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标题: 自闭症中医精神、行为异常特征探讨 [打印本页]

作者: heping_zhu    时间: 2007-7-9 00:51
标题: 自闭症中医精神、行为异常特征探讨
自闭症中医精神、行为异常特征探讨(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10月第26卷第5期)
刘伍立 , 何俊 德
自闭症是一种终生性、固定性、具有异常行为特征的全面精神发育障碍疾病。其主要症候有社会交往、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兴趣与活动范围和各种复杂行为的异常。西方心理学派认为自闭症完全是缘于儿童本身与其家庭关系恶劣,从而产生心理中毒,导致人格损害,强调心理治疗。生物学派强调生物起源因素,认为是中枢神经病变引起,但并不能解释所有自闭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从中医精神、行为异常角度分析自闭症的表现,有助于对自闭症的治疗。
1动静病态特征
自闭症 多自我封闭,或极度孤独,或异常活跃,不理会外界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交往障碍。朱丹溪《格致余论》认为,阳主动,阴主静,“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二者缺一不可。“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也恒于动”。人的生理相对动多静少,处于协调状态,不可妄动,也不可不动。“人之疾病亦生于动,其动之极也,病而死矣”。自闭症动静特征是动静异常,或静多动少,或动多静少,动静惑乱。动静活动是受心神支配的,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舍,因此自闭症动静异常的原因在脑神的混乱。脑神病变导致了神形不合,动静异常。
2神志病态特征
神 指机体脏腑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面色眼神、形体动态、语言呼吸和对外界的反应邵,神的判断有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和神乱之分即。自闭症的表现,当属神乱或少神。如面对危险的场合面无惧色;爱重复地转动某些对象,拔自己的头发或体毛,抓伤或咬伤自己等。然而自闭症之神乱,又不像癫、狂之类完全不识人事,如能重复他人的语言,能听从一些指令,神似乱又不完全乱,似醒又非完全醒,似识不识。《国语•晋书》载:“童昏不可使谋”,即指出现思维障碍,不可理喻。《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天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寂麦,不知分象犬”。无慧即无智之意;《阎氏小儿方论》,’合气不足,五六岁不能言”,指出这种不能言语,是因心神昏乱或心神不足引起。《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腑”,心主神明,也包含着脑主神明,故此,心神也含脑神’。另外自闭症从智力重度低下到超群记忆天才者均有。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灵机记性在脑”,认为髓海的充盈决定记忆的强弱,“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也,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也”。《本草备要》也指出:“人之记忆,皆在脑中”,因此其记忆力的异常不单是先天脑海不足,还包含有脑神紊乱。
3性、情、欲病态特征性特征 : 《孟子尽心下》:“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性也”。《荀子;性恶篇》也云:“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七补要语》更指出:“性者,仁义礼智信也,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性可分为人的本能、人的性格等个性特征和处世准则与社会道德规范等人的社会性质问。性既源于先天,荀子认为:“性者,天之就也”,指出了性有遗传特征,属于人天生的本能,如饥欲食,寒欲暖。又积习于后天《七部要语》:“人之察气,必有情性,人生怀慧,非积学而不成”,既指出了性具有本能特点,又强调它可积习而得。《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本能需求(天性)是相近的,但行为习惯却大相径庭,故《至言总养生篇》指出:“夫养性者,欲使习以成性”。自闭症既具有先天之性之常,如耳能听,目能视,但也有明显的先天之异,如自咬手指不知痛觉或痛觉下降等;自闭症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难与人交流,但训练后可与人交流等,这既是先天之性虚和先天之性乱,更有后天之性不足。两者相互影响,天生之性不足增加了后天“积学”对性的培养的难度;后天习性的不足,影响了先天之性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自闭症的加重和难治。
情特 征 :情 指情志、情感活动。“情出于性”,程颐指出“性之有动者谓之情,情有喜怒,犹水之有波浪”。而情之发动,必有所自。《诸真语录》曰:“心有所从谓之情”,《礼记;乐记》指出情是“感于物而后动”,显然,情是由外界刺激引发,在性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心理活动。中医对情的内容以喜、怒、悲、忧、惊、思、恐概之。自闭症有怒,在违背自己志愿时,会大发脾气,大声呼叫,有过敏性的自卫反击。有惊恐,如害怕正视他人目光,害怕身体接触,害怕别人擅闯其特定私人空间,身处嘈杂环境中情绪极不稳定。思的表现为迟钝,或者无思,或思而混乱。七情既是情感的表现,更是认知的反应。自闭症的怒、悲、优、惊、恐多是一些最基本的反应,它不像常人之情,有其明显的引动因素。自闭症的这种七情反应是神乱(认知障碍)下的反应,当有却无,当无却有,旁人不知何故。喜、笑是心情舒畅、高兴的反应,思是更高级的心理认知活动,自闭症缺少喜、笑和思的表现,与五脏,尤其与心、肝相关。精神 意 识 、情感活动都是神的反应。《灵枢;本神》指出:‘分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人者谓之魄”。可见,自闭症七情表现的异常,仍然主要是神乱或神亏的结果。欲特征 :欲 ,指欲求、欲望。荀子曰:“欲不待可得,所受乎于天”,“人生而有欲”,说明欲是人的一种本能。欲与情关系密切,荀子曰:“欲者,情之应也”,《七部要语》:“欲由于情”。因此,欲是外界引发的、主动的、带有明显意向性的行为反应,是人后天的一种行为,即人后天的一种认知。欲与不欲,是心簿、意求、志愿、思考、谋虑的结果,后者是更高级的心理行为。自闭症表现有欲,但是欲的异常。如对某些对象有难以解释的依附与拥有欲,对一些玩具“爱不释手”,喜欢自身旋转,喜欢圆的和转的东西,出门愿走同一路线等。欲受心神支配,自闭症欲的怪异,无疑也是神乱或__神亏的表现。综上述 , 自闭症的先天原因,从中医角度当为脑神不足或脑神昏乱,病位在脑,即天性不足;其后天原因,如环境、培养等因素,属习性不够。因此,自闭症关系到天性不足与习性不够双重因素。
4五官、肢体病态行为特征
人的行为反应因人而异,表现不一。除本能反应外淇它各种外显行为包括自动性、社会性、起因性、目的性和可塑性。自闭 症 神 的异常,主要是通过其五官、肢体行为异常反应出来。目能视,但不能与他人的目光相遇,或视而不见;嘴能发声,但不能与人正常交往,或喃喃自语,语不知意,或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特异字句,唱腔语言等;耳能听,但听而不闻,不能听从指令,对声音反应似聋;鼻能嗅,但常表现反复嗅某种食物;口能食,但对气味特别敏感,常拒食、偏食。自闭症肢体发育正常,但常常足尖行走,行动僵化,缺乏灵机,重复无目的地拍手,手在眼前晃动,快速转动小物体,无原因的捂住两耳等。上述异常行为,违背了行为的共同特征,这些行为虽都是自动性,但没有自制,也即缺少经过思考或者面对压力而对行为的改变,自闭症反而表现行动的持久性和强烈生活习惯的同一性。他们的这些行为不会因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也没有理所当然的原因,更不知其目的如何。因此,其行为大部分是异常的,是常人不能理解的。虽然 脏腑 与五官、肢体相关,但人体脏腑及五官肢体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心神(脑神)的支配下进行的。脏腑病变引起相应五官肢体行为病变多表现寒、热、虚、实、表、里等,而脑神病变引起的五官、肢体病变多表现行为的乱、异、怪、奇。因此,自闭症五官、肢体行为的异常,病本不在其直接相关的脏腑,而在脑神。脑神(或心神)病变引起五官、肢体行为异常,历代已有许多论述。脑为髓海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灵枢;口问》:也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视觉、听觉与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都与脑相关。心寄窍于耳,耳为心之客窍阴。《医林改错》指出:“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把视、听、嗅、言功能皆归于脑。五官在生理上和病理上都与脑相关,如对耳的认识,“脑气虚,脑缩小,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或者“若有阻滞,故耳实聋”心舍 神 明 ,目为心使例。人之精神活动均可反应于目,故目又为心之外窍。《证治准绳》:“火在目为神光”,《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发于心”,显然目在生理病上与脑息息相关。“言为心声”,言语也是神明活动的一种表现。张志聪指出:“音声之器,在心为言,然由肾间动气上出于舌,而后能发其声”。鼻与 心 相 关,《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为肺窍,而实心肺之门户”。心主神明,心又主嗅,《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又说:“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因此 , 自闭 症五官、肢体行为的异常,虽然都与其相关的脏腑相关联,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脑神的紊乱或不足所致。综上述 , 自闭症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自闭症发病与脑损伤、遗传等脑病变相关以及自闭症表现以认知障碍等等为主;脑为元神所居之府,人之听觉、视觉、嗅觉、思维、记忆、言语功能皆归于脑。自闭症与心、肝、脾、肾相关:遗传、发育障碍等先天因素,当与肾有关;后天饮食、七情的异常,责在脾、心、肝。自闭症或怒不可抑,或魂不守舍;或喜笑不止,或神不守舍;或不知所思,或思不知故;或无故惊恐,或善惊易忘。而肝主怒、主魂;心主神、主笑;脾主思、主意;肾主恐、主志,因此,其病位主要与心、肝、脾、肾相关。肢体行为的实现是在神的统帅下,靠相应脏腑协调肢体的筋、骨、肉、脉完成的,而肝主筋、脾主肉、心主脉、肾主骨。听、说、食、看的功能也是在神的统帅下,靠相应脏腑的协调完成的,而心开窍舌、脾开窍口、肝开窍目、肾开窍耳。因此自闭症病机总体上是脑神惑乱和脑神不足。


