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读《天使的世界你不懂》有感 ...
读《天使的世界你不懂》有感
一直以来,我面对自己孩子的自闭症,好像自己也患上了同样的症状,其中的一个表现是,除了听听讲座,学一些训练孩子的方法外,很少读相关书籍,尤其是不愿意读具体谈一个孩子生活的书,好像读这类书容易使我想起自己的痛苦生活,从而在内心中就排斥它。但是就在一周前,悠悠妈拿给我一本书,题目是《天使的世界你不懂——英国妈妈这样帮助自闭症儿子长大》,她说,她看了以后觉得很好,很受启发,希望我读读。正是在她的“逼迫”下,我开始读这本书。
书前的“内容简介”说:“谢娜•巴顿”“自从二儿子乔纳森(乔尼)幼年被诊断出重度自闭症,她由无助心碎憔悴的母亲,逐渐成长为坚强的为自闭症群体谋福祉的公众演说家和写作者。乔纳森在母亲的帮助下,获得了适合他的学校教育,拥有了有品质的成人生活。”这确实很鼓舞人心,但这样的事例确实是太多了,现在在中国许多拥有一份为自闭症孩子服务的事业的人士(如方静老师、甄岳来老师),都是自闭症孩子的母亲或亲属,他们的经历与谢娜是一样的。如何让这本书中所讲述的事情能为读者所接受呢?我发现谢娜有自己的技巧。不同于一般的书按照时间顺序记述,这本书第一章就特别抓取生活片段,讲了“与自闭症孩子生活的一天”,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觉得作者太懂得如何讲故事了,现代小说叙事的一个技巧就是从小事讲起,从生活细节入手才能吸引读者,而故事如何叙事对读者的启发效果也是不同的。对于普通的家中没有自闭症患者的家长而言,他们平时太忙了,没有理由让他们关注自闭症患者的生活,这与他们的世界太远了,这就要靠很好地讲故事来吸引他们,而最让他们感兴趣的就是生活的细节,吸引了普通的人,也就是宣传了自闭症,从而可以为他们理解自闭症家庭,为自闭症家庭帮忙提供了思想基础。对于自闭症患儿的家长来说,他们通过了解别的自闭症孩子的一天,可以从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中反观自身的生活细节,从而可以得到启发。
(一)九岁的乔尼的一天是从用头撞墙开始的,伴随着的是尿湿的床,这是一个忙乱的早晨,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赶紧完成,但是又必须做得从容不迫:谢娜先是通过不断地唱歌安抚住孩子,使他停止了最危险的自虐行为(这是最急迫的);她又赶紧去放了洗澡水,因为必须要给孩子清洁一下;又打开咖啡机,因为咖啡的香气足以让她心情平静。最后趁着孩子在洗澡、高兴地玩水时,谢娜喝了令她精神焕发的咖啡,撤掉床上的铺盖,洗洗换换,做了很多事。作者的叙述是很平静而实在的,就在这种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我作为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父亲,想起来我原来经历的类似情况:悠悠从2-3岁开始不理家长,自己玩,但经常会出各种状况,让人猝不及防、手忙脚乱,比如她可能在玩耍时突然把杯子推倒了,水流出来,从茶几到地板上,哪儿都是,你正忙着收拾,她又摔倒在地上,需要你把她扶起来,或者又尿了裤子,需要帮她换,如此的忙乱几乎隔三差五地上演,好在她没有自虐行为,不然更是麻烦。正如谢娜所说:“自闭症患者根本不允许你转移半点儿注意力”,所以我们家长需要调动起高度的注意力对付孩子,整天很费心,很疲惫,但是,也正如她告诉我们的:“一件一件做。先解决眼前这件。”这给了我启发。面对孩子给你造成的混乱局面,越着急,越紧张,就什么也做不好,要锻炼出一件一件完成事情的本领。我感到,女儿给我制造了许多麻烦,可以说是个累赘,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祸也能变成福,要从坏事中看到幸福。这不是大道理,而是我的切身体会,我原来是一个慵懒消极的人,每天无事最好,有了事,特别是麻烦事,就会烦躁发脾气。当女儿给我制造麻烦时,一开始心里不接受,但是慢慢就习惯了,学会了一件一件做,所以我有时候就想女儿是不是上帝派来磨练我的?因为如果我怕麻烦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下去,可能会越来越重,导致不愿意和人接触,不想做事情,这样即便女儿没有病,我的家庭也是不会幸福的。正因为女儿有病,为了照顾她,为了训练她,在悠悠妈的催促带领下,我走了很多地方,接触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使我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我应该感激孩子啊!
