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学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心中的自闭儿教育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07-2-5 22:01:51 | 只看该作者

re:真好!希望能继续研究下去.

真好!希望能继续研究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2-5 17:50:00 | 只看该作者

re:顶一下,希望有更详细的说明

顶一下,希望有更详细的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1-11 13:02:07 | 只看该作者

re:王学钢老师:感谢你的体会和认识分享。收藏...

王学钢老师:感谢你的体会和认识分享。收藏了。
祝新年健康、愉快和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1-11 09:10:56 | 只看该作者

re:你是一个好老师,值得我们家长学习.你很有...

你是一个好老师,值得我们家长学习.你很有智慧又有爱心,这是最难得的,当特教老师不容易,当一个好的特教老师更不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1-10 22:02:37 | 只看该作者

re:王老师,我给您发了悄悄话,请查收一下吧,...

王老师,我给您发了悄悄话,请查收一下吧,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7-1-5 11:49:48 | 只看该作者

re:向你学习!也希望自己毕业的时候,能把你这...

向你学习!也希望自己毕业的时候,能把你这种特教人所特有的精神保持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1-4 15:01:10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王学...

下面引用由王学钢发表的内容:

我想可能我们心里想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这个事,我们不仅把它当成了一个职业,更当成了一项事业。...


赞一个!
“专家”的词源为“profess”,意思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
当然,这里的“职业”等于你上面的“事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12:45:22 | 只看该作者

我会坚持

To 张雁:
张雁,你好,我会坚持下去的,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其实我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研发与团队合作。因为我的能力实在有限,不可能单凭我一己之力完成如此繁浩的工程,再有我的实践、经验尚浅,绝不足以支持我深入研究。所以,真的需要那些像您和小钦老师等等这样的前辈老师与家长的宝贵经验与帮助。再有就是团队合作的问题,想要做好这件事,一定需要一个真诚合作、团结一心的团队。哪怕都是行内新人,但是大家的目标一定要一致,任务一定要明确。不要喊着口号、目标,却顾着个人利益的患得患失;也不能情绪化做事,浮躁飘渺。
总之,这条路上会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最后,喊一句口号吧——“未来之路,你我同行……”
[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11:59:40 | 只看该作者

您过奖了

To pallas2008:
pallas2008,您好,从您说的您的经历我可以猜到您是谁。谢谢您的肯定,不过我要说,您真的过奖了。我只是做了一个特教人应该做的事情。我想任何一个有爱心的老师甚至普通人都会这样去做的。顺便提一句,我所见过的老师不多,但让我钦佩的却不少,尤其是以琳的王甜甜老师。
我想可能我们心里想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这个事,我们不仅把它当成了一个职业,更当成了一项事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11:41:36 | 只看该作者

动作障碍与类型

To tmn:
因为本人能力、精力有限,所以只是在其中某些问题上有具体看法和总结,还希望大家能不断帮助我补充完善。
下面所写的动作障碍与类型,就是总结与借鉴了北师大董奇老师的研究成果:


1.肌肉的张力问题:张力不足与过度(来自于中枢神经系统)

1.1 张力不足:肌肉在静息时的张力显著低于正常水平,如果抓住胳膊,会感觉肌肉没有力量,孩子看上去懒洋洋,精神萎靡不振。

1.2 张力过度:肌肉的张力高于正常水平,通常是轻度或中度痉挛性大脑麻痹的信号。在努力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时,大多数张力过度儿童都有消极的情绪体验,而情绪的紧张有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张力过度。Eg:描画停不住,书写、画画紧张,投球困难不放松。评估:面部放松时嘴唇是否轻微在中间分开,躺卧时腿和脚是否朝外等。

2.动作的计划性不足:失用症与运用障碍:无法按照演示或要求来完成一套顺序正确、协调性良好的动作,反应出动作计划能力受到损害。(注:不包括由于结构性异常、外周肌肉缺陷、表层的神经损害或肌无力导致的问题)。评估:需进一步测查A对输入的感知,B对输入与输出的中枢整合,C对输出的组织。广义而言:额叶、部分运动皮层、颞叶与顶叶交界处的二级运动中心及其他深层结构对个体的运动发挥着组织与计划的作用;而颞叶与枕叶负责整合感知信息,或者对行动的信息进行反馈。

2.1 观念性失用:孩子难以形成一项行动计划,难以把握指导者的要求。不过,若一旦形成动作计划,该计划往往是正确合理的,只是计划延迟的时间可能较长,甚至导致无法去行动。表现是:往往身体反应过慢,或语言反应迟缓,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组成一个句子。

2.2 肢体失用:孩子能以合理的顺序发出动作的各部分,但动作的某些部分无法正确完成。EG:可以自己取到并使用汤匙,但却常常拿反汤匙

2.3 口头失用:1孩子难以正确发音,因为无法按照恰当的顺序来操纵舌唇等发音器官,也难以有效地控制胸腔的气流,2对他人口头发出的动作指令难以理解,若以视觉方式演示,其动作水平可大大提高。

