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235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训练实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8 17:3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A是个5岁多的小男孩,十月中旬来到星外宝贝康复训练中心训练,刚来本机构时的基本情况如下:
我第一次见到小A时他正上集体课,我看到的他是个面孔清秀,发音比较清楚的孩子。当时妈妈教他拼图,孩子没看拼图,而妈妈却不停地说着“放这儿,儿子”,然后妈妈拿着他的手放好,一直到下课,妈妈一直说个不停,而孩子在妈妈的辅助下偶尔看一眼。下课后,我主动去和孩子打招呼,他看我一眼不说话就走了。老师给小A做测评时,他总是笑嘻嘻的说着与问题无关的话,比如“袜子,鸭子,味道好吃极了”等等,老师让他模仿放套盒时,注意力一点儿都不集中,整节课都嘻嘻哈哈地,根本不配合。
测评完之后通过跟家长沟通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的学习潜能其实很大,平时家长的目标太高,孩子不易做对,时间久了,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比如,妈妈有一次用搭积木的方式练习小A的想象力,孩子自己玩的很开心,当孩子搭的很高时,妈妈马上说“你搭的是楼房吗?”,孩子基本不应答,玩了一会儿,积木倒了,小A随便一摆,妈妈又问“你搭的是马路吗?”,孩子对妈妈的话反应不大,一直是妈妈说自己的,小A搭自己的,其实妈妈的初衷是好的,选的教具也适合孩子,为什么孩子的反应如此平淡,因为他对你说的楼房、马路根本就不感兴趣,或者说在孩子的头脑中对这些东西根本就没留意过,所以此时说这些对孩子的意义不大。练习想象力的前提是:孩子头脑中是否对周围环境有记忆,是否能把记忆提取出来运用在游戏中,只有具备了这些练习想象力才会有效果。比如妈妈教小A拼图时,把许多块都放在桌子上让孩子去拼,这个任务对孩子来说太难。家长在平时的教学中,太注重学习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其过程,只有结果对了才能得到表扬,结果不对,孩子的学习过程不管怎样努力,最后得到的还是指责。比如在一次家长操作课上,当时妈妈没来,这节课就让奶奶操作。奶奶教孩子认识物品和颜色,刚开始孩子一直配合,奶奶问到“这是什么呀?什么颜色?”,孩子都准确的回答出来,过了大概几分钟,孩子开始乱说,还想搬桌子,奶奶赶快说“你看,老师们都看你呢,不好好表现都笑话你了”,可见,当孩子表现非常好时,家长觉得就应该这样,很正常,所以没有表扬,而当孩子出现一点问题时,马上重视起来开始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不管孩子刚才做的好不好,全盘否定。由于生活中得到的表扬和鼓励太少,孩子就产生了自卑感,缺少自信。所以孩子对现在的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才不愿配合家长或老师进行操作。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觉得首先应该让孩子知道学习其实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家长或老师的引导学会许多知识,帮他把学习状态找回来。
我带他上第一节个训课时,刚刚坐好他就开始说“鸭子,鸭子,吃鸭子吧”,我就沿着鸭子的话题问他:“小A,你吃过鸭子吗?”,他回答:“不能说鸭子”。我问:“为什么?”,他不说话。我接着说:“可以说鸭子,你知道鸭子怎么叫吗?”,他很快的告诉我“鸭子嘎嘎叫”,我又问:“那么,鸭子喜欢在哪儿游?”,他回答“水里”,整节课他学的很高兴。以后连着几节课都采用这种方式,从孩子喜欢的话题入手,围绕话题轻松的学习,而不是非要让孩子学习家长自己觉得更有意义的东西。比如,他每次看到水果就说什么颜色,味道好吃极了。我就拿了一根香蕉,问他“这是红色吗?”,他觉得莫名其妙,说“红色”,我马上告诉他“不是红色,是黄色的”,再问“香蕉什么味儿?”,他笑着说“味道好吃极了” 我立刻纠正“香蕉是甜味的,甜甜的”,他之所以看到东西就用固定的方式去回答,是因为平时家长的问题太单一,其实同一个问题有许多种发问方式,家长要学会多变。这种学习方式坚持了一周,再上课时,他基本能跟着老师的思路,沿着老师的话题去学习了。
