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标题: 转帖!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0-23 08:44
标题: 转帖!转帖!!
弄个菜地转玩转帖。欢迎光临。

先来个青岛女孩的演唱视频。女孩叫邵夷贝,还是个文科状元来着,这是她在朋友聚会上演唱的《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DAzMTI2MDQ=/v.swf

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

   ---作词、作曲、演唱:邵小毛(原名邵夷贝)

王小姐三十一岁了   
朋友们见到了她   
都要问一个问题:   
你什么时候打算嫁呀?   
可是嫁人这一个问题   
又不是她一个人可以决定的   
她问她爸爸   
她问她妈妈   
他们都说你赶紧的   
你看 你看 你看人家那那那那那那那那那   
你看 你看 你看看那那那那   
     
大龄文艺女青年   
该嫁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是不是也该找个搞艺术的   
这样就比较合适呢   
可是搞艺术的男青年   
有一部分只爱他的艺术   
还有极少部分搞艺术的男青年   
搞艺术是为了搞姑娘   
搞姑娘又不只搞她一个   
嫁给他干什么呢   
搞姑娘又不只搞她一个   
奶奶奶奶奶奶的   
     



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朋友们介绍了好几个   
有车子房子和孩子的   
他们说你该找个有钱的   
让他赞助你搞创作   
可是大款都不喜欢她   
他们只想娶会做饭的   
不会做饭的女青年   
只能去当第三者   
不会做饭的文艺女青年   
只能被他们潜规则   
奶奶奶奶奶奶的   
     
这一首歌纯属雷同   
如有虚构纯属巧合   
请不要自觉对号入座   
然后发动群众封杀我   
你看 你看 你看她只会做西红柿炒鸡蛋   
你看 你看 还要就着方便面   
那是非常好吃的   
mia mia mia mia mia mia mia   
那是非常的好吃的   
mia mia mia mia mia mia mia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0-23 09:18
标题: re:看来会做饭太重要了!
看来会做饭太重要了!


作者: BMW    时间: 2009-10-23 09:35
标题: re:我在做红烧肉的时候,想着“多着酒,少着水...
我在做红烧肉的时候,想着“多着酒,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做着素菜的时候,想到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不少缺乏可操作性的菜。这么想想,就把一件烧饭的俗事儿变得不那么乏味了。
作者: BMW    时间: 2009-10-23 09:37
标题: re:上面的不是我写的,下面的也不是我写的。唉...
上面的不是我写的,下面的也不是我写的。唉,都是楼主定的题目,转,转,转...
作者: BMW    时间: 2009-10-23 09:37
标题: re:(1)小时候的我以聪明绝顶著称,也以...
(1)
小时候的我以聪明绝顶著称,也以奇丑无比闻名。每次取得第一的时候,男女生都说长得丑的人就会读书。回到家妈妈总是抱怨怎么生了个这么丑的女儿,她从来不带我去看戏或者玩,觉得太没有脸面了。以致谈恋爱的时候,他夸我漂亮,吓得我直怀疑他人品有问题。

作者: BMW    时间: 2009-10-23 09:38
标题: re:(2)我的童年基本还是幸福的。虽然生...
(2)
我的童年基本还是幸福的。虽然生活拮据,但不致于有断顿之虞,最糟糕的也就是没有菜,用熟菜油熬盐巴下饭而已。因为父母对子女都有倾心的爱,所以家庭里还是很温馨的。童年和少年阶段唯一不快的记忆,就是母亲敦促老实的父亲如何去和强势的大伯家争取合理的利益、如何去给有关部门根据政策来打报告争取子女的农转非,诸如此类。通常是母亲费尽口舌,泪水涟涟,而父亲岿然不动。这样的记忆伴随着拮据的家庭经济状况,很长时间以来成为我心里最想回避的东西。
作者: 方静    时间: 2009-10-23 09:39
标题: re:这5楼的是我写的,我都找不到了,这宝马上...
这5楼的是我写的,我都找不到了,这宝马上哪拖出来的。佩服佩服,以后找不到东西就找你。
作者: BMW    时间: 2009-10-23 09:39
标题: re:(3)我5岁那年的中秋节,犯了个错误...
(3)
我5岁那年的中秋节,犯了个错误,把爸爸的茶杯盖摔坏了,没全碎,只是顶上的小揪揪掉了下来。知道坏事儿啦,我试图用浆糊粘,不牢,也小心地摆回去。晚饭后正值准备吃月饼时,爸爸一揭茶杯...露馅了。而我却一方面掩饰紧张,一方面强作惊讶状:“这是爸爸弄坏的!”。结果是“没有月饼吃了!你的那份卖了买盖子,看着爸爸吃吧!”。很残酷的,我眼巴巴地看着他吃掉了整整一块,再没有了。而我无论认错,哭泣都没有用,后来气得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我吃上了,虽不应景,可极品美食,哪管那么多。

作者: BMW    时间: 2009-10-23 09:40
标题: re:(4)我其实很感谢我的生活,虽然我被...
(4)
我其实很感谢我的生活,虽然我被束缚在一隅不能高飞,但是我一直有机会认识一些精彩的人,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梦想。这让我能够从每天的流俗中间往外看,知道世界不是一种颜色的,而成功的定义有很多。
作者: 张雁    时间: 2009-10-23 09:40
标题: re:不幸成为文艺女青就够惨的了,别再跟那段更...
不幸成为文艺女青就够惨的了,别再跟那段更惨的傻冒一班见识,苦海无边,赶快上岸。
作者: BMW    时间: 2009-10-23 09:41
标题: re:方老师好记性
方老师好记性
作者: BMW    时间: 2009-10-23 09:42
标题: re:张老师好(5)20年前我读大...
张老师好

(5)
20年前我读大学一年级。有几天秋天的黄昏,我们漫步在操场上轻声吟诵。我是一件红色丝绸衬衣和一条带飘带的黑绸及膝短裙, 他是一件蓝灰色暗条西服。夜色清凉透明,初起的星星澄澈闪亮,而夜云平滑如云母石。
作者: BMW    时间: 2009-10-23 09:44
标题: re:(6)我们大家和自闭症斗争,就象...
(6)

我们大家和自闭症斗争,就象是大闹东海龙宫一样,有的人要对付的是威力强大的龙王,可能被它打个落花流水,而我幸运地碰到的是虾兵蟹将,容易对付,但是我却是一个愤怒的父亲,满腔的怒火正好发泄,逮到个小虾兵当成龙王打,很容易就捣成一团虾酱了,每次我引经据典心里觉得非常地过瘾,就好象是我从龙宫里抢来一件件的兵器,轮着砸过去.
无论是虾兵蟹将,还是龙子龙孙,我想我都会这样全力以赴,不光是因为我愤怒,还因为这样解恨,这样能让我心理踏实,慢慢地终于觉得我能抓住自闭症的尾巴了,也就慢慢地找回了自信,找回了把握命运的感觉.男人不能哭,是因为眼泪没办法去填补男人心理的失落,男人消极逃避,往往是对手太强了,自己实在是无能为力.这时候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标很重要,打不过龙王,就打虾兵蟹将,一拳头砸下去就做成个虾酱罐头,多痛快,也多自信,看看我写的那么多,都能开罐头厂了.

无论你是谁,是有缘相识还是无缘相见,是自觉的星爸还是继续否认自家的孩子有自闭症的爸爸,是排毒的,还是训练的,是不管不问的,还是双肩挑的,是上网的还是不上网的,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是无缘无故地无情无理地被那臭狗屎给沾上了,不是我们想当这个星爸,是我们没办法不当这个星爸,不是我们不想改变,是我们势单力薄无能为力.

那怎么办呢?
那就让我们一起愤怒,怒而奋起,哀兵必胜.
弟兄们呼朋唤友携将去
杀他妈的东海贼龙王!


作者: BMW    时间: 2009-10-23 09:45
标题: re:阿呵,跑题了, 楼主继续。
阿呵,跑题了, 楼主继续。
作者: 张雁    时间: 2009-10-23 09:55
标题: re:楼上也太厉害了,真是一把老枪!
楼上也太厉害了,真是一把老枪!
作者: sxy    时间: 2009-10-23 10:00
标题: re:一个字:高 二个字:真高 三个字...
一个字:高
二个字:真高
三个字:高乐高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9-10-23 10:03
标题: re:嗯,的确是高人.认出了三段文字,...
嗯,的确是高人.

认出了三段文字,其它的还在转中.

读着旧文,回想着当时的感觉.

谢过高人.
作者: binfeng2000    时间: 2009-10-23 11:48
标题: re:第八楼是秋爸爸童年.
第八楼是秋爸爸童年.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0-23 12:33
标题: re:哈哈,宝马捞故纸堆来着。俺认领6...
哈哈,宝马捞故纸堆来着。

俺认领6楼。读起来的感觉很奇怪,吓一跳:好比心思被人家说了出来一样。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0-23 12:44
标题: 转帖,但全是原贴主相关的真人真事。。。
(1)说,一爷们特想学开车,但丫贼懒,犯憷每天去很远郊的练车场,故至今没去学。一天饭局的时候,这爷们忽然幽幽的说道:“学车本儿有没有函授的?”

(2)一哥们,喜欢喝酒,愿望是天天酒池肉林。但国家法律规定酒后不许开车,所以他在酒后开车的时候,极其担心---担心被警察示意停车,吹那个酒精检测仪。他确实很担心---罚款、扣分什么的倒在其次,主要是要戴手铐、进驻拘留所。你知道,拘留所里要玩躲猫猫的,他认为就他那体格是很容易被玩挂的。好在,他回家时候主要是走一条高速路,一般来讲,警察是不在高速路主路上堵关设卡查酒后的,主要是在辅路。所以他从不走辅路。
   有一天傍晚,他正在高速路上朝家驰骋,另一哥们电话他,说路上查酒后那,要他注意点,这哥们听后,拣个最近的出口,毅然的把车掰到了辅路,朝设卡处扑去。
   因为,他这次没喝酒。

(3)一哥们,极其的磨叽,嘴碎的相当了得。
  这哥们公司在禾乔大厦,有次他约个朋友来公司,电话里告诉人家禾乔大厦的禾乔是哪两个字儿,他说:“....禾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那个和然后没有右边那个口 对就是你和我那个和但没有那个口,就是家和万事兴那个和但没右边那个口字。乔就是乔老爷上轿的乔就是乔峰的乔哦对乔峰后来改名叫萧峰了 ....”

(4)一位著名的中年新锐学者,才情盎然,心智非凡,曾任某尽人皆知大学者的助手。
    他想学开车。
    找驾校,报名,开始学。第一次,没通过。第二次,也没通过,第三次,依然没通过。第四次,理论啊杆考啊什么的都过了。接下来的路考,也不错。路考完毕,考官最后一个指令:靠边,停车。等车停下,考官拉门下车后,这位著名的中年新锐学者鬼使神差般的又将汽车徐徐开动,并,撞了考官。考官回过神儿后,毫不犹豫的给他开了个白本──持此本者,三年内不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学开车。

(5)某社会科学领域巨擘,七十多岁,男性,除了著作等身学富五车等特点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喜欢女性,数十年如一日,不辍。闻名遐迩。
    某日,约好一位女性来家谈学术问题。
    到了约定时间,这位女性如约而至, 七十多岁的巨擘应声开门,但见,来者除这位女性外,还有另外一人与其结伴同来。七十多岁的巨擘将二人请进屋内,寒暄片刻后,伺机对这位女性低声的、充满遗憾的、强压怒火的耳语道:咋没一个人来呢?!

(6)一个一起混了快20年的朋友,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与另一人同去沈阳闲玩.
   至沈阳,举目四忘,但见街市招牌皆书曰“潘阳XXXXXX”,稍茫然,略迟疑.俄顷,与同伴曰"潘阳? @#$#@哦~~~沈阳的一个区吧..."
   若干年后,偶然间才恍然大悟------"瀋阳",乃为繁体字的"沈阳"......

   又是这哥儿们,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与早些年间与他共赴"潘阳"的那个伙伴一起驱车去山东淄博.车过淄博高速路口而不出,曰:"到脑博了,肯定快到淄博了".......
   
   令人诧异的是,这哥们智商很没问题-----大学毕业,装修设计的一把好手,主持设计施工了很多世界著名企业的办公空间装修,现为一中字头装修公司的负责人......

(7)我早些年间在广告公司打工时的一个创意总监,日常行为特点是寡言少语,言语严重缺乏条理。
    某日,与其共赴一重要提案,此君,提案期间言辞之精辟,思维之清晰,逻辑之缜密,惊得满堂一片静穆。提案出奇的成功。
    提案完毕,回途中,一知情者对我说:“X总(语指这位总监)吃中饭时喝了二斤多酒,52度的......”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0-23 16:50
标题: 黑色的大轴
(T:这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穆勒的短篇。俺也没来得及细读,转了再说)