作者: 湘洁    时间: 2007-7-9 13:53
标题: re:有什么调理或医治的方法没有?
有什么调理或医治的方法没有?
作者: 开心就好    时间: 2007-7-9 15:43
标题: re:说的不少!没有太多实际的东西!如何调理望...
说的不少!没有太多实际的东西!如何调理望告知!!!!!!!!!!!!!!!!!!
作者: 希望在人间    时间: 2007-7-9 23:08
标题: re:有解决的方法吗?
有解决的方法吗?
作者: 一点心    时间: 2007-7-11 16:32
标题: re:小儿感冒用消炎药后抽风,此为太阳经痉证,...
小儿感冒用消炎药后抽风,此为太阳经痉证,用葛根汤一剂可解,如继续消炎清热引邪深入,则发为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慢性癫痫等种种怪病。如误入神经科、精神科使用控制神经药物,则智力退化,运动机能逐渐丧失,沦为废人。
作者: heping_zhu    时间: 2007-7-11 22:05
标题: re:同为家长,我对大家急切的心情非常了解。我...
同为家长,我对大家急切的心情非常了解。我不是医生,很遗憾提不出调理措施和解决方法。只是和家长们分享一些信息。原来我对此症一不所知。为了女儿,现在我也很关心自闭症的研究和发展动态。据我所知:目前对自闭症还没有特效药可治。科学领先的美国,在2006年抗击自闭症法案中提出了努力的方向。开发和实施一个相关自闭症谱系失调疾病的战略研究计划;重建优良的自闭症中心,向中心提供基金以协调向病人提供服务和信息;支持相关的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实验胚胎学、药理学、营养学、免疫学、内分泌学、肠胃病学、精神药理学、毒物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促进以事实为依据的对自闭症病人诊断、早期察觉、预防、干预的最好的实践方法的研究,探索发现对自闭症谱系疾病可能的和潜在的治疗方法。人类需要进行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多领域的攻关和多各学科融合,这条路肯定相当艰苦和漫长。

