一个手握着他的手,和他一起描、一起画。即使他上小学后,他很难自己自觉完成作业,总是心不在焉,甚至离开座位,我也是坐在他后面,用手辅助他写字,直到他上二年级才可以完全不需要辅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8:22:37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20:视觉...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20:视觉思维能力强

[方静]

除了朗读,我们自制了许多卡片,内容有类化类的、表达类的、排序类的等等,因为我们知道自闭儿的视觉记忆很强,所以训练过程中要利用他这一长处来帮助他理解和表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8:32:48 | 只看该作者

re:第四章: 阅读心理4:望文生义式...

第四章: 阅读心理

4:望文生义式的理解


[方静]

为了提高他的语言训练能力,我们首先抓他的阅读,要求他照书大声朗读。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我读一句他跟一句,到我读一段他跟读一段。我们把所读的录下音来,让他自己听。为了提高他的注意力,在训练朗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一家人做我读你听,你读我听的游戏,鼓励一方去发现另一方的问题。我故意读错,让他指出来,他爸爸故意读得没有表情,然后接受他的批评。使他对朗读有兴趣,并通过朗读建立自信心。这样的训练整整进行了两年之久,几乎是每天都做,现在的石头,读起书来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老师经常在上公开课的时候让他站起来朗读。朗读水平的提高,其实就意味着他理解能力的提高,因为有表情地朗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8:40:35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三章:社交心理11:对人情世故...

第三章:社交心理

11:对人情世故常识成规的不了解

[方静]

初次接触石头的人都认为他和正常孩子没有区别,仪表堂堂,笑容满面也彬彬有礼,关心周围的事情,也关心国家大事,尤其非典期间,他每天都向他爸爸报告整个国家以及各省市的非典感染人数,那些数字他过目不忘,还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调查报告,竟然说出了造成非典蔓延的主要原因是高层领导犯了欺骗罪,“隐而不报”,让他的校长大跌眼镜。但就在前几天,他和他的同学一起看电视《保卫爱情》,里面几个小朋友的爸爸都和小蜜好上了,有个小男孩就教一个小女孩叫小蜜姐姐妈,他的同学看到这里就偷笑,而我看石头脸上的表情是没有看懂,我问他,他果然没有看懂,我给他解释一番后,他才明白过来。还有他昨天要求我给他买防弹衣和头盔,以及枪,我问他要干什么,他说他要去抢运钞车,理由是新以琳需要投入很多钱,他帮不上妈妈,所以他想去抢一些钱回来好让我装修和买玩具,还告诉我青大门口的那个银行每天几点运钞车过来,(都提前侦察好了)而这些绝招是他从一个香港电视剧里学的,这就是一个自闭儿的思维方式。我告诉他这是犯法的,他还振振有辞地说:国家不管自闭儿,那我去抢,法律也不能管我。道理是懂了不少,就是经常用错地方。也许大家会觉得好笑,但笑过之后是什么呢?夜深入静的时候,我经常为石头这些“过人之举”默默垂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8:43:26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19:兴趣...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19:兴趣狭窄另类,专业程度远胜于同龄人

[方静]

这两天一直在反省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来和石头的关系,石头生病、情感上的困惑、兴趣面的狭窄,我要负多少责任呢?并也趁梁医生在国内,拜托他和石头交谈了一个多小时。

他们在我办公室里谈话,我在另一个办公室里想象他们谈话的情景,想起梁医生对我说过,他没大有朋友,除了同事和同工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职业,别人很怕和他打交道,生怕他发现他们内心的秘密。今天石头和他谈话会不会有压力呢?
谈话结束了,石头去上英语辅导班,我走进了办公室,问梁医生谈得怎么样。梁医生忍不住笑,对我我说我根本无法把握谈话的主题,是你的儿子一直牢牢控制着谈话的主题。
谈话前,我希望梁医生给他一些关于情感方面的指导和建议,但梁医生说每当他提起这个话题的时候,石头都巧妙地回避了。石头只围绕一个主题来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我也忍不住笑了,最近石头终于从做皇上这件事情上走出来,但他又痴迷上两个主义,多大的主题,我每天在他要和我谈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不谈了,这个话题没有意思,但我知道他不服气,网上哪位高手能否给石头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我知道石头的困扰来自政治老师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资本主义是有钱人用来控制人们思想所玩的一个把戏。但石头去过美国等地,在那里他得到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的帮助,他直观的印象是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所以他不停地纠缠这个问题。
梁医生笑说石头是个典型的阿斯博格的思维方式。他说石头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表现比同龄人成熟很多,而他对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同龄人幼稚很多,而在兴趣方面的过于成人化则是表现出他兴趣面的狭窄,他所表现出的那种专注也是阿氏人士明显的特征之一。但他同时强调,石头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种空间来自于他有很好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同理心和同情心以及他对自己的问题的正确认识。虽然石头在处理他和所喜爱的女生的关系上表现幼稚,(我会详细写下他最近是如何处理他的单相思的)但他对妈妈的爱、对关心他的人的爱和感激让梁医生感动,他说他所接触的其他阿氏人士很少有这样的感情。
虽然我经常夸耀自己和石头的关系,认为我和他是朋友的关系,完全平等,但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还是让我发现这种平等很少存在,我其实是在控制石头,忘了他已经是一个15岁的大男孩了,以至于石头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他喜欢的话题妈妈不肯和他谈,他喜欢女孩妈妈以一句你还不到时候去扼杀,他喊胃疼妈妈以为他纯属紧张就以再疼就要做胃镜了吓唬他即使疼也说不疼,他想做纠察队员妈妈只会说做那干吗,直到石头终于朝妈妈喊:你能不能坐下来和我好好谈谈话,能不能听听我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8:46:48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3:固执于...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3:固执于旧习惯,拒绝新事物


