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百谭

[复制链接]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07:15:09 | 只看该作者

re:机会教育(三):和孩子谈知道自己要什么...

机会教育(三):和孩子谈知道自己要什么



阿宝从小就是一个很好带的孩子,听话,厚道。记得他蹒跚学步时,我告诉他妈妈不在的时候,不能去厨房,也不能打开那些橱柜,他真的就从来不犯规,不碰摸,我们也就没有在那些橱柜上安装过child proof 的装置,为此我心中还真是好生得意了一把。可惜好景不长,随后到来的猫咪让我真的见识了什么叫“天性不同”。从开口说话起,猫咪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不是“No”,而是“Why?”厨房的那些橱柜最终还是装上了child proof 的装置, 三岁时他已经会和我说“Mommy, let’s cut a deal”。上学了,阿宝从来对午饭盒没有意见,而猫咪却是要求多多。带沙拉,dressing一定要单独放一个小盒,如果我提前给他拌好了,他一定原封不动给我带回家,理由是“先拌好了,吃时烂烂的,不脆不好吃”。记得有次午餐,猫咪说只要3根小胡萝卜,我给他装了5根,下午回家饭盒里果然静静地躺着2根,那年他还在学前班。相比之下,几乎从来没要求的阿宝,让我真的“省心”了许多。

开口很晚的阿宝,上幼儿园时,却已经能读章回小说了。有次上餐馆,刚坐下,他就拿起了桌上的菜谱读了起来。于是我随口说了句,今天你就自己点吧。等我和猫咪解释完菜谱,选好了菜,转身问阿宝时,他居然对我说,还是你给我点吧。我问他是不是有不认识的菜,我可以解释,不想他说不是这个原因,只是不知道选什么。我对着菜谱又启发性地解释了一遍,不想他还是那句,你点吧。看着一边等着的侍者,他小脸开始泛红,可还是报不出个菜名,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他的“好说话”也许不是什么优点。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让他自己作主,买东西我一定要他自己挑,上餐馆我一定要求他自己点菜,参加什么课外活动他自己决定,渐渐地他开始习惯自己拿一些主意;但和从小就“独立自主”的猫咪相比,他还是那个好说话的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地意识到,要让孩子时刻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实上,身为成年人的我们,在学业、工作、家庭的种种选择面前,我们常常不也是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吗?但是,我觉得许多时候,人对自己不要的东西比自己要的更敏感些。所以,我常常对孩子说,如果一时无法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时,不妨把自己不要的先剔除。尤其是面临同伴压力时,千万不要犯的错就是:接受,只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拒绝,因为那是不负责任的。

前两年,阿宝在校外的活动中结识了一个女孩,两个人都喜欢涂涂写写,有一段时间,两个人都在写一个剧本,彼此邮来邮去的,可谓交流频繁。几个月的交往后,女孩从最初的“笔友情深”而变成了情窦初开的小女孩的“一往情深”。 当我看到那火辣辣的“情书”时,我真的为现在的孩子的大胆、外向而震惊,但最让我震惊的是阿宝的“回应”。阿宝在回复中告诉那个女孩,他不能接受这份感情,因为他没有同等的感觉;他知道这样说很伤人,但是如果他接受的话是更不负责任的行为。他喜欢这份“笔友”的友谊,但也仅止与此。我知道儿子的这个“秘密” (此处省去1千字)是事情过去后的几个月后,对从小在我眼里比较没有主见的阿宝独立地处理了这件在我看来都是比较棘手的事,我真的只有从心底发出的骄傲。幸运的是,两人的这份笔友友谊在中断了一段后,又重续了,女孩也平复了情绪。

去年秋,阿宝8年级了。我们这个县有一个全国排名前列的精英高中,我的朋友中就有特地搬家到我们这个县,就为了孩子有可以考这个高中的机会。这个精英高中偏向于数学和科学类,虽然阿宝的数学和科学都是A+,但他心里更喜欢的是历史和社会学的科目。 开学前,我们曾提到过这个考不考的话题,先生的意见是,考一下,知道自己的水平,至于去不去,到时候再考虑。我从来就不认同所谓的最好的学校一说,我认为只有是否最适合自己的学校,但是我觉得先生的话也有道理,阿宝对那所学校也不了解,所以当时也没表示什么意见。

开学后不久,我因为有事,前后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不在家,等我回来时,已经是感恩节了。节后购物的人潮里,遇见了一位阿宝同学的妈妈,言谈间她理所当然地以为阿宝一定会去报考那所学校,而且告诉我好像报名的截止日期快过了。我因为一点都没听阿宝提过,先生又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功课,所以我以为一定是阿宝忘了这事。回家问儿子,没想到他不慌不忙地告诉我说,不是他忘了,是他考虑过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将来会报考文理学院,所以那所高中不合适他,也就没有去考的必要。我说我也觉得那所学校不合适你,但考一下,证明一下自己不好吗?没想到,儿子居然回答我说,证明什么呢?看着他纯真的眼神,我不觉愣住了,是的,证明什么呢?证明当爹妈的我们可以有足够的虚荣心,证明我们可以有在亲朋好友前显摆的资本,不然明知道考取了也不会去,那为什么还要考呢?

就在我哑然失笑于自己的浅薄之时,阿宝的话再一次让我震惊,妈咪,我真的不是害怕考试,但是如果我考取了又不去,那就意味着有另一个人会在Waiting List上多等那么几个星期,那不是让人家没必要地焦虑吗?我这个从小就心善到几乎是“傻”的儿子,他的善良让我再一次看到自己的弱点,人性的弱点。那一刻,看着儿子我只有为他自豪,这自豪不是因为他有多优秀,而是因为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真正要什么。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能教育孩子的妈,可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他们也是在教育我。正是这些不知不觉中的机会,我才能跟着他们成长的步伐再一次地成长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11-6-8 15:57:44 | 只看该作者

re:你这个易老师啊,还以为是女易老师呢。

你这个易老师啊,还以为是女易老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发表于 2011-6-8 15:22:19 | 只看该作者

re:易老师在我眼里的形象,大跌。好好地在故纸...

易老师在我眼里的形象,大跌。好好地在故纸堆里刨刨三国,不挺好吗,那还能叫研究。
可这种拿着个案就上刚上线的文科话,只能叫愤青了。跟“弹钢琴的手”的分析法可以媲美了。我宁愿相信只是为吸引眼球吧?校园凶杀案全世界多了,除朝鲜没听说过,哪个国家没有,要做研究,合在一块儿,再说说体会多好啊。再有,“望子成龙”有什么不好,谁家不是?可美国虎妈家里也不出杀人犯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发表于 2011-6-8 13:19:57 | 只看该作者

易中天:谁把药家鑫变成了凶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068a01017bba.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1-6-4 23:53:46 | 只看该作者

re:问起谢军的座右铭,她说喜欢中国的一个字:...

问起谢军的座右铭,她说喜欢中国的一个字:“慢”。“把这个字拆开,左边是心,意思是用心,右边中间的目横过来是月,就是用心去体会日月,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那种很慢很慢的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发表于 2011-6-4 07:59:34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摘录]

      最后,我还要跟各位朋友分享几个我的观点:

      一、        接受我们的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无论什么样的现在和将来,但你总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样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孩子,要不这个人类社会也太不公平,这个社会的结构也太稳定;不是所有的好习惯都是父母给的,要不为什么同一对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也不是所有的坏毛病都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我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老天爷给了你什么你就只能有什么,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有遗传就会有变异,一切可能的现在都在上帝能够忍受的正常的范围内,我们只有接受,但,既然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把他 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最爱她(他),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二、也许可能是一种幸福,别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许有这样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况,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读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县里的中学,我的父亲骄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妈妈感 觉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当我每周背上煎饼要离开家的时候,她都那样的不舍,抚着我的背说,孩子你学习好,有出息,将来可是要在天边工作,妈见你的时候就少了。妈妈的这句话不幸一言成谶,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她的身边。这不是诅咒,这是一种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要教育,你反复教育,你要耳鬓厮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以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是幸福么?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 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 磨。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

    三、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说的是各个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时候不是态度,是能力。

    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我们承认,升学率也没与这些,学校不因为这个而歧视,但偏偏因为学习你咽不下这口气,你不肯放过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 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万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 怎么就是不听呢?家长朋友们,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学不会、长不高、跑不快一样他做不到,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
  
    四、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不用空谈方法,
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

    这一点,之前我似乎已经说透。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就像我前边做的那样。

    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么?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 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互为巩固,一个大学生就可能做到。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样,况且,我也离成功远着呢?

