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标题: VT校园枪击惨案,精神卫生,自闭症 [打印本页]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7-4-26 14:07
标题: VT校园枪击惨案,精神卫生,自闭症
VT校园枪击惨案,精神卫生,自闭症
值得联系思考。我自己想不清楚,越想越害怕。
我们孩子日后如何面对社会,社会又会如何看待它们?
南方周末本期有个系列,其中谈了一些。
http://news.sina.com.cn/w/2007-04-26/111512872970.shtml
http://news.sina.com.cn/w/2007-04-26/103512872422.shtml
http://news.sina.com.cn/w/2007-04-26/112912873051.shtml
作者: 张雁    时间: 2007-4-26 19:53
标题: re:感觉上凶手不是什么自闭症,而是青春期精神...
感觉上凶手不是什么自闭症,而是青春期精神分裂,郁躁型的。我们国家对这种人例来只有一个办法:关起来。吃药。或是完全自生自灭。
说来伤心。
作者: binfeng2000    时间: 2007-4-27 05:25
标题: re:这个凶手是不是自闭症,现在的看法是否定的...
这个凶手是不是自闭症,现在的看法是否定的,就象报纸上徐光北教授讲的那样,现在流行的那种他是自闭症的说法,其实是别人的猜测.以后或许他的家人安定下来了,我们能得到更多的内幕,但是现在看他是自闭症的说法是不足信的.
但是我自己的心情和秋爸爸一样,非常的震撼.也非常的害怕.对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很多的方面去想.对我来讲,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在这个令人伤心又惊心的极端例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难以想象现在他的家长们的痛苦,不光是家里出了个杀人恶魔,而且是他们的梦想和一辈子的奋斗,化为灰烬.韩国移民和中国移民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为了子女的教育不惜代价,整个家庭以孩子能上名校,做医生做律师为荣,这点比中国人还疯狂,如果有孩子考上了"常春藤名校",当地的韩语电视台可能会作为新闻来报道.
他们家的大女儿就是这么一个成功的例子,曾经是州韩裔学生会主席,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也是父母引以为荣的骄傲.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社会和家庭对那些弱势的孩子就没有多少的宽容和选择了,也逼得他们向"正常孩子"靠拢,可能完全忽视了他们的特殊要求.这家父母亲就是这样,尽管一直以来他们也觉察到了儿子的心理情绪问题,也想着去问别人讨教,但是最后不了了之,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儿子读书还不错,进不了""常春藤名校",也能进本州的好学校,但是儿子的异常心理却慢慢地滋长成了毒瘤.
我特别地为这他们的家人伤心,是因为他们实在是太无辜了,也是太活该了.作为家长,每日辛劳,却换来这么一个结局,想去责备他们也实在是不忍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想想我们自己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我想第一个教训可以这么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是说家长做的越多就越好,而是要看你做的对不对,可能这孩子并不需要你去移民,并不需要你去拿钱念名校,并不需要这个那个,而是需要他最需要的,但是孩子自己却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的东西,在这里,这孩子从小就需要的是心理治疗,父母给了他绿卡,给了他很好的生活环境,给了他名校,却一直没给他应该得到的东西.所以有人也替他惋惜,说他也是"受害者之一",因为他自己从小到大就一直没能得到应有的帮助.
另一个家长犯的错误,可能是传统认识上的,韩国人也是深受儒家学说之害,认为"唯有读书为上品",读书好可以"一白遮百丑",所以尽管他们已经觉察到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却还是自己放弃了.
要在这里对他们父母亲指手画脚,实在是于心不忍.化了这么大的代价换来了一个人间悲剧,但愿旁观的人们能吸取点教训.
我想,如果要比一比为人父母,可能很少有其他的家长能作出象自闭症父母那样的牺牲来,一直以来,我看有些人想尽办法,只要有人说起什么"疗法",自己就一心扑了上去,你可以看看她们给孩子加了多少种"疗法",把自己忙得要死,把孩子逼的团团转.我很不以为然,除了私下里劝几句,基本上没公开说过,我想,现在是个机会,能让大家想想,尤其是在自闭症这个问题上,各种各样的方法贬褒不一,你"做的越多越好"不一定是好事,"做得对"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 dc07    时间: 2007-4-27 13:13
标题: re:事件本身已经让人震惊,现在又涉及到自闭症...
事件本身已经让人震惊,现在又涉及到自闭症。因为Cho有自闭症的消息并不确实,CNN网站已撤去相关报道,但FOX还有(http://www.foxnews.com/printer_friendly_story/0,3566,267282,00.html)。如果不是,敲一下警钟;如果是,可能会有更多像AutismLink(美国一自闭症社团)一样的声明,同时对Cho的同情,至少从自闭症群体家长的角度,会多一点。