作者: heping_zhu    时间: 2007-7-11 22:10
标题: re:自闭症诊断与干预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
自闭症诊断与干预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6,7)
尤 娜*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南京,210097)
杨广学** (鲁东大学,烟台,264025)

2 自闭症病因研究
关于自闭症的原因,一直存在争议。国内有研究者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对自闭症病因做过阐述本文主要从诊断和干预的角度来讨论有关的理论问题。
早期曾有研究者怀疑不正常的养育方式是主要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明确,不正常的父母-子女互动关系,其根源可能在于孩子本身。有研究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病。
2.1 认知神经理论
认知神经理论尝试为自闭症提供一个心理学的解释模式。一个假设是,自闭症儿童在心理活动的执行技能方面存在缺陷,不能根据期望的目标制定计划,不能保持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灵活的定式转移(set-shifting)能力。这个理论可以解释自闭症儿童言语保持和定式转换的困难。而且其家庭成员可能也有类似特征。不过,这种缺陷似乎并非自闭症所特有,也并不总是与社交障碍的严重程度有高度的相关,而且还存在大量例外情形。第二种解释模型聚焦于自闭症儿童综合信息以形成整体意义的能力缺陷,这方面的障碍导致有意注意和人际交流的缺陷。但目前支持这种思路的实证研究还不多。心智理论的假设认为,自闭症儿童所特有的社会互动障碍,源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心智现象的理解存在严重缺失。自闭症儿童不能关注并考虑他人的意愿、欲望、情感和信念,因此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
2.2 关于大脑机制的研究
•癫痫症的高发作率与智力落后相关。各种持续的神经学征候显示,大脑机制是自闭症形成的重要原因。尸体解剖研究报告了一系列的大脑变异,包括神经细胞数量减少,边缘系统尤其是前扣代回、海马的树突减少。这些发现可能与人际交流障碍有关。对猴子做的研究表明,前扣代回、海马的损伤,都会产生某些类似于儿童自闭症的行为特征。自闭症患者的小脑部位也发现显著异常。有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普金耶氏细胞和颗粒细胞减少,但在严格控制干扰变量的条件下,小脑第六、七小叶异常的早期观察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复印证。有几项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大脑总体面积比智力正常的控制组儿童大脑体积大2 -10%。目前还不清楚这是大脑整体、还是特殊区域体积的增加。另外一个研究方向聚焦于社会认知缺陷。例如,与智力正常的控制组相比,高功能的自闭症或亚斯伯格症儿童在执行面部知觉任务时,纺锤状脑回功能不能激活。对自闭症儿童面部知觉的大量研究支持这项观察。不过,社会性过程缺陷不只是难以处理表情以及来自表情的信息的结果。例如,高功能的自闭症儿童(他们经常能够通过标准的智力理论任务)在把社会性意义赋予意思含混的视觉刺激时存在困难。运用眼动追踪技术所做的实验表明,自闭症儿童在观察强烈的社会性情境时显示出高度异常的视觉搜索模式。对大脑神经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的神经传递素系统上。最有说服力的发现是:大约三分之一的自闭症儿童神经末梢区的血小板复合胺的浓度偏高。此项研究结果的含义还不甚明确。似乎多巴胺阻断药物能够减少自闭症患者单调重复行为的发生频率。对多巴胺代谢物和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代谢物的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
2.3 环境因素
在导致自闭症产生的原因中不能排除环境因素,但是支持这些因素的证据有限。英国曾经有报告,怀疑麻疹免疫和自闭症之间可能有某种关联。目前疫苗接种已经出现了下降趋势。因为有些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报告说,孩子随年龄增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功能退化现象,所以引发了对环境因素引发自闭症的研究兴趣。不过,功能退化是否是导致自闭症的一个原因,目前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自闭症流行率的增长是否与某些环境因素例如环境污染有关,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问题,但是在控制严密的研究中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线索。
2.4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造成自闭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双生子和家族系谱的研究提供了关于自闭症遗传原因的证据。单卵双生子的患病一致性比率显著高于双卵双生子,遗传几率大于90%。家族研究显示,病人直系亲属实际的发病率是2-7%;相对一般人群的流行率高出50至200倍。自闭症的遗传基础是确定的,但遗传传递的模式目前仍不清楚。Jorde等人的研究指出,传递模式与单一基因遗传不一致。有少数案例显示,自闭症与块茎状硬化症(染色体16异常)、神经纤维瘤(染色体17异常)有连带关系。大脑中有两个区域已经由相关的研究鉴别出来,这两部分区域靠近于一个已知的导致块茎状硬化症和神经纤维瘤的基因。对有关自闭症的基因研究还缺乏一致的重大发现,这一事实可能表明,自闭症不是由某个单一基因直接导致的。
3 自闭症干预方案
3.1 行为干预行为干预经历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行为矫正”发展为后来的“行为管理”和“应用行为分析”,一直到九十年代的“功能评估”和“正向行为支持”,逐步取代了以前的行为控制,开始着重于环境质量的改变、情境应对的技能缺陷的弥补,以提高患者的能力为着眼点。
运用行为治疗可以有效地促进自闭症儿童目标行为的形成,并系统地减少问题行为。例如,在
应用的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Analysis)干预方案中,运用奖赏体系来教儿童进行认知操作,确有效果。近来发现,有效的干预需要理解自闭症儿童与环境互动的独特方式,从而设计出具有合理的结构和易于把握的刺激呈现序列。
3.2 交流干预和语言教学
干预的目标是提高交流技能。提高低功能和年龄小的儿童的交流意愿和能力。当儿童获得更