[德]赫塔·穆勒 著 李贻琼 译


   井不是窗也不是镜子。向井里望久了,常常会望进去。那时,外公的脸就会从井底升起,停在我的脸旁。他的双唇间是水。  
  穿过井可以看到一根黑色的大轴,可以看到它在村庄底下旋转着岁月。谁的病到了眼睛里,带着这样一只眼睛走进冥冥之地,就一定看到过这根轴。外公的脸是绿的,很沉重。  
  死去的人像转磨盘一样周而复始转动着那根轴,好让我们也快快地死去,也帮着去转轴。死的人越多,村子就越空旷,时间走得就越快。  
  井沿曾像绿色的小鼠串成的一根管子。外公轻轻叹息,一只青蛙跳上他的颊。外公的两鬓转动着稀疏的圈儿跳过我的脸庞,带走了他的发,他的脸,和他的额,连同他的唇和叹息,也把我的脸带到井边。  
  外公的外衣袖子靠在我手边。正午在树后发呆,林间颤动着却没有风。卵石路的上方,正午的钟声从石子里传出。  
  母亲倚着门框,满头蒸汽叫吃饭。父亲走进胡同口,在沙地上留下长长的影子。他把铁锤放在树下。我在石子路上追逐着自己的影子,从腿的影子里抬起脚。  
  外公的衣袖推我走进半开的厨房门。他的袖筒又长又黑像一条裤腿。透过盘中欧芹绿色的叶脉,我想看那根在村子底下转动年轮的大轴。母亲的嘴唇和下巴之间粘着一根泡软的欧芹叶子,她一边哧溜哧溜地喝汤,一边说:“今儿个村里的狗疯了似的叫个不停。”父亲用食指捞起已经淹死的蚂蚁放在盘子边。母亲盯着他的指尖,像是自言自语:“那是颗胡椒籽。”父亲咂吧着一颗“汤的眼睛”,轻声说:“吉卜赛人到村儿里来了。他们来敛肥肉、面粉和鸡蛋。”母亲眨眨她的右眼,说:“还有孩子。”父亲没有接茬。  
  外公用他又长又黑的“裤腿”和一只握着调羹的“脚”,探头去够盘底。“吉卜赛人和埃及人一样,”他说,“他们四处流浪,三十年后才安定下来。”“然后他们就帮着转那个大轴。”我说这话时没有抬头看外公。父亲推开空盘子,在他空洞的大牙上咂吧着舌头:“今儿晚上他们有表演。”母亲把父亲的空盘子摞在我的上面。  
  外公脖子里一圈儿汗,衬衣领子又脏又湿。  
  窗玻璃后面,就像在水镜下面,映着邻居女人蕾妮的脸。蕾妮额上爬着两道皱纹。其中有一道我认识,像绳子一样。  
  今年春天起,蕾妮的爸爸也开始在村子底下帮着转黑色大轴。母亲后来告诉我,外公在他去世前的最后一个礼拜日,在正午的钟敲响之前,还去看过他。  
  白色的杏花越过院墙,菜粉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虽然是礼拜天,外公没有穿他的外套,只穿了一件白衬衣准备动身。“省得看着不吉利。”他说。  
  我在白色杏树下问外公,邻居爷爷是不是病人眼睛,他是不是看见了井下的轴。外公点点头,没有做声。  
  于是我想看看那只眼睛。我在他做礼拜时穿的鞋后面两步远的地方央求道:“带我一块儿去吧。”外公停住脚步,说:“蕾妮星期二晚上生了孩子。你要去,就得带花给她。”  
  我四处看看,目光扫过裙边。菜园里莴苣正犹豫着一点点变绿,洋葱叶子像管子从地里爬出来,芍药叶片上顶着褐色的花蕾,外壳包裹着,像指节一样。外公在他的深色裤腿上揩着手。“我不去了,现在什么花都没开。”我盯着他的手说。  
  外公手举过头顶,把最低的一串杏枝拉下来。我摘了两枝杏花,树枝上的雪随着我的脚步飘到裙子上。“一枝是给病人的。”我说。外公的目光越过篱笆:“你送花给他,等于把他送进坟墓。”“他病得要死了吗?”我站在草地里问,离外公的礼拜鞋半步远。辣根在他的鞋底周围开放。辣根的气味太苦,不适合送人。  
  “去看病人,不能说病得要死了,那叫病重,”外公说,“记住这一点。”外公半闭着眼睛。  
  邻居躺在那儿像是睡着了。他的嘴也被蒙着,被单又白又硬像天花板。病人的额头被水浸透了。死亡是湿的。  
  外公在床前的一个凳子上坐下,礼拜鞋伸到凳子下,问道:“还好吗?”他的声音听上去也像病了。他说话时闭着眼。  
  病人睁开他大而灰的眼睛,我在里面看不到井。“乔治,生活是个大垃圾场。除此之外,它什么都不是。”病人声音很大,几乎是在喊叫,“而人在年轻的时候却蠢得像稻草一样。”他用灰色的眼睛望着蕾妮。蕾妮双手按在嘴上,杏枝在她眼前交叉。“别说了!”她喊道,她的脸年轻而憔悴,我的杏枝在她手上光秃秃的。蕾妮把握花的手从嘴上拿开,说:“医生让他静养,不能想事儿,也不能说话。”她不自觉地把另外那只空手也从嘴上拿开。  
  外公把鞋挪到膝下,眼睛望着别处问蕾妮:“孩子怎么样?”“很好,他在长大。”“在长大,像个虫子一样长大,”病人说,“长大以后,他会问你谁是父亲,到时候你就像头牛一样站在他面前不知所措。”外公双手插进裤兜里,对着那双礼拜鞋说:“孩子没有父亲也一样长大。”蕾妮说:“如果他问起来,我就说,他父亲是酒鬼,是只公山羊。”外公抬起头,直视着蕾妮的眼睛:“每个人都有缺点,有缺点的人都会犯错误。”  
  蕾妮看着病人,用她的脸颊和贝壳一样的耳朵对着我说:“知道吗,鹳鸟给我送来个小男孩,他叫弗兰茨。”蕾妮额上有道皱纹,像一条绳子。“它还在给弗兰茨找爸爸。”蕾妮的手搭在我的脖颈上。  
  外公从椅子上站起身,椅子嘎吱嘎吱地响。病人的一只脚伸出床外,仿佛要伸出天花板去。他的弓形足很低,我从下面就能看到他的眼窝。  
  隔壁屋里传来小弗兰茨的喊声。那不是哭声,只是一种喊叫,声音大得像空旷的四壁。  
  现在蕾妮就站在窗后。额上两道皱纹之间是紧绷了一年的皮肤。  
  蕾妮隔着窗玻璃说:“昨儿晚上我那只红鸡丢了。”母亲打开窗子,头发飘到街上。窗扇像两面镜子立在母亲肩头。母亲说:“吉卜赛人进村了。”  
  外公把空盘子推开:“他们今儿早上才来的,又不是昨天晚上。”蕾妮冲着窗玻璃微笑,嘴角扭歪了脸颊。“听说,那个瘦瘦的、穿着袒胸露乳连衣裙的年轻女人演吉诺维娃。”母亲几乎没功夫喘气,俯在蕾妮耳边悄悄说:“鬼知道是从哪儿你偷来的。”边说边用胳膊肘蹭着窗框。蕾妮的目光越过母亲肩头落在窗镜里,梦呓一般:“你是说那件连衣裙?谁知道。不过她很有钱。”母亲转向父亲笑着说:“外面光,里边脏。”父亲咬着食指,蕾妮窃笑着说:“她想跟我要猪油,被我赶走了。”  
  蕾妮走了,一朵云映在窗玻璃中。母亲站在桌边。“鹳鸟还在给小弗兰茨找爸爸。”我望着街道说。 
  父亲跟着铁锤走到树下,外公跟着夏天,手提银色的镰刀走进三叶草地。我看着禾秆倒在他的脚下,仿佛它们太沉重太疲劳。  
  我在书中读到:女王的心在仇恨中煎熬。  
  母亲提着蓝色水桶走进马厩。  
  她在身后留下一片阴影。  
  女王派人把猎人找来,对他说:“杀了她。”
  母亲手提一条铁链走出马厩。  
  但猎人是个软心肠。他给女王带回来的是一只幼狍的心。  
  铁链在母亲手上叮当作响。母亲把它缠在滚圆的小腿肚上。  
  那颗心还在流血。  
  母亲把铁链扔在她的光脚旁,对我说:“链子断了,拿去让铁匠修修。这钱拿着。”  
  女王叫人用盐水把那颗心煮熟,然后把它吃掉。  
  我一手拿着十块钱的钞票,一手拿着铁链。母亲问我:“你有手帕吗?到了铁匠那儿要闭上眼睛,别朝火炉里看。”  
  母亲的嘴在身后的胡同里朝我喊道:“早点儿回来,天就要黑了,母牛也该回家了!”  
  狗群狂吠着从我身边疾驰而过。太阳公公长长的胡须飘呀飘,顺着玉米地,一直把自己拖进村子底下。那胡子是火焰做的,火焰就在铁匠的风箱下面。  
  外公和铁匠一起当过兵,打过仗。“头一次,那是一场世界大战,”外公说,“全世界都看着我们这些年轻人。”  
  园子很高,阴影密布。园子里的地不是泥土,而是玉米铺就的。  
  “他的眼睛不是打仗时瞎的,”外公告诉我,“战争会死人。人死了,就整个儿都死掉了,”外公的小胡子一颤一颤,“就不会呆在村子底下,而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没有人知道他们会在什么地方转着黑色的大轴。铁匠的眼是打铁时弄瞎的。”外公告诉我,“那时候他已经是个大男人了。” 
  火星溅到铁匠一只眼里,燃烧起来,眼睛立刻肿得像洋葱般大,变成蓝色。当铁匠再也忍受不了这只葱头般的眼睛的时候——它把整个脑子连同智力统统吃掉——就开始用针刺它。洋葱眼整天淌着脓水,先是黑色和红色,接着又变成蓝色和绿色。所有看过的人都惊叹,原来一只眼睛,一只眼睛发出的光,会有这么多的颜色。铁匠在颜色的溪流中躺在床上,大家纷纷前来探望,直到眼睛里的颜色流干了,眼窝也空了。  
  街上跑着一辆拖拉机。它呼啸着窜到房子下,身后留下一片尘土飞扬的耕地。拖拉机手叫伊欧内,夏天也戴着那顶缀满缨穗的编织帽,手指上闪耀着一颗硕大的戒指。“他的戒指不是金的,”母亲说,“一眼就看得出。”她对婶婶说:“蕾妮真够傻的,竟然和那个拖拉机手混在一起。他只会酗酒糟钱,根本不管她。”叔叔在擦鞋,他往鞋上吐口唾沫,然后使劲用抹布擦。他边擦边说:“阉马就是阉马,这没什么好说的。”一边摇晃着他的秃脑袋。婶婶微耸肩膀小声说:“蕾妮也不管他爹,他的病怕是不行了。”  
  缨穗在伊欧内的头顶飘扬,伊欧内坐在拖拉机上吹口哨。拖拉机把他的歌碾进尘土和泥里,尘土在我脸上弥漫。伊欧内吹出的歌还没有完,还没有被碾死。歌声比街道长。  
  月亮开始只是个影子,新月还未升起。月光高高挂在天边,像沉溺在思想中。太阳依然闪烁着炉火的光芒。  
  去年的复活节星期天,外公和铁匠要了一瓶葡萄酒坐在小酒馆里。我站在桌边,靠着外公的胳膊,等着他一起去教堂。铁匠喝了一瓶透明的烧酒,开始谈论起“战俘”和“烈士墓”,外公透过玻璃杯上的一滴红酒,说起“略”和“摩斯塔尔”。“威廉永远躺在了摩斯塔尔。”他说。  
  回村的路上,铁匠唱起了《鸽子》。他的手指在空中跳起了舞蹈,一只眼睛也跟着跳,只有空洞的眼窝无法随之旋转。外公微笑着,浑身汗湿,在他的幸福中沉默着。看得出,他的目光正在回首过去的岁月。旧日时光已人黄土,堆积成丘,他的脚步僵硬而迟缓。  
  伊欧内把他的农田抛洒在村子里、房顶上,把拖拉机开进教堂后面的树林里。
  唱诗班的女领唱走在我前面,她连衣裙上面的蓝色花束随风飘荡。有一次,在葬礼上,她在牧师身边唱歌的时候晕倒了。她张着嘴,吐出辣根草浆白沫,白沫顺着脖子一直流到衣领里。外公解开上衣纽扣,对我说:“她只是晕倒了,一会儿就好。”  
  我看见三个磨坊。两个是倒影,一个在水塘里,一个在云里。一片红色的云彩是女王,她穿着火焰般的云衫,透过灰色的秀发望着我的铁链。  
  我身后传来脚步声,在石子路下回响,随着我的脚踵从人行道里走出来。我没有回头。脚步声稀稀落落,步子比我的大。农技师超过我的时候,我的链子缠在了裤腿上。我嘴里嘟囔了一句,算是问候。农技师的鞋子闪闪发光,他高高的白耳朵没有听到我的问候。  
  农技师穿一身浅灰底子、有暗灰色鱼骨形花纹的西装,花纹从肩部到脊背由浅而深。农技师在他鱼骨纹的黑色旋涡里跟在女领唱身后。他没有走在石子路上,他的路在离地面膝盖那么高的地方,在女领唱的小腿肚上,灰白色,呈椭圆形,在脚跟处太窄了一点。他真的在脚跟处摔了一跤,然后就再也跟不上那飘飘的裙子了。于是,我的前方,石子路面上,给他留出一片更宽更低的路。  
  街道另一边走着邮差,他的帽檐像屋顶一样。我能看见他脸颊的根,能看见他的小胡子,只是看不到他的嘴。  
  铁链在我脚下叮当作响。我没去找铁匠,而是朝路堤方向走去,因为我听到路堤后面传来歌声。那歌声就在路堤里面,高远悠长,只得流向村庄。歌声像夏天的雨落在泥土上,柔软而忧伤。  
  那是小提琴唱出的歌,琴弦宛若架在村子上空的电线。一个男人低沉的声音仿佛从地下传来,在宽阔的大街上吟唱着马儿和饥饿的痛苦。  
  路堤之上,黑色列车驶过的铁轨旁,青草茂盛。草儿在山谷中,因驶过很久的列车的气流而颤抖,因那些从不驶进夜里、第二天才开进村庄的列车而颤抖。  
  马儿在永远颤抖着的、随列车短暂摇摆的草地上吃草。一匹马的马鬃上系着红飘带。马的脸上都是骨头。“它们要流浪三十年,然后才安定下来。”吉卜赛人的马也是吉卜赛人。  
  路堤后面有两辆支着圆形帐篷的吉卜赛马车,车轮上挂着布满尘土的灯笼,灯笼里是被淹死的黑色灯芯。  
  马车旁边是围成半圆的人群。站在最后一排的人有裤腿,有小腿肚,有后背和头。倒数第二排的人有肩膀、脖子和头。第一排的人有发尖、帽檐和围巾角儿。  
  人群前面是一面布做的墙,那是幕布。幕布前面是舞台,舞台上站着猎人,穿一身绿外套,说道:“公爵大人。”他手里是一颗硕大的红色的心。  
  女领唱的下巴拾得太高,嘴巴张开着。她嚅动着嘴唇,抓向自己的头发。公爵的声音提到最高时,她嘴里的一颗牙在闪闪发光。  
  歌手走上舞台,将下巴搁在小提琴上,开始边拉边唱:“你这黑皮肤的吉普赛人,快给我表演吧。”我婶婶目光潮湿,手指按在嘴上。叔叔嘴里吐出烟圈,向她头发里吹了一只灰色的大鸟,他的颧骨蠕动着。
  我把铁链放进草地里,我不想让它的叮叮当当打扰歌声。我站到半圆形的人群边上,站在舞台边。农技师的手插在上衣口袋里,在我眼中,那就像衣服下面的鱼肚子。农技师的目光越过歌手的小提琴,擦着女商贩的脸,落在女领唱的脖子上。她的小腿肚被邮差的裤腿遮住了。  
  吉诺维娃在一个圆形铁盆的水镜中照着自己的脸。铁盆周围装点着杨树枝,铁盆就成了森林中的一片湖。  
  吉诺维娃闭上眼睛,从手上摘下戒指,看着自己的孩子,让戒指滑落水中。她在湖边弯下身体,不停地哭泣。  
  蕾妮站在第二排,和我母亲的裁缝在一起。裁缝穿一件豌豆绿的、有白色尖领的长裙。她给母亲缝制裙子的时候,领口总是开得很低,所以母亲的裙子都是枯萎的,裙子底下的胸部也凋谢了。蕾妮看着吉诺维娃微袒的胸口。自从他父亲开始转黑色的大轴以来,蕾妮一直穿着领口紧锁的丧衣。她拽着黑裙子上的纽扣,对裁缝轻轻耳语着什么。越过胸口,她用眼角瞟着伊欧内的脸。她的头纱的一角是黑色的,黑角掠过白色尖领时吓了一跳。裁缝瘪着嘴。伊欧内在铁匠的额前晃动着他的帽穗。  
  公爵的脸弯向湖边,双手浸在湖水中。铁匠在酒瓶口上湿润着他的嘴唇。邮差的帽子滑到脸上,帽檐吃掉了他的额头,胡须吃掉了他的嘴巴。  
  公爵手里抓着一条鱼,他用小刀划开柔软的鱼肚子。刀把儿是白色的。鱼肚子里有公爵夫人的戒指。 
  我听见路堤后面牛在倘佯。它们的哞哞声被夜晚拉得悠长,被牧草撑得疲倦。我的铁链躺在一只大鞋旁边。邮差扔了一根烟蒂在铁链旁。烟蒂像一只燃烧的眼睛。  
  歌手在唱一首关于漂亮女人的歌,他的嘴唇在琴弦上变得柔和。铁匠举起酒瓶送到唇边,收回了他还没有流干的五彩的目光。他微笑着,啜饮着。伊欧内的缨穗随着被温柔歌唱的爱情飘进他空洞的眼窝里,只剩下一只欲望的眼睛。铁匠举起手喊到:“嘿,给我们来一首《鸽子》。”歌手在琴上乱拉了一阵,才在手指问和嘴唇上找到那首歌。我叔叔晃着他的秃脑袋,拍着巴掌。婶婶用她弯曲的手指抻着衣袖,嘀咕了一句:“你这傻瓜。”  
  女领唱闭嘴哼唱,农技师的膝盖在跳舞,伊欧内的手指在跳舞,铁匠用嘶哑的嗓音大声和唱,蕾妮的脸颊上有一滴圆润的泪珠。裁缝从黑色丧衣和蕾妮的眼泪中挣脱出来,一身豌豆绿,在她白色尖领的快乐中喊道:“太棒了!”
  公爵穿过舞台,他的身后是三个侍从,侍从身后是一匹马。侍从比公爵矮,也比他老。马鬃上系着红色飘带。
  伊欧内望着马腿,他的缨穗掠过铁匠的嘴。蕾妮咬着她丝巾的一角。  
  “尊敬的陛下,”年长的侍从说,“猎人证实吉诺维娃还活着。”最矮的侍从跑开去,用手指着茂密的灌木丛。裁缝在蕾妮的耳边低语。  
  “这是在梦里,还是现实?”公爵喊道。吉诺维娃从灌木丛中站起来,她的头发又长又黑,黑色的发梢滑进夜里。她的长裙很轻,没有凋谢。  
  吉诺维娃跑向公爵,身后是她的孩子。孩子手中抓着一只巨大的蝴蝶。蝴蝶色彩斑斓,在孩子的奔跑中颤抖。当吉诺维娃身后的孩子站住时,公爵喊道:“我的吉诺维娃。”吉诺维娃喊道:“我的希格弗里德。”两人拥抱在一起。蝴蝶不再颤抖,蝴蝶死了,它是纸做的。  
  邮差紧咬牙根。他有嘴,也有牙,他的牙有刃。女领唱笑了,她的牙是自的,是辣根,是泡沫。她的肩上挂着一束蓝花,花束向她的手臂弯下身子。  
  系着红飘带的马在舞台上吃草。希格弗里德把孩子举向空中,孩子赤裸的脚丫在他嘴前晃荡。希格弗里德的嘴张开着。“我的儿。”他说。他的嘴张得那么大,仿佛要把孩子赤裸的脚趾吸进去。希格弗里德对侍从说:“现在让我们来一同庆贺吧!现在该是快乐的时刻。跳舞吧,我的人民!”他把吉诺维娃和孩子放到马鞍上,马蹄践踏着草地。我知道,它刚才在路堤上吃过那些一直颤抖着,一直随列车飘荡的青草。“一会儿它就要远离那青草去流浪了。”我想。  
  吉诺维娃挥着手,孩子挥着死蝴蝶,伊欧内挥着粗大的戒指,邮差挥着带檐的帽子,铁匠挥舞着空瓶子。蕾妮被黑色紧锁,她什么也没有挥。裁缝喊着:“太棒了!”农技师挥舞着鱼骨袖,我叔叔喊着:“德国吉普赛人是德国人!” 
  我的铁链像草地一般黑,我看不见它,它和它的两端一起滑进了夜里。我跺着脚找它,我听见了它。我挥舞着我的手帕。  
  歌手走上舞台,挥舞着小提琴。他用撕破的嗓音歌唱。他的小提琴的肚子像夜一样深沉,在我身下低吟:“命运有时如此残酷/当我们以为毫无希望时/不知何方又露出一丝光明。”  
  女领唱哭成了一团揉皱的手帕。一个姑娘走到歌手身旁。她手提一只点亮的灯笼,头戴一朵巨大的凋谢了的玫瑰。她的肩露在外面,被通体照亮,她是玻璃做的。农技师的目光滑过这肩膀的玻璃,他的鱼骨把他带到我身旁,离舞台很近的地方。  
  歌手唱起一首表现缺吃少用的歌。姑娘的手臂因光滑的皮肤而透明。手臂在一忽儿滑到肘部,一忽儿又奔向手腕的一长串热烈的手镯中叮当作响。手镯在闪烁中断开,又在灯笼的火焰中完整。它们被光烤得灼热。 
  姑娘手拿一顶帽子,从一张脸走到另一张脸,从一只手走到另一只手。  
  我那站在最后一排的叔叔满面红光,把一大把硬币扔进帽子里。女领唱手中落下一张揉成一团的纸币,灯笼照亮了她的脖颈,冲刷着它,直到钱掉进帽子里,没入暗夜。  
  姑娘穿一件白色椭圆形紧身胸衣,像眼白一样紧绷着。在灯笼的微光里,能看见她胸部圆圆的褐色眼睛在里面游泳。邮差的手停在帽子上,他的小胡子颤抖着,双眼像萼片一样,铺在姑娘肚脐眼上枯萎了的小小玫瑰的四周。
  农技师手中乱响,仿佛那些鱼骨已经干枯。姑娘的大腿顺着他的手滑向胳膊。她摆动臀部,分开短裙的流苏。农技师的鱼骨纹闪动着灰色。他的眼睛和伊欧内的眼睛一起,在姑娘大腿之间的狭窄三角区挤来挤去。  
  蕾妮的眼睛大睁着,眼角又硬又白像墓碑。伊欧内的戒指在黑色的帽子上闪烁。他嘴唇潮湿,嗓子提到了下颚。  
  我的眼睛淹没在丝质三角区里。我让我的钱经过热烈的手镯掉进帽子里。当我看见白色三角区周围那长长的黑色毛发在我的手指旁边时,我的手大吃一惊。
  蕾妮挂在裁缝身上,两人一起走向路堤。她们像空衣服架子在行走。蕾妮回头看了两次。伊欧内吹着他已被碾死的歌,从后面欣赏着丝质三角区姑娘。女领唱已走上路堤,她的长裙闪了一下,即刻就消失了。农技师的手插在上衣口袋里。姑娘端着帽子走到幕布后面。伊欧内吹着口哨走向他的拖拉机。  
  路堤黑而高,草黑而低。我的铁链不在脚下了。我弯下身子,眼前是这么多的泥土。我原地转了几个圈儿,草是湿的,我的手冰凉。我的铁链被淹死了,它逶迤而行,离开我,到看不见的隐藏的蛇那里去了。它去流浪,去了离我三十年之遥的地方,和吉卜赛人流浪了。  
  啊,我的铁链,还有铁匠,还有我的妈妈,还有,我的钱。  
  幕布在风中鼓起一个大包。吉普赛人的火很红很烫,像我的脸,像我的眼睛,像我独语的嘴唇。篝火的烟,浓得遮住了吉普赛人的眼睛,遮住了吉卜赛人的鬓和手。篝火的烟雾吞没了他们的头发,将它们扯散,像吹灰色的面团一样把头发吹大。我走进这烟雾中。它没有吃掉我,而是带着细密的褶皱和凝固的扇子,穿着黑色的外套和鞋子,飞进空气中,让我呆站在那里,然后把我送上回家的路。
  歌手在喂马。鬃上有红色飘带的马望着月亮。  
  我像被流干了一样向路堤走去。月亮空寂。路堤前坐着个女人,她的衬衣比黑夜还黑。她的裙子摊开来,裙子下面塞塞搴率。她用一只苍白的手揪着草,大声呻吟着像是为了死亡。路堤上站着一个黑糊糊的男人,抬头望着天。“这时候我们本该早到家了。”他说。那是我叔叔的声音。  
  有一股腐烂的肉的气味。婶婶撩起她的裙子,黑衬衣下面是一块亮斑。那亮斑很大,有两个月亮那么大。婶婶用一把草擦她的屁股。叔叔在路堤边上来下去。他忽然停下来,喊遭:“我的天,这气味像瘟疫一样臭!”  
  天空散发着粪便的气味,路堤在黑影中站在我身后,把天幕拉下来,把它拉到自己前面的铁轨上,像是拉一列黑色的火车。  
  水塘不大,伸出一面镜子。它不可能映照这么多大便和这么多的夜晚。于是它在月亮的口袋里盲目地呆站在那里。 
  磨坊前面有一只鹳,翅膀在黑暗中腐朽,它的腿因水塘而开始腐烂。  
  但是它的脖子很白。“它飞翔时,在空中死去。它所做的一切就是哀怨。”我想。我一边走,一边在黑暗的空气中看见到处都是我的铁链。我喊道:“把你的喙子伸进大便,走进泥浆去给小弗兰茨找爸爸。” 
  街道两旁是葱郁的树林,它们在春天开放。夏天来时,它们的叶子变成红色却没有果实。它们没有名字,这些红树。它们轻柔地沙沙响,我的铁链不在里面。  
  篱笆后面,一只狗的心在吠叫。在红色的树林上面,一只年轻狍子的心冻僵了。
  铁匠铺的窗口暗下来,铁匠已经睡了,铁匠的炉子已经睡了。还有许多窗口明亮着,没有入睡。  
  辘轳静静地躺在那里,井睡了,它的铁链睡了。一片云在巨大的粪便里游荡。它在沉睡的天空里忽高忽低,鞋上沾满白色的野生辣根,在脖颈上飘舞,和蕾妮的红鸡一起在脖颈上飘舞。 
  红鸡上面,一张脸喊叫起来:“你的铁链呢?你的钱呢?”我们家的窗户被火光映红。村子空了,乔治,村子空了。我在窗边谛听。收音机沉默着,母亲叫喊着,父亲沉默着。  
  外公睡了。乔治做了个梦,在梦中他看到一只青蛙跳上我的脸颊。
  黑色的大轴转着。


作者: 礼儿妈妈    时间: 2009-10-24 17:10
标题: re:这帖子开得好,我要去找找找。。。然后转到...
这帖子开得好,我要去找找找。。。然后转到这里来。。。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0-24 22:31
标题: re:看得我差点晕过去,强烈建议选入中学语文课...
看得我差点晕过去,强烈建议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作者: BMW    时间: 2009-10-24 23:19
标题: re:同晕。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
同晕。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詩的凝鍊,散文的率直,描繪流離失所者的處境”。
作者: 方静    时间: 2009-10-24 23:36
标题: re:我怎么看不懂,也没有耐心看完呢。我老...
我怎么看不懂,也没有耐心看完呢。
我老了,不中用了。
作者: 清潭    时间: 2009-10-25 00:25
标题: re:翻译不好。“以詩的凝鍊,散文的率直”...
翻译不好。
“以詩的凝鍊,散文的率直”没表现出来。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0-25 21:48
标题: 转帖:对《黑色的大轴》的简单分析
读完了,被她缤纷的意象惊呆了!

悲惨的童年,被这样诗意的语言写出来,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如果被贫穷和死亡围绕的,如此惨淡的生活,都可以这么有诗意,那么还有什么样的日子,不可以美好地活着呢?

小说在象征上特别着力,试着分析一下,请大家指正。

眼睛:

有着“黑色大轴”的井眼;谁的病到了眼睛里,带着这样一只眼睛走进冥冥之地,就一定看到过这根轴;父亲咂吧着一颗“汤的眼睛”;邻居爷爷是不是病人眼睛,他是不是看见了井下的轴;于是我想看看那只眼睛;病人睁开他大而灰的眼睛,我在里面看不到井;洋葱眼整天淌着脓水,先是黑色和红色,接着又变成蓝色和绿色(铁匠的瞎眼,文中还提到过很多次,不一一列举了);邮差扔了一根烟蒂在铁链旁。烟蒂像一只燃烧的眼睛;姑娘穿一件白色椭圆形紧身胸衣,像眼白一样紧绷着。在灯笼的微光里,能看见她胸部圆圆的褐色眼睛在里面游泳;他的眼睛和伊欧内的眼睛一起,在姑娘大腿之间的狭窄三角区挤来挤去;蕾妮的眼睛大睁着,眼角又硬又白像墓碑;我的眼睛淹没在丝质三角区里。

分析:关于“眼睛”的意象,是这个短篇的文眼,一直不断出现的“眼睛”的比喻,把看似零散的场景串联在了一起,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和整体感。象征死亡的井,好像一颗眼睛,而眼睛是和疾病还有死亡联系在一起的。

水、淹死:

外公的脸就会从井底升起,停在我的脸旁。他的双唇间是水;父亲用食指捞起已经淹死的蚂蚁放在盘子边;病人的额头被水浸透了。死亡是湿的;灯笼里是被淹死的黑色灯芯;吉诺维娃在一个圆形铁盆的水镜中照着自己的脸。铁盆周围装点着杨树枝,铁盆就成了森林中的一片湖;草是湿的,我的手冰凉。我的铁链被淹死了;水塘不大,伸出一面镜子。
分析:井水象征着死亡,死亡是湿的,小说通过种种细节,强烈地暗示着小说主人公也是叙述者,那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最后跳进井里淹死了。

鹳鸟:

知道吗,鹳鸟给我送来个小男孩,他叫弗兰茨……它还在给弗兰茨找爸爸。

磨坊前面有一只鹳,翅膀在黑暗中腐朽,它的腿因水塘而开始腐烂。//但是它的脖子很白。“它飞翔时,在空中死去。它所做的一切就是哀怨。”我想。我一边走,一边在黑暗的空气中看见到处都是我的铁链。我喊道:“把你的喙子伸进大便,走进泥浆去给小弗兰茨找爸爸。”

分析:鹳鸟出现了两次,这个下面再说。

狍子:

我在书中读到:女王的心在仇恨中煎熬。//母亲提着蓝色水桶走进马厩。//她在身后留下一片阴影。//女王派人把猎人找来,对他说:“杀了她。”//母亲手提一条铁链走出马厩。//但猎人是个软心肠。他给女王带回来的是一只幼狍的心。//铁链在母亲手上叮当作响。母亲把它缠在滚圆的小腿肚上。//那颗心还在流血。//母亲把铁链扔在她的光脚旁,对我说:“链子断了,拿去让铁匠修修。这钱拿着。”//女王叫人用盐水把那颗心煮熟,然后把它吃掉。  

在红色的树林上面,一只年轻狍子的心冻僵了。


分析:童话故事里,女王派人把继子/女杀了,现实生活中,主人公因为丢了铁链和钱,害怕母亲责怪,跳进井里死了。狍子象征了主人公。

青蛙:

外公轻轻叹息,一只青蛙跳上他的颊。

外公睡了。乔治做了个梦,在梦中他看到一只青蛙跳上我的脸颊。//黑色的大轴转着。


分析:青蛙跳上他的脸颊,脸出现在井水里,黑色的大轴转动,都暗示着死亡。

辣根、鹳鸟:

“辣根”每次出现都是跟女领唱吉诺维娃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可以推断路堤边坐着的女人就是吉诺维娃。吉诺维娃在戏中对着道具“湖”,跟小说结尾她跳进湖中死去呼应,也跟前文磨坊、水塘、云呼应。鹳鸟的腿腐烂了,暗示吉诺维娃的腿烂了。云在湖里飘荡、鞋上沾着辣根,暗示吉诺维娃跳进湖里死了。

另外,小说似乎还暗示了拖拉机手伊欧内是被碾死的。弗兰茨的爸爸应该是伊欧内,鹳鸟走进泥浆去给小弗兰茨找爸爸。

根据上文的分析,这个故事的主线是这样的:母亲嘱咐小主人公拿着铁链和钱,去找铁匠修铁链,但主人公半路上去看吉普赛人演戏,把铁链和钱都给丢了,主人公害怕母亲责备,跳进井里死了。其中还穿插着蕾妮、伊欧内、铁匠、吉诺维娃等人的故事。小说的基调是贫穷、疾病和不断的死亡。

这样回过头来看小说开头,会发现很难说清楚,到底是死去的主人公在井里看着井外的外公,还是主人公在井外看着已经死去的外公。可能性比较大的是前者,因为小说到结尾都没有提到外公的死,而是说“外公睡了”。更有可能的是,小说写作的时间,主人公和外公都已经死了。

死去的人像转磨盘一样周而复始转动着那根轴,好让我们也快快地死去,也帮着去转轴。死的人越多,村子就越空旷,时间走得就越快。

这句话实际上是小说的主题,小说里明着写到的死去的人只有蕾妮的父亲一个人,但很多没有明着写,否则就无法解释“死的人越多,村子就越空旷,时间走得就越快。”这句话的用意了。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0-25 21:50
标题: 角色扮演 ----嘟嘟舅
2004年春天,我站在诺曼底海滩上,开车带我来这里的是一位军事爱好者,他拿着一把雨伞当拐杖,慢条斯理的在海滩上漫步——你看他那架势,就知道他沉浸在往事中了,如果你对二战战史多一点儿了解,你就知道,他正在模仿美国步兵第4师副师长,罗斯福总统的儿子。这位小罗斯福师长,D日登陆那天特别幸运,撞上那片海滩居然没遇到什么火力,他手下一位下士说:“师长看起来就像物色房地产似的。”

我拿过他的雨伞,在海边溜达,看着德军地下掩体的遗迹,然后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海,缓缓的说道:“相信我,兰上尉,入侵的最初24小时是最关键的,无论对盟军,还是我军,这都将是最漫长的一天。”这是电影台词,也是隆美尔的名言,我说这句台词的时候,同伴就是隆美尔的副官兰上尉。

我和这位兄弟是同龄人,小时候都爱看打仗的电影,最爱看《南征北战》,最爱模仿里面的那一段,李军长拿着话筒,撕心裂肺的狂喊:“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我们那时候没发报机,经常脱下自己的鞋子当话筒。对着臭鞋叫喊:“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有些朋友对解放战争有一点儿了解,告诉我说,这位李军长的原型是国民党83师的师长李天霞,那位张军长,就是后来战死在孟良崮的敌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这两位的灵位如今都放在台湾的“英烈祠”里,我到台北玩的时候特意去看了看。电影《红日》里,对张灵甫的刻画不像对李军长那么轻蔑,多少带有一点对这位军人的尊敬,毕竟张师长也打过日本鬼子。

当时在诺曼底,我们两个聊的都是二战,他最喜欢的将军是古德里安,我最喜欢的将军是巴顿,说实话,电影《巴顿将军》开头那段演讲,我现在还会背。冯小刚拍《甲方乙方》,里面有个胖子就想当一回巴顿将军。我还有一个朋友,喜欢扮演希特勒,当然,他不愿意演困守柏林濒临崩溃的那个希特勒——“从克尔肯尼斯到比利牛斯山脉这条防线在任何敌人面前都坚不可摧”——他不喜欢这个,他喜欢1938年的希特勒——面对冲锋队,叫嚣着:“他们想要战争,那我就给他们战争。”

男孩子大多玩过这类角色扮演游戏,那时候还没有电脑RPG游戏这类东西呢,顶多自己弄个地图,拿着根红蓝铅笔做战役推演,据说啊,真正的军事迷都不愿意演领袖,但也不愿意只当个师长啥的。我有一个朋友,父亲是华东野战军的,所以他会背诵全本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但他不是军事迷,只是喜欢伟人的宏文。我还有一位朋友,父亲是四野的,所以他的偶像就是林彪,他整天念叨四平战役,念叨打长春打锦州,国庆假期,他特意跑到东北,凭吊旧日父辈的战场,回来说,当年长春饿死了好多老百姓啊。

