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标题: 来自台湾RDI认证治疗师的感想 [打印本页]

作者: 回眸    时间: 2009-8-17 18:46
标题: 来自台湾RDI认证治疗师的感想
婴儿会看脸色
更新日期:2008/08/28 12:05
不要以为那些整天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的小婴儿什么都不懂,英国学者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四个月大的婴儿就能识别人们的面部表情,他们在会说话前已经懂得他人的表情,比如友好的微笑。


新华网引述英国「每日电讯报」报导,英国大脑和认知力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伦敦大学的学者们组成的研究小组,对一些四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测试,一种情况是让人跟婴儿相互注视,另一种情况是转移注视他们的目光,两种情况后都作出抬高眉毛微笑的表情。与此同时,研究人员检测婴儿的大脑活动,结果显示,婴儿们能意识到别人的注视,当他们看到自己被人注视时,大脑皮层会受到刺激,而他们所使用的大脑区域和成人被别人注视时一样。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能力是社交能力的基础,也是发展社交能力的关键因素。摘自Yahoo

浅谈自闭症徵候群人际关系发展之一
从正式文献发表自闭症至今已过60多个年头了,其间各种成因、疗育、照护方式众说分芸,从初期的「冷妈妈」到现今的「基因遗传」、从以前的「行为制约」到近期的「人际关系发展介入」、「感觉统合疗法」、「微量元素补充」、「排毒疗法」、从「机构集中照护」到「社区照护网」。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观念的改变,对于自闭症徵候群一直没有确定的疗育标准,意即自闭症徵候群是一个很大的诊断,在此诊断下面还有许多不同的症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相同的问题,这也是造成现今家长惶恐与不安的主因,但是可以明确的肯定这些孩子都有人际关系的障碍,从严重的「无语言无手势」到轻微的「词不达意」、「白目」。
姑且不论各种方法的效果如何,每一种方法一定会对部分的小孩有效才能在资讯公开的现今存活下来,家长的责任就是在考量所有的情形下提供孩子最佳的安置与疗育,这中间考量的部份包含了家庭经济、成员接受度、周边资源、孩子症状轻重等。但是如上所言,孩子会诊断为自闭症徵候群就是有人际关系的障碍,以前在医界与学界是不触碰这块的,因为认为这是不可逆的问题,大多数的方法都是利用孩子的优势来教导孩子各种能力,短期内孩子会有明显的进步,但长期观察下来孩子的核心问题仍然未获得解决,对人没兴趣、讲话偏离主题、不顾他人眼光做些奇怪的行为、出门不会跟着父母、社交行为照剧本演出无法视情况变化。尽管孩子会写字会唸书、也会与同侪玩简单游戏,这些问题都明确指向「人际关系障碍」还是未改善。