    五、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我做好了进展缓慢的准备,做好了刚见好转就有反复的准备,做好了一直不见效的准备。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教育我几乎没有入门,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要不你说说哪一种教育是成功的,要不为什么经常有那种教育方式忽然大热,我们还没有学会,它就销声匿迹了呢?
  
    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既是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

    但,我要坚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老人,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遗憾。对孩子,如果我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帮助他。

  教之道,贵以专。既做了人家的父亲,只有执着的对孩子,别无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发表于 2011-6-3 13:16:23 | 只看该作者

re:内心阴暗不是你的错! / 夜明猪20...

内心阴暗不是你的错! / 夜明猪
2011-06-03 06:50

在喷嚏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一个18岁四川男孩自杀了,他是个大家眼里很乖的孩子,但是他的遗书里写着“我在学校是老师眼中的乖学生、在家里是家人眼中的乖孩子,但是都不知道我心里是肮脏的。”,全文可见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4325

这也许是他自杀的一个理由,你们都觉得我是一个好孩子,只有我知道自己内心有多么阴暗,想到这一点,我无法原谅自己,也深怕某天辜负你们的期待,然后就悲剧了。

我看到这篇文章很想写点什么,在我们国家,教育总是教人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公无私的人,这种教育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每当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会被别人夸奖为你是一个好人,这不是夸奖,而是夸张。

只有做了好事的人才知道自己的内心不总是阳光的。面临大家的夸奖,一个人可能难以如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得不努力活在大家的期望值里。

让一个好孩子倍感压力的事情就是,大家都在表扬他做的好事,那么你不知道他却干过的坏事,这让他如何定位自己?

我们常常教育一个人内心要阳光,我起初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一个人内心如何才能阳光?就是要能面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

没有人的内心总是阳光的,每个人都有内心阴暗的时候,小时候有,青春时有,长大成人一样有,我和很多乖乖女聊天时喜欢说:其实每一个乖乖女都梦想过做一回放荡女,大部分人只是想想,个别人试了,但这不代表她就是个坏人。

我们的教育总是对人进行道德说教,我们总是强调精神文明也会变成物质生产力,我们总是不能面对人性的本质,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在某些环境下,一个人可以闪耀人性中善的光芒,在某些制度下,一个人可以闪耀人性中恶的残忍,这都不矛盾,这本来就是一个人真实的处境。

为什么仅仅依赖道德和宗教还无法管理社会,还需要法律,就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道德修炼和宗教信仰约束人性中的恶。

明白人性中总是存在着阴暗面,会让我们做家长,做朋友,做老师的人更加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或朋友。我们应该学会不再简单表扬一个人,特别是孩子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表扬或批评他这次做了一件很好或者很糟糕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把一个人做了一件怎么的好事和他的人品分开评价。

历史已经无数次告诉我们,一个好人可以做出很糊涂的事情,一个坏人也可以做出很有益的事情。这和长期修炼的人品有关,但一个人的人品不是他做成一件对大家有益或者有害的事情的充分条件。

假如我们总是把一个人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和他的个人品格挂钩,而不是表扬他的努力或者成就,赞美和批评都可能使一个人真实的人品开始扭曲,当一个人不能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这恰恰是内心变得不能阳光的开始。

我不知道四川这个18岁的孩子为什么觉得自己坏,甚至承受不住压力要轻生。好吧,我承认年轻时意淫过明星,现在也会对我欣赏的女孩子想入非非,我看到色情小说里的各种挑逗内心也有尝试的欲望,我曾经习惯总是怀着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的言行,我设想过有一天我拥有权力荒淫无度,我设想过有一天我让人类洪水滔天,这些都是内心的阴暗面吧?

但假如你因为自己想过什么而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或者坏人,这恰恰是悲剧,一个人善良或者阴暗的标志不是他想了什么,而是他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

一个伟大的人,就是能够客观理性面对自己的内心阴暗面,然后控制它,不让它主导了自己,甚至毁灭了自己。而普通人,在道德,宗教或者法律制约下,一般都能够循规蹈矩,但是内心就是内心,假如时机合适,我们总忍不住让一些阴暗小小的释放一下,这也是最常见的人性。

如实面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通过各种不伤害别人的途径去释放,这恰恰是维护一个人心理健康,让他阳光的必须手段,所以国外有牧师,有心理医生来帮你释放。在中国我们很难给家人,老师,长者去倾诉自己的阴暗面,我们更多是通过对信任的朋友来释放,但是我们也别忘了,你信任的朋友所受的教育也未必能理性面对你内心的阴暗面,甚至她内心的阴暗都可以包装成道貌岸然的帮助出现在你面前。

但是我想大部分朋友假如知道秋叶老师有时候也对丰满的女学生也有过想入非非,估计立马就换成鄙视的表情,你这个道貌岸然的家伙,没有想到你内心这么卑鄙不堪!

你看,当你拥有某种阴暗的想法时,你就会让别人天然拥有对你进行道德批判的巨大优势,让你随时可以抬不起头。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宁可匿名在网络灌水,也不肯在现实中坦诚,他们的内心越是不肯面对,就越无法修炼,越无法真正阳光。当然据说有一种修炼方法是多唱红歌,要是这样,我个人还是喜欢参悟肉蒲团,所以我很同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某同学因为收藏武藤兰100多部AV被处罚,假如你是逃课达到留校察看次数规定,并因此被处罚没有问题,但是校方在留校察看通报中强调这个人收藏100多部武藤兰AV录像并拒绝删除录像,这个事情只能暴露校方处理人内心的阴暗,一个成人没有看AV的自由吗?看过100多部AV的大学生就是个坏人吗?

这都是一些多么可怕的想法啊,处罚一个人,不但要让他吃点苦头,还要在精神上彻底摧毁他,不给他自我拯救的机会。所以那些拿着道德的棒子打人的人,我是很不喜欢的!一个人假装看不见自己内心的恶,只盯着别人的丑陋,这才是一种让人讨厌的阴暗!

每一个道貌岸然的君子,你都得小心他也许拥有一颗最无耻的灵魂。顺便说一句:每一个被胜利者书写,而不是被历史书写的圣人,你都得做好某天他彻底走下“人坛”的准备。

了解真实的人性会让我们能诚实面对人性中的阳光和阴暗,不会轻易因为自己做了件好事就以为自己将来一定是好人,也不会轻易因为自己犯了错误就认为自己将来一定就不堪沦落,每个人都会谨言慎行,让自己努力修炼,活到老,学到老,修炼到老。明白这一点,还能让我们学会就事论事,而不是因人论事,这才是让一个人,一个社会性格不扭曲,内心不阴暗的路。

我希望开头提到的悲剧能少一点,我希望这个社会能理性面对自己内心阴暗面的人多一点,只有阳光照进你内心的阴暗面,你才能真正让你的内心多一点阳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发表于 2011-5-30 08:40:04 | 只看该作者

re:【经济学人】现在,你要知道什么时候应...

【经济学人】现在,你要知道
什么时候应该告诫孩子,什么时候应该让孩子自己摸索?
http://www.ecocn.org/article-1051-1.html

这是教育界最古老的争论之一。老师应该告诉学生事物的本质还是要鼓励学生自行摸索?告诉孩子们世界的 “真理”有助于他们更快地了解现实。对具体事物的高效率学习也许导致“孩子们会有这个假设”的假设(成立):当长辈停止教育时,那就不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了 ——因为如果有的话,长辈们也应该应经告诉他们了。伯克利加州大学的Elizabeth Bonawitz和路易斯维尔大学的Patrick Shafto刚刚共同发表在《认知》中的研究表明这(假设)是对的。

Dr Bonawitz和Dr Shafto安排了85名四到五岁的小朋友带着看起来像一团乱七八糟的着色的管子且能够做成不同形状的新奇玩具参观博物馆。他们想知道孩子们玩这玩具的方式是否会取决于给他们玩具的大人们的提示。

按照严格的教学方法进行介绍给第一组孩子。示范者说:“看着我的玩具!这是我的玩具。我将展示给你们看这玩具是怎样玩的。”然后她把一个黄色管子从紫色管子抽出,发出吱吱的叫声。接着,她说:“哇,看到了吗?我的玩具就是这样玩的!”然后再展示一下它的效果。

