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14382|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22 15: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盈盈说打算写一个关于循序渐进讲故事的帖子,可惜一下子抽不出时间。她这么一说,我就想先抛一块砖吧。从给乐乐讲故事的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先整理一下搁在这儿。

以下都是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各取所需。

这里所说的“讲故事”主要是指大人讲故事给孩子听的过程,中间穿插适当的提问、回顾,以及让孩子部分复述。

一、讲故事的目的
   讲故事主要面向三个方面:认知的拓展、语言的表达、情感的培养。至于其他方面,也会收获一些副产品,比如识字、注意力等等。

二、故事的选取

   这里说的故事主要指绘本。
   选取故事的主要出发点是孩子的程度。程度决定了眼下的教学重点。故事的复杂度简单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叙事的从简单到复杂,另一个是从具象到抽象、情感方向的复杂化。在孩子的情感领受能力还不够的时候,侧重选择具象的、叙事的(叙事的长度可逐渐增长)。随着情感认知的增长,逐渐可以选择人物关系和情感表达复杂一点的。

   书店里有大量的绘本可以选择。大部分国外绘本编译的,都很不错。不过有一些著名的童话故事,像“爱花的牛(费迪南)”,理解这个故事简直需要人生经验,所以我个人觉得需要孩子很高的情商,一般还不太适合将给孩子听。

   另外,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可配合幼儿园的课程主题来选择故事。比如有一段时间幼儿园里讲关于“季节”的主体,则可以配合跟进和这个主题相关的故事,或者把故事中季节相关的要素加以凸显,配合加深孩子的印象。

   有些孩子压根就不喜欢听故事!这是个麻烦问题。至少我家乐乐,以前是不爱听的。我拿起故事书,满腔热情兴致勃勃绘声绘色拿腔拿调地讲,他当成苦差,徒呼奈何。这时候可以适当迎合他的偏好。比如他特别喜欢火车、动车这种东西,那么托马斯系列他就会喜欢,从这个入手。

三、从具象、叙事的故事中提炼认知点、语言表达要素
   这样的故事,最简单的是“小老鼠吃苹果”,绘本是没有文字的,看得出来的大意是:“一颗苹果树上接了好多苹果。小鸟飞过来,吃掉了一个苹果;猴子爬上树,也吃掉了一个苹果;长颈鹿过来,不费吹灰之力吃掉了一个苹果;犀牛走过来,用身子拱树,苹果掉下来吃掉了。小老鼠很着急,因为这些本事他都不会。大象过来了,他把小老鼠举得高高的,小老鼠吃到了苹果。”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讲解和提问的过程中,可以提炼出的点有:
   (1)都有谁来吃过苹果了?如果有能力历数谁谁谁吃过了,试着这么复述;如果做不到,则翻页着让孩子逐一说。
   (2)回忆,第一个苹果是谁吃的?第二个苹果是谁吃掉的?..(因为绘本上画得很清楚),这个要点可以巩固孩子序数词的概念。
   (3)他们都有什么本领?用什么办法吃到了苹果。“因为小鸟能飞得高,所以...”“因为长颈鹿的脖子长,所以...”“因为猴子会爬树,所以...”,这是一个“因为所以”的表达练习,也是各个动物“各有各的本领”的认知。
   也即,通过这种具象的、叙事的故事讲解,重点可以把 5W1H 为核心的认知点加以强化。同时可以提炼出语言表达要素。

    《花格子大象艾玛》系列中艾玛变颜色的故事,除了故事好玩之外,可以突出的认知和语言点是“与众不同,一样的颜色、不一样的颜色”“原来的颜色、现在的颜色”。其中,“原来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是一个语言表达要素,通过这么形象的对比讲故事,孩子对“原来的...”这个概念的理解会比较顺利。

四、语言表达
   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采用读一个长句,让孩子复述一个长句的形式。孩子能一口气说出多长的话,这是需要逐渐训练的。大人在读的时候,可以根据孩子实际情况作调整(比如削减状语或定语),原则是不要超出孩子能力太多。但要比孩子的现有能力复杂,这样可以起到提升的效果。

   我们孩子常见的现象是掌握名词、动词、量词等都没太大的问题,但掌握形容词就需要更多的认知理解和情感能力。

   遇到形容词,需要做泛化,同时要有意在生活中多用。比如“热闹”,需要讲解(“人非常多,很热闹”),联系实际(“我们去少年宫玩,有很多很多小朋友,非常热闹”)。

   掌握语言都有个从不懂、半懂不懂、到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场景的反复出现,可以增强理解。在讲故事的时候,乐乐接触了“无家可归”这个词,电视里地震了,也提到“无家可归”,以至于有一天他和妈妈在运河边散步,他问妈妈“流浪猫是不是无家可归的?” 这个出乎意料的提问表明他至少是理解了一点这个词的含义。

