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thankstoyil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转帖!!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11-21 02: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秋雨大师,我觉得,如果从今后研究文学社会...

秋雨大师,我觉得,如果从今后研究文学社会学的角度,和胡适大师可能具有同等重要性。

秋雨文集(博客)里有一系列讲阅读的小文,觉得真实感还不错,抄来看看:

阅读的艰辛

    在书籍稀少,又缺乏流通机制、借阅机制和购销机制的时代,很多书生为了读一本书常常在雪天步行几十公里去轻叩某个据说藏有该书的家庭的门,而开门的结果很可能是婉拒。不要责怪那个藏书人家,他们完全无法验证来人的身份。极少数的书生找到了某个认识藏书人家的长者,带着一封书信前去,有可能捧回一部分,但借阅的时间又限制得很死,书生一到家就立即铺纸抄写,废寝忘食,终于抄成,然后又立即启程去还书,因几天的无眠而脚步蹒跚,常常摔倒在雪地上,甚至捧着那部分书活活冻死。
  我国古代的书肆只有在一些都市里才能找到,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乡间书生与书肆无缘。买书方便是近几十年的事。因此,我们听到了“开卷有益”这个成语。

再说阅读的艰辛

    我们的前辈不容易找到书,所谓“书香门第”往往也是几箱子书而已,其中大多是线装书,整个文字量远没有现在的几箱子多。
  我的祖辈也算读书人,到了父辈,几乎全部沉积在我伯伯余志云先生身上了,他中英文皆通,书法绘画亦精,没想到不到三十岁就因肺结核而去世。我爸爸说,伯伯的肺结核如果晚生几年,就有药治了,而且十分有效,但他没有赶上。他这么一个博学才子留下两箱书,我都仔细看了,甚至可以说,那是我童年时代天天都要翻弄下的宝库。《史记》、《石头记》、《芥子园画谱》、《林语堂英汉大辞典》、高语罕编《世界文学名著选》和颜真卿、柳公权的诸多字帖。数量其实不多,却都提挈了每一项知识的经脉。我爸爸和叔叔在12·8日本人轰炸的灾难中带着这两箱子书从上海的这个区域逃到那个区域,比衣被粮食还要看重,最后又千辛万苦地坐车、搭船、肩扛,逃到故乡。日本人占领了故乡,家人无处逃难了,只能陪着这两箱子书苦等着,等着抗战胜利,然后,等着我出生。

三谈阅读的艰辛

    等到我上学,想找一本课外读物还是十分艰难。镇上没有书店,只有在举行“城乡物资交流会”(其实就是庙会)时,某个小摊子上有几个很小的戏曲唱本在卖,很便宜,人民币五分钱一本,但这很不适合小孩读。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应付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一百字的毛笔小楷换一本书的资格。这就拦住了不少家务繁忙(喂羊、割草、带领弟妹)的学生和顽皮贪玩的学生,也有一些学生嫌自己的字太难看,不敢拿出来换书。这样一来,借书的压力减少了,而书写毛笔字的学生却多了起来。我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以书写换阅读,把语文课的两个项目同时提高了,出这个主意的老师真是聪明。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
  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四谈阅读的艰辛

    我在乡下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考中学,在余姚火车站的月台上见到一个人手提着一捆书,书脊上印着《水浒》和《三国演义》,便怦然心动。这两部书的部分篇章在语文课上已经读过,家里有伯伯留下的《石头记》,是线装宣纸本。曾经向同班同学陈鸿章借过《水浒传》,也是线装宣纸本,而且不全,散落在多个同学手里,拿到一册就读一册。现在看到现代印刷的干净利落的本子,心想我要去考的中学的图书馆不知道有没有。
  到了上海考上了中学,图书馆确实不小,但每天借书都排长队。当时的图书馆不开架,我们先要翻目录,然后把要想借的书写在纸上给管理员。十次有九次说,借出去了。排了那么长的队总是空手而回,非常沮丧。
  因此,我看上了社会上的图书馆。先到静安区图书馆申请了一张借书证,但与中学图书馆一样,目录上的书都“借出去了”。我便到二楼翻阅杂志,终于在那里发现了天堂。杂志是不准借的,只能坐在那里看。我总是晚上才去,九点半关门后,步行回家。路上三十分钟,回忆着刚才所看的杂志内容,很快就到家了。

五谈阅读的艰辛

   我还是想借阅一本本完整的书,而不是光看杂志,因此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上海青年宫图书馆”,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请了一张借书证。
  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每天饿着肚子。我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早就饥火烧肠,但我还要走完一条江宁路,折东走南京西路,等走完南京西路,穿过西藏路再走南京东路,在南京东路快走完的时候,在江西路折南,走一段,穿过九江路,才到青年会,图书馆在三楼。我知道,当我走到,离图书馆关门已经不到一小时了。青年图书馆也不容易把书借出,只能在那里看,但与静安区图书馆不同,可以借出一本本书看,而不全是杂志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等到一本书借出,往往已耗掉一、二十分钟,剩下半小时,能读几页?但是,就是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至十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
  完全没有为了考试,为了成名成家的目的。一步步,纯粹为了书。这个情景,现在想来,还是自己为自己感动。

六谈阅读的艰辛

    上了大学,图书馆好多了,也开架,如鱼得水。但是,那时上大学大多数时间要到乡下劳动,享用图书馆的时间不多。在田头最想念上海的,除了祖母和爸爸、妈妈,就是图书馆了。
  不久“文革”爆发,我们要到外地军垦农场服劳役来“改造思想”,而且当时被告知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回来的时日。我临走还带了两本书,一本中国古典诗赋,一本外国译著。但一到农场就要被军人收缴,我通过艰难的方法留下了一本,却永远也不敢拿出箱子来读,因为当时一间草棚住了三十几个人。偶尔到镇上去,首先到一家书店,希望在那里看到一本非政治读物推出,那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在草棚里读了。看了几个月,终于发现了一本非政治读物,叫《赤脚医生手册》,如获至宝地买来。再下个月到镇上去,更惊喜地发现,又“解放”了一本“文革”前出版的《中国医学简史》,这毕竟是有学术气息的书了,买来后就手不释卷。军人也不再阻止,因为这是新华书店公开卖的,一定经过有关部门审查。
  农场的生涯可歌可泣,留下了很多不堪回首的故事,能够不动感情地轻松想起的,就是那本《中国医学简史》。

七谈阅读的艰辛

    十一月二十三日,国际大专精英辩论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举行,我照例担任总讲评,却由于堵车,没有及时赶到,让其他评委等我了。刚进门,台湾著名艺术家凌峰先生拦住了我,说一位山东来的读者等了我很久。
  于是,我见到了一位文雅的女士,在中央电视台熙熙攘攘的后台,她向我展示了一幅长长的书法作品。是工整隽录的小楷,很见功力,她说是她自己写的,我有点吃惊,不禁抬头看她一眼,因为现在社会上能写这么一笔书法的人,已经不多了。我想看看她写了什么,把目光移到最前面,这一看就更吃惊了,原来她抄写的居然是我写给九久读书人书友会的《阅读的艰辛》!那是我零篇散写的,她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变成了完整的一篇,又变成了一幅书法作品。
  我由于是零篇散写的,忘了到底写了些什么,怕写得过于草率辜负了她的这一番笔墨。但辩论赛即将开场,我来不及细看了。什么时候我自己搜集起来再修饰一遍吧。

八谈阅读的艰辛

    很多朋友告诉我,《阅读的艰辛》这组随手写下的小文,在读者中影响不小。既然如此,那就继续写一些吧。
  我曾经讲到在文革灾难中到农场劳动时为读一本书的艰辛。这种状态,在林彪事件后发生了变化。周恩来总理力主大学复课招生,来弥补因停课所造成的损失。他陪同埃塞俄比亚皇帝来上海时顺便指示上海,文科复课的教材,不能仅仅用“样板戏”和领袖著作,而需要用真正的文学家鲁迅的作品,于是立即成立了一个“鲁迅作品教材编写组”,由多所文科大学派老师参加。我受我所在的上海戏剧学院派遣参加了这个教材编写组,写了鲁迅在广州几个月的一段生平,又为辅助教材胡适的生平写了一个开头,就因父亲生病,离开了这个教材组。
  与这个教材组的成立同时,周恩来总理又指示成立了二十四史标点组、《汉语大词典》编写组,《中国历史地理集》编写组等。不少知识分子受尽折磨后一听到恢复文化的号令立即集合,埋头写作,直到今天想来还十分感动。
  对我来说,参加教材编写组的最大收获,是又获准可进图书馆了。教材编写组在复旦大学,因此进的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那是一个书的海洋,站在藏书室门口我已经心跳不已、两眼湿润了。
  顺便说一句,参与周恩来总理指示的这个教材编写组,这就是前些年报纸间几千篇文章批判的所谓我在文革中的“历史问题”。

九谈阅读的艰辛

   为什么在文化上做了一件真正的好事,总会被批判成坏事呢?
  这是因为,由于显而易见的历史原因,很多中国文人的阅读重点已发生重大挪移。他们平常总是花费极多的时间在阅读政治书籍、有关文件、新闻报刊,以及把文化与政治硬拉在一起的那些论著。他们自己早已不习惯去阅读纯粹的文学书籍,如果阅读也一定另有政治企图,例如他们读《红楼梦》、《水浒传》就等于在进行政治批判。
  因此,他们根本不相信有人会一门心思地只为文学和文化而去长时间读书、写作,他们认为那一定埋藏着某种巨大的阴谋。
  当时我们在编写鲁迅教材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旁敲侧击、反复打听了,总觉得这件事背后有什么背景,至少周恩来总理有什么企图。后来等到事过境迁,他们不再批评周恩来总理,只说编教材是重大“历史问题”。什么问题?却坚决不说。
  这下事实说明,在中国,一个文人,一个学者,要静心读一点文化学术书籍是极其困难的。本是一件单纯的事,却要面对无数政治质问,无数疑惑的眼神,无数事后的追究。
  在阅读的万千艰辛中,这种艰辛最为痛苦,却已经很难为下一代理解了。
  读者的热枕,常常成为我一次次修改的动力。

十谈阅读的艰辛

 在参加教材编写组期间,每天最期待的是进入图书馆的书库选书。
  假装是选书,其实是看书。因为每次能借的书十分有限,总是与教材编写有关的那些题目,而最大的享受是漫无边际地在书库里随手翻阅。很多书,不必借出,埋头看一会儿就知道精髓所在了,略略品咂,然后又急急地去翻另一本书。这个情景,就像一个饿坏了的小孩进入了食品店,或者像一个贪婪的强盗进入了大宝库,一切都是失态的。
  图书馆的管理员一眼就看出了我们的企图。他们也都是读书人,对我们,因同情而容忍。本来只开两小时的图书馆,因我们可以延长半小时,还很客气地说,“看吧,看吧,我可以等你们。”后来有“工宣队”进驻图书馆,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十分警惕了。他们不允许我们消失在他们的视线之外,我们蹲在书架之间的窄廊中翻书,他们就会假装整理图书,站在我们不远处。我们刚刚翻阅过又放回去的书,他们会随手拿出来再翻翻。这使我们很别扭。
  但是,这样的事情一多,我们也就麻木了,让他们在边上站着,我们看我们的。后来,他们也麻木了,觉得这种监视的办法又累又无效,也就松懈了。
  看书的权利,总是在意志力的拼比中获得的。

阅读的艰辛之十一

    在周恩来总理指示文科大学复课、编教材之后,文化气氛开始慢慢松动。一些大的书店,常常会开辟一间小房间,把一些看上去没有什么“政治问题”的古典作品悄悄地“内部销售”。所谓“内部”,指的是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只要拿出教师工作证和学生证就能进入这样的小房间。我估计,书店的思路是,既然大学都复课了,他们就有权利把一些在仓库里发霉的书籍拿出来作为复课的参考读物。
  但是,在左倾思潮仍然很猖獗的当时,书店工作人员对此事非常慎重。他们总是翻来覆去地看我们的学生证和工作证,然后在我们购买时又一再嘱咐:“这是工作用书,有问题需要批判,千万不要外传!”
  我就在这种情况下,买到了一套精装的《汤显祖集》,价钱是二元四角,在当时就算很贵了。又看到一册《唐宋元明清名画选》,并不厚,都要八元。这个价钱是我付不起的了,回家问妈妈要钱。当时八元,妈妈需要劳动整整一星期才能赚到。

阅读的艰辛之十二

 在教材编写组听到一个好消息,新华书店即将开放几本“非政治书籍”。
  是什么书呢?谁也打听不出来。但这个消息传得很快,大家都在兴奋地等待。
  终于,有一天清晨,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外排起了几百人的长龙,因为根据书店工作人员泄漏,这天上午九点钟开门后就会拿出“开放”的书。
  一个城市对书的饥渴,这天被我看到了。不管是什么书,与自己的事业有没有关系,都想抢到手,一本也好。
  到了九点钟,排队的人已多达二千。
  终于开门了,发现只开放了一种书: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这天,那二千多人,每人都买了一套,有人买两套,送给外地的亲友。
  过两天又开放了一种书,章士钊的《柳文指要》,却由于是用文言文写的,又很贵,很多读者翻了几页只得忍痛放下。

阅读的艰辛之十三

    在那想看书而没有书的年代,哪个人藏有一本或一部好书,很危险,很勇敢,因此也显得很神秘。“他为什么会有这本书而没有被抄走呢?”“他藏有这本书的消息为什么会泄漏出来呢?”“泄漏出来之后为什么没有被上级部门没收呢?”……这一些问题接踵而至,使我们对这个人敬佩起来。
  我中学的同学曹齐(当时叫曹本厚),现在是上海著名的书画家,在文革时期却是我经常交往的小朋友。他的家住在静安区泰兴路一带,离我家不远。我们一起走过他家附近的一条弄堂时,他轻声告诉我,这里边有一个男子,藏下了一部《约翰·克利斯朵夫》。我听说立即在弄堂口站住,如临圣境。直到今天,我走过那里,脚步还会放轻。
  我的另一位中学同学康云家里,很奇怪地有一本邱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本,只有一本,而那部书的中文版是四本。我为了翻翻这本书,曾有很长时间每星期约几个同学到康云家玩,他们打扑克,我坐在一旁翻那本书。同一个房间里,康云患病的祖父一直在咳嗽。


阅读的艰辛之十四

    文革结束后,书籍开始一批批开放,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节日。只要略有空闲,就往书店钻,离开书店时总有一书包书。书最沉,我的书包又大,上海的公共汽车很挤,总是走很远的路找到一个车站,然后想方设法挤上车去。整个过程因为肩上一直扣着沉重的书包,十分劳累,总是满头大汗,脸红气喘。但是,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当时已是教师,每月的薪水六十几元人民币,大概是十伍元伙食费,五元零用(买毛巾、牙膏之类),十五元交给妈妈贴补家用,剩下的三十元全部买书。当时的书,很便宜,平均一元五角一本,因此大概每月可买二十本左右。后来有了一点极其有限的稿费,也全部买书。几年下来,也藏得了不少中外名著。
  由于等待了十几年,买得又十分不易,我对每本书都认真细读,一字一句细嚼慢咽,效果很好。如果我一直可以方便地进入今天这样的图书馆,效果就没有这么好。

阅读的艰辛之十五

    在如饥似渴地读完逐步开放的一些中外名著后,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确定。由于我在文革灾难期曾逃到浙江奉化锦屏山上的一个藏书楼钻研过《四部备要》、《四部丛刊》等书,面对着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自己觉得最缺少的还是世界学术根基,因此决心从希腊哲学开始,一点点补上。
  这在当时,还缺少足够的中文译本,我只能借助于图书馆的英语藏书部,读世界各国学术名著的英译本。这不难找到,国外出过很多古典学术丛书,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里就有不少,很多老教授捐赠的书里,也有这样的版本。
  可惜,我的英语水平有限,读得很慢,还需要经常向英语专家请教。理论书经英译后,用词量不大,比较固定,比读原版的小说、戏剧作品容易得多。后来我为了写作《世界戏剧思想史》,还亲自翻译了很多古典的学术著作。翻得很累,但越累,钻研得越深。

阅读的艰辛之十六

    写作《世界戏剧思想史》,并不太难,难的是,必须对每个时代,每个国家的文化思想发展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作为专史的背景。这就意味着,我的阅读面和阅读量需要大大扩充。
  由此,我进入了一个对于高层次的人文学科著作几乎每本都不放过的疯狂的阅读阶段。但是这个阅读又以触摸国际公认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为主干。当时学术界都在作异态比较,而且喜欢把异态看作是比较文学的主要规则。我重视的是共性,即寻找国际共通价值,或曰人类的终极意义。我认为这是中国文人在经历极左祸害后特别需要启蒙的,也是我们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的坐标。
  这样一来,我与学术界就失去了共同话题。于是,我又在阅读的孤独感的佑护下,进入了真正的独立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9-11-21 03: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小文:科学就是追求简单 ...

李小文:科学就是追求简单

              记者/晏礼中 经济观察报

  

    李小文也许是世界上最谦虚的科学家。

  整个上午,在他位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办公室里,这位六十一岁的科学家都在不断为
坐在真皮沙发上的记者递烟、点火,而他自己则坐在同事送给他的小竹椅子上,用带有
浓重四川口音的普通话一再向我们重复,自己从来没用功念过书,从来没努力争取过什
么,从来没有过多高的觉悟和志向……

  他的语速很奇怪,如果事先知道他有每天一斤二锅头的习惯,你甚至会怀疑他早晨
多喝了几杯。他并不否认自己的人生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这个大潮流,但他
说自己绝不是什么弄潮儿,因为他懒得弄。他说自己一直学不会说假话,直到1965年那
篇文章惹了麻烦之后,才发现假话不要说,真话也不能随便说。尽管他声称“闭嘴还是
可以的,也不是太痛苦”,但整理录音时就会发现,这个追求简单的人还是说了很多。

  我属于那种调皮的小孩

  经济观察报:成为科学家跟你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吗?

  李小文:基本上没什么关系。我家算是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
计,小时候,家教虽然严,但他们的工作都很忙,没时间管。四岁的时候,他们没地方
放我,就把我放到小学里去了。初中的时候,我上的是一所很破烂的中学,我属于那种
调皮的小孩,上学也没有动力,从来不想去考高分,也从来不在班里争什么名次,但我
做题比较灵,也比较快,我交卷的最快纪录是老师刚在黑板上写完题,我就交卷出去玩
儿了,好在每次考试我都能刚好及格,成绩能一直保持中等。

  经济观察报:上了大学还这样吗?

  李小文:我是1963年上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那时候还是不爱上课,不爱做作业。
就因为平时很少交作业,所以大学第一学期好几门课的老师都要求我去“置疑”,“置
疑”就是老师看看你这门课还需要补些什么,补完再去参加考试,免得不及格。好多同
学都觉得被老师叫去“置疑”是很丢脸的,可我却挺高兴地就去了,跟老师乱扯一通,
临走时,老师总会说,你别置疑了,去考试吧。

  经济观察报:你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出现在什么时候?

  李小文:出现在1965年的一天,我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一篇姚文元《评海瑞罢官
》的文章,心里很不服气,就写了一篇反驳文章给《光明日报》寄去,并很快收到他们
的用稿通知。可没想到,形势突然变了,那篇稿子不但不准发表,还作为严重的政治事
件被退回大学,成为批判我的罪证。

  我们毕业时,毕业去向分了四档,第一档是政治上最红的,能分到国防科工委;第
二档是政治上还行的,可以分到电子科技部;第三档是普通人,一般分到地方的单位;
第四档就是我们这种犯了点小错误的,谈不上多大的罪,没什么大把柄,他们也不知道
怎么定性,于是就把我安排到西昌的一个部队农场里种田,算是对乱写文章的惩罚。

  经济观察报:在农场时你都做什么,为自己的出路担忧吗?

  李小文:在农场就是磨时间。出路肯定是要想的,但也不知道在哪里,那时候,个
人根本没什么选择,只能等,那种感觉就像现在年轻人经常说的 “郁闷”。不过,我
想,如果以后能再分配,要先有一门手艺,所以在农闲时,我就去学习修柴油机、拖拉
机什么的。一年半以后,算是照顾夫妻关系,通知我去绵阳一家小无线电厂当技术员,
当时是很高兴的,因为能从农村出来了。

  经济观察报:进工厂后,感觉好些了吧?

  李小文:日子也不好过。我不会表现自己,在那小厂自然也不受重用。一开始,让
我去农村修对讲机,就是给收音机加个联网功能,把它们变成有线电台。后来,厂里开
了个修东西的门市部,让我负责,还让我带了个徒弟。我工作也不勤奋,把徒弟教会后
,就回家带小孩去了。有一次,徒弟在门市部里用电炉做饭,停电以后,他没拔插头就
走了,来电以后,门市部就失火了。虽然徒弟是直接责任人,可我是他师傅,自然也要
做检讨。门市部被烧没了,他们也不知道把我往哪儿放,就让我去仪表科搞产品,去了
没多久我就考研了。

  经济观察报:考研是为了多学东西,还是为了让自己摆脱那种不得志的处境?

  李小文:我也没什么大志向。考研也挺偶然的,那天,我在绵阳的厂里,下午4点
,支部书记过来聊天,说在报纸上看见要恢复考研了,我误以为他是鼓励我去考,就说
,考也行。等到下午6点下班的时候,全厂的人都知道我要考研了,而且都用嘲笑的语
气来问我,各种挖苦的话满天飞,反而把我逼得非考不可了。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
支部书记来讲和厂里人的挖苦,我是肯定不会想到去考研究生的。

  一边学遥感,一边看小说

  经济观察报:到中科院学习遥感后,觉得那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李小文:到了中科院,对遥感也还不是太了解。实际上,我当时的导师杨世仁先生
是搞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我1977年报名,1978年参加考研,还没有录取,就被通知去参
加英文统考,然后就出国了,所以我在国内根本就没有学过遥感。

  经济观察报:所以,直到去了美国,你才开始第一次很认真地来学自己的专业?

  李小文:好像也没有。只是觉得自己是公派出来的,回去以后还要好好做事,学得
太差不好意思,所以,也就稍微比原来认真了一些。但我对自己的要求始终是及格就行
,因为从小就是这么个性格。在美国念研究生,满分是五分,三点五分以下要受警告,
我每次都争取考试高于三点五分,但如果考上了四分我就觉得自己吃亏了,得尽量把分
数压下来。

  经济观察报:你在美国最喜欢干什么?

  李小文:好像干得最多的事就是读小说。因为包括金庸武侠在内的很多小说,都是
原来在国内根本看不到的。图书馆里专门有一层楼是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小说,我
当时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小说。他们的图书馆是开架式的,借多少都没限制,我每次都
提着旅行袋去借书,一次借一袋。我当时最喜欢读金庸,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令狐
冲。我觉得自己在性格上还是有点像令狐冲的。

  经济观察报:一边学遥感,一边看小说,那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李小文:什么样的生活我没总结过。也就是该做的事情做了,有时间就看看小说,
这可能是知识分子最大的乐趣。

  经济观察报:当时没想过要留在美国吗?

