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92469|回复: 3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闭儿教养宝典》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0-1-20 09: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先回2楼。 “越是将重点放在重复行为...

先回2楼。
“越是将重点放在重复行为,孩子加入别人或与人互动的能力就会进步越慢,或甚至可能退步"(这是原文),”这不是完全否定ABA,但至少是不很肯定ABA。事实上经过ABA训练的孩子有部分确实似乎有退步。
要以"更密集,更有技巧的方式建立这些基础,同时考虑孩子的独特生理特质,就能帮助孩子展现最好的进步" 。注意此书反复提及的“基础”,就是该书前后反复论证的“温暖的与人连接的方式,从孩子出发,跟随孩子的指引”等等,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而不是要教的知识。如果觉得孩子很投入,就是成功,至于教的什么内容,反而其次了。而且,不知不觉中培养孩子与照顾者的融洽关系。这是前提。
同时考虑孩子的独特生理特质。这是指有视觉、听觉等障碍时,有所变化声调、形式。没有明显障碍的话,可以暂时跳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1-20 09: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7楼。他们与弱智不一样,弱智无法发展...

7楼。
他们与弱智不一样,弱智无法发展,可能永远停留在五岁的水平,
不敢完全苟同。自闭未必强于弱智。极少数自闭可以得到康复,并且强于弱智,这是事实。但是绝大多数自闭呢?难啊!要走的路还很远。
对于家长的心里负荷。弱智容易给家长接受事实,心态反而平和。自闭有个看不见的将来,往往心情更为沉重。希望、失望、绝望夹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20 09: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16楼。为什么lz这么在意重复的迷...

回16楼。
为什么lz这么在意重复的迷思?觉得前面几个迷思才是该书的立论基础。孩子有爱心等迷思就是以后进行DIR的理论基石。重复只是立论后附加的内容。
还有一个建议,看该书时,忘掉ABA,只看本书的结构和论证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20 09: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17楼。DIR中提出三个原则,即:依...

17楼。
DIR中提出三个原则,即:依据孩子的神经系统制定出适合的互动方式、建立自发性互动、以及利用孩子天生兴趣及情绪做为互动的部分内容。
这难道不是因人而异吗?
首先,神经系统指的是有各种障碍,当然要调整。
其次,不同的孩子天生兴趣不一样,跟随孩子的指引,当然就不一样了。就是利用刻板作为切入点,也因不同的刻板而不同。
再次,家长的介入后,怎样互动,也因家长不同而不同。
觉得一点,不要太轻易制止孩子的行为,以琳的家长很多就是板着脸,不断纠正孩子,很累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20 09: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26楼。会模仿上课的情形问我:"这是...

26楼。
会模仿上课的情形问我:"这是什么",我不同答,他就开始辅助,告诉我:"这是汽车"然后再问一次:"这是什么?"
这在该书的后面行为问题中也有提及。孩子反复的问同样的问题,都回答十次了。给出的方法之一仍然是“基础”,本人的理解是继续培养孩子的温暖的与照顾者的连接关系,让孩子能够意识到照顾者,并且有听从照顾者的意愿,有了互动,这样才容易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20 09: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27楼诊断必须以孩子的最好表现做为基...

27楼
诊断必须以孩子的最好表现做为基础......了解孩子的最佳能力,是做诊断的必要条件"
我的体会是孩子什么时候会笑,会兴奋,那就是最好的表现,也是最佳的切入点。
下文说的拍手,可以在孩子玩游戏及其兴奋时,很好互动,有注意力在照顾者时,提出成功时拍一次手,也许有好处。所以观察很重要,如果孩子不喜欢火车,那么效果不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20 09: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28楼。我对ABA的一个迷思。A...

28楼。
我对ABA的一个迷思。
ABA强调一个步骤然后下一个步骤,如果这步掌握不好,会影响下步。似乎学习是一环扣一环的链状结构。但我更愿意相信网状结构,此路不通就换条路。一环扣一环强调每一步的成功率,100%。为什么不允许一个步骤学不会呢?关键是总体,大概孩子学得会60%就够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是否有兴趣,是否与教者有良好的互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20 09: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笑咪...

下面引用由[U]笑咪咪[/U]发表的内容:

来了一个细读宝典的人,请继续,我在恭听。

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好解决,但用同一种方式反复问就烦了。请指点。

孩子是问了汽车问火车,然后是其它,都是他已经很熟悉的东西,但没见过东西他就不问。正常...

还是回到基础。孩子能够和照顾者有良好的互动吗?孩子能够经常开心吗?孩子能够理解回答吗?孩子注意力好吗?宝典提及,要加强根基。该书后面的固执行为、社交等也是以前面为基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20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30楼我的建议是不要对课业太过在意,...