五、故事的复用
   同样的故事可以反复使用,一年前只能简单讲,一年后可以复杂讲。孩子对故事都是有感情的,喜欢重复的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有些故事听一百遍都不会嫌烦。利用这一点,可以随着孩子认知的提高,把原来没法讲出来的内容,进一步讲给孩子听。

六、讲故事的过程
   讲故事首先要让孩子能够投入进来。其次是要让孩子感到享受,而不是受教育,不是“做作业”。语言能力较弱的,可以大人说半句,孩子接半句。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表演潜质,尽自己所能做到绘声绘色循循善诱。提问、回顾要适度,不要让孩子觉得是被考,这一点要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反馈。能开心地讲下去是最优先的考虑。

随想随写的,不成体系。
2#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8: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补充得及时。的确是这样的,前面我说的简略...

补充得及时。的确是这样的,前面我说的简略了。

学任何语言都一样,词语、用法、惯用法,都得依赖情境。

在和孩子说一个词或者一个事物的时候,在定义的层面说是不够的,也是不容易理解的,需要呈现这个事物更多的特性,综合这些特性之后,形成对这个事物的把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8: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仔细想了一下,盈盈对“热闹”的讲解,在...

我仔细想了一下,盈盈对“热闹”的讲解,在操作层面,不宜一口气告诉孩子这么多。比较适合在具体情境中去补充。比如到了电影院,人很多,但顺便告诉他这不能说“热闹”。

换一个情况,如果是教外国人学中文的时候,学生的认知理解足以接受这个全面诠释,则可以和盘托出。

对乐乐来说,我可以告诉到这个程度:“比如在少年宫,有很多小朋友,大家都很开心地在玩,好热闹啊”。那一次周末我带他去的时候,一开始去早了,没几个小朋友,比较“冷清,冷冷清清的”,到西湖边转一圈再过去,就热闹了,当时我还拍了两张手机照片,一张是“热热闹闹的”,另一张是冷冷清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08: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清潭...

下面引用由[U]清潭[/U]发表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我觉得郭乃钰医师的叙事能力的训练架构是最容易操作的。它的特点之一,是比较强调故事角色的感受,或者是内在反应。...


是的。

我也有这样的感受,都说我们的孩子在 perspective taking 方面弱,角色理解的能力弱,那么在讲故事的时候就可以创造这样的契机。比如我在给孩子讲故事或者看动画片的时候,当时的场景是“小鼹鼠搬不动大石块,向在一旁吃东西的刺猬打招呼,让他来帮忙”(《鼹鼠的故事》几乎是没语言的),我就让乐乐替小鼹鼠说话,“小鼹鼠是怎么说的啊?”乐乐说“你快点来帮我吧!” 可以帮着做适当的拓展:“这块石头太重啦,我搬不动,你快点来帮我一下吧!”

这些都还是具象性质的。到了情感体验,就难一点。情感方面,容易理解的是“生气”、“高兴”,难一点的是“担心”、“发愁”、“期盼”,再难一点的是“无聊”、“犹豫”、“顾虑”...。如果做这样一个粗糙的难度级别划分,我觉得乐乐现在能理解第一级,第二级能理解初步的。单个解释这些词汇都会比较无力,通过故事和情境就有抓手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08: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zx...

下面引用由[U]zxm761006[/U]发表的内容:

没怎么让孩子讲故事,但天天坚持看书,看完后问问知道了什么。孩子
大多就复述故事内容。简单的还好,有些故事根本没看懂,有时让她重
看一遍再复述,不行就我边问边自答。能复述出来的我一般还让孩子用
一...


家长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准确识别孩子的理解能力到了什么程度。孩子的理解能力总是从具体的、有形的、客观世界的,过渡到抽象的、无形的、社会性和情感性的。

比如一开始,的确只能是就故事的情节来提问、让孩子理解故事的脉络。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针对5W1H的提问。不要小看这个,如果孩子能很好地掌握这一层,映射到他生活自理能力,已经不错了。对应的生活能力是:我们什么时候、和谁一起、去哪儿、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怎么回来、回来之后要做什么、、、、、、、

进一步的是抽象概念的理解,前面已经说过一些了。难的是社会性和情感性的。这些概念的讲解最好是结合孩子自身的体验。

比如匹诺曹的故事,就可以用来讲解“真话”和“谎话”。匹诺曹卖了课本去看马戏,和马戏团老板说学校今天不上课。那么可以问孩子“学校今天实际上是不是要上课?”“匹诺曹是否说了真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3 09: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