事实上社交技巧训练运用在自闭症徵候群身上也有一段时日了,但是成果追踪一直不满意,感觉上都是照剧本演出,孩子的面容表情不自然,时间地点人物转换也无法看到应有的改变,简而言之他们似乎是背下来的。这就好像是死读书不会运用,更贴切的形容可以说是脑中背了四书五经但是完全不了解词的解释与文章的意境,当外界环境输入一个讯号时他们就在资料库中搜寻一个字面上相似的前后文输出,外在的表现就是词不达意。这个问题现今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由葛斯丁博士发明的「人际关系发展介入」(后简称RDI),这套方法强调的是打地基,针对自闭症徵候群的核心问题处理,葛斯丁博士的地基是从零岁打起,这是与一般社交训练最大的不同点,同时修正我们对孩子能力的看法。有语言不代表基本的沟通能力就有、会对话不代表对人的情感就有,整套的RDI涵盖至青少年,除了基本能力训练也包含了交友、关心、付出情感、体会别人的用心等。
葛博士没有用社交技巧训练而是用人际关系发展就是以上的原因,这就是好比一名大学生中学代数不好却教他学微积分,这哪有可能学的好是一样的道理。RDI共分成六个阶段二十四级,这六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人际关系阶段,令人惊奇的是从零岁开始,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但却从来没人注意过。我们知道盖房子要打稳地基然后一层层往上盖,同时每一层也要等混泥土硬化后才能往上盖,不过对我们的孩子大家似乎都忘了这个基本的道理,在临床上我不断的看到揠苗助长。没有眼神接触、不会以手指物表达需求、没有用替代音配合手势表示物品、无法看懂大人的表情、无法追寻大人手指物、对大人声音的抑扬顿挫没感觉、对亲密行为不会表示。上述的部分都没有出现,却要孩子服从性的坐好学牙刷、杯子、你好、再见这些名词,学顺序排列、三角形、圆形、大小的认知知识。显而易见这不符合正常的发展顺序,所以可见的是孩子认知的确是进步了,但是似乎还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越来越怪,难道这是我们所要的吗?
我的答案是「不要」,相信各位家长也一样,RDI未出现以前确实没有好的方法可以提供信心与解决的策略,所以我们尽量让小孩开口、尽量教导其物品命名,但是孩子为何要学呢?语言是基于「用」才学,学红色是因为「你去帮我拿那件红色的衣服」,学杯子是因为「请问杯子在哪里?」,在这之前还有许多能力是要发展的,没语言一样可以达到这些「目的」,只要有『动机』,不过没效率。但是如果孩子的『动机』没有,那干嘛学语言?RDI正可以弥补这块的缺陷,重建孩子对人的兴趣、了解朋友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有了这些东西,后续的人际关系工具-语言、动作、游戏技能也才有存在的价值,否则就沦为工具性的沟通。
学新的东西比改旧的习惯容易相信大家都有这个观念,盖房子的地基要挖洞,花的时间比往上盖多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尤其是2-4岁早期发现的孩子,他们还在情感的「机会之窗」。早期疗育确实是重点,但是如果家长放错方向后果就是要花双倍的力气来修正。人际关系的发展永远早于认知,我们想想婴儿在语言出来前是如何与你玩的、是如何与你做情感交流的。我们常说「跟着成功的人脚步走离成功就不远」,那换个角度想「跟着有情感的人发展脚步走离情感就不远」,你认为呢?