(二)早餐过后,谢娜带着乔尼和五岁的女儿汉娜徒步穿过树林,到小河边玩。我想这是心情沉重的家长在追求平静的生活氛围吧。作者细腻地描绘了风景的优美,“太阳喷薄而出,驱散了天空中最后几缕昏暗的颜色。正值初夏时节,风景亦诗亦画,碧空万顷,不染纤云。”在树林中“能清楚听见树叶在风中窃窃私语,树枝被我们踩在脚下‘嘎吱’作响。鸟儿的歌声、虫鸣声此起彼伏,阳光透过树缝,在脚下的小水坑里照出斑驳的光影……”优美的风景满足了作者追求静谧安详环境的渴望,也让我们读者感受到美的力量,受到美的熏陶。按照社会一般人的观点来看,好像自闭症孩子是因为性格内向而不愿意与人接触,所以要多带他们与别的孩子玩。但我们病儿的家长知道,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很多孩子不懂得与别的孩子玩是因为他有天生的感知觉的缺陷,强制他们与人接触有时候会起反作用。比如悠悠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她特别仔细和小心地应对周围世界,和别的孩子将要有身体的接触时就会极为恐惧。所以我觉得针对这样的孩子,一开始不要让他们与人群有过多的接触,而是更多地带他们到优美的自然当中去,和树木、小草、大地、沙滩、海水亲近,这样也能起到改善感觉的作用。“树枝摇曳在微风中,花儿尽显绰约风姿,又仿佛与我逗趣。我忍不住伸出手,让花的芳香落满掌心。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呢?”我相信,我们感觉到美的东西,我们的孩子也会感觉到,上帝创造丰富多彩的自然事物就是为了做孩子的老师的,亲近自然会对孩子有良好的效果。
在描述玩的情景时,作者对自己心理的描写也是具体细腻的,有路人停下来冲他们微笑,“我拉住乔尼,不让他把水泼到行人身上,还故作镇静地跟路人聊天……心里却希望他们别待太久。”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路人看到的只是活泼玩耍的孩子,绝对想不到这是不懂规矩的自闭症患儿,他们对孩子可能冒犯自己是没有防备的,所以作为家长要拉住孩子;作为自闭儿童的父母,内心很苦,可是这种苦是不能轻易向别人说的,尤其是路人,更没必要说,所以要装作带的是正常孩子一样有美好的心情聊天;但是因为时间一长可能别人会发现孩子不正常,所以不希望别人待太久。这样的心理,正好说中了我们每一个家长的想法,因此读到这里时我感到很有共鸣。但是我想在生活中与人接触时不可避免的,当我们的孩子表现出怪异行为甚至冒犯到别人时,要勇敢地说出我的孩子的特殊情况,这样才能求得理解,赢得尊重,而且如果家长都能说出来,这样也能会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自闭症,了解自闭症孩子的表现,更多人接纳自闭症儿童参与社会活动。
(三)一个让我感动的事实是,谢娜除了对乔尼倾注了满腔的爱,对其余的正常子女也是关爱有加。大儿子本想出门去玩,但又不放心家里,显得犹豫不决、忧心忡忡,但谢娜鼓励他出去玩,跟他保证家里一切正常,好让他放心,在外面玩时,又担心大儿子,祈祷他能安然无恙。带着乔尼玩,时刻注意小女儿汉娜的感受,和她交流思想。正因为母亲的爱,大儿子和小女儿也回报了她,他们聪明懂事,和乔尼和平共处,还会帮助母亲哄孩子,和他一起玩,“乔尼的嚎叫、纠缠、无理要求等等非但没有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反而让他们变得坚强而成熟。”(推荐序二)这是多么美好的结局。我在年节回家遇到长辈时,不少人都劝我们再要一个孩子,坦率地说,我们之所以不再要,一是年纪大了一点儿,怕孩子有毛病的几率大,而更重要的,是觉得要了一个孩子,会不会对待这两个孩子有不公平之处,或者疼爱病儿,忽视正常小孩,或者因为正常孩子懂事乖巧,懂得和大人交流而更多关注他。我们一直犹豫,才没有再要。恐怕决定再要小孩的父母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对待两个孩子要一碗水端平,才能取得双赢的结果。
(四)感谢译者和编辑给我们带了的这本书,这个故事。对于译著来讲,原作者和翻译家同等重要,编辑的眼光对书的成功也起到巨大作用。在《译者的话》中,郑先生清楚地表达了对翻译本书的精益求精和独有追求。他提出“连贯”这个概念,追求语篇整体上的语义联系和语义的一致性,满足读者阅读习惯,让读者感觉阅读顺畅自然。窃以为,在“信”、“达”、“雅”三个翻译标准中,“达”是基础和条件,只有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才能真正做到“信”,因为“信”指意义不背离原文,这里不是说连词句和语法也要完全准确,而更重要的在于意义的确切表达,尤其是叙事性作品内含有生活的美,这种美,不同的民族追求一致,但表达不同,在译文中要表达得符合汉语习惯,否则不易被中国人接受,因此,只有“达”,才能真正有“雅”,有美。正是在本书精到的翻译下,我们感觉到作者叙述语言的优美,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上面三个方面只是我读了第一章的感受,还有更多的思想我就不赘述了。希望更多的家长来读读,说出你的观点吧!
我希望,从读这本书开始,我会喜欢阅读一些故事性强而又有理论说服力的自闭症读物,从而可以激发灵感与思想,体验超脱的情怀,更好地陪伴妻子、带领女儿幸福地生活。悠悠来到以琳两年多了,从咿呀学语到能较清楚地表达,从烦躁多动到大部分时间安静快乐,从不爱学习到喜欢念拼音学汉字,进步巨大,作为家长,有什么能比这更令我惊喜呢?祈祷她越来越好!(悠悠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