30楼
我的建议是不要对课业太过在意,当然如果课业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我现在已经暂停李宝宝的课业训练与认知训练,
我对课业也不太在意,在意的是孩子能够在学习中能够和教者有良好的互动吗?情绪好比什么内容都重要。其实,情绪好时,往往课业就跟上了。
所以,暂停课业不敢太苟同。关键看情绪和互动,如果已经和照顾者建立良好的温暖互动情怀,为何来一点认知。其实,在互动中,认知就有了。只是不在桌子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20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笑咪...

下面引用由[U]笑咪咪[/U]发表的内容:

  

因为其它的迷思在我看来不构成迷思,那些迷思我都是非常认同的,我也认为孩子本身就存在“爱”,只是这种爱的表达方式不对,我们感受不到,没有回应,或我们的回应孩子感受不到,这样孩子就感受不到我们的...

书中说的很清楚呀。跟随孩子的指引。孩子有兴奋的东西,就是指引。就可以介入。所以我反复提及孩子有没有开心的地方,有没有经常表现笑容。实在没有,就从刻板入手。因为刻板也可能是孩子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1-20 10: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34楼。地板时光不建议进行单纯的技能...

34楼。
地板时光不建议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或行为纠正,也不是建议单纯通过游戏来解决自闭症孩子在人际关方面的障碍而达到康复.确实这样,该书认为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要整体进行。也就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因为孩子的兴趣确实也是随时随地可以表现出来的。
书上只举了一个"反复碰触同一玩具",也为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板行为,要求在抑制这个行为的同时,要建立起与年龄相当的正常技能(如交换笑容),同时要将这一行为转换为自发性互动,但本章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应该是有很多操作的具体例子。好像在33-56页中,提到很多刻板行为,如玩手指,如反复开关门。有大片的篇幅提及如何介入,以及介入后的进一步操作方法。具体例子不能照搬,核心不变,就是抓孩子的兴奋点,建立融洽的互动关系,温暖的情怀。过了此关,就涉及建立逻辑、象征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20 10: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35楼1.语言及认知、情绪和社会技能...

35楼
1.语言及认知、情绪和社会技能,都可以透过有意义的情绪交换关系学习。
情绪交换,还是提及在孩子兴奋时利于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1-20 10: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41楼没有语言的开心对话.(这也是一...

41楼
没有语言的开心对话.(这也是一种交流,例如李宝宝小的时候躺在床上时很喜欢我突然将脸转向他,然后他就会哈哈大笑,不过后来这种“没有语言的开心对话”有变成刻板的趋势,我改变了这种互动的方式)
宝典中提及,这不算互动,只是家长的单方面。该书以挠痒痒为例。如果转头时,用手遮住孩子的眼,他推开手,去看脸,并哈哈大笑,才算互动。方式很多,如果有语言,可以转头前先说,我要看你了。不就是增加互动吗?有语言,应该好得多,用扇子遮住自己,转过去后,说看不到。宝宝说什么都可以。如果说拿开扇子,不也很好吗?慢慢的互动就会增加。还是一句话,建立温暖的与人连接的互动,然后以一种慢动作的方式,将一个行为扩展。只要孩子投入,无形中会学到很多东西,什么象征、语言、逻辑慢慢就有了。那六个阶段,也不是分得那么严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1-20 10: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44楼。 对横向扩展的理解。增加孩子...

44楼。
对横向扩展的理解。增加孩子的兴奋互动形式。如打傻瓜、转脸哈哈笑,去商场购物,玩游乐场等等。让各种方式都能让孩子高兴起来,增加孩子的兴奋点。如果找不到,带孩子出去,看他的兴奋点。这是延伸的方法,至少是已经走出家长靠介入他的刻板行为来吸引注意力的阶段,就是说,孩子已经注意到家长是他的欢乐源泉和可靠依赖了。
纵向扩展。就是单一互动的加深。如果有语言,方式就多了。可以提一点点要求。比如喜欢购物,喜欢薯片,要去商场。出发前问谁去呀,几个人,准备什么东西,要准备怎么去?什么交通工具,是走路、打的、还是公交车、还是开车?这不把交通工具学习吗?再引申也可以,看孩子情况,公交车人多,走路慢些,但锻炼身体。关键是孩子情绪,不要强加概念。到了商场,薯片在零食区,这边是水果,那里是饮料,适当拌傻,找不到薯片,你带我去等等。今天是星期天,表现好,带你去买东西。平时不去。回来问高不高兴?还要不要去?简直太多东西可以学习了。关键要抓住孩子的兴趣,孩子有互动,这就是引申。这也包含了六个阶段的东西了。不要一路上问这是什么,这是树,这是车等,家长的这些问题只是重复上课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1-20 11: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52楼也提到这个。我看见你提到宝宝小...

52楼也提到这个。
我看见你提到宝宝小时后你跟他的“非语言交流”--转脸笑的小游戏陷入刻板形式,就是因为你没有及时加入变化。其实当时的变化会很多的,比如你可以用手挡住脸然后放开或者用毛巾遮住脸揭开,变化你藏脸的地方,用你的脸转过去后去挠他痒(要用脸),变化你出现的快慢等等。如果上述OK,那么你可以继续扩展成藏猫猫或者挠痒痒的活动了。
是否还要加上孩子的回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1-20 11: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57楼。游戏训练的强度还远远不够。为...