国庆假期,我呆在家里看电视,各个电视台轮流放映一部叫《解放》的电视剧,我还看了哈佛大学杰伊·泰勒写“常凯申”的那本书,《解放》这个电视剧大概有50集,各个台的进度不一样,我就轮着看,这边毛主席急电林彪让他迅速拿下锦州,关心着挺进大别山的速度,那边是“常凯申”在北京组织“东进兵团”以解东北之困,开会讨论徐水,保定方面的防御,这边调四野四、五、七、八纵队,那边调整编第29师,李弥兵团,镜头在两边切来切去,共军这边是唐国强的戏最多,叼着烟卷,胸有百万兵,头脑中有GOOGLE地图,东北、华东野战军尽在掌握,那边“常凯申”总带着一队军以上干部正襟危坐,拿着个棍子在地图上指指划划,这个戏把我看入迷了,完全入迷了,不是这个电视剧提出了什么历史洞见,而是我羡慕唐国强和那个演“常凯申”的演员,扮演成军事统帅推演战争进行,这是多少男人的梦想啊,他们两个居然玩了这么长的RPG游戏,太过瘾了。

当年在诺曼底海滩,我那朋友说,如果在敦刻尔克全歼英军,那战争局面就不一样了啊。作为巴顿,我说,市场花园战役是一个失误,否则我们能早点儿打下柏林。他还给我讲了柏林最后一站,据说当时希特勒和戈林在地下室里还经常对着地图研究军情,每次会议结束都精疲力竭,戈林树起手指做V字,希特勒不高兴:我们的确会胜利,但这是丘吉尔的手势,我可不喜欢。戈林说:啥玩意胜利啊!我说就剩下咱们两个人了。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9-10-25 22:17
标题: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看得我差点晕过去,强烈建议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你这分明是让我们对语文彻底彻底滴死心!就现在的还忙不过来呢。[EM13]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0-25 22:18
标题: re:T版专转我们看不懂的东西,最近也看了一个...
T版专转我们看不懂的东西,最近也看了一个看不懂的,就放这里吧,翻译纽约时报的,不如原文好懂。

诺贝尔化学奖:登上科学的珠穆朗玛峰  (来源:科学时报)

通常情况下,艺术家总会比木匠得到更多的光辉和荣誉。如果将携带遗传信息的DNA比作绘制生命蓝图的艺术家,那么将这些蓝图建造成生命本身的核糖体就算是木匠了。然而,在今年诺贝尔奖的聚光灯中,这位生命之中的“木匠”成为最耀眼的明星。

2009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以表彰他们在原子水平上展示了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三人将平均分享约140万美元奖金。  

核糖体存在于所有生命体的所有细胞中,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生命起源于一个细胞核中携带遗传密码的DNA分子。当基因,也就是一段DNA要创造一个蛋白质时,它首先被复制成一段类似的单链RNA,类似于这段DNA的镜像,这段RNA再从细胞核漂浮到核糖体中;在这里,另一段 RNA“阅读”到第一个RNA上的信息,以正确的序列组装氨基酸,构成了蛋白质。因此,了解核糖体的工作机制对认识生命有重要意义。  

早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生物学家都已知道这些事实,但因为不清楚核糖体的详细结构,他们无法走得更远。核糖体含有成千上万的原子,弄清楚它们的结构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之事,让人望而却步。  

拓荒者  

20世纪70年代末,以色列女科学家约纳特步入了这个领域。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美国国家综合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杰里米·博格说:“她是一个真正的开拓者。”  

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962年和1964年在希伯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68年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X射线晶体学博士学位。1970年,她在以色列组建了第一个蛋白晶体学实验室,开始研究核糖体的结构。  

她从一种名为Geobacillus  stearothemophilus的沙漠细菌中生长出核糖体晶体,然后用X射线照射。穿过晶体层面的X射线衍射成一幅由大大小小斑点构成的图像,计算机阅读出这些斑点的信息并重构出核糖体的内部结构,这种被称为X射线晶体学的技术曾帮助科学家解读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然而,要让成千上万的原子坐好并为它们画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2.5万次的尝试后,1980年,约纳特才获得了第一幅低质量的核糖体的图像;1990年,她提高了晶体图像的质量,但仍在努力挣扎着获得更好的结构。实际上,又过了10年,才有了足够好的核糖体晶体产生出X射线微结构图:几百万个黑点包含了被称为大亚基的原子排列位置,这个大亚基是核糖体结构的一半,另一半是小亚基。  

约纳特的成功吸引了其他人,1995年,耶鲁大学的托马斯·施泰茨和他长期的同事彼特·摩尔加入了这场战斗。1998年,根据约纳特的配方,并借助核糖体电子显微镜图像的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解读出大亚基谜宫般图像中的这些黑点。2008年8月,施泰茨小组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对大亚基的解读图。

施泰茨1940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1966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67年~197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1970年至今在耶鲁大学工作。  

正当施泰茨和摩尔合作解读核糖体的大亚基图时,一位曾经在摩尔实验室做过博士后的年轻科学家也对核糖体结构图产生了兴趣,他就是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于印度金奈,1971年在印度巴罗达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至1978年在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获生物学硕士学位,1978年至1982年在耶鲁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1982年至1999年曾先后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工作,1999年至今在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  

拉马克里希南是在跟随摩尔作研究时进入核糖体领域的,他解读出了核糖体的另一半小亚基的结构图。  

实际上,拉马克里希南和施泰茨都是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的国家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开展他们的X射线工作的。在那里,来自涡流电子束的强烈辐射损失可用于探测物质的性质。  

在施泰茨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两个月后,拉马克里希南和约纳特的研究小组分别发表了他们对核糖体小亚基组图像的解读。自此,这三个小组和其他小组开始利用这些结构信息和其他知识,在原子水平上了解核糖体如何将遗传信息转录为蛋白质。  

生物学中心法则  

韦恩·瀚瑞森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X射线结晶学专家,他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采访时说:“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彩工作,一段时间以来,这一领域里每个人的这项工作是这样值得获得认可。”  

瀚瑞森认为,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完成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对生物学中心法则发现的认可。生物学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如何从DNA复制到 RNA,再转译成蛋白质。1960年,因解读出DNA的原子模型,詹姆森·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6年,因用X射线解读出RNA聚合物图像,罗杰·科恩伯格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奖;“今天对核糖体工作的奖励完成了对中心法则发现的认可”。  

如今,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小组都已开始将他们的工作推向实际应用。比如,三个小组都已报告了晶体结构,这些结构显示出抗生素与核糖体的结合是如何的不同。几家公司正在利用这些结构设计新的抗生素药物,以对付可怕的感染病。  

在接到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时,约纳特正在照看她13岁的孙女,当天,第一个向她表示祝贺的是以色列总统佩雷斯。1994年,佩雷斯和拉宾、阿拉法特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美国化学学会主席托马斯·莱恩说,约纳特是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也是1964年之后第一次获奖的女性,他认为这反映出化学领域中一种巨大的人口统计学变化,今天,超过50%的化学学位获得者是女性。  

在得知获奖消息时,拉马克里希南认为这是一个玩笑,“它(他的成果)只是胜出别人一点点”。当被问及如何使用诺贝尔奖金时,他笑着说,自己甚至还从未有过一辆新汽车,但他可能会为在纽约做大提琴演奏家的儿子买一把大提琴。  

谈到核糖体的工作,施泰茨说:“它看起来有点像攀登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这是可行的,但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到达那里。当我们在2000年抵达那里时,真是令人欢喜。事实上,那是我作科学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作为美国国家综合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杰里米·博格认为,除了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外,核糖体工作的另一个结果是解决了进化领域经典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  

博格解释说,如果核糖体被用于制造蛋白质,而它本身就是蛋白质,那么谁是第一个呢?答案是,在核糖体中的活跃核心是由RNA组成的,蛋白质似乎是后来加进去的,这意味着核糖体作为一个以RNA为基础的工厂,进化出了制造蛋白质的能力。如果核糖体依靠蛋白质起作用,那会变成一个悖论。  

“这是进化的关键点。”博格说,“当RNA学会制造蛋白质之时。”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0-25 22:47
标题: re:说点让人看得懂的话吧。如果诺贝尔...
说点让人看得懂的话吧。

如果诺贝尔科学奖对大多数人是天书的话,语文课文的解析(不是课文本身)对我就是天书。

2009诺贝尔化学奖是一个典型的对现代科学工作的解析: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技术的融合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从拉马克里希南的经历来说,他是印度人,美国公民,物理博士,生物硕士,化学系博士后,1982年至1999年先后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工作,1999年至今在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

他得奖的核心论文是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的国家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做出来的,利用那里的高强度X射线源。

说了半天,是想归根到中学教育上来。 中国学校里,中学科学教育的比重是很大的,特别是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学的都比较深,但是学完了,感觉上是没有用,对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和不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都没有用。

所以我现在没给孩子上科学,因为我还没想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哪里。

同理是语文教育。 中学生学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文章,应当是合理的,问题的关键不是文章本身,而是我们的解析方法,所以我对第21楼没意见,对第27楼有意见。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0-25 23:39
标题: re:对于21楼的解析,说说我的想法,如果我是...
对于21楼的解析,说说我的想法,如果我是中学语文老师的话。 今天太冷,就不出门了,在家猫着炖羊肉汤,然后闲扯吧。

1. 大家看完文章的感觉是什么?   晕
2. 赫塔·穆勒是什么人,是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让她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呢?

   大家疯狂 Google中,包括照片,简历等等。。。。



穆勒今年56岁,1953年出生于罗马尼亚,1987年从罗马尼亚移民德国。1982年,穆勒在国内发表了其“处女作”——一个名为《低地》的短篇小说集,但立即遭到了罗马尼亚当局的审查和删减。在1984年,未删减版本在德国发行。这部描写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庄生活的短篇小说集当时受到读者追捧,许多读者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之后,穆勒在罗马尼亚发表了小说《暴虐的探戈》。由于她多次对罗马尼亚政府提出批评,并且担心秘密警察的侵扰,穆勒和她的丈夫离开罗马尼亚移居德国。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0-25 23:45
标题: re:同学私语中: 看着像老巫婆,写这种文章也...
同学私语中: 看着像老巫婆,写这种文章也说的过去啊。
继续:       不是德国人啊,原来是罗马尼亚的,所以呢。。。。
继续:       当局。。。。移居。。。。  谁把这篇放语文课本里来的 !
             嘘,听说是T版。。。

燕老师:同学们,安静了,听第三题,家庭作业:

3.  从民族文化角度,大家分析一下小说里的环境,历史条件,他们和吉普赛人的关系。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0-26 08:25
标题: re:我贴穆勒小说的那天,自己都没看完,呵呵。...
我贴穆勒小说的那天,自己都没看完,呵呵。

贴出来的第一动机,是给大家看看写成这样的小说,会挑战我们多少既有的阅读偏好和习惯。

中学时候看小说,知道好的小说是有好的人物和故事,基于这个,要描写得好,比如《梁生宝买稻种》的课文,要让学生记住下面段落中的若干个动词:

他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被窝卷儿,高兴得满脸笑容,走进一家小饭铺里。他要了五分钱的一碗汤面,喝了两碗面汤,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他打着饱隔,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这五分票再装下去,就要烂在他手里了。……

----插一句,这篇课文现在读起来还是那么的清新感人,以至于我现在对这些段落都念念不忘。

当时写作文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能用好这么多恰到好处的动词,写好细节。这个阶段我干过现在想起来不可思议的是,竟然看完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到了高中的时候拓宽了一点眼界,看了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懵懂地知道,小说不但是讲故事,还应该讲人性。

在后来看一堆汪曾琪的小说,懂了点所谓语言的节奏,也是很重要的;写作时候心里的那个调调,那个状态,是很重要的;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写出来的东西要有趣。以前阅读体验,似乎把东西写得有趣是一件没出息的事情。

再后来上大学后,文学评论中的字眼儿开始满是“意象”、“张力”这些了。感时髦嘛,于是就看苏童余华昆德拉这些。

工作之后就看得少了,印象中仔细读过的就是铁主席的《大浴女》,觉得写得惊心动魄,看完之后有些high。

然后听风格多年始终如一的王安忆在那儿说:小说首先要讲好故事。不过,她讲的故事比如《富萍》,我好些年前买来的,放在书架上一直没看下去,翻了前两页,发现要下决心看下去比较艰难。

......
作者: 松峻妈妈    时间: 2009-10-26 08:31
标题: re:我晕了,傻了,怎么看来看去都不太明白呢?...
我晕了,傻了,怎么看来看去都不太明白呢?我555~~~~~~~~
作者: 张雁    时间: 2009-10-26 09:49
标题: re:t版的阅读体验好开讲座啦。王安忆的故...
t版的阅读体验好开讲座啦。
王安忆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长恨歌》,不过王那一代由于“破”得太厉害,对旧上海的面目情绪已经非常隔膜,所以她写的旧上海不十分真切,像演电影。
到了陈丹燕这一代上海作家,终于经由采访、口述和实地的复古,触到了旧上海的气味和脉搏,只是有点稀薄。
今日海上既不出闻人也不出作家,而盛产“大师”与“钩子”,一叹。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9-10-26 10:16
标题: re:中学的时候因为作文写得好,老师让在校课上...
中学的时候因为作文写得好,老师让在校课上谈谈语文学习的经验和心得。那时候懵懂得很,有什么就说什么了。啰里啰嗦一大通,其实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

后来班主任把发言稿交由一位据说是市级优秀语文教师点评,然后告诉我:“你的这些东西观念是不对的,学语文一定要打好基础才行。”

我当时心里嘀咕:那为啥“基础扎实”的同学写文章不如我?

好在那些分析啦段落啦中心啦,对我也从来不是什么难事,也就不去深究了。

N年后,看到韩寒同学的一段话,大意是“学校语文学习对写文章没用”,遂豁然开朗。

对了雁儿,我认为海上单是有个韩寒就已经很炫了,何况还有陈丹青,还有沙叶新。。
作者: 张雁    时间: 2009-10-26 11:48
标题: re:姐姐说的几个人都不错,但是貌似他们写的跟...
姐姐说的几个人都不错,但是貌似他们写的跟上海这个城市本身没什么关系的啊。像韩寒,就放在哈尔滨一样成名。
陈丹青你要说他是作家他可能以为你在骂他。
沙叶新是剧作家。我觉得上海的历史特别富于戏剧性。但没有表现出来,还不如香港人拍老《上海滩》,倒有似非而是的怀旧调子。
跑马跑马,不放过任何机会跑走……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9-10-26 12:25
标题: re:那啥,雁儿啊,出什么人什么作家都是要有大...
那啥,雁儿啊,出什么人什么作家都是要有大环境的。张爱玲有张爱玲的大环境,王安忆有王安忆的大环境。目前的大环境就是出韩寒的。而韩寒一定会出在上海不会在哈尔滨,这和整个城市的气质底蕴一脉相承。至于上海本土题材,过去那些可以写的已经写得差不多了,目前的状况是没什么可写的,所以暂时也别指望了。
咳咳,就此打住。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0-26 12:58
标题: re:要说韩寒不是上海的“特产”,S斑会动感情...
要说韩寒不是上海的“特产”,S斑会动感情的,呵呵。好理解好理解。

很喜欢韩寒和陈丹青。陈丹青写的东西,我个人就觉得有一点不是很舒服,其他都挺好。这一点是,他有时候为了句子的节奏,发明些四字或几字的词组,或者是用生僻的字眼,显得不是很自然,有些刻意。比如《退步集续编》中《文化牌》有这么一段:

谢幕时,照例有位丑角请全场起立的观众等一等,收起滑稽了三小时的表情,飞快请求大家为艾兹病之类慷慨捐款;散场时,剧院门首照例由几位貌最美、腿最长的女演员——算上高跟鞋差不多一米八几的个儿——各据要津,匹妇当关,高举募捐的纸盒,在拥挤人流中像开屏的孔雀般挺立着,艳光四射,翼翼矜矜。

上面段落中的“匹妇当关”显得生硬,“冀冀矜矜”又太生僻(至少我只能猜猜意思,字典里查不到)。

----其实也就是因为喜欢,才挑剔。陈丹青的书我好像买得比较全。



沙叶新是个有赤子之心的人,也是个有趣的人,能演“四喜丸子”的人当然是有趣的,呵呵。他也是含泪大师咬牙根的人之一,我知道点经过之后,就更加喜欢沙老了。他老人家癌症恢复得还不错,祝他健康。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9-10-26 12:59
标题: re:楼上的楼上嘠多上海情节耶...这个转帖转...
楼上的楼上嘠多上海情节耶...这个转帖转帖看来要跑马转向了。
我来凑趣,不提北京王朔(我更喜欢韩寒),提咱福建的陈伯达,那姚文元就算小字辈了。噢,都不算作家?好,紧贴教育,高士其,俺们福建滴。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0-27 08:54
标题: 【转】素质啊素质
中国媒体不光是在报道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奖消息时瞎翻译,就连报道文学奖时也不例外,看来不管是出身文科还是理科,中国记者的外语水平真是没救了。

下面这段转自胡子的豆瓣:

就这么一句“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 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译得真是千姿百态。

新浪昨晚的网页引的是中国网的,译了个“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失业人群”太强大了...

网易版:“赫塔·穆勒的文章具有诗歌的精炼和散文的平实,描绘出了一幅底层社会的众生相”,“底层社会”可能是对“失业人群”的汉译汉。

新华社的通稿里是“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the dispossessed还是译得躲躲闪闪、稀里糊涂。

人民日报的记者最打酱油,弄了个”以其诗和散文著作来描述一个并非自己拥有的景象“,基本属于微生物的理解力。这稿子还是从斯德哥尔摩发来的,公款旅游者的素质大曝光。

最雷的是BBC中文网,实在是外太空智能生物的译笔,”米勒是以著作《流放者的地形》(暂译)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青睐。”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变成著作了。。。还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媒的中文网络雇佣的大陆员工比土媒还要不靠谱!

大陆媒体粗看了一下还就《东方早报》敬业点,译的是““以诗的专注和散文的真诚,描绘了被放逐者的景观”,拗口了点,但基本意思没译飞。

这还不是最差的。我个人印象中,中国报道体育的记者英文最差。央视CCTV5的记者英文程度简直可笑,错误百出。前两天明明一个外国选手赞扬中国的“文化”(Culture),结果被生生给翻译成了“教练”(Coach)。还有,中国的记者们特喜欢把Great翻译成“伟大”,所以外国一下子多了好多“伟大”的选手。这个错误说明,这帮翻译的中文水平比英文还要差劲!

说实在的,我越在这个传媒圈子里混,就越觉得中国的记者是全中国白领当中素质最低的一群人,真他娘的令人丧气。

(T:关键的dispossessed这个词在俺们国内是麻烦的,“被剥夺者、被驱逐者”,援引另一位评论者的话,是“不仅指被剥夺了最基本生存条件的人们,甚至也不仅指被剥夺了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人,它还指向了更多。”)

再转:

    李笠的《为赫塔•穆勒而写》:

很好,一个女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很好,用诗的凝练写小说
很好,用神经给苦难提供脸和皮肉
很好,说羊既是羊也是狼
很好,写用一只脚穿越世界,墙怎样挥泪杀人
很好,远离源头,做漂泊的主人
很好,指出“语言不是家,是所言之物”
很好,用黄金塑造伤口——奶,在窒息哭叫




作者: qinhantang    时间: 2009-10-27 09:58
标题: 书同文、车同轨
大约2200年前,有一个人也相当恼火翻译,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干脆来了个“天下书同文、车同轨”。
作者: 张雁    时间: 2009-10-27 10:54
标题: re:42楼的转贴有误,记者不是白领是蓝领民工...
42楼的转贴有误,记者不是白领是蓝领民工。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9-10-27 12:24
标题: re:哦,那个词国内现在常用的也许叫“被边缘化...
哦,那个词国内现在常用的也许叫“被边缘化”。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0-27 12:59
标题: re:哦,忘了注明,42楼来自秋爸爸当年的小弟...
哦,忘了注明,42楼来自秋爸爸当年的小弟。
作者: 张雁    时间: 2009-10-27 13:17
标题: re:嘟嘟舅舅的,啥叫闷骚呀,此之谓也。...
嘟嘟舅舅的,啥叫闷骚呀,此之谓也。

毛着看
苗炜 @ 2009-10-26 10:00 阅读(2098) 评论(3) 推荐值(87)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年轻的时候,没有DVD,大家都看录像带,谁有什么好电影,就都到他家里去看。我一朋友当时在中戏上学,弄到一盘《感官王国》,日本大导演大岛渚的名作,我们就一起看,这是部艺术片,据说是揭示了人性的极端一面。我们当时的性体验还很少,但自以为对人性有很多了解,看完之后还讨论。谁也不承认,我们是把这个艺术片当作“毛片”来看,这种“艺片毛看”,还发生在《芳名卡门》上,这电影现在我记忆模糊,但女主角赤裸下身,上身穿件衣服的样子,记得非常清楚,真是“性感”啊!



有一位摄影爱好者,只玩黑白胶片,他最爱看的电影是《去年在马里安巴》,这电影当然也是艺术片,可惜没什么裸露镜头,也没什么台词,但我这朋友把它当成摄影构图的教材来看,他不觉得这片子沉闷,也从来不明白电影要说啥,但对每一束光每一道影子都印象深刻。他还喜欢《辛德勒的名单》,因为能看到“胶片的颗粒感”。



现在电影多了,电视剧也多了,有一次我看到《激情燃烧的岁月2》,这个电视剧头两集就把我吸引住了,这个戏说的是有个年轻战士,看上了一个女兵,就要和女兵一起演样板戏,他的身体条件不适合演戏,但为了追女兵,就开始经受魔鬼训练,俗话说“练武的打不过唱戏的,唱戏的打不过练杂技的”,演戏非常苦,压腿、翻跟头,都要下苦功夫,这个战士就在女兵的指导下从事刻苦的训练,女兵当然知道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所以就诚心给那男的苦吃。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虐恋影视,比那个《所多玛120天》好看多了。第一,那女兵漂亮,纯洁无瑕,偏偏喜欢SM这口,这种反差让我觉得刺激;第二,那女兵穿一套绿色制服,虽然不如空姐或护士好看,但那份庄严感要比空姐或护士更具诱惑。这个故事当然不会那么容易就把他们两个搞到一起,中间有层层起伏,对于有SM嗜好的人来说,这真是一部激情燃烧的电视剧,而且是女权主义的SM,女的是施虐一方,男的是受虐一方,女的是女王,男的是奴隶,一般的毛片都是反过来的,而我们几十个电视台同时放映这样一部反潮流的毛片,实在是难得的观影体验。



最近在电影院里上演的大毛片是《风声》,我没好意思去电影院看,因为我觉得这样一部色情片,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还是怪不好意思的,即便是自己去也有点儿尴尬,我偷偷买了张盘看,看李冰冰受虐那场戏,我觉得不是特别过瘾。黄晓明在这个电影里扮演一个日本军官,他用各种医学器材来调戏冰冰,在变态性爱方面,日本人做过很多极端的探索,比如拿着大萝卜、各种蔬菜当工具,实在是极具想象力,《风声》这一段的处理还是太含蓄了。而周迅那里只留下一根绳子,也只是SM方面的初步探索。但这个电影的一大进步是,把刑讯室改造成了SM性爱密室。以往,这都是跟敌人作战的秘密战场。性爱密室,当然可以是酒吧、高级音响、灯、床、榻、洗浴设备齐全的地方,类似于日本的汽车情人旅馆,但“监禁”“拘束”“强制露出”“调教”更符合敌我斗争的特点。



有人说《风声》是一部谍战片,但我觉得这是一部有关密室性爱的科普片。同时照顾了男女和GAY观众,因为男观众显然对张涵予受刑那段不怎么能欣赏,至于里面出现的那个小白受刑段落,我实在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我总觉得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而不是创造了亚当和乔治,不过,亚当非要和乔治搞,我也没什么意见,只是不太能欣赏。所以,我从来没看过《春光乍泄》,也没看过《蓝宇》,我看过好多遍《断背山》,我之所以看《断背山》,是把它当成风光片来看的,这个电影在加拿大卡尔加里附近拍摄,转战加拿大若干个国家公园,配乐也好听,如果你想去加拿大玩,一定要看看《断背山》。



一位文学大师说过,什么东西都是要被误读的,所以,《潜伏》这样的戏,你可以看成是谍战片,也可以看成是办公室政治,也可以看成是修行电影,据说圣雄甘地,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也会叫一个大姑娘睡在旁边,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精神境界就上了一个层次。对于那些为了新中国而奋勇斗争的老一辈革命家,假扮夫妻,放在身边不办,肯定是磨练自己意志品质的关键一课。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9-10-27 16:13
标题: re:哈哈!雁儿你笑死我了。
哈哈!雁儿你笑死我了。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0-28 00:32
标题: re:“被边缘化”这个词好,我感觉我“被边缘化...
“被边缘化”这个词好,我感觉我“被边缘化”了40年,现在终于变成主动“边缘化”了。


作者: 松峻妈妈    时间: 2009-10-28 08:02
标题: re:哎!!弹指十年间,也终于进化到“...