在小A刚来第三周的一个星期五,我们为他安排了一次去幼儿园与正常小朋友融合的机会,老师和妈妈都觉得是个好机会,可以通过这节课观察他和其他小朋友的差距,有利于老师安排下一步的计划。开始上课了,班里老师拿出玩具让小朋友们一起看,其他小朋友都看着并争着告诉老师是什么,而小A却没有看,也不知自己要干什么。当班里老师说“小朋友们把书翻到某一页,看看上面画的什么”,他基本没有反应。整节课他不大声说话,不下座位,由此看出他对上课的行为规范有了基本的认识,之所以上课不知道干什么,是因为:首先,他在集体环境下的关注不好,没有关注就不可能去跟随,更谈不上去按老师的指令去操作了。其次,他对集体指令的理解不够,不明白“老师让小朋友们做什么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不知道对小朋友的集体指令也是约束自己的。最后,他的理解能力较差,对书里的内容看不懂。针对以上问题老师做了如下安排:
首先练习关注,因为关注是跟随模仿和学习的前提。由于小A对面对面近距离的教学模式基本接受了,接下来上课时,老师和学生每人一张桌子,距离稍远一些,跟老师模仿搭积木,先一块一块的学着老师搭,因为比较简单,所以注意力不易分散,此时老师要多鼓励他“小A,你真棒”,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感觉到“我认真看并且跟老师做原来是件很快乐的事”。然后两块两块的搭,慢慢增加难度,最后老师搭好模型,让学生看着自己搭出来。经过一周的练习,他的注意力得到了提高,从刚开始时的一两秒,到十多秒,再到后来的几分钟。接着换成远距离黑板式教学,由原来的具体实物换成卡片。刚开始黑板距离学生稍近些,卡片上的内容也是一些常见的水果或蔬菜,目的是不要让学生对这种模式产生反感。当老师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时,他特别好奇,注意力非常集中,老师马上指着其中的一张提问“小A,你看到什么了?”,他回答的非常准确。他的注意力集中时老师就经常表扬,注意力分散时经常提醒他看黑板。当他对这种模式熟悉以后,马上把黑板的距离调远,卡片的内容加深,练习和老师跟读,自己读黑板上的卡片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家长和老师们明显觉得小A的注意力比原来集中了。可见,这种练习方式对注意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然后是集体指令的练习。鉴于小A在个训课和集体课之间的反差太大(上集体时老师不点到他的名字他就不知道干什么),我们安排了小组课,老师上课时安排两个情况比较接近的学生,学生每人一张桌子(挨着),老师离学生的距离稍远,课堂内容的设置形式多样。比如,我这节课教学生“汽车在地上跑,飞机在天上飞”这两句生活常识,当老师把飞机举起来问“小朋友们,看老师拿的是什么”,两个学生都不动,老师再发指令,“小 A,小B(另一个小朋友的名字)两个小朋友,看老师拿的什么”,此时两个小朋友基本都能完成老师的指令。老师接着问“谁知道飞机在哪儿飞?举手告诉老师(老师随即把举手的动作示范给学生)”,只要学生把手举起来,老师就会大声的表扬他“你真棒”,但是,往往学生举起手来却又忘记该回答什么了,老师马上再把问题重复一遍,学生回答准确后马上表扬。通过这种方式的练习,学生慢慢就会明白“我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老师发的集体指令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我的名字,但是,对我一样有约束力”。刚开始练习集体指令时,老师发指令的频率要好几遍,随着上小组课次数的增加,集体指令的频率再慢慢降低,当学生举手或起立后却又不知道干什么时,老师马上告诉他“坐下或把手放下,认真听!”,比如,还是教学生“飞机在天上飞”,当老师问到“谁知道飞机在哪儿飞?举手告诉老师”,小A很快就把手举起来,老师说“小A,你说吧”,他并不知道回答什么,因为刚才的问题他已经忘记了。老师严肃地说“认真听老师的问题”,接着把问题再重复一遍,谁举手再叫谁回答。直到老师的集体指令发一遍,学生就有反应为止。当学生对这种问题熟悉以后,为了练习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老师又变换另一种方式。比如,老师把茄子、南瓜、苹果放在自己的桌子上,把两个学生都叫到跟前,提问题“小A拿南瓜,小B拿苹果”(老师的指令发完以后学生才开始拿),此时观察学生是否听明白老师的话,当学生把东西拿回去之后,老师马上说“拿南瓜的小朋友举手”,这时两个小朋友就都把手举起来,或者是其中的一个把手举起来,另一个看到后马上也把手举起来,根本不管老师的问题是什么,老师立即就问明明“你拿的是南瓜吗”,他回答“不是”,老师再把刚才的问题重复一遍,接着补充说“没拿南瓜的不举手”,可见,当学生的能力到达某个程度时,小朋友之间也互相模仿。这种方式的练习相对来说难度大了,要求小朋友必须做到听——看——做的结合。老师练习了几次之后,发现小A再上集体课时关注能力和对集体指令的理解比以前有所提高,当老师给小朋友提问题时,有时还主动举手回答。