对于第二组孩子,示范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她演示完怎样发出吱吱声后,声称要记下些东西而打断了(她的演示),因此暗示她可能没有完成演示。对于第三组孩子,她展示发出吱吱声好像意外发出一样。而对于第四组,简单地用“哇,看到这个玩具了么?看看它?”这样的话语来进行介绍。

经过这些不同的介绍后,就留下玩具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玩。他们可能会发现,除了可以发出那吱吱声外,在玩具的一个管子里还有一个电灯按钮,一个可以播放音乐的键盘和其中一条管道里面的倒像镜。所有孩子都被告知,当他们结束玩耍时要告诉实验人员,而且如果他们停止玩耍连续超过五秒钟,老师便问他们是不是不想玩了。整个互动过程都被录成了视频。

每个孩子玩耍的片段被传给一个不知道该研究目的的研究助理。助手需要记录孩子们的总玩耍时间、孩子进行不同动作的数量、花在发出吱吱声的玩法上的时间和孩子所发现的其他玩法的数量。

其结果是,第一组孩子们的玩耍总时间(119秒)比第二的(180秒),第三的(133秒)和第四的(206秒)都少。平均下来,第一组的孩子也尝试出四种不同动作。其他组的尝试出不同动作数量分别为5.3、5.9和6.2。孩子们发现不同于发出吱吱声的新花样的数量分别为0.7、1.3、1.2和1.2。

研究人员的结论是,事实上,在面对不知道其功能的新奇玩具的情况下,事先说明会抑制探索和发现能力。由此得出的归纳概况可能太大胆性急。 但它表明,进一步研究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发表于 2011-5-24 13:29:00 | 只看该作者

re:[zz一篇书评]  《爸爸,我们...

[zz一篇书评]

  《爸爸,我们去哪儿》与其说让人大为感动,不如说让人大为感慨。本书于2008年出版,2010年获得费米娜文学奖,作者让-路易•傅尼叶是法国的幽默作家,写过一些充满想像力和童趣的书,比如《小傻瓜,让我教教你礼貌吧》、《自然科学狂想曲》等。阅读他的书,读者会认为他家里一定有特别聪明、天真、可爱的小孩,但是现实中,他却有两个残障的儿子和一个正常的女儿,大儿子叫马蒂约,小儿子叫托马,他们相差两岁。
  
  出版此书时傅尼叶七十岁,马蒂约已去世十多年,托马也三十岁了,仍生活在医疗教育中心。年轻时,傅尼叶对自己的不幸闭口不谈,直到此时才出版了这本书。书的前半部分,读者还可以和傅尼叶一起笑,看他拿两个马蒂约和托马的缺陷打趣,他表现出非常乐观的一面,像个可以把任何不幸放在心上、没心没肺的父亲,而马蒂约和托马则像是开得起任何玩笑的荒诞大师,这时情感的调子是轻松的。但在写到马蒂约之死:
  
  “也许有一天,我们三个还会再相见。我们能认出对方吗?你们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们会穿什么衣服?在我的记忆里,你们总是穿着背带裤……”
  
  读到这里就足够品味到傅尼叶心中那些极其复杂的痛苦况味了,傅尼叶在怀念马蒂约的时候没有忘记带上托马。托马什么都不知道,连悲伤都不会。哥哥马蒂约在他的生活中消失了,他会有什么感觉?“在那段日子里,我们担心托马会因哥哥的死而伤心,刚开始的时候,他翻箱倒柜,到处乱找,但没过多久就不找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别的事儿……”我们不可能在别的书里找到比这更悲哀了句子了
  
  此后,傅尼叶开始把自己心中的情感细致而强劲的渲泄出来。因为节制,他采用经过形式简化而清晰分明的语句,几乎让人听到他内心释放情感的发条在动。他罗列本应从儿子那里得到的幸福,又用一句话将其付之一炬。他高高昂起了头,以尖锐而辛辣的自嘲使那些可以让人痛苦的东西变得可笑。句子里的快乐和痛苦、严肃和诙谐交替并存,就像扭紧的琴弦拉出牵动人心地颤音。结尾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惨淡悲凉地结局,至此整本书像一艘漏水的大船,呈现出缓缓沉入海底的庄严。
  
  人们常把表里如一作为鉴别人品的标准,当一个人把其表里的差别表现出来时,人们会装得大为惊讶,并侧目而视。如果把这种巨大的差别比作一种张力。其实有些人是毫无办法地生活在这种巨大的张力中。他们内心如火,对生活有强烈的欲求。他们就像充足气地气球,随时有爆炸的危险。除非他们拥有惊人的克制,而这种克制常常就激发出艺术上很高的才能。
  
  傅尼叶的强烈欲求就是他的父爱——就因为他父爱这么大,他才感觉到自己那么不幸。他太喜欢小孩了,不然他也不会接连生下两个有残障的儿子之后还有勇气要第三个。他尽量在生活中表现的那么幽默洒脱,就算对最好的朋友也隐藏下内心的悲苦。他一直生活在这种表里不一的生活中,他的书里不乏愤世嫉俗的话,有些甚至有点刻毒。但是他的父爱巨大到让人无法不感动,也正是如此,他的这本书才让人大为感慨。
  
  无论本书的语调有多么轻松,傅尼叶的不幸都不能忽视的,因为这些绝不平常,也不短暂。傅尼叶不仅拒绝同情和怜悯,还要把它们扔到那些对人生痛苦缺乏想像力的鼻尖上。因此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感动上,它在让人感慨之后,更教人鼓起生活的勇气。他不是让人如何以新的方式理解痛苦,而是告诉人们如何与缺陷相处。书中的父爱是让人感动的,但傅尼叶的做人方式更有价值,看完这本书,人们会相信与他相处,一切不幸都不再可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发表于 2011-5-24 13:26:23 | 只看该作者

re:爸爸,我们去哪儿?原作名: Ou o...

爸爸,我们去哪儿?
原作名: Ou on Va, Papa?
作者: [法] 让-路易·傅尼叶
译者: 李欣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2

内容简介   
  爸爸,我们去哪儿?
  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
  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
  我们去游泳池,从高台上往没有水的池子里跳。
  我们去圣米歇尔山。在流沙上散步,然后陷进去,一直陷到地狱里。
  即使有更痛苦的遭遇,还是要笑着活下去的“不成长”故事
  面对生命困境的最好礼物,费米娜文学奖获奖作品

作者简介   

    让-路易•傅尼叶(Jean-Louis Fournier)
  大学时修习古典文学,本应成为严肃学者的他,后来却成了法国知名作家及电视剧编导。他曾获得多项国际艺术电影大奖,从一九九二年起,傅尼叶开始文字创作,作品逾二十部,包含散文、小说、剧本,他幽默诙谐的笔法,令众多法国读者为之着迷。
  虽然经常受邀上媒体谈论作品,但关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一直是傅尼叶避言谈起的话题。直到他七十岁,也就是二〇〇八年,他才出版《爸爸,我们去哪儿?》,首度写出身为两个残障儿父亲的心声。他说:“过去不提,不是因为怕丢脸、怕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而是无法面对说了之后难以承受的痛楚。”
  《爸爸,我们去哪儿?》一出版,立即在法国引起热烈的回响,在销售量和排行榜上都创下耀眼的佳绩。傅尼叶的句句文字抚慰了许多读者,不仅仅只是同为残障儿的父母,更告诉大家即使有再痛苦的遭遇,还是能够有勇气地笑着活下去。有评论家说:或许上帝不曾善待傅尼叶的孩子,但这部作品之于傅尼叶,甚至所有的读者,都是我们面对生命困境时最好的礼物。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732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06:32:59 | 只看该作者

re:亲子话题 儿子的电玩人生 妈妈如洗三温...