哎!!弹指十年间,也终于进化到“色狼是怎样练成的”境界了。。。。。。。。。。。

十年以前听刘德华的歌,大家说我很前卫;十年以后再听刘德华的歌,大家说,哦,原来你是个这么怀旧的人啊。刘德华是谁?--楼下邻居家小妹问我。   

* 十年以前别人的笑话常常让我捧腹大笑;十年以后只有领导的笑话才能让我捧腹大笑--即使已经听他说过八遍了。  

* 十年以前我以为我的生活至少会有500种可能;十年以后我知道我的生活只有2种可能--晚上回家吃饭和晚上不回家吃饭。
  
* 十年以前别人总是对我很愤怒,就好像我一直是个不良少年一样;十年以后我总是对别人很愤怒,就好像我一直是个良好少年一样。  

*十年以前在街头看见她神情羞涩地挽着一个英俊挺拔的男友,一边柔声低语着什么,我愤懑地吹起口哨踢飞一粒石子;十年以后又在街头看见她头发蓬松地拉着一个拖鼻涕的男孩,一边厉声呵斥着什么,身后5、6米开外,是她头顶微秃、肚腩渐挺的丈夫。--一直窃喜在心。  

* 十年以前一个会写诗的学长与我促膝谈心,告诉我文学是一个好东西;十年以后做了老板的他又与我促膝谈心,告诉我钱是一个好东西。  

* 十年以前同学见面,大家说进步,学习进步;十年以后同学见面,大家说发财,恭喜发财。  

*十年以前喜欢两个歌手,一个好像很沧桑,一个好像很忧郁,于是省下钱买了他的每盘卡带;十年以后沧桑的那个离了婚,胖了,又唱歌了,打扮成新新人类一样,忧郁的那个破了产,胖了,又唱歌了,很搞笑很恶俗的那种。买了他们的D版唱片,一边听,一边想明天也去买一套衣服打扮成新新人类玩,一边被逗得大笑。--那些卡带,很久没有听,大概都走音了吧。  

* 十年以前我是这个城市里被嘲笑的外来者;十年以后我嘲笑这个城市里的外来者 --但不嘲笑比我有钱的外来者。  

* 十年以前津津有味地看偶像剧,逢到中间插的广告,连忙换台或者上厕所;十年以后津津有味地看各种广告,逢到偶像剧,连忙换台或者上厕所。  

* 十年以前我听见别人说谎,立刻会大声地揭穿;十年以后我听见别人说谎,笑笑,就走开了。  

* 十年以前我常常很傻;十年以后我常常很会装傻。  

*十年以前我因为不懂而痛苦;十年以后我因为懂得而痛苦。
  
*十年以前我对一个女孩子说:"我爱你。"她说:"对不起,我们还小。";十年以后我对一个女孩子说:"我爱你。"她说:"对不起,我还小。"  
  
*十年以前明知道那个女生很喜欢自己,也不敢追她--怕被拒绝;十年以后明知道那个女生不喜欢自己,还要去追她--被拒绝也无所谓。  

*十年以前邻居养了条小狗,我每次回家,它都会窜出来,呼噜呼噜地用鼻子蹭我的裤腿;十年以后偶然回到老房子,邻居家的那条狗已经很老了,躺在门边晒太阳,看见我,忽然摇摇尾巴,站了起来。--它居然还认得我!  

* 十年以前,别人告诉我一个故事,我假装不信,其实是相信的;十年以后,别人告诉我一个故事,我假装相信,其实是不信的。  

* 十年以前我以为孩子是一个奇迹;十年以后我知道母亲才是一个奇迹。
  
* 十年以前我认为我需要很多人的爱;十年以后我知道很多人需要我的爱。  

*十年以前交过一个笔友,寄来一张红色的树叶书签;十年以后整理柜子时,忽然掉出这张书签,还有几封信。信扔了。书签被随手一搁,后来也找不到了。--保存了十年的东西,才几秒钟的工夫,就没了!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9-10-28 14:20
标题: re:十年以前我以为孩子是一个奇迹;十年以后...
十年以前我以为孩子是一个奇迹;十年以后我知道母亲才是一个奇迹。
  
* 十年以前我认为我需要很多人的爱;十年以后我知道很多人需要我的爱。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0-28 14:46
标题: 清蒸鱼的做法和秘诀
清蒸鱼的做法秘诀一:鱼的重量控制在600克左右,这样大小的体积,摆在鱼盘中,看上去美观,而且生熟火候好把握

清蒸鱼的做法秘诀二:收拾鱼时,可将鱼脊骨从腹内斩断(用刀尾锯断),以防鱼蒸熟后由于鱼骨收缩而使鱼的整体变形,但如果您的手艺比较生疏,不斩也行,免得还没开始蒸,就把鱼糟蹋变形。将鱼收拾干净后,在鱼体两侧抹匀猪油(清油也凑合啦),再沾少许白酒(你也可以尝试沾些洋酒,也许又开创出新口味

清蒸鱼的做法秘诀三:将约50克肉馅拌入一点酱油、麻油、盐、姜末、香菇末后放入鱼腹中,既可使鱼味更鲜又可撑起鱼腹,使蒸出的鱼形体饱满

清蒸鱼的做法秘诀四:取大块老姜,取最长段切成均匀漂亮的细长丝,将大葱取中段(不清不白处,与姜丝等长)切丝,(为了美观,诱发食欲)铺在鱼盘上,将鱼入盘后再在鱼身上撒些葱姜丝

清蒸鱼的做法秘诀五:一定要在蒸锅水开后,再将鱼入锅(千万别凉水将鱼上锅蒸,那就砸锅了。很多清蒸菜的秘诀都是水开后食物入锅蒸);

清蒸鱼的做法秘诀六:蒸6-7分钟即关火(火候是顶级秘诀);

清蒸鱼的做法秘诀七:关火后,别打开锅盖,鱼不取出锅,利用锅内余温“虚蒸”5-8分钟后立即出锅,再将预先备好的调料(酱油、醋、清油、很少的盐或不放盐)淋遍鱼身(不能放味精,以求清淡、鲜嫩),再随意摆上几根散香菜后上桌开吃。

特色:此鱼嫩如豆腐、香如蟹肉,清淡爽口。如果吃的时候有旁人在座,您要将筷子尽快悄悄对准鱼腹(最嫩最香的精华之处),先下手为强!

要点补充:

1、如果是清蒸莲鱼或草鱼等稍大的鱼(重量应控制在1000克左右),蒸的时间还可以再延长2-3分钟,但不要太长时间。别忘了“虚蒸”招数。

2、蒸稍大的鱼时,可在鱼身下架两根筷子,使鱼离开底盘架空,鱼身全面遇热快熟,出锅后,在厨房里,悄悄把筷子撤出,别让吃客发现你的窍门。

3、蒸稍大的鱼时,还可以将鱼立起来(象鱼在水里游动的样子)蒸。这时,可用一节约5厘米长的大葱撑开鱼腹,使鱼平稳立住,在鱼身两侧扣放两个小陶瓷碗固定鱼身(鱼腹内不放肉馅)。此时,还可以在鱼身两边各侧刨三刀,并在每个刀缝处夹入一片姜。鱼蒸熟后,将小碗撤走再上桌。

4、也可以将调好的、准备最后淋在鱼身上的(酱油、醋、油)汁放在一个小碗里,与鱼一起上锅蒸,待鱼出锅后,将此调料也从锅中取出,浇在鱼身上,这样的浇汁与前面的生汁相比,少了一些生涩,鱼味更温香柔和,适合老年人和喜欢清淡者的口味。

怎么样,这可是我清蒸武昌鱼的真传秘籍大全,环环是秘诀!很多人只对肉末等看得见的细节有所启发,事后还忘了几点要领,其实,火候、“虚蒸”的招数可是真正的秘诀哦。有些环节你不可改变(火候秘诀),否则就没有高水准的味道了,但有些环节,你可以试着(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当地调料的优势)进行改进。

不要以为清蒸鱼太麻烦太麻烦了,照着这个程序亲自操作一次,您就会有很深印象了,因为它的味道会使你无法忘记这清蒸的程序的。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0-28 23:05
标题: re:第一眼,看到的是“均匀漂亮的细长丝”。...
第一眼,看到的是“均匀漂亮的细长丝”。
然后,去查了老姜和新姜的用法。

最后,才看见原来肉末才是细节。
不过,要领都记住了,下次就这么做。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0-28 23:07
标题: re:转贴:技术垄断其实,我从来没有把...
转贴:技术垄断

其实,我从来没有把这个名为《Matrix》的三部曲看成是科幻片。很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部哲学巨作,但我更倾向于把它看成是一种预言,而且,这种预言的可能性,不幸的是,还很大:人类为智能机器所统治且浑然不知。

这台超级智能机器会是谁?从目前看来,可能最大的是Google——这也正是我经常批判一下google的原因——上周我和香港城市大学的祝建华教授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祝教授认为google并非象微软那样垄断:因为google的服务都不是强迫你接受的。我没有继续对话下去,但我以为,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就需要更警惕google。这种垄断是一种被升级过的垄断:你自愿的。

电影的结果并非是一个喜剧,虽然人类和母体的对决似乎获胜了。但结局的场景却暗示我们,连这一场对决都是事先被计算好的。这是一种恐怖到骨髓的体验。你不断地抗争,却从来没有料到,你自以为是自觉的那种抗争,依然是一种被计算。

技术垄断是的,网上有“被就业”、“被小康”这种调侃式的说法,但任何一种悲剧都比不上这个:被计算。

要了解人类走向被计算的道路是怎样的,我以为,波兹曼(虽然书皮上写着波斯曼,但我更愿意用广西师大的译法)这本《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是极好的书籍。在一片为新媒体新技术歌功颂德的文字中,我们需要这样的“盛世危言”。

《娱乐至死》是一本广为被谈论的书,光是书名我就见过很多人提起,但其实就波兹曼本人而言,却不如他的《童年的消逝》来得深刻,而后者,又不如这本书。娱乐至死只是一种泛文化的批评,童年消逝则是对电视机提出了控诉。但到了《技术垄断》,他已经对我们整个社会的一根支柱提出了拷问:尼采说上帝已死,那么,技术是不是在上帝已死后,成为了一种新的信仰?而这种信仰,比起信仰上帝来,又有多危险?

事实上,当我们一旦听说某项事物是建立在高科技这三个字上,我们脸上和内心深处升起的敬畏,是不是和中世纪的人们听说这是以上帝之名之后一样的崇敬呢?面对高科技,我们会不会去问真的吗?就象中世纪的主教告诉教徒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之后,有几个人会问:真的吗?

对于技术这样东西,波兹曼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嗯,他称之为谦虚——的态度。他警告我们说:

    技术竞争点燃的是全面的战争,新技术的影响不可能被控制在有限的人类活动的范围内。

因为站在媒介环境学的立场上,将毛毛虫从它栖息的环境里清除掉,你得到的不是一个单纯减去毛毛虫的环境,而是一个新的环境:你重构了生存的条件。新技术不是什么东西的增减益损,它改变一切。

作者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这是一个荷兰社会学家的发现),说当一个非洲部落引入火柴后,整个部落的通奸行为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为这个部落的人们在进行房事前需要熄火,房事后需要重新生火而不得不向邻居去借一根已经烧着的木棍。于是性事成为了一个公开化的事件而导致通奸难以掩盖。火柴的引入,一切,便都变了。

时钟这项技术,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时钟的发明,是为了让教士更严格地去撞钟来服侍上帝。但是,结果钟表的最大用处是积攒金钱。在上帝和财神的这场终极对决中,钟表偏爱的是财神爷。

作者梳理了整个文明史,并提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统治文化阶段和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垄断文化阶段的标志是:装配线的出现(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猴子审判(判定真理的程序发生变化,注意,讨论的不是真理本身)以及科学管理(人听凭技艺和技术的摆布,人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低于机器时,社会就享受到最佳的服务)。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拼命地发明创造,但为何发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退居其次。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可以做,就值得做”。

技术垄断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铺天盖地的信息。我记得Google Reader里过去曾在页面标题上有“1000+”的标识,这表明我所订阅的信息源已经有超过1000篇文章没看了。这让我产生焦虑,我会尽力地去消除这个1000+,以至于到了最后我的目的是去消除那个标识,而未必是阅读本身。今天的GR页面标题已经没有了,但在自己的分类背后还会出现我未读的数字:这个信息,是我日常会产生焦虑的原因之一。波兹曼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随着信息供应量增加,信息控制机制就受到很大压力。为了对付新的信息,就要增补控制机制。而控制机制本身就是技术,又反过来增加信息的供应量。

于是,失去效用之后的信息就成了混乱之源,而不是秩序之源。

技术垄断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一切都可以计算。比如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就要计算此人的智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了解资本主义,就要看ta的论文是不是得到了A。一项政策是否得到拥护,就看看有多少百分比的支持率(“我们逐渐相信这样的说法:民意测验的结果就是人们的信念,仿佛我们的信念可以被打包装进 ‘我同意’和‘我不同意’的胶囊”)。计算让电脑应运而生,因为它擅长这个。我们曾经用电脑去计算,后来演变为电脑自行计算(比如语义处理分析)。电脑自行计算的结果是:把人界定为信息处理器,把自然定义为信息处理的对象。

于是,我们这样感慨:那些智商不高的家伙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比如哥白尼),可见后天的努力有多重要。浑然没有意识到,智商这两个字,本身有多么得荒谬!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短小但意味如此深长的故事:

    有一天天气闷热,我们的教室没有空调。有人告诉他,温度计显示华氏98度,他应声说:“难怪那么热!”

事实上,静心想一想,其实,电脑,似乎并没有替(注意,不是帮助)我们解决什么根本的问题。但我们却以为,它能解决问题,并将它,不断地扶上我们需要仰视的神坛。

甘愿被统治而浑然不知。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0-28 23:14
标题: re:学着T版解释一下。 1. 转这篇文章...
学着T版解释一下。
1. 转这篇文章是因为它是一篇书评,没时间看书的时候,我就看书评。
2. 《Matrix》是我最爱的电影,说不清为什么,我也觉得它不是科幻,而是事实,一种逃不开的命运。
3. “被计算”不是技术的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被设计的,这也是一种逃不开的命运。
4. 不打算看书了,打算烧鱼去,怎么活着不是活着呀。
向T版学习!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9-10-29 10:53
标题: re:向T版学习,向小弟学习,向燕博士学习!...
向T版学习,向小弟学习,向燕博士学习!

土摩托说人家没翻好,最后却自己也不给个好的。害T版来解释,害我跟着瞎猜。我刚查到被边缘化的标准译法是marginalized。

燕博士海归的话,就立马叫“主流”了,本土的都叫“the dispossessed”

赞主流,Matrix诗一首:

过乡
过洋
党派
识分子
数民族
同志

咦,那个反动的热BYA好像挺符合耶,燕博士也高度疑似。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0-29 11:01
标题: re:除了女同志,其他我都认了,83%已经不是...
除了女同志,其他我都认了,83%已经不是高度疑似了,照A博的标准那就是了。

这样就主流了? 我高度怀疑中。。。


作者: 松峻妈妈    时间: 2009-10-29 16:56
标题: re:零,即是终点,又是起点。一张专辑,...
   零,即是终点,又是起点。一张专辑,一次转身,既是结束,也是开始。无心(洪春明)这次他决定离开。

    曾经,他是油田职工,有常人眼中的大好前程。他却为了音乐,绝决转身。家人的不解,朋友的疑惑,都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北漂归来,他曾茫然,更加抑郁和焦虑。网络在带给他希望的同时,背后,依然是无尽的孤独。

    他说那些为了梦想坚守的日子依然在他的记忆里,不曾忘记,那是他永远的财富。但这次,他决定为了家人,为了自己应有的责任,转身投向那片“阳光地带”。



                       网络音乐人无心(洪春明):终点 起点

                                     文图/王安宇

    没曾见过无心时,先听到了他的专辑,里面满是忧郁感伤的调子,猜想他应该是个有故事的人。



                                 坚定的第一步

    夏日午后,一壶清茶,相对而坐。耳边是他低沉婉转的歌声,如诉如泣。眼前的无心是音乐人的气质,略卷的长发,休闲的打扮,“每首歌都是一个故事。”他如是说。和料想的一样。

   “大学时我学的是机械专业,那时开始迷上吉他,并尝试着写歌。毕业后被分配到孤东采油厂后,也经常演出。”无心说刚毕业时,他也像同龄人一样,内心充满了激情,满心都是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由于努力,他出色的表现深得领导赏识。但那时孤东还没有现在这番景象,忙碌的工作过后,是难掩的孤独,“每天回宿舍后,对着心爱的人抱着吉他弹唱几曲,这是我最好的放松方式。”后来无心被调回市区工作,也许是早已习惯了孤东的氛围,回市区后他感到一阵不适,日复一日的重复也让他心生厌倦,心理有了变化。抑郁并焦虑着。“感觉失去了工作的那种激情。”他开始愈发的依赖音乐,他将满腹心事都寄托在了音乐上。几年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朋友的劝阻,毅然的选择放弃工作。

   “北漂”,这个词曾经离他那样遥远,那一次,他决定迈出这一步。回忆起当初的决定,无心不无感慨的说,“如果不选择音乐这条路,也许现在我的生活会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对于当初的选择,我从未后悔过。”



                                  坎坷音乐路

    成为“北漂”一份子后,无心才感觉到,音乐之路并非想象中那般美好。为了生活,他和一同去北京的兄弟到处跑场子。而那些演出对于无心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他只想一个人静静的唱,他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听众,真正懂得他音乐的听众。“我喜欢自己的歌,但是在酒吧里,不可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唱,客人点播刁难的歌,即使不喜欢也要唱下去。”

    为了节省开支,他和朋友租住在北京郊区的地下室里,那时没有成名的庞龙跟他们租住在一起。没有窗户,有时走到外面才发现下雨了,又要折回去。“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曾经去北京地铁和地下通道里唱歌,开始也拉不下面来,但是为了生活,硬着头皮去了。走出去以后发现没有自己想像中那么难。”

    那时无心结识了许多和他一样,为了梦想在北京闯荡的兄弟。大家在一起,聊聊音乐,谈谈理想,有时大家会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上。通过圈里人介绍结识了高晓松老狼艾敬等著名音乐人。虽然有对明天的茫然,更多的还是希望。

    偶尔,无心回到东营,家人朋友都会劝他回来,他都会一笑了之,而朋友会为他落泪。

    后来,非典肆虐,他回到了东营。辗转于东营的一些酒吧,他发觉自己依然不能适应酒吧的生活。一年多后,他放弃了酒吧生活,开始了自己的“宅男”生活。他开始通宵达旦的上网,疯狂的创作。直到担任超级女生的监制。“那时真的很忙,为了一个女生用了我的歌而奔波忙碌,后来留下来做监制。”每天他都来到UC一个原创音乐吧,在网上演唱。他干净却极其忧郁的嗓音征服了许多听众,他开始拥有自己众多的铁杆粉丝。“有的人一看到我的名字,就会等着,有个网友还把自己的网名改成了‘只听无心唱歌’。”(无心是洪春明的网名)但歌迷们的热情带给无心的,也只是短暂的快乐。“每次唱完后,曲终人散,我总是难以入眠,心里是更深的孤独。”



                                 以一种方式告别

    今年年初,成都的一家唱片公司主动联系到了无心,他们觉得无心的音乐非常好,希望能够帮他制作一张唱片。起初,无心不敢相信这个事实,这一切来得如此突然,让他觉得是如此的不真实。

    后来,确定了这个消息,他仍然有所顾忌,“开始觉得挺可笑的,后来一些歌迷在网上留言,问我为什么不出专辑,说他们会支持我等等,他们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勇气。”于是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制作,他的专辑问世了。

    “几乎所有的歌都拒绝录音棚,我相信自己的声音,我更喜欢现场的感觉”无心说。

     专辑叫《离开城市》,专辑的名字亦如此时他的心情。

    “最喜欢自己专辑里的哪首歌?”

    “《白裙子》,那里记录着一种纯洁的感情。”

    无心说,这张专辑是他十年音乐路称的一个总结,“给喜欢我歌的人一个交代,也让自己有一种安慰。”从此,他决定远离“宅男”生涯,“曾经的一切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想以这样一种方式告别,想过正常人的生活,朝九晚五。”无心觉得这些年,自己一直在逃避,做为一个男人,现在是他应该肩负起应有的责任的时候了。

    现在,无心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他说每天正常上下班,对他来说是件幸福的事。

    有时,转身是需要勇气的,就像无心,选择放弃音乐,对他而言是痛苦的,但痛苦过后,一个新的起点已出现在他的面前。正如他所说,“每天能够看到阳光,真好。”

   “哪里才能买到你的碟呢”

    无心说:这张碟是限量版,在我们任何东营万叶书园都可以见到的”



    去聆听无心的音乐吧,它会让你安静,怀旧甚至伤感。



    感谢城市信报对我的关注!

作者: 松峻妈妈    时间: 2009-10-29 17:00
标题: re:今天参加高中同学聚会才知道,在我们同学当...
今天参加高中同学聚会才知道,在我们同学当中居然也这么执着、痴迷于音乐的人,30几岁抛开一切去北漂,真的很执着,不容易啊!
一位女同学说“虽然我不喜欢他的音乐风格,但是为了从经济上支持他,我还是要去买几张碟”
我也决定去买一张来听。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0-30 23:34
标题: re:《印象西湖》在家门口演了好几年,直到今晚...
《印象西湖》在家门口演了好几年,直到今晚才碰个机会去看了一次。印象最深的是贯穿始终的喜多郎的音乐,尤其是这首张靓颖演唱的《印象西湖雨》: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EzOTI0MTY=/v.swf

歌词:

雨还在下,落满一湖烟   
断桥绢伞,黑白了思念   
谁在船上,写我的从前   
一笔誓言,满纸离散   
   
雨~~~ 站在湖边   
雨~~~ 遥望北岸   
   
雨还在下,落满一湖烟   
断桥绢伞,黑白了思念   
谁在船上,写我的从前   
一笔蝴蝶,满纸离散   
   
我的告别,从没有间断   
西子湖上,一遍一遍   
   
白色翅膀,分飞了流年   
长叹一声,天上人间   
雨还在下,淋湿千年   
湖水连天,黑白了相见   
谁在船上,写我从前   
一说人间,再说江山   

作者: maggie7343    时间: 2009-11-1 20: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9-11-1 21:22
标题: re:秒杀,是电子游戏术语,说双方实力差距太大...
秒杀,是电子游戏术语,说双方实力差距太大。这里是什么意思?男女主角实力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谁把谁一秒内情色掉?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9-11-2 00:49
标题: re:T版看印象西湖的第二天,北京国安登上了中...
T版看印象西湖的第二天,北京国安登上了中超冠军宝座,遗憾的是祭坛上摆的的绿城。怕T版F版都绷着脸。
国安夺冠后的第二天,几个80后志愿者来家,眉飞色舞地描述着前一天的现场观球的狂欢,围攻警车.....年轻真好!

第二天下雪和北京夺冠无关。
沉痛悼念钱老!也别信谣传,他的去世与绿城惨败也无关。



作者: 风雨任平生    时间: 2009-11-2 13:08
标题: re:上下班时看见小区的广告屏上显示正在热播的...
上下班时看见小区的广告屏上显示正在热播的这部电影,才想起自己好象已经不进影院多年。忍不住好奇上网查了一下影评,顺带发现了下面的一篇文章,尽管自己对黄其人有些许看法。

转贴:黄健翔:《那个人不再返场》

电影院归来。理解了为什么电影名要译为《就是这样》,确实,“就是这样”,只有MJ可以用这样简单朴素的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演出,乃至一生。请不要称MJ为艺术家了,请直接称他为“艺术”——因为有太多“艺术家”了。而真的艺术,只有看了这部电影版的演唱会,你才能领略。同时,还有一个伟大的灵魂。
    我再次怀疑MJ的死因。看他排练时的身体状况,他健康强壮的如同那些年轻的全世界最好的舞蹈演员,怎么能就这样没了?美国不能告诉我们就这样MJ没了,我们需要一个答案。这不会比抓住本-拉登还难吧?

   电影的剪辑一定是尊重了MJ的一贯宗旨和意愿:给人们传递爱和快乐。所以,刻意地避免了很多煽情的素材,甚至是有意把观众的眼泪掬在眼眶就是不让你流下来。这样哭不出来的感觉,散场之后才更加难受。我羡慕那些可以边看电影边流泪的人,不分男女,前后左右都有人在啜泣。

   请全国的电影院不要急着开灯,请观众不要急着离开,一定要静静地,看完最后一个画面,听完最后一首歌。因为,无论人们怎么鼓掌、欢呼、哭泣,那个人都不会再返场了。所以,别那么着急,这已经是最后的演出了。你就算看一百次,也是最后的演出。

   提醒一下准备看《就是这样》这部电影的朋友,最好在去影院之前一小时不喝少喝水,电影开始后也要少喝,因为假如电影中途你膀胱的括约肌不那么争气的话,你会痛恨自己的——因为你绝不想错过每一秒钟。

    我注意到今晚看电影的女士们很多都穿的很隆重,大家是带着一种送别的心情去看MJ的。电影结束后有一多半的人一直不愿起身,直到最后一幅字幕在银幕上消失,最后一个音符从空中飘过。我听到一片叹息。有人说:真的就这样结束了?