以下是转贴的内容,原帖有160个跟帖,只选了俩个。AutismLink的声明放在最后。



http://www.autismvox.com/on-some-comments-about-cho-seung-hui/
On Some Comments about Cho Seung-Hui
By Kristina Chew, PhD | Related entries in Crime
Mention of Cho Seung-Hui possibly being autistic has been circulating on the internet throughout this week. Some charged exchanges have arisen on some blogs in regard to this; fears have been expressed about what such a connection—-of autism to what happened at Virginia Tech on Monday—might mean for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autism, and of autistic people in particular.

I’m inclined to think that reflection is called for here more than rumor. Autism is mentioned in regard to Cho in an Associated Press story (April 20, 2007):

Cho´s great aunt, who lives in South Korea, said Thursday that because he did not speak much as a child and after the family e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doctors thought he may be autistic.

“Normally sons and mothers talk. There was none of that for them. He was very cold,” Kim Yang-soon said in an interview with AP Television News. “When they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y told them it was autism.”

Neither school officials, who have his educational records, nor police who have his medical records, have mentioned such a diagnosis this week. Autistic individuals often have difficulty communicating, but such a diagnosis would not necessarily explain his violence.

KWTX (Texas) reported that Cho’s 81-year-old grandfather, who lives in South Korea, said that he was “”well-behaved’ as a child in South Korea, but his parents were worried about his speech problems.”

The Associated Press story also notes that Cho, who emigrated to the US in 1992 at the age of 8, did not speak English well in high school, after living in this country for some time:

Once, in English class at Westfield High School in Chantilly, Va., when the teacher had the students read aloud, Cho looked down when it was his turn, said Chris Davids, a Virginia Tech senior and high school classmate. After the teacher threatened him with an F for participation, Cho began reading in a strange, deep voice that sounded “like he had something in his mouth,” Davids said.

“The whole class started laughing and pointing and saying, `Go back to China,´” Davids said.

Stephanie Roberts, 22, a classmate of Cho´s at Westfield High, said she never witnessed anyone picking on Cho in high school. But she said friends of hers who went to middle school with him told her they recalled him getting bullied there.

“There were just some people who were really mean to him and they would push him down and laugh at him,” Roberts said. “He didn´t speak English really well and they would really make fun of him.”

You may have read this this press release, whose title is AutismLink Reacts to Diagnosis of Autism in Virginia Tech Shooter and which states that “Cho Seung-Hui was diagnosed with autism as a child.” Whether Cho actually received an actual autism diagnosis is not clear, at this point; some news stories say that he “was autistic,” while others note that there were concerns that he “might” be autistic. It is Cho’s “speech problems” (the nature of which is hard to ascertain from brief news reports) as a child that are being highlighted in regard to autism, and a number of other criteria are part of an autism diagnosis.

(Questions have also been raised about the way in which Cho’s race has been discussed. The New York Times reports on Korean-Americans‘ response—and fears of a backlash.)

Before saying anything more, I am going to wait for more information.

160 Responses to “On Some Comments about Cho Seung-Hui”




J A Silva Says:
April 20th, 2007 at 3:57 am
Presently we do not hav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regard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a diagnosis of high functioning autism and Cho.

A few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me, are exploring a pot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higher functioning autism and violent behavior. For those interested, I recommend my review in this area. You can obtain it by going into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iatry in the Law Website. Then go to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iatry and the Law, volume 34: 374-384, 2006.

Part of the problem with working in this area is that many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parents of persons with higher functioning autism are reluctant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that a link between higher functioning autism and serious violent behaviors may exist. This is understandable with regard to parents and relatives. We know that both mental illness and the potential for violence can carry substantial societal stigma.

However, I believe that engaging in denial will ultimately lead to greater problems and even tragedy. If it turns out that Cho had been diagnosed with some form of autism, then the case of Cho may well highlight this very problem.

