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小男孩三岁多了,大小便不知到告诉我,谁能告诉我好的训练方法,谢谢.
1、训练孩子独立上厕所首先应了解什么?
孤独症儿童能否独立完成在厕所里大小便的过程,不仅关系到减轻父母及陪伴人员的护理负担,更是患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环节。正常的儿童在三岁时大多数都能独立排尿,四岁左右能独立排便,到六岁时已明确地知道应该或必须在厕所里排便。孤独症儿童在感知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有障碍(有的患儿有相当严重的障碍),所以常常在排泄、上厕所方面出现问题,甚至表现出令人头痛的怪异做法。
在训练孤独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时,如厕是一个重要而独立的内容。训练的目标不只是排尿或排便,而应是从有便感到便后处理的一连串行为的完成和联结。因此说,如厕是一个行为链,是由一环扣一环的行为构成的,那么这个行为链上都有哪些环节呢?
(1)感知及传达:有便意——感觉到自己要大便和小便;用蹲下、手摸裤子、活动突然停止、发呆、打寒战、咬牙等非语言性无意识动作将便意表现出来;将便感传达给他人,包括父母、阿姨等。
(2)选择场所:在熟悉的环境中(如家里)自己上厕所;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如外面、别人家)有寻找厕所的动作;等待进入厕所所再排便。
(3)便前及便后处理:排泄前脱裤子;便后使用手纸,穿好裤子,冲厕,洗手,出来。
只有以上三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中都能顺利进行时,才可以说已经养成良好、规范的如厕习惯。
2、如何找出孩子如厕问题的关键?
如果遇到一个在如厕方面有困扰的孤独症儿童,首先应该对照以上阶段中的各环节,找出孩子是在哪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在找出问题的同时,也就找到了训练的着手点。
(1)感知及其传达阶段:便前没有感觉,已经排泄出来了也没有任何特别表现;有便感但表现的动作不明显,或表现的动作过分异常而不使人联想到他是要排泄;没有将便感传达给他人的意识或能力,如不会说“尿尿”。
(2)选择场所阶段:即使是在熟悉的环境里也没有“上厕所去大小便”的意识;在不熟悉的环境里随地排泄;即使知道应在厕所里大小便,也故意不去,或在着急的情况下“便不择地”;有偏执行为,如只在某个固定的地方(不是厕所),在厕所却不上便池,或在厕所以外的任何场所排泄。
(3)便前及便后处理阶段:不知道或不能够脱裤子(包括解开裤扣);不知道或不能够使用手纸擦干净;没有提起裤子就走出厕所;没有冲厕所的意识或不会冲厕所。
3、训练如厕需做到什么?
在了解孩子在哪个环节发生困扰后,就应该立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训练时把握技巧和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即细心观察、及时提醒、辅助到位、持之以恒。以感知及传达阶段的训练为例:
(1)细心观察:观察孩子在排泄之前通常会有哪一种或哪几种表现,必要时记录下来,并让孩子身边的人都了解他的便意表现形式。观察孩子时要尽量做得漫不经心(实际上是非常关注)不要给孩子一个“受到监视”的感觉。孤独症儿童其实是十分敏感的,如果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排便活动会引起父母的特别反应,往往会加大他排泄前的紧张感,更易使他出现异常反应,给训练矫治增加难度。
(2)及时提醒:一旦发现孩子的便意表现行为,就要及时提醒他:“上厕所去”。说话时要平静,不要流露出紧张的情绪,最好是面带微笑。
(3)辅助到位:发现孩子不知道厕所在哪里,或虽然知道却没有表现出要去的样子,则要在提醒上厕所的同时用手指出厕所的位置;如果孩子还没有反应,就带他走到厕所里,同时夸奖:“真棒!”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这样做是“正确”的。在辅助几次或一段时间后,要观察孩子是否已经具备独立反应的能力,一旦具备了就要降低辅助的程度。
(4)持之以恒:即使在训练几次或一段时间后,孩子仍没有明显的进步,也不要放弃,应当坚信: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孩子身边的人不能采取一致的态度,所以让全家人共同参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或者是在训练初期确定一个人专门负责。
4、如何在训练如厕时找到夸奖的时机?