[wangmaomi]

怎样让孩子接受新故事
毛咪一直都不愿意接受新的东西,甚至不愿意听新故事,一听就哭,我想改变这一点,却用了不恰当的方法,不顾毛咪哭着说不听,还把自认为好的故事讲完,这下好了,她开始叫不要妈妈,再问喜不喜欢妈妈,就直说不喜欢,还不愿意跟我睡觉,偷偷抱过来,到半夜也会醒来要姐姐,我知道是我伤了毛咪的心,可实在弄不懂为什么一个新故事会对她造成这么大的伤害,我原来以为是故事中出现了妈妈的原因,可没这两个字的故事她照样不听,每次只听固定的几个故事,还只要姐姐讲,因为我讲的时候会变换词句,甚至还会问她问题,姐姐会按固定的模式将给她听,象背书一样。她也并不是弄不懂讲的故事,都是很简单的,有她喜欢的小动物做主角的故事,我尝试了好几次,都找不出她不听的原因,现在连试也不敢试了,也许这只是她刻板的表现?可我觉得还是应该有原因的,哪个高明的家长能给我指点迷津?




[yhliu]


我们有相同的体会。我家小孩也只喜欢听同样的故事,加起来也就十几个。翻来复去地听,熟到他自己都能讲了。这也怪我们太刻板,基本上按书上的内容给他念。小孩不接受新故事的原因我想大概有两个,一是故事内容和图画色彩形象等,他不喜欢某些故事应该会有他的理由。有些故事和图画我们自己都觉得没劲。二是刻板。这一成份可能要多一些。后来他妈妈想出个办法,当小孩要求讲他听熟了的故事时,他妈妈说:“先讲这一个(指新故事),再讲那一个(旧故事)。”小孩不干,但他妈妈坚持一下也就好了,因为新故事并不长,几分钟就完了。旧故事成了他的强化物。这样反复几次,小孩就多了一个能接受的故事了。还有,我和孩子他妈给小孩讲故事时都是声情并茂的。不过,毛咪似乎更挑,慢慢来吧,也不能太着急。别的家长有什么方法请交流。

[轩轩妈妈]


轩轩也喜欢听他熟悉的故事,对新故事总是我讲好几遍才能吸引他坐下来看和指认角色.有时我是这样做的,在他空闲时,情绪好时,就把<婴儿画报>拿来读新故事,他听到我读故事就会想来看书,我故意不让他看,他好奇心一来就非要看,我当然不能过分坚持.倒还很凑效.


[DYM]
其实我觉得这真得不算什么。看日本的有关幼儿的心理学书,里面提到即使是正常的小孩子有的也会经常要求讲同一个故事上百遍,虽然这个故事他已经能背得滚瓜烂熟了。如果是上百遍,那就是连着三个月每天都讲同样的故事。猫咪还没有这样吧。我想猫咪肯定是在通过她对故事的讲述肯定自己。如果你换了讲法,她会觉得和自己的预期不一致,在这方面自信受到一些损害而已。其实没什么。我真得很担心咱们这些家长千万别被自闭症这个帽子将自己套住,孩子一有什么情况自己就往上套,这对孩子不公平。我也有这个问题,虽然现在好很多,但有时一有什么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的地方,就会归罪于自闭症,这实在是对孩子不好。如果猫咪能把故事背下来,你在想办法让她活用到生活中去不也是一个好办法吗?
另外,猫咪这几天不喜欢妈妈也没关系,你坚持将一个她爱听的,再讲一个新的故事,新的故事不听不要紧,你绘声绘色的讲给自己听,我保证多讲几遍他肯定也能听新故事。还记得方老师说石头以前搭积木只搭那几个样子,教他也不听。后来几个同学搭了很漂亮的房子,石头也只是悄悄的在旁边看看而已。再后来石头竟然也能打出漂亮的房子,漂亮的医院。慢慢来,别着急。我们有这样的孩子,就是要磨练自己的心智。

[wangmaomi]

也许是我自己太过敏了,一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认为是孩子自闭的原因造成的,确实有很多差不多大的孩子也只爱听同样的故事,而且我回忆了一下,毛咪自己都会“创作”新故事:吃饭的时候她急着喝汤,我告诉她汤太烫不能马上喝,她就说“讲喝汤的故事”,我就以小狗为主角讲了一个应和当时情景的故事,她还很喜欢,以后只要在类似这种她要干而我不让她干什么事情的时候,她都会让我讲一个同类的故事,这样她也不会执着于要干的事情而大哭大闹了。她也许只是想控制讲故事的主动权而已吧?我也会试试大家的办法,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 20: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