Athena Says:
April 20th, 2007 at 4:03 am
As an Aspie and the mother of three Autistic children I fear the mentality that says lets talk about the victims and forget about the killer. Why he did this is critical to helping to prevent some other child from doing the same thing. We didn’t learn with Columbine and we are not going to learn from this one either and we are doomed to repeat this over and over until we learn. His potential neurological differences explain why he did not respond the same way as “neurotypical” kids do to the teasing that occurs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If this child was diagnosed with Autism then W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ailed him and we as a country are responsible for what happened on that campus. I see this level of anger every day in my work as a advocate for Autistic adults. Living with this neurological difference is difficult enough without people taunting us by offering to pay us to talk as I heard one Virginia Tech student admit to doing to Cho. The behaviors of the neurotypical community toward anyone that does not “behave” as they think a person should behave is disgusting. I understand Chos anger. I DO NOT CONDONE HIS ACTIONS. However, I do not condone the actions of many of the Virginia Tech students toward him either. Who is to blame? Everyone and no one. Cho had problems. He may have been Autistic. Not every Autistic will react the way he did. Many of us are just as angry as he was but we have different outlets for that anger. Personally I try to, with great difficulty, to teach the neurotypical community that their way is not the ONLY CORRECT WAY. When this is taught to children early on in life they tend to be less judgmental and less cruel.

“and they weren’ even DOING anything”

perhaps that was the problem no one was doing anything………………..


Marcie Says:
April 20th, 2007 at 8:42 am
I agree that more emphasis needs to be put on bullies to prevent this kind of tragedy from happening again.

But I also can’t help but think of all those people who talk about their neighbor who turns to be a murderer as “Someone who was always nice and you’d never suspect something like that out of him”. Yet noone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be more suspicious of those kinds of people.

Bonnie Ventura Says:
April 20th, 2007 at 8:43 am
I just read on Kevin Leitch’s blog that CNN’s website removed all mention of autism from the story because it was an unconfirmed rumor.

julie Says:
April 20th, 2007 at 9:02 am
Autism or not There was evidence that he was troubled and needed help and the schools and police were unable to do anything because of the system in place. We as a society failed him because of that, and because we failed him we failed all of the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It is all so sad. More tolerance needs to be taught all acroos the board no matter what the differences are between people.

#################
AutismLink Reacts to Diagnosis of Autism in Virginia Tech Shooter

http://www.prnewswire.com/cgi-bin/stories.pl?ACCT=104&STORY=/www/story/04-19-2007/0004569764&EDATE=


    PITTSBURGH, April 19 /PRNewswire-USNewswire/ -- AutismLink and Autism
Center of Pittsburgh Director Cindy Waeltermann today issued a statement
regarding the recent revelation that Virginia Tech shooter Cho Seung-Hui
was diagnosed with autism as a child.
    "While the entire autism community in Pittsburgh and across the nation
are devastated by the recent events at Virginia Tech, we would like to
caution the public not to stigmatize children or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Cho likely did not receive the help and support that he needed early on --
that is why early intervention is so important, and that is why places like
the Autism Center of Pittsburgh exist. The act of one individual should not
reflect upon the entire autistic population.
    It is unfair to blame Cho's actions on autism when he was clearly
psychologically impaired and likely had another disorder in addition to his
autism. His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s apparently revealed a dark history
that concluded that he was an imminent danger to himself and others and was
also depressed.
    This is a wake up call that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intervention, research, and appropriate treatment strategies. Many strides
have been made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research has consistently
shown that when children receive the help that they need early on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ecome more adept at soci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utism affects 1 in 150 children and is now the most commonly diagnose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in the world. It is time to recognize autism for
the epidemic it is."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7-4-27 13:51
标题: re:我们的孩子,社交障碍必然导致他们将来在社...
我们的孩子,社交障碍必然导致他们将来在社会上受到歧视,反过来社会的压力必然让他们出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再回应到社会上.... 所以,担心。
这里网上已经有了一篇高功能自闭症成为他人戏弄对象的专论-《阿斯博格症和被欺负者》