作者: 回眸    时间: 2009-8-17 18:47
标题: re:浅谈自闭症徵候群人际关系发展之二上一...
浅谈自闭症徵候群人际关系发展之二
上一期的会讯跟各位谈到自闭症徵候群现今的看法与处理的盲点,这次跟各位谈一谈「人际关系发展介入」(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以下简称RDI)应用在自闭症徵候群上的一些心得与方法。
RDI是一套非常大的疗育法,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涵盖早期疗育到青少年以及成人阶段。由核心问题做基本的加强、由生活中真实事件的训练加强沟通的流畅。我们家长用这种态度面对有人际沟通困难的孩子才能真正的帮助孩子适应社会、交朋友、体会亲情与友情的不同,进而达到自给自足组织家庭绵延繁衍下一代。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不只是一个死读书的机器,该玩乐的时候要会玩乐、有朋友可以说悄悄话、可以与同侪形成小团体、会察颜观色揣测别人的心意。上述的这些希望对我们的孩子有其困难性,但是绝对不是死棋。孩子确实有困难自然发展这些细微的情感观察,但是在我的经验中发现还是可以『潜移默化』。对情感的学习我个人不喜欢用训练,因为这是一个经验的转移而非知识的学习,古谚有云「只可意会,不可言喻」正是情感习得的最佳比喻。
RDI是从情感诱发开始的,有情感做任何学习的基础才会有目的,但是情感的诱发在我个人的经验中有「关键期」,大约是五岁左右,它关闭的时间比语言期还短,比起认知学习在生命週期更是短暂(我们在6、70岁还是可以学新的东西)。如果从演化的观点看是很合理的,迅速的学会亲情依附与察言观色形成团体有利于个体的存活,年幼时可以获得父母更多的关爱意即拥有更多的资源与食物,成熟时可以找到互助共利的伙伴,在在都有利于个体存活,所以这项利器必须要在生命的早期就发展成熟。我个人的经验对于情感的获得在五岁前容易获得纯真自然的感情,五岁后还是可以进步,但是速度与品质上都会事倍功半,所以对于现今早期发现的孩子为人父母者应该要深思熟虑自闭症徵候群真正的困难点,我们不应该用孩子的优势去教导其认知学习,我们应该要协助孩子克服她们的核心困难,孩子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但是如果出发的方向偏了未来是要花更多的力气去修正的。
情感的发展后下一步就是跟随大人的脚步学习社会化,这个阶段的小孩还没有独自学习社会化的能力,她们的一举一动都需要仔细的观察大人然后藉由每日当中无数次的互动修正学习如何当一个人。一般的孩子对人的兴趣是天生的,从出生开始对人脸就有极度的兴趣,但是我们的孩子对物品线条的兴趣高过人脸,所以他们在学习社会化的能力上明显落后同侪,为人父母者要做的是让孩子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人的身上(忌讳有第二诱因)。孩子细细的观察人类的举动,从中体会认识到表情、手势、语调、眼神各方面综合所代表的意义,症状轻微的孩子可以在半年内达到浅移默化的效果,情况严重的孩子则要分开教导各种不同情感表徵的意义再合併,一年至两年都有可能。这个部分在实例上看到的是如果不教导即便是语言能力极佳、认知强的亚斯伯格症孩子都有适应学校的困难,同侪间的互动是瞬息万变的,而且一点点细微的声调与肢体动作就代表了很多意义,如果孩子这方面有困难就会跟不上同侪间的脚步,搞不清楚朋友的喜怒哀乐,自然没人愿意跟他做朋友。RDI的教导不是用卡片或演情境的方式教导,因为这会导致「类化」的问题,我们的教导目标绝对不要明确呈现给孩子,而是用活动游戏(最好是日常生活活动)当中放入我们的目标,目标隐藏在活动中,一次、两次、三次让孩子去体会出真正的精神。这个阶段主要的精神就是追随大人的脚步,唯有追随大人才有可能学到真正扎实的人际互动技巧,这也是孩子未来进入同侪中学习社会化的基本能力,如果对大人都不能了解互动的意义与目的,你要期待孩子与同侪互动学习无异是缘木求鱼。
这个阶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语言还是尽量减少使用,不论是视觉优势还是听觉优势的孩子都不喜欢看人。不看就学不到肢体动作的含意,不看就学不到表情语调综合的意义,许多孩子听不懂同侪间的「反话」,明明就被亏了还洋洋得意或是白目到激怒别人还不自知。互动中语言的减少使用可以强迫孩子用观察的方式与你沟通(语言是有效但是不是唯一的沟通方式),我们的回应也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在等我们回应还是仅止于单向沟通-你永远都回应得太快。回应太快孩子就无法细细的观察你,孩子也丧失了多少次的参照练习。所以RDI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是课程,你可以单独做某些活动如果你不清楚RDI真正的目标,一旦当你清楚了解孩子的进程后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与孩子做RDI。
家长一定是会替孩子选择最有利的方法来教导,但是受限于我们不曾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所以我们看见的都是我们过去的经验,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加于这些特殊的孩子身上来发现他们的问题,但是这真的是一大缪思。对于训练一般孩子游泳你会用跑步来训练吗?跑步或许有附加的效用在游泳上,但是游泳技巧的训练应该还是要在游泳池解决的吧?对于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问题出在哪里就要从哪里着手,尽量避免后遗症及抢在关键期内做关键期的发展,非关键期内的进度可以以后再教,切记不要提前,记住孩子的困难点,留一点时间给孩子的大脑成熟,过度压榨是会有反效果的。