多的象征能力之后,目标转向概念化的知识学习,课程范围逐渐加宽。研究表明,使用易于掌握和前后一致的结构性规则很有帮助。“自闭症的治疗和教育以及相关交流—障碍儿童(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Communications- Handicapped Children)[26],即TE-ACCH”,是一种以学校为背景的特殊教育课程,它把个别化教育方案与家长训练结合起来。主要借助“结构式教学”来增进自闭症患者的学习。结构式教学主要包括物理组织、时间表、工作系统和作业组织四个要素。干预的焦点放在语言水平的提高、社会行为的改善以及合作式游戏。干预方法尽量考虑儿童适应学校和家庭生活的基本结构的需要,但是儿童个人的情感表达往往不是课程的主要内容。Panerai等人比较了TEACCH和其他自闭症干预方法的功效,发现TEACCH较能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和适应能力,能够显著增加自闭症患者的社交能力、自发性交流能力,并显著减少问题行为。家庭成员介入干预过程,显得越来越重要。对自闭症儿童的父母进行培训,能够缓解他们的压力,也有助于他们用一对一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交流能力。在家庭生活的自然背景下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已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自闭症儿童缺乏与他人进行自发交流的动机,因此提高其自发交流技能非常重要。研究证明,在早期干预中,对那些年龄较小的、不能进行口头交流或者在获得表达性语言方面明显迟滞的自闭症儿童,调动儿童的交流动机非常重要。对根本缺乏言语交流能力的儿童,辅助和替代性的交流工具(AAC)可能会有帮助,例如使用手势语、照片或图片交流系统、特制的辅助性交流书籍、以及计算机程序。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不断改进的。早期的行为主义的尝试-错误式的言语技能训练,将语言材料的学习与社会情境相隔离,只是一味地反复练习独立的语句,显得单调乏味。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语言学习主要以自然语言模式为主,重视自然情境中的人际互动,儿童作为主要的互动者,注重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把教学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事件,教学结构灵活而有弹性。多渠道、综合性的交流方式,包括听话、说话,还有各种非言语的交流。出现了随机教学法、关键反应训练、环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等丰富多彩的实验。九十年代以后,自闭症儿童的交流干预和语言教学方法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动向。新近的方法更注重发展的视角和意义的表达,从而使交流和语言干预更加人性化。
3.3        社交能力干预
社交能力干预包括以技能为主的干预和以认知为主的干预。社会互动训练则是前者的干预重点之一,但是这种方式由于以成人为媒介,忽略了儿童社会互动的本质,因此反响不大;而以自闭症儿童的游戏行为和同伴互动为主题的同伴媒介干预法有更大的影响。认知为主的干预策略主要包括社会故事和图画会话。社会故事在传达方式上多种多样,其目的主要是协助自闭症患者了解社会互动的内涵,使之能在社会情境中表现出适当的社会行为。图画会话的理念乃是基于自闭症患者对视觉线索较为敏感。因此,借助线条简单的绘画图形的提示,使自闭症患者掌握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以及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而增进自闭症患者对人际互动的理解。
3.4 促进情感和智力成长的干预
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单一的干预方案,比如行为治疗或药物治疗,能够“治愈”自闭症。运用多种技术对自闭症进行及早的综合的干预,效果较好。“幼儿自闭症方案”以四岁以下的自闭症幼儿为对象,采用密集式一对一的训练,儿童每周接受四十个小时的训练。研究表明,经过两年以上的密集干预,自闭症儿童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行为可以达到正常水平,但其交流能力仍然落后于同伴。“地板时间”(floor time)是一种综合、系统的干预技术,强调治疗师、家长或教师要根据儿童个人独特的功能发展阶段,调整人际互动的具体方式,使其符合儿童当下的意义表达需要。练习每次20分钟,每天8次。治疗师通过游戏与自闭症儿童互动,致力于形成情绪、行为、言语表达的意义联结。“地板时间”方案特别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情感和动机,把情感作用作为心理发展的组织性原则,把个人意义的象征性表达作为认知和语言发展的核心任务。自闭症儿童的困难在于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他们经常会体验到孤独,但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其他干预策略的有效结合可以帮助这些
儿童认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言语表现之间的隔裂。治疗师的任务是形成一种能够与自闭症儿童有效交流的“共同语言”。
4 未来研究的方向
自闭症的早期检测和干预的研究是首要课题。加强对早期自闭症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理论的争议,例如病因的研究。现有的干预研究强调大样本、严格控制、标准化的测量指标,注重整齐一致的理论概括。抽象的量化处理过程,可能淹没许多琐细具体却又十分重要的信息。鉴于自闭症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在自然背景下(如家庭、学校)针对个案进行长期的研究,具有更加实际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如何充分利用艺术治疗、游戏治疗等心理治疗的技术进行形式更灵活、更注重意义的发展性和综合性干预,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 heping_zhu    时间: 2007-7-12 07:30
标题: re:学前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幼儿的教育建议《中国...
学前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幼儿的教育建议《中国特殊教育》2006,8
于松梅* 王 波 (辽宁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系,大连,116029)