2.4 构建性失用:孩子难以通过操作和摆弄物体将其组合成一个整体。比如,不会搭积木

EG:另外,多伴随生活自理困难,如系鞋带,穿衣等。有人认为,还是因为空间障碍。

3.. 动作的控制性失调:动联症:指并不参与任务完成得身体部分也处于活动或紧张状态的现象(这些活动非孩子有意发出)。包括:镜像运动:有意运动的身体对侧出现联结性动作;斜视类动作:手部从事某种活动时,面部表现出挤眼、咧嘴等紧张反应。注:8岁之前的儿童在努力学习各种技能动作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动联现象。评估:用脚后跟、脚趾、脚外侧走路,手、胳膊及肩膀会紧张;将手指尽可能宽的分开,孩子会出现从脸到手的紧张传递反应,或者要求一只手的紧张动作,另一只手也会出现紧张;或者要求孩子大笑时,从脸到手会出现传递反应。

4. 动作的持久性障碍:固着与非持久性

4.1 动作固着:指儿童无法恰当地变换动作程序。或一旦进行某个活动,他会过度重复此动作,而且无法恰当地变换动作或活动。例如,反复跳蹦床,拍皮球等。注:有些动作固着儿童似乎已经将这种有节奏、持续的活动作为一种心理调节方式,以摆脱不愉快的人际交往等社会压力,或者获得安全感,以免面对那些他们认为存在威胁的情景。在重复某种自己能够胜任的动作中,他们找到了瞬间的安全感;而终止这种动作,并重新开始一项他们可能不很擅长的活动则会使他们焦虑不安。因此,如果儿童动作固着,则有必要对该儿童进行情绪健康的评估。

       评估:动作固着可以采取若干种方法进行评估。例如,可以要求儿童快速、连续地写出阿拉伯数字3(即3 3 3 3……),然后要求他转换3的方向,继续连续地写。动作固着儿童难以完成此任务,他们在写出一个或两个反向3后,可能又回到最初要求他们写的正向3了。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直接观察个体一天的生活表现,确定他们能否从一项活动顺利的转移到另一项活动中去。

4.2 动作非持久性:指儿童由于无法在一个时间段内监控动觉输入信息,无法组织有关身体姿势与状态的感觉信息,因此来自姿势保持的动觉信息很快就消失了,致使患儿无法保持某种静止的状态。换言之,动作非持久性可以反映出儿童感觉系统存在问题。

       检测动作非持久性症状的临床方法有多种,常用的一种是要求儿童闭眼,同时两只  胳膊伸向前方,然后要求儿童交替地握拳、伸开手掌。动作非持久性儿童在接到指导语后,往往放下一只胳膊。这表明,关于这只胳膊的状态的动觉信息难以被感知和组织,但放下的那只胳膊却可提供有关哪侧大脑半球出现问题的信息。例如,如果是左臂放下,则大脑右半球可能有问题;相反,如果是右臂放下,则左半球的感知运动区域可能有轻微的损伤。

       此外,其他要求儿童保持某一种姿势以观察其能坚持多长时间的方法也能检测出儿童是否患有这种动作障碍。例如,要求儿童将舌头保持在某种姿势上等,动作非持久性儿童表现为无法保持所需的动作或姿势。

5.动作的稳定性缺失:震颤及动作不稳:低幅震颤以及不规则的动作不稳现象也是某种动作障碍儿童的表现。   

    动作障碍者的震颤症状远远超出了正常幅度,这些儿童的动作表现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例如,他们可以按照要求画出一个三角形,然而三角形的线条质量却明显反应出手和胳膊颤抖的迹象。他们写出的字也可能自行完整、可以辨认,但线条和笔画却清晰可见震动和快速颤抖的痕迹。

    震颤类儿童的问题主要在于负责精细运动及计划性运动的小脑功能异常,而不是智商问题。轻度的、规律性震颤可能是小脑功能异常的表现,也可能是轻度小脑共济失调的反映。这类患者在做一些交替式的循环动作时可能会感到困难。例如,他们难以完成快速的交替伸开与放下手臂的任务。小脑功能失调对重要的眼动活动具有负面影响,而包括眼睛的跟踪及提取其他物体的有关信息的眼动在日常认知和运动中非常必要。因此,小脑共济失调往往会导致阅读及运动过程中的眼动缺乏精确性,患者常难以按照要求完成一些涉及精细距离的动作,或者将一些有节奏的、规律性的、流畅的动作做得支离破碎。

    这些症状可能是轻度或中度大脑麻痹所致,也可能是由一些轻度的发展病史,如出生时的低体重造成的。

6. 动作的协调性缺陷:儿童无法将一个个分动作顺畅地整合成所需要的行动。包括:

6.1 力量的传递问题:儿童难以按照意愿顺利地将力量从身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如投掷时,个体需要将动力从腿部和躯体汇聚并传递到肩部,最后再到达胳膊和手。但动作障碍儿童的投掷动作是支离破碎的,他们上身的恰当动作来得太慢,因此无法将动力自下而上传递出去,大量躯体动力被损耗掉了。只有面对将身体各部分动作整合起来产生爆发性力量的任务,这群孩子都会出现问题。如向上弹跳时,当胳膊已经向上、向前伸出了,但他们的腿似乎还未伸开。无论向上还是向前跳,他们的腿似乎总是在胳膊投掷动作发生之后才会伸开。

6.2 节律动作的整合问题

比如,跳绳,两脚交替跳动等活动。EG:上下楼梯,儿童或者不停注视自己的脚,或者不是跌倒便是踉踉跄跄。有的儿童是因为视知觉困难,深度知觉不良;更多的儿童是来自电子系统的问题,而非知觉问题。另一个例子就是骑自行车,儿童无法以自动的方式保持一种节律;另一方面,当自行车脚踏板交替起来时,个体无法有节奏地将身体一侧的运动程序迁移到另一侧。此外,当自行车的重心偏离中心时,他们往往无法把握自身的平衡,这也是很危险的。此类问题与前面的动作计划与失用行为问题可能存在关联。



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探讨

[em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11:25:13 | 只看该作者

Re——智慧与心灵

To 小钦老师:
小钦老师,您好,首先谢谢您的肯定与鼓励。关于智慧与心灵,我想与您再深入探讨一下。我觉得我们的分歧可能来源于我们对于像“认知”、“人格”或“自我意识”这样的基础概念的定义不同。当然,即使现在的心理学,对于这样的概念,也是有很多种分类与说法。我个人认为,智慧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记忆、理解、想象等,这是个体接受知识以及前辈经验的基本能力,有智慧的人,即使现在没有学问、没有丰富的知识,但是只要给他时间,激发他的兴趣,并逐步呈现知识体系,那他就一定能迅速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就像我的一个姨奶奶,她已经82岁了,但是她对于手机非常感兴趣,我就把手机的操作方法简明扼要易懂的介绍给她,结果1个星期后,老人家把手机玩得特“溜”!现在正在学习拼音,准备和我们短信聊天!哎呀,当时真是让我又钦佩、又惭愧。
那么,说一下心灵,我定义的心灵主要是指儿童的自我意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和自我认知等,在这里就更像是心理学里所说的“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比如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喜欢先把握整体、后分化细节的人,所以如果我做一件项任务,我会先列出提纲,再细化每一个步骤;再比如我是一个喜欢操作、实践学习的人,所以如果教我游泳,那么在岸上让我背下多少个动作要领与口诀,都不如把我推下去,让我自己扑腾,这样学得迅速与印象深刻。当然,前提是要保证我的安全:)。而我们的孩子在自我意识这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很顺利。比如,有些孩子没有坚定的自我控制;有些孩子又拒绝丰富的自我体验;那么就会导致最后建立起缺失、不完善甚至畸形的自我认知(比如极度自卑、极度叛逆、敏感易怒等)。
其实,实际上,智慧与心灵也是互相影响的。但是,我把心灵列为终极目标是因为我觉得我们,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教他们一辈子,而恰恰“autism又是“PDD”中的一种,即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种,这种障碍(我们姑且称之为障碍)具有终身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到我们这种教育的针对性与可持续发展性。虽然我们费尽心力、物力与精力让他们走进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但是,大学以后呢?
我需要申明:我这样说,绝不是批判我们传统的教育无用;也不是散布消极观点!我只是想提出一个新思路,一个我觉得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就是我们孩子的自我意识。
写得太多了,肯定有很多纰漏与偏激之处,真诚的欢迎大家批评探讨。
总之一句话,如果我教出来的孩子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兴趣与探究欲望、不怕挫折与失败、并能从挫折与失败中不断改正学习的孩子,我就太高兴了……[em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4 09:33:22 | 只看该作者

re:小王老师你好!看到你的文章真是喜出望外,...

小王老师你好!看到你的文章真是喜出望外,这样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讨正是我们家长所需要的.希望你能深入研究和探索下去,如有需要配合的地方我们愿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1-4 04:34:02 | 只看该作者

re:好文章,顶一下!王学钢是我见到的最有爱心...

好文章,顶一下!王学钢是我见到的最有爱心的特教老师,比一些自称为自闭症孩子家长的人有爱心得多!
做为一个自闭儿的家长,在这短短的接触自闭症两个月的时间里,所经受的比我这一生的都多。跑遍了北京的各个机构,收集阅读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接触所有能联系到的家长,只有我们才知道做为一个自闭儿的家长到底要承受多少,要付出多少!做为一个从业两年的年青人来说要理解我们、爱我们的孩子真的不容易,王学钢,愿你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2 15:32:22 | 只看该作者

re:这是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我想,作者此文的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1-2 13:01:34 | 只看该作者

re:有详细说明吗?

有详细说明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 21: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