作者: 回眸    时间: 2009-8-17 18:48
标题: re:RDI-自闭症徵候群人际关系发展之三...
RDI-自闭症徵候群人际关系发展之三
本期我们讨论的重点放在如何落实RDI在家庭生活中,我相信唯有从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按部就班的提供孩子学习人际互动的机会才是最实用的互动技巧,这种技巧也才具有应付动态环境的能力。
一般的孩子从来没有上过学习人际关系的课程,而且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也是随机而没有循序渐进的,孩子可以自然而然的从数以千次的随机互动中表现出合宜的互动技巧与能力。这是因为孩子对我们的一举一动有兴趣,孩子也知道我们的意图,进而在两者间联繫起一条无形的线达到心灵契合。这部分在前两期的会讯中有提到,本期讨论两个实际的个案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提供孩子人际互动的经验。
第一个我们先来讨论晒衣服。晒衣服是一个很好的真实居家活动,依据孩子不同的能力可以提供的目标非常多,从专心、参照、调控、协调合作(请参考人际关系活动手册)都可以达到。晒衣服是一件常做、普通的家事,一般的家庭每天或隔天都会做的家事。我们先从环境调整开始让孩子『看见』我们正在晒衣服,然后提供孩子各个不同步骤的训练机会,让孩子熟悉一个流程。
专心- 眼神接触后才开始下一个步骤
参照- 我希望你拿『这件』衣服
调控- 你拿这件衣服,但是我要另一件衣服
协调合作-你看到我把衣服吊到衣桿上后会自动拿一件衣服给我
目前的RDI走向已经完全脱离活动导向或外显的目标行为,由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的了解相同的活动依据孩子不同的需求可以放入不同的目标。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另一个更复杂的例子-家庭照片分享。家庭照片分享也是一个每个家庭都会做的活动,每个家庭每次出游回来把照片洗出来后一定会分享出游的经验,此时可以放入观点、想像力、团体基础(请参考人际关系活动手册)的目标。
外在的观点-面对面分享照片时孩子会不会把照片反过来
内在的观点-你喜欢的事物和我喜欢的东西不同
想像力- 同一张照片可以联想到什么东西(真实或虚假的都可)
团体基础- 就由此次的分享可以与同伴规划下一次的行程,在这之间与同伴的
妥协与表达意见进而达到共识
上述的二例中家长要具备的能力就非常的重要,家长一定要对ASD有正确的了解与态度,要知道ASD普遍与一般性的困难、何谓动态弹性的思考、区辨工具式或经验分享式的沟通、知道何谓引导式参与等。
家长不能只侷限于看见自己孩子的问题,因为这样易流于「活动训练」的迷失中,此外你也要心如明镜,把目标当成最重要的指引,记住目标永远优先于活动。由以上的例子中相信各位可以明确的知道相同的活动是具有不同的目标,纯粹是依孩子的能力而定。RDI也非常重视能力的堆叠,照着发展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培养孩子的互动能力,我个人尤其喜欢相同的活动经常做,依据孩子进步的程度放不同的目标,这样子最容易达到同中求异的效果。一旦孩子有此能力后,异中求同也就是另一个目标。我们所要看的异中求同并不是用语言描述的比较,而是一个事件的过程中有哪些是与以前的经验有相同的感觉,这种经验感觉是很难用言语形容的,这就像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点滴在心头」或「只可意会不可言喻」。
以上所举的例子是讨论如何把经验与能力转移给孩子,这种东西是不能用『教』的,包含我们一般孩子或是大人其实在这方面也都是不易被『教导』。就像我们常说年轻人冲动,要在社会上歷练才会成熟的道理一样,每个年轻人用「说」的做人处事应该都头头是道但是还是要经过岁月的磨练才会成熟,仔细想想这也是体会人际关系的过程嘛!一般人也都是要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去精进有效的人际互动,那我们的孩子更是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来『体验』,而且是要从你我想像不到的基本、基本面做起。