  李小文:也不是完全没想过,但基本上我觉得在哪儿都无所谓。我也没有别人那种
要回国大展身手、报效祖国的觉悟,真的没有,只是当年是杨老师把我们三个人送出去
的,后来杨老师当了所长,叫我们回来,我们三个就都回来了。不是我们觉悟高,是杨
老师个人感召力强。当然,作为1979年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总觉得花了老百
姓很多钱,不回国问心有愧。

  经济观察报:杨老师并没有亲自教过你,他怎么会有那么强的感召力?

  李小文:我当初考研究生时,有一道题,那道题我是完全能做出来的,只是没看见
括弧,所以疏忽了。当时,我考研究生的压力比较大,很想考上,就试着给杨老师写了
一封信,说那道题应该是没问题的,只是没看到括弧,大意了。没想到杨老师很快就给
我回了信,说,能看出来你是疏忽了,所以,不会把你这道题的分全扣光的。这点让我
特别感动。现在,我也是以杨老师为榜样,有样学样,要说好高的觉悟,倒也没有。

  经济观察报:你现在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

  李小文:我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经济观察报:感觉你是个很随性的人。

  李小文:我这个人随性,但不懒散。我做课题的原则就是对得起这个课题,能够交
差,更高的要求我真的没有。这么讲可能让你们失望了。

  经济观察报:如果真如你所言,那你的院士是怎么评上的呢?

  李小文:我也不知道,也许有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一点算是比较硬的条件吧。还
没评上院士时,我有个朋友,是个老院士,也是院士评委,他告诉我,每年评院士的时
候,很多老同学都去找他,推也推不掉,帮忙也帮不上,只能躲起来。他说,有的老同
学甚至打电话来说,你不推荐就吊死在你家门口,我当时听了觉得挺恐怖的。削尖脑袋
想要当院士的人太多了,所以,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去当院士,更怕去求别人
。社会上很多事情都无法做到绝对公平,别的不说,就说长江学者一等奖的评选吧,评
李家洋的时候,我已经得过了,算是评委,一看他的材料比我硬多了,但他的一等奖就
是上不去。

  国家应做好“后勤部长”

  经济观察报:问个你专业领域的简单问题,什么是遥感?

  李小文:我们每天看到的卫星云图,就是跟大家关系最密切的遥感技术。不过,卫
星云图是最粗的观测图,最细的可能用在军事侦察上。比如要弄清楚本·拉登确切的藏
身地点,就能用遥感技术。遥感的优势在其尺度问题,而关键难点也在于尺度问题。遥
感具有宏观性也可以具有微观性。例如普通的卫星遥感具有宏观性,而高空间分辨率遥
感却具有一定的微观性,但都属于遥感。

  经济观察报:你在遥感领域的独特发现是什么?

  李小文:我弄了个几何光学模型。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原来用的是大气遥感理论,
从飞机或卫星上看地面,假定大气均匀,就能够通过可见光看到像元,这是比较成功的
。但当我们搞地面遥感时,就要分析地面结构的表面反射,要用一个很不好解的微分方
程来处理这种表面反射。阳光下,大气本身是不投射阴影的,而地球表面,无论是树木
还是建筑物,由于照度不均匀,沙漠里面的砾石它都有背阴面和向阳面,要投射阴影,
这就不能再用原来的方程来解。我的那个几何光学模型就是用来处理地球硬表面的遥感
模型。

  经济观察报:在遥感这个领域,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李小文:在我们这个领域总是在跟随。别人搞SAR,我们跟着搞SAR;别人搞InSAR
了,咱们也搞InSAR;好,别人搞POLInSAR了,咱们又……我问搞高技术的,为什么你
们搞SAR的时候,就想不到InSAR,干涉全息对你们并不新鲜。他们说,我们不知道应用
上有此需求。我问搞应用的同样的问题,回答是,我们当时不知道SAR也能搞干涉。所
以我们搞遥感基础研究,就要在搞技术与地学应用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应用上有需求,
就要敢想技术上怎么满足;技术上有新玩意,就要敢想怎么能用上。

  经济观察报:汶川大地震时,你们的遥感帮上什么忙了吗?

  李小文:很遗憾,没帮上什么忙。地震发生后,我就去查卫星,可惜能出高清图像
的卫星刚刚过去,再绕到四川上空还要好几天,而我们的遥感飞机要飞过去又很难,过
去,我们的遥感飞机要飞,都要给某些部门递那种不规范的“信封”。

  减灾委属于民政部,飞机是调不动的。民政部虽然管了一大批救灾款,权力也很大
,但调飞机同样调不动。

  经济观察报:地震那天,你在做什么?

  李小文:那天,刚好是学校领导到我们在北郊的遥感所来视察。我在4点35分收到
朋友发来短信,而我要在4点40分,也就是五分钟之后,向院长做汇报,因为对地震的
情况还不明了,我就说了年初南方的雪灾。那次雪灾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教训,雪灾是1
月中旬开始的,我们以为气象局和减灾委都有遥感数据向中央报的,可直到1月29日,
在国家航天局开会,才知道中央只收到零星的灾情报告,并不知道准确的受灾范围和严
重程度。我马上跟国家遥感中心通了一个电话,询问怎么没人出图,对方说他们也很着
急,一开始没意识到雪灾会这么严重,再加上连续的大范围的云盖天气,就没有出图。
于是,我就用微波,赶在春节前给中央报了两期数据。微波是应急的,分辨率低,没有
时间去验证,结果对不对我们也没有把握。

  经济观察报:也就是说,遥感在实际应用中,还经常遇到尴尬的困境。

  李小文:对。比如,若干年前,辽河大水,遥感估算的受灾面积只有民政部门上报
数的十分之一,中央采信了遥感估算面积,这就让减灾委的同志很不服,骂我们是“乱
摇笔杆”,但这不能怪遥感。当然,我们的水平也还不够,遥感图像是洪峰以后获取的
,洪峰时过水面积更大,图像上反映不出来。如果有洪峰前后的多时相主被动遥感数据
结合,加上数字高程模型、洪水的过程模型、地面水文数据,估算最大过水面积、淹没
深度和淹没时间,就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灾情评估信息,这就要求从瞬间到过程,从二维
到四维。但我们搞遥感的,很少能懂洪水的过程模型,这就要求多学科的交叉。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什么样的体制更适合科学的发展?

  李小文:温总理有一次也问起这个问题。要回答很难,但也有简单的现成答案,就
是小平同志在科学大会上说的那句话——科学体制要理顺,我给你们当好“后勤部长”!

  经济观察报:现在有“后勤部长”来理顺我们的科学体制吗?

  李小文:跟以前比起来,国家现在总的科研经费投入是非常充裕的,但还是没人来
当这个“后勤部长”。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在的体制仍然很繁琐,浪费了
大家很多的时间,二是对知识分子缺乏基本的信任。好像科学家们都在以搞课题的名义
圈钱,不干事,把搞科研的人都像贼一样防。于是,有关部门就今天发明一个指标,明
天又发明一个指标,三天两头搞考核。现在申请一个课题,六月份批了,十二月份钱才
到,第二年三月份就要终期评估了,弄得想干事的科学家没时间真干事,都去应付考核
了。这是长此以往形成的恶性循环。有的时候,我一年要评估五次,评估得太差了,别
人又会觉得没有面子。事实上,并不是几篇论文就能代表科学事业的,为什么现在都拿
论文来代表科学事业?发表了几篇论文,申请了多少奖,这就不是“后勤部长”该干的
事儿。国家应该有一个发展规划,别让科学家每天都在写本子申请经费,应付考核。要
想当好“后勤部长”,说起来很简单,但要怎么当,还是很难的。

  经济观察报:你对现在的高校评估怎么看?

  李小文:评估是应该的,但现在咱们评估组还要查教案什么的,搞得过于复杂了。
这其实是很好办的事情。首先弄清楚学校是干嘛的,评估起来就很简单了。学校无非就
是一个场所,进来的是新生,出去的是毕业生。你根本不用管他学校内部怎么折腾,只
要看学生考进来时是什么水平,毕业时又是什么水平,流向如何,多少出国了,出国是
什么学校,自费还是奖学金,多少进了公司,进公司的,职位是什么,工资是多少,按
我这个办法来评估,不用派那么漂亮的女秘书来折腾,学校也没办法作弊。搞得越复杂
,猫腻就会越多。

  科学本身就应该追求简单性原则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一个科学家的学识和人品有着怎样的关系?

  李小文:我相信学识和人品有很强的正相关。如果用X轴代表学识;Y轴代表人品。
在X接近零的时候,人品的差别基本独立于学识。但随X增加,二者相关性逐步增强。所
以散点图应该像一把扫帚,柄斜向上。有时候,我想要求我的学生都画两张这样的图,
把他们认识的、知道的人都作为一个个数据点,标上去。最后把自己也作为一个数据点
,标上去,这次可以注明是自己,是什么时候注的。过段时间,再标注一次。三年五年
以后,可以看看自己的轨迹,自我评估一把。当然,不用给别人看。

  经济观察报:你把李嘉诚基金会奖励你的钱拿出120万成立了一个“李谦奖”,这
“李谦奖”有什么由头?

  李小文:一开始是想叫 “李嘉诚奖”,因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李先生出的钱,
用他的名字最合适。但是奖金额度太小,老先生亿万富翁,知道了怕他会不高兴。就想
到我写的一篇关于纪念李谦的文章。那篇文章写的是,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 “非线性
和非单调性”的。就是说,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讲,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
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对于李嘉诚这样的老先生来讲,多这一点钱在手上,“感觉好”的增量为零,社会
效益增量为零,也就是说钱对老先生的作用是非线性的。由于我只要有口二锅头喝,自
我感觉就能特别良好,就能感觉自己已经出了线性区,进入非线性区,再加上我两个小
孩都在美国,没什么负担,也不缺钱,所以就决定把李先生的奖励捐出来。一开始,我
爱人和我母亲有意见,但我以李谦的名义说服了她们。

  经济观察报:李谦是谁?

  李小文:是我的长女。1969年11月生的。那时我刚大学毕业,月薪41块多,条件差
,她因为营养不良,出麻疹时并发了肺炎,又没得到很好的照顾,1971年7月去世了。
所以,我把她十八个月的生命,当作一篇文章,向我爱人和我母亲说明年轻人更需要帮
助的道理。

  经济观察报:网上说你回到成都去,给你一栋330平方米的别墅。你怎么又回北京
了呢?

  李小文:这个说起来还挺怕新闻工作者的。很多话都是瞎掰的,主要是新闻炒作。
情况其实很简单,我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成电的毕业生里就我一个是院士,所
以他们就希望我回去做做贡献,帮他们把成电遥感这方面的学科带起来,我也只是临时
帮他们带带队伍,并没有把这边一锅端。那别墅不是给的,只是在成都时可以到那里住
。我也没在别墅前照过相,你仔细看,报纸上那张别墅前的照片是剪了贴上去的。

  经济观察报:那你经常要回成都吧?

  李小文:我回去的时间不多,主要是在网上用QQ和用网易的泡泡来跟他们交流,不
过,队伍还算是基本带起来了。

  经济观察报:用QQ就能把队伍带起来,你带队伍的方法可真够简单的。

  李小文:科学本身就应该追求简单性原则,任何事情都是越简单越好,够了就行。

  比如,要在庄稼地里防麻雀,扎一个稻草人,给它插两把蒲扇,风一吹扇子就动,
就够用了,这是最简单的,没必要找个真人或是弄个超女来站在那里。如果不清楚这个
道理,就会犯错误。我上初中时,国家号召除四害,发动老百姓都去赶麻雀,不让它们
落地,以为这样就能把天底下的麻雀都累死。但你想想,是先把人累死还是先把麻雀累
死?

  经济观察报:你的简单性原则是不是源于当时赶麻雀累着了?

  李小文:没有,我当时偷懒来着。老师让自由组合,我们调皮的同学就自己组合到
一起,用水壶罐满烧酒,躲在农民的地里喝酒。我喝酒就是那时学会的。

  

    李小文,1947年出生,四川人。1963-1968年就读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讯系无线
电测量仪器专业;1979年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地理学与遥感专业攻读硕
士,并于1981年取得地理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
理学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图像处理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起兼任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
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1970年代末以来,李小文长期从事地学与遥感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创建了Li
-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他和他的科研团
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并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
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9-11-21 03: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这么好的老师,孙博士没去可惜了。

这么好的老师,孙博士没去可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9-11-21 0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孙博士是谁? 问QBB。

孙博士是谁? 问QB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9-11-22 04: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也有工学院了,看来是向隔壁看齐的成果...

北大也有工学院了,看来是向隔壁看齐的成果。 作文水平和隔壁也差不多,看着特别亲切。

以后高考还是别考语文了吧。

另问题一个: 上新语丝需要爬墙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9-11-22 05: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不是很懂,双语教学应当怎样呢?-...

不是很懂,双语教学应当怎样呢?

--------------------------------------         
    在新加坡被誉为国父的前总理李光耀在公开场合承认“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遭到了失败”。11月17日,他为新加坡汉语教育研究中心成立致贺词时说出了上述一番话。

  李光耀是现总理李显龙的父亲,现任内阁资政。他1959年至1990年任总理,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后19年来,一直让国民只用英语。后来看中国迅速崛起,从1984年实施了英汉双语教育政策。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报道称,李光耀后悔地说:“我们的英汉双语教育政策一开始就是失误。我们太执着于汉语听写和背写,那是愚蠢的作法。”

  李光耀指出,汉语教师对只懂英语的学生讲课时,完全使用汉语,致使学生们彻底失去了对汉语的兴趣。他接着说.“我虽然学了40年官方语言(普通话),但至今也不能讲得完美无缺。任何人也不可能同样完美地讲好两种语言。”李光耀自责说,双重语言教育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不懂得人的智能和语言学习能力各有不同,一味地推行了双重语言教育政策。但是他又告诫说:“即使达不到完美的水平,但只要学会了汉语,今后必然会有用武之地。教育当局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家庭,应让学生们尽可能地多听多讲汉语,激发他们对汉语的兴趣。”

  在新加坡广泛地使用汉语和英语混成的“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例如,“别说是我说的”的英语是“Don't tell anyone I said”,可新加坡人有时会按照汉语的语顺错误地说成“Don't say I say”。又如,“好”“对不起”等简单的话也会加上汉语语气助词“啦”,说成“OK lah” 或 “Sorry la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9-11-25 02: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鹤见济 《完全人格改造》序1本书...

鹤见济 《完全人格改造》序

1本书是提供除了自杀以外,尚有其他方法可以快乐地生存的实用书。

2为了快乐地生存下来,在此介绍如何控制脑部操作与改变人格及性格的方法。

3改变人格上,大致可以朝三个方向进行。即“使之振奋精神”,“使之开朗化”,“使之稳定性情”(此三方向可以座标轴来表示。另外,苦于无法振奋精神的人,不在少数,因此更应该特别致力于此方向)。

4控制脑部操作的方法,有“药物控制法”,“洗脑法”,“心理治疗法”等等。

然而,为何达成快乐生活的最佳方法,必须朝改变人格,性格的方向努力呢?

首先从笔者个人的体验开始说起,比较容易让读者明了。

笔者从开始服用精神用药起,至今已历时十三年。换言之,笔者已经持续十三年的时间,前往精神科门诊求诊。

开始服用药物源于大学联考迫在眉梢之际,每天焦躁不安,无法让心情平静下来的时期。当时原本认定是自己的性格使然,同时也悲观地认为如此性格,将伴随自己一生。

有一天在某个机会里,服用抗焦虑剂,转瞬间原本的不安情绪,竟奇迹般地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稳定平和的性格”,同时所有的烦恼也一并消失,让笔者深感不可思议致极。

从今以后,笔者开始前往精神科求诊,取得各式各样的精神用药,并且也学会因应各种状况,灵活运用性格的改变,呈现不同的面貌。有时候服用抗忧郁剂,让自己的性格“开朗化”,有时候服用抗焦虑剂,让自己变成“性情稳定之人”,有时候则服用精神赋活剂,让自己变成“精神百倍之人”。如此一来,麻烦的“人际关系” ,也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例如三年前出版“完全自杀手册”时,在电视上宽展的节目中,受到极大的争议,笔者也数度出席节目中。当时有些朋友问笔者:“节目中如此被质问,为何还能笑脸迎人?“笔者的回答是:”因为吃了很多抗忧郁剂啊。“所以无论被别人如何议论,仍然能保持微笑。

当然刚开始利用药物改造自己性格时,十分介意自己呈现多重面具,而且往往无法弄清楚究竟哪一个是面具?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但是,后来顿悟到所谓“真实的自己”,根本不存在时,突然觉得豁然开朗。

原本认定自己是“属于○○性格的人”,即已把自己限制于○○性格中,仿佛为自己套上一付枷锁般,因此,要让自己快快乐乐地生存,首先必须挣脱开枷锁的束缚。

接下来还是继续笔者个人体验的话题。当“完全自杀手册”出版后,笔者突然失去工作的动力。找不到任何动机,恢复工作的欲望。事实上,“完全自杀手册”出版前,笔者已经开始着手本书的企画,怎奈却突然失去一鼓作气完成本书的原动力。经过一年二年的长时间探索,不断地想找出振奋自己精神的方法,终于在九五年五月间,参加自我开发研讨会。从自我开发研讨会返家后,突然开始着手本书的著作。

加上使用振奋精神的药物,及接受他人催眠法的助力,同时也配合自己催眠法的提神作用,大约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笔者本着无比的精力与旺盛的企图心,猛烈地阅读各方相关书籍,加以取材,书写原稿。

再那段时间里,偶尔也产生“过热”(过热)的不协调感觉,于是笔者经由“心理治疗法”来做调节。

笔者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终于完成了本书。

大部分的人均认为“人格应该具有一致性”。因此无法接受改造人格的观念,终其一生为自己的既定人格所苦。

其实对于人格的改造,无须太过惶恐,只要能控制脑部的操作,任何人皆能简单地改造人格。因应各种状况,改造成适合当时情形的性格,不仅灵活掌握人际关系,而且对自己的工作及生活上,均助益匪浅。

如果坚持认为“一切要维持原状”的话,只会让自己被枷锁困得更深沉而已。确实一旦社会进入安定期之后,大家即朝着维持该安定系统而努力。此时大家对于社会的关心,并非如何改变社会,而是一味地担心社会问题,当自己无能力解决时,只能懊恼不已。

其实,倘若社会问题无法依个人能力来解决,那么就先将它搁置一旁吧。或许先从自己本身及周遭的事物开始思考较适合。

无论如何一定要让世界焕然一新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改变自己”。即使稍加操控一下脑部的运作,也能让自己眼中所见到的世界,仿佛脱胎换骨般地截然不同。

再则,就算平日的生活宛若身处地狱,也能因为自己的改变,而觉得一切似乎没有那么糟糕。

这个世界中,似乎充满了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事。”例如,每天会遇到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及从电视与报纸上,也会得知一些无关紧要的讯息。甚至书店中所陈列的书籍,大部分均是无关紧要的书或杂志。

但是事实上,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总是会遇到一些事关重大却无法应付的情形。“该如何克服与让自己继续活下去”,也成为事关重大却无法应付的问题。

本书即说明面临上述危机时,该如何自处的方法,同时也说明如何将所面临的危机,视为“无关紧要的情形。”阅读完本书之后,将会发现“如何生存下去”一事,并非困难之事。同时也发现,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不由得觉得一切变得更轻松。

-------------------------------------
目录

★1藥物治療

振奮精神的興奮劑
 興奮劑─特別的藥物
 ﹝專欄﹞:「習慣性」、「依存性」與「禁斷症狀」的結構
 咖啡因─可以提神醒腦
 精神刺激劑─治療自閉症或睡眠疾病的「興奮劑」

使心情明朗化的藥劑
 抗憂鬱劑─改變憂鬱心情的強力藥劑
 酒精─一整天一點一點地喝,可以麻痺腦部和產生快活感覺
 ECSTSY─服用此藥後,一掃陰霾

穩定性情的藥物
 抗焦慮劑─穩定性情的藥劑
 人格改造音樂○1─振奮精神曲篇

★2洗腦

催眠指示法
 他人催眠法─完全遵照指示語做
 自己催眠指示─一個人也能獨自完成的「洗腦」方式

自我開發研討會
 筆者也改變成積極進取之人
 ﹝專欄﹞:「連鎖直銷商法」激發出積極的人生!
 人格改造音樂○2─心情開朗曲篇

★3心理治療
 認知療法─由「憂鬱」的魔法中,掙脫開來
 生活計畫法─最強的「克服無力氣法」
 ﹝專欄﹞:促進早起的絕妙好藥「RUSH」
 森田療法─克服「神經質」
 ﹝專欄﹞「會話特訓」的行動療法
 人格改造音樂○3─穩定性情曲篇

★4其他的方法
 電擊法─一掃「憂鬱」的陰霾,清爽無比!
 a波冥想─意想不到地穩定性情

★補章
 入睡方法─全部方法皆試過後,必能呼呼入睡

---------------------------------

鶴見濟

一九六四年出生於東京
東京大學畢業
自由作家
著有《完全自殺手冊》、《我們的「完全自殺手冊」》、《無力氣製造工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9-11-28 02: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被昏迷”的罗姆·胡本之母:我一直...