最后是理解能力的提高。理解能力的练习贯穿在每节小课中间,开始时每节课抽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从看简单的书做起。妈妈告诉我说他平时在家不爱看书,每次都是强迫他看一会儿,妈妈一边让他看一边给他讲,每次都是闷闷不乐的收场。我估计是书的内容对孩子没有吸引力或者是内容太难了,妈妈当时有点半信半疑。我给小A看了一本画面非常简单的书(因为平时家里的教具都是实物或卡片,他对看书没有一点儿兴趣),画面的颜色和图案都非常吸引人,老师把书递给小A,告诉他“你自己看看书吧”,他面无表情的打开其中的一页,看到有个小男孩牵着狗,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特别爱看,老师随手把另一页用手盖住,问他“你看到什么了?”,他很高兴的说“狗”,我接着又问他“谁牵着狗?”,他准确的回答“男孩”,此时老师再问一遍“你看到什么了,把话说完整”,他就能回答“男孩牵着狗”。老师再把问题具体化“男孩牵着狗干什么呢”,他高兴的说“遛弯,男孩牵着狗遛弯”,我当时大声的说“小A,你太聪明了”,妈妈也兴奋地说“儿子,你真棒!”,老师及时的把书收起来,对小A说“咱们下节课再看书,好吗?”,他爽快地说“好”,其实不管学习什么,开一个好头太重要了。因为小A非常喜欢看这本书,所以每节课老师都给他讲新知识,自己看不懂时还问老师“这是什么”,慢慢的看书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当他对这本书比较熟悉以后,老师就随便翻一页说“小A,你给老师讲讲,书上有什么呀?”,他会非常准确的讲给你听。有一次,我突然有个想法:模拟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的指令自己去翻书。我把书放在小A的面前,告诉他“把书翻到大象妈妈给大象宝宝洗澡那一页,然后把手背后”,他很认真的自己找,找到后就把小手背后。我高兴的对他说“小A,你太聪明了”。如果每天都用这种轻松的状态去看书,时间久了,孩子就能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书看的多了,头脑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那么理解能力绝对会得到提高。平时家长带孩子训练时,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对孩子学习用品的选择一定要适合孩子,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兴趣扼杀在萌芽中,一旦孩子对某件事反感了再想办法吸引他,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我还带小A做一些假想游戏,在游戏中提高理解能力。比如,我假装带着小娃娃(手里拿了一个可爱的洋娃娃)出去玩,走了几步,假装外面刮起大风(妈妈说小A对刮风特别敏感),老师嘴里发出“呼呼”的声音,我此时观察小A,他看着我手里的娃娃,非常紧张。老师假装对娃娃说“外面刮风了,天气凉了,刮风和下雨、下雪一样是天气在变化”,接着把宝宝搂在怀里,学着娃娃的声音说“宝宝不害怕”,小A自己马上说“刮风不害怕”,老师赶快鼓励他“小A,真勇敢”。其实整个游戏很简单,但是孩子知道了刮风只是天气的变化,是自然现象,不害怕。随着假象游戏的玩法越来越多,并且都接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小A对许多敏感现象都能接受了,看到一些卡片上的内容时使用的语言也比原来丰富了。当然,理解力的提高不是一两天就能有非常大的变化,我相信,随着孩子自己观察能力的提高,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学习方法的引导,长期坚持下去,孩子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以上这些只是教学中的一小部分计划,教学中还有更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施,我会在以后的交流中和大家一起分享
祝愿:小A每天都有进步,早日回归到正常小朋友的集体中去。


                                                   


星外宝贝教师      程满意

                              


4#
发表于 2008-1-14 19:56:42 | 只看该作者

re: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很受启发.

  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很受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14 09:29:56 | 只看该作者

re:真的很好,我女儿正好需要这种关注与跟随能...

真的很好,我女儿正好需要这种关注与跟随能力的训练呢。非常感谢星外宝贝的实训资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1-13 09:04:29 | 只看该作者

re:“之所以上课不知道干什么,是因为:首先,...

“之所以上课不知道干什么,是因为:首先,他在集体环境下的关注不好,没有关注就不可能去跟随,更谈不上去按老师的指令去操作了。其次,他对集体指令的理解不够,不明白“老师让小朋友们做什么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不知道对小朋友的集体指令也是约束自己的。最后,他的理解能力较差,对书里的内容看不懂。”

分析的非常到位,解决方案也很好,很受启发,谢谢程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5 03: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