作者: 回眸    时间: 2009-8-17 18:50
标题: re:为什么要──搔痒 搔痒通常是父母...
为什么要──搔痒

搔痒通常是父母与小孩玩的第一个游戏,而且也是一定会产生笑声的游戏。
 我们为什么要笑?笑有任何演化上的好处或实质上的意义吗?首先我们要先忘掉笑是自然的假设。我们习惯认为笑是对幽默反应的假设,其实这是误导的说法。如果要了解笑的根源,你要先忘掉笑话。
 近年来有几个研究在观察一个人听到好笑的笑话时大脑的活动情形,希望能找出幽默的神经机制。早期的研究都把笑与幽默连在一起,这是要用到高层次的额叶认知功能,另一个反应的区域就是大脑中控制笑的生理反应的区域。
 Robert Provine,马里兰大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教授,发现过去对于笑的假设是错误的,他发现说笑的人比听笑话的人笑的次数还多46%而且他们发笑的时间点大部分不好笑,听的人和说的人都不是因为传统的笑话而笑。他发现只有15%的时候那个句子是真正好笑。
 他发现笑不是幽默、惊讶、不一致性,而是社会的互动。当你跟别人在一起时,笑的机率比你独处时多30倍。
 搔痒和笑一样,它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像幽默的不一致理论,搔痒也是依赖某些程度的惊奇,这就是为什么你无法自己的搔痒,搔痒的愉快笑声是大脑对这个触碰的反应。
 搔痒对父母与子女的亲子连结有很重要的关系。很多时候,你假装要呵孩子的痒,手上未接触他们已经「呵、呵、呵」的乐不可支了,这也是孩子第一个与父母非生理需求而有预期性的行为。
 所以我强烈建议进行RDI课程时一开始我们很强调「搔痒」的回馈,接下来就是「躲猫猫」强调视觉的回馈与娱乐。

人际关系训练--你该注意的事
1. 不要在小孩的背面与小孩说话,所说的话语也不要超过小孩的口语程度,尤其是对”听的懂指令”的小孩。切忌再三重复同样的话语。
2. 介入初期夸大你的脸部表情与肢体动作是有必要的,同时要减少口语指令。
3. 随时随地纪录导致孩童分心或过分专心的事物,以及程度(时间与强度),这对日后的治疗目标有明确的参考价值。
4. 训练的时间着重于次数的累进而不是单次的时数,所以请尽可能随时随地的用5分钟或10分钟加强练习。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均可练习,只要你们的互动有笑声、目光有注视。每日至少加成训练时数大于30分钟。
5. 绝对不要用增强物来达到你要他做的事。记住,初期的训练是要引起孩童对『人』的兴趣,如果太早介入玩具或语言只会让小孩经验到玩玩具是主要的目的,配合父母做动作或听指令或仿说都只是其次,因为做了就有玩具可以玩,小朋友的目标就会放在「配合」演出以获取玩具。
6. 尽量请家中所有成员配合注意事项,如果有困难就必须在训练前给小孩一个明确的指令例如”我们来玩游戏”让小孩知道接下来的10分钟是有所不同的。
7. 游戏如果进行的不顺利请暂停,我们不是要小孩学游戏、是要小孩「玩游戏」。所以没有笑声没有注视就请暂停吧,饶了小孩也饶了自己。