[转]“被昏迷”的罗姆·胡本之母:我一直认为他是清醒的

某年的十一月,在比利时某个阴冷周日的凌晨两点,芬娜·尼古拉斯听到一个所有母亲都会为之恐惧的消息:周六晚上,她20岁的儿子罗姆在列日(Liège)出了一场交通事故后被送进了医院,生命危在旦夕。

芬娜的家住在比利时与荷兰交界处附近的佛兰德斯堪尼(Kanne)镇,26年前,那个电话将她从睡梦中叫醒。她的儿子和同车的四个朋友都活了下来。但是六个月后,由于她那正在念工程学专业的二年级儿子既不能动,也不能说话或传达出任何能理解事物的迹象,医生认定他已成了植物人,瘫痪且脑死亡,醒着但无意识。

周一晚上,尼古拉斯接到法国南部一位朋友的电话,这位朋友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他儿子的“奇迹事件”的报道。“你总是说罗姆神志清醒,”这位朋友说。

73岁的退休护士尼古拉斯今天说:“我和我女儿一直相信他是清醒的。我们内心有种感觉。我们一直对此深信不疑。”

现年46岁的罗姆·胡本是尼古拉斯的独子,23年来,他被认定已陷入昏迷,虽然是醒着的,但是没有任何意识。直到一位著名的比利时神经病学家用最先进的X线断层摄影术和大脑扫描设备进行诊断,人们才发现原来罗姆的大脑实际上能理解一切事物。他只是无法表达或表现出任何反应。数十年来,他的母亲凭直觉认为就是如此,但医生和专家们——理疗医师和语言专家们都得出结论,说她的儿子陷入了“永久性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损伤”昏迷状态。

“我儿子昏迷以后,当他们发现他既没变化也没反应时,他们就说他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受到了损伤。他们说没希望了,”尼古拉斯在列日的公寓里说。“一开始,我们都不信。”

她开始不顾一切地在比利时、法国和美国展开漫漫征程,希望能找到新的机会,听到一点好消息,看到医学取得突破或者发现一些未知的专家意见,这些都可能让她不再听天由命。

尼古拉斯和女儿,还有已故的丈夫曾在堪尼镇的家中照顾罗姆,在那里还有很多当地人向他们伸出援手。他们之后搬到了列日,希望能让他在那里得到更好的治疗。他们在安特卫普(Antwerp)找了几位美国专家,又在根特(Ghent)找了其他几位专家。有五次是他们自己付的钱,因为保险公司不负担这种有风险的旅行,他们把罗姆带到费城的格连杜曼研究院(Glenn Doman Institute),该院是全球首家治疗和诊断患脑损伤疾病儿童的研究院。

不管到什么地方,他们都一无所获。1997年,罗姆的父亲病倒了,两个女人难以应付照顾一个瘫痪男人的体力活儿,她们把他放到佐德尔(Zolder)一家脑损伤疾病专修研究院,佐德尔小镇距离列日50英里。几个月以后,尼古拉斯的丈夫因患癌症去世了。罗姆知道了这个消息,因为母亲告诉了他。但没人知道他知道这个消息。

“我丈夫死的时候,罗姆没法交流,”尼古拉斯说。“现在他告诉我们‘父亲去世了,我帮不了母亲,我也不能跟他说再见’。今年,我们在他父亲的坟上种了一棵小树。罗姆也在现场。”

罗姆的父亲去世九年以后,一连串事情合起来,结束了她们不断从好心的医疗行业中周而复始地获得悲观消息的命运。罗姆的姐姐特瑞因(Tereïn)在法国电视台(French TV)上看到一个类似的病例取得突破的一个节目。她与电视台和法国的医生们取得了联系,那些医生们帮她在根特联系了一位专门研究计算机辅助瘫痪者的专家。

他把设备带到佐德尔的护理中心,并在那里取得了初步的突破。

在场的护士、语言治疗师、专科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都使用了这种仪器,并试着让罗姆做一个手势。

尼古拉斯回忆道:“我们要让他按下鼠标。但是怎么做呢?他当时躺着。他的大脑性麻痹症状很严重。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活动。医生看见他的右脚在动。我们把鼠标放到他的脚下,喊道:‘按呀,罗姆,按呀,罗姆,快按呀。’然后他按了鼠标。电脑显示‘我是罗姆’”。

然后他得把脚挪开。“他的全身都动起来,想要试着抬起右腿。语言治疗师说罗姆神经紧张了。”

几个月后,罗姆的母亲和姐姐参加了一场关于“闭锁综合征”的会议——“闭锁综合征”是指活跃意识被完全闭锁在瘫痪躯体内而无法作出任何人类反应的状态。这种症状经常被误诊为昏迷和严重脑损伤。罗姆的母亲和姐姐跟来自根特和卢维思(Louvain)的专家们见了面,他们向她们推荐了列日大学(Liège University)的史蒂芬·劳雷斯(Steven Laureys)博士,一位著名的神经病学家。

根据德国的《明镜》(Der Spiegel)周刊本周报道,是史蒂芬·劳雷斯在三年前的诊察为整件事带来了巨大突破。劳雷斯用最新式的X线断层摄影术和扫描仪发现罗姆的意识处于完全正常的运转状态,而他已被误诊23年了。

罗姆的轮椅旁有台电脑并用一种特殊的键盘。在语言和物理治疗师的持续帮助下,经过复杂的程序,他终于能够交流了。“我只有清醒的意识,除此之外一无所有,”他对医生们说。“我永远忘不了他们找到我的那天。那是我的第二次生命。”

尼古拉斯说,劳雷斯“渴望与那些没有未来的人们在一起工作。他总结出罗姆正受到闭锁综合征的折磨,他最终认定他并非植物性神经系统损伤病人。”今年,劳雷斯博士在一篇论文中推测,有多达40%的昏迷病例被误诊了,那40%就是闭锁在瘫痪躯体内却处于活跃意识状态的病例。

“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们看待罗姆的方式,”尼古拉斯说。“现在人们接受他是一个完整的人了。对我而言,这意味着我不再需要为他作一切决定了。我甚至能够跟他通电话了。琳达(语言治疗师)打电话给我说罗姆想要跟我说话。他写在电脑上,由琳达念出来。

由于过去的各种医疗意见,尼古拉斯的保险公司拒绝赔偿大多数医疗费用。为了筹钱进行非永久性语言及物理治疗以及支付给协助沟通的专家,尼古拉斯现在正忙着解决这场纠纷。

“他要写字还得有人帮忙。他还没有恢复运动功能,”尼古拉斯说。“但是,只有斗士才会生存下来。战斗就在前方。你需要有坚强的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9-11-30 12: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40题,参考时限35分钟)
  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爱好古典诗歌的中国人,包括不少作家、学者、翻译家尝尝如是说,语气中带着七分____ 三分____ 。然而,话说回来,如果没有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呢?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豪 遗憾
  B.无奈 悲伤
  C.感伤 埋怨
  D.骄傲 惭愧

  2.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____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____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达 虚浮
  B.包涵 虚无
  C.贯穿 空洞
  D.体现 枯燥

  3. 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工程”计划启动之日起,美国,日本,欧洲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基因专利争夺战。因为谁拥有专利,就意味着谁就能在国际上获得 ____基因产业的“王牌”,谁就能拥有今后基因开发的庞大市场,为此,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大量地将阶段性研究成果____申请了专利。

  A.垄断 抢先
  B.操纵 独立
  C.控制 自发
  D.专营 及时

  4. 明代工艺品的名字大都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但景泰蓝不是在景泰年间出现,而是在元代就出现了,到了景泰年间,皇家的重视使它____,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声名雀起
  B.如日中天
  C.名声大噪
  D.享誉中外

  5. 五四运动后,许多追求真理。追求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 政治力量____中认真思考,逐步看到西方的种种社会____,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识别 通病
  B.甑别 矛盾
  C.辨别 现象
  D.鉴别 弊端

  6. 世界主要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就发展低碳经济达成共识:以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为____,通过市场机制下的经济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减缓人类 活动对气候的破坏并逐渐达到一种互相____的良性发展状态。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契机 适应
  B.目标 协调
  C.手段 促进
  D.标致 制约

  7. 与先辈不同,这一新生代的中国研究人员不愿意____接受古籍中的描写。在希冀精确追潮中国历史的尝试中。他们所____的是实物、数据以及更为“西式的方法”。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被动 依靠
  B.全盘 倚重
  C.直接 擅长
  D.无端 强调

  8. 研究发现,睡眠存在障碍与很多疾病有着难以____的联系。有时候通过改善睡眠状态,可连带对另一种疾病的治疗期到____的功效。

  A.割裂 一石二鸟
  B.分割 正本清源
  C.确认 投石问路
  D.区分 釜底抽薪

  9. 古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与“胡蜂效应”____,两者都告诫要特别注意初始条件。对微小差别应该保持高度的灵敏度和警觉性。事物发展发展结果往往对初始条件具有较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其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出现____,从而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殊途同归 问题
  B.不谋而合 歪曲
  C.异曲同工 偏差
  D.大同小异 编译

  10. 对大多数人来说,岗位是个人历练成长的基石,除了极少数的人能____创建自己的事业,大多数人都必须走一条相同的路,在岗位上磨练,依托____奠定未来事业的基础。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直接 组织
  B.生动 团队
  C.独立 同事
  D.一手 机体

  11. 胡蜂在本能的作用下____地营造自己的生活、生育中心。它的巢是一个____的纸房子。蔡伦入股在改进造纸术之前目睹过胡蜂的建筑过程而受到启发,无疑便是世界上最早的仿生学家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具匠心 名不虚传
  B.自然而然 货真价实
  C.兢兢业业 抢夺天工
  D.无师自通 名副其实

  12. 在现实生活中,做人的学问往往比做事的学问更具有实用价值,更重要也更难掌握。做事仅靠技术就能____,做人则是一门弹性极强的艺术。讲求的是无法量化和____的分寸感,做事学一次即有毕业的可能,做人却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一辈子下功夫。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当一面 学习
  B.如鱼得水 把握
  C.游刃有余 控制
  D.臻于佳境 复制

  13.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新闻作品要想成为历史的“宏音”、时代的“响箭”新闻记者就必须胸怀全局____、深入____新闻的理性新闻的理性力量,使新闻语言具有一种理性美。

  A.高瞻远瞩 分析
  B.高屋建瓴 发掘
  C.见微知著 彰显
  D.由表及里 剖析

  14. 既然编全集,希望完整地____,某一文人学者的形象、正反两方面的资料便都应该保留下来。可说实话,古往经来,经得起这么折腾的人物不是很多,你很认真地为其 辑佚、 整理、不放过任何____,好不容易弄出全集来,不只没加分,还减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描绘 蛛丝马迹
  B.还原 一鳞半爪
  C.展现 闲言细语
  D.呈现 只言片语

  15. 媒介的诞生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们使用媒介的独特性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这两者本来都有良好的____。然而,科学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被过度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会脱离人的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发点 掌控
  B.适应性 规划
  C.侧重点 控制
  D.目的性 约束

  16. 在确立以夏、商、周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柜架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历谱推定、文献梳理、考古与碳十四测定等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尽管这个年代表还有不够____之和,但它的提出毕竟标志着中国的上古史已不是____的传说,而是可信的历史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细致 子虚乌有 B.精准 虚无缥缈
  C.合理 扑朔迷离 D.精确 空穴来风

  17. 成本过高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大____。就电力而言,风电是最接近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但成本仍然比火力发电高;太阳能发电成本就更高了,是火电的数倍。因而降低成本是可再生能源____化发展的关键。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瓶颈 现代 B.障碍 规模
  C.问题 市场 D.阻碍 产业

  18. 面对不断出现的消费和产业成长热点,企业的注意力应首先放在寻求高成长产业的“先进入”____上,以____供不应求阶段的高额利润,而当进入者不断增加,竞争加剧后,企业则应将重点放在低成本为____的价格竞争上,以保住和扩大市场份额。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缺口 垄断 特征 B.前景 瓜分 手段
  C.机遇 谋取 基础 D.许可 获取 支撑

  19. 颜真卿“守其正,全其节”的气节备受后世____,人见其书,往往____他的人品,欧阳修称“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即使对其楷书有些____的米芾,也感到颜体具有一种“昂然不可犯之色”。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推崇 联想 微词 B.仰慕 造怀 保留
  C.称颂 认同 不满 D.赞誉 映照 非议

  20. 回到故乡时,发现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村里的人们曾经拥有一个____而完整的精神世界,但是外面的世界改变了这一切,这个村正在_____而又急速的转型,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人_____。

  A.美好 不着痕迹 似信非信 B.淳朴 潜移默化 漠然无知
  C.单一 默不作声 懵懵懂懂 D.封闭 悄无声息 漠然不觉

  21. 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笔下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呼呼地刮,想让凛冽的狂风刮走人们身上的衣服,结果行人为抵御寒冷侵袭,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人觉得很暖和,便解开纽扣,脱掉了大衣,南风获胜。

  A.方法得当柔可克刚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2. 呈现大自然多样性的热带森林是许多动植物最后的栖息地,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面对热带森林被严重破坏的状况,人们很容易忘记,这是温带地区大部分森林已经遭遇过的:在已开发地区,大量原始森林消失了;在开发区,尤其在严重降雨区,一旦那些山坡的植被冲坏,就会引起诸如洪水和泥土坍塌等问题,多数植物种类分布广泛,能够承受局部砍伐并幸存下来到,但也有些种类分布范围很狭窄。过量砍伐会使之永远消失。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A.呼吁重视与加强对温带森林的保护
  B.说明温带森林实际上更易遭到破坏
  C.分析乱砍滥伐森林的严重后果
  D.强调森林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3. 有人说,凡是知识都是科学的,凡是科学都是无颜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识时,我们要知道没有颜色的态度,假使这种说法不随意扩大,我也认同。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对无颜色的知识的追求,必定潜伏着一种有颜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层加以推动。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一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成果,也决定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真诚。

  这段文字中“有颜色的力量”指的是:
  A.研究态度 B.价值取向
  C.道德水准 D.兴趣爱好

  24. 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试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研究方法的缺陷使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停滞不前
  B.解决实际问题是推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动力
  C.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及其历史背景
  D.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没有长足进步的根本原因

  25. 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哲学、美学及各种艺术形式始于此,西方的音乐文化也由此开始。这个时期出现过最早基于口头传唱的希腊长诗,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揭示了音乐与数学之间的关系;著名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戏剧家也是音乐家,在他们的戏剧中,音乐发挥了奇妙的作用。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文化的特点是:

  A.含义比现在更为狭窄
  B.与其他艺术及科学联系密切
  C.与艺术和哲学有严格的区分
  D.内容主要涉及数学和戏剧

  26. 传统的动物资源保护措施主要是划定保护区或建立保种基地。这些措施能很好地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保护区面积大,偷猎现象屡禁不止;建立良种基地保护地方品种投资大,时间长,容易出现近亲繁殖、物种衰退等现象。试管、克隆、冷冻保存等生物技术新成果的问世,为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建造“动物诺亚方舟”不再是天方夜谭。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保护动物物种多样性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B.动物资源保护促成了生物技术新成果的诞生
  C.生物技术的进步为动物资源保护开辟了新天地
  D.传统资源保护措施所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

  27.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小范围、低水平的科普活动已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理解科学”这个大“科普”,便成为迫切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逻辑体系,也渐渐远离了大众的视线与常识。人们很难凭借以往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来准确理解科学及其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很难判断其社会价值与意义,这就使得一些科学技术成为横亘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知识壁垒。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公民的科学素养与飞速发展的科学存在差距
  B.提高科普工作水平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C.现代科学技术有成为知识壁垒的可能
  D.在新形势下提升科普工作水平的必要性

  28. 几千年前,在非洲湿热的原始森林里,土著居民围着火堆,跟随各种复杂节奏自由而热烈地边舞边唱。这种歌声,也许在某些“文明人”眼里算不上音乐。然而,这样的声音却是最原始的,是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的本能所发出的生命之音。如果说布鲁斯音乐是很多音乐的根源,那么,上面所说的便是这个根源的根源。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来最应该讲述的是:
  A.人类本能在原始音乐中的表现
  B.布鲁斯音乐与土著音乐的源流关系
  C.土著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
  D.自然环境与音乐风格的关系

  29. 一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杀死约35万只昆虫。亮如白昼的夜晚还会严重影响昆虫特别是成虫的生命周期。昆虫是自然界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小型动物、鸟类和蝙蝠以昆虫为主要食物,许多植物靠昆虫授粉,如果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必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过度的照明对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更是不言而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光照对动植物生长的主要影响
  B.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的关联密切
  C.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的关联密切
  D.昆虫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30. 有人说,经济领域与道德领域的规则不一样,经济领域强调的是“经济人”角色, 以取得更大、更多的利润为做事原则; 而道德领域则要求奉献、利他、互助等。其实,经济领域固然有供求信号、等价交换、产权明晰、利润最大化等规则,但既然它是人们的社会活动,道德原则也会每时每刻渗透其中,两者难以清晰地割裂开来。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市场经济中伦理道德的作用是必然存在的
  B.社会性是经济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共同属性
  C.社会活动中各领域的价值观念在相互渗透
  D.在社会活动中需兼顾经济原则与道德原则

  31. 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偏重的是一种影响力、一种精神性。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是外界对这座城市吸引力、感染力的直觉反应和头脑印记,是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认同与依恋,是城市管理者智慧与情怀的折射。软实力与硬实力结合,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实力,而两者的相加并非一个常数,软实力直接影响着硬实力效能的发挥。软实力像一条软绳子,硬实力像一堆硬干柴,绳子虽软,却可以把硬干柴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铸造一座美好城市的巨大能量。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城市整体实力的概念及其构成
  B.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C.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各有侧重
  D.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

  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但劳动就业的增长却远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目前,尽管我国服务业吸纳劳动就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甚至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并且基本消化了包括从农业和制造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存量在内的所有新增劳动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它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还是太低。我们务必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变的机会,发掘服务业对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巨大潜力。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
  B.服务业是保障我国就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C.我国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有待进一步拓展
  D.就业与经济增长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服务业发展滞后

  33. ①单纯罗列史料,构不成历史
  ②只有在史料引导下发挥想象力,才能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③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史学家通过史料发挥合理想象
  ④所谓合理想象,就是要尽可能避免不实之虚构
  ⑤这是一种悖论,又难以杜绝
  ⑥但是,只要想象就难以避免不实虚构出现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⑤⑥③②① B.③①②④⑥⑤
  C.⑤③②①④⑥ D.①③④⑥⑤②

  34. ①在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出的独木舟便是遗证
  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衣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
  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
  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
  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
  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②④①⑤③ B.⑤②③④①⑥
  C.⑥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②④⑥①

  35. 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发展到极致。避讳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禁忌制度目前已消亡了,但是,不许犯忌和害怕犯忌的双向心理并没有消除,避讳已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避讳愈来愈严格
  B.趋吉避凶的心理使人们进行各种避讳
  C.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避讳现象
  D.避讳由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实行

  36. 在安科莱,以畜牧为生的希马人和以农业为生的伊鲁人共同居住;在亚利桑那,纳瓦霍人以前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现在主要以畜牧为生,他们与经营农业的霍皮人为邻;澳洲东南沿海地带以前住着以渔猎和劫掠粮食为生的土著居民,现在却住着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的欧洲人。

  作者列举这些事实意在说明:
  A.环境迫使人们接受某种生活方式
  B.人们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C.不同文化的族群完全有可能和谐相处
  D.地理环境并非人类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37. 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所谓苏格拉底的哲学,不只是他和别人对话的方法,以及他在对话中提出的种种理论,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迹街头、四处与人闲聊的生活方式。哲学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书面的研究,而是一种过日子的办法。只不过我们后来都忘了这点,把它变成远离日常的艰深游戏。即便是很多人眼中刻板的康德,也不忘区分“学院意义的哲学”和 “入世意义的哲学”,并且以后者为尊。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哲学源于生活,应服务于民众
  B.如今的哲学发展偏离了它的本质
  C.康德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念一脉相承
  D.当代人们对哲学的诠释方式发生了改变

  38. 炮制技术被认为是中医药的核心技术,也是中医独有的传统技能,掌握它就等于掌握中医药市场。国外企业通常通过在我国开办饮片加工厂、聘请国内炮制专家“偷学”炮制技术,目前这样的外资企业达到几十家。这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对国家在特殊领域的规定并不了解,无从管起;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虽明知这些规定,但为了经济指标,对此不管不顾。调研表明,国内实际饮片厂数量比国家药监局公布的多几百家。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国家应加强对炮制技术保密工作的管理
  B.政府应加强对设立中药饮片厂的资格审查
  C.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受到外资企业的威胁
  D.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中医药行业相关规定的了解

  39. 世界记忆工程是世界遗产项目的延续。世界遗产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起的,比世界记忆工程早20年。它关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如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或人类学研究价值的建筑物或遗址。而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具体讲就是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

  根据这段文字,世界遗产项目与世界记忆工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A.文化与档案 B.实物与遗迹
  C.实物与记录 D.遗产与文献

  40. 中国古代礼制要求服装尽力遮掩身体的各种凹凸,在裁制冕服时可以忽略人体各部位的三维数据,不需要进行细致的测量。冕服章纹要有效地体现等级区别,图案就必须清晰可辨、鲜明突出。这使中国古代服饰中与服饰图案相关的绘、染、织、绣等工艺技术相当发达,也使中国古代服装的裁制向着有利于突出图案的方向发展。与西方重视身体三维数据、要求服装紧窄合体的立体剪裁法不同,中国古代无论是冕服对人所占空间的扩大,还是图案对冕服平面风格的要求,都指向了中国传统服装宽大适体的平面剪裁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礼制对官员服装的规定制约了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发展
  B.中西方剪裁方法的分化以冕服的产生与发展为特征
  C.中国古代服装的剪裁方法推动了印染技术的发展
  D.礼制的要求使中国传统服装采用了平面剪裁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9-12-2 01: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同活资本家(ZT) 作者:陈经...