目前,将特殊幼儿安置在全纳幼儿园(inclusivekindergarten),而不是把他们纳入传统的隔离式的特殊机构中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潮流[1]。在中国,特殊幼儿的早期教育开展得较晚,特殊幼儿能够到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很少,能够有机会和普通幼儿一起接受教育的更是屈指可数,但是随着国人对人权的重视和特殊教育观念的转变,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同一环境中生活、接受教育,必将成为未来特殊教育关注的趋势[2]。自闭症儿童因社会交往能力极其缺乏,又伴有语言、情绪发展障碍,以及智力发育迟缓,而被称为“特殊儿童之王”[3]。据最新的统计资料[4]:2001年我国卫生部、公安部、中残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了全国0~6岁残疾儿童的抽样调查,涉及天津、江苏、吉林、河南、贵州和甘肃六省市共计60124人,其中确诊精神残疾61人,精神残疾的现患率为0.101%;调查还发现孤独症和不典型孤独症位居精神残疾儿童致残原因前两位,病例共48例,占确诊总病例的78.69%。调查根据2000年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我国约有0~6岁精神残疾儿童10.4万,其中自闭症儿童为10万。在确诊的精神残疾儿童中,50.82%的精神残疾儿童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诊疗与康复,这种现状必然给家庭康复及早期特殊教育机构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试从不同角度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幼儿的早期教育进行阐述,以更好地提高全纳教育的效能,从而达到自闭症幼儿与普通幼儿的“双赢”。
1 充分的前期准备
1.1 创设适宜的环境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怀特曾说:“在促进幼儿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创造良好的环境”[5]。环境是无形的教科书,是儿童探索与学习的容器,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儿童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学习习惯等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适宜的“接纳”环境,是实施有效的“全纳”教育的重要一环。创设适宜的兼容环境可以从校园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入手。
1.1.1 物理环境
为保证普通幼儿和自闭症幼儿的相互沟通与学习,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个有秩序的、富有吸引力的并给儿童以安全感的环境。依据自闭症幼儿喜欢固定情境和熟悉刺激物的心理特点,环境创设与材料的选择应注意多使用一些视觉手段,如用图片或贴画把特定的区域作上标记,用他们喜欢的颜色与图案制订图画式的课程表等。同时配合自闭症幼儿进行的个别化干预训练,环境创设还需考虑必要的设施设备,如感觉统合训练设施、家政训练室、资源教室、微型模拟超市等。
1.1.2 心理环境
自闭症幼儿由于具有强烈的拒绝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特点,他们的入园适应和在园适应都要比普通幼儿显得困难[6],教师如能用温情和关爱为自闭症幼儿打造一个令他们感到接纳、温暖、支持和归属的心理环境将有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可以消除自闭症幼儿的心理紧张和不适感,也有利于自闭症幼儿与教师和同伴之间形成依恋关系。
1.2 普通幼儿的“接纳”准备
自闭症幼儿与普通幼儿的很多活动是在同一校园环境(教室、操场等)中进行的,普通幼儿对自闭症幼儿的“接纳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纳教育的成效。通常情况下,自闭症幼儿不太会主动参与普通幼儿的活动,普通幼儿也会因此状况而减少与他们之间的交往。对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育时机,帮助普通幼儿了解和感受每个小朋友的与众不同,帮助他们与自闭症幼儿建立和谐、接纳的友伴关系。如通过模仿角色游戏,普通幼儿可以认识自己和自闭症儿童行为特点的差异,感受自闭症儿童需求、情感等的特殊表达方式,从而达到对自闭症同伴的理解与接纳。
1.3 教师的准备
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特殊教育教师要有专业训练,要有学者的态度、医生的精湛、事业的意志和慈母的心肠[7]。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教师素质对于全纳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意义。作为幼儿教师,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特殊教师,都应具有全纳教育的理念,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要了解幼儿的特别需求,接纳差异,善于激发幼儿的潜能,具有爱心、耐心、恒心和信心;作为自闭症幼儿的教师,还应从更人性化的角度来认识自闭症幼儿的缺陷与天赋,了解自闭症群体的文化差异,帮助家长及社会改变固有的成人意识和观念,不再把孩子看成是“病人”,而应努力尝试做一个天才的开发者。另外,与家长、特教专家、社会机构等的沟通、合作能力与公关能力对于自闭症幼儿教师也是十分重要的。
1.4 选择合适的对象
全纳教育强调对残疾儿童的“零拒绝”(zero re-ject),但在现实中,那些存在重度障碍并伴有攻击和自伤行为的自闭症幼儿一般不大适合“随园就学”。经验表明,轻、中度的自闭症幼儿可以和普通幼儿一起接受教育,并且同一残疾类型的幼儿最好安置在同一个班级(一般不超过3人)[8],即不要把自闭症幼儿和好几种残疾类型的幼儿放在同一班级。这样做可以不占用老师过多的精力,既能照顾到大多数的普通幼儿,又可以对自闭症幼儿提供个别化的教育干预。
2 制定适宜的课程
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称,它直接影响到儿童未来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获得。开发全纳性课程,是开展全纳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师需依据儿童的需求、能力、长短期目标来为他们制定合适的个别化学科课程和生活课程。为确保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幼儿教育的有效和高效,课程的制定与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要具有实用性
自闭症儿童完成一定任务的能力相对较低,社会性互动行为缺乏,不会运用眼神、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的行为来表达自身需求和感情。因此,有关行为、沟通、社会化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教师在选择组织上应突出实用性的特点,着重诸如相互问候、打电话、学会避险、识别警示符号、使用货币、识别公共设施(公厕、邮局、路标等)等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学。
2.2 课程应兼顾儿童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课程编制不仅要符合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年龄,还要适当考虑与他的生理年龄相吻合。在实践现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太和谐的场面:如让一个七八岁的自闭症儿童(他的智龄可能为三岁)学唱小班幼儿的儿歌,做小白兔蹦蹦跳的动作等。尽管这样的课程内容与该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是相符合的,但却没有考虑这种基于心理年龄的发展性课程对于儿童的将来生活会带来什么直接的影响。相反,这样做会加重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负担,伤害其自尊,更不利于普通儿童对自闭症儿童的认同。