    我忽然觉得中国艺术某些领域与MJ的差距,比中国足球与巴西队的差距相比,还要大很多倍。因为2003年非典爆发前,2002世界杯冠军巴西队在广州与中国队的比赛,假打之下中国队还能蒙个平局;可是我们很多一线歌手的假唱,都比不上MJ排练时的随意挥洒之万一,甚至远远不及给他伴唱的任何一个无名歌手。

    所以,这部电影从某种角度来说绝对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的艺术欣赏水平和鉴赏力。有什么观众就有什么演员,有什么观众才有什么演员。

    耶稣是被人钉在十字架上死的;MJ也是被人类的嫉妒和阴暗杀死的。或者说,他完成了自己的地球苦旅,回到天国去了,成仙成佛了。与他带给人类的快乐和爱相比,人们给了他什么?财富?这是嫉妒的原因吧。难道他的财富不比任何一个政客的干净一万倍?难道不是他该得的?

    有些容易哭的人,记得带好纸巾去电影院。记得不要迟到,不要早退,不要打开手机铃声最好关掉手机。还有给影院的一个建议,音乐声是否可以再大一点儿?这比给观众发一根荧光棒来的更好。谢谢。

    最后由衷地谢谢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让我们与全球同步,看到了MJ最后的身影。

    虽然憋着很难受,因为我不是一个容易流泪的人。假如电影里让那些舞蹈演员们哭出来,或者在最后有一些MJ身后的全球悼念的镜头,来催一下泪,不要让我这样的人一直卡在中间不上不下,也许更好。但愿不是被剪辑掉了。如果是被剪掉的话,我收回对有关部门的感谢,我要说:XXX!你们是不是人造的?

    当然,我也愿意相信这样的调子是MJ的心愿。

    我接受这电影,虽然我此时依然不能接受他的离开。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9-11-2 19:16
标题: re:看到一篇东东,蛮有意思,不过有点长,分几...
看到一篇东东,蛮有意思,不过有点长,分几段吧。

[转贴]语言规则来历以及与思维方式的互相影响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9-11-2 19:18
标题: re:[转贴]语言规则来历以及与思维方式的互相...
[转贴]语言规则来历以及与思维方式的互相影响


各式各样的语言规则是怎么形成的?是一开始就存在吗?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

原始人类的“语言”相当简单,那时仅有声音信号,以及符号(例如结绳、铭刻),用于记录所发生的事物。这些就是词汇的祖先. 由于劳动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交流越来越复杂,简单的信号、记号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比如要表达时间问题,这时就需要借助另些手段做到这一点。这种手段就是进一步修改那些信号,于是“形变”出现了。另一部分人则更乐于附加其它信号达到目的。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屈折语”和“孤立语”. 所以,语言规则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是交流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 那么语言规则是永久不变的吗?不。母体语言规则会演化,演化会导致母体语言分裂。于是会呈现区域性语言结构相同的现状。
那么为什么会演化呢?
人类语言规则中有很多“冗余”的成分。比如性、位、语法格(Grammatical Cases).这些与早期信仰有关,也与之前人的语言创造模式有关。自从人类学会 修改信号表意之后,便广泛地使用这种方法产生着更复杂的表达方式,使句子中每个元素都要发生形态变化,这种复杂的变化在孤立语种是没有的。这种方法会导致严谨的、一层层的“框型结构”的产生。这会让人们本来在解决语序问题的时候还要去考虑句子中每个元素的细节,以便正确表意。(虽然我前面说拉丁语的语序很自由.但是语序仍然是需要考虑的,例如它会影响到表意的重点)。尽管,人类有很强的适应性,会去习惯这些冗繁的变化。但它的确麻烦着人们的表意。它对外族人来说更是不易掌握的。
开化得越早的民族,他们的语言越远离 强屈折语的特征。因为存在交流。交流会让人感觉到语言当中累赘的地方,以及难点。英语缺少了德语的一系列特性,但仍能正常表意,所以它更简炼。尽管换来了严格的语序。由此看来,人们认为语序要比繁琐的形态变化更容易,用起来更轻松。所以,语言规则是在不断简化的.

另外一方面由于语言结构不同,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截然不同.很多人说,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因此语言并没有优劣之分.这话仅仅对了一半,从语言理论上来说语言的确没有优劣之分,但是语言并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

语言是交流工具的说法一般认为是传统语言观,又可以叫做“表征”语言观,也有叫做“博物馆”语言观, 简单说来就是认为语言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再现,一种状物写意, 从而能在人际进行交流的符号象征,因此称之为“表征”(representation)。古典的所谓“博物馆神话”认为一种语言好比一座 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世间万物都是其中的展品,而语言则是展品 上的标签.这便是后结构主义者德里达所竭力攻击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语言观,它把语言看成在本原上与世界、与思想经验最 终合一的“逻各斯”.同时,在这一传统下又有很多支流推波助 澜。例如《圣经》中说,“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神 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出为海”等等。这无疑是将语言看作对世 界的命名,是典型的表征语言观。又如17世纪的笛卡尔导演了西方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在他的哲学中“人”处于绝对 的主宰地位,语言仅仅是自我的工具,被用来表达和再现自我的 思想。 传统语言观的统治事实上直到本世纪60年代还相当牢固,象诺姆· 乔姆斯基这等政治和学术上都非常激进的语言学家在他66年的 "Cartesian Linguisitics"中还把笛卡尔的语言观视为西方语言学 的主流。然而就在这一年,风向开始转变,各国学者云集Johns Hopkins大学,召开了题为“批评的语言与人的科学”的大型研讨会, “语言学转向”正式登场了。新实用主义者Richard Rorty以“语言学转向”来命名他的论文集,他在书中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将语言 视为反映自然的一面镜子,而“语言学转向”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 的结果就是使这面镜子不可回复的破碎了。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9-11-2 19:18
标题: re:至此之后,各种语言观都冒了出来,一个比一...
至此之后,各种语言观都冒了出来,一个比一个走得远,其激进的程度到德里达的“文本以外别无他物”达到极致。虽然各家学说之间也是分歧重重,但追根溯源,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无疑是他们的精神之父。 索绪尔的重要性在于,他首次将语言看成一个自足自律的系统。他指出对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语言都是一种先于个人的存在。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便只能接受他/她加入的语言系统。这样,人和语言的关系就被彻底颠覆了:不是人为语言立法,而是语言为人立法。语言不再是人可以操纵的工具,它展开双翼以主体的姿态脱离了人的控制。在索绪尔的理论中,语言不但摆脱了人,还摆脱了所谓的“客观世界”。在博物馆神话中,标签对应的是客观世界中的实体,而索绪尔的能指/ 所指理论指出,标签(能指)对应的不是实物,而仅仅是人脑中的观念 (concept)而已。这样,索绪尔就切断了语言与实体的联系。Moreover, 标签对应的不但不是实物,而且连它与观念之间的联系也是任意的(arbitr any)。这一任意性的必然推论就是“意义”不是由单个符号决定的,而是由符号之间的差异决定的。语言好比覆盖在人脑上的一张语义之网,每一个网眼(意义)的大小、位置、形状都由它周围的网眼决定,而只要在任何一处轻轻一拉,整张网都会变形。于是,意义的确定性也被瓦解了:意义不再是人们用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的明确思想,而是由整个语言系统通过差异发出的价值。意义再不是一目了然的,它必须通过阐释才能获得,而既然是阐释,就不存在一个大写的、唯一的意义。这样,索绪尔通过切断语言与人、语言与实体的联系将语言彻底解放,又以其结构主义语义学将意义的独断论放逐.

在传统语言观看来,语言是人和世界的中介。往人这一端有笛卡尔的工具论,往世界这一端则有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的表征论。因此,索绪尔以来的新语言观也往往从这两点入手.对语言工具论的攻击实际上可以上溯到17世纪(or 16世纪?记不太清了)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但是直到本世纪初这一思路一直遭到传统工具说的压制.从笛卡尔开始的语言工具论,在17世纪就受到了德国语言学家,洪特保的挑战.但是这一派学说一直受到工具论的压制.真正对工具论构成致命挑战的是所谓的Sapir-Whorf假说。Benjamin Whorf在他题为"L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的论文中有力的证明,语言绝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Whorf 指出,我们认识的“世界”实际上并不是客观世界,它早已被深深的打上了语言的烙印。所谓“世界”其实不过是一堆万花筒般杂乱无章的印象,我们只能按着语言规定好的线条来切割它,使它成为有“逻辑”的认识对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是人为自然立法,而是语言为自然立法。我们用语言将世间万事万物归类整理,形成各种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思考。自然,思考的轨迹必然脱不开语言的预先设定. 不同的语言规则决定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事物认识的不同.我们把“光”看作名词,只是片面地认识世界.还有 性、数。在汉语里单个名词没有数的概念。西方语言则都有,他们说一个事物时总会想到 数,这也是一种思维的习惯.语言 是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思维模式的展现,什么样的思维产生什么结构的语言.
要得到 252
可以用 6^2+6^3
也可以用 200+40+10+2.法国人的数字系统就是如此,99,在法语中的表达是四个二十加一个十再加一个九。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9-11-2 19:19
标题: re:Whorf在研究印弟安土著Hopi语的时...
Whorf在研究印弟安土著Hopi语的时候,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
例如在 英语把大部分词汇分为两类:动词和名词,他们各自有不同的语法和逻辑特征。因此讲英语的人认为自然界也是双向的。其实,自然界本来面貌并不是这个样子。例如,“雷电”,“波浪”,“火焰”等不应该一定是名词,它们是短暂的动作或事件。像“保持”,“继续”,“成长” 等概念也不一定应该是动词。例如在印第安土著的Hopi语里,“雷电”,“波浪”,“火焰”等都是动词。Hopi语按“延续时间”来划分词类。而努特卡语里似乎一切词都是动词。如果说“房子”这一概念,就说“一座房子出现了”,“房子”一词发生词尾变化,来表示“长期的”,同样通过变形还可以表达“短暂的”。回到 Hopi语,除了鸟类之外,一切其它的飞的昆虫、飞机、驾驶员,都用一个词表示。这对讲其它语言的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又如英语里“雪”这个词对爱斯基摩人来说同样不可思议——爱斯基摩语用各种不同的词表示各种不同的雪。而Aztec语中cold,ice和snow只是一个单词的三种变格。

除了词汇以外,语言之中还有更重要的差别。例如Whorf发现了一个最经典的例子,Hopi语中没有没有“时间”“速度”“物质”等概念,由此出发竟可以推导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物理学. Hopi语中有“延续时间”(duration)概念,没有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要表达“他呆了5天”,Hopi语只能说“他第五天离开”。Hopi语中没有时态变化,也没有速度概念,只有强度概念。因此一个欧洲人和一个Hopi人谈论物理或化学就相当困难。一个讲化学反应的速度,一个讲强度.谈来谈去最后发现,两个人的理论系统有根本的差别.这些都会导致hopi人在考虑问题时 用的完全不同的理论系统。也就导致看待事物的方法也不同.因此,传统哲学中牵涉到认识论的主要问题:“我们能认识客观世界么?”便成了一个伪问题,因为所谓客观世界到底是什么,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其实就以汉语为例,这类例子也是举不胜举。比如汉语中没有印欧语系中大都有的"be"这个概念,汉语中的"存在"或"活着" 都不是其准确翻译,也就难怪将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误译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了;Hamlet咏叹的"To be, or not to be.."其实也不是"活还是不活.."这么直白。再如汉语中的亲戚一门门分得清清楚楚,到了英语中一个brother就包括了哥哥弟弟,一个cousin就包括了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中国人的家庭本位观又岂是没有长幼尊亲之序的英国人能想象?于是到了更极端的语言决定论者那里,语言不单决定个人的思维方式,还决定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比方说,"哥哥" 真是一个客观实在么?对照中英两种语言立刻可以看出,它只是一个存在于汉语这一系统中的概念而已,脱离了汉语系统便变得毫无意义.其实反过来也是如此,最近网络上,经常有些玄幻YY小说,中国人回到过去带去近代西方的科学知识,然后消灭日本,称霸世界等等.如果我们真的能回到过去,带去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国真的可以产生牛顿么?在索绪尔的著作里,观点似乎是否定的.他认为,语言的逻辑结构早就存在,而语言的功能则是将这种逻辑结构的"纹路"凸现出来.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9-11-2 19:26
标题: re:[转贴]新华网:从叛逆中找到乐趣的韩寒...
[转贴]新华网:从叛逆中找到乐趣的韩寒


【编者按】很遗憾,新华社发布的这篇文章只有英文,没有中文。在我们寻找中文报道的时候,发现有好事者已经发布了,我们把翻译整理在这里发布。


  今年6月份,在收到中国赛车巡回赛的罚单之后,赛车手韩寒在裁判面前竖起了中指。很多人疑问他这个抗议行为是否太过。但他随即更新博客,痛批汽车联合会在执行规则时违反职业道德,并批评其在处罚违规路段方面的失败。在问及他是否考虑过色情手势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时,韩寒用他典型的讥讽回应到:“唯一可能受影响的是儿童,但是我相信在绿坝(互联网暴力及色情内容过滤软件)的保护下,他们不会受到伤害。”

  这就是来自27岁中国最受欢迎博主的那种重量级批评,并受到他们这一代人的欢呼。韩寒的博客以攻击当局而出名。每当他的评论通过审查时,就往往成为头条新闻。他对二月份那场摧毁CCTV大厦的大火的看法迅速贴遍网络。但那些帖子不久便从国内互联网上消失了。但是在此之前,帖子早已经被复制传播数千遍了。在帖子中,他表达了他们一代人的失望:“政府需要思考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现行的体制下,喉舌已经为主人丢了脸。一个事实在他们报道中会变成假的。新的一代人已经成熟。他们将嘲笑这些国有媒体越来越多的做法,难怪这些媒体正在被时代所淘汰。” 他同样指出了自己知名度高的原因:“这是一个除非你有美德否则说服不了别人的时代。”

  2008年5月下旬,当美国演员莎朗·斯通因谈论四川大地震“有趣”和“报应”而引发愤怒的时候,韩寒争辩说斯通的观点受到了媒体的扭曲。他在博客上引用并翻译了大量资料,说明斯通只是在讲她思维的过程,但是媒体断章取义了。三天后,他刊登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不要动不动就举国暴怒》,呼吁公众缓和民族热情。

  “一个被媒体断章取义的过季明星的一句话,反映了我们野蛮的一面,”他写道,暗指那些呼吁将她“封杀”或者在其他方面伤害的帖子。

  “如果我们想想在其他国家发生自然灾害后我们说过的话,我们将发现我们离真正的人道主义还很远。如果你仍然不反思过去,你还不如斯通。她至少知道反思自己,”他在贴子中写道。

  他还说中国人应当把焦点对准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在地震中倒塌的“豆腐渣”学校。

  因为这个,他在中国互联网上被标记为“白痴”,“冷血”和“不爱国”。
     
  事实上,在地震之后他立刻就和朋友们前往四川分发救灾物资,但是他小心的避开摄像机以避免再被贴上“作秀”的标签。

  然而,路金波(韩寒的出版商)和梁文道(总部设在香港的凤凰卫视的评论员)赞同韩寒将成为下一个鲁迅。(鲁迅可以算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作家,他以强有力的批判文章而被读者喜爱。)

  韩寒2000年出版的处女作《三重门》是关于高中学生的校园生活。在这部书里,他通过比较家教老师和妓女来抨击教育系统:“教师不受欢迎,但是家庭很流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就像约会。一对多很便宜,但一对一就贵了--每小时的价格几乎和妓女的价格一样。然而,一名教师比妓女更有本事。妓女通过给别人快乐赚钱,老师却通过给别人痛苦赚钱。”这种挑衅式的批评将他至少5本书送进了畅销榜。

  一位《三重门》的读者写道:“韩寒你太棒了!你说出了我想说的话。” “那么你为什么不说?”他回复到。

  广州出版的《新周刊》杂志在2008年末指出,韩寒履行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职务和责任。“他的理性思考使我们对80后充满希望。” 80后指的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也因以自我为中心和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出名。

  然而,韩寒拒绝了这个角色,他说自己只是喜欢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他甚至喜欢许多人不同意他观点的事实。“当我开动赛车的时候,我想开慢车的人是傻子,但之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没有他们,怎么显出我来?”

  很多人相信韩寒在写作方面是很有前途的。但他却跟随着自己的激情开始了赛车生涯。人们觉得他只是想炫耀自己的价值,或者像很多雄性激素过量的年轻人一样想得到刺激。

  首先,韩寒把自己的钱花在了训练和买车上。并且,他是一个专业车队的签约车手。然后,令公众惊讶的赢得了2007年中国赛车锦标赛。

  “我的成功来自于我的判断,这是我的天赋。很多人从来不知道他们真正的能力是什么。他们只是把生命浪费在他们不擅长的事情上,”他说。

   韩寒在上海郊区的一个城镇长大,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他的父母不像很多中国父母那样督促孩子走向成功,而是在功课和学习上对韩寒的要求比较宽松。在学习汉字之后,他发现自己对阅读充满激情,晚上总是躲在被窝里读书。

     他的独立倾向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当父母尝试纠正韩寒的一些“坏习惯”或是“坏行为”的时候,甚至一些很小的问题,例如保持桌子清洁,他总是抵制父母的教育。 “他们经常试着改变我,但是从来没成功过。然后他们开始明白我一直做最大努力去得到我想要的。现在他们支持我做的每一项决定,”韩寒说。

  他不会让任何其他因素影响自己生活的决心。

  他的学习进程在1999年终结。那时他高中7门课不及格,包括语文。他多花了一年时间尝试赶上课程,但是他最终决定辍学。然而,在这之前,他赢得了第一届“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这个大赛鼓励学生创新写作。而且,他在上学期间完成了三重门的草稿。

  他告诉老师他将靠版权维生,老师们全嘲笑他太“天真”。但是一个月后,《三重门》成为畅销书,销售量达到了100万,他成了百万富翁。

   他的自信更强了,他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现在他还通过驾驶赛车和博客广告收入赚钱。
     
  为了鼓励中国写作者,他希望在自己将要做主编的新杂志中,支付每1000字2000元的超高稿费。他已经在考虑放弃比赛和写作一段时间。“但是我仍然有一些目标没有完成,还有一些'敌人'必须去打倒,”他说。他的理想生活将是“和正确的人呆在正确的地方”

  “每天早晨我们醒来的时候,我们没有事做,并且不需要事做,”他说。

  他承认从16岁起有过几段感情,但是他现在才刚刚开始考虑婚姻。

  “我不想被什么东西限制,”他说,“但是我相信有一种更巨大的力量,当它出现时,它将使我愿意担负责任。”

  《中国画报》杂志的一份报告曾经把他的反体制和个人主义称为“西化”的,并且责问:“你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不认为一个东西可以被称作'东化的'或'西化的',”他回答。“这里只有一个标准--是否适合人类。”

  《时尚先生》杂志总监马一木说,“韩寒只是个普通的年轻人。他像正常人一样喜欢美女并且对他不喜欢的东西说'不',如果中国还有更多韩寒,这个国家将会更正常。”

  韩寒在一首自己作词的歌曲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在他唯一的专辑中,他唱到,“快乐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寻找快乐。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9-11-2 19:27
标题: re:新华英文报道原文:Han Han...
新华英文报道原文:

Han Han: Finding happiness by being different

by Xinhua writer Wu Chen

BEIJING, Sept. 23 (Xinhua) -- When racing driver Han Han flipped the bird at judges after receiving a penalty during the China Touring Car Championship in June, many asked if he had taken his tendency for controversy a step too far.

But he followed up on his blog, lambasting the Federation of Automobile Sports as "unprofessional" in enforcing rules and criticizing it for failing to impose penalties for prohibited pre-rally road surveys.

Asked whether he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his obscene gesture on society, Han responded with typical sarcasm: "The only group that might be affected is the children, but I believe that with the protection of 'Green Dam' (filtering software designed to block violence and pornographic content on the Internet), they won't be hurt."

It was the sort of hard-hitting criticism that has made the 27-year-old the most popular blogger in China -- and seen him hailed as the voice of his generation.

Han's blog is known for attack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his opinions often make headlines -- when they pass the censors.

His thoughts on the fire that destroyed a new tower block owned by state broadcaster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CTV) in February disappeared from Chinese Internet screens soon after they were posted.

But not before the posting was copied and sent thousands of times. In the post, he voiced the frustrations of his generation: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think about a serious issue: its mouthpieces have damaged the image of their master, when they operate under the current mechanism. Even a truthful story could appear fake when reported by them.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s been maturing and they will ridicule what these state-owned media agencies produce more and more.... No wonder they (the media) are being left behind by the times."

He also pointed to the reasons for his own popularity: "This is an era in which you can not convince people unless you have virtue."

In late May 2008, when American actress Sharon Stone triggered outrage in China by saying the Sichuan earthquake was "interesting" and "karma", Han argued that Stone's original meaning was distorted by the media.

He put the full quote and direct translation in his blog, saying Stone was telling the reporter the process of her thoughts, but the media had quoted her out of context.

Three days later, he posted a 3,000-word article "Don't show the fury of the whole nation," advising the public to ease their nationalist ardor.

"A sentence of a passe foreign star who was misquoted by the media made us show our savage side," he wrote, referring to postings calling for her to be "killed" or otherwise harmed.

"If we think about what we've said after natural disasters in other countries, we will find we are far from real humanitarians. If you still don't reflect on the past, you are not as good as Stone. She at least knew to reflect on herself," read the post.

He also said the Chinese should be focusing on more important matters, such as the "dofu-built" schools that collapsed in the quake.

For this he was branded an "idiot," "cold-blooded" and "unpatriotic" on Chinese websites.

In fact, he had gone to Sichuan right after the quake to distribute relief materials donated by himself and his friends, but he cautiously avoided the cameras so as not to be branded a "show off" too.

However, Lu Jinbo, Han's publisher, and Liang Wendao, a commentator with Hong Kong-based Phoenix TV, agree that Han could be the next Lu Xun, arguably the most famous modern Chinese writer, who was acclaimed for his vehemently critical essays.

Han's debut novel, Triple Gate, published in 2000, is about a high school student's campus life. In it, he attacks the education system by comparing the teachers who do home-schooling with prostitutes: "Teachers are not popular, but home-schooling is. From that, we can see that teaching is like dating. One to many is cheap, but one to one is precious -- almost the same price per hour as a prostitute. However, a teacher is much more competent than a prostitute. The prostitute makes money by giving joy to the other, while a teacher achieves it through giving agony."

This provocative criticism has sent at least five of his books into the best-seller lists.

One reader of Triple Gate wrote to say, "Han Han you're great! You've just said what I want to say."

"Then why didn't you say it?" he responded.

Guangzhou-based New Weekly magazine said in late 2008 that Han Han lived up to the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a public intellectual. "His rational thinking makes us hopeful for the 1980s generation," it said, refering to the generation of mostly single children, who are famously considered self-centered and lack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However, Han rejects the position, saying he just enjoys speaking out.

He even kind of enjoys the fact that many don't share his views. "When I just started in car-racing, I thought the slow drivers were foolish, but later I changed my mind -- without them, how could I stand out?"

He has followed his own passions, taking up motor-racing to the confusion of many who believed he had a promising future in writing.

They claimed he just wanted to show off his wealth, or just wanted some excitement like many young men with excessive testosterone.

At first, Han Han spent his own money on training and buying cars. Then he was contracted to a professional team. And then he astonished the public by winning the 2007 China Circuit Championship.

"My success comes from my judgment, which is my gift. Some people will never know what they are really capable of. They just waste their lives in something that they are not good at," he says.

Growing up in a small township in the suburbs of Shanghai, Han had a carefree childhood. His mother and father, unlike many Chinese parents who push their children to succeed, were relaxed about his schoolwork and studies.

He found a passion for reading when he started to learn Chinese characters, hiding under the bedclothes to read at night.

His independent streak was obvious at an early age when he resisted his parents' attempts to control what they saw as bad habits or behavior, even on minor issues like keeping his desk tidy.

"They used to try to change me, but never succeeded. Then they started to know I always try my best to get what I want. Now they support every decision I make," Han says.

He won't own up to any influences in his determination to live his own life.

His academic progress foundered in 1999, when he failed seven subjects, including Chinese, at high school. He spent another year trying to catch up, but he eventually decided to quit.

However, before that, he won the first "New Concept" national essay contest, which encourages students to write innovatively, and he finished the manuscript for Triple Gate during class.

He told his teachers he would live on the royalties, and they all laughed at his "naivety."

But one month later, Triple Gate became a best-seller, and has since sold a million copies, making him a millionaire.

He believes "success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fueling his self-confidence.

Now he also makes money as a professional racing driver, and through advertising on his blogs.

In order to encourage Chinese writers, he is promising to pay an above-average rate of 2,000 yuan per 1,000 Chinese characters in a new magazine for which he will be the editor.

He has been thinking about giving up racing and writing for some time.

"But I still have some goals that haven't been achieved and some 'enemies' I have to beat," he says.

His ideal life would be "staying in the right place with the right person."

"Every morning when we wake up, we have nothing to do, and don't need to do anything," he said.

He admits to several relationships since he was 16, but he is only just considering marriage.

"I don't want to be restricted by anything," Han says, "but I believe that there is a stronger power. When it appears, it will make me be willing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A reporter from China Pictorial magazine once characterized his anti-establishment and individualistic nature as "westernized" and asked: "How did you become like this?"

"I don't think things can be called easternized or westernized," he answered. "There is only one standard -- whether it's suitable for human beings."

