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4799|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2-10 10: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最近有些家长提到了对他们的孩子是否是孤独症的困惑,前两天又有朋友向我提及这个问题,我在此提点个人的看法,以便有关家长能更好地学习白崎老师的教学精华。

    白崎老师有丰富的经验,但他这次在青岛诊断时有较多的客观局限。首先是家长多,白崎老师时间很紧张,他主要通过观察孩子的短时间自由表现和操作反应,以及听家长叙述来下结论。在对孩子的认识上,时间跨度不一,对孩子受教育训练影响的程度了解也不可能足够。一个四周岁已成功训练一年的孩子和一个同龄但刚确诊的孩子,显然不能用同一种模式去评价。

    在听取家长叙述方面,除了家长内心各自的偏差、以及自己对咨询目的不明确,导致向白崎老师叙述得不够确切外,更明显的缺陷来自语言上。因为白崎不能直接与家长同语交流,语言文化理解上的偏差也可能限制老先生。比如:家长转述孩子的语言时,就很难穷尽所有的意思。孩子的语言即使表达通顺,但因为他的表情、语气、吐字、动作特别是孩子与同龄人的差距,以及当场的风俗文化的影响,而显得格格不入。我正月初七带孩子去书店,他蹲着来回翻一本书,时间长了,一个营业员走过来拍拍他说:“小朋友,要不要这本书?”他说:“不,不要了。”话说得还行,但他把书猛地一扔、笑嘻嘻地奔跑到我身边,拉着我就想急着要走的表现,就足以让众多旁人侧目了。

    还有象洛温、娜在《孤独症儿童》中所举的关于“令人窘迫的行为”中的一个国外例子(中文版32页):有个女孩子话说得很好,在看到一个特别矮小的妇女时,大声清晰地说:“妈妈,你瞧那位可爱的小个子女士。”这句话的原文我无从查证,但译成中文后就显得不那么“令人窘迫”了。可见语言文化的异同也会产生评价的偏差,白崎老师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弥补这种理解差异的。

    国内大机构的诊断还是可信的。当然,我赞成在孩子诊断后一年左右对孩子进行复诊。

    如果把白崎先生的诊断作为一种鼓励,似乎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一个家庭中家长之间对孩子的认识可能原来存在较大差异,经过相当的磨擦和挫折,才进入比较平稳、适合家庭训练的心理时期。对于孩子诊断的困惑,可能会动摇家长中已形成的配合默契,也会影响他们家庭训练和被机构接纳培训的根本基础。

    白崎老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特别是具有对孩子实际情况的超人分析能力,他强调家长理解孩子,我们在这些方面要进一步向他学习。

    以上定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指正。我也不否认有的孩子具备排除孤独症的可能性,比如通过家长以前的帖子,我也认为,与同龄正常孩子和同龄孤独症孩子相比,博博和平原的孩子圆缘社会性发展程度比较高,衷心祝福他们!





2#
 楼主| 发表于 2003-2-10 21: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补充一点)

关于孤独症孩子是否具有正常人的情感



    孤独症孩子是否具有正常人的情感,能否作为诊断孤独症的标准?再翻翻这本不算新的书-----《孤独症儿童》,洛温、娜也认为:“孤独症儿童对于那些懂得他的残疾所在,懂得如何去冲破这些残疾所造成的障碍的成年人,的确会做出反应(社会性反应)的,于是就可能明白,这些孩子是具有全部正常的情感的,即使这些情感是以一种很不成熟的方式显示出来。

    在孩子长大一些后,他们会变得更有情感。有时候小孩五、六岁时,他的母亲能感到至少他是在做出本该在婴儿时就应该能做出的反应。”



    对这段话我的理解并同感的就是,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发展有他们特异和滞后的特点,与同龄正常孩子相比,他们往往缺乏正常的情感。但经过长期训练并有所发展的孤独症孩子,与其原来相比,情感表达能日益丰富,这不就是我们期待的目标吗?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劳,回报就在此中。因此,给孤独症孩子的发展设定一些不可逾越的终极目标还为时过早,况且孩子和各自所受教育的差异如此之大,加上教育的环境正在日益改善,将来孤独症孩子应该有更美好的发展前景。当然,至少在我孩子身上,孤独症的社会性障碍包括情感障碍还比较明显,但与他几年前相比,已有了巨大进步。因此根据每个孤独症孩子的特点,发展出他们的各自所长,是科学的家庭训练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