2.3 课程要具有统整性对于一个需要实用课程的自闭症幼儿来说,沟通、交际和动作技能的训练应渗透到日常技能的指导和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去,在完整的活动中体现对各种目标的学习,并在足够的活动学习中来享受并提高生活品质。如训练自闭症儿童学习如何乘坐公交车到校,这一完整活动不仅需要他具有认识数字、识别路牌、听清报站等一系列基本的认知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较好的体力和技能去完成登车、投币、平衡站立、挤车等运动动作,那种简单依靠学科教学来掌握孤立技能或行为目标的做法将无法提升其生活的独立性。
2.4 课程应注重以“社区需求”为导向
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到自闭症儿童将来能否在社区独立地生活、娱乐和自由地交际,因而技能和活动的选择应与其所在的社区环境需求相吻合,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区融合性应成为课程设置的又一重大目标。为此,评估分析自闭症儿童的生态环境,确保每一个教育方案都是为着他们的真实生活而准备;实施教育方案时的教学场所设计与选择体现“零推论”的原则,都将有助于课程和社区融合目标的实现。例如,对于生活在某些偏僻乡镇的自闭症儿童,学习如何乘坐公交车可能不太适合,而训练其如何安全地步行上学则显得相对重要。同样对于居住在高层建筑中的自闭症幼儿来说,训练其熟练地操纵电梯则是必要的[9]。对于迁移能力欠缺的自闭症幼儿,将技能和活动的训练放到现在或将来可能要用到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将会收到良好的适应效果。
2.5 课程应强调提升其人际能力
社交理解方面的困难以及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能力的缺乏是孤独症儿童最基本的障碍。掌握
基本的社会交际技能,提高“人际智能”,应该说是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终极目标,或者说是自闭症儿童进入现实社会的一张门票。当自闭症幼儿能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中自发地交流并能对别人的言行做出恰当反应时,他们就能够合理地控制周围环境并且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0]。因此,选择能强化他们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化水平的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发挥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幼儿和普通幼儿能“亲密接触”的强势,多提供机会让他们“零距离”互动交流。如教师组织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玩“三足跑”游戏,让自闭症儿童体验与同伴分享快乐的感受,而不是将他们分开搞“单打独斗”,使自闭症儿童更加“自闭”和“孤独”
2.6 课程要有适当的挑战性
西尔维娅•里默(Sylvia Rimm)博士说过,“通向高度自尊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完成原本以为很难的任务!”[11]当老师给自闭症儿童布置他们自己都认为容易或幼稚的任务时,其实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就是老师对他们能力的怀疑。这样会让他们感到厌烦,进一步加剧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失去获得成功的机会。自闭症儿童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普通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个别化课程的安排既要适合他们的发展水平,又要尽可能地使课程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具有适当的挑战性。
3 多管齐下的育人格局
全纳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它必须和社会大系统中的其他系统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唯有如此,自闭症幼儿的早期教育发展才有成效,全纳教育才能勃勃生机。而要使自闭症幼儿的全纳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学校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形成多管齐下的育人格局。
3.1 发展良好而支持性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功能是促进儿童的社会化[12]。良好而支持的同伴关系能够给自闭症儿童提供大量的与普通儿童互动的机会。自闭症儿童通过与普通儿童相互交往,能够逐渐掌握小至穿着大至价值观在内的各种社会标准,学习和内化各种社会规范,习得与巩固各种社会行为,并能促使其社会行为向分享、关心、同情、合作等亲社会的方向发展,继而会产生正向的社会性情感;同时,良好而积极的同伴关系还能够使自闭症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的焦虑、退缩、孤僻、压抑等心理障碍和攻击性行为起抑制作用,使自闭症儿童更容易被普通儿童所接纳,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
3.2 调动整个教职团队的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自闭症儿童的早期教育并不单纯是特殊教育教师的“责任范围”,而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事实上,学校中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成为自闭症儿童依恋、模仿和观察学习的对象,都可能是潜在的教育资源。传达室大爷的一个微笑,保洁员的一声问候,校长的一句赞美等都会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发挥教职员工集体的力量,形成“人人为孩子,事事系孩子”的浓厚氛围,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
3.3 充分利用校外的机构、设施,加强与社区的联系要取得全纳教育的成功,仅仅发挥校内的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特教中心、医院、康复中心、残联、学校周边店铺、兄弟学校等校外资源,加强与所在社区的联系,争取他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以形成一个有效支持的“宏系统”。如有的学校开展了“民间艺术进校园”工程,不定期地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表演和传授捏泥人、扎风筝、制陶、武术等技艺,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地促进了自闭症儿童的社区融合与参与。
3.4 加强与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联系
一旦学校与家庭结成伙伴关系而进行合作,它对于孩子学习的激励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所不能比拟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以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方法对于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常发送便条、班级或学校通讯,建立高效、及时、畅通的信息互通机制;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介绍自闭症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缺陷补偿、行为矫正等方面的知识;增进学校教职员工对多元文化正向的认同,从而营造令家长较为满意的良好校园氛围;搞好校园开放日、艺术节等活动,邀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莅临学校,对学校的课程、管理、教育理念等提出各种建设性的意见;多介绍孩子在校的积极表现,避免把学生的不良行为归因于家庭;帮助家长与当地的自闭症服务团体取得联系;不定期地到自闭症儿童家里去做家访等。