Ma Yimu, editor of men's fashion magazine, Esquire, says, "Han Han is just a normal young man. He normally likes pretty women and normally says 'no' to the things he thinks wrong. If there were more Han Hans in China, the country would be more normal."

Han Han expresses the view in a song with his own lyrics, in his only album, when he sings, "Happiness is being happy in different ways."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1-2 23:34
标题: re:天才不用去费心做正常人,还是很羡慕的,M...
天才不用去费心做正常人,还是很羡慕的,MJ 也是这样。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1-2 23:34
标题: re:转: 全世界陪他一起玩...
转:  

全世界陪他一起玩

周二在深圳吃饭,得到了一堆电影券。周四晚上,去京基百纳兑了一场电影看:《That's It》。观影体验不是很好,因为周围有些观众从开头一直哭到结束,让我心头一块坚硬的困惑始终浓得无法化开。也许有人的确很喜欢MJ,MJ也的确早逝了,但是如果用流泪哭泣的方法来纪念他,我觉得这可能对不起这部纪录片里所见到的所有努力。

《That's it》是一部纪录片,全球票房接近一亿,这事让人觉得很牛。因为纪录片没有什么剧情,只有MJ为演唱会做准备时的一些片段。就这样拼凑出一部电影来,居然能让全球为之着迷,可以想见MJ的影响力之大,美国人赚钱术之精。

因为我没有憋着去流眼泪,而是很好奇这场谢幕演唱会的台前幕后,所以看得非常专心。看完之后有两点感慨:

1、MJ非常专注。基本上看不出MJ除了音乐本身之外,还会关心点别的什么。只要他来到现场,就能迅速地沉浸在音乐之中。由于这种专注之力,他能够发现许多细节上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节拍错误,或者情绪表达上的问题,他会立即停下来,要求重新再来。有些人看完之后,觉得MJ很谦和,而且都准备用平易近人来形容他。而在我看来,由于他如此专注于自己的音乐,以至于MJ的确像是一个君王,一个King。

除了他的监制,没有人敢于挑战他的决定。当他的乐手和他谈话时,语气已经极尽英文的婉转曲折,恨不得换用日文的敬语。有些乐手是黑人兄弟,当你闭上眼睛听他们和MJ对话时,感觉完全是一个穿西装打领带的白人,语气中不带一丝痞味。在彩排现场,MJ完全可以说是为所欲为。前一段,你可以看见他对乐手说,必须每一个音符都和唱片上完全一致。但是在后一段,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即兴更改结尾,最后又撒娇一样归罪为别人,说自己得养着嗓子,不能现在就这么抻开了唱。而事实上,他自己其实非常得意于自己的新诠释,当场就已经唱High了。

2、MJ很爽。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神话,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周围的人都只有赞赏的份。在舞台上,他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而一圈人完全围绕着他,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陪着他玩,而且要保证他玩到爽。

回想当年杰克逊4兄弟刚刚出道的时候,再对比今日今日的MJ,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前者还需要努力前进,争取人们的喜爱和认同。后者已经变成了绝对的孤独,因为没有其它可以比肩的人,于是只能自己和自己赛跑,努力和上次做得不同,带来一些新意。人们内心认定的MJ,和MJ心目中认定的MJ,或许只有略微的不同。令人快乐的是,这时候MJ无论做什么,观众大概都会盲目支持,觉得MJ认为是好的,那就是好的。我觉得,这就是自由。

所以,和现实生活相比,也许只有在舞台上的人生更让MJ觉得快乐。有音乐在,他就可以和生活、人群保持足够的距离。也只有在舞台上,看起来人人都爱他,为他而疯狂。

在关于MJ的比喻中,我认为有一个最为精辟:MJ的内心是个永远没有长大的小孩子。常人如果是这样,会遭到很大的社会压力,要求他迅速成熟起来,像个大人那样行为。但是MJ很幸运,他不用变作大人,他可以在舞台上继续疯玩疯闹,大家却对此没有任何意见。甚至他抓裆的经典动作,也被他的舞美师诠释为古典芭蕾中既有的部分,训斥年轻的舞者必须全部接受。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内前进到极深的所在,也就获取了所有人不曾拥有过的特权。说MJ是国王也好,帝王也罢,都是在讲这种深度。玩到没有对手,自己和自己面对,于是世界放弃了纠正、教育、改造你的尝试,而是围绕着你,按照你的舞步起舞。哪怕你只是在玩过家家,全世界也一样陪你过家家,这当真让人觉得羡慕。

当一个人前进一点点的时候,需要向世界诠释自己在做什么。当一个人前进到极深极遥远的地方,那么就会让世界来追随自己,努力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对于世人来说,那是因为眼前多了一扇窗子,透过它可以看到你所设定的新世界。对于个人来说,那是因为你不再使用别人的眼睛去看,别人的歌喉去唱,别人的肢体去舞动。成为你自己,你也就成为全世界。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1-3 07:58
标题: re:期待看这部影片。看艺术家排练是非常有趣的...
期待看这部影片。看艺术家排练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我有一张DVD,收集了一些著名艺术家的排练片段,比如伯恩斯坦给卡雷拉斯排练,都是“角儿”,彼此之间的交流方式很有意思。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1-3 08:09
标题: 【转自土摩托】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新出了一篇甲流解惑,挺全面的。我没时间逐字翻译,只把重点列在下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这里阅读英文全文。不会英语的赶紧去学!

1,甲流像普通流感一样,如果我没有发烧,就没得。

错。有一半的感染者没有发烧,而是只有诸如恶心、胃痛、腹泻,以及其他一些感冒常见症状。另外,如果你感到呼吸困难、胸口疼或者嘴唇发紫,你就属于症状严重者,无论这种症状已经持续了几天,都应该立即服用达菲。

2,这是一种温和的流感,死亡率甚至比普通流感更低。

错。目前全世界约有5000人死于这次甲流,而仅仅是美国,每年就有36000人死于普通流感。问题在于,36000是把所有与流感有关系的死亡,包括大量并发症死亡病例算了进来,而5000这个数字并没有包括并发症。另外,普通流感杀死的大都是老年人,但这个群体因为对流感病毒有某种免疫能力,因此感染甲流的几率不大。于是,本次甲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年轻人感染多,死亡多。

可以把甲流看做两种病:大部分人得的是普通流感,少部分人得的是严重的肺病。重症患者大都是婴儿,以及20-50岁的青壮年。

3,只要我身体好就不会有危险。

错。研究表明重症病人甲流病毒入侵肺部的程度较深,凡是那些肺部功能有问题的,比如哮喘、烟鬼、孕妇(免疫功能暂时减弱)和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人等比较容易转成重症甲流。但是,目前的统计表明,1/3-2/3的成年重症病人,以及80%的重症婴幼儿,得病前身体都很好。

与此次甲流病毒类似的一种H1N1病毒在1957年流行过,另一种相似度稍逊的病毒在1977年流行过,所以本次甲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老年人得病的较少。

4,如果我只吃有机食品、服用维生素药片、戴口罩、常洗手、多喝水,我就不会有事。

错。研究表明,有机食品、维生素D、口罩、洗手和多喝水都对预防甲流没啥作用,有的甚至有害。当然了,保持基本的身体健康还是会减轻甲流的症状。锻炼身体也是有好处的。

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疫苗。

5,我们有疫苗了,所以不用担心。

错。虽然美国和英国已经为本国的每一位国民下了疫苗订单,但因为疫苗工厂生产能力有限,很多人还得等。另外,仅在美国就有一半的孩子家长因为相信了民间小道消息而拒绝为自己的孩子打疫苗。

那么,是否还有必要同时打普通流感疫苗呢?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目前全世界所有流感只有1%是以前的H3N2型,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流感病毒都被这种新的甲流所代替了。但是也有科学家警告说H3N2有可能卷土重来,因此他们建议两种疫苗都打。

6,疫苗有风险,为什么我们还要打?

疫苗确实有风险,但非常小。比如,1976年美国为了防止猪流感,为4800万人注射了疫苗,其中有532人得了Guillain-Barré syndrome(一种能导致瘫痪的病),25人死亡,发病率大致为每10万人有1例。但是,这种流感病毒本身就可以造成Guillain-Barré syndrome,发病率为每10万人有2例。更不用说疫苗防止了这么多人得流感所带来的好处了。另外,这次事故基本上被证明是疫苗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所致,在控制了污染后Guillain-Barré syndrome病的发病率下降了很多。实际上,为了防止Guillain-Barré syndrome,最好的办法恰恰是打疫苗。目前的数据表明,打疫苗后Guillain-Barré syndrome的发病率低于百万分之一,而得流感后Guillain-Barré syndrome的发病率为百万分之四十。

7,病毒越传播毒力越弱,因此不必担心。

错。这个流传很广的看法是错误的。确实有很多病毒越流传毒力越弱,但也有相反的例子。我们目前没有能力预测病毒日后的发展趋势,我们能够肯定的是:第一,能够抵抗目前唯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达菲)的流感病毒迟早有一天会出现,事实上我们已经发现了能够抵抗达菲的甲流病毒。第二,当大多数人都得过一遍,有了免疫力后,就会有新的变种出现。

8,一旦人类扛过了这一关,就可以高枕无忧几十年。

错。如果一种新的流感病毒从猪或者鸡那里转入人体,那么我们立刻就会开始一轮新的流感大爆发,其严重程度无法预测。也就是说,我们对未来的流感爆发毫无预言能力。

好消息也是有的,目前科学家研制疫苗的速度越来越快了。但是,除非我们能够发明出永久有效的流感疫苗,我们就不能说我们战胜了流感。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1-5 08:22
标题: 【转】第五代的文艺腔
(T:文中红字是我标的,因为说得太对了)

我现在对第五代导演的感觉颇为复杂,一方面,毕竟咱们当年都是从膜拜他们的电影开始进入电影的。另一方面,每回遭遇他们的近作都有中招之感,看毕,小有内伤。

八零后的年轻记者比较没这个问题,那回我关照大家去看下《秋喜》,他们说:什么农村片啊?不看。我一听就怒了,孙周的片子,怎么能不去看下呢?他们睁着惶惑的眼睛问我:孙周是谁啊?等我耐心解释完之后。其中一人就说,嗨,《周渔的火车》、《漂亮妈妈》,多恶心的片子啊?咱们非得去吗?最后大家还是在我的命令下去了,而我大概是为了心底的一点小企图,就是第五代应该总会给我们点什么吧。

片子看得人莫名其妙,《秋喜》居然不是农村片,那个叫秋喜的女人也不是片中的主角,一个压根没什么戏的角色莫名其妙的死了,还霸占了一片名。片子肯定没少花钱,光那个复原老广东的大场景就挺耗钱,制作也算精致,考究的运镜不时可见,但是拍得那叫一个做作啊。人物关系做作、台词做作,最受不了的是孙淳对郭晓冬说:“你别以为只有你纯洁,告诉你,我也很纯洁。”当然,还有“你谋杀了我的纯洁”这样文艺腔十足的电影台词。说真的,又不是什么抽象意味的作品,一边你在费劲的还原真实,一边来这么段不是人说的话,真够让人竖汗毛的。

何平的《麦田》亦如是。本来以为是个战国背景的史诗大片,开场就明白这是个误会,人家那是在造寓言呢。导演拉了张文艺腔的满弓,构图十足油画,设的那个局也很极端,黄觉和杜家毅在片中的表演夸张的不得了,让人感觉不是在看2009年的电影。最可笑的还有王志文演的那个角色,堪称当代中国电影顶顶文艺的强盗。一上来搞得特彪悍,似乎杀人不眨眼的,被人摆了一道,就又羞又怒的刎颈了,匪夷啊,匪夷。只能说导演看待世界的眼光出了问题,才会对人性有如此莫名的表达。



当然不得不提下田壮壮的《狼灾记》。这就文艺到了极致了。都用上了小田切和Maggie Q了,大家还在那儿起劲鼓吹壮爷玩转型呢,事实上,都这把年纪了,还转什么呀?有那么容易转的吗?人家改的那原著就是一文艺名篇,白浪费了两号召票房的明星圆了导演自己的梦,至于你看不看得懂,没人管。梦嘛,台词自然是少的,逻辑是不明晰的,意识是混乱的,情境在那儿就得了。

我们的第五代导演是打着文艺腔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现如今他们正在品尝文艺腔带给他们的苦果。70年代末以及整个80年代最热闹的一批人都是文学或准文学出身,他们对中国问题的理解充满浪漫主义色彩。80年代崛起的这一代电影精英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很“文艺”,这点也能让人理解,那个时代氛围是这样的。表现在作品中,你可以看出结构的随意性、镜头语言刻意求偏求怪(《黄土地》就极其明显),但只要瞄准一个好题材,争取一部电影说出一句猛话,弄出一丁点人无我有的东西,就够到外边搂个奖的。但是缺乏剧本、剪接等技术上的基础性训练,缺乏商业、美学上相对统一的标准,我们的电影有可能横空出世一部伟大作品,但这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却七歪八斜,充斥着大量的残次品。你想想,要是站在环球金融中心往下一看,破屋子倒了一堆,那多吓人?基础不好,偶尔冒出一个特卓越的,那叫天才。但所谓的电影工业可不是靠天才拉动的,那得一堆科学家、实干家、技术工人流水线上努力着,在码齐了一堆合格产品的基础上咱们才能谈市场不是吗?

“文艺腔”其实是个奢侈品,用大量的金钱制造出一种特个人化的表述更是奢侈,第六代导演中有几个走得更远,看上去那是媚雅,其实脱不了一个俗。有时候,电影人该有点理工科思维,想办法把自己的作品琢磨结实了再往外端,再加点商科思维,想想什么叫尊重用户体验。咱们离汪国真、席慕容时代真的已经有一段距离了,就别拿那套东西出来现眼了。



作者: 清潭    时间: 2009-11-5 08:59
标题: re:电影如此,设计界时装界更甚。
电影如此,设计界时装界更甚。
作者: sxy    时间: 2009-11-6 09:29
标题: re:在腾讯上看到的,觉得陈妈妈写的真好,好宽...
在腾讯上看到的,觉得陈妈妈写的真好,好宽厚的爱,连我这样以前没怎么关注陈琳的人都能感伤不已,真需要好好活着,最最起码为了自己的妈妈。
原文如下:
  各位关心陈琳的朋友们:
  
  辛苦你们数天的耐心等待,谢谢你们对陈琳的关心!
  
  今天上午9:30,陈琳的法医鉴定结果出来了,没有异常。我信任官方的结论,身体上出现的伤痕都是这一行为本身造成的,证明之前媒体的猜测都是不属实的。我也放心了,我们是需要给大众一个交待,同时我也不愿委屈了我的女儿。我放心了,然而更大的悲痛也来了,我开始真正感觉到永远失去了这个孩子!
  
  这几天,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仿佛做梦一样,只是这梦不会醒来,我的女儿也不会醒来。她是个懂事的孩子,敏感,坚强,重感情,同时也脆弱。对于她做出的这个选择,身为母亲的心疼与伤痛超越了所有人,只是我不忍心责备她,也希望大家能够体谅一个女人内心的不得已。
  
  陈琳走上音乐这条道路,是她的幸运。长久以来得到媒体大众的支持与喜爱,可以说没有你们,她的音乐路不会走得这么尽兴,她真的是个爱音乐的好孩子。在此谢谢你们曾经带给她巨大的快乐,还有幸福!
  
  对于她的离开,各种出于关心的猜测漫天飞雪般扑来,媒体朋友也苦心挖掘所谓真相,这一切不仅在家人的伤口撒盐,同样也伤害到众多她关爱也关爱她的朋友们,在此我要说声对不起!这一定不是陈琳想看到的局面,她一定不希望如此麻烦大家,也不想引来诸多猜测,她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了句点,也希望世界能还给她一个平静和永恒。
  
  我们都没有办法想像她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心情,身为母亲也没有这个权利。我只是知道她走了,别人这样告诉我,我到现在依然不能也不想相信。傻孩子,多疼啊,难道比活着的疼会轻一些吗?
  
  希望她走的时候内心平安,我这样祈愿。我知道身为孩子们的不容易,尤其飘荡在外远离父母家乡,可是,我也想为天下的母亲对你们这些孩子说:我们这一代的老人都经历过太多风浪,难得晚年喜乐,别让母亲被迫承受这样的伤痛了,我也这样祈愿。
  
  在此,我想以母亲的身份,恳求大家用友善、微笑的目光送陈琳离开,这可能是我最后可以为她做的。我也想对陈琳说,我和你哥哥、嫂子都很爱你,我们心疼你,想念你……我们都不怪你,你放心地走吧。
  
  谢谢你们所有人!
  
  陈琳母亲:何从伦
  
  2009年11月4日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9-11-6 11:45
标题: re:天哪!!!
天哪!!!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1-8 20:05
标题: 转自柠檬博客:关于龙应台《目送》
[upload=446,0]1.JPG[/upload]

   龙应台的《目送》,有感动和惊奇——终于从对政治文化怒目金刚式的批判转到了生命的细致和温婉,也有失落——这还是年轻时读到的那个让我们沸腾让我们愤怒让我们拍手称快也让我们捶胸顿足的龙应台么?

    或许,龙应台一直就是这样,一直就是细腻兼犀利,敏感兼尖锐,一直就是一个又渴望理性又不放弃热情,一个又想对你好又要指出你的不足的人,女人,文学家。

    或许,变的不是龙应台,而是我自己——终于告别了愤怒,告别了“相信”与“不相信”的纠缠,开始了“目送”的光阴,目送时间流逝,目送生命远去,一切都不再那么有所谓,天地间,只剩下历史苍茫。

    所以,这不是一部给年轻人看的书,也不是一部给男人读的书。

    24日(周六),龙应台来到三联举行新书见面会,等待入场的队伍拐了好几个弯儿。多是年轻的面孔,就像昨天的自己;也多是无所顾忌的提问,也像昨天的自己,充满了好奇和彷佛用不完的激情。年轻的人儿啊,兴致勃勃地坐到了舞台上,扬起亮晶晶的脸,聆听龙老师。

    因为“目送”是一种“无法说出”的情感,龙应台叫上来了几位读者,与自己一起朗诵,读到《目送》的结尾处,上台的朗诵者哽咽了。眼睛湿润的一刹,我突然听到了些许的讪笑,于是赶紧咽回了自己的眼泪。不经意间,我看到身旁的两个姑娘,泪水哗哗地、默默地流了下来,其中一个人,翻书的手指都有些颤抖。我突然觉得,文学家,才是对龙应台更准确的定位。在读到《山路》一节时,大家一起唱起了蔡琴的《恰似你的温柔》,果然,合唱是有力量的。

    一个半小时的提问时间,一上来的问题就是关于《大江大河一九四九》在大陆的出版。显然大家对这本书的兴趣更大,不是因为它是在台湾刚出版不久的新书,而是,它呈现的是一个我们熟悉的、愿意看到的、Maybe也是龙应台愿意呈现的龙应台。1949年到台湾的200万国军,以及台湾当时的600万民众,以及其间更多的要走没走、要留没留的人,他们经历是怎样的?不是“大历史”的叙述,而是那些被历史裹挟的个体,那些具体而微的生命。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在大陆出版的,因为在信息社会,一切都没有隐藏的意义。台湾媒体的报道,说大陆现在河蟹该书,可是我及周围的朋友,该买的买,该下载的下载,不费力气地,啥也没耽误。有些人,似乎更愿意看到所谓的“封杀”,于是便有了做文章的材料。现场看到了从台湾跟过来的媒体,中天,三立,东森,都在,不知道他们想捕捉的是什么。

    上学的时候学习社会学,所谓每个人都是历史中的浮萍,每个行动背后都有无法摆脱的制度因素,那个人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呢。这本书里,再一次获得了力量:“有一种人,愈是在风雨如晦的时候,心灵愈是宁静。他能穿透所有的混乱和颠倒,找到最核心的价值,然后就笃定地坚持。”个体的存在价值,不仅没有被大历史掩埋,反而成为了之后社会变迁过程中,新价值的重要来源。一定不要放弃思考,要追问,要了解自己在一个大结构里头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每个决定,其实都决定了路向,都会影响到别人。就像《走到人生边上》说的,你不能选择时代,但是事到临头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怎样做。可以不是随波逐流的砂子,尤其是现在越来越没有历史负累的一代,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龙应台最后对青年人说,要敢于挑战自己的价值观,要敢于探索我们不了解的事情,因为她经历的就是一个不断颠覆价值观的过程——从这个说法,龙老师倒是真的适合当老师。当然,了解的同时,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有些话,要看谁说,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力量。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1-8 23:20
标题: re:看到楼上最后一句话,想起一出好玩的:...
看到楼上最后一句话,想起一出好玩的:

[转] 所谓“民间想象”

前日读蒋星煜先生的书《以戏代药》(该书初版于1980年),某篇记录一段河南曲子《关公辞曹》:

曹操(唱):

在曹营我待你哪样不好?
顿顿饭四个碟两个火烧。
绿豆面拌疙瘩你嫌不好,(问过河南同学关于“拌疙瘩”,她亦懵然不知。)
厨房里忙坏了你曹大嫂!

京剧中关于这个情节的唱词是这样的:

曹操(西皮快板)

在曹营我待你恩高意好,
上马金下马银美女红袍。
保荐你寿亭侯爵禄不小,难道说你忘却了旧日故交!

然而若是给纯朴的乡亲们唱戏,“美女红袍”之类的话怎能打动人?“手挺猴”又是什么玩意儿?

另又找到一个版本:

曹操(唱):

曹孟德在马上一声大叫,
关二弟听我说你且慢逃。
在许都我待你哪点儿不好,
顿顿饭包饺子又炸油条。(太周到了!)
你曹大嫂亲自下厨烧锅燎灶,(老曹讨了个贤惠婆娘啊)
大冷天只忙得热汗不消。
白面馍夹腊肉你吃腻了,(真是口刁,白馍腊肉还会吃腻?二爷是成心为难曹大嫂)
又给你蒸一锅马齿菜包。
搬蒜臼还把蒜汁捣,
萝卜丝拌香油调了一瓢。(曹大嫂整饭菜的能耐真大)
我对你一片心苍天可表,
有半点孬主意我是屌毛!(老曹太委屈了,放狠话——搁谁谁不委屈啊?!)

尚有第三个版本:

曹操(唱):

曹孟德骑驴上了八里桥,(孟德骑驴,不知倒骑还是正骑?“张果老”状还是“大姑娘”状?骑驴竟能追上关二爷的吃兔马么?)
尊一声关贤弟请你听了:
在许昌俺待你哪点儿不好?
顿顿饭四个碟儿两个火烧,
绿豆面拌疙瘩你嫌俗套,灶火里忙坏了你曹大嫂,
摊煎饼调榛椒香油来拌,还给你包了些马齿菜包,(马齿菜我都没吃过,多么珍稀尊贵
的吃食)
芝麻叶杂面条顿顿都有,
又蒸了一锅榆钱菜把蒜汁来浇......(香油,蒜汁儿,枉将人馋死也么哥...)