亲子话题  儿子的电玩人生 妈妈如洗三温暖


/聂崇彬

May 22, 2011 06:30 AM | 372 次 | 0  | 3  |  |


儿子三岁开画展,作品被澳州博物馆收藏,是一个IQ高,曾连跳两级的优质少年,但如今却变成了资深电玩玩家,拒绝大学毕业的80后宅男。我告诉自己,这完全是我这个母鸡的大翅膀所造成的。

和每个妈妈一样,从儿子还未出世,我已经为他的人生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平心而论,儿子小时候蛮乖的,你让他学什么他都照办,但不能利诱,如果说:「听话,我会奖励你」,那屡试屡败。他对物质的「不在乎」,令我束手无策。后来,我采用了新方法─兴趣教育。在儿子玩的时候放配乐的唐诗,让他不知不觉朗朗上口,至今他的国语还能应付社交。每次讲故事,我都留一个小尾巴,让他自己把故事结束,引导他有创新的意识。买东西教他怎样归类。至于他喜欢的画画,当然是放在首位,但我从不教他写字和算术。另外我也有意留了一手,让他上学时有新东西可学,不至于太闷,总算,在香港从幼稚园到小学都在精英班。」

冲突 从考黑带开始

随著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的话已经不可能成唯一的指导方针,我和孩子的冲突,从让他考跆拳道黑带开始。

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跆拳道,一来锻练身体,二来搭校车时万一有大孩子欺负他,也可以用一招二式来保护自己。从白带开始,每次进级儿子都能顺利过关,大概四年级的时候,儿子的个头和我差不多高了,他提出不用再学拳来保护自己,我也同意他的说法,但那时黑带考试即将来临,我估计他是怕艰苦,因为黑带考试有临空跳起踢断木板的动作,我耐心地劝他,是否考了黑带再说,做人总要有目标。他反击到:「考出黑带后就不再打拳,那考来做什么?」我无言以对。

第二件我输的事是他的画画,这可是他从小喜欢的,上过电视、开过画展,得过「看图说话」杂志的比赛冠军,他趴在地上画画的全过程,被「人民出版社」当作教材发表。但他不愿意作刻板的模仿练习,拒绝再画,为此我换了老师和画班都没用。在他不画的三年中,每年我都带他去参加公开比赛即时评奖的「香港儿童国际绘画比赛」,每一次他都得奖,最后一次还得了亚军,就在那次之后,他很严肃地告诉我,这是欺骗,因为他已经不再画画。

希望儿子有个坚强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送他去参加童子军。第一次随军出海,三天后回来,虽然没有怨言,但听他描述首长逼著这些才十岁的孩子,在清晨跳入冰冷的维多利亚海做训练后,我已经决定改投,只在内陆做操练,但去了一次后,他以枯燥乏味为理由,断然拒绝。

说钢琴吧,也是他喜爱的,每个星期天母子俩坐车去大老远的地方学琴,对弹多少遍练习曲是每天必然的争斗,为此,我告诉他,如果能及早弹到「少女的祈祷」水平,马上更换音色更好的名牌钢琴。这一说法,真的给他带来了动力,不过不是苦练练习曲,而是单练「少女的祈祷」,很快曲子练成,但我以「走捷径不可取」断然拒绝换琴,至今落下了欺骗的罪名。

抗争 留学路走对了

儿子音乐体育艺术这些领域全面落败后,生怕在教育领域有什么差错,因为儿子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公开表示不会升入Band 1 的中学,香港的中学分五个级别,由Band 1到Band5。一般来说,Band 1出来的学生者入名牌大学的机率非常大,Band 2当然要差一些,要想进名牌非得努力才行。为此,我和儿子大吵了一次。小子居然振振有词:「这所Band 1学校,送我进去我都不要,这里面的学生,除了死读书还会什么?跟这种人在一起,我会死的。既然差一口气也能进Band2,你还想怎么样?」气得我话都说不出来。

儿子如愿以偿的进入了Band2,交了好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至今还保持著联系。那时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儿子不适合香港的教育体系,为了四年后,我不用再为他的升读大学心力衰竭,在他的同意下,高中时我把他送去了新西兰,三个月后,儿子竟以他的数理成绩连跳两级,进入中六。过了一年,儿子的数理成绩还是最好的。我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他很出色呢,还是那边的程度不高。反正后来他很轻松地过了大学考试,这个成绩是全世界认可的,以至当他转入美国大学的时候,连托福的成绩都不用。

不要以为之后的学习路途就一切畅通无阻了,后来发生的事足以令我吐血。为了能使儿子有归属感,也为了节省,我移民美国,儿子也跟著我拿到了绿卡。但儿子却未能一路读到毕业,原因一个是懒,二是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不高,当然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是什么人。他把多数的时间都贡献给了电玩,我觉得他太不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母子俩一度针锋相对,家里气氛紧张。

那天,我敲开了他的房门,一看我,他就眉头紧皱,没好气的问:「又是什么事?」天啊,儿子,我已经有几天看不见你了,天天吃我煮的饭,就算是个佣人,也不应该是这个反应吧!

我压住火气,假装笑笑:「我问问,怎么不见你上学?」

他不耐烦地说:「没注册怎么上啊!」

「为什么不注册,是忘了还是…。」

「没时间!」儿子兼职,我是知道的,但也不至于忙到不上学。

「如果觉得上班影响学习,我们可以再商量,还有一年就可以毕业了,说什么都要把学业完成吧!」

我的口气很明显带有哀求地商量口吻:「你烦不烦呐,我还有事,就这样了!」

咀咒 电玩把儿变怪物

儿子一点情面都不给,门,匡当一声在我面前关上!谈不拢,早是预料中的事,但没料到会这样的决绝,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应该开学了,我没有看到儿子有一丝上学的迹象,早就想问问他,可是见不著他的人影,连吃饭都趁我不在的时候去厨房扒一碗拿上自己的房间。一种无奈的愤怒涌了上来,因为我听到屋里传来的电玩游戏的音乐,虽然声音微弱,但足以把我的心脏击碎。我脑子嗡嗡的叫,脸上发烧,我握紧了拳头,但能干什么,把儿子的门砸开,把那该死的计算机扔出窗外?

我知道不是计算机的错,但那该死的电玩已经不是他小时那种单独的小盒子,而是看不见摸不著的储存在计算机硬碟某个角落,或是网络的某个空间时段,凭我的计算机常识,根本不是这种玩物的对手,唯有消灭可以容纳电玩游戏,在我看来,如同一个天外入侵者,毁了我们正常的生活,毁了我给予厚望的儿子的人生。但我不能,不能这样做,因为里面是一个身高一米八,也是充满了愤怒的一个怪物,这天外入侵者把我儿子变成了怪物,我打不过他,我还不能咀咒他,因为这怪物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我觉得我要疯了。我不是邪魔,虽然在这个时间,我猜楼上那个怪物当我是邪魔,但我不是!

念书有这么难吗?我年轻的时候,唯一愿望就是做个大学生,我不是考不上,而是因为健康的理由,被拒之大学门外,我不懂,上学会那么苦吗?比比我在香港读大学的时候,还不能辞去酒店经理的工作,还要照顾已经上小学的儿子,还不是在一年半时间里考出了12门课,拿到了毕业文凭。在美国读大学,开车上学,连走路的都不用,作业用计算机,也削铅笔都不用,还有我这个美食专家的妈妈,每天三菜一汤,加水果、点心,家务事都不用大少爷沾手,就是车子有什么问题,还有一个汽车专家的继父随时解决!那时我已经和一位美国人建立了家庭,洋夫认为,儿子有兼职供自己生活,也有了女朋友,至于读多少学历才合适,就不能以父母希望为标准。

他的话提醒了我,确实,周边的朋友之中,有很多高学历孩子,非但找不到工作,高不攀低不就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台湾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勉为其难的拿到毕业文凭后马上回到台湾当上了啃老族。

自白 终于获得理解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令他对电玩痴迷,终于有天他写下了自己的想法:

「我记得我小时候很爱画画,我现在还记得我的第一张画,里面有房子,可能因为我每天都是对著一个有很多电线杆的玻璃窗吃早餐的关系,所以画了很多很多的电线杆,然后有很多彩色的人,天空是用不同的红色蜡笔涂成的黄昏。没过多久之后我父母就决定让我定期去画廊学画画,拿过奖也上过电视。作品很多,多到连我自己也以为长大之后也会一直画画。当时真的万万没想到,接下去的剧情竟然是升等打宝和勤练枪法。有一种好像一本小说看了一段放在一边,第二天拿错了另一本,很自然的接下去看的感觉。会变成一个教授级的资深电玩玩家我自己也是莫名其妙。

回想一下,我记得好像我三岁多的时候,爸就不知道从哪里里弄来一台他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里弄来的游戏机回家,当时连话也讲不太清楚的我,就已经在那按著按著玩起来了,某种意义上也叫三岁定八十吧。当时年纪真的太小了,跟本不了解在玩什么,随便按一按就又死了,所以现在不是很记得我的第一次到底是在玩什么。随著我慢慢长大,小学的时候母亲每次见面的第一句话虽然都是「不要打太久」,不过可能因为当时学校成绩还不错,所以我莫名其妙的拥有了当时每一代最红的游戏机,走过了所谓最正统的电玩人生。