同活资本家(ZT)

作者:陈经


(一)引言
在可以印刷钞票的现代货币体系中,本国发行的货币对央行只是一个低成本的工具,它并不宝贵。央
行会对钱的数量与流通进行各种控制,回收货币烧掉也不在意,钱对央行真的就是纸,或者电子数字。还
有一些央行,如德国一战后、老蒋败逃前的中央银行、现在的津巴布韦,用疯狂印钱的法子把钱不当回事。
央行有两种毁灭社会货币的方法,一种是回收,一种是通胀。把货币从社会上回收,是物理意义上的货币
毁灭。通胀,是哲学意义上的毁灭,人手里的钱相当于减少了。
人这种动物,想让它干活,就得把它弄得没钱,它要挣钱才肯干活。有钱了,好多活它就不肯干了。
很多活都是没钱的人才肯干的。要是能坐着收房租或者炒股挣钱,谁愿意挖煤搬砖搞基建,谁愿意朝九晚
五混职场?但对政府与整个社会来说,一些活总得有人去做。所以,政府与央行要想办法让社会上人的钱
减少,这是必须的。老百姓没钱了要挣钱,社会又有高速增长的动力了,或者活有人干,能够维持运行了。
老板们还是有钱,但想挣更多的钱,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老板总不能自己去干活,说到底还是得把老
百姓弄得没钱,让他们跑腿贡献剩余价值。把老板弄得没钱,这没有用,社会资本少了,可能发展动力还
弱了。所以,政府总是倾向于和资本家一伙,把老百姓弄得没钱。我这不是搞《资本论》,不是善恶分析,
是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思考。
人们对通胀被抢钱熟一些,想存钱靠利息过活,都知道不靠谱了。但对央行回收货币可能不太留意,
实际上这也是经常发生的。大跃进时要干好多项目,货币发得比较多,很多折腾却实际没有造出东西来,
政府后来收拾局面,对此觉得不安。陈云想了个办法,弄了些高级糕点,人们高价买去吃,就把不少货币
回收回来了。中国政府相对来说,很不喜欢超级通胀的法子,80年代出过事。超级通胀这种事外国政府经
常干,中国政府喜欢回收货币。当然那年代回收货币,不是怕人不肯干活了,但回收货币的招数现在一直
在用。
如果我们把中国政府与央行看成一家,那么现在火了许多年的房地产,某种意义上也是这种陈氏"高
级糕点"。政府狂上基建项目,还印人民币大搞出口换汇,比大跃进是猛多了,很多钱流到个人口袋里。
这些钱说到底都是央行印的,老百姓与内资外资老板们看到钱,才愿意基建也干,出口换汇也干。老板们
百姓们有钱了,政府就算是负债了。就弄了些花里胡哨的楼盘,人们高价买去住了,政府伙同地产公司,
土地加税费,捞回了很多钱,不少货币回到了政府手中。政府就又组织一些基建民工和背着房贷的IT民
工,开始了新的项目。老板们有钱了,买完房还是有钱,但想挣更多的钱,买更多的房子,政府继续与他
们合作。
从这个思路出发,我来分析一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与股市的估值问题。
(待续)

(二)拉谁打谁
这个"政府伙同资本家,把老百姓弄得没钱"的原理,需要多方解释印证。首先,"钱"就是银行体
系中的M0、M1、M2,现金、活期、定期存款都算,对一般人而言,就是每月的现金收入,每年的奖金。
其它东西如股票、房子、汽车,是资产。在银行体系看来,"钱"的所有者变来变去,对应"物"的所有
者更换,或者一个"服务"的发生,这就是经济活动。"没钱",不是说没有资产,而是没有了购买力,手
里可能已经有了股票汽车房子,大城市中心区随便一个房产就值上百万。但想要购买生活用品与服务或者
还债,就得靠收入补,不工作可能就麻烦了。
老百姓,在本文中主要是指中产阶级、普通劳动者。这个群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对生活有一定要
求,如想要房子、汽车,女性要求结婚买房,小孩要上好学校,全家身体要健康。形成这种生活观念需要
受一定教育,有那种生活环境。窝在乡下的老农,本来就没多少钱,将来也挣不着,也没有太多想法了,
不算典型的老百姓。
资本家,就是脱离了老百姓那些低级趣味的人,盘算的不是这些事。资本家就是对挣钱有特别的兴趣。
当然老百姓也对挣钱有兴趣,但可以说是因为要挣钱过日子,攒钱防事,发大财只是幻想一下,就买个彩
票,或者炒房炒股。资本家就更有雄心壮志,挣钱就是目的,挣来钱主要不是花了,扩大再生产,钱越挣
越多。资本家个人奢侈消费花的钱,看上去比老百姓多得多,但从消费占收入与资产的比例来说,反而要
少得多。资本家净资产10亿,每年挣1亿花掉2千万,老百姓净资产50万,每年挣10万花8万。资本
家有时还挺累的,比老百姓忙多了,但这是资本家的兴趣所在,不象老百姓不太愿意上班。
这里说的政府,是指有正常资本主义逻辑的政府。它想做成很多事,搞起基础设施,社会上要开办很
多公司,公司把老百姓招去干活,政府自己也要养一堆人,政府企业与事业单位都有,没能力的弱势群体
也应该过得好点。也有些国家的政府不是这种逻辑的,就比较另类,中国老百姓虽然骂政府挺厉害,但那
种就更瞧不上了。咱凭良心说,中国政府算是有正常逻辑的,这些都是正当目标。所谓的"不折腾",我
看也可以说是要按正常逻辑做事,不去追求扭曲的逻辑,比如"民主自由"、"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备战
为核心"、"先军、主体"。问题是,政府想要实现这些正当的要求,它怎么操作,打谁拉谁?依靠低级趣
味的老百姓,还是有着雄心壮志与现实能力的资本家?
按照老百姓的要求,政府当然应该是向着咱们老百姓的。贫富差距这么大,最好收重重的税,把资本
家巧取豪夺剥削来的钱收走,再分给作为弱势群体的老百姓,均贫富实现社会和谐。都看出来了,政府没
有这样做,富人反而越来越富,咱们穷人压力越来越大。原因也很好解释,富人就是政府高官的亲朋,当
官的自然向着他们。有些人知识多些,就继续推出,这是体制的问题,政府不是老百姓的,要民主自由,
要陈胜吴广,要呼唤毛主席。
但这是搞经济,不是搞革命。谁是依靠力量,谁是应该团结的势力,谁是斗争对象?对政治团体来说,
搞革命自然依靠群众,打倒当权的。在台上的政治团体要搞经济,现实选择就是依靠资本家,团结"弱势
群体",斗争作为"社会中坚"的中产阶级老百姓。弱势群体没啥能力,也榨不出油水,欺负他们实在是
说不过去。而且弱势群体要求低,自己没能力也没啥大指望了,安抚容易,如果不干活少干活还能从政府
拿钱,易生感激之情,所以要团结他们,社会就能稳定了。资本家好啊,替政府分忧解难,自己挣的钱拿
出来创业组织社会生产,招人干活帮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再苦再累也充满干劲,交上大把税收。甚至还有
很多"资本家"因为折腾这些事赔钱了,成功一个得倒下九个,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雷锋啊。资本家里聪
明人多啊,都是人精才能成功,综合素质强,好多政府解决不了的事,资本家能想出办法。要是没有资本
家,市场经济可就真完蛋了,政府亲自去干经济,哪有那个劲,最多就是弄些大企业,9成的企业还得靠
资本家来运营。最烦人的就是那些所谓的"社会中坚"中产阶级老百姓,也就有点工作能力,没啥大本事,

羡慕资本家,自己又不敢去做。整天骂政府骂资本家,要这要那,嫌自己挣的少。还特别贪,不想付出劳
动就想发财,自以为小聪明其实是笨,低价股票房子不敢买,高价却一起冲去买房买股,赔了就骂政府,
打横幅退房,挣了就没啥表示。还惹不起,动不动以人民的名义自称,指天骂地舆论在手。劣迹实在太多,
这就是一伙靠不住的白眼狼。所以,政府要依靠聪明的资本家,圈住又贪又笨的老百姓,这样才能搞好经
济!
(注:这段解释政府的思路,观察社会,无关道德。算是一种另类观察,也不代表本人的立场,我自
己也是老百姓中的一个。轻松看看就好,不宜太认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9-12-2 01: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三)没钱的痛苦 政府与资本家联...

(三)没钱的痛苦

政府与资本家联手整治老百姓,是黑暗的自然选择。从来没有哪个政治家敢这样宣称,说出来的只会
是美好的人文关怀,甚至我们可以相信一些大人物的高尚情怀。包青天胡耀邦这样正直的官员,得到民间
舆论推许。主席让老百姓斗大官,他在人民心中永远是个大英雄。
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不是封建社会就是社会主义时代,经济发展慢。现在我们是在先进的市场经济时
代。一些老百姓曾经以为朱总理也是个大英雄,会象包青天一样英勇地打几个大老虎,美名传扬千古。也
有些人至今仍然相信,老朱壮志未酬,是因为没有斗过"坏人",不能怪他。当然,更多的人醒悟过来,
原来老朱下狠手对付的,是俺们老百姓。又贪又笨还天真的老百姓,毫无准备地来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过
上了吃肉骂娘的痛苦生活。
我从来都宣扬,中国经济前景很好。但是没说过中国老百姓感觉很幸福,也没说老百姓将来会很happy。
老百姓吃喝会好,房子车子也慢慢能混上。小孩上不起学只是流传中的悲惨故事,真碰上不容易。过去治
得了的病,现在只能等死的情况也少见。物质地看,咱们会发现经济增长是真实的,连得到的服务都进步
了。但是这一切,都需要老百姓用钱去换,经常会弄得"没钱"。这是心灵痛苦的根源,是政府与资本家
设计的黑暗人生游戏,老百姓却无法"拒绝再玩"。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发达国家也这样。只不过中国
老百姓玩的时间还短,不太习惯。
老百姓,天生喜欢共产主义生活。当然只是其中"共产"的部分,劳动交给机器人去办。我对人工智
能熟一些,知道这东西能力有限,连理论都长久停滞,多半是胡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活该劳动的。
怎么办?实践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人人都是劳动者,这个不灵。现在这世道,虽然经
常感到"没钱"很痛苦,可以前也有别的痛苦。没有资本家,但也是等级社会,混级别,等分配。当官的
更不是好东西,凭什么比老百姓待遇好多了,所以跟着主席斗当权派才痛快。想办些什么事,现在能靠钱,
以前得求人。咱说句心里话,有些事如果靠钱能解决,谁愿意求人?我哥等单位分房,嘴上已经把管分配
的弄死好几次了,最后还是靠集资建房解决问题的。
当然,老百姓从来都是政府眼中的白眼狼与麻烦制造者,从来都不会满意。现在"求人"的痛苦少了,
又来了"没钱"的痛苦。不同的是,这回的痛苦可能是永久的。奴隶社会可以起义,封建社会可以造反,
殖民地或三座大山社会可以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政变,资本主义社会只能自由地骂娘。革命时代确实
是过去了,资本主义老百姓骂了几百年,真动手的没几个。但老百姓的痛苦时代在延续。
在现在这个痛苦周期中,老百姓的主要问题是"没钱"。东西到是越来越多,但人类心理就是这样,
已经到手的东西,带来的喜悦是短暂的,更麻烦的是,失去它会带来痛苦。能够换东西的"钱"是通用而
方便的解决方案,对老百姓的心理而言,它比毒品还厉害。老百姓不知不觉中,已经全体成了"钱"毒的
重症上瘾者,没有戒除的可能。老百姓在追求这种毒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失去理智的疯狂行为,
也与吸毒者一般无二。索罗斯说的"公众幻象",并不是一种形容词,是真实存在的。而作为毒品制造商
与贩卖者的政府与资本家集团,就获得了驱使老百姓劳动的能力。
国际上有些弱势国家,以及每个国家都有的一些弱势民众,从心理上放弃了这种吸毒行为,但是被国
际社会与老百姓视为弱者。中国老百姓当然不肯这样,而是选择和本国与国际的毒品贩子"与狼共舞"。
有什么狠招,只管往俺们身上招呼吧,只要给俺们毒品。

(四)消费心理

中国政府以前宣传,老百姓要有理想有道德,努力工作,无私奉献,雷锋精神,要当砖头与螺丝钉,
听从组织安排。以前学校里教的是这一套,现在的学校我不了解了,可能还在教。中宣部也还在宣传劳模
与好干部,应该是还没转型。
其实这种宣传还真是脱离时代,尽折腾些没用的,对政府与资本家开展工作不利。谁让你有理想了?
你到是想让组织安排,不知道组织上早没位置了么?还得往外赶人。一个好老百姓,应该自谋出路,平时
好好干活挣钱,挣了钱醉生梦死。但政府说这个不太方便,说个扩大内需也不知所云,还是资本家来得直
接。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小资媒体介绍现代生活,广告推出产品,直接间接让老百姓知道,这才是人过的日
子。资本家干这个还是比政府厉害多了,中央台成天拍些革命正剧、农村剧、爱心剧,不是井岗山就是西
柏坡的,不顶事。
这事有点不好办的是,现在这伙老百姓,表面上过去都吃过苦,知道现代生活的好处,但其实受传统
的影响很深。脑子没转过来,不少人油盐不进,不好忽悠。先进的消费文化没学会,只有"挣钱"这个最
朴素思维到不用学,但还不够,得花钱。这么多人的国家,都是想挣钱的人,挣谁的钱去啊?社会制度已
经象是资本主义了,但是思想上,社会主义的流毒还很深。老百姓还是不自觉,mindset其实还是想搞共
产主义,对资本主义没有发自内心的信服,更别说热爱,希望政府干共产主义的痛快事。资本主义美德没
学会,社会主义美德快忘光了。不好好干活,嫌挣的少。老想政府按共产主义那一套给解决问题,工作给
我,房子给我,钱我留着数着高兴。发财的是坏人,政府里的人发财是贪污腐败来的,老板发财是黑心发
家的。俺们平头老百姓,没有当大官的老爸,又不会当黑心老板,社会抛弃了俺们。不消费,是因为生活
没有保障,没安全感。这都是用社会主义脑瓜理解市场经济时代。
资本主义美德应该如何?要好好干工作,挣钱花了开心。要对制度有信心,众人拾柴火焰高,大搞资
本主义创造繁荣,未来很美好。最重要的,要创业,勇敢地亲手创造繁荣。当然,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弄过
火了,丢失了资本主义美德。也不好好干活了,靠工会更容易保住高工资。不管是对未来太有信心,还是
借钱花习惯了,就没认真想过还钱的事。创业也不容易了,一些行业都让几大公司占了,根本不可能再有
机会了。资本家集团制造繁荣假象,利用企业制度漏洞赚钱,不做长远打算。最后,可能民众对资本主义
也会失去信心。中国社会不是这个问题。发达国家民众以前还是认真干过一段资本主义的,中国民众连这
个时期都没经过,还处于思想转型期,美德固然没有,也还没有学到那么坏。
但中国政府与资本家集团,虽然会遭到群众的强烈不满,已经不得不用"把老百姓弄得没钱"的方法
来操作了。不管怎么的,先强迫老百姓吸上"钱毒"再说。以后,就自觉了。钱和毒品之所以厉害,就在
于用上以后,很容易就自觉了。
中国最先中了政府与资本家的圈套的,或者说更识时务的,是女人。根据心理学分析,据说女人比男
人要更加物质,我也觉得确实如此。生意经说,女人和小孩的钱好赚。小孩是因为不懂事不理解钱是什么,
大人表爱心花钱多。其实小孩未必真喜欢钱,有好玩的事才不用花钱,有钱没钱都可以快乐。女人那就是
真是因为更加物质,是真喜欢钱。喜欢逛街购物的是女人,声称没房活不下去的多半是女人。男人打游戏
运动下棋看球搞文史,直接折腾精神文化的不少,仗义疏财的男人也不罕见,女人似乎需要通过化妆品之
类的物质来精神。其原因殊不可考,我认为这和女人喜欢直觉有关,总得有个什么东西给她来直觉吧,直
觉喜欢就买。男人思维多些,除了物质,也还能通过思维产生精神效果。现代社会吃喝不愁,男人女人都
是因为精神需要而作出行动的,女人得靠物质,男人还有别的办法。
还有面子问题,男人女人都重面子,但女人比男人更依赖物质去获取面子。女人更在乎外在打扮,为

此花钱比男人多。大大咧咧不在乎的男人很多,这样的女人很少。女人还更愿意互相较劲,不仅自己想比
人家好,还比老公,比小孩,比房子车子。男人也在乎面子,但似乎要求不太一样,比如江湖道义名声之
类的东西,和物质关系远一些。暴发户式地互比,有修养的男人知道要收敛,女人似乎更直接些。男人要
老婆或者女友漂亮有品味,女人要求老公男朋友能挣钱有地位。所以,即使在面子问题上,男人对女人的
要求也是偏精神,女人对男人的要求偏物质。
从精神准备来看,中国的女人比男人更早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以前中国农村妇女的自杀率不低,从
心理上来说,物质缺乏,又要承担劳动与家庭责任,比男子更容易对生活绝望。现在不知数据如何了。市
场经济时代,物质条件进步大,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受影响,所以女人率先从精神上转型了。迟钝的男人,
惊讶地发现了女人的变化,被逼只好也转型了。
男人本来还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胡扯着革命与战争之类的无聊事,不关心资本主义时代的混法。其实
男女相处,其本原和物质关系并不大,哪种世代都有,不在乎物质的男人并没有错,现在也仍然有各类混
法。不过既然女人已经被物质俘虏了,男人也没办法,还受到更大的压力。因为在男女关系中,传统要求
以男人为主去挣钱挣面子。城市男子的自杀率,从心理上来说,应该高于女子。
因着这些特殊的背景,中国老百姓形成了特殊的心理。一个是,还是不习惯花钱,总觉得共产才是天
经地义,花钱不管换来什么好事,它本身是不痛快的事,赚钱才痛快。二个是,女人带动的物质与面子消
费习气。中国"把老百姓弄得没钱"的招数,就显出另类的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9-12-2 01: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五)价格与心理我们这里谈的虽然...

(五)价格与心理

我们这里谈的虽然是经济,但更多是哲学式的观察。听着似乎挺邪门,其实也不是这么可怕的,看各
人心情。这也是哲学的特点,哲学家想多了就自杀了,他们眼中的世界和常人不一样。到底什么是真相,
也说不清。政府与资本家也是个人组成的,没有什么大规模的黑暗阴谋。只不过各怀鬼胎集体行动,表现
出来的就象是有那么回事了。老百姓物质享受有了,精神上有压力,到底感觉如何,这也和各人的心情有
关。有些人声称现代生活享受得很痛苦,想到乡下光屁股种地,也没真去做。
经济象是研究客观指标的,通过数学打扮得象自然科学,但生活是主观的。人的主观心态,会影响到
客观指标,这是经济学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我认为,虽然早期的经济学家很多其实是数学家,但是象数学
定义那样去研究经济搞经济,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办法,更多是跟在现实屁股后头解释。其它的都好
办,经济学要上层次,得研究"人"的问题。经济学里有个"经济人"假设把这个核心问题简化了,我看这个
不够。开个玩笑,可能我们需要"政府经济人"、"经济男人"、"经济女人"之类的假设,经济学家要象心理
学家那样去研究问题。
另外,经济学家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容易只盯着经济体制、价格机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这些
传统经济学问题,我觉得思路不够开放。经济学机制最终是用到"人"身上才起作用的,应该向政治家、资
本家学习,研究"忽悠人"的问题。主席改造社会的魄力,是超过经济学家想象力的。资本家能想出办法,
把矿物质卖成钻石,把砖头水泥卖成尊贵华府,这也是经济学家不敢想的。所以经济学家要投靠政治家、
资本家,境界上确实低一个层次。
点看全图
经济学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就是那个供求价格曲线。有了市场经济,价格上升会导致供给上升需求
下滑,价格下降会导致供给下滑需求上升,供求两条曲线反向运动,交叉点就是均衡价格。因为生产力进
步,供给曲线整体平移,均衡价格减小。所以要搞市场经济,价格信号真实均衡圆满。所谓的"需求",很
大程度就是人的心理。这里片面假设价格升跌决定心理,可能过于简单。男人买东西讨好女人,生意人撑
场面,有时还就选贵的,便宜的反而卖不动。买房买股都有追涨杀跌的心理。心理因素导致曲线很复杂,
资本家、炒股高手对此的理解要深刻得多,经济学家的假设往往脱离实际。
我的领悟是,有时候观察价格现象,要象政治家、资本家那样去想事,要深入分析人的心理。"与人
斗其乐无穷",政治家、资本家这方面的本事远远超过经济学家。小老百姓是不行,还不如经济学家知道
个供求曲线。但经济学家也不行,供求曲线的奇特变化,往往让他们张大了嘴难以置信,政治家、资本家
却敢想敢干。资本主义时代,不入流的经济学家死读书的那点本事,也就混饭吃,在资本市场上就是个死。
我以前对经济感兴趣,但主要是对"发展经济学"有一定领悟,都是国家层次的战略,也就看个热闹。

关于价格,这和日常生活直接有关,很不好意思,误导过人。四五年前,朋友问我要不要在北京买房,我
说我研究经济,觉得地产商挣太多,价格过高,不建议买。如今8000的均价涨到了20000,那时如果
买了,月供不过相当于现在的房租,可现在彻底买不起了。
点看全图还有这个
上证指数月线图。那个大尖包,有哪个经济学家能想象出来?有唱多的,有唱空的,就是没人能想到这样
大涨又大跌。
对于对此类资产价格问题,经济学其实也不顶什么事。要上层次,在这类问题上作出有意义的研究,
就得研究"人"。我的领悟是,政府、资本家、老百姓的心理才是决定因素。无论房市股市,都不是自由市
场,而是受操纵的。而操纵的目的,还是不要想得太光明。

(六)低物价体系

中国老百姓过资本主义生活历史短,还不习惯。普通老百姓收入低,也不觉得自己有啥大本事,对未
来收入没有信心。对政府与资本家也没信心,因为它们让自己痛苦。对国家的发展还是有信心的,那是觉
得中国人多,自己不行也有牛人行。这样一伙老百姓,只会接受低消费。这个群体非常庞大,即使部分人
收入上升,社会生产也必须以这个群体的需求为基准。粮食、奶粉、房租,这类价格上涨不易。即使由于
输入型通胀商品成本上升,政府也如临大敌,想办法压住价格。中国人均GDP并不算低,综合发展水平
更是远高于人均GDP排名,此类基础物价却并不高,比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低,相当反常。世界银行用PPP
来调整中国的GDP,有一些统计调查,我相当怀疑执行人员对此类基础物价给的权重太低,过于注重小
资消费。我认为应该按消费量来算,大米的均价按销售量加权平均,不要超市里抓把小资白米就算了。
这样一个低价格体系,对政府与资本家"把老百姓弄得没钱"实现货币循环很不利。如果是个小区
域,千万人口的规模,就有较理想的模式,把基本生活用品价格与底层民众的收入硬拉上去。吃顿饭花20,
租个房3000,端个盘子扫扫地也能挣5000,就进入高层次的货币循环了。在中国这没法操作,各地情
况千差万别,人员到处流窜。有些城市想这么干,弄什么"高素质",只会可耻地失败。资本家想要在中
国把基本生活用品卖出高价,只能折腾"品味、安全、高科技"之类的概念。但是遭到了草根资本家山寨
式的狙击,反而把很多高利润产品弄成了白菜价,三聚氰氨奶粉式的大胜仗不多。
从发展模式上来看,一个小经济体弄得不错,就会自觉加入发达国家的高价体系,资本主义的格局仍
然稳定。但中国这样的大国搞起资本主义挣钱很猛,却自己整一套低价体系,事情就不一样了。中国挣钱
多,就要增发货币,钱就流到民间去了。基本生活用品又没法猛涨价,老百姓的存钱能力眼见着高起来了。
资本家惮精竭虑,炮制出了种种分级产品,通过细分市场牵扯各类人群的消费神经,不能说不尽力。但这
个国情,实在不好忽悠。不同收入人群的基本消费档资确实不同,但都留着力,我感觉越是高收入人士,
节余占收入比例还越高。老百姓喜欢安全地花钱,精神轻松地享受生活。
老百姓要能舒服了,资本家就难受了,有些事是不能双赢的。老百姓舒心花钱,钱越存越多,这钱是
哪来的?是资本家借的,政府印的借的。中国政府不喜欢印钱,这当然也是老百姓的一致要求。按老百姓
的想法,我存钱到银行里,资本家借去做生意,给我发工资,我越存越多。那不等于资本家得越借越多,
给老百姓存着开心?这还有天理没有,真把资本家当雷锋啊。基础货币通共也就10来万亿,已经是大国
里最多的一类,也就够老百姓一人存一万,这点钱老百姓会满足?再要往多里存,就得资本家借钱付工资。
有人说,不消费是因为挣的少,让我收入多,我就消费了。那意思其实是想存得更多,花得也能多点,这
增收的羊毛是出在资本家羊身上。就这种老百姓,怪不得做外贸容易挣钱。还是外国老百姓豪爽,真信资
本主义,美国人借钱都要买中国商品。
资本主义的天理本是"政府伙同资本家,把老百姓弄得没钱",中国老百姓觉悟低不讲道理,要求"政
府帮助老百姓增收,把资本家弄得没钱",甚至"没钱"还不够,要"欠钱"给老百姓发工资。阶级斗争
太残酷了,老百姓这是把资本家往死里整,中国做内需的资本家阵亡率很高。中国资本家太可怜了,就算
再雄心勃勃,借钱发展事业,可怎么填得平几亿老百姓对金钱赤裸裸的欲望?老百姓和资本家到政府门前
说理,政府要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会觉得谁有理?政府里也有些人不讲道理,还要求什么最低工资、
劳动保障,资本家受不了,自然是关厂了事,大家不要玩了。当然,中国政府还是有执政能力的,知道资
本家才是靠得住的,不能听老百姓的,还是走上了"伙同资本家"的道路。而且,中国政府本身也干资本
家的活,是中国甚至全世界最大的资本家,世界大企业占头几名。老百姓来告刁状,这不正撞在枪口上了
么?
对付这样一伙油盐不进的老百姓,自然得动用强力武器。老百姓想让小孩做人上人,重视教育,这是一个突破点。老百姓怕死怕病痛,要钱不要命的是少数,这里也能想些办法。但这两个事,不太方便。老
百姓叫起撞天屈,上联合国都敢闹。而且最关键的是,油水其实也不是太大。上大学的费用其实也就和外
国收入比例差不多,小病医疗费用虽然涨不少,还是比外国便宜多了,大病哪国都没办法。这方面也就这
样了,整治老百姓到这个程度已经算够狠了,政府还得往里贴钱,不解决问题。把老百姓弄得没钱,化解
政府与资本家的苦难,得靠两个终极武器:股市与房市。中国男人觉得自己聪明,又爱轻松挣钱,股票有
天然的吸引力,是个很好的搏杀战场。中国女人需要"安全感",又喜欢看到摆在那的物质,对房子有超
乎寻常的兴趣。男人女人就这么两个大弱点,终于让政府与资本家抓住了,所谓天道循环报应不爽,资本
主义在中国总算找到出路了。因为中国老百姓对资本家特别狠,所以政府与资本家的反扑自然也猛烈,中
国的房子与股票就特别贵。
(注:本文讲的一些道理,显然是政治不正确的。并不是站着哪一方的立场上,而是希望大家明白,
老百姓的直觉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哪一方都有麻烦事,事情要平衡看待。有些正义感过强的河友可能看不
明白,宜以轻松调侃的心态去理解)