这几段地方戏的板腔体唱词,除了以情动人之外,更铺排各类“最好的”吃食,加强表
现力。乡亲们在台下听着,想象着曹大嫂七个碟子八大碗地,在桌上摆开香油煎饼和蒜
汁榆钱,感想必定是——唉呀妈呀!这么老些好吃的都拢不住关二爷的心,他还非要回
去找他大哥,你们说二爷那得是多忠的人儿啊!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9-11-9 16:19
标题: re:这个好。要不转到好吃贴里去?
这个好。

要不转到好吃贴里去?
作者: binfeng2000    时间: 2009-11-10 05:27
标题: re:张灵莆和王玉龄[IMG]ht...
张灵莆和王玉龄



作者: daluobo    时间: 2009-11-10 10:48
标题: re:香港论坛评论中国城市最火爆的帖子:看到台...
香港论坛评论中国城市最火爆的帖子:看到台北笑翻了
近日在香港文汇报论坛里发表了《假如中国是个班级,50个城市都是啥职务?》的帖子,用拟人的手法,列举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50个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版图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以下为该文转载。
学校:联合国
班级:中国
班主任:中国Communistparty

学号:01.
姓名:北京
性别:男
职务:班长兼政治课代表
特点:相貌堂堂,但有时候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和班主任关系好,什么都优先,出身高官世家,家世显赫。虽然自己的能力不错,但是常以权谋私。刚刚主持办完第29届全校运动会。
学号:02.
姓名:上海
性别:女
职务:副班长、华东小组组长
特点:能力和条件都比班长强,香港没回来之前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打扮非常时髦,当副职只因为她是女的,家里解放前是富商,出身不好。有点小资,经常看不起其他同学。在全校有一定影响力。

学号:03.
姓名:天津
性别:女
职务:团支书
特点:因为和北京同桌,所以当了团支书,其实能力也不错,有进步的潜力,只是坐在北京旁边,锋芒经常被掩盖。

学号:04.
姓名:重庆
性别:男
职务:劳动委员
特点:体格健壮,成绩不算拔尖,但也不错,长得又帅,很受大家欢迎!最近比较忙,因为全班供电不足,为全班修了水电站。喜欢辣椒,大家都喜欢他做的火锅。

学号:05.
姓名:哈尔滨
性别:女
职务:化学课代表
特点:白皙妖艳,远近闻名的冰雪美人。爱好冰雕,但内心热情。受隔壁俄罗斯班影响较大,穿着洋气。只是不受班主任重视,成绩平平。但化学学得好,家里开了不少制药厂。

学号:06.
姓名:长春
性别:男
职务:摄影课代表
特点:学习成绩中等,但是性格耿直,热情爽朗。是个影迷,业余时间喜欢拍电影,虽然没拍出什么精品,但小有名气,也是全班家里第一个有汽车的。

学号:07.
姓名:沈阳
性别:男
职务:东北小组组长兼体育委员
特点:高大帅气,却不自以为是。吃苦好学,认真刻苦,只是目前成绩一般,可能是学习方法不适合自己,但是体育成绩优秀,较受欢迎。

学号:08.
姓名:大连
性别:女
职务:卫生委员
特点:成绩不错,很爱干净,长得漂亮,喜欢打扮自己,但有时会忽略自己的气质与内涵,担任卫生委员。和沈阳是同桌。

学号:09.
姓名:济南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出身书香门第,每年都来考功名,可惜家底子薄,又不爱出风头,总是不被重视,家里的泉水出名。

学号:10.
姓名:青岛
性别:女
职务:环保委员
特点:济南同桌,窈窕淑女,成绩优秀,是全班环境保护的楷模。家里开了不少有名的企业,从小学会酿啤酒,深受欢迎。最近刚刚帮着班长举办了全校运动会,看得济南干着急。

学号:11.
姓名:石家庄
性别:男
职务:华北小组组长
特点:踏踏实实干革命的男生,学习成绩很一般,没有不良记录。因为北京当班长,天津当团支书,所以把华北小组长让给了他,但苦于有职无权。

学号:12.
姓名:太原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孩子,家底不好,学习有时显得有些急于求成。家里开了很多煤厂,导致皮肤不好。最近开始注重保养和调整学习方法。
学号:13.
姓名:呼和浩特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性格爽朗,身体强壮,成绩还算可以。家里养着很多牛羊,开了牛奶场,每天负责提供班里大多数同学牛奶。

学号:14.
姓名:郑州
性别:男
职务:地理课代表
特点: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孩子,没什么家底,学习成绩也一般,但人际关系好,座位在班级通道枢纽上,对于班级情况熟悉,当地理课代表众望所归。

学号:15.
姓名:合肥
性别:男
职务:数学课代表
特点:又一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孩子,成绩很一般,但擅长科技,常常帮着班主任一起做研究,担任数学课代表。

学号:16.
姓名:广州
性别:男
职务:生活委员兼华南小组组长
特点:成绩相当好,能力也不错,不输班长,但是家室单薄,起步也晚,拼不过班长。他说话口音虽然很不好懂,但在全班比较流行。口才好,能说会道,拉赞助能力一流,担任生活委员。

学号:17.
姓名:深圳
性别:女
职务:学习委员
特点: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学习成绩后来居上,家里有钱,有外班关系,与同桌广州关系微妙。

学号:18.
姓名:南京
性别:男
职务:前任班长现物理课代表
特点:学习功底扎实,成绩突出,能力也不错。长相清秀受欢迎。只因班主任更换而被罢免班长一职,降级为物理课代表。处处受现任班长压制,但受到台北仰慕。

学号:19.
姓名:苏州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南京同桌,小家碧玉,楚楚动人。成绩优异,能力不俗。与隔壁新加坡班的学生关系不错,对于班主任迟迟不给自己安排职务心生不满。

学号:20.
姓名:无锡
性别:男
职务:文娱委员
特点:帅气大方,又有礼貌,最近在班里比较活跃,人气挺旺,各方面表现不俗。出身工商实业世家,体面又没有架子
学号:21.
姓名:杭州
性别:女
职务:语文课代表
特点:公认的班花,孤芳美人,学习成绩很好,气质优雅,品味不俗,懂得欣赏诗情画意,担任语文课代表。
学号:22.
姓名:宁波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杭州同桌,没有杭州的美貌和家境,却多了几分清纯,成绩不俗而且心灵手巧,善做汤圆。
学号:23.
姓名:温州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研究出来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一点一点积累。家里是干个体户的,课余时间经常做小买卖,所以零花钱很多。
学号:24.
姓名:南昌
性别:男
职务:广播操领操员
特点:朴实无华的劳动人民孩子,成绩一般,但遵守纪律,班主任喜欢的好孩子,只是自我意识不强,缺少灵气。
学号:25.
姓名:福州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自身条件不错,但学习功底不扎实,成绩一般。但现在正踏踏实实努力,成绩不断进步中。
学号:26.
姓名:厦门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福州同桌,让人心旷神怡的美女,美中还透着几分不羁。只是与其他班的男生关系复杂,时常耽误自己的学业。被班主任要求担任台北的说客。
学号:27.
姓名:武汉
性别:男
职务:华中小组组长兼生物课代表
特点:成绩不错,长相帅气,在班里人缘好,班长强有力的候选人之一,只因家底不如北京,在班长竞选中败下阵来,当上了生物课代表。
学号:28.
姓名:长沙
性别:男
职务:宣传委员
特点:成绩一般但是爱读书,爱吃辣椒,凡事喜欢争先,是不安分守纪的“调皮鬼”。宣传公功力了得,在校电视台担任重要职务,一度挑战北京作为电视台长的地位。
学号:29.
姓名:西安
性别:男
职务:西北小组组长兼历史课代表
特点:成绩一般但能力不错,班里最年长,影响力较大。穿着比较古典,性格稳重,精通历史,担任历史课代表。
学号:30.
姓名:兰州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学习成绩偏下,但组织能力不俗,在班里人缘不错,班长的得力助手。做得一手好拉面。
学号:31.
姓名:成都
性别:女
职务:西南小组组长
特点:成绩与能力都不错,有内涵有气质,容貌秀丽,和重庆同桌,但关系不好,看着重庆高升,心里很不是滋味。
学号:32.
姓名:南宁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性格内向文静的男生,成绩一般,但待人温和。班级事务参与不多,以至于很多时候大家会想不起他来,平时不太显眼,但和泰国班,马来班等东盟院的学生关系良好,经常一起弄弄展览。
学号:33.
姓名:昆明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时时刻刻带着浅浅的微笑,成绩一般却讨人喜欢,小巧玲珑散发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气质,穿着打扮有特点,家里还有个大花园叫世博园。
学号:34.
姓名:贵阳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成绩不太好,但并不影响自己的心情。十分懂得享受生活的方法。虽不如重庆高大帅气,却有着洒脱的豪情。他的邻居酿的好酒全校闻名。每位同学家里请客吃饭都要向他代买。
学号:35.
姓名:乌鲁木齐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就象天山上的雪莲那样的美,长相清丽脱俗,带着异域风情。成绩一般,但潜力无穷。有时会闹点儿小脾气。
学号:36.
姓名:拉萨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因为家住得比较偏远,与别的同学接触不多。总是给人以神秘感,看似很冷峻,其实内心热情友善。由于得到全班的帮助,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学号:37.
姓名:香港
性别:女
职务:英语课代表
特点:长期在英国班插班,最近才回到班里上课。成绩异常优秀,在全校都名列前茅。打扮精致美丽,风情万种,惹得上海一身嫉妒,奋力追赶。是全班人的榜样。大家看着她一身洋气,又羡慕又焦急。英语水平无敌,担任班里英语课代表。有班主任给的特权,有些班级事务可以不用参加。
学号:38.
姓名:澳门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长期在葡萄牙班插班生,比香港还晚回班。成绩也挺优秀,但不是非常突出。同样洋气十足但比较谦和。爱好广泛,尤其赛马和赌钱。因为家里开了几个赌场,所以大家都羡慕他。同样有班主任给的特权,有些班级事务也可以不用参加。
学号:39.
姓名:台北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问题学生。自学成绩相当好,和美国班的人关系比自己班还好。因为不喜欢现任班主任而决定翘课,至今不去上课在家自学。不服从北京这个班长,仰慕南京,和香港,澳门有些私交。赌气说一辈子也不想再进这个教室,在学校里到处说自己要一个人成立一个班,但总得不到校领导承认。最近有些疲软,经常在班门口溜达。
学号:40.
姓名:银川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成绩不怎么样,但是非常有个性,气质独特,既豪放又内敛,与班里同学接触不多,看似默默无闻,实则充满抱负。
学号:41
姓名:西宁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家住得也挺偏远,但比拉萨近一些,成绩中等偏下,但是能够与班级融为一体,个性鲜明,拉萨同桌,接受班级其他同学帮助的同时也在积极帮助拉萨,成绩逐步提高。家门口有个非常大的湖,全校闻名。
学号:42
姓名:扬州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娇小可人,秀外慧中。爱好恬静,不喜欢与同学争斗。以前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但最近成绩下滑。不常抛头露面却总引人侧目。
学号:43
姓名:常州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无锡同桌。虽不如无锡帅气活跃,但安静踏实,外柔内刚。经过自己努力成绩一路飙升,积极与外班同学交流。但成绩不稳定,加之家底不足故在班里目前人气不旺,但坚信厚积薄发。
学号:44
姓名:南通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身体强壮,条件不错,只是学习成绩一直一般,但最近以上海为榜样发奋图强,谦虚好学,一刻不放松,最近成绩显着提高。
学号:45
姓名:桂林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南宁同桌。性感美女,班花杭州的有力竞争对手,只因内涵稍显不足而屈居次席。浑身散发出迷人气息,性感到骨子里,全校闻名,在班里受欢迎,同时还吸引大批外班学生赶来偷看。学习成绩中等,但心思不在学习上,有自己的想法。
学号:46
姓名:敦煌
性别:女
职务:班级日志撰写员
特点:兰州同桌。气质美人,外刚内柔,成熟优雅。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涵养惊人,原本出身名门却奈何家道中落,虽然成绩不好,但很有威望。每天负责记录班级大事。
学号:47
姓名:绍兴
性别:男
职务:校报主编
特点:出身教育世家,眉清目秀,气质高雅,书卷气十足。颇富正义感,深受大家喜爱。成绩中等偏上,尤其擅长写作,担任校报主编。但有些清高,很多时候思想放不开。
学号:48
姓名:鞍山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身强力壮,直率开朗,学习底子非常好,曾经得到班主任重点培养,在班级成绩一直领先。家里开钢铁厂,整个教室几乎都是靠他家的钢铁建成。但建成之后班主任与他开始有些疏远,加之自身学习方法已经落后,成绩下滑厉害。但是不服输的性格让他调整方法准备再出发。
学号:49
姓名:廊坊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相貌俊俏,与班长、团支书是有名的三人组。自身资质不深,比较不起眼。但因与班长、团支书的这层关系,使他获得了班主任的关注,外班学生也纷纷向他示好。自此信心大增,日以继夜刻苦钻研,成绩飞速上升,表现愈发抢眼,但由于班长过于耀眼,他和团支书一样始终难以在班里施展拳脚。
学号:50.
姓名:海口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个头不高,皮肤黝黑,沉默寡言。生长于渔民家庭,从小在海边长大,所以水性 很好。他是生活委员广州的表弟,前不久刚从老家转学过来,成绩偏下,但学习很努力在争取跟上班。很老实,但比较个性,因为坐在教室后面靠门的位子,所以经常会跟外班的学生有摩擦。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1-10 15:21
标题: 许倬云:在台湾大学的日子

从外文系到历史系

    1949年考台湾大学时,方东美先生的太太替我们报了名,因为她的儿子跟许翼云是中央大学附中的同学。我弟弟在南京上高中,他正常上学,比我高一班。读外文系不是我志趣所在,方伯母的想法是:“许倬云手脚不好,读外文,将来在家里翻译也可以过日子。”出自好意。
  我上过方东美先生的课。方先生是桐城方家人,非常严峻,没有亲和力,讲课不大管学生听不听得懂,一辈子没有教过什么真正成材的学生。他的学问自成体系,是杰出的哲学家。我跟他家里来往不多,因为我们不大敢去他家,他的孩子跟我们很熟,他的孩子也怕他,方伯母也怕他。方伯母是非常善良的母亲,对学生很慈爱。
  因为我知道辅仁中学是好学校,当时在江南地区,辅仁中学的学生没有考差的学校,都是北方的北大、清华,南方的交大、中大,所以我相信我会考上大学。但是没有料到,我的数学考了100分。考前,我拿了一本蓝皮的数学题解,躺在草地上像看小说一样看。我的文科成绩,也引起老师、校长的注意。
  台湾大学成立之时,台北帝国大学留下的教室和设备都在。此前台北帝国大学规模不大,是日本人在台湾的孩子上的学校,台湾子弟能上的要算“皇民”家庭的子孙,是日本殖民社会的精英。台北帝大在当时日本大学当中,只能算二三流。台北帝大的特点是:医学院小而好;还有一个研究室,后来成为文学院的基础,就是南洋研究,那批材料真好。其他方面,台北帝大只能算是不错的小型大学。等到日本人撤退,学生送回日本,教授除了五六个留下来以外,其他全回去了。我们到今天还纪念这五六个留下来的人,有植物学的教授,有医学的教授,都是好教授。
  当时台湾大学文学院除了空房子以外,什么都没有,要重新建立,幸而有大陆来台湾的学者填了空缺。台大外文系的教授是杂凑班,既非北大,也非清华,英千里是辅仁大学的,钱歌川是中央大学的,梁实秋后来到师大去了。中文系有台静农和两三位老教授,在1946年就到台湾了。哲学系有名的是方东美。历史系和考古人类学系的教授,则是北大、清华、中大的教授们。
  台湾大学的学风好。第一,学生的基础好。第二,学生少,老师多。所以很多时间可以跟老师交往。老师也没有外务,住在学校附近,师生关系很密切,我们晃悠晃悠就到老师家里去,和老师聊天,这在现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时候图书馆跟现在不一样,是封架式,要到阅览台上写我们想要的书名,在卡片抽屉里找出书名、编号,馆员到库里拿了书交给我们,就在书桌上看。我们除了上课,就在图书馆。我们可以在图书馆坐到晚上十一点。
  在台湾读大学,我们那个时代基本上不用花钱。除了不缴学费以外,一张公费条子就过四年。不过,伙食的量不够,菜也只有一样,没有油水。大家吃的饭很差,一直半饥饿状态。
  我第一年在外文系读书,老师中英千里最高明,余外就是英文不错,可是几个修女和女传教士,教我们会话,我得她们益处很多。英千里教的是英国文学史,讲得非常有意思,大陆有一个话剧演员英若诚,就是英千里的儿子。英千里的爸爸是英华,这是满洲名字,不是汉名,辛亥革命之后,“英”变成他们的姓了。当时英若诚没有跟英千里去台湾,也是时代的风气所然。许多人的孩子都留在大陆,欢迎新中国,胡适、李济的儿子都留在大陆。胡思杜后来批判爸爸胡适,当然不是自己的意愿。
  中文系台静农先生跟刘崇鋐先生一样,是无为而治。台先生是北京辅仁大学的底子,发展中文系的基本路线是朴学,他自己不做朴学,而研究文学史,书法写得好。他是鲁迅的学生,一直胆怯,怕政府搞他,他对政府也一直不喜欢。董同龢先生教语言学,一直做得不错,出了不少好学生。文学方面是戴君仁先生和郑骞先生,对台湾古典诗词教育的功劳很大。叶嘉莹是辅仁大学出来的,跟他们做同事,受二老的影响很多。叶嘉莹在台湾被关起来是因为丈夫的关系,这就是白色恐怖。另外一位张清徽,跟叶嘉莹教授是同时代的才女。
  我在台大外文系读了一年后转入历史系。因为我入校的国文、历史成绩引起阅卷教授的注意,拿我的卷子给傅斯年校长看,傅校长对我说:“你应该去读历史系。”当然别的老师也知道了。那时候我的院长、系主任兼教务长、校长三个人都让我转系,我还有什么话说呢?转到历史系以后,我照旧上外文系主要的课,像散文、英国文学史。

  名师云集

  “中央研究院”带去的人马都在台湾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和考古人类学系兼课。我在大二开始,基本上就和“中央研究院”结缘了。我到二年级以后,就到历史系和考古人类学系,我在本科的时候是历史系为主,考古系为副,到研究生的时候就跨足两系了。我是文科研究所的第一个文科研究生。在台大,我兴趣广泛,选课加旁听,跨了四个系:历史系、外文系、考古人类学系和中文系。
  从大二开始,我上李宗侗、董彦堂、李济之、凌纯声、劳贞一的课,常常一个人一班,都是一流的老师。说是特别照顾,其实也相当累,因为上一人班连打瞌睡的机会都没有,进度比较快,要念的书就比较多。我跟这几位老师,受他们的提拔、训练,至今感激师恩。
  李济之先生是第一等聪明人。上课细密精致,纯学者的风度,做事和研究一样,一板一眼,行政能力强,井然有序,做得非常好。
  沈刚伯先生也是第一等聪明人。沈先生是道家,看事情清楚;淡泊宁静,看上去好像是不在乎,但是有自己的原则。沈先生在学术上没有做研究,他教书真好,演讲口才真好,做行政是无为而治,但是大节绝不含糊,任了二十几年文学院长,稳定而进步,这就了不起了。当时行政上的事情也不少,对教授的聘用,对学生衣食住行的安排,对教员宿舍的安顿,都是麻烦事。他和国民党若即若离,使党没有办法。他不耐烦做细致的工作,述而不作,一辈子就写了三两篇文章。跟他一起开会,要言不烦,你满堂议论,他两句话就摆平了。
  董作宾先生是另外一套的学者,我没有跟他学甲骨文,是学年历。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纯粹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整出十个卜辞断代规则,使得我们对甲骨文的研究有迹可寻,而又从时间轴上,整理成年历,这是了不起的功夫。董先生的甲骨文研究当然不错,书法秀丽。甲骨以外的事情,他是不管的。他是“四堂”之一。“四堂”各有所长:罗雪堂是收集东西,认若干字,了不起;王观堂了不起,一点小线索能写一大篇文章来;郭鼎堂是在日本拿马克思主义来套出一个架构,这个架构在今天看来是不对的;董彦堂是真正掌握实际发掘出来的东西,而且从中间理出一个线索,可以驾驭这批材料,重建古史的功劳很大。傅斯年先生走了以后,是董先生做史语所所长。不久,李济之先生接掌所长。
  李宗侗先生是法国训练出来的,学早期的文化人类学,他对比较文化研究很有独到之处,选他课的学生不多。他不想在学校上课,就派三轮车把我接到他家去,我常常一个人去他家,李卉有时和我同去,一部三轮车就坐两个人。李宗侗先生出身世家,是高阳李家后人。他从法国留学回来后,一面在中法大学教书,一面做故宫博物院的秘书长,后来就发生了故宫盗宝案,冤屈了他。本来跟他不相干,纯粹是国民党里的权力斗争。他是一个温厚的长者,学问很好,当然后来他就钻到中国古籍里面,把在法国学的东西摆在一边了。但是法国受的教育对他有影响,法国那时候是社会演化论,他的想法是每一个文化现象代表人类文化进展的一个阶段。这个单线演化论,我有些保留,不很同意。最近,我介绍中华书局出李宗侗先生文集,最有趣的是他的家传,还有李鸿章跟俄国签密约的文件,这是他家族的资料。他不太谈家事,但是我因为跟他的关系很深,所以我知道一些,他有一个儿子在东北,当时也没有到台湾。
  劳干先生很聪明,世俗事务是不懂的。他记忆力强,悟性高,可读书以外事务的事情他没有机会学,也没有机会管,他觉得没有得到机会,所以遗憾。他的《居延汉简考释》是破空之举,编成一套套可用的材料。他研究汉朝典章制度,既宏大又细密,对小物件的考证是了不起的。他的古诗写得多极了,文章写得好。
  刘崇鋐先生是谦谦君子,温和善良,在美国读了硕士,没有读到博士,后来一直做行政工作。他是一个长者,人也公正,所以在清华时代就做系主任,在台大做系主任、教务长,后来东海大学创立,请他做教务长。他们家是林则徐的亲戚。
  凌纯声先生是搞地理学的,中国第一部民族学的调查,是调查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这部书是典范著作。后来他在西南领导史语所的民族组,做西南民族调查。但他自己最大的贡献是到台湾以后,对环太平洋文化的整体观察,张光直的东亚文化的连续性,是受他的影响,环太平洋从中国到美洲,有若干共同之处,源头在中国的楚国地区。可惜今天没有发扬光大,我一次次地催我们考古的同仁做这个工作,现在有点眉目。
  芮逸夫先生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跟凌纯声先生做助手,慢慢学出来,十分用功,在西南地区民族研究里,苗区的研究是他的功劳。后来他就做民族学的研究,可是跟凌先生不一样,他做“民族志”,不做“民族学”,他的记载很细,不是传播论,是多线演化论,所以后来跟凌先生两个人有想法不一样的地方。后来,凌先生带了一批人去成立民族学研究所,可是芮先生留在史语所,这是很可惜的事。
  凌纯声先生是中央大学地理系出身,李宗侗先生是演化论,李济之先生是实证主义,所以摆在一块,我可以受到平衡,不拘受哪一派的牵扯。这就和大陆后来一个人跟一个老师不一样,我们一个人跟很多老师。我的幸运就是在读大学时碰到这些第一等的老师,那时候学生少,老师多,他们几个人可以一起训练我。我到芝加哥大学也是非常运气,有很多老师教我,所以我杂凑的东西很多,不是中国研究。杂学无章,却受益良多。
  我一辈子感激的是不同风格、不同途径的老师,每个人都给我一些东西,每个人都给一个楷模让我去仰慕,我也没有走任何老师的路,我走我自己的路,但每个人对我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傅斯年和张光直

  我的老师们都是聪明人,傅斯年先生也是聪明人,但是傅先生比所有的聪明人还要高一截。每个人都是分门别类去做一件事情,提纲挈领是他老人家自己来。他总是想摆开行政以后,自己做综合的工作,对西周历史、商周的国城研究有个交待,对中国文化有一个综合的研究。他能作研究,能讲演,能办行政,能跟人来往处理各种事件,真是全才。他办行政,权术也会玩一点,不是那么单纯的人。可惜天不假年,未尽其才。如果他在,会有另外一番面目。
  我在重庆就知道傅斯年是攻下宋子文、孔祥熙的人。一般学者很少像他这样,胡适先生不如他,胡先生不会行政。蔡元培先生是大菩萨,胡适先生是场面上的人物,傅先生却是组织健将,才能结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为一体。
  傅斯年主持台湾大学,没有明确提出教学思想,但是他自己的方针我们看得出,是在办另外一个北京大学,尽他的力抵抗政府力量的进入。可是当时国民党的力量控制很强,所以他抵抗得很辛苦。当时台湾也有白色恐怖,台大的大多数老师上课不谈政治,不批判。党的活动在学校里也是相当多,我们这些人不理他们,我们对跟党走的同学是看不起的。那时,我自己没有亲历白色恐怖,但我看见有学校的训导人员接到法院的通知单,跟警察一起来抓人,因为傅校长不准他们随便乱抓人,也有在校门外面被特务抓走的。我同班就有人被抓到火烧岛关了两年,火烧岛就是绿岛。
  我在台大外文系读了一年后转到历史系,其中一个原因是听了傅斯年的意见。我一进台大两三个礼拜,傅斯年就接见我了,因为他觉得我的考卷不错。看历史考卷的老师推荐给他,看中文考卷的老师也推荐给他,他就印象很深了。有一次我参加全校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他单独找了我一次。另外,他经常巡视学校各处,有时候在校园碰见,他到我们宿舍看我们吃什么饭,叹口气。他和司机在门口下棋,我们围着看。今天没有这种校长了。
  傅斯年矮矮胖胖的,他胖并不是因为吃得好,当时他太穷了,难得吃到一片肉,他的体型,天生如此。他的夫人俞大綵,是俞家的八小姐,俞大纲、俞大维的妹妹。他们先辈俞明震是清朝的清流,跟林则徐和湘军都多少有关系。这一个圈子,门生故吏,亲戚朋友,拉得很大,对清末和民国的文化学术有极大的影响力。傅师母脾气不小,她教过我们半年英文,学生很辛苦。
  傅先生脾气不好,但是爱才,对有才的教授非常器重。傅先生跟寅恪先生交情非常好,在德国留学是朋友。寅恪先生后来很长时间没有归队,在香港跑来跑去,他说钱不够了,问傅先生要。但是傅先生对庸才非常不在乎,脾气跋扈,不怕褒贬,自己做事辛苦,替同仁做事情不遗余力,借钱来给同仁过年节,了不起!
  太可惜了,傅斯年去世那么早,当时医药不好,他在台湾的省议会里昏倒,现代医疗条件是救得活的。1950年,他被质讯,因为台大的经费是台湾省的,一个议员非常不讲理,问他:“你要这么多经费干什么?”他说:“我要盖房子给学生住。”又问他:“为什么一个房间里只能住六个人?为什么课堂不能白天晚上分两班教?”傅先生回答:“你们能不能把学生当人看?”说完,就倒下了。
  张光直在自传中,有一段说到傅先生。我觉得要为傅先生说一句公道话。
  张光直是李济之最得意的学生。在台大时,我和张光直很熟。他父亲张我军是台湾人,在北大教书,在沦陷时期是华北伪政府的教育总裁,所以就列为汉奸。他后来申辩,他是台湾人,所以是日本国民,这不能叫汉奸,后来没有治他的罪,但是他在台湾,终究起不来了。光直因此对国民政府很不满意。后来白色恐怖时期,搜到他手边有共产党的书籍,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像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因此下了两个月牢。他那时考上台大了,还没有注册进学校,对他也没有怎么虐待,问问话,放出来已经耽搁时间,不能入学了,第二年才入学,所以他比我低一班。因为我们老师多,学生少,我们都读古代史,同班上课。
  当时已经知道的考古收获,最重要的是龙山和仰韶,两大文化系统,一东一西。但是1957年左右,大陆上的考古晓得龙山坐在源头上面,是延续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光直就写信告诉李济之先生,李先生觉得多少年来的知识,竟有了大变,两人在这方面有相当的争辩,争辩之后就有点意见。后来李先生到美国来的时候,光直常常成心躲开,两人感情就有疙瘩,但是光直始终是李先生最得意的学生。
  在白色恐怖时代,傅斯年先生不准军警进学校抓人。他的规矩:官方必须将学生的罪状告诉学校,学校派人和军警一起,找到当事人,依法交法院。张光直的回忆录里面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他以为傅先生是帮助政府抓人,实际上是挡住政府进来自己抓人。光直判断的错误,是因为他自己在牢里,不晓得外面的情况。光直对大陆很向往的,在“文革”期间,他还相信官方的报道,以为年成丰收。一个学者的政治警觉性,往往并不是那么敏锐的。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1-10 15:29
标题: re:许倬云是王力宏的舅公,哈!
许倬云是王力宏的舅公,哈!
作者: sunhaochun9    时间: 2009-11-10 17:48
标题: re:我很怕看见张灵莆的脸,尤其是眼睛。 ...
我很怕看见张灵莆的脸,尤其是眼睛。
太帅。
太心痛。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1-11 08:14
标题: 周泽雄:读者的眼睛是黑暗的
标题上的观点,具有一种“银样蜡枪头”的尖锐性,它貌似在撄虎须、逆龙鳞,向读者滋事寻衅,一旦牌面掀开,作者不过在说一句类似“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大实话罢了。就是说,观点本身没有太大的阐释难度,但它可能刺激一部分读者的表皮神经,正是后者,迫使这个观点长期锁在地窖里,我们只能在一些字里行间,感知它的诡异存在,比如巴尔加斯•略萨就告诫青年小说家:“作家能够获奖、得到公众认可、作品畅销、拥有极高知名度,都有着极其独特的走向,因为有时这些名和利会顽固地躲避那些最应该受之无愧的人,而偏偏纠缠和降临到受之有愧的人身上。”谁都看得出,“读者的眼睛是黑暗的”,恰是这句话的暗码。