    至于把儿童游戏功能作为诊断标准,如果缺乏同龄人的参考和孤独症儿童个体发展跟踪研究,更不可能。皮亚杰对儿童游戏阶段的划分,时间(年龄)限定也并非一成不变,因个体发展而异的情况比较多。只是孩子在个性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能先后表现出练习、假装和规则三个游戏阶段。同孤独症孩子的情感发展一样,不排除孤独症孩子游戏功能的特异和滞后性发展。只是低发展水平的孤独症儿童,很可能长期停留在前两个阶段甚至不再发展。

    我们家长的学习,还是推崇“拿来主义”比较好。不管是药物、禁食,还是ABA、结构化,学习很容易,应用就很困难了。家长学习后必须要再分析孩子实际、发现自己孩子的教育切入点,做到他人的理论经验为我所用,最终成为“那些懂得他的残疾所在,懂得如何去冲破这些残疾所造成的障碍的成年人”,才是白崎老师教学的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3-2-11 16: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同意晓东的意见。而且认识孤独症不但要全面,还要从发展的角度。



李芳:

    你好!

    非常同意你“欣赏孩子”的看法。很久没有看到你关于航航的帖子,相信他有了很大进步,有空再聊聊。你上次写的童话情节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虽然只有几句话,但讲的真好,真是“士别三日”!

    白崎老师到中国来讲学几年了,听众应该不少,但除了辛苦的方老师外,还没人较系统地介绍过他。我这个旁观者只是根据我所知的一些事例,从教育的基本角度给大家一个参考,以便家长能从全面的角度把握他的思想。但我连他的讲座也没听过(00年夏在星星雨观摩时遇到过一个法国医生),因此确实没有多少发言权。希望各位家长能就相关教育问题开展讨论,以利后来的家长借鉴。也盼望你能多写点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3-2-14 21: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李芳,你好!

    你讲得对,动机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不过,(黄花菜请见谅)动机应该是习得的(后天的)。比如:婴儿除了吃奶以外,最原始的动机表现是吮吸自己的手指。这是缘于婴儿的随意动作,婴儿偶然把手放入嘴中,由于吸吮反射,他开始吮吸自己的手指,于是他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通过反复的偶然动作过程,最终婴儿学会了第一次成功控制手的动作,最终能有意、反复地把手放入嘴中。这时,他吮吸手指的动机也成型了,其中明显有一个习得的过程。

    如果婴儿在整个吃奶期被彻底捆住双手,他的这个动机就不可能产生并成熟,也必然会影响更高级的动机产生。这对我们教育我们的孩子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点上,我们的孩子确实是“孤独”症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3-2-15 21: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黄花菜:

    你好!

    施丹给我们很好地分析了动机。对于你讲的习得过程中的障碍,我想我们家长应该起关键作用。当我们想激发孩子社会性活动的动机时,只能用低层次的动机来诱导我们的孩子;包括诱导周围的孩子,因为即使是正常孩子,也有他们独有的孩子的世界。

    我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带孩子散步时,碰上几个打羽毛球的小孩子。在我的要求下,孩子们让小愿上去打了几下,但小愿几次都把球发在中间,一会儿他就不想打了。和他打球的小女孩(10岁左右)也不乐意了,低声说:“大笨熊。”(因为小愿长得高)。我说:“我们还小,怎么说我们大笨熊。”

    小姑娘说:“小笨熊。”

    我对小愿说:“她骂你小笨熊,你骂她小浣熊。”

    小愿很开心地照办。

    小女孩也大笑地回应:“你看你象个康师傅。”

    结果小浣熊成了康师傅的师傅,积极性很高;康师傅有了小浣熊做伙伴,劲头足了不少;散步成了一次社会性活动。这样的情况,在小愿的平时生活中比较典型。

    应该说,小愿的训练起点很低,他的进步就象我们每天走过的楼梯,每一步都在我们父母心中。正因为这样,我们更感到自己肩头有沉重的担子,也能体会一些大家的困难。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学一点,不管是什么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只作参考。



祝大家新年快乐!



卢愿爸爸、妈妈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lu 重新编辑於 2003/02/15  21:19:34</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9 07: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