(七)估值与忽悠

本节,我继续第五节的话题,对于"价格"给出深入的哲学观察。
经济学用供求曲线来判断商品的价格,这是一个不错的模型,适合于某些商品。例如萝卜白菜,贵了
买的人就少了,便宜了买的人会多。在资本市场上,也有这样的产品,例如国债公司债。这类债券的收益
是固定的,例如100元持有到期后还本付息110元。没到期也可以卖,卖价低,买的人就多,102卖比
103卖买的人更多。这类商品或者资本品的特征是,其价值想象力很低,不好忽悠,俗话说"萝卜卖不出
人参的价"。供求曲线能较好地解释它们的价格。
例如美国国债,由于市场的避险需求,收益率很低也愿意买。已经发行的债券价格上升,中国持有的
债券市场价由103上涨到107,浮盈上升很多。美联储新发的债券收益率降低,票面值100的一年期债
券,2%的收益率就卖光了,本来要3%才能卖光的。例如钢材,由于中国基建需求,价格上升,由于钢
铁厂疯狂上产能,价格下降。这都可以用供求关系来解释,经济学对此研究很深。经济政策、经济形势可
以改变供求曲线,影响价格。价格也发出信号,说明供求关系如何。经济学就研究这些作用与信号,越来
越博大精深,市场经济越研究越有道理。这类商品的价格,上下区间很容易确定,波动也就是在其中进行,
讨价还价估值很容易。正常人都有能力进行估值,吃亏占便宜都不会太大,再精明的大妈买萝卜也省不了
几个钱,再不会过日子的姑娘也亏不了多少。
另外一些商品与资本品,就有完全不同的特征,价值想象力很高。例如股票、房子、黄金、邮票、艺
术品。有一些商品在特殊的经济形势下,价值想象空间也会发生变化。例如石油,原来并不稀缺,忽然市
场觉得要挖完了,想象力就极大上升。价值想象力高的商品与资本品,它的估值非常不容易。我们以房市
和股市为例来说明。
股票有三种常见估值法:市盈率、市净率、分红率。房子是租售率。每年能贡献多少收益,乘以一个
倍数。这类估值法的特点是,试图把这类难以估值的资本品,与容易估值的第一类资本品建立联系。例如
一种推理说,买工商银行4元一年分红有2毛,分红率高达5%,你存一年定期才有3%的利息,存银行
不如买银行。这就是把难于估值的工行股票,与极容易估值的定期存款建立联系。也有推理说,100万买
个房子,每月收租金1000元,还不如银行利息多,不值。经济学家很愿意进行这类估值。谢国忠说,中
国股市没有一个基准债市,估值没谱。他是想中国人习以为常地买国债,例如一年收益5%而不是存定期
的3%,那么股市分红或者每股盈利与股价相比,应该围绕这个固定收益率波动,股价就能比没有成熟债
市时低些。这类估值方法,都是假设人在买股票的时候,会象买白菜一样理性地评估。
让问题复杂化的是,股票或者房子的每股收益、分红、租金,以及用来作为对比的固定收益,都会发
生变化。那么如何进行估值?有时就再引入成长性。成长性好,给的倍率就高。但固定收益率忽然发生变
化,2%变成1%,难道这就会让股票内在价值忽然翻倍?所以,这类方法的弱点是逻辑根基不扎实,表
现在机构作出估值时,给的市盈率、市净率、租售率,非常随意。典型文体是:列一堆理由后,忽然一句,
给予20倍市盈率,估值30元。也可能是这样的,参照某类似股20倍的市盈率,或者A股平均市盈率
20倍,给予20倍市盈率。这显然没有解决逻辑根基问题,市盈率的来源从哲学上来说就是循环论证,不
可信。
我的结论是,这类估值法的本质就是宣传,而不是证明。给出种种理由,宣传一个"合理"的倍率,
追问下去,写报告的人也不知道。既然是宣传,就只有"相信"与"不相信"的问题。如果是一个欠经考
验的物理定律,我们应该选择相信它,不要跳楼,相信地球引力会让人掉下去。选择"不相信",就会付
出代价,哲学家认为相信这个定律其实也没有充足理由,就摔死了。如果是一个"宣传",哲学上我们还

是选择"不相信"更好。因为相信它,我们实际上犯了逻辑错误,没有根基的。不相信,至少不会有损失,
说不定还能相信别的更好的东西,例如关于此事终于出了一个很可信的物理定律。这在围棋上,就是"保
留变化",到时需要的时候可以相机而动。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售楼小姐说,这个房子值100万,很好
啊,买吧。我们判断这是个宣传,应该不相信她,这样我们就"保留变化"了。等过阵子,小姐可能说,
这楼成本30万,我们卖35万,不挣钱。我们考虑之后,就认为这个是"真理",而不是小姐的宣传,
选择相信。
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关于房子股票价值的各种貌似合理的"估值报告",基本都是宣传。它们披
着理性的外衣,其实就是"忽悠"。在非常少的情况下,它们才象关于国债估值一样,是完全可信的有逻
辑的估值。例如一个房子,付出10万首付以后,月供是2000元,而它确实能租出去收到2500元,那
么我们相信这个价格是很有逻辑的,不妨大胆相信。再例如一个股票,肯定不会倒闭,手持现金已经多过
市值了,那这股价就可以相信。一般来说,房子股票跌到很低的时候,会出来一些值得相信的估值理论。
我认为,巴菲特对这类"可信估值理论"研究很深,他能开发出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可信估值理论,如果
不失误,他的估值不是"忽悠",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价值投资派应该开发这类坚实的估值理论,坚决抵
制各类"忽悠"式估值。如果开发出了一个可信估值,那么就坚定相信,虽然市场上反而认为这个估值是
假的。这就是价值投资的真义,一个要仔细调查,证明我们做出的是可信估值,一个不要被别人带得反而
不相信了。价值投资谚语说,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这是说不要相信不可靠的估值报告。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不是说跌得低了一片看空时买入,这其实是空话,一个下跌过程中,很多这种情况,买入容易错。而是说,
趁别人恐惧价格被打低,要开发可信的估值报告,也有这个可能性了,以此为依据,坚定地买入持有。
但这种好机会不多。大多数情况下,股票房子不是那种一买就赚的情况。我们还得考虑和"忽悠"斗
争,那就得用股票与房子真正常规管用的估值逻辑了。按照索罗斯的理解,资本品的价格是一个"假象",
没有所谓的"价值"。获利的途径是,认清"假象",投身其中,在公众发现"假象"之前,退出游戏。
这就是说,我们要清楚,所有的估值都是吹,全都不要信。我们要观察的是,"公众"会如何相信这个"假
象"。这是可以观察的,力量大的甚至可以操纵。例如,中国股市2007年大大偏离任何估值模型,涨到
6000点。它涨上去的直接原因是,众多股市评论家不断宣传"十年黄金牛市","涨到一万点","站
在珠峰看奥运",也包括中央的"财产性收入"、"股市健康发展"等文宣。这些宣传,会说很多理由,
但逻辑根基是没有的,全是"忽悠"。但是,随着股市不断上涨,它在公众中形成了一个"假象",许多
人真的相信了!公众的这种"相信",会产生真实的力量,从而预期自我实现。2007年,西西股票版确
实很多人坚定"相信"了"万点论"。石油涨到147美元也是这个过程,各类宣传不断影响人,高盛看
多报告一个接一个,人人都能说出石油上涨的那些理由。2008年7月,我在西西经济版有一个关于油价
的投票,投票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相信100元的油价是底。这个投票链接在下面,108人说140美元的
油价不是泡沫,79人说会跌下100美元。本来比例更明显,投票截止前已经开跌了,让一些人终于"弃
暗投明"。
链接出处
索罗斯的观察厉害在于,公众的力量是真正不可阻挡的,它能真正决定资本品的价格。凯恩斯的类似
观察更早,他炒股的理念是,看别人怎么对股票估值。有时,我们说"机构操纵股市","政府开发商操
纵房价",这其实需要仔细分析。真正能决定股价房价的,只有我们老百姓的真金白银。机构或者政府、
开发商拿钱去托股市、房市,或者砸股市,在人民的力量面前,都是徒劳的。只有人民,才是决定历史的
真英雄。但是,老百姓的真金白银朝哪运动,这是可以"忽悠"的。机构、政府、开发商,会用各种工具
操纵舆论,在老百姓中形成预期。老百姓的哲学水平都不太高,无法认清这些是"忽悠"还是"真理"。
有时觉得是"忽悠",又痛悔地觉得要是当初信了就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舆论操纵,并以股价房价的实际
表现为依据,就可以在老百姓中形成一个"假象"。有时机构也属于"假象"的一部分,例如基金,是老
百姓买的,并不比老百姓更能分清"假象"。在机构、政府、开发商不断的舆论诱导下,"假象"会发展,
会形成趋势,这样就会造成资本品价格可观的单向运动。这种趋势形成以后,由于是英雄的人民群众造成

的,是真正不可阻挡的,有时甚至会出乎始作俑者的预料。例如A股猛涨到6000点就超过了政府的预料,
虽然是政府用各种办法发动牛市的。
至此,我们构成了两类估值体系。一类是固定收益类,储蓄或者债券,各类研究分歧不大,只需要常
识。另一类,由"公众心理"决定价格,经济学传统的供求曲线不适用。这一类的价格,极端低的情况下
用价值投资可信估值来观察。一般情况下,应该用阴谋论式的"旁观者清"来观察,判断机构、政府、开
发商要进行什么样的忽悠,公众会如何相信"假象"。

(八)房地产的巨大浮盈

前面我们谈的是原理,观察了一些社会现实。
1. 政府总是伙同资本家,把老百姓弄得没钱。这是一个基本原理,只要是资本主义,不管中国外国,
也不管过去现在将来,都能适用。
2. 中国老百姓习惯量力而行消费,钱越存越多,资本家不好挣钱。
3. 所以政府要和开发商,用房地产这种"高级糕点"来回收货币,减少居民储蓄。
4. 为了把房子、股票卖出去,要进行非理性的"忽悠"。
现在老百姓拼命的抱怨,教育医疗房地产三座大山,实在受不了,这鸟社会反了吧。那么说,中国政
府"把老百姓弄得没钱"的黑暗计划得逞了么?我们看数据。
根据2008年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基础货币是12.9万亿,居民户存款22.2万亿,居民
户贷款5.75万亿。居民贷款中房贷数据较难查到,我估计为3-3.5万亿,规模肯定就是这样,其它消费
贷款0.6-0.7万亿,个体户经营贷款约2万亿。也就是说,除去贷款,居民净存款16.5万亿,还多于基
础货币了。考虑到有约4万亿央票其实是银行买的,其实已经算是居民的存款,实质也是基础货币。可以
认为,基础货币规模与居民净存款相当。钱都让居民存下了,再加1.8万亿政府存款,代表资本家的公司
总体是借钱经营,扣除贷款,手里钱是负数。实际数据也是如此,非金融类公司(就是搞实体经济的)存
款21.7万亿,贷款24.5万亿,还欠着钱。老百姓有钱,资本家没钱!
这好象有些违反直觉。有人可能会发现,资本家个人也是"居民户",是不是老百姓其实没多少存款,
存款大头是资本家个人的?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资本家个人存款不是想象的这么多,老百姓还是有净存
款的。当然这种数据是没有的,央行不会统计有多少居民存款户头是资本家的,我们需要推断。假设中国
有3亿个家庭,每个家庭平均还欠房贷只不过1万。中国老百姓再穷,银行里一家存个1万总还是有的。
中国家庭要借大钱,也就是房贷了,个人有经营性贷款就是想当资本家了。从我日常了解的普通家庭来看,
只要不是近年来高价买房贷款的,想拿出个几万来总还是有的,不少农村的都挤得出。从前低价买房的许
多都还得差不多了,也有净存款。3亿个普通家庭,每户净存款5万,仍然是穷得很,就能把基础货币分
光了。
另一方面,中国富人的主要资产也不在存款上。假设富人总户数1000万,总存款10万亿,平均每
户100万存款,这根本不能算富。有些"富人"是显得富,其实是欠债大户,随时准备逃跑的。富豪榜
上的富人基本都是公司股权折算的。另外,富人基本都有很多房子,中国居民房产价值约30万亿,富人
占去很多。富人的理财观念和老百姓不太一样,钱主要是个现金流概念,日常开销阔绰。钱多了就想置办
产业或者买股票债券保险进行理财,还有专人来帮忙打理,不会听任巨款被通胀吃掉。
也就是说,中国老百姓还没有被"弄得没钱",还是社会主义心态,不肯借贷过资本主义生活。为什
么舆论"民怨沸腾",主要不是没钱,而是有几个钱,但觉得非常不够,收入又少。如果已经"弄得没钱",
还倒欠很多钱,那也会"民怨沸腾",不过表现出来就完全相反了。比如房价,老百姓正因为有几个钱,
欠钱的不多,所以舆论压倒性地要求降房价。买房套住打横幅退房的,得不到舆论同情。香港老百姓就不
一样,欠的房贷多,知道房价降不好,说明经济萧条,50万人上街游行反董建华。
现在为什么说"国富民穷"、"贫富差距大"?这是说国家与富人现金流厉害,收入多,能够调动的资
源,能干成的事多,开销也大,并不是富在静态的存款上。穷人手里拿着点钱,买个房都哆嗦,干不成大
事。穷人为什么抱怨呢?主要是想过富人的生活,觉得没指望。当然这也不是什么不正当的愿望,只不过
并不是必然的选择。一些小城市的人,没有那么多浮华的愿望,不想在大城市里买大房,可能反而过得安

宁而幸福。在基本温饱解决以后,越是资本主义风气盛行的大城市,穷人越是痛苦,不肯接受低收入的生
活,又混不上高收入。胡温时代,农村以及中小城市对自身能力寄望不高的低收入人群,得到了不少实惠,
幸福感应该有所增加。而大城市老百姓以及自命不凡的大学生这类心气较高的,可能会感觉压力大了。
应该说政府确实是想把老百姓弄得没钱,可是资本主义历史太短,政府和资本家先得折腾很多事,基
础设施要建,老百姓要教育,这事还不是很成功。手里现钱比过去少的,欠一屁股房贷的,只是很少一部
分人。还有股票,也只是套进了3、4万亿元,只占存款很少一部分。到是已经让老百姓"觉得没钱"了,
已经叫骂上了,资本主义还是不得人心。
这事为什么没成功呢?主要是技朮不太好,干得太赤裸裸了,招了骂名,没有实效。房子,搞房改、
集资建房,给单位居民送了一笔大钱。城市拆迁也不够狠,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等拆迁,还有买入搏
拆迁的,拆到了就大发一笔。要来狠的,就不应该怕老百姓骂,应该直接变黑道把人赶走,还是怕老百姓
闹。中国老百姓其它方面好欺负,对人权没啥概念,如果事关大钱,就变成了董存瑞一样的勇士。真圈进
来借大钱买房的老百姓,还不多。以前地方政府急着捞钱,批了很多地,全国开发商一哄而上挣房地产,
低价卖了很多房给市民。后来开发商短线思维过重,不知道温水煮青蛙,还没圈到多少人,房价就一下涨
上去了,老百姓想上当钱也不够了。大量房子卖不出去,存在开发商手里,房地产公司挣没挣着钱还两说,
看一些公司报表是要破产,拿贷款撑的。地方政府卖地收入早花光了,其实欠很多钱。现在老百姓是"觉
得没钱",地方政府、开发商,是真没钱了!
中国已经有房的老百姓,大多数其实沾了社会主义的光,在房子上占了老大的便宜。这么说很多人无
法接受,但要想想,哪国老百姓象中国人住这么大房子,条件也过得去,还基本不欠钱的?现在房子是涨
上去了,可高价的年头就一两年,并没有多少人在高位接盘,主要成交发生在低位。还没买房的是痛苦,
高位套住的也难受,但更多的是已经低价买房占便宜的。还有些人有房,但想换大房,也抱怨,这就不太
好说了。中国老百姓手里的房产,有巨大的浮盈,这是千真万确的。
中国政府房地产搞得不够狠,资本家没见过钱一样短线猛挣,阴谋没组织好,弄得老百姓反而有浮盈
了,房贷欠得也不多。香港政府与资本家就干得不错,高价圈进了很多老百姓,每年批一点点地,继续圈。
美国干得也不错,卖出去很多房,每年收很高的物业税,可以收很多钱。为什么说现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困
难,地方政府困难,主要是实在没规划好,阴谋没成功。
要是中国政府早就清楚"把老百姓弄得没钱"的规律,那可以操作得好一些。比如卖地,就慢慢来。
先把房子炒上去,老百姓反正是骂,不如早点逼得它们承认现实。我记得深圳2001年那阵子,5万首付
就能在市中心买80平米的房子,均价6000元只有香港房子的六分之一,好几年涨不上去,低价卖了好
多房。那时买房真容易,也没听人抱怨买不起房子,只是不肯借钱买。哪有这么干资本主义的?居然长时
间让老百姓觉得买房很容易,好多老百姓也不清楚规律,还不买,想更便宜。这都是糊涂政府、糊涂老百
姓,没见过钱一样,卖点地就觉得是大钱了。等后来好地皮少了,政府、资本家、老百姓都醒悟过来了,
短时间涨上去了,老百姓手里低价接进的房子还是太多了。整个一操作失败,深圳政府靠卖地得来的钱,
也就香港卖地款的一根毛。
现在,政府再想玩房地产高价阴谋,也不好办了。比如说来个香港式"均价3万"的阴谋,费尽千辛
万苦,把一手房价拉上去了,那老百姓的二手房得卖疯了。这就和股市大小非一样,老百姓房子浮盈太多,
涨不上去。好好的资本主义房地产,弄成了社会主义大锅饭。近来中央松房贷,二成首付,房贷七折,买
房容易了些。深圳一手房成交是多了,可二手房那个火啊,一天能卖600套,是一手成交的两倍多。中
央其实想让一手房卖出去,但刚需让二手房抢去不少。
当然,我这是说已经低价搞定房子的老百姓。还有些没买房子的,就特别痛苦,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

生想要大城市的房子,满世界叫嚷,确实是可怜。这也是政府没操作好,弄得不公平。早买的占大便宜,
不吱声,没轮到占便宜的自然大骂。按成熟资本主义的规律,应该早点弄成高价,慢慢卖房子。后来政府
明白过来了,房价涨上去了,只会招来大骂,挣的老百姓不会感激的。
房子前两年一通猛涨,但不合经济规律,只会是泡沫,骗不进多少老百姓的真实成交。如果用供求曲
线来定价,算上二手房,房子供给与老百姓有购买力的需求一合计,均衡的房价肯定是往下走,这方面经
济学家算得很清楚,房价收入比实在是过高。近来成交增多,是因为中央减首付、房贷利率七折,再加上
开发商降房价、送面积,能买得起房的增多了。
银行降首付,降房贷利率,这对买房人很有用,特别是首付不够的情况。但这种作用也有个边际效应,
不能太离谱。就零首付,供30年,房子总价不下来,人月供就受不了。所以现在也就是托一托房价,成
交活跃一些,一些刚需跑出来。还有2.5亿平米的存量房子等消化,二手房还一堆想出货,想大涨是不可
能的。局部因为刚需抢购,可能有点小加价现象,也加不了太多。等这波买得起房又憋了一年的刚需过去,
估计得再降价,让更多刚需进来消化。当然这些刚需也不好受,得贷不少钱,就弄得没钱了。同时,只要
成交够多,房价就不会降,想象五六年前那样容易买房也不可能了。
中央也明白了,高房价阴谋宣告破产,想再折腾回来太困难,所以宣传里明确都说了要成交不要高房
价。不是真心疼老百姓买不起房子,是心疼以前卖太多低价房了。其实以老百姓的收入,以及对房子的疯
狂兴趣,应该能卖出更高的均价。比如以前均价6000人觉得高,涨到20000,再跌到12000,人就抢
上了。可惜在6000卖太多房子,好地都卖光了。以后再城市化,进城的是低收入农民,新毕业的大学生
收入也不会太高,房价也不太好炒。可以肯定,在全国高房价模式是彻底破产了。当然,全国十几亿人,
可能有那么几个地方,富人非得扎堆抢房,上海北京杭州深圳,那另说,谁知道好房子抢成什么样,我说
不上来。这一般收入的也不要去想了,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线城市的市中心买不起大房,是正常的
事,没啥好抱怨的。就是一线城市,城市往外扩还有很多地,也有很多不是太好的房子,想涨也难。象香
港那样,条件极差的小房子也卖个天价,是不可能了。
总的来说,中国的房地产让近两年以及以后要买房的人痛苦,能把人变得没钱,足够让社会充满怨言。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功能没有用得太好,老百姓总体上没有折腾得没钱,很多人占了便宜。这些人可
能有其它烦心事,也不一定高兴,只能说没有遭到更多的痛苦。