我遇到过一个家长,也见到他6-7岁的孩子,在他几年来的强力干预下,进步很快。
那孩子能够非常好地和他爸爸做各种竞争性/合作性的游戏,若引来一个普通孩子,他们也可以一起长时间地玩的高高兴兴。
可是,要是来了3个普通孩子一起玩,10分钟后,他就给“踢了出来”。
他爸爸问,怎么不去玩了?孩子闷闷地说:“他们不带我,说我不会玩!”
这情景让人感叹。他爸爸忧虑道:“这才6岁,他已经知道自己在被排斥了,到了青春期,会怎么样?肯定会出严重的心理问题。”
当时,这个家长告诉我,“什么是训练主线,就是“教游戏规则”,上至高官,下至小孩,成功的,就是会利用“游戏规则”。”
作者: L女士    时间: 2007-4-27 16:21
标题: re:因此,我也在思考自闭症孩子的玩伴教育问题...
因此,我也在思考自闭症孩子的玩伴教育问题、融合教育问题、性教育问题、结交朋友问题等等。家长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呢?
作者: mmm    时间: 2007-4-27 22:25
标题: re:我不知道这个男孩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但是...
我不知道这个男孩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但是我直觉这个男孩子的家庭环境一定不是很好。

凡我亲眼见过的,性格暴戾难以相处的人多来自这样的家庭:家里两个或多个孩子,有的优秀,有的不优秀。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投资”式的:“有出息”的孩子得到的爱和呵护多,“没出息”的孩子得到的斥责和白眼多。不够优秀的孩子长期被有意的冷淡和压抑,在成长的过程中,心中满怀愤怒。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的很难与别人相处,有的则过于讨好别人。总之,他们经常是社会活动的失败者。

我个人认为健康的家庭环境比社会环境更重要。家庭环境好,抵御外界困难的能力就会强。不怕困难,困难就不再困难。我见过的性格平和、易于相处的人都来自健康家庭,他们朋友多,克服困难的能力强。许多别人办不到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很容易解决。那些脾气古怪、很难相处的人都有一对怪异的父母。这些人每天心怀愤恨,容易钻牛角尖,遇到困难就走极端。所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我们自闭症父母首要的责任。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7-4-27 22:38
标题: re:我一直在想这件事。不是因为凶手被确认或者...
我一直在想这件事。不是因为凶手被确认或者猜测为自闭症,而是我们的孩子如何完成生命教育,帮助孩子认识自已,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已与环境的关系......帮助他们建成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我的孩子认知进步了,品德也在进步,或许还有别的,我依然十分担心自已给予孩子的是一个拼盘教育,当孩子为自己没有朋友掉下眼泪的时候,我真的很伤心。我们的孩子要面对多么艰难的环境,而他们无能为力,他们的精神后花园里更是一片空白,我仔细看看自己栽下了什么,看看这些是否会长成期待中的树。
训练的手段和技术都为目标服务的,如果错了道,还真是南辕北辙。
作者: zouwen    时间: 2007-4-28 09:19
标题: re:这件事情让许多人更多地看到自闭症这个名词...
这件事情让许多人更多地看到自闭症这个名词,但同时也给许多人带来误区,认为有自闭倾向、性格内向的人就是自闭症。

这是今天早晨看到的一篇博客文章,关于枪杀案的,其中有一句话是:"如今自闭症儿童越来越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父母只管吃穿,无暇顾及子女的情感。。。。。。"

http://blog.sina.com.cn/u/4c01689c010008hp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7-4-28 12:15
标题: re:当刚知道这件事与自闭症的联系上的时候,我...
当刚知道这件事与自闭症的联系上的时候,我很怕。
别人起初告诉我的时候,我也就开玩笑说,“那你以后就多多讨好我儿子吧!”,可心里真震动。
虽然,凶手目前不认为是个自闭症患者,但是自闭症不是一个“谱”吗,所以,也许由于我的家长身份,特别敏感,或者悲观,我总觉得他还是像是个“倾向者”,尽管说起来,他不具备“临床特征”,但也许处在高功能的一个远端位置。
这件事,让自闭症圈子也许有些为难,一方面想基此呼吁大家的关注,一方面也怕社会会更加“敌视”。

作者: 张雁    时间: 2007-4-28 12:36
标题: re:也许因为我的孩子基本没有暴力倾向,所以我...
也许因为我的孩子基本没有暴力倾向,所以我觉得秋爸是不是过于担心了?现在外界有些人把好的坏的都往自闭症上靠,真叫一个不靠谱!咱们也别过于紧张,觉得有必要就解释下,有时说也说不清就算了。
我接触过有精神分裂史的人。他们和我们的孩子完全是两个谱系。例如这些人经常陷入幻觉,而我们的孩子基本上不幻想自己从没接触过的东西。暴力这个东西也是习得的,楼上有位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分析很深入,我们就是要从家庭做起根绝这种东西。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7-4-28 13:09
标题: re:嗯,过虑了。是啊,我孩子还远没有“高功能...
嗯,过虑了。是啊,我孩子还远没有“高功能”到那份儿。我还在为他们能否上学担忧呢。不过,小声地,我LP有点儿暴力倾向,怕遗传了。