作者: heping_zhu    时间: 2007-8-18 09:41
标题: re:在高等教育资源网上看到几份讲义,读后感到...
在高等教育资源网上看到几份讲义,读后感到有点意思,愿与有兴趣的家长分享。

1,中医养生学  含中医康复学和养生理论与方法等。
2,儿童精神障碍
3,精神发展迟滞
4,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5,中药与饮食

我放在以下的信箱内了。

电子信箱 autism0708@21cn.com
密码  20070818

祝 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康复。

作者: heping_zhu    时间: 2007-8-20 11:51
标题: re:转贴: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新泽西...
转贴: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新泽西州每94名儿童中就有一名是自闭症患者,罹病率居全美各州之首。新泽西医科及牙医大学(UMDNJ)神经科及儿科华裔助理教授薛敏,日前发现自闭症儿童的“不好脂肪”比正常儿童要高,该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揭开自闭症成因及治疗之谜。   
   在对60多位自闭症病人尿液的观察研究中,薛敏发现,自闭症患者的尿液中的“不好脂肪”,比正常儿童高。她解释,如果细胞脂肪代谢造成氧化过多,造成细胞膜上的“不好脂肪”太多,使得细胞膜功能失调,较容易引发炎症及脑部等器官损伤,造成老年痴呆症、哮喘、关节炎等疾病。   
  另外斯帕在实验室中复制了“脂肪酸”的代谢物,该“脂肪酸”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抑制氧化过多现象,使得细胞膜不过度氧化,从而治疗细胞功能失调的问题。薛敏表示,目前抗氧化剂对于治疗哮喘等疾病已有广泛的应用,也有很好疗效。但是抗氧剂对于治疗自闭症患者是否拥有同样效果,目前还无法确知,该中心将于今年9月开始,在自闭症患者身上进行临床实验。   
  强森则发现,自闭症患者的氧化基因不正常。薛敏说,以上这些发现都将对了解自闭症的成因及治疗方法提供帮助。薛敏表示,还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儿童患有自闭症,但是她认为可能是因为基因及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
   