(九)通胀与收入

这几年房价猛涨,股市暴涨暴跌,中国老百姓迅速知道要琢磨"理财"这个事。这有许多技术流派,
炒房炒股基金,"理财"做得好坏不论,这是真正不可阻挡的趋势。我对股市有常规性地持续研究,但想
有更深入的观察,必须从社会财富的整体规律着手。
首先要说的是,"理财"是老百姓干的事,不管如何理财,都不如成功的资本家。资本家这个有前途
的职业混好了,就直接解决了"财富"问题。资本家的人生财富游戏,理财只是副业,选择也比老百姓多
多了,这是银行理财经理考虑的事。我们要探讨老百姓如何理财,这对老百姓的财富是决定性的。这几年
资本市场的动荡,应该能让人充分认识到这事的严重性。日常收入差不多的两个人,买房或者进入股市时
机不同,财富状况就完全是两回事。目前就是房子和股票这两个事琢磨的人多,成了绝对的社会"显学"。
另一个"显学"是"创业",现代社会其实就这么点事。
房子与股票的价格规律,不知道有多少种说法。第七节已经说了,此类价格是心理现象,基本规律是
"忽悠"造成公众"假象",而不是以数学为基础的理性内在价值分析。价值分析在极端情况下能起作用,
一般还是公众心理决定价格。股市实战高手总结出了"波浪"、"周期"等"数学模型",进行各种精确预
测。我的看法是,这确实有一定道理,人心变来变去,波浪就出来了,是有一些普遍规律。但从数学的严
格标准来看,其逻辑基础是没有的,只是一种经验总结。对了就对了,错了就说是数错浪了,千人千浪,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它有一定实用价值,但从哲学上来说,只是一个可靠性不太高的预测系统,不应该相
信。我们应该寻找更深入的原因。显然,是有什么人在"忽悠"造成"假象",以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
经过本文的理论准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政府与资本家会联手在资本市场进行忽悠,在公众中造成
假象,把老百姓弄得没钱。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理。市场经济理论说,在经济运行中,"市场"是"看不
见的手",比"计划"这个"看得见的手"更高明,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原理。在资本市场,也有类似理论,
说资产价格应该market to market由市场交易决定。从表象上看,交易者拿钱买出来的价格,这是"看
得见的手",股票与房子每一笔成交都有交易记录。但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理解,决定交易者行为的,是
政府与资本家"看不见的手"。搞市场经济要研究"看不见的手",研究市场对经济政策或者厂家产品的反
应,哲学上更高明。同样的,如果要更有逻辑地观察资本市场,应该研究政府与资本家的忽悠意图与路线
图,而不是观察投资者买房买股的心理状态。
例如,有人说,钞票可以印,会通胀没有掉,房价长期上涨能保值。所以要买房,要借大钱买房,通
胀一来就幸福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经验观察,有几处逻辑问题,没有考虑政府与资本家的根本意图。首
先印钞票通胀只是操作起来很方便,能够把老百姓变得没钱,却不是一个必然。钱在老百姓手里,政府偷
偷或者明着增发基础货币当然是正常的事,最近七年中国政府基础货币猛增300%就是如此,早几年借大
钱买房的很幸福,存钱不买房的亏了。但如果老百姓象美国人那样借钱消费欠一堆钱,大规模增发基础货
币大通胀只是缩减老百姓的债务。前些年美国人勇于借钱消费,零首付买房,美联储的基础货币就增长缓
慢,只有不到一万亿美元,还没有中国基础货币多,很出乎人预料。这是因为美国政府与资本家让提前消
费的老百姓工作还债,不需要印钱。危机一来,美国人不借钱了,甚至房债卡债也不准备还了,美联储就
转而印钱了,基础货币成倍增加。这是因为原先那伙借钱消费的老百姓指望不上了,甚至资本主义欠债还
钱的道义也不顾了,就转而印钱对付另一伙存钱的老百姓,包括持有美元的外国政府与老百姓。
有一个口号叫"适度通涨",3%不错,6%就过高。我认为它的意图是让存钱的老百姓认识到,存钱
无意义得花掉,借钱消费好,但又不能通胀太多,那借钱的老百姓还债就容易了。要有那么一个"通胀区
间",让老百姓又想花钱,又得辛苦挣钱还债。在某些情况下,通胀率与人收入增加幅度直接相关,通胀
率高,人增收快。90年代中期,是中国老百姓增收最快的时期,通胀数据也很高。但这并不是必然的,

有可能通胀了,收入还相对下降。
有些人盘算,我现在借它100万买个大房,到时一通胀收入就会增加,和老婆月收入合共3万,4
年就还完了,还钱太容易了。这事其实是操纵在政府手里,借钱买房的老百姓欠很多钱,就不会让人这么
容易增收。它可能是通胀,但是你借大钱的人不增收,借不起钱的才增收。底层民众,反正也借不起钱买
房,可以让他们增收,他们提供的服务价格上涨,努力干活消费。白领或者政府职员贷巨款买了房,就不
给增收,老实干活还房贷。不用给涨工资,小白领小职员也不敢炸刺,敢造反收入断掉房子就断供。社会
上真有本事的人并不多,政府与资本家花大价钱抢不在话下,也花不了多少钱,牛人就是牛在能摆脱规律。
大多数没啥大本事的老百姓,不管是不是白领,就是挣个政府与资本家调控的行业平均工资。最近五六年,
底层老百姓的收入增加迹象是明显的,而有许多白领就抱怨,啥都涨,就工资不涨。可以肯定这种白领一
定没啥大本事,有大本事的人这些年收入增加最快。因此,所谓通胀有利于贷款买房,并不一定正确,要
看是不是牛人。
现在老百姓手里钱还是多,22.2万亿存款,贷款不过5.75万亿。所以,政府肯定会继续凶猛增发基
础货币。在前七八年,这些增发的基础货币主要用来搞出口以及购汇,买成了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现在,
购汇这条路肯定要改,但大规模货币增发会继续。只要老百姓存钱,增发就干得下去,我估计增发个20
万亿人民币不成问题。这些钱政府会拿来用,中国政府不缺钱就是这么回事。这些钱用来搞基建,再搞社
保医保,财政上没有任何问题,只要敢增发一定有钱,现在政府的社保医保规划明显提速。社会上钱疯狂
增长是一定的。但问题是,这并不说明人的收入就会上涨。政府的规划还是很明显的,并没有一个白领增
收计划,到是有个让人干活的计划。
增发出来的钱,一方面用在医疗保障上,全民基本医疗覆盖。这是个好事,可以促进消费。从原理上
来说,让老百姓自己花大钱看病,这回收不了多少钱。老百姓小病可以忍,而且会骂翻天,而且还缩减消
费防病。所以,政府要"仁义"地把医疗包下来,小病包治都行。大病治起来没边了,包不了,不包老百
姓也不会抱怨。另一方面,增发的钱会用来搞社会保障,低收入群众有办法活不闹事,基本生活用品通胀
也不怕,增发更容易进行。增发的钱主要应该用在各种工程上,发工资组织人干活大修基础设施。可以看
出,这些钱都不会自动变成老百姓的收入,要干更多活才有收入。大多数人还是干那些活,既不更多也不
更出色也不稀缺,收入增加没有理由。
没啥大本事的老百姓收入要真正增加,靠的是什么?肯定不能靠资本家,资本家最好你不要钱给它白
干。也不能靠政府,前面的原理说了,政府只应该管弱势群体的收入,应该和资本家一起对付普通老百姓。
就算政府增发20万亿,每人也就分不到2万,小白领能增加多少存款?政府没有能力让老百姓收入大增。
收入增加,靠的是老百姓自己!只有老百姓互相帮助,才能都"阔"起来。老百姓得卖力消费,创造真实
的需求,资本家能挣得更多,资本家数量也更多,才大方地增加工资,不加工资人就跳到肯加的公司去了。
也就是说,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得靠货币的流动,而不是存款的增加,甚至政府大规模增发基础货币也没有
用。增加存款、增发基础货币,收入甚至会减少,正如美国现在发生的事。
在中国,存款常态就是一直增加,有时减少还是因为调去炒股。老百姓这样的心态,小白领大规模增
收是没有指望的。这是老百姓自己的囚徒困境,想增收,就得指望别人花得比挣的多,可自己又希望存钱。

(十)逐利而失财

政府与资本家联手对付老百姓,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计划。政府与资本家比较聪明,会随机应变,根据
老百姓的选择,设计不同的套路。老百姓是没有办法的,总是会被捉到弱点,在这场斗争中从来必败,除
了革命没有胜利的可能。作为个人,在道义上应该支持老百姓。不过如果要自私的趋利避害,还是要认清
局势,不要和老百姓站在一边。在一些残酷的财富游戏中,获利的办法是,主动参与到欺骗老百姓的阴谋
中来,利用群众的愚蠢获得利益。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搞清楚群众的愚蠢在哪,二是认清政府与资本
家的阴谋是什么。
我写这样的东西,完全是一个技术性的讨论,试图揭示社会真相,与道德无关。如果人看了这些东西
学坏了,真琢磨起如何对付老百姓,那不是我的本意。需要从哲学上再平衡一下,消除可能的恶劣影响。
我还是希望看到一个正义的社会,不要追逐财富迷了心眼,重义轻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没啥劲
了,可以去求财,其实人生有很多更有意义的事,这绝不是唯一的选择。从事这些更有意义的事,一个正
常的社会是能给予回报的,努力越多回报越大。而求财这个事却不是如此,老百姓努力求财,反而容易失
败。
中国老百姓的特点是,财迷。某种程度上,这说明了老百姓的低级趣味。对于这个禀性,有些老百姓
的解释是,社会保障不好,不得不存钱防事。对此,我深表怀疑。以中国现在的综合国力,建成一个较好
的社会保障系统并不太难,我预计数年内就会有很大改观。许多人没有注意到,其实教育与医疗,并不是
想象的那么花钱,在国际上性价比并不算差。只是做不到理想主义的低价优质,发达国家也不行。有了社
保,老百姓就不财迷了?许多收入过得去的中国老百姓,自住房连贷款都还光了,看病或者小孩上学也不
成问题,但仍然在积攒财富。借口是为小孩的未来着想,小学生的婚房都准备好了。存款越来越多,还琢
磨投资,股票房子基金,行为没有别的解释,就是财迷。和世界其它国家同等收入层次的老百姓相比,中
国人是比较财迷一些,消费保守。我猜测中国人把理财当头等兴趣的人最多,所占比例是世界各民族中较
高的。这确实不是唯一的选择,天天踢足球看球赛说不定更快乐。中国人也有沉迷于各类兴趣的,但绝大
多数人如果有了挣钱可能,可以从其余兴趣中迅速摆脱出来进入财迷状态。我观察到不少志趣并不低俗的
人,如果还买得起房或者能投入巨款炒股票,压倒性的日常话题的不是房子就是股票。
中国老百姓许多社会传统不错,完全算得上优秀的民族。世界上不少民族喜欢"今朝有酒今朝醉",
这种消费主义当然会被资本家利用,直接给弄得没钱,容易对付,中国老百姓不会犯这种错。但"财迷"
就几乎是中国老百姓唯一的弱点,从本质上也是一种愚蠢。中国老百姓疯狂求财的下场,就是被政府与资
本家利用,反而失去财富。
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是股票市场,这较容易说清楚。中国老百姓一般留有足够的钱才消费,就有许多
余钱可用于投资,A股自然成为世界最贵的股市。这是从市盈率来算的。一方面民众不全力消费,公司挣
的钱就不会太多,平均每个人消费行为给公司贡献的利润并不多。民众有很多余钱投资,只要拿出一些来
买股,就足以托出一个世界最高的市盈率。股票投资者崇尚投机性上涨,对于公司股权本身或者其分红并
没有兴趣,只希望低点买入高点卖出,时间越快越好。因为这个特点,中国股民已经吃了很多亏,整体上
有巨大的浮亏。以目前2400点算,我估计股民基民亏损在1-2万亿元之间。亏损的原因是投机性买入,
挣快钱的冲动盖过了对风险的惧怕。
当然,因为"把老百姓弄得没钱"的社会本质,世界各国的股市都是如此,老百姓最终都是会吃大亏
的。这就是股票市场的社会意义,改变不了。具有同样性质的是"彩票",从数学上就可以证明,老百姓
是一定吃亏的。但老百姓追求暴富,从来都是一直上当,相当于政府成功卖出了"暴富希望"这种心灵药
品。还有赌场也有同样的性质,有些人说"股市是赌场"就是这样一种观察。在本文的观察中,应该说股

市与赌场并不相同,但都有"把老百姓弄得没钱"的功能。可以肯定,如果一些地区申请开赌场成功,"把
老百姓弄得没钱"会很简单。但政府认为杀伤力太大,弄没钱容易,人都能弄废了干不了活,失去了弄没
钱的意义。从这个原理出发,哪怕是因为要好好干资本主义,也可以强烈要求灭掉澳门赌场。彩票也是如
此,不能干太大,应该以不损伤老百姓正常心智为限,再干大就成开赌场了。
因此,政府与资本家主要利用股市来让老百姓大规模地"逐利而失财",而不是靠彩票或者赌场。股
市的好处是,它的周期相当长,上涨期可能长达2年甚至10多年,下跌期短也有一年。有这么一年或者
数年时间作缓冲,哪怕是暴跌赔掉80%,人也较容易接受,一般还能干活,疯掉或者自杀的很少。赌场
很快就能输光,疯掉的人会特别多,不能搞。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政府开股市显然不是想这么害老百姓,
开始就是想给国企解困出力,断乎没有这么深的用心,没成心要把股民套死。这也说明本文原理的厉害之
处,政府也许没有不好的意图,甚至开会商量的都是"为民解困"的正经事。但社会运行自有其规律,干
着干着就会因为各种现实问题,最终得用各种手段"把老百姓弄得没钱"。
认清了股市的本质,我们要把它当最高战略指导原则。价值投资、趋势投资都是次一级的战术问题。
如果认不清战略,我认为还是趋势投资更适合散户,有止损至少不会亏太惨。我心理上更倾向价值投资,
并在股票版公开实践。但从战略上,不得不沉痛地得出结论,价值投资理念对于老百姓是难于学习
的,从而也是不合适的,更糟糕的是学错了损失惨重。我算是误导人价值投资,属于实践问题,还是好意。
最黑的是,利益集团会诱导老百姓用错误的方法进行价值投资。
在股市上,可以肯定政府与资本家是不可能亏钱的。它们是以原始股的形式进入,只要卖出去了肯定
挣,无非是挣多挣少。政府制定股市政策,资本家有公司内幕,还有利益集团老鼠仓,天生对股市波动先
知先觉。相比之下,印花税手续费超过分红,只是小问题。所以,从逻辑上就可以证明,老百姓的"钱"
通过股市不断跑到政府与资本家手中。作为散户偶像与价值投资大旗的巴菲特,他其实是个资本家,根本
不是散户。他的生意模式是收购保险公司,获得巨量非其所有但可以"支配"的现金,一买就特别多,这
样就可以进入公司董事会,人家也主动请他来投资,足以获得一手的公司内幕。他确实不用看股市波动,
看内幕就行了。价值投资表面上"高明"的原则是,它人恐惧时逢低买入,长线持有,市场贪婪时逢高卖
出。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很多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误导人,因为没有准确的定义,属于糊涂哲学,
穷追下去就发现,没有本文所追求的绝对清晰的逻辑基础。只有长线持有可以较准确定义,容易实践,恰
好用于将人深套。什么叫市场恐惧贪婪,这是主观感觉,难于定义,数学上说不太清楚。这需要对公司内
幕深入了解,再加上精确的估值体系,才能有效评判市场价格是恐惧还是贪婪。我并不是否定价值投资,
只是认识到它的困难之处远超人的想象,容易犯错。
政府与资本家利益集团在股市里获得的"钱"肯定是越来越多的。有时它们会托市或者建底仓,把钱
暂时换成股票,但绝大多数情况会获利又退出变钱。时间一长,从总体上老百姓的钱肯定是因为股市减少
了。牛市上涨时,老百姓不断投钱进去,钱减少,财富增加是浮盈。熊市下跌时,钱也并不增多,有老百
姓卖出钱是因为有别的老百姓接手。只有股市或者个股到底时政府与资本家会托市吸货,老百姓钱增多了,
但前面高价买亏在先了,其实也卖错了。从这个描述看,我们知道老百姓炒股,作为整体真是没有活路的,
完全和彩票赌场一回事。
不一样的是,小部分老百姓不用靠运气中彩票或者赌赢,也可以在资本家与政府在股市中吃肉的同时,
喝到一点汤。我不知道彩票或者赌场有什么获利技巧,但股市是显然存在的。当然,前提是大部分老百姓
必须亏掉,让小部分老百姓还能分点渣。这个观察并不新鲜,我只不过从哲学上论述得深入一些。经验上
据说是一挣二平七亏,七个亏的才有一个挣的。这也是一个糊涂表述,它应该是个动态数据,浮亏多时亏
的人多,但亏的人远多于挣的人肯定是真的。一个老百姓如果想从中获利,如果和政府与资本家搭不上关
系,就得学会当小部分人,不要混在大部队里。

作为明确的买入时机,显然是政府托市时,如前一阵子上证跌到2000以下。这时大部分老百姓不买
所以政府才要托市,买股就是当了小部分人。而政府托市买入,这些投入的钱总不至于反而被老百姓卖出
套住,虽然我们认识到政府要对付老百姓,道德上不信它,但总要信它的实力,特别是中国政府这种大阔
佬。有些人认识到政府不可信,说要和政府宣传对着干才能挣钱。其实应该是和大部分老百姓对着干,大
部分老百姓相信了宣传,才应该和政府宣传反着来。大部分老百姓不信政府,就应该跟着政府混。
要注意,必须是政府投入真金白银去买,口头托市让大家对股市有信心,这是不能信的。人民日报在
4800点时发社论说股市健康发展,可并没有投钱来买,反而让社保退出,这几乎可以算是一个阴谋了。
还有减印花税这种托市也不能信,是羊毛出在羊身上。2000点以下政府已经让汇金出钱托市了,中石油
等国企大股东也出手买了,所以,这是安全性最高的买入时机。这时再要唱空,虽然A股从估值上说是比
境外市场高,内在价值并不过硬,但做空就是战略上的严重错误,是不明白社会根本原理。
目前2400点,离政府出手托市的点位并不高,也能时不时发现政府托市的动作。不仅是口头上的,
盘中也能发现资金出入的迹象,从年报季报应该能看出政府方面资金在继续进入。而老百姓仍然是将信将
疑,基金与股票开户数仍是低位,持有的随时准备逃跑,新增资金不多。我确信目前仍然是安全的买入时
机,应该投入大批资金到股市。
而政府想要在股市上吃到肉,必须营造一个假象,把老百姓的钱忽悠进来。如果政府让国有股凶狠地
2000多点就一通乱卖,其实也卖不到多少钱,股市跌到1000点以下,成交剧减,这是笨政府。许多唱
空者认为政府会这么笨,这是不可能的。由于老百姓"逐利而失财"的特点,只有一种忽悠是可行的,就
是营造"能够获利"的假象。这肯定是一个"假象",因为老百姓的钱肯定整体是亏的。但股市厉害就在
于它有"浮盈"这个"能够获利"的"假象",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很多人都知道只有浮盈"兑现"以后,
才是真的挣到,但这就和买彩票或者进赌场一样,明知道希望不大,但仍然去买去赌,何况股市欺骗性更
强。我确信老百姓无法抵抗股市上涨挣快钱的诱惑力,这只是早晚的事。
我们需要观察的是,政府营造的股市"能够获利"的假象,是什么级别的。是涨到4000点,还是
10000点?这方面有一些基础数据可供参考。老百姓的钱,居民存款,现在是23万亿,将在约三年内至
少再增加10万亿。已经投进股市的是3-4万亿,浮亏1-2万亿。政府与资本家作为"大小非",拥有股
市五分之四的总市值,正在不断地解禁,2年后基本全部流通了。老百姓包括通过基金间接持有的股票,
仅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总市值。大约在上证3500点,老百姓将进入整体浮盈状态。政府与资本家在均价
3000点减持五分之一,需要老百姓投入4万亿,在4000点减持五分之二,需要老百姓投入10万亿。
作为一个忽悠的第一步,"能够获利"的诱惑至少得压过"还它妈赔"的抱怨。所以,3500点以上才
有可能营造出"价值投资长线获利"的假象。如果在4000点减持五分之二,政府就已经失去了绝对控股
权,老百姓甚至银行存款不会比现在少!这种减持计划不可行。卖的均价太低。这些硬数据说明,股市要
把老百姓弄得没钱,需要涨到非常高的点位去,政府减持的均价必须很高。这需要想象力,美国股市就有
一个10年的牛市,甚至可以算连着几十年是牛市。老百姓总不要求兑现,"假象"就可以延续。
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而论,中国股市也能支撑这样一个"假象",能提供很好的想象力。因为中国老
百姓有足够的闲钱来炒,兑现需求并不多。目前难以看出啥时产生兑现要求,到时会有大崩盘。有可能是
经济失去长期上涨势头引发的。目前显然的选择是当少数派,投入到股市中,趁老百姓还不相信,等待公
众相信"假象"。公众相信假象后,政府会借打压股市泡沫的名义减持,又在低点以托市的名义增持,来
回折腾慢慢减持。这个阶段,只要存了逃顶的念头,只有逃得早获利不够多的问题,但足以保证成为在股
市中获利的小部分老百姓。本节主要阐述股市运行的基本原理。关于将来政府会忽悠出一个长线慢牛这部
分,是一个猜想,逻辑上不如其它部分严密,需要不断更新认识,仅供参考,不是重点。

(十一)无路可逃

如第八节所述,由于前面十余年,中国正从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转型,政府与开发商对资本主义规律
认识不清,大部分房低价盘给了老百姓。如今价格虽然涨上来了,但很多老百姓房贷都还光了,甚至不少
平头老百姓手头都有几个房。中国这种局面,可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方面从房价收入比来说,已经
涨成了世界最高。老百姓买房,是一个比较痛苦的事,要凑钱,要贷款20、30年。但另一方面,全民居
住条件较好,还贷压力不大。
美国是一种系统,算是世界上居住条件很好的,房子很宽敞,买房相对收入比较便宜。为什么美国的
房价收入比不高?是因为美国人使劲消费,于是老百姓互相帮助收入高。但消费厉害开销也大,存款少,
拿不出太多首付买房,每月能拿来付房贷的钱也少。所以,一个使劲消费的社会,房价收入比不会高。美
国老百姓已经给消费主义弄得没钱了,就不需要再用房子来把他们的钱收回了。美国老百姓胆大吃天,没
钱也敢买房,闹出事不是高房价害的。美国政府主要靠收税来把老百姓弄得没钱,税务负担相当大,物业
税可能就占收入约十分之一,所得税也很高,中产阶级可能30-40%的收入给政府收去了。如果成了弱势
群体就有很多税费减免,富豪有办法避税,政府主要对付中产阶级。
香港是另外一种系统,居住条件极差,房子极小。中产阶级买房比大陆现在要容易些,但那是因为买
小房子。80平米就是豪宅了,内地如果买50平米的小房成家也不算困难。香港买房还是合算的事,因为
租金变态地高。香港房价是深圳2、3倍,租金能是4-5倍,100平米的房租金1万2算便宜,10平米
的如果交通方便可能租到3000。所以香港房价也不算特别贵,主要是租金太高。不少发达国家城市都是
如此,房价相对收入还不算离谱,就是租金特别吓人。
美国和香港是两个例子,要么收入高买房容易,要么租金高,买房合算。而中国大陆就很离奇,收入
不高,租金很低,可是房价却不算低。所以房价收入比、租售比是全世界最高的。现在的状况是,买房需
要掏大钱,贷许多年,回报却不高。所以投资者观望也是有理的,买了只能靠卖给别人挣钱,挣租金不靠
谱,卖给别人最终得自住者买得起。
为什么房子租金低?因为中国是低物价低收入体系,房子也并不短缺。多少年城建搞下来,居住条件
过得去的房子并不少,也让投资买房,许多居民手头有多余的房子。在租房市场供求曲线一画,租金确实
是涨不上去。如果房租能高上一倍,那房价还能涨不少。但团伙炒高房租不象包片区炒房,基本没有可行
性。二手房主其实大部分都是老百姓,跟风炒房比谁都来劲,一有房价上涨风头,立刻贪婪地挂个高价卖,
很不专业,挂高了卖不出去反正也没损失。租房就不一样了,提高房租失去租客损失是现成的,很麻烦。
就算涨价成功也挣不了多少钱,不如涨房价挣得痛快。租客也有办法应对,实在要涨租金,换小点的房子
或者合租多拉些人也行。炒房团伙放谣言说房价将大涨,还真可能成事,放谣言说租金将大涨,实在不好
编。从投资价值来说,房价的基础是租金收入。如果租金收入太少,那就成了炒房群众运动,大涨后面会
是大跌。中国的房价经过大涨以后,租售比过高,具备了大跌的动力。
但房子和股票有区别,人拥有房子的愿望明显高过股票,不能单纯用投资来分析。女人可以带着得意
地说,我住在啥高档楼盘。男人只能自嘲地说,我是中石油的股东。某些房子,社区老旧房型差楼距小,
面积不实用,看着档次低,买了也没面子,住着心理感觉不好。这类房子用租金或者学区房之类的投资价
值来分析就行了,跌价是应该的。最多就是搏个拆迁,可能政府也不肯出居民要求的高额拆迁费,就死在
那了。有些房子地段好,档次过得去,买了可以显摆,自己住着心理确实感觉不一样,那就有额外的价值,
连租金都要高。从这个心理来分析房地产,那就是和买车差不多,卖的是档次,不是图它四个轮子能动起
来。地段差的旧房子就是奇瑞QQ或者长安奔奔,真的是用来住人或者代步。地段好的高档房子就是奔驰
宝马,再贵也有人买。很多女人对好房子的要求,其实潜意识里是对高档生活的追求,并不是有啥实际困