自打有人揭橥出“酸葡萄心理”之后,人间就多出一种“酸葡萄禁忌”:任何一件事,只要有可能被讥笑成“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那就免开尊口,少说为妙。而世人每逢有机会讥笑对方“酸葡萄心理”的场合,又总是不忍割爱的。如此一来二去,标题上的观点便沦为笔墨禁忌了,若要揭破它,免不了先得撞翻一片葡萄架。

另外,作家在面对“读者的眼睛”时,也会首鼠两端,立场飘移。只要事不关己,每位作家都会承认:书籍畅销与作品优秀,不能划等号,有一派偏激的观点,甚至认为两者呈反比关系。但是,一旦其大作跃然于排行榜之巅,世界上将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他把自己划归例外。要求一位作家把自身的畅销视为读者的无知,与期盼一位姑娘把别人对她容貌的赞美视为挖苦,难度相当。这一点,别说寻常作家,大哲巨子也难以免俗,比如叔本华,一边对黑格尔的显赫声名满怀醋意,一嘴鄙夷,一边却“雇用通讯员搜索自己名声的证据”,好像只有自己名声大噪了,才当得起实至名归。在国内,忙于用书籍畅销来佐证自家非凡的,截至目前,余秋雨堪为楷模。其他作家也有这么干的,但声音多少有点奶声奶气,总不如秋雨先生来得轻松自然。在我看来,余氏招牌式的吆喝,不过是读者眼睛黑暗性的又一佐证而已。

写出伟大作品固然谈何容易,奇怪的是,确认伟大作品,有时更加困难。别说普通读者,即使所谓的文学专家,看走眼也是常事。试以诺贝尔文学奖为例,作为地球上最权威的文学奖项,按说,它那由十余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最有条件给我们遴选出真正的文学大师,结果却相当讽刺,斟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我们发现一个残忍的规律:对于一流作家,诺贝尔评委多半不会看走眼,只要对方是真正的大师级人物,则十有八九会遭淘汰。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杰作《西方正典》里,从整个西方世界精挑细拣了二十六位经典作家,其中单辟一章详加颂赞且生活在诺奖时代的作家,共有七位,你猜怎么着?他们无一获奖。按章节顺序,这份落选名单是:托尔斯泰、易卜生、弗洛伊德、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和卡夫卡。除弗洛伊德属于作者的别具只眼外,其余六位,无一不是帝王级的文学大师。

所以,在“读者的眼睛是黑暗的”这个陈述里,“读者”也包括专家,换言之,对于真正伟大的作品,人类的眼睛几乎具有先天的失明性。通常,只要不遇到特别倒霉的事(比如撞上骗子),花三十万元买的车子,总不会比十万元的座驾来得差;用三千元买的手机,性能上也一定比同期的千元级手机出色,但同样的规律,在出版界则彻底失控,整整一代读者中邪似地推崇一个俗物、同时把真正的大家贬为瘪三,不仅可能出现,还经常出现。因为,优秀作品志在挑战读者智力,平庸文字一味迁就读者趣味,两者的作用力正好相反,而性喜消遣的读者,总是多于喜欢面对挑战的,如此,劣币驱逐良币,遂成图书市场的宿命。一本优秀的书并非一只半斤大小的阳澄湖大闸蟹,我们并不天然具备识其美味的舌苔,实情是,在短时段内,越是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的书籍,它们越可能被读者拿去喂猪。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优秀读物,哪怕办法有一万条,也不包括图书排行榜。排行榜是一个服务于出版商钱袋的设置,和读者毫无关系,一旦把它当真,就会接二连三地制造精神冤案。比如,那些印数动辄数十上百万的通俗历史读物,较之不过开印一万册的陈寅恪著作,就会生出滑天下之大稽的优势,依照印数为王的逻辑,好像我们的史学大师都不配给那些草台班子里的大仙擂鼓敲锣。比照花果山的格局,貌似小喽罗纷纷竖起幡旗,而我们的齐天大圣却只能弯腰曲背,给“孩儿们”添酒续茶。这种文化悲情,也只有图书界擅长制造,因为——我再说一遍——读者的眼睛具有黑暗性。

让人大感无趣的是,随着一档名叫《百家讲坛》节目的火爆,图书市场又增加了一个错乱因子,似乎书籍是否畅销,不再取决于作者的俏笔,而是取决于他的伶牙。而这副伶牙的能耐,又主要不在于传授真知、阐发思想,而在于如何把历史忽悠成“玩意儿”,那些在唱念做打、吹拉弹唱上别有一功的家伙,摇身一变就成了出版界的当红小生。暗想,王国维生逢今日,一定更加郁闷,他那枝笔固然锦绣玲珑,论起嘴上功夫,偏偏最是不济。

唉,当一代读者养成用耳朵代替眼睛的习惯,他们的阅读之眼,只会更加黑暗。


作者: 方静    时间: 2009-11-11 09:56
标题: re:能不能不贴这么有深度的文章?每次看我...
能不能不贴这么有深度的文章?
每次看我都累眼也累心,最后是懵懂。
弄点花边新闻解解压也好。
T斑行行好。
作者: sxy    时间: 2009-11-11 10:18
标题: re:上花边的!据说是一个非常NB的结婚当...
上花边的!
据说是一个非常NB的结婚当天的真人真事,一个婚庆公司的老板的亲身经历。
那天日子不大,不算忙,老板就自己开着头车去了,尾车也是他公司的。
新郎从7点多上楼接新娘,11点还没下来!
老板怒了!上去一看..........
新娘子在拿新郎!说之前看好一个大的液晶电视,新郎没给买,让他现在去买!新郎说后补,新娘不干!说现在不买就不结!
最后新郎怒了!说再问你一遍:跟不跟我走?
新娘说不走!
新郎扭头就跟伴郎、摄像等人说:走!
楼下的车队一个也不吭声!
老板问他去哪?
他说去某某小区。
去了之后给一个女孩跪下,让她嫁给他,说一定给她幸福、对她好!
跪了好久~
结果就真的带下来一个没穿婚纱的新娘!
这时候新郎的脸也开了~
老板说:我考!哥们你还有替补队员啊?
新郎说你别开我心了!这个是我同学,一直喜欢我,是我以前有眼无珠……
据说后来准新娘去闹会场了!
而且新娘家的也开始闹。新郎说是她自己不嫁我的!
第二天就和原来的新娘办了离婚~要和他那个同学办结婚证!
厉害吧?这就叫爷们!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1-11 11:03
标题: re:侯宝林有个相声,说为什么在新房的被窝里搁...
侯宝林有个相声,说为什么在新房的被窝里搁好些个东西,比如桂圆,意思是“早生贵子”,花生呢?侯老爷子说,那是让新娘子生孩子的时候,“一个男娃一个女娃,一个男娃一个女娃,花着生。”

哈哈。方姐嫌我转的东西不好看,弄点花边八卦还不容易么。

好吧,以后我就“花着贴”,一篇正经一篇八卦、一篇八卦一篇正经。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1-11 11:05
标题: re:大S的这个新郎,确实走召弓虽!!!爷们!
大S的这个新郎,确实走召弓虽!!!爷们!
作者: sxy    时间: 2009-11-11 11:34
标题: re:咳....俺学V老严谨一把,是大S(ZT...
咳....俺学V老严谨一把,是大S(ZT)的这个新郎.

俺滴看法跟T版有差距,俺觉得前新娘比较走运,有替补的老公,不嫁是福气。

后新娘真不是一般滴勇敢,真想建议办证的地方增加一个项目----检测智商。

那个新郎---恩?那是个爷们??恕俺有眼无珠,没看出来。
如果俺是他同学,坚决不嫁他,什么呀!

语文那边学不上,只好跑这里八卦瞎操心了,唉!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1-11 11:39
标题: re:俺觉得这事儿不容易分析的。得看具体情况。...
俺觉得这事儿不容易分析的。得看具体情况。

我说新郎爷们,潜意识里是有一个生活中实际原型的,虽然事情没那么戏剧性,但也蛮爷们的。我意识里的原型的确是个好男子。这么套过来,自然形成了我前面的看法。
作者: sxy    时间: 2009-11-11 11:47
标题: re:是滴是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俺主要是感觉...
是滴是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俺主要是感觉新郎有点给自己找台阶,再就是为后新娘感觉不值。

非正常状态下的婚姻,能否坚强应对漫长的岁月?

思维问题,一根筋了。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1-12 09:42
标题: 郎咸平
  翻翻郎咸平的履历:出生在台湾桃园县的眷村,父亲是军人,妈妈是教员,过去是东北大学的同学,在那时候是绝对的高教育;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曾创下最快(2年)拿下该学院博士学位的纪录;尔后在密歇根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等多所知名商学院担任助教和副教授;担任过世界银行的公司治理顾问,移居香港后于香港中文大学执教,也是深交所和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局的公司治理项目顾问;2001年进入到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问题研究领域后,便成为了那个你我熟悉的,炮轰德隆、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的“郎监管”。

  这些背景看起来足够精英,更有人不吝夸赞他在财务学上的成就华人中无人能出其右;他却说那只是“看起来”而已,其实不是他的成长过程。小时候家里穷,念的是公立学校,“连私立学校都读不起”;“高考没考好”,上的是东海大学;年轻的时候喜欢跑来跑去,正好有个机会去《工商时报》做记者,毕了业就去了;做了一年去当兵,当完回到原单位物是人非,老领导不在了,跑的线也不好了。“我年轻的时候没出息,本来就想在台湾、在媒体行业了此残生,但是混得不好。要是混得好我就不出国了。”拿到了博士学位不想留在美国,“想回台湾,但是台大不要我”;到了1990年代有机会去香港,“我只想回到亚洲,回到中国,哪里都可以”,所以就去了。辗转了这么多地方,真正让他有成就感和归属感的还是大陆:“我也不晓得为什么,我这种个性和表达方式,在那三个地方都不受欢迎,但在大陆大家就很喜欢。现在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第一反应就是‘我是山东人’,我都想不到原来我是在台湾长大的。”

   但大陆像他这种气质的学者也不多,“所以正好差异化”;他认为这也是他与学界众人存在隔膜的原因,“他们到了一定阶段就把自己归到精英群体里去了”。之所以有人封他为“弱势群体代言人”,因为“我从小就是这样过来的,就是很平凡的人,就是一般老百姓,靠自己的努力和机遇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所以,他说他对社会大众的体会是真实的,也懂得用他们的语言与之沟通。“每一个人都像我一样这么辛苦,而且大多数人并没有我的运气。”这样也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在机场碰到倒票的跟他打招呼、进肯德基买可乐被服务员认出来,感到“格外激动”,也可以解释他询问讲演现场的服务生和保安,对方回答能听懂个七八成,觉得“特别高兴”。“这就对了,这就是我要的生活。我感到自己又与社会的脉动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说明我已经从过去白领精英推崇的对象,成为了一个平民偶像。我根本就不喜欢别人叫我什么精英,我从来就不是以后也不想当。做什么企业顾问、进什么政府,我一点都不想。我就想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其他根本没有任何野心。”所以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对于收视率,“我是非常在意的”。


  mangazine·名牌:你还在学界浸泡着的时候,有没有想得到精英群体认同的愿望?

  郎咸平:我在2002、2003年的时候在意过,那时我刚进大陆,对环境还不熟悉,总希望能够得到学术精英的认可,开完会交流完还会一起去吃个饭什么的。但这几年我是有意识地与他们完全切割,我觉得他们与民意脱离,不想与他们有什么来往。这也是为什么我在2004、2005年的时候受到了所谓主流学派的打压,当时最感动的是网民对我的支持,主要是白领、学生还有更广泛的老百姓。正因为我不站队、不迎合和依附任何利益团体,他们才对我肯定和信任;而有了他们的认可,我才能走上一个新台阶,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来,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给了我广阔的天地去施展。

  mangazine·名牌:你觉得走到今天这一步,更多的是你主动的选择?

  郎咸平:我主动与他们切割,走向社会大众。我今天如果说有一点点社会地位的话,也是社会赋予我的,我要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这也算是一种回报的感恩心态吧。

  mangazine·名牌:现在中国除了经济,各方面都比较浮躁,比如“超女”,比如“百家讲堂”。有人说你这是“一家讲堂”,你怎么避免审美疲劳的问题?

  郎咸平:我终归不是一个演艺明星,今天大家对我也不是简单地用审美来看待的。我这几年走过来,是稳健的,一步一步俘虏了大家的注意,逐渐地有了很多粉丝,慢慢地喜欢上我。我为什么不谈私生活?就是不希望走入恶性循环。我希望大家看到我的大头像时想到的是我的观点,而不是郎咸平现在单身、曾经有过几个太太。当然我的外表大家看起来不讨厌,但如果没有这些观点,大家还会在乎我这个人吗?我觉得不会的。

  mangazine·名牌:你最近在演讲里谈到中国企业的病态心理:心态浮躁一味想做大做强,又不具备工序流程的概念、系统工程的思维和制度建设的耐心,表现在手法上就是投机取巧、贪小便宜。你认为其根源在于中国的文化欣赏传奇性的小概率事件,而不推崇踏踏实实地付出努力。你是不是对这种文化根源比较悲观?你自己身上是不是也具备这种文化特质?

 郎咸平:不是悲观。我们总是喜欢非黑即白、不乐观就是悲观,我没有悲观或乐观的感觉,我只是指出一个事实。我是这种文化土壤里成长起来的, 我是不是也曾经浮躁过、 投机取巧过?有, 当然有,我一点都不讳言自己的缺点。不过走到今天,如果说我有一点点值得大家欣赏的地方,那正是能够从曾经的浮躁和投机取巧中悟出一点改进的思维。我天天鞭策自己就是为了摆脱这种文化魔咒,但我觉得做得还是不够,还得继续努力。

  mangazine·名牌:能谈谈你现在的心态吗,对现状是否满意,对未来是否乐观?

  郎咸平: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对未来一无所知。我走的这条路,学术明星的路,是别人没有走过的。所以我也很好奇,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样,走一步算一步。我觉得这可能是好事,以前在学校里做教授,对未来太确定了,几十年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事情,我觉得这是生活最大的悲哀。转变成现在的状态,明天要发生什么我都不知道,感觉很刺激,这才是我该追寻的日子。崎岖的道路才会通向辉煌的前程,未来是不确定的,我还蛮期待的。

  mangazine·名牌:你朋友多吗?工作之余喜欢什么消遣?

  郎咸平:我没有朋友,就是一个人。因为休息的时间也不是很多,闲着没事我很少主动打电话给别人,孤独,有点孤僻。我是双子座的人,极端分裂的个性。看起来好像风风光光的,到任何地方大家鼓掌啊、接待啊非常热闹;但演讲完了我能不和他们一起吃饭就尽量不吃,情愿自己在房间里叫一碗牛肉面,一个人看看电视还高兴点。因为每次跟别人讲话都很烦的,同样的问题问我一千遍:郎教授你住哪个城市啊?郎教授你是哪里人啊?但别人客客气气地问,我表面上就得客客气气地回答,这是做人最基本的。我是一个没有生活的人,现在唯一的就是工作。我也不想出去玩,不想打高尔夫,什么美女、美食、美酒,以前喜欢过,现在都觉得不重要了,也不留恋。年纪大了,能把握的时间不多了,这种紧迫感越来越强,有时间的话睡睡觉养养精神还好一点。

  mangazine·名牌:有一种说法,自我强盛的男性对同类比较谨慎,反过来面对异性会相对放松。可能女人更加接近本性一点,离现实世界男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更远。你有没有这种“重女轻男”的思想?

  郎咸平:这是对的。女人纯真的一面更强,更加能够释放自己的天性。如果混到有一天,每个人对你讲话都很谨慎很小心,尤其是男性,你的感觉是很虚伪的。而感情最开始的时候也许是虚伪的,到后来都是真实的,真心真意地吵架、真心真意地发脾气,这个真实面很刺激我,让我感觉庆幸不已。在我的不同阶段,女性并不是说给过我直接意义上的指导,但她们的一颦一笑、一点一滴激活了我的创造力,这是我一生永难忘怀的。我是一个可以没有生活的人,却也是一个离不开女人的男人哪。

作者: 方静    时间: 2009-11-12 10:10
标题: re:郎咸平,卧室显眼处就是他的书,我翻都不翻...
郎咸平,卧室显眼处就是他的书,我翻都不翻,那是皇上看的。
早餐时,差点被皇上整死。他指着西红柿问我这属于什么类,我虽然知道背后有阴谋,但也回答:蔬菜类的。
然后问黄瓜什么类,我继续回答:蔬菜类的。
又问:西瓜什么类,我回答水果类的。
皇上语气越来越严厉:都是瓜,为什么这个水果类这个蔬菜类。
我答不上来。
你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天天教孩子分类,但为什么这样分自己却不知道。
我说可能以能否做菜来衡量吧。
皇上说:韩国人还西瓜做凉面呢。还有拔丝苹果呢。
我彻底晕了,要逃走,被他捉回。
求爷爷告奶奶才放我走了。
这就是迷郎咸平、张五常的人做的事情。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1-12 10:40
标题: re:1。 没朋友也是可以生活的,只要热衷于工...
1。 没朋友也是可以生活的,只要热衷于工作。
2。 做纯真的女人最好。
3。 西瓜理论上是蔬菜,现实中是水果。

4。 再前面,光光节讨论了半天结婚,我就不说什么了。。。。。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11-12 11:08
标题: re:你们家皇上不讲理,那咱就和他AS到底,分...
你们家皇上不讲理,那咱就和他AS到底,分它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不清楚的就两边都算,呵呵。如下:

一、水果的定义:
水果是指多汁且有甜味的植物果实,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且能够帮助消化。 水果是对部分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实和种子的统称。

二、水果分类和范围:
浆果:多心皮,外果皮是一层薄表皮,而果肉柔软多汁且内无核。
     如:番茄、莲雾、芭蕉、茄苳、杨桃、木瓜等。

柑果:多心皮,果壁富含油胞,果实里面瓢辫含丰富汁液。
     如:柑橘类果实,柚子、葡萄柚、柠檬、橘子、金桔等。

水果种类:

浆果类:如草莓、桑椹、蔓越莓、蓝莓、黑莓、覆盆子、红醋莓等,通常生长在较寒冷的地方,所以除草莓和桑椹外,其他在台湾均较不易见到新鲜的。这类的水果颜色鲜艳,在烹调上常做为装饰用,维生素C、花青素含量丰富,但运送及保存过程中容易受损。

柑橘类:如橘子、柳丁、金桔、柠檬、葡萄柚、文旦、柚子、莱姆等,是台湾产量丰富,深受国人喜爱且认为具有「吉祥」之意的一类水果,也是所有水果种类之中,维生素C含量最为丰富的,属於「酸味」水果。除了生食之外,也可以制成果汁及果酱等产品。

葡萄:种类繁多、产量丰富、颜色鲜艳,也是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类水果。除了鲜食之外,也可以酿酒或制成乾果、果汁或果酱等。除了一般水果含有的营养素之外,其黑、紫或红色葡萄中所含的多酚类(polyphenol)及皮、籽中,所含具有抗氧化力的前花青素(OPC)也是最近非常流行的健康话题。

核果:如樱桃、桃、李、梅、枣、橄榄、龙眼、荔枝等,内含有个果核的,均属於这类。大多为鲜食,也可以腌制后做成加工食品,例如蜜饯、罐头水果、乾燥水果或是水果酒等。

仁果:如苹果、梨、柿子、枇杷等,内含有数颗果核的水果。一般而言,苹果、梨含有丰富的水溶性膳食纤维—果胶,有助於调节体内的新陈代谢,而柿子与枇杷因生产季节不长,所以产量较少。
  
瓜类:如西瓜、甜瓜、香瓜、哈密瓜等,外表有较硬的皮保护,若尚未切开时,可以置於室温储存,不易腐败。水分多,甜度高,属於甜味水果。

下面回答一个问题,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
关于西红柿是水果还是蔬菜的问题。

这个问题错综复杂的,因为有很复杂的历史背景,西红柿的“身份”一开始是作为观赏性植物,后来又成了水果,再后来又被认为是蔬菜,目前,普遍被认为既是蔬菜也是水果。

从目前的世界公认来看,西红柿的定义很模糊,但是大部分认为西红柿即使水果也是蔬菜。

大致是这样的:

美国一直认为西红柿是蔬菜。
我国认为西红柿即是水果也是蔬菜,但是出口的时候是以蔬菜的名义。

下面具体说一下西红柿在各个阶段“身份”的不同变化:

西红柿属于茄科的一种。又名西红柿,原产秘鲁,大约16世纪初传入欧洲,开始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初才开始作蔬菜,17~18世纪由欧洲传入亚洲。中国栽培历史较晚,约在20世纪初。50年代以后大量栽培,成为一种重要的蔬菜和水果。


关于西红柿的身份问题,曾经还经过了一场官司,
1895年,英国商人从西印度群岛运来一批西红柿。按美国当时的法律,输入水果是免交进口税的,而进口蔬菜则必须缴纳10%的关税。纽约港的关税官认定西红柿是蔬菜。理由是:它要进入厨房,经过烹制,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商人则认为应属水果,据理力争:西红柿有丰富的果汁,这是一般蔬菜所不具备的;它又可以生食,同一般蔬菜也不一样,形状色泽也都应当属于水果范畴。双方为此//争执不下,最后只好把它作为被告,送进美国高等法院,接受审判。

经过审理,法院一致判决:“正象黄瓜、大豆和豌豆一样,西红柿是一种蔓生的果实。在人们通常的谈论中总是把它和种植在菜园中的马铃薯、胡萝卜等一样作为饭菜用;无论是生吃还是熟食,它总是同饭后才食用的水果不一样。”

从此,西红柿才法定为蔬菜。

虽然法律界定西红柿为蔬菜,但是目前各国对西红柿的定义似乎没有按照这个法律的界定,把西红柿定义为蔬菜。
作者: 方静    时间: 2009-11-12 12:44
标题: re:我拿弟弟的贴文去整皇上。我想让太子提...
我拿弟弟的贴文去整皇上。
我想让太子提前登基,可以吗?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11-13 01:01
标题: re:一个西红柿整出的血案!还不如烂地...
一个西红柿整出的血案!

还不如烂地里呢,下次不卖给你家西红柿了。






欢迎光临 以琳自闭症论坛 (http://new.elimautism.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