作者: binfeng2000    时间: 2007-4-28 13:30
标题: re:前面何子提的那个博,我很愤怒地给他留了言...
前面何子提的那个博,我很愤怒地给他留了言,骂他是"胡说八道,信口开河".

另外,赵家的父母亲其实是大好人,人人都说他们好,问题大概也是他们"太好"了,还是一句话,"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要爱得对,爱得正确".
作者: 轩儿    时间: 2007-4-28 20:48
标题: re:别担心了,活着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
别担心了,活着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

作者: 彩云追梦    时间: 2007-4-28 21:48
标题: re:怎么这事也跟自闭症联系上了,是不是一些人...
怎么这事也跟自闭症联系上了,是不是一些人实在是和自闭症较上了呀
只能说有些人愿意使用一些时髦的词语来代替他们的无知而已
我想不论是自闭症还是孤独症,都会被一些人误解和错用的
而且误解和错用这些词语的正是一些对此知之甚少的人
真的知道了,看他们还想显摆不
要是再和精神残疾联系起来,他们是不是更喜欢跟风呢
唉,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只能期待大众认知的提高,让整体社会的理解才有我们孩子的将来

作者: 顺子妈妈    时间: 2007-4-30 22:43
标题: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彩云...
下面引用由彩云追梦发表的内容:

怎么这事也跟自闭症联系上了,是不是一些人实在是和自闭症较上了呀
只能说有些人愿意使用一些时髦的词语来代替他们的无知而已
我想不论是自闭症还是孤独症,都会被一些人误解和错用的
而且误解和错用这些词...



确实不是骇人听闻!忍不住把去年的"北大安然命案"的老帖子翻出来大家看看!我不是医生,可你看完这篇报道,你能说安然的症状和自闭症没有一点关联吗?

我很震惊,也很害怕!担心自己孩子的将来....

http://www.elimautism.org/lead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83&ID=178030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7-4-30 23:34
标题: re:凶手更像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
凶手更像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适应不良,即不伴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此类人的内在体验和行为具有持续的明显偏离文化期望范围的倾向。
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敏感多疑,常将他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过分警惕与防卫,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往往将自己的挫折或失败归咎于他人。
[临床表现]

  广泛地不信任和怀疑他人,将他人的动机都认为是怀有恶意。

  ①无足够证据怀疑他人利用、伤害或欺骗自己。
  ②总是无证据地怀疑朋友或同事不忠诚或不可靠。
  ③不愿信任他人,同时怕自己的资料被他人用以恶意地反对自己。
  ④常从一般性评论或事件中寻找贬低或威胁意义。
  ⑤持续地怀有愤恨,即不忘记他人的侮辱、伤害或轻蔑。
  ⑥常感到他人并无恶意的言语侮辱他的人格或名声,并立即作出惯怒反应或反击。
  ⑦无证据地反复怀疑配偶或情人的忠贞。
  ⑧不只发生在精神分裂症、有精神病性特征的心境障碍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也不是某种躯体疾病的直接生理效应所致。


人格障碍的治疗是困难的。他们较少主动求医,而且目前的治疗仅可改善一时性的精神病发作,减轻社会和情绪功能不良或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对他们进行管理。药物治疗时,人格障碍的一些症状有效,然而没有哪一种药物是普遍有用的。心理治疗必须个别化进行,而且不同类型人格障碍应采用不同种类的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父母的爱护、悉心照料和正确教养以及良好的环境,可减低人格障碍的发生。儿童大脑有较大的可塑性,一些性格倾向经适当的教育可以纠正,如听之任之,发展下去可出现不正常人格。

从这二起凶杀案中得到的最大启迪是:从小给孩子正向的情绪体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并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我们的孩子普遍有情感发育的障碍,而且时时会遇到挫折和压力,帮助他们提高情感认知,发展情感,懂得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学习从正确的角度(从他人的角度,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负性事件,都将是我们很重很重的任务。