在训练孩子建立良好、规范的行为时(不仅是如厕方面),家长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就是夸奖孩子。有的母亲一想到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就头疼:“哪里还有心情去夸奖他,不揍他就算好的!”但恰恰是“夸奖”能够促进训练的有效进行,所以训练孩子时,家长首先要“训练”自己夸奖孩子的能力。
(1)及时夸奖:一旦观察到孩子有正确的反应(如有便意时就向厕所走去),就马上说:“真棒!宝宝是个好孩子!”错误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正确时无反应,只是漠然地看着他,或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如说:“快点呀!把裤子脱了!”
(2)分步夸奖:对孩子的正确行为当中的环节进行夸奖。如在有便意时对妈妈说“尿尿”——是一个值得夸奖的正确行为。在训练没有便感传达能力的孩子时,当他出现走到妈妈眼前的举动时,就要开始夸奖:“好孩子!”然后鼓励他说出:“尿尿”。错误的做法是,看着他走过来并不满足,催促他:“要说什么呀,是不是想尿尿哇。说尿尿。”或者自以为理解了孩子的意思,径直将他带到厕所去。
(3)奖励兑现:对孩子的正确行为表现,除了给予精神奖励(用夸奖性的语言、亲昵的抚摸、赞赏的表情)外,在训练的初期阶段还可以给予物质奖励(孩子喜欢吃的食品、饮料、物品和活动等)。如:“宝宝到厕所尿,尿完了可以吃巧克力。”须注意的是,这种物质奖励一定要兑现,否则孩子会失掉对训练者的信任感,不再珍惜他人的话语承诺。
(4)衷心的夸奖:“夸奖”是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技巧,使用时要避免呆板和机械。如嘴上说:“真棒!”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甚至是板着面孔。每次夸奖孩子都要用“心”去赞赏他,这样会帮助孩子读懂别人的表情,珍惜和在意别人的感受。一旦孩子读懂后,有时训练者可以不再说话,仅用快慰的表情就能使孩子感受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了。
5、孩子尿裤子怎么办?
如果孩子已经发生了尿床、尿裤子或随地大小便的行为,他身边的人最容易出现的做法是反应强烈,如大叫起来,大声责骂孩子,拖拽或拍打孩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①作出忽视的样子——平静地打扫“战场”;②让孩子参与或辅助孩子换衣服;③尽量在有目光接触的情况下,用严肃的表情告诉他:“错了,妈妈不喜欢这样。”④告诉他厕所在哪里,指着厕所说:“要在厕所里尿。”⑤将他喜欢的东西展示在他面前,然后移走,同时告诉他:“不给巧克力了,因为你尿裤子了。”对于语言理解力较弱的孩子,要辅以身体动作和手势(如:很夸张地将巧克力拿到身后,指着尿湿的裤子或尿脏的地方)。对于语言能力较好的孩子,在告诉他“为什么不给你巧克力”后再重复问:“为什么不给你巧克力?”等待或提示他说出答案。坚持这种做法,孩子就会在“尿床”和“吃巧克力”之间建立联系,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发生错误行为后的处理方式,一定要与前述的主动引导正确行为的做法相呼应。如果只是在错误行为发生后责备性地处理,而忽视了帮助孩子得到夸奖的机会,对于矫治孩子的不良如厕习惯就没有帮助。
总之,在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良好的如厕习惯时,家长和教师一定要耐心、细致、从长远着想。因为孩子幼小时,别人对他的一些行为还能容忍,但如果他长大了,情况会怎样呢?一定要从基础的社会行为训练做起,因为您爱您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