难。所以,租售比不合算,还是愿意买下而不是租住,买下才有面子,做不到理性分析。中国的高房价,
主要是这个心理在支撑。
股票市场,可以鼓吹"万点论"式的大忽悠,政府再配合放钱进来,涨多了忽悠就自我加强,钱多自
然就会有牛市,运行基础是男人挣快钱的愚蠢。房地产市场,有时也有这样的现象,散布"不买房就再也
买不起房"、"房价永远不会跌"这样的谣言,钱多了也会炒起来。但全社会炒房这种事其实并不常见,成
事不易,远比股票牛市少得多,一年暴涨50%这样的事,几十年可能就一次。一涨大,群众想买也买不
起了,又不能合伙买房,炒房运动自然中止。股票涨再高,群众买少点还是买得起的,相当于合伙凑钱买,
上涨的幅度可以远大于房子。房价上涨,主要还是缓慢上涨的的形态居多,拋物线式加速上涨很少见,只
要出现了后面肯定要大幅回调,其后多年再无牛市。
房价的缓慢上涨的动力,一个是租金提高,一个是女人对好地域地段高档房子的追求。当然也有不少
女人炒股,不少男人喜欢好房子。我是指股市由男人心理主导,而房子由女人的心理主导。房子的租金,
这是中国政府控制的。女人对高档房子的追求,大概是没法变了,应该当成一个逻辑根基。因此,我的一
个逻辑基础是,好地域地段的有档次的房子,以能够激起女人非理性的购买心理为标志,这类房子由于其
稀缺性,易涨难跌。只要长线持有,一定挣。当然,发生拋物线式大涨,也得扔出,后面会大跌。老百姓
买不起房的痛苦,是由这类房子引发,在可预见的将来,得不到解决。
另一方面,不具有稀缺性的房子,政府有调控房价的能力。如城市郊区的小区,边上大把空地,随时
可能建起一大片。再如某些三线小城的房产,农村别墅,开发商在偏远地段建起来的概念豪宅。这些房子,
政府要建一大片只要批地就行了。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与资本家卖房子没捞够便宜。好地多半批出去了,好房子也卖出去了。搞房改,
好地段的房子送单位职工了。弄得地方政府欠大债,老百姓好地段的房子却浮盈巨大。应该让住好房子的
老百姓个个欠它20年房贷,但这事没做好。按照群众心理,好地段的房子是会上涨,可这好处政府挣不
着!收点房产交易税也有限。政府肯定得想办法应对这种局面。
一个法子,是学美国收高额物业税。房子,建立估价体系,不少城市已经有了。收税的估个价,一年
让交个2%的税,100万的房子你交2万上来。这样,能够保证政府分享房价上涨的收益,纠正以前低价
卖地的错误。如果真这么干,那么现在的高价好房将会有一个先大跌,然后缓慢上涨的过程。只要放风开
收,就重新估值,肯定是大跌。跌完了,好房子还是心理上有优势,人交税也愿意住,又会缓慢上涨。这
个操作肯定很复杂,也许是慢慢加,换些名目,一年年各项加上来。现在等于好房子让老百姓白住,这种
状况政府肯定受不了。推而广之,就是中产阶级要交税,要交越来越多的税。政府没钱,老百姓存钱,那
大收人头税是迟早的事。但这事即使要做,也得慢慢来,一年加点,不可能仓促推出。
另一个法子,是搞"花式城建",弄出越来越多的好房子。老百姓一看,这新区的房子也不错,不用
死拼在老区高价抢房。这样政府就能从二手房主那里抢到不少客源,能把便宜收上来的烂地变成好地卖高
价。一线二线城市狂修地铁,纷纷推出各类宏大远景规划,就是这样一种趋势。这应该是一个更加现实可
行的招数,名正言顺。这也包括拉近地区发展差距,不要人人都想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买房。所以,城市
要扩大,资源分配要均匀。我认为中国各级政府会采取这个方式,各方面都说得过去。
如果是"花式城建"这个模式,就加大了挑选优质房产的难度。现在一些看上去不错的小区,可能政
府与开发商捣腾出一个更光鲜更方便的片区,原来的房子显得老旧档次低,就卖不出大价钱了。政府甚至
有可能故意把一些老优质片区的资源,分到想炒高地价的地段去。比如,政府来个大搬迁,搬到某条大江
荒无人烟的对岸去。真正靠得住的优质片区,我觉得很难选,这方面容易犯错误。正确的方法是选有潜力
的片区,价又低,以后升值空间还高。这也包括选有潜力的城市,中国这么大,不会只是几个一线城市,

人的心理感觉以后会变。
香港的麻烦就在于地方小,好地就是港岛九龙那么一点。新界的新市镇,也不断有开发,但受限于山
地地形成不了大片,与老区无法相比。它没法象内地城市那样大刀阔斧地凶猛开发。所以,就只好一年批
点地,租金也炒高,搞成了高房价模式。中国各级政府手头资源多,往边上的农村扩展容易,协调发展交
通建设是强项,估计还可以弄出不少好片区。
国际上超高房价的大城市,往往是整个国家就一个绝对经济中心,如韩国汉城、印度孟买。中国各地
区竞争凶猛,哪个城市炒高房价,竞争力可能就受影响,这也是一种制约。上海深圳搞高房价,可能成都
这样的地方就偷着乐,吸引人才容易了。前些年全国各城市政府有一个炒高房价的趋势,这是因为高价地
卖出去了对政府有利。但如果地都卖不出去了,这条路子就走不下去了,可能就得另想它法。香港政府的
地就不会卖不出去,没竞争容易炒高。中国内地开发商都奸似鬼,各地政府疯狂招商,包陪开发商损失的
疯话都说出来了,开发商乐得压低地价。估计开发商哭穷也是假的,并没有那么惨,前些年着实捞了不少,
但说惨点有好处。
中国这些年的城建发展,非常厉害,以前主要是靠卖地滚动开发进行的。现在高价卖地受阻,但架子
已经铺开,"花式城建"这招肯定还要用。中央政府会给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发地方债券或者银行给贷款,
继续滚动开发下去。如果钱不够,扩大发行国债在所必然。如果还不够,那么就通过央行印钞,总是能干
下去的。不过这就是通胀的最后一招了,还不至于。
建出来的新房子,肯定还要大规模卖给老百姓回收货币。支持投资的多买房,也不会象某些穷人幻想
的那样没人买房价大跌。由于这才是高房价的真正开始,通过房地产把老百姓弄得没钱,还得加紧干。老
百姓的需求还在不停地增长,城里人要换大房,农村人要进城,需求还是很多。家庭小型化,对房子的要
求越来越高,改善型需求煽动起来。
趁现在人多,刚需抢房够狠,要加紧卖房让投资者买。炮制一些通胀贬值房产保值的理论,老百姓总
会上当,好房烂房都高价买进。再过些年头,大规模卖房子实在卖不动了,就开收物业税。再多年以后,
人口下降,城市房子都绝对过剩了,老百姓可能就会发现,房子也不是什么财富。就象现在农村的大房子,
根本不值钱。只有真正稀缺的好房子,才能经受长久的考验。
疼爱孩子的老百姓,就算早早给小孩买下房子,以后也未必是管用的财富。老百姓喜欢房子,政府和
资本家就先高价卖房,卖不动了,就收物业税。存款自然更是没用的,一般老百姓也存不了多少钱。如果
存钱多,就随便来点通胀,时间一长就吃掉了,年通胀率5%就够。股票还管点用,但操作不好也是上当,
股票大头都到老百姓手里,就不会涨了。政府和资本家就会弄出经济危机,资本家不好好干,也不扩大生
意了,老百姓没工作,吓得低价卖股逃命。或者上市公司要破产,政府国有化,伙同资本家集团注资救市,
老百姓手头的股票被稀释化水。现在美国可能就在搞这一套。在这样的现代社会中,老百姓是无路可逃的。
混不成资本家,又混不进政府,大部分老百姓注定要在财富游戏中失败。无论是选择现金、房子、股
票,都会被玩死。辛苦劳动换来的只是虚幻的财富泡沫,也无法传之子孙,终会消失,不得不继续当老百
姓,供政府与资本家驱使。也许我的具体分析有可商榷之处,但众多事实与逻辑,足以说明这个原理。读
者可以根据原理自行分析。
我的结论是,一个老百姓在这种社会里,如果想在财富游戏中不沦为牺牲品,就不要站在老百姓的立
场上分析事情。以老百姓的名义,大声疾呼要求公平公理正义,道德上自洽,但没有用。看清楚政府与资
本家的意图,避免和大多数老百姓同样行动,才是趋利避害的方法。这当然也就是不适合大多数老百姓的,
只是利用老百姓的愚蠢,道德上是黑暗的。(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9-12-3 22: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你上面就是结论啊,就四行。我也没...

你上面就是结论啊,就四行。

我也没看完,但是遵照领导的意思,领导不在我就干活,不管其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9-12-7 07: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 二日 ...

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

二日
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
大千走了,颇有落寞之感。

十三日
昨夜一夜大风,今天仍然没停,而且其势更猛。

北平真是个好地方,唯独这每年春天的大风实在令人讨厌。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
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二日
今天作Faust的Summary
无论多好的书,even Fausteven Faust。
只要拿来当课本读,立刻令我感觉到讨厌,这因为什么呢?我不明了。
过午看女子篮球赛,不是去看想[打]篮球,我想,只是去看大腿。
因为说到篮球,实在打得不好。

三日
今天整天都在预备Philology,真无聊。我今年过的是什么生活?不是test,
就是reading report,这种生活,我真有点受不了。

四日
今天早晨考Philology,不算好。
过午作Faust的Summary,也不甚有聊。
这几天来,一方面因为功课太多,实在还是因为自己太懒,H?lderlin的诗
一直没读,这使我难过,为什么自己不能督促自己呢?不能因了环境的不顺利,
就放弃了自己愿意读的书(写文章,也算在内)。

五日
今天又犯了老毛病,眼对着书,但是却看不进去,原因我自己明白:因为近几
天来又觉到没有功课压脑袋了。我看哪一天能把这毛病改掉了呢?我祈祷上帝。
零零碎碎地看了点H?lderlin,读来也不起劲,过午终于又到体育馆去看赛球。

五日

开始作论文,真是“论”无可“论”。
晚上又作了一晚上,作了一半。 听别人说,毕业论文最少要作二十页。
说实话,我真写不了二十页,但又不能不勉为其难,只好硬着头皮干了。

二十五日

……今天开始抄毕业论文,作到[倒]不怎样讨厌,抄比作还厌。……

二十六日
今天抄了一天毕业论文,手痛。……

二十七日
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论文虽然当之有愧,
毕业却真的毕业了。
晚上访朱光潜闲谈。朱光潜真是十八成好人,非常frank。
这几天净忙着做了些不成器的工作。我想在春假前把该交的东西都做完,旅行回来
开始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9-12-7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哎,遇到一个认真的 T版,只好不当玩笑看...

哎,遇到一个认真的 T版,只好不当玩笑看,去把原始的翻出来。
真实的季先生的日记没有那么差,还是有很多内容的: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atalog.php?book=1004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9-12-12 21: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烈士的代价 by 土摩托如果仅从...

烈士的代价 by 土摩托

如果仅从三大门户网站来看今年的哥本哈根谈判大会的话,你会觉得中国是世界上最负责任的国家,却在哥本哈根惨遭西方列强百般凌辱。中国媒体再一次成功地把中国“烈士化”了。

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次绝大部分中文媒体记者采访的对象都是中国代表团,于是发回来的报道大都是对中国立场的传递和解读。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传说中的“哥本哈根大屠杀”没有发生,或者说,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肚子委屈要倾诉呢,比如这篇文章就描述了小岛国组织是怎么被列强欺凌的,不过,这里面的“列强”也包括中国哦。

事实上,哥本哈根就像一个巨大的SM Party,每个人都在欺负别人,同时也被别人欺负,并在欺负与被欺负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是怎么欺负人家的。简单来说,图瓦卢要求大家另起炉灶,开始谈一个新的《XX议定书》,这就等于让《京都议定书》自动作废。可是,《京都议定书》是减排领域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而且有个很厉害的原则,叫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按照这个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减排,发展中国家自愿参与。如果废除了《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就有机会偷懒,逃避法律制裁,或者把美国,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国)拉下水。

中国欺负得很有道理对吧?

我们再来看看图瓦卢是怎么想的。图瓦卢一直是谈判大会上最激进的国家,如果全球变暖真的把海平面升高了,那这个国家就不存在了。他关心的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想做到这一点,只能依靠科学,也就是IPCC的报告。就在这次大会的开幕式上,IPCC主席提出,如果要想把升温幅度控制在2°C以下,全世界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以前达到峰顶,然后迅速下降。图瓦卢一算,如果按照《京都议定书》,这个2°C是无法保证的。于是便提出废除《京都议定书》,另起炉灶,制定一个更加激进的议定书,把发展中国家拉下水,只有这样才能把温室气体浓度迅速降下来。

一方打的是法律牌,一方打的是科学牌,两者都有充足的理由,于是互不相让,大打出手,场面很是刺激。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本原因就是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中国文化向来有很强的“报仇”心理(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于是中国坚持公平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这很符合道德要求。但是正义原则就不同了,它以事实为基础,以避免灾难为最终目标。如果按照这个目标,中国就理亏了。

我认为,大部分欧盟国家的领导人是相信IPCC的,他们知道,如果没有美国和中国的参与,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减排目标。但他们仍然同意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目的就是为了先把事情做起来,再慢慢寻求改变。现在很多人骂那个“丹麦文本”,但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丹麦文本把大部分减排担子揽到自己肩上了,只是要求发展中国家帮忙挑一小部分而已。

美国的情况也很有意思。当初克林顿和戈尔是支持减排的,但他俩明明知道国会通不过《京都议定书》,还是签了字,落了个好名声,这简直就是“沽名钓誉”的同义词。奥巴马应该是不会这么傻的,或者说,他不需要这个“名”,他更想做的是让国会通过减排法律,即使数字不那么好看也没关系,先把事情做起来,再慢慢寻求改变。

美国和欧盟的做法正是民主精神的体现。民主不代表正义,而是代表公平。公平是全世界所有人的共同要求,只有通过民主的手段,满足了大家对公平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正义。那个“丹麦文本”违背了这个原则,所以是很糟糕的。不过,这是一份被非法公开的文本,具体里面有什么猫腻,现在还不好说。

写了半天,我相信肯定有人不同意我的判断,这没关系。我其实想说的是,气候谈判大会是一个学习民主制度的最佳课堂。想想看,这里每天都会涌入3万名代表,肤色和背景各不相同,操着各种口音的英语,讨论一个关于人类未来的重大选题。下周还将有168个国家元首和领导人在大会上发言,大会为他们整整安排了两天,最后一个发言的人居然已经排到了凌晨2点!除此之外还有各种NGO,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纽约时报》列出了一个很有用的表,把重要角色和他们的诉求写得清清楚楚,大家看了就会明白,气候谈判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

这些人里面肯定有好多人不相信气候变化,不愿做出牺牲,但这也没关系,民主制度最擅长的就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工作,最终实现某种平衡。

这次大会中国史无前例地派出了大批记者,正是近距离观察民主制度的最佳机会。可惜的是,我看到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发回的报道都在使劲地把中国塑造成烈士。烈士得到了好名声,但只能在棺材里享用。做烈士是要付出代价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学会了如何避免做烈士,学会了妥协的艺术,尽量争取双赢的局面。据我观察,凡是那些得理不让人,态度粗横的谈判代表,无一例外都是来自发展中国家。

中国自200年前和西方首次大面积接触开始,就一直没有学会尊重对手,达成妥协,于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做一个悲壮的烈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9-12-13 09: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by 柴静...

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by  柴静


1952年,37岁的顾准被撤去上海市财政局长职务。
关于这次撤职,没有档案材料,只有一份当年2月29日新华社电讯稿的几句话“顾准一贯存在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自以为是,目无组织……屡经教育,毫无改进,决定予以撤职处分”

人人穿黄布军装的年代,一个穿背带裤,玳瑁眼镜,在跟弟弟的通信中常常用“睥睨”二字的人,得到这个评语不奇怪。
他不是出身望族,12岁在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当学徒养活一大家子人,十五岁已经写出中国会计业的最早教材之一,大家都承认,“整个大华东地区找不出他这样有才干的人”。

但是这个人“不服用”。

中财部曾有意调他,但他坚持留在上海“一入阁只是盆景,长不成乔木了”。不光不去,他还不同意上级“民主评议”的运动式征税的方法,认为应该按法律规定的税率来征,不光不同意,还连续写文章来论证谁对谁错。

他被撤后曾有人为他申辩,一位领导说“顾准不听话,不给他饭吃”。

撤职当天,他一句话不说在办公室坐了一个晚上,他的秘书陪着他坐了整整一个通宵,没有暖气,脚都冻痛了……天亮之后,他“使劲推开了门,走了出去”。

一个人在盛年时由狂热汲于严寒,是什么心情?

有相似际遇的李慎之写过“我觉得我的精神暂时是破裂了。举一个例子,我现在绝对不能听我所深爱的音乐,因为它会引起我无可忍受的混乱的反应,我觉得,贝多芬的慷慨悲歌,莫扎特的无邪的遐思,现在对我都是不相干的。一个人在能够喜悦或者能够悲哀以前,首先必须自以为是正直的,是诚实的,然而我却不能”。

撤职没有具体原因,顾准连检查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他想写民主评议的事,被人叮嘱“不要写这个”,他连批判他的会议都没权参加,市委简报上的顾准检查,是由他的继任代写的。

不听话,不服用的结果,是被剥夺参与这个世界的权利。

那段时间里他“别无一事……夜不能成寐,卧听马路上车声杂沓,渐渐沉寂,到又有少数人声的车辆开动的声音时,也就是天色欲晓了。”

但他没有李慎之式的自我怀疑,当然有激愤和悲挫,但从他的日记来看,从来没有过灵魂深处的破裂,他的独立性保持终身。

他只是要求复查撤职事,被驳回,答复是六个字“此事已经解决”。



朱学勤曾经提过一个问题“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并不缺少道义激情,也不缺少思想勇气,却没有一个人像顾准走得那样远,挖得那样深,何以如此?”

顾准并非天才,他的思想是一步一步形成的,你几乎可以看到他一根一根把脑袋里的桩子拔掉的过程,这也是他的可贵-------因为这意味着这种路径其实人人可为。

刚离开高位的时候,他的思想还比较正统,很典型的在体制中成长起来的人,认为自己命运的原因只不过是“遭人陷害”,没想过要做更深的反思,只是回头看自己身居高位时的傲慢之感,觉得好笑,说那时只是“小职员哲学”-----徒有一点囫囵吞枣的报章杂志的学识,却“才子式的乱闯乱撞,碰到对的,就干一阵,碰不对了,就倒一次霉,思想的细密化,过去实在不够”。

这好象也是赋闲的人常见的反思,并无特出之处。

一月之后,他找了几本初等几何,代数,微积分……开始学习数学,觉得在阶级斗争和政治动向之外别有天地,他试图沉浸在与人世无关的理性里,一直到1955年进中央党校为止,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数学上。

他受过西方经济学的训练,很容易上手,为数理中的逻辑感到狂喜,以至于沉醉其中,深夜受寒,得了急性肺炎。

不过他很快跨越对三角尺和圆规的单纯迷恋,他说“逻辑只是工具,研究经济一定要研究历史。”

他开始研究西方史和中国史,英文是他的另一大重要工具,他依靠这个大步跳出了当时扎在知识分子头脑中的篱笆,正好又赶上中央党校在学术上的黄金时期,书尽管有限,但他已经可以直接阅读到凯恩斯和斯密的原作,自己动手改译资本论。

朱学勤说,后来那一代知识分子未能达到顾准的成就,是因为“知识大限以及逻辑乏力拖住了他们的脚步”。

知识让人求实,逻辑让人求是。

但是,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是一个会把人席卷而去的时代,他怎么能在风暴中趴在地上紧紧扣住这两颗石子,而不被吹走,甚至连气息都不沾染?顾准后来说过,这一年的生活让他养成‘读史’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好处就是“样样东西都要自己学着去判断”。

习惯一旦生成,就会自动带着人去往未知之地。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什么都干不了,也不存什么经世致用的念头时,功利也就自然消失,他只是以“不顾死活”的方式读书,作笔记,下蛮力,用笨功夫,来解开思想上的迷惑。

1956年4月,他开始思考凯恩斯为资本主义开出的药方是否会失效?

“我作过一个摘记,认为不会。”他说,“可是,(苏共)二十次大会的报告不是这样说法。这是说,我与他们(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一致的了……”

他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喃喃自语“这糟糕不糟糕?”