57楼。游戏训练的强度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非要用游戏呢?随时随地。
如果你在厨房做饭,孩子跟过来看,就是机会。可以互动啊。不要简单地将孩子赶出去,怕危险。可以让他知道切菜、做饭,也可以告诉这里有电,危险,这里有火,不能碰。让他打扫地板也可以。当然会扫不干净,家长要重来。但关键是让他有了兴趣,有了和家长的互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1-21 09: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从宝典的结构来说,认为情绪是起源,动力,...

从宝典的结构来说,认为情绪是起源,动力,也就是说快乐是第一步骤,后面还有很多的事情要,路漫漫呢。作序的杨教授也说得很明白。
孩子的刻板当然是在乐,要不要干涉呢。相信几乎全部家长都想干涉。孩子不能只在这个狭窄的范围内乐,他不但是生物人,还要成为社会人,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指标。内向的人独乐,社会可以接受,但自闭儿的乐呢?这是众多家长心头的痛,很想改正,费心心思、不惜一切代价,并带着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从这个角度说,自闭家长面对未知的将来,一定程度上确实比智障、脑瘫家长的心理压力大。有点希望,又不大;想放弃,不甘心。
对孩子的刻板的纠正,按常规国内教育方法,就是禁止。家长反复的说“不要”,或以武力解决,其实就是行为中的惩罚。或许有效,或许无效,相信无效居多。还有的方法之一是替代,宝典的方法我将之归为此类,只是多做了铺垫,多强调快乐情绪,逐渐转移,然后加深认知。
抗挫的具体意思是否挫折感?这当然很重要。是否可简要理解为孩子想要的东西要不到,不想要的东西要被给,引发的强烈情绪变动或具体的行为问题?宝典的后一部分提及行为问题,实际中确实碰到孩子的情绪、认知有了很大长进,家长自行判断应该六个阶段的程度达到,但仍有很多行为问题,拒绝、逃避、反复、冲动、害怕失败等。说明还有很多事要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1-21 10: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80楼。参与。参与的技巧:1)跟...

80楼。参与。
参与的技巧:
1)跟随孩子的带领,不管他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模仿他做的事情。
2)戏谑式的干扰
1是最初的开始,找一个感兴趣的事情。
2是其中一种技巧。

4)扩展儿童对于外在世界的兴趣。
3和4其实也是前面说过的横向扩展,就是不断加多孩子感兴趣的事项。有家长说过,孩子玩某个游戏乐此不疲。这很好嘛。只是不够。难道就是这一个游戏吗?难道不能让他玩另一个游戏也乐此不疲吗?还可以增多吗?可以的。能不能有五个以上的游戏让孩子乐此不疲?这就泛化了。进一步说,除了游戏,生活经历,食品不能让他也兴奋吗?也可以的。再引申说,达到一定程度,这些游戏、生活经历、食品给孩子愉快的情感,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强化物,强化物已经不仅仅限于食品和口头表扬了,孩子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网状连接,不再是简单的直线思维,这为以后的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1-21 10: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90楼。这一步确实伤脑筋。孩子和...

90楼。
这一步确实伤脑筋。
孩子和家长、老师玩的开心,和孩子间玩不起来。原因何在呢?宝典中略有提及。在兄弟关系、学校教育、最后一章的社交中。
试着按宝典的思路回答。
根基,还是根基。孩子的愉快的与人连接的动机和认知的能力。
这似乎涉及孩子的纵向扩展。在和孩子的一个愉快的互动中,加深认知能力,就是词汇、逻辑、象征等。在前几章有论及,但我觉得最后几章是实战,尤其是提到行为问题时。比方说有一部分论及孩子生气。(当然此阶段孩子能有较好的愉快的互动作为基础好些),以一种解析的态度帮助孩子,你是不是有点生气,是不是想打人等等,延缓孩子即时发作的时间,这就是在加深认知能力嘛。事后以一种回忆的方式讨论,也可以平时假扮游戏体会情绪,也可以以想象明天的方式来学习生气的情绪。以此类推,孩子可以学会与其他孩子共处时将要做的事,将要有的情绪,将要有的反应等等。
前提还是根基。与孩子的温暖的连接。即使你忍不住发了脾气,一定要让孩子能够体会到你还是爱他的。随着孩子长大,有了自尊心,越打关系越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1-21 10: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ni...

下面引用由[U]niuniuma[/U]发表的内容:

"如果你是那个让孩子大笑的人,亲密关系自然建立了。如果多个人和孩子建立了亲密关系,自然人的泛化就好了。"

大受启发。对我来讲,也就是说,一定要让孩子和爸爸建立亲密关系,还有治疗师,语言的,感统的...

94楼。其实这也回答了和其他孩子建立关系的一些步骤。
孩子的亲密关系横向扩展。有利于迁移到其他孩子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4 17: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