自闭症徵候群的完美人生-RDI
近10年来新的自闭症研究,我们把各种不同的自闭症徵状整理如下
1.这些所谓广泛性发展迟缓、自闭症徵候群、亚斯伯格症并没有心理层面上的行为或社会的问题,但是从神经生理来看有讯息处理的问题。
2.我们称做「自闭」这种特殊的讯息处理问题影响着这类徵候群中所有的人。且对他们自己本身内在的感知及他人的关系有极深远的影响。
3.这个徵候群的表现非常特别,分享经验的动机与能力、与他人的调控、整合自己的思想感受及赋予自己经验的意义以便将来使用(事件记忆)、自我察觉的能力、评估自己与环境的最佳策略、弹性思考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都会受影响
4.自闭症徵候群第一代及第二代的代偿策略显示在就业、独立生活、友谊、婚姻上无显着效果,即便在语言或学业上,如果以核心问题的角度来看也无显着进步可言。
第三代治疗的需求-重塑
当我们把上述的片段拼凑起来,如果我们要期待孩子过得更好,我们就要全力处理讯息处理的问题。我们已知自闭症徵候群的小孩可以学习,事实上有些智商还不错,问题是我们能帮他们学习「有动机」以及离开学校在真实世界生活下去的能力吗?我们能帮他们学会非智商测验显示的「成功生存技能」吗?
对我们言,这些生存技能是与生俱来的:享受新奇、处理不确定性、能屈能伸、与他人合作、瞭解他人的感受与想法、有适切的反应、处理与解决冲突、寻求挑战、成为团队的分子、可以看到事物的全貌、评估当下情境、知道「够了」的概念、对建议採接纳的态度、从错误中学习、从可能性中即时创造解决方法。这些只是友谊、就业、及生活中的部分能力罢了。如果我们要让这种徵候群的人过着有生产性、独立的生活就要按部就班的来重塑上述的情形。
即使第二代的治疗法试着教「社交技巧」来代偿,研究却显示最大的问题就是『类化』。有一篇研究指出Baron-Cohen博士的研究团队应用心智理论的技巧来教聪明的自闭症知道别人想甚么,而且所有的孩子都通过「期末测验」。理论上他们通过「期末测验」,那他们在真实世界中了解他人心里想什么的能力应该大有进步才对。然而研究人员很讶异的发现在真实世界中这些孩子的对话方式与以前完全一样,她们对他人的内心想什么一样兴趣缺缺。
用发展的观点重建失去的部分
你现在仔细想想孩子的学习过程就会发现Baron-Cohen的方法不成功处,一般发展的孩子根本不学心智理论也不用考心智理论,我们也从不担心他们社交技巧需要『类化』、他们也不用被教与他人合作、也不用在课堂中学习了解他人的观点。他们也不学习与他人分享经验与想法或学习「自我觉知」来创造个人的记忆。他们是从『人际关系』中学的。
一般孩子不用教却能在非常早就学会「成功生存技能」-语言都还没有出来前,他们是在真实世界中从父母或他人由实际参与中习得的。这种学习如果没有真正的「人与人互动」是无法习得的。然而这些徵候群的孩子因为神经生理的问题导致他们离开正常孩子的发展路径(大部分早于9个月前就有徵兆),那亲子之间的关系也急遽恶化,事实上这种互动的问题更阻碍了孩子通向高阶认知、情感、社会互动的路途。
所以RDI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用重塑的方法来治疗自闭症徵候群,让这些孩子经验正常孩子的歷程,重新建立亲子间的关系,以系统化的步骤让父母重新带领孩子。只要基本的能力稳固,一步步的走下去,事实上后续的能力根本就不用另外教导
RDI的目标
RDI是一个让父母重新学会引导小孩,让孩子与父母重回纯真的一来一往的关系,此关系着重的重点在
 动机
沟通
情感调控
事件记忆
适时的注意力转移
自我觉知
判断环境
执行功能
 弹性思考
 有创新的问题解决能力
如果你不清楚RDI,那你对自闭症徵候群就不够瞭解。不要犹豫了,赶快去了解何谓RDI,并且赶快用在你的孩子身上,相信你会看到孩子另一面的成长与进步,而且是未来进入社会必须要的能力。

人-我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 之发展
第一级 与你共舞
孩子出生的前九个月,他会学着与你协调动作与情感,而且不是纯然的接受你给的一切,而是与你共舞。及时、同时性在这种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本阶段的重点是你的动作和我的动作、你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一起」共舞。这就是RCR中的第一个R
第二级 观点的借用
9-15个月时,孩子学会以父母为参考的中心,一个他们可以学或是藉用其对生活中事务观点的个体。他们从父母的观点中学会如何看这个世界、学会分享观点、看法或是对一个共同的参考点表明自己的主观反应。本阶段的重点是你和我对某件事或物品的反应。
人际关系就是发现一个与人连结想法、观点或情感的方式,这就是RCR中的C
第三级 意图的了解
15-24个月时,孩子发现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注意的焦点不再是我们的行为或是外界的事物也包含了自身内在的想法。孩子知道别人有他们的想法而且与自己的想法不尽相同。孩子会开始考虑我们的行为同时也会考虑我们如何看他们的行为。他们可以不露痕迹的撷取别人的观点,他们也可以开始分享他们的意图所以你不会误会他们的意思。他们也知道人的的决定意图先于行动、行为。他们专注在你的情感、喜好、意图与想法而不仅只是你的外显行为。他们开始建立自身与别人的关系,并且得知他们的行为如何会影响他人然后再修正自己的行为。这可以从意图性、身分认定与沟通修復的行为中看出来。
第四级 想法分享
24-36个月,你的孩子在与你的心思交流时已经不需要一个明确的物品。你们已经可以讨论一个看不见的物品、事物或想法,此时可以由合作、共同创造、谈话中观察到。
第五级 往事回忆
你们俩可以讨论以前、现在与未来的内心想法。这可以从引导的想法与合作计画中看出。