但他无论如何在逻辑上不可能认同计划经济体制“目前这一套规律,是独断的,缺乏继承性的,没有逻辑上的严整性的”,他谴责斯大林“以道德规范式的规律吹嘘、粉饰太平的理论来描写社会主义经济……这个理论体系,看来是注定要垮台的”。

几天之后,在中央党校的研讨会上,他忍不住想把这想法拿出来说说,跟别人讨论一下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个时候,中国的计划经济刚刚全面推行4年。

“这个题目,不必讨论了吧”学员说。

他只好收起来了。

他已经看到了那条醒目的红线,他在日记里规劝自己“可是不能继续弄了,再弄要出毛病的”,也有颓唐之感,“过过家庭生活,满足于几间房子,积几个钱买个收音机,老来准备结庵黄山拉倒了吧”

张爱玲看曹雪芹增删十年的纪录时感叹“看到了天才的横剖面”,我看顾准那两年日记时也有这样的感受。

从这横剖面中可以看出,人的心灵和头脑并非天赋,它们是一步步变得强壮的。

7月3日,他终于情不自禁,又是痛痛快快地向“出毛病”的方向走去了,“那篇文章已经写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写东西没有像这一次这样费劲的……反复改稿,都更加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直到它明确地与一切经济工作中都应该政治挂帅的指示相对立为止”。

他使劲推开了马克思所说的“地狱与科学共用的大门”,这扇门一旦推开,从此不能再有任何怯懦和犹豫。

推门而入时,他已经看到了未来会发生什么,1964年,他翻译熊彼得的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里面有一句话“在民主法治制度缺失的群集环境,道德上的限制和文明的思想方法或感觉方法突然消失,……使我们面对谁都知道、可是谁都不愿正视的各种毛骨悚然的事实……”

他精确地预言,“中国的政治空气的大改变将从一年以后开始”。

“在屋檐底下躲暴风雨,一定要躲过去”他写道。



“观察,而不是愤慨,可观察与纪录的就多。”他在日记里写道。

他在河南商城劳动改造,他腰不好,拿的又是短锄,有时只能双膝跪在泥里,靠双臂支撑着爬行,双膝破损,臂膀全部红肿了,手掌也血肉模糊,很难拿笔。但他写道“也只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才有机会学习我国的农村经济这门课”。

早已经没有了在上海时穿背带裤的习惯,他的新工作是捡粪,因为饥饿,粪越来越少了,他需要站在别人边上,等着人家拉完。衣服上全是粪,他可以不再用工具,“直接用手捡起来”。

这样每天15,6个小时的高强度劳动之后,他在日记里对自己有抱臂旁观的总结“充裕建设中的劳力来源,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凡是这样的队伍,军事化程度高,效率远高于民工……政治挂帅就是用政治手段来实行经济目的”

1959年秋冬的河南,劳动队三餐只吃红薯叶子,但在他眼里“已经是天堂”,大量的篇幅都在纪录他每天能找到的吃的,甚至偷的东西。他难以掩饰自己的卑微之感“人变得下流了”

“哀鸿遍野”的饥荒中,他已经没有余心再象1956年那样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激愤了,连感喟都没有。他在日记里写下所见的浮肿,死亡和人相食的惨剧。

他分析当中的历史必然“旱与灾二者之后,决心对地球宣战,从历史命运说,是有某种必然性……减少农村人口以改变糊口经济的现状,除此之外,宁有他途?”

我读到这儿,以为他这种让人心寒的冷静是来自斯宾诺沙式的史观“不赞美,不责难,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但是再翻后几页,他回忆到写这一段时“心脏一阵阵绞痛”。

这句话象刺一样扎了我一下。

可能是这瞬间,我理解了他-----他认识世界的目的并非知识分子式的智力满足,也不是为了“为刍尧献”,更不是为了向谁证明自己是对的,他所作的一切研究,一切的幻灭和重建,是为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活生生的人。

还有我们这样的后代。

他当然有愤怒,他不回避它,也不想装扮成漠然的旁观者,他只是从愤怒出发,向远处走去了。

他为哀鸿遍野时却努力求饱感到羞愧,但是,他说他要保存自己,“至少应该记下一个时代的历史,给后代一个经验教训。”

“大声说话,理应有此机会”,他写道。

1060年1月,他用扁担挑着行李回家,“从此一步步进入城市生活了,1959年秋冬,厉行上调,城市供应一定比较顺利,可是这个农村哪!”

他再一次写道“我禁不住一阵阵的心头绞痛!!!”。



1960年之后,到他第二次被划为右派为止,将近十年,他没有日记留世。我只能找到他的一段纪录

从1966年9月起,到1968年8月监管开始为止,我(一)把书架上从前读过的历史书从头复读一遍,又读了乾隆“御批”通鉴;(二)系统地读了马克思全集二十余卷,《资本论》三卷,其他一些马恩著作,以及手头所有的和马恩有关其他作家的著作;在以上两项工作中,摘抄了二三千张卡片;(三)系统地读资产阶级经济学;(四)因为要了解他们说的究竟是什么,需要补充数学知识,费四五个月时间,复习代数,读微积分,读线性代数,最后一项只开了一个头;(五)过去有过经验,翻译是精读的好方法。于是在读了一批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以后,着手翻译乔安·罗宾逊的《经济论文集》第二卷,和约翰·密尔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它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前者已全文译完,后者译了第一卷的四分之三。两者合计,已成译稿约四十万字。1968年8月监督开始搁笔。

所以,红卫兵让写罪行交代时,他在自己的大字报上只写了两个字“读史”,贴在墙上。

红卫兵让他解释,他说“最近什么也没做,只读了些史书,只能这样交代”。

事后他对张纯音说“这是一个非常的历史时期,冷眼旁观这一切,只当是在读史,看中国向何处去”

他并非刻意宁为玉碎,当初在劳动队时,他在日记里也写到过为了少受折磨,“卑躬屈节,笑靥迎人已达极度,困苦嫌恶之感,痛烈之至”,但他始终有自己的底线,“文革”初期,在河南明城,外调人员要他写材料说明某人过去和国民党有瓜葛。顾准说,从来不知道这件事。对方当即打了他一个耳光。他干脆把脸送过去。对方一连打了十几个耳光之后,终于打不下去了。

与他一起下放的吴敬琏说“我也还清楚地记得在一次无端指摘他“偷奸耍猾”的“地头批判会”上,他冒着雨点般袭来的拳头高昂头颅喊着“我就是不服”时的神态”

他可以接受自己是牛鬼蛇神和反革命,他从改造地回到家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就是反三面红旗,我不反谁反?”

但他不接受道德上的泼污。

他从小就极倔强,老师在他作文上写“猫屎狗屎,臭不可闻”,他当众撕碎“既然臭不可闻,留它作什么?”

楼肇明与顾准下过棋,曾说很不敢恭维他的个性“尤其在复盘时,他往往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对我的漏着、昏着特别敏锐,我虽然赢了棋,却终是给他不留情面地指斥训诲一番。他明明白白下输棋,却像一位十足的赢家。

后来他听说,顾有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圣经》,有一天他看的时候,被军宣队的一位参谋发现了,便训斥他,“马克思早就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你怎么能看这样的书?”
过了几天,顾准拿着一本《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去问这位参谋“:列宁说修正主义者“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了长子权”,是什么意思啊?”

这位参谋答不上来,顾准说:“这个典故出自《圣经》。你不读《圣经》,就根本读不懂列宁。”军宣队的人从此有意识地避开顾准,即使看见他在看书,也绕着走,以免尴尬。

楼说从那之后他理解了顾准“到头来,在局外的观局者看来,似乎被监管的对象不是他,而是监管者自己。不认输,不服输,甚至倒输为赢,颠倒被欺凌和被侮辱的处境”。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历尽劫难之后的八十年代开始沉痛的反思,回到的是巴金式的常识“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

顾准却在文革还没有结束的年代,不仅要做一个人,而且已经对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用笨重的力量返身逆流而上,一直上溯到马克思所尊崇的黑格尔哲学的源头,看到了杯子的底上刻着“神”这个字-----“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个前提-----存在一个必然规律,而这个“图式”没脱离宗教气味,不是以发现自然界与社会历史的奥秘,不断增加认识程度为其全过程,而要求一个世界图式,由此建立目的论,建立必然与自由等等一套伦理观念的东西”

他评价它“绝对真理不外是神界或是神界的化身”。

这种智力上的进取,不是跪倒在世俗权力脚下的人类头脑能够创造出来的。

他引述普罗米修斯的自白:“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这就是哲学本身的自白,哲学本身的箴言,是针对着凡是不承认人的自觉为最高的神的一切天神与地神而发的”

这也就是他的信仰----人的自觉性是最高的神。

有了这种穷尽事理的逻辑,就不可能扯谎,也不可能屈服。



他的妻子汪璧,原名叫方采秀,结婚的时候,他们都在做地下革命工作,顾十九岁,她二十岁,一起流亡,他当时发表文章的笔名多是“怀璧”,情意拳拳。

他说过,她是他唯一可倾诉一切的人。

他被撤职后,“我对她说有些寂寞之感,她说读书了就不寂寞了,这是对的”

每周六,她都准备一册小说读给他听,他喜爱<安徒生童话》。

她出差,他在日记里写“悒悒寡欢”

他打成右派到商城后,日子已经难熬起来了。

“接秀信,语句公式化,来商城后第一次半夜呜咽”。这话让人心碎。

她让顾用自己的40元的生活费买书,她自己的工资用来抚养五个孩子和一个老人。

他记下唯一忘忧的时刻,是雨雪中的凌晨四点半,在外厨房帮着烧火,“火大,有幸福之感,一时脑袋中想起想写的东西都忘却,简直是陶醉了”

1966年,他被秘密羁押,在自述中说“我在监狱中的态度非常顽固,直到了死不悔改的地步”他是全国唯一两次被划为右派的人。

他的母亲这时已经八十多岁,在屋子里只语无伦次地重复一句话“我怎么还不死呢?我怎么还不死呢?”

他从被关押地回来把母亲送到山西的妹妹家,临走的时候,他的母亲“死死地盯住他看了半响”。

那是他们母子的诀别。

大雪的小年夜,妻子提出离婚,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是从那之后得了心脏病的。

方采秀给家人的信中曾说,一旦摘帽,可以立即复婚,顾准对此抱着迷信般的希望,在周口店里他痛苦于“刮胡子刀盒被马蹄踏碎,镜破之谶”

他仍然每周给妻子写信,方每信必看,但不再回。他们商量过,为了保护孩子,宁可让他们认为父亲是错的。

他们之后只见过一面。

他回家想看望家人,看见她满口的牙都脱落了,嘴瘪着,一脸病容,极度憔悴。“你害人害得还不够吗?”她说。

他“实在不忍心”,走了。

冬天冷,他写信说回来取衣服,到了门口,发现所有的衣物都被放在门外,门关着,他久敲不开。走的时候,他把一张存折和粮票从门下塞了进去。

回到单位,他收到一张四个孩子签字的脱离父子关系的纸,把他的户口和粮食关系也转来了。

他在日记里写“从此以后,就连他们每月寄粮票来的字迹也看不见。我想念他们。”

1969年,他预感到妻子出事了,他向组织保证她死了,疯了,病重了,都一不影响改造,二不影响下放,组织告诉了他实情,但是“死期,死况,遗言,一概不知”。

汪壁是因为被揭发在5年前曾经帮助“反革命分子销毁资料”而自杀的,她把他的所有手稿用水浸湿,揉烂,再放到马桶里用水冲下去,资料太多了,以至于全楼的下水道都发生了堵塞。这样的事情,在解放前的革命年代里,她也为他作过。

他唯一得到的悲悯,是他可能终生都不知道,汪璧是喝消毒用的来苏水自杀的,死状极惨。

她的遗书只有一句话“帮助反革命分子销毁材料罪该万死”。

她对孩子都没有留下遗言,儿子说,她离婚是为了我们孩子,内心非常痛苦,在提出离婚之前,已经有自杀的念头。

只有顾准明白“她已经实在支持不住了……”

他写知道死讯后“我就去打饭来吃,吃了几口饭,悲从中来,脸伏在饭盆上失声大号”然后他写“但我还是抑制住,努力要把饭吃完,我要活下去……”

在那之后的日记里,他再也没有往年的汪洋恣肆,几乎看不到任何个人化的议论和描述,仅有三次从梦里“痛哭而醒”的纪录,都是关于妻子的回忆“此生所有欢乐场面,都是她给的”。

据骆耕漠回忆:“那时,顾准手头拮据,却买了一盏有两个绿玻璃灯罩的双头台灯。江明问他,为什么买两个头的灯?他只是沉默,不回答。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为了纪念死去多年的汪璧,仿佛妻子仍旧坐在他的对面。”

他后来看《茵梦湖》,写一个人失去自己所爱的女人,孤独终老,他泪流满面地看完,还书的时候说“哀而不怨,哀而不怨”。

吴敬琏说“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还跟我说了一句,他说他一辈子只爱过一个人。”

在他身上,我才理解了胡适说过的话“爱情的代价是痛苦,爱情的唯一办法是忍受痛苦-----这话也适用于爱国与学理”

顾临终前,签了认罪书,他哭了,他说这对他是奇耻大辱,但也许能改善孩子们的处境。

但那还是1974年,他的孩子拒绝在他临终前来看他,“在对的事业的热爱和对顾准的憎恨之间,是没有什么一般的父子关系可言的”。

12月3日凌晨,大风雪,他去世了,“我已经原谅了你们,希望你们也原谅我”这是他最后一句留给孩子的话。



顾准的孤独不同于因为境遇导致的落寞-----落寞里还可以充满幻觉或者憧憬。他的孤独,是一个认识到绝境之后,又心甘情愿地停留在这个绝境当中的选择。

他曾经是最具备理想主义气质的人,等他一旦认为到理想主义变成专制主义的根源之后,几乎是在头脑中把自己杀死了一次。

那是血肉模糊的厮杀,一个人对过去信仰过的东西不再有敬畏之情,要经历极大的思想危机,从“诗意的理想主义”到“转到冷静的分析”时,十分痛苦,他说自己象托尔斯泰笔下的列文那样“为我的无信仰而无所凭依”。

但是他克服了。

这个克服不是靠简单的仇恨和破灭。是靠认识,推导,批判。真正的批判,批判自己曾真诚信仰,并奉献了全部生活的东西。

同时批判并不意味着“独断,骂倒,抹杀”,而是重估一切价值,“能够继承和吸收一切良好的东西,能够雄辩地批判一切不正确的东西”

他就象朱学勤说的,“黑暗如磐,一灯如豆,在思想的隧道中单兵掘进”

他曾一再批评中国人正因为没有笨劲,懒得穷根究底,所以,“中国有天才,而没有科学上系统的步步前进,不停滞、不倒退的前进。中国人善于综合,都是根据不足的综合。”他没有著书立说的机会,只能在和弟弟的通信中,用“热恋般的热情”写下厚厚的笔记,用他说的“穷根究底的笨拙憨态”,写下《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用吴敬琏的话说,他对一切的研究其实都指向“娜拉走后怎么办?”----无产阶级的革命之后,政治和经济向何处去?

此时,文革尚未结束,他已经风烛残年,病入膏肓,他自己也知道,没有人会去听一个老人的喃喃自语,但他写道“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是民主的基础,而不是依赖于民主才能存在的东西,因为,说到底,民主不过是方法,根本的前提是进步,唯有看到权威主义会扼杀进步,权威主义是与科学精神水火不相容的,民主才是必须采用的方法。唯有科学精神才足以保证人类的进步,也唯有科学精神才足以打破权威主义和权威主义下面恩赐的民主”

靠直觉也可以批评,但是,顾准式的批判,是把包裹着理想外衣的绝对真理,从底部撬动的力量,这是铲除它的合法性的最强的力量。

这就是顾准的力量,穷尽事理的逻辑的力量。

象贝多芬的四重奏里反复回旋的“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他在三里河的中科院大楼里工作过,我才知道他离我住的地方这么近,不过现在那里看门的人根本不知道顾准是谁,住过哪间房子了。

他的骨灰有一半就撒在我家附近的河里,因为暮年时,他常常在这条河边上漫步,他那时仍然穿着背带裤,一直戴着一顶从旧帽子上拆下来的白布衬里,没人知道为什么,也没人问过,我猜他也许是为妻子服丧。

不知道在这条河的边上,他的头脑暂时歇息,暮色四合中,一个人走回去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无望和悲怆?

很多次从电脑前直起身,看到窗外那条河的方向,我都想起顾准--------如果他有一个还算平静的时代,有一张书桌,他将能创造出什么?

知道了他的存在,人就没有权力狂妄,也没有权力虚无。他早就说过,历史让人不可能发牢骚。

但知道了他的存在,就象王元化说的,你也再不可能平静,“许多问题一经作者提出,你就再也无法摆脱掉。它们促使你思考,促使你去反省并检验由于习惯惰性一直扎根在你头脑深处的既定看法”。

我受益于他最深的,是他对人类永恒进步的信仰,去世前,他留给吴敬琏的话是“待机守时”----“总有一天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时要拿得出东西”

改革开放后,当吴敬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先驱后,他说“顾准改变了我的全部人生”。

在顾去世十年后,他的儿女们有机会看到了由他的日记和通信整理成的书稿。

“人生只有一个父亲,我们对这样一个父亲做了些什么呢?”顾准的大女儿写道“为什么我们都有强烈的爱国心,都愿意献身于比个人家庭大得多的目标而长期视为殊途?……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所接受和奉行的一套准则,为什么容不进新鲜的,可能是更为科学的内容?究竟哪一部分需要审查,更新,以避免以后对亲人以至社会再做蠢事?”

我们也是顾准的后代,能够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无愧于顾准,才能说几十年来,时代的确是在进步的,两岸猿声空啼而已。

顾准反对将任何人神化,他的思想也并非完美,但是将来的时代评价一个人,不会简单地基于得失功过。

遇罗克说过“所谓的不朽,就是在后代的心中引起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9-12-15 0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车祸的结局是小说的,电影改的更为大众接受...

车祸的结局是小说的,电影改的更为大众接受,因为好莱坞就是政治正确呗。

对于小说的结局,连作者的儿子都反对,因为太不可接受了,但是做为文学作者的职责,必须脱离大众思维,给大家一个另一个层面的思考,而不是眼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9-12-15 03: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多多妹年轻,愿意体会人生啊。 像我这样的...

多多妹年轻,愿意体会人生啊。 像我这样的,下意识地躲的越远越好。

我对我家小都没有啥要求,反而觉得自己责任更重大,希望不会哪一天陷到囚徒困境中,如果真陷进去了,还真的就没有啥圆满的结果。

还是说点轻松的吧,哥本哈根的囚徒困境越演越热闹了,如果达不成妥协,人类真的会灭亡么?

[转] 囚徒困境引发的“国际公地悲剧”

决定气候变动的大气层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排他的,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企业、国家)可免费共享的公共资源。古今中外的生活实践都表明,公共资源,共同使用的东西,总是避免不了“公地的悲剧”。“公家的自行车先烂”,这是“普世现象”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二十年前,国内某经济学家跳出来将民众的共识“公家的自行车先烂)作为“谬论”而大张挞伐,从而如愿以偿获得了某名校校长职位和更高荣誉职位。但是,如今不仅“单位”里再没有公用的自行车了,而且现在也要对政府官员公务用车进行改革。

自行车,在经济学上是具有竞用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虽然私人物品也可被用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成为公有财产。但是,将其作为“单位内”人人“可免费使用”的公有物品而最终导致“伪公地的悲剧”,是一些无知而狂妄的理想主义者妄图挑战“人性”而有意错误安排产权的结果。因此,只要将其产权重新界定、进行产权改革(可在继续保持公有的情况下,要求使用者交纳使用费并承担损害赔偿),并允许财产权及其权利在不同所有制、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易,最终还是可避免私人物品产权错误配置带来的“伪公地悲剧”。
  
  作为公共资源的大气层的产权却不能被界定为排他性的“私人”所有(这个私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或国家),因而无法通过产权或权利的交易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公地的悲剧”是自私理性的结果,人都是自私的,雷锋做好事看起来是利他,其实也是为获得精神上和价值上的效用。当然现实中人们更偏好于物质享受而不注意精神上和价值上的升华,所以就更有“公地悲剧”。向大气层排放温室气体的个人、国家,无不在免费使用或“破坏”大气层这种公共资源,他们获得了使用公共资源的收益却不承担使用或破坏公共资源的成本,从而最终造成了“公地的悲剧”--气候变暖。

实际上,大气层和其它环境资源虽然是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但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法律安排下把公共资源的使用权界定到每个成员或“私人”的。这里的“使用”其实就是排污或排放二氧化碳,而大气层等环境资源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或纳污能力(和草原的承载能力一样,在一定的排污量下,不对环境产生损害)。因此,我们可以对不损害环境或不导致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定额进行分配,赋予获得配额的“成员”对配额内对大气层的使用权,也是“排放给定二氧化碳配额”这种财产的所有权。继而允许对这种产权进行交易,从而在确保大气层这种公共资源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使资源(包括排放权和其他所有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但是,产权的界定或重新界定往往是革命性。谁该获得这种“排放权”,以及配额按什么原则“公平”地分配到每个“成员”,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当然需要每个成员坐下来协商,而能够坐下来协商往往只是在共同的危险来临时才有可能。这个公平原则有两种:一种是原来没有排放或排放较少者,可能要求按人平均的平等排放额,甚至要求追究历史上排放较多者的历史责任(比如更多的减排,转让减排技术和对发展中国家减排进行资助);一种是原先排放较多且形成依赖于高排放式生活的,可能要求尊重“先用优先”的历史原则,虽然其可能会承诺更多的减排义务,但绝对不会承认按人平均的排放原则。若不能达到一致同意的分配方案,公地悲剧便不可避免。
  
  然而,气候变暖虽然从长远来看可能使玉石俱焚,但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来看,对每个国际成员的影响却是不同。某些岛国明显是气候变暖近期的最大受损者,可能在最近几十年内被气候变暖所“消灭”;某些化石能源资源大国,虽然在长远来看最终会得到减排的益处,但是却会由于减排后其巨量化石能源资源贬值而使其利益受到损害;发展中国家需要尽快发展脱贫,减排要求可能使发展权益受损;掌握新能源技术的国家则会受益于减排带来的技术升值,也可通过能源系统革命的巨额投资而重新焕发生机;更有一些国家可能会因气候变暖而受益!
  
  在利益不一致、甚至对立的情况下,基于自私理性的博弈最终会可能导致囚徒的困境:达不成减排协议,气候不可能避免的变暖,最终玉石俱焚。很可能,我们正陷入这种囚徒困境,哥本哈根城内城外阴谋论甚嚣尘上,迷雾重重。有美国借机谋求重新发展和限制他国发展的美国阴谋,也有“利益科学家”(任何人都是有利益的,只不过有的利益会使公众受益)有选择使用数据的阴谋,也有某拥有巨量化石能源资源的某大国揭露这种阴谋以破坏协议的阴谋。
  
  囚徒困境,是信息不充分、缺乏可信承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结果。因此,即使暂时达到共识和协议,也可能有机会主义者不遵守承诺,而最终大家都不遵守协议。更重要的,没有一个全球政府可以执“法”或执“罚”:不可能对不遵守协议和承诺的国家进行武器的讨伐。而没有武力的讨伐,“法”和“协议”就没有意义。虽然,某些国家可以通过碳关税来惩罚不遵守承诺者,但这是在存在交易的相互需求下才有可能,(碳)关税也可能损害本国消费者利益。更何况,在丛林社会我们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公正”的执罚者。即使有一个公认的公正的执罚者,惩罚一个可以毁灭地球的国家(目前这种国家已经有好几个了,未来会更多)会带来什么结果?
  
  也许,未来人类未来没有毁灭于气候变暖,而是毁灭于“减排”利益争端带来的战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9-12-17 23: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价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建议看“人间正道...

评价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建议看“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生观不同,无法相互尊敬,理想主义者一定尊敬理想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一定尊敬实用主义者。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每个人的道路就此而大不相同。 我尊敬每一个坚持做自己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10 15: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