我是在1983年出生的,也是任天堂游戏机始祖红白机正式发售的同一年,虽然我是在今天上网查一下才知道这个巧合的,不过心底里到是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想法」。

游戏机是陪伴著我的童年,我也是看着它的成长。从红白机开始,到世嘉、超级任天堂、SS、PS二选一,N64、DC、PS2、Wii,最后到现在可怕的MMORPG(在线游戏中中毒性最高的一种,天堂、魔兽、RO、暗黑破坏神。你就算没在你子女的计算机屏幕上见过画面也应该早就在社会版上久仰它们大名了),我都深深了解到每一台的吸引之处。的确浪费了不少时间啊…不过要说得到了什么,真的就只有数不完的回忆吧。」

看完这篇「自白」,我才恍然大悟,电玩革命经久不息,持续了几十年,我你他的家长们都有著不同层次上的贡献,所以也只能介绍它给我们带来的当今流行文化的独特表达模式,「影响所及从现代战争到人际关系无一例外」。我还清晰安慰地的知道,儿子一再表示他有个开心童年说法,是从心底里表达的。

我完全承认自己没有当教练的「天份」,何来魔鬼式训练下闪闪发光的名星让自己荣耀呢?但儿子记忆中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已经足以证明我是一个好妈妈。

信任 自己确定人生路

儿子在休学后当了两年IT人之后,去年回到学校进修心理学,他的目的,不是想做什么家,而是在看完了一屋子的书后,想更进一步确定自己今后的人生路,此刻,我完全对他投以信任票。

在这儿,我还要提及我另外一位朋友,她生了两个混血孩子,都是女孩。与虎妈家里情形一致,大小女儿的年龄也一样大。虎妈嫁了白人,她坚持了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犹太人老公随她便;朋友的中国式教育方式却被美国老公打压,做不成虎妈成了羊妈。朋友的丈夫是心理医生,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是有外因和内因及时空背景的。因此在我们为孩子的教育制定方向时,首先要因人而异,其次要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个大致的估算。

我相信孩子最需要的是理智独立的头脑,处变不惊的性格,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终身相伴的求知欲。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任何风暴中有主宰自己命运的勇气和能力。中国式教育的最大弊端更体现在思想,灵魂和性格的塑造上。家长制的作风本身就跟自由的灵魂和独立的思想格格不入。把对孩子的辱骂和体罚当成爱来宣扬,更是对爱的亵渎。

说到底,中国式教育能够取得的最大成就也就是培养些满腹经纶却思想苍白的文人,或技巧高超却毫无创意的工匠。虎妈的见解也还只停留这个肤浅的水平上。成功被定义为门门功课得全优和钢琴比赛得头奖。那些认知比较浅薄的人,把这些硬性标准,这些更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当作最高成功指数,但在这个讲究软实力的时代,则显得如许多中世纪的戒律一般不合时宜。

我的朋友在转变成「羊」妈的过程中,着实地感受到,爱是人间一切情爱的源泉,它能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力量,来克服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把温馨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做为正面的因素,当作自己世界观,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快乐,她的老大上了UCSB,在校园报纸发表了绘画作品,现在她正在去好莱坞的路上,表演她的单口秀。老二呢,最大的嗜好是摄影,她的水下摄影非常专业,正准备个展。

「虎妈战歌」以一个17岁女孩子的经历来做教育成功的典范,或许不是作者的目的,但确实是过早的定论,教育这件事,不在于看孩子正在做什么,得到了什么,而是要看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发表于 2011-5-17 10:06:28 | 只看该作者

re:[WSJ] Why Rich Paren...

[WSJ] Why Rich Parents Don't Matter   JONAH LEHRER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3954004576090020541379588.html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16347/192161

       父母的管教对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决定——比如到底应该选择哪家幼儿园或者该不该玩电脑游戏,都关系着孩子未来的发展。他们以雕塑家自居,而孩子就是手中那团湿湿的粘土。

       若干针对儿童智商和自控能力的测评表明,和基因及学校环境的影响相比,父母的管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成分已经定型的粘土,再高明的雕塑家也奈何不得啊。

        然而,一份最新的研究显示,上述两者的作用势均力敌。究竟哪个会更占上风,取决于该家庭的经济状况。

       该研究报告刊载在《心理科学》杂志上。来自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750对出生在美国的双胞胎进行了长期观察。被试在10个月大时接受了各项关于心智、能力的测试,在两岁时再次接受相同的测试。参加实验的双胞胎中既有同卵双生,又有异卵双生,这样能够体现基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而被试对象遍及各个社会阶层,以突显经济状况的作用。

        对于10个月左右的孩子,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智力起到了确定性的作用,这一结论对于任何社会阶层都是成立的。但孩子们长到两岁时,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较为贫困的家庭中,父母的管教仍在发生影响。研究人员估计,对于这些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2岁时孩子心智的发展有80%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基因只能发挥微弱的作用。

  家庭较为富裕者的情况完全相反:基因对孩子心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权重达到50%。(同卵双生双胞胎比以卵双生双胞胎的心智状况更为接近,科学家据此得出上述结论。)家庭环境仅是一个次要的影响因素。随着财富的增长,家长的决定在儿童成长中占有的地位将越来越小。

参加音乐课程,有一对一的SAT指导老师,富裕家庭的孩子占到了所有用钱能买来的先机。虽然家长可能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究竟是选钢琴还是小提琴),但根据收益递减规律,这样的细节问题几乎不发生影响。科普博客作者 Razib Kahn 写道:“即使完全排除环境的影响,基因的力量依然存在。”

经济状况上的不等产生的影响非常直接,以至于在贫困家庭中对于两岁以上的孩子,父母的影响依然远远胜过基因的作用。

这份研究本身并未涉及形成不同社会阶层的原因,但在这之前却有其它研究项目搜罗了大量原始资料,从儿童的词汇量(词汇量越大,考试成绩越好)到家中书籍的数量,甚至孩子得到的赞赏和批评的比值。三岁时,富裕家庭的孩子平均得到50万次表扬,8万次批评。而对于接受社会福利金的家庭,两个数字刚好相反。

此项结果一出,学术界立刻响起了改善贫困家庭儿童幼年生活环境的呼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来自芝加哥大学的James Heckman长期呼吁提高学前教育的投资,在其最近的一篇论文中,他表示,仅仅这样还不够,公共组织对贫困家庭的介入越早越好。哈莱姆区的儿童教育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那里正在招募有丰富育儿知识的“新式父母”,为当地孩子提供良好的早教环境。

消除由于早期教育环境不同带来的不公很可能引起新的不平等,即先天因素造成的不平等。但这样的教育中心却能尽可能消除父母的错误管教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孩子们更加自由的发挥潜力。从某种角度来说,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礼物就是袖手不管,高枕无忧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发表于 2011-5-13 23:03:28 | 只看该作者

re:我同学的评价是中国人从小就有奴性的血液,...

我同学的评价是中国人从小就有奴性的血液,听得我好冷。
雷磊的大胜让我出乎意料,未来真的怎么悲剧么。

顺着去看了《好死不如赖活着》,每年媒体都会去采访那位爸爸,今年一月的消息还不错,病毒有减少,一家四口都活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aQug8O5Au0/

另推荐大眼的最新博客,估计离被和谐不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22:42:26 | 只看该作者

re:燕原帖的第一行就是土豆网的连接,还可以下...

燕原帖的第一行就是土豆网的连接,还可以下载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nyf1S8KgG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发表于 2011-5-13 22:30:32 | 只看该作者

re:能找到这个片子吗?太想看了,还有作者的另...

能找到这个片子吗?太想看了,还有作者的另一个片子。

今天石头也看了这篇文章,还结合目前村官选举跟我大谈特谈呢,期间还联系了重庆红歌,最后谈到了5.12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提到了勇士艾WW。
实在是为当前的情况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22:07:54 | 只看该作者

re:很有意思的片子,让我想起了AWW纪录片里...

很有意思的片子,让我想起了AWW纪录片里陈丹青讲的一句话:"XXX就是一个大流氓".

我说这个片子正好就解释了一个有很多流氓的社会,那些流氓都是从小培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发表于 2011-5-13 13:00:28 | 只看该作者

re:小学三年级班长民主选举全程纪录htt...