作者: binfeng2000    时间: 2009-8-17 21:01
标题: re:如果是引用的文章,请注明出处. 很好的文...
如果是引用的文章,请注明出处. 很好的文章和心得.谢谢.
作者: 回眸    时间: 2009-8-17 23:35
标题: re:谢谢版主提醒,这篇文章是前段时间从...
   谢谢版主提醒,这篇文章是前段时间从杨教授那里拷来的,所以也没有记录出处!
   一直在给孩子做PCI,今天在看资料时才细读这篇文章.一下又帮助我理清了很多思路.特别是 <<游戏如果进行的不顺利请暂停,我们不是要小孩学游戏、是要小孩「玩游戏」。所以没有笑声没有注视就请暂停吧,饶了小孩也饶了自己。>>这一点,让我这个PCI老师觉得我经常在犯错,相信许多家长老师也有一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共勉吧!

作者: leslie huang    时间: 2009-8-18 00:24
标题: re:上官老师,这些文章应该出自这个台湾的RD...
上官老师,这些文章应该出自这个台湾的RDI网站,确实是很好的文章和心得。http://www.autism.url.tw/yellowpage/hot.html
作者: 星星缘    时间: 2009-8-18 10:21
标题: re:怎样才能买到RDI的书呢?
怎样才能买到RDI的书呢?
作者: 回眸    时间: 2009-8-18 12:42
标题: re:自闭症徵候群语言的迷失1.自 随时随...
自闭症徵候群语言的迷失
1.自 随时随地跟孩子一直说话,多给语音刺激
2. 多听CD,多看电视
3. 利用仿说来带出语言
4. 强力逼孩子说话,像是折脚、压身体逼孩子求救
5. 用图片教名词,顺序图卡教构句
6. 句型背得多自然就会对答
7. 会说话就有朋友
8. 用孩子的立场、角度说话,然后由孩子复述一遍
9. 所有的沟通都用语言,强迫孩子听、说
10. 逻辑思考进步,语言就会进步
11. 大量阅读后,孩子就不会答非所问
12. 慢说话就可能不会说话
13. 利用增强物诱使孩子说话


作者: 奇正    时间: 2009-8-18 16:19
标题: re:不错
不错
作者: songyure    时间: 2009-8-19 13:05
标题: re:我在当当网上买了一本RDI的书,叫《自闭...
我在当当网上买了一本RDI的书,叫《自闭儿教养宝典》是台湾译过来的,但书是繁体竖排的。
作者: songyure    时间: 2009-8-19 13:09
标题: re:对不起错了
对不起错了
作者: 清潭    时间: 2009-8-19 13:12
标题: re:RDI的书有“人际关系发展之谜”和“儿童...
RDI的书有“人际关系发展之谜”和“儿童人际关系发展活动手册”“青少年及成人人际关系发展活动手册”三本(书名可能有些偏差)。

《自闭儿教养宝典》是地板时光的第二部,讲DIR的。
地板时光第一部是《特殊儿教养宝典》,有上下两册。

以上5本书的汉语版目前我只见到台湾九周出版社的。
作者: songyure    时间: 2009-8-19 14:43
标题: re:没弄清RDI和DIR
没弄清RDI和DIR
作者: songyure    时间: 2009-8-19 14:45
标题: re:知识混乱了有点。学习中...
知识混乱了有点。学习中...
作者: 马来西亚彤妈    时间: 2009-12-2 02:02
标题: re:顶!
顶!
作者: johnwoo    时间: 2009-12-2 10:59
标题: re:"RDI法中对DIR地板时间疗法的详细阐...
"RDI法中对DIR地板时间疗法的详细阐述"--这个真够混乱的,呵呵;)
作者: songyure    时间: 2009-12-23 20:09
标题: re:重新翻出来看,发现几个月过去,知识也没更...
重新翻出来看,发现几个月过去,知识也没更新多少。惭愧
作者: monica123456    时间: 2010-1-14 09:29
标题: re:up
up




欢迎光临 以琳自闭症论坛 (http://new.elimautism.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