     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孩子不能产生关键的脂肪酸代谢,而这些关键的脂肪酸是保护头脑和器官抵御炎症侵嗜所必须的。因此,潜在的治疗方法是为每个孩子量体配置一杯适合他的“鸡尾酒”。即为他们提供一系列他们身体自己不能产生和代谢的好的脂肪酸。
Jersey scientists find a possible key to autism
Sunday, February 18, 2007
BY PEGGY O'CROWLEY
Star-Ledger Staff
A team of New Jersey scientists believes it has found ways to detect bi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autism through simple urine and blood tests, a discovery that could lead to groundbreaking medical treatment for the neurological disorder.
The team of 16 scientists, mostly drawn from the campuses of the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of New Jersey, say their findings, the result of more than two years of study on how the body breaks down fatty acids, could be a breakthrough for what is the fastest-growing developmental disorder in the nation, with no known cause or cure.
The UMDNJ researchers say they have found that children with autism are unable to metabolize key fatty acids that help the body fight inflammation that causes damage to the brain and other organs.
"It's an exciting story that's unfolding," said George Lambert, coordinator of the 15-member research team.
The potential treatment, members of the team say, is a kind of "therapeutic cocktail" tailored to each child, which would give them a dose of a "good" fatty acid that they are not able to make on their own. Team member Bernd Spur of UMDNJ-Stratford created the chemical process to replicate one of those good fatty acids.
"The pathway doesn't work (in the body), so we circumvent it," said Spur, a chemist.
Currently, the only way to diagnose autism is by a clinical assessment of symptoms, which include difficulty with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s well as obsessive behaviors and interests. New Jersey has a high incidence of the disorder, affecting 1 in 94 children in the state, compared with 1 in 150 in the U.S., according to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searchers say that in the future a person's risk for autism could be measured with a simple urine test that would look for high levels of "bad" fat molecules, or a blood test that could reveal genetic problems, including the absence of a key gene, called GSTM1,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metabolizing good fats. Many people with autism do not have this gene.
Xue Ming, a neuroscientist and a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Autism Center at UMDNJ-Newark, discovered that children with autism have higher levels of bad fat molecules in their urine than typical children.
No one understands yet why it is that so many children with autism have such metabolic differences, but Ming suggested it might be caused by an interaction between genes and the environment. It may be that having less of these key fats reduces the body's ability to deal with environmental and metabolic stress.
Since the 1990s, scientists have known about the potential for good fatty acids to treat inflammatory diseases such as Crohn's disease, ulcerative colitis, even asthma and Alzheimer's. That potential has spurred a frenzy of research into lipids, the fatty compounds that include fatty acid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Vanderbilt University have confirmed the New Jersey group's findings, said Spur.
At Harvard University, researchers are working on treatments for asthma and periodontal disease, while researchers at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re focusing on stroke.
Team members have been meeting every week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to discuss the results of their experiments. They include Lambert, a pediatric toxicologist who looks at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on children; Spur, the chemist who replicated the fatty acid in the lab; neurologist William Johnson, who associated the missing gene with autism; and Ming, a neuroscientist who tested for the presence of bad lipids in children.
So far, the scientists have obtained six patents for their research, Lambert said. They soon will meet with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o discuss the requirements for producing and testing their substances, he added.
"Metabolic issues in autism are entirely understudied," said Sophia Colamarino, science director for Cure Autism Now, a major advocacy and research group in Los Angeles. "It's a very exciting area. There is accumulating evidence that would clearly tell me this is where I should look."
The New Jersey scientists are cautious, however, about their preliminary results, and warn families not to expect a miracle cure. Testing on humans, they say, could take a few years.
Meanwhile, the researchers are preparing a preliminary study to begin in September. Lambert hopes to work with 5- to 7-year-olds at the Douglass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Center in New Brunswick, a school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run by Rutgers.
Lambert will be giving the children doses of a good fatty acids to see if they have any noticeable effect on the children's cognitiv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tates. The study will use a control group of similar students.
"New Jersey is the perfect place to do this," said Lambert, director of the EPA-funded Center for Neurotoxicology. "We have a high incidence (of autism), a long history of activism and a strong community."
Peggy O'Crowley may be reached at pocrowley@starledger.com or (973) 392-5810.

作者: 鱼儿    时间: 2007-8-21 00:29
标题: re:这篇报道中薛敏教授的研究与我们看到的其他...
这篇报道中薛敏教授的研究与我们看到的其他给星儿补充的微量元素很吻合,α-亚麻酸、卵磷脂、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左旋-谷氨胺,脫氧左旋-谷胱甘都有抑制清除自由基,减轻细胞的被氧化程度,改造细胞代谢的功能。
 我怀孕时血糖较高,也是代谢有些问题的信号,另外以前听我父亲讲家族中有血管硬化的疑似遗传史,现在看,也是代谢异常,人体内产生过多的脂质过氧化物,而自由基和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反应,使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相对过多,从而降低细胞膜的柔软性,导致血管硬化.
糖类、脂类的代谢异常?这也许是我一直觉得与关节炎、帕金森、糖尿病有些关联的原因所在?

作者: heping_zhu    时间: 2007-8-27 22:29
标题: re:七月底带女儿去北京洛奇实验室做了过敏源检...
七月底带女儿去北京洛奇实验室做了过敏源检查。报告显示孩子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低,说明孩子机体抗氧化力稍差;总IgE偏高,过敏源屋尘螨检出较低浓度的特异性抗体,说明接触过相应过敏源;过敏源链格孢检出极低浓度的特异性抗体,说明接触过相应过敏源,可能存在着一定过敏倾向。总体说来,医生说问题不大,建议多服用维生素E,C,B,并对环境中相应过敏源进行排出,如房间卫生等。
作者: yuanyi    时间: 2007-9-16 22:41
标题: re:thank you very much
thank you very much




欢迎光临 以琳自闭症论坛 (http://new.elimautism.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