小学三年级班长民主选举全程纪录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nyf1S8KgGo/

[zz]武汉市常青第一小学一个班级,尝试班长竞选,3个候选人进行表演、辩论、拉票,由学生投票。竞选中,有互相挑毛病的辩论,有舆论造势,也有诋毁,有"贿选"。这个过程被拍为纪录片,有观众把候选人称为阴谋家和独裁者,也有人说孩子只是面具,表演者是打人。

    一场完全透明的选举

    别看程程只有10岁,却有个远大的理想——当选国家主席。

    在小男孩心中,这可是认真思考的结论:当老师太辛苦,白天教课晚上还要改作业;做生意万一赔本了怎么办;还是当领导吧,可以管大家,比如说自己不会开车,到时候全国人民都不准开车。

    程程是武汉市常青第一小学的学生。这番话是在2006年春节的年夜饭上,他对母亲的同事陈为军说起的。

    谁说童言无忌呢?在那一年的秋季学期,这个小胖墩有了一次遥望理想的尝试。他和另外两名候选人一道,共同竞选所在班级的“最高领导人”——班长。

    这场儿童世界的模拟选举,被陈为军拍摄成纪录片《请投我一票》。在过去的一年中,这部成本不到5万元的作品成为诸多电影节的亮点。《华盛顿邮报》称其为“关于一群8岁大孩子的……令人如坐针毡的政治戏剧”。

    班长就有权力

    和程程聊天后,陈为军做过小范围的调查,“见孩子就问”。结果他发现,周围孩子的未来职业想象大多倾向于官员。

    这让这个39岁的父亲困惑不已。他回忆自己的同辈,小时候“想干什么的都有”,诸如医生、科学家和作家,价值选择十分多元化。

    “既然孩子都想当官,我就想如果来一次投票试验,或许能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陈为军在武汉家中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起自己的初衷。

    作为武汉电视台的制片人,陈为军执著于通过影像来表达真相。5年前,他以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引起国内外关注。那部片子讲述了河南一个艾滋病家庭的悲欢离合。

    经过陈为军和班主任的协商,程程所在的三年级一班在新学期伊始,举行了这场投票活动。除了公开唱票,这场选举还像模像样地包括才艺表演、现场辩论和就职演说等环节。

    在此之前,中国大多数小学的班长,由老师直接任命,即使投票也很少公布结果。按照班主任对39个“选民”的承诺,这次的选举要实现“我的班长,我做主;我的选票,我做主”。

    这些戴红领巾的孩子,起初对“民主”和“投票”等名词并不了解。他们对即将选举出的班长职位的阐释是这样的:“班长就有权力,让他站着他就得站着,让他坐下他就得坐下。”

    这或许与现任班长雷磊的行为有关。这个留小辫子的男生,同样是候选人之一。他似乎拥有诸多权力。做操时,他站在前面领队;午休时,他罚说话的同学站墙角;午餐时,他监督小朋友吃饭。有时候,他甚至直接动手打“不听话”的孩子。

    “我必须严,不严绝对不听。”对此他解释道。

    程程看在眼里。他对父亲说:“我就想当班长。”

    对这些语言,有人听了表示忍俊不禁而又百味杂陈。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观片会上,很多观众甚至“从头笑到了尾”。

    说唱歌手小老虎(艺名)形容为“会心一笑”。他解释说,这种欢笑和看过喜剧片的“开怀大笑”不同,因为“每个人都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让他们自己想投谁就投谁

    让观众“笑场”的另一幕是有板有眼的拉票过程。一位电视台记者联想到中学课本里的《竞选州长》,“文章里那些政治伎俩,他们这儿都有”。

    就像马克·吐温笔下的主人公一样,雷磊最初拒绝了父母的帮助。他甚至不打算“引导舆论”,而是希望同学们“自己想投谁就投谁”。

    但他很快意识到这种自负的不现实。当他在台上吹起长笛时,坐在倒数第二排的程程向班主任炫耀,自己的母亲传授了对付雷磊的绝招。

    这些“绝招”被看过这部纪录片的网民总结为拉帮结派、互相诋毁、制造假象……镜头里的程程,像个老练的政客:他先是自己大声起哄,接着由竞选助手造势。当然,换来这些支持并不容易——他为此许诺了些官职,诸如副班长、学习委员之类。

    如程程所料,在“雷磊雷磊,最爱打人!雷磊雷磊,威胁别人!”的叫嚷声中,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一脸黯然地走下台去。

    前一天,这个小胖墩对另一名候选人晓菲使用了同样的招数。那个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小姑娘,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在一片反对声中,她还没有开始表演就哭了起来。

    面对这场闹剧,陈为军一度有放下机器,上前制止的冲动。当时他站在教室后面的窗边,气得停止了拍摄。如果不是另一台摄像机的正常运转,恐怕纪录片中会空缺这些画面。

    “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这个同样有个女儿的父亲说。

    更多的观众用“肮脏”、“倒胃口”和“失望”等字眼来表达他们的愤怒。一位名叫“这该死的教育”的网友在豆瓣论坛上发表评论:“他们还会懂得什么叫做善良、公义和付出吗?他们在对于民主的最初理解上,便被告知这是竞争、诋毁和各种暗黑手段。那么当有一天他们真正长大,变成社会的掌权者,我们的世界将会被构架成什么样子?”

    一位报社的记者,干脆把程程归为“天生的阴谋家”,雷磊则是个“独裁者”。

    但这些标签遭到陈为军的反驳。“怎么能说是天生的呢?孩子其实是最无辜的。”在采访中他再三强调不要伤害孩子。当记者提出联系这些当事人时,也遭到了他的拒绝。



孩子只是面具真正的表演者是大人

    一位资深的电视节目制片人认为这部纪录片的主角其实是大人。“孩子选举有什么可看的,”他说,“他们只是大人手中的面具。”

    为了让自家的独苗成功当选,三个家庭也都铆足了劲儿。正是因为如此,一场孩子之间的选举游戏,变得扑朔迷离又悬念迭起。

    在雷磊首战失利后,他当警察的父亲邀请全班同学乘坐轻轨。整个过程中,夫妇俩还提供了矿泉水、大巴接送和导游等服务。

    这种举动被不少观众斥为“赤裸裸的贿选”。但它无疑是有效的。在陈为军当天进行的“民意调查”中,雷磊的支持率马上就超过了原本呼声很高的程程。

    在北京的一次观片会上,十多名家长展开了“非常热烈”的讨论,主题是究竟该把孩子培养成“狼”还是“羊”。他们中大部分是媒体人士,其中一位还是某所幼儿园的出资人。

    一位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很是担忧,因为无法确定是把世界描绘成鲜花还是毒草,一头太过理想化,一头又有些功利。另一位父亲则困惑于究竟是选择生命出发的教育,还是权力出发的教育。

    这些话题让在场的小老虎“情绪很不高”。这个22岁的小伙子表示自己尚未为人父母,因此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只是说这样教育不好,但好像也只能这样了。”采访中,陈为军起初对纪录片中家长的行为不予置评。后来,他说了一句:“就算家长有些不对的地方,那也是很无奈的选择。”

    他坚信,没有人敢在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赌博。“你没有孩子吧?”他问记者,“那就无法跟你说清楚。”

    在《请投我一票》的后期制作期间,陈为军的女儿报名参加了湖北电视台举办的小记者评选活动。身为电视人,陈为军起初并不打算进行干预。直到评选前夕看到女儿的准备,才发现“不管根本不行”。

    像纪录片中的家长一样,夫妻俩开始进行全面指导:如何上场,怎么抓住评委的心等等。妻子还特意租用了当地歌舞剧团的一套演出服装。

    可在评选当天,陈为军还是震惊了。其他孩子的亲友团亮出巨幅彩喷照片,搬来古筝古琴,“声势浩大得很”。相比之下,女儿这边只有作业本大小的标语,显得寒碜又小气。最终孩子第一关就被刷了下来。

    陈为军事后说:“很对不起女儿,也很怕她受打击。”



这样的选举,太伤害人了

    半个月的时间,陈为军跟拍了选举的全过程。从课堂的台前到家中的幕后,他自称在记录一场“完全透明的选举”。

    只是故事的结局,连他都始料不及。投票前一天的晚上,陈为军在程程家蹲点拍摄。已经夜里1点了,这个小男生还在准备就职演说。当时他穿条小短裤,站在家里的客厅,不停地咳嗽,还嚷嚷着来杯板蓝根。