作者: 彩云追梦    时间: 2007-5-1 00:05
标题: re:也许是我对两起案件没有做更深入的了解...
也许是我对两起案件没有做更深入的了解
————————-
但是我认为美国发生的枪击案,我绝对不认为他是自闭症,我认为他是心理问题造成的。

我只是根据一点报道做出自己的判断

更何况,现在稍微的有点心理问题造成后果的就会和自闭症连系起来,这是我觉得不能忍受的
就像一些电影电视明星,稍微的心理上面的问题
都会是说自己稍微的自闭了之类的话题
我就想是不是非要把自闭症之类的话题扩大化,非要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都要加到自闭症上,那么所有的外界就相安无事了呢,大家都可以心安理得的说这个属于自闭症,是全世界的难题,而不能从深层次的发现问题,问题的真相真的就是他们所理解的吗,不见得是。
刚才也看了你说的  安然命案,从上面所描述的仿佛有点自闭症的影子,不可否认
可是就算退一步说是自闭症,那么我们的社会和国家,还有更多的人群就没有责任了吗,他们就不需要面对了吗,难道非要等到命案出来了,大家把这个群体批的体无完肤之后就没事了吗。不是这样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群体,才需要我们从认知上,从理解上,从接纳上等等之类的,让他们能适应所有的变化,还有就是我们知道孩子情况的,不要刻意的,不要过分的隐瞒事情的真相(当然,这个话题要是说开了,就多了很多了)。
如果说,我们让社会都不能接纳的时候

那么我们还真的就没有希望了,我想。

美国把遇难的群体里面涵盖了这个凶手,这个我想更值得深思。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7-5-6 01:25
标题: re:最近在一个博客中看到一个故事,觉得非常的...
最近在一个博客中看到一个故事,觉得非常的好,转述给大家:

Two Wolves
在一个ESL班上,一个60岁充满活力的右手还是残疾的做义工的老太太,是我们的英语谈话
辅导老师,给了我们每人一张小纸条,就是下面的这段英文,因为刚好是美国发生校园枪击案之后,老太太非常的健谈和幽默,给我们出了这道题,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到人性的复杂多面,联想到当前的事实,让我感悟颇深,回家后立刻拿给我的儿子认真地学习,不只是每个单词而是它的深刻的喻意!希望我们内心充满的永远是“ GOOD”!

P.S. Cherokee 是美国著名的游学家.

Two Wolves

One evening an old Cherokee told his grandson about a battle that goes on
inside people. He said, ”My son, the battle is between 2 wolves” inside us
all.

One is Evil. It Is anger,envy,jealousy,sorrow,regret,greed,arrogance,self-
pity,guilt,resentement,inferiority,lies,fasle,pride,superiority and ego.

The another is Good. It is joy, peace,
love,hope,serenity,humility,kindeness,benevolence,empathy,generosity,truth,compa
ssion and faith.”

The grandson thought about it for a minute and then asked his grandfather: ”
Which wolf wins?”

The old Cherokee simply replied: “ The one you feed.”
中文:两只狼
一个晚上,一个切罗基族老人给他的孙子讲人类内部的战争。他说:“我的孙子,这是两只狼之间的战争”

一只是邪恶的。它是生气的,嫉妒的,悲衷的,贪婪的,傲慢自大的,自怜自衷的,罪恶
的,愤恨的,自卑的,谎言的,失败的,骄傲的,高傲的,自我的。
另一只是善良的。它是欢乐的,和平的,有爱的,有希望的,平静的,谦卑的,仁慈的,仁爱的,神入的,慷慨的,真诚的,同情的,真实的。

孙子想了一会然后问他爷爷:“哪只狼会赢呢?”
这个切罗基族老人简单的回答:“那只你喂养的”
作者: 良良的妈妈    时间: 2007-5-6 17:17
标题: re:这个故事太棒了.
这个故事太棒了.
作者: 方静    时间: 2007-5-8 00:08
标题: re:美大学为何将枪手也列为悼念对象:以宽容分...
美大学为何将枪手也列为悼念对象:以宽容分担忧伤