    在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中,陈为军看好程程。他评价这个孩子最具竞选精神和素质。在家长的指导下,程程还打出了极具号召力的选举宣言。针对雷磊,他喊出了“要当管理者而不是统治者”的口号。面对晓菲,他则用“爱哭没自信”进行有力反击。

    但经历了之前的意外,陈为军对自己的预计丝毫没底。“按说孩子们应该选个不爱管人的班长,这样才更加自由。”在他的分析中,晓菲也有些希望。有意思的是,在美国的观片会上,其中12~17岁的孩子大多数表示,会把选票投给这个女孩。

    最终的结局却是雷磊获胜。投票前一天,他的父亲拿出一沓粉红色贺卡,告诉儿子这是为老师和同学准备的中秋节礼物。在第二天下午即将投票前,雷磊送出了这份意外的礼物。在阵阵“好漂亮”的赞叹声中,他以超出对手数倍的优势高票当选。

    似乎又是一次“贿选”。前面提到那位制片人由此想到了“程序正义”的问题。他所在的栏目组长期关注中国基层民主选举。“你看吧,民主选举,本来是个好事情。”他感叹道,“但程序如果出问题的话,也就亵渎了这个东西。”

    相比之下,陈为军本人更注重民主精神。在纪录片中,他特意截取了集体广播操、教室外整齐摆放的鞋子等镜头。“民主就是保护每个人,而不是用刻板的规则来抹杀个性。”他说。

    和《好死不如赖活着》一样,这部片子再次为陈为军赢得了声誉。在去年举办的美国白银电影节上,《请投我一票》拿下了最高奖项。在此之前,它刚刚入围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短名单。

    在两个小时的通话中,这位导演始终没有正面回答,自己是否通过拍片解答了最初的疑惑——孩子们为什么都想当官。“不要认为孩子们很简单。”他说,“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数的。”

    在投票结束后,一个孩子提出这次选举不够公平,另一个“选民”则认为这种选举班长的方式“太伤害人了”。

    程程倒是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不久后,他在电话里高兴地通知陈为军,自己当上了班主任助理。(文中均使用化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01:25:50 | 只看该作者

re:巧立孩子界线的十条军规井中月...

巧立孩子界线的十条军规

井中月

http://blog.sina.com.cn/zhangwork  2011-05-06 07:06:33


  最近,总有一些朋友对我说,说自己的孩子调皮、任性,不是爱发脾气,就是爱哭。其实,这些有许多是孩子没有界线。或者是曾经给孩子立了界线,但感觉无法实施或没有坚持,均感觉效果不理想。所以我井中月认为,从教育的角度看,大家还没有完全掌握立界线的技巧,故此做了许多的无用功。

  

  从教育孩子的角度看,当孩子3岁以后,就需要立界线了。孩子的界线,也可以说是一种管教方针,其核心是让孩子自己约束、管理自己。教导孩子立界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不是做不到的事:只要有心、愿意改变、愿意学习,参照我井中月说的方法,根据孩子的实际特点,仍可以成功的为孩子立界线,培养出有好品格的。

  

  第一,你给孩子定的界线,大部分也是你的界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是最善于模仿自己的父母各种行为。所以,除了一些保护孩子的界线外,如不许玩刀具,其他许多的界线同时也要约束自己。让我井中月举例来说,你要求孩子饭前不吃零食,那好,你自己也在饭前别吃零食。

  

  第二,你给孩子定的界线一定要具体。界线不具体,就难以操作和判断;界线越具体,就越容易见到效果。具体界线应该是受教育目标指引的,而不是孤立的具体界线。让我井中月举例来说,你要求孩子爱惜绘本,这条“界线”看似具体,但实际上并不是很具体,孩子不了解“爱惜”都包含什么方面。所以,你应该对孩子说:“绘本不能撕,也不能踩。”

  

  第三,你给孩子定的界线一定要可行。界线没有可行性,就超出了孩子可能的水平,或现有的可能水平,则立界线的目标就很难达到。当然,你可以把一个“大界线”分解为许多个“小界线”,来保证整体可行。让我井中月举例来说,你要求孩子玩过玩具必须收拾好,这对大玩具还好说,但假如你让孩子收拾盒装的积木,要想都装进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不是孩子能完成的了。

  

  第四,你给孩子定的界线一定要积极。界线的有效执行在于目标是积极的,符合孩子的发展需要。这条非常容易被家长忽视,但意义重大。如果你为孩子定的界线目标是消极的,则孩子一定会经常违反或哭闹反抗。让我井中月举例来说,如孩子要吃冰激凌,你说晚饭好好吃了就给,这样你的界线的目标就不是积极的,你靠奖励来达到你想要的目标。比较好的界线是,冰激凌每周三、日可以吃,其他时间没有,也和吃饭等其他没有关系。

  

  第五,你给孩子定的越线惩罚一定要双方可接受。界线的越线惩罚规定,应由你和孩子共同商定,但最好你先给出几种选择。若有差异,可让孩子自己来修正,或提出他们的越线惩罚办法,并经过你的同意。让我井中月举例来说,如孩子随地乱扔绘本,你给出几个处罚办法:该书没收3天、此书送给其他小朋友、今天晚上少讲一个故事等等,让孩子选择。

  

  第六,你给孩子定的界线一定要符合儿童心理。每个阶段的孩子,其心理都有不同的特点。如3岁孩子在道德方面,其判断的依据,是看一个行为的物质结果,与成人的道德观念相差极远。这个阶段强调自我,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让我井中月举例来说,你要求不到3岁的孩子,不能抢玩具,这基本无法实现,他们会先抢在说,因为得到了玩具的“实惠”,这就是“正确”的。

  

  第七,你给孩子定的界线一定要可以评估。界线无法评估,不能称其为界线。及时评估有助于看到进步,鼓舞双方信心,可以发现不足,及时调整界线。让我井中月举例来说,你要求孩子每天好好刷牙,这就不好评估。“好”,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很可能孩子认为是好好刷了,而你认为没有好好刷。你不如要求孩子刷牙时,上面刷10次,下面刷10次等一系列要求,而这是可以评估孩子是否“好好”刷牙的。

  

  第八,你给孩子定的界线一定要多层次统一。界线的可以是多层次的。既有眼前界线、又有长远界线;既有特殊界线、又有一般界线;既有局部界线,又有整体界线。有效的界线应该是多层次协调的统一。让我井中月举例来说,你要求3岁的孩子不能玩真刀,但4岁的孩子就可以玩真实的钝刀,5岁以上就可以教怎么使用刀具了。

  

  第九,你让孩子执行界线时别唠叨。如果你经常对孩子的行为有要求,但又同时不断的提醒、唠叨,虽然绝大多数的时候,孩子会“乖乖”地听从,但由于不是基于孩子内心的自发性驱使,当你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就会变成另外的样子。所以,最佳的方法还是由你的以身作则,通过孩子的模仿,来达到你希望的目标。

  

  第十,你让孩子执行界线时需要有耐心。耐心是指你让孩子遵守界线的时候,你不能急躁、冲动,孩子没有做到就打骂,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有时候,你的过激反应,往往让孩子产生是“对”的认知,会不断的重复。另外,对孩子的自律不要期望太高,孩子反复“越线”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你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

  

  最后提一下,一般来讲,孩子并不知道他们在作什么,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过“对”的日子,孩子会观察父母的言行,他们观察如何对待他们、对待配偶、及对待工作,然后不分好坏,照单全收地模仿你。所以,若父母在家中养成孩子有界线,他们就会成功地运用到家庭以外的世界。当然,你需要知道,立界线,要根据你的孩子实际情况来定,但总的原则是:从大目标着眼,从小目标着手,在长期目标指导下的短期目标更有深远的意义。(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发表于 2011-5-3 10:41:20 | 只看该作者

re:新兴教育能搞活教育吗? by 南桥的博客...

新兴教育能搞活教育吗? by 南桥的博客
2011-05-02 16:13:28

《新金融观察报》就新兴教育对传统教育冲击问题,对我进行了电子邮件采访,可能采访的内容不一定都能用上,故放在这里,抛砖引玉。

1.网络教育包括很多,比如远程教育、全球名校的名师网络课程视频、技能交换网站、国内还出现了在家教育和私塾,大家在对传统授课方式有很多不满,而想办法进行其他方式的教育,您能否分别说说这几种新兴教育有何优缺点吗?

现在学习的渠道确实越来越多,比如很多基于网络的视频教学。这种方式正在拆解、重新组装我们获得技能、知识和态度的方式。在美国,由于学制比较灵活,学生选择众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加速自己的学习,缩短在校时间,降低成本。比如一些大学的公共必修课,在某个私立大学学起来很贵,学生就常利用暑假时间,选修社区大学的类似课程,转换学分。这确实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趋势。但是能否充分利用这种趋势,要看教育体系是否开放、灵活,如果各个学校之间互不承认,这种教育的自我组合也很难施行。

也有很多学生开始利用视频教学,提高学习的效果。比如中学生可以上一些教学网站,去学习某个几何题的解法,这种做法越来越多,这一切和学制和教学体系无关,非常灵活,希望以后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终身学习”将逐渐成为常规,人们由于工作、生活的关系,无法继续返校充电,那么技能的改进,甚至一些问题的解决,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这种新兴的教育、培训、工作辅助(job aid)、电子绩效支持(EPSS) 手段。比如现在从烹调到修理家电,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教学视频网上都能找到,对于终身学习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2.有人已经开始在家自己办学教育孩子,也有成人在家看名校视频自学再去考传统的学历文凭,这种种做法您觉得可行吗?您对此有何看法?

前者的关键得看家长的组织能力和时间安排。目前各方面配套设施不齐全,家长做起来只能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效果怎样那要看家庭。不过愿意自己办,决心不小,能力想必也不会太差,可以鼓励。

至于成人在家看名校视频自学再考传统的学历文凭,我不知道效果会是怎样。现在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纷纷涌现,对于开启民智,普及知识是好事。一些讲座本身可能在质量上有所争议,但是这种改进需要个过程。在选题上,应该有所拓宽,不应该只讲一些文史知识,可否加入一些人们更为关注的读书、教育之类话题呢?比如大家都说素质教育,到底素质教育是个什么东西,也可以去一些高校找来内行的老师去讲。再比如外语学习,与其让一些人在培训班上乱念经,以讹传讹,能不能请高校出色的老师去讲呢?当然说不定这一切都已经有了,而我不知道而已。

说到学历文凭考试,考试的内容和学习内容关联度未必很大。名家的视频或许对于个人学习有所长进,至于能否帮助一个人考文凭,我想名家自己都不敢去担保。我感觉名家视频更多地是满足“学习”的需要,而不是“考试”的需要。名家传授的,是知识、技能、态度,但如果仅限于帮人复习考文凭,那么这种名家视频的本身也是值得怀疑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学习大于考试。如果这种名家视频只是用来应试,那就是杀鸡用牛刀,视频本身也会失去存在意义。

3.我知道美国在家读书的孩子很多,那边的情况如何?这两者间又有何异同,我们是否可借鉴呢?

美国在家读书的孩子(homeschooler)很多,我的几个实习生几乎全都是homeschool出来,然后上了大学的。大部分这种在家上学的孩子,学习成绩还很不错,但是不能一概而论。我的一个实习生的妈妈是一个博士,读完博士后没找工作,就在家“相夫教子”,她的孩子的特长,家长很容易看到,所以用心去培养,这样孩子很容易出类拔萃。这个实习生高中阶段,就创了一家小小的科技公司,帮人评估手写电脑,他做得小有名气,很多电脑厂商出了新产品都寄来给他,让他评估,写评论。后来上大学后,为了专心学习,给卖了。在我看来,他对于技术的兴趣,她妈就给出了完整的浇灌。国内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是这么教育出了自己的儿子。

但是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这样,我另外一个实习生,也是在家教育,他还不错,但是他说他妹妹的一些学科就比平常公立学校的学生差很多。所以如果国内有家长决定这样去做,我觉得首先应该看自己有多少知识储备、多少时间和精力做这种事情。如果家长不喜欢这种事情,做事情虎头蛇尾,就不要耽误小孩,还不如送学校去。

另外,美国由于在家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群落,配套设施也很完善,比如有很多家长用的是现成的录像课程上课。每一个学科,都有一个教材市场,针对在家上学的孩子。相关的网站也很多。在家学习的孩子,能挂靠到公立学校下面去考试。监考老师甚至能到学生家里来监考。家长有些学科不擅长的,相互之间可以形成一个互助组,比如这个妈妈教数学,那个妈妈教阅读,等等,我作为旁观者觉得也颇有意思。

对于美国很多小孩来说,这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一个选择。人们选择在家教孩子的原因五花八门。有的是因为小孩多动,有的是因为家长是基督徒,不愿意接受公立学校那种阉割掉价值观的教育,有的是因为对学校或者老师不满。也有人在家教育一个阶段之后,去公立学校就读,反之亦然。

有的家长比较有创意,用各种新颖的方法去教学。比如我上次去中国店买菜,遇到一家美国朋友。我问他们来干什么?他们说他们的孩子是在家教育的,现在想学习关于中国的知识,所以就跑中国店来了。

我今天还特意问了我的一个实习生,在家上学有什么好处。他说好处是这些学生能因材施教,如果有所特长,不会被全班的“教学进度”拖下。另外在家上学的孩子上了大学后,一般比较独立,比如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因为他们一直就这么过来的。不好的地方,是有些学生,需要借助“群体压力”,才能有比较大的进步。

4.现在的传统教育已经知道自己的不足,比如前一阵的国学热催生了“国学课堂”,发国学书籍给学生,有的小学会硬性要求孩子每天背诵弟子规,等等。这些做法感觉是错上加错,您觉得今后传统教育要怎样改,需走向何方?

背诵一些经典不是坏事。但是我个人总觉得“国学”这个词面目可疑,到底什么叫“国学”?过去的一些国学大师常常精通多国文字,熟知各种文化。有比较才有鉴别,我觉得应该打破狭隘的民族自豪感,不要总觉得外面什么东西,“老祖宗”都有,“古已有之”。中国文化之所以几千年不断,也是不断吸收、融合外族、外来文化的结果。要想真正对得起祖宗,就得敞开胸怀,看看不同文化对于同一个问题视角之异同。只有从这种比较鉴别当中,才能树立起一种靠得住的文化自信。在这一个全球化时代,为了国学而国学,两耳不闻窗外事,我觉得既可惜了丰富的资源,也耽误了远大的视野,结果没准是夜郎自大的国学,弄出“非驴非马,穿凿附会之混沌怪物”(陈寅恪)来。

我觉得讲“传统教学”,应该博览群书,比如关于孝道,你不关要看中国人古时候的故事,也要看希伯来人、希腊人等其他民族的一些相关经典,这样才比较全面,“营养结构”才比较完整。这一点不需要等着教育部教改成功了你才可去做,这种课后的阅读,是家长可以帮孩子去做的。

与此同时,图书出版部门,应该在这方面多多努力,不要炒冷饭翻来覆去出无数个版本的唐诗宋词,应该推陈出新,尤其是一些适合各年龄段特点的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7:56:40 | 只看该作者

re:失败父母的八大典型行为你有吗? ...

失败父母的八大典型行为你有吗?  

  
 根据心理学家对大批父母的调查,发现 8种典型的行为导致失败的父母。

  一、 没有原则 ( Parents fail at setting limits )

   
没有原则的父母,最终会被子女控制住。曾有位母亲一旦听到孩子说 “ 我不上学了 ” ,立刻投降,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这位母亲最终陷入绝望的境地。

  二、过度保护 ( They're overprotective )

  父母保护的越多,孩子越无能。尼采说过,最大的善往往包含最大的恶。

  三、 唠叨、说教、罗嗦、嚷嚷 ( They nag. Lecture. Repeat. Then yell )

  这样的父母通常是低智商的父母,因为不会说些有用的话,因此,只会重复些无用的话。

  四、赞扬泛滥 ( They praise too much—And badly )

  对于 4 岁以上的儿童,“知心姐姐”式的赞扬已经不起作用了。你不能总是用“孩子,你真棒”这样毫无营养价值的话语“忽悠”自己的孩子。

  五、惩罚过重 ( They punish too harshly )

  记得初中时,我的一个朋友的妈妈太想让她的儿子优秀,曾经让她的儿子跪了一夜作为惩罚,结果,我的这个朋友从此精神失常。

  六、剥夺孩子的感受 ( They tell their child how to feel )

  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失去了感受、判断的机会。

  七、成绩与创造力本末倒置 ( They put grades ahead of creativity )

  绝大多数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成绩,不知道孩子还有比成绩更重要的部分需要关心。

  八、 忽略了乐趣 ( They forget to have fun )

  乐观的天性是父母送给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9-27 23: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