(中国)桂龙新闻网  (2007-04-27)
发生校园枪击案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停课一周后已正式复课。除出事的那座教学楼关闭外,教学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在停课的一周里,学校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令人意外的是,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
  据此间媒体报道,在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其中包括32名遇难者和自杀的枪手赵承熙。次日,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赵,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流传的。艾琳”。
  对凶手的宽容意味着什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留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薛宏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们认为凶手本身也是受害者,因为他心理有疾病,可惜没有及时得到社会、家庭的关心和救治,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在悼念活动中,校方也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以体现人性关怀。
  在这次枪击事件中死里逃生的一名中国女留学生告诉记者:“最初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问过我,‘现在还恨不恨凶手’,我回答说,“凶手都死了还恨什么’。”后来,这位女留学生参加了当地华人教会的祷告活动。“当牧师提议为33个遇难者和他们的家属祷告时,我深有感触。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凶手孤僻、性格扭曲,却没有被关怀和治疗,社区是有责任的,同时凶手的家属也是受害者。”
  旅美作家林达分析说,这次枪击事件的制造者,很早就被发现有极端的暴力幻想,学校和老师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治疗和措施。社会应该从医学研究的特殊角度,去了解病患感受,以最大可能保护他们的安全,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同时也注重有效预测他们的行为,尽量减少他们和社会的病态冲突。
  一名专门给新移民上英语课的社区教师桑迪对记者说,凶手8岁随父母从韩国移民到美国,由于文化冲突,未能融入美国社会,最终抑郁成疾。这起惨案提醒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新移民的心理健康。她认为,宽容是医治心灵创伤的最好办法。
  曾经一度被误传为是“涉案枪手”的华人学生江伟恩在澄清真相后,没有纠缠于媒体的误报,而是在自己的博客上呼吁关心事件中的死难者和他们的家属,并将他在线收到的一笔捐款转交给慈善机构。记者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官方网站看到,一个专门用于救济死难者家属并为他们的心理康复提供帮助的基金已经开始网上募捐。据悉,中国留学生学者联谊会也在积极开展募捐活动,目前已募得2100美元。
  记者注意到,枪击案发生至今已10天,美国媒体从多角度对此进行了充分的报道,但关于凶手赵承熙父母的信息几乎没有(除了有报道说赵的父母企图自杀外)。
  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一位教师认为,这是美国新闻界自律的表现。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去采访处于深度内疚的凶手家人,就显得“出格”了。直到赵承熙的姐姐赵善敬在事发后第5天主动出面道歉,人们才有机会了解赵家人的想法。一位网民在赵善敬道歉信后回帖说:“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错误。你也失去了你心爱的人。”
  对校园枪击案凶手及其家人的宽容,在美国已有先例。1991年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杀死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5名教师和同学,最后饮弹自尽。在枪击事件发生后的第3天,受害人之一、副校长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就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公开信,称卢的家人同样是受害者,希望以宽容的态度分担彼此的哀伤。
  一名中国留学生在看了媒体的报道后说,如果美国主流社会对凶手尚能持宽容态度,我们根本用不着担心亚裔学生会因这次枪击事件而受到歧视。因为理性的人都明白,像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国家都可能发生,它与族裔无关。

宽容彰显美国民族理性

是美国开放的社会培养了美国民众博爱的情怀,还是美国民众包容的胸襟造就了美国相对开明的社会?如果非要我作出一个选择,我情愿选择后者。
  “今后如果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对他伸出双手,给予他勇气和力量,把他的人生变得更好。我希望你的家人能克服你的作为带给他们的痛苦。希望你对其他那么多人的生活造成的破坏尽快复原,而这类事也不再重演。希望许多人心中对你的怨恨化为宽恕。大卫。”……
  4月16日,震惊世界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中,凶手赵承熙杀害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32名学生,后自杀身亡。4月21日,美国民众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操场上,纪念包括凶手赵承熙在内的33个遇难者时,给凶手赵承熙写下了以上的祈祷话语。
  美国民众认为,虽然凶手犯下了残忍的罪行,但学校和社会此前没能对精神有问题的他提供适当的治疗和心理咨询,人们对此感到遗憾,这样做同时也是为了安慰失去他的家人。(新华网4月24日)
  无独有偶,1991年中国留学生“卢刚事件”发生后,受害人之一的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公开信,信中追忆了安妮•克黎利女士的成就,并以宽容的态度希望能分担彼此的哀伤。美国人的宽容曾经感动了很多中国人。美国人宽容的情怀有其社会传统,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则是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和怜悯,表现在社会上则是政治的开明和思想的自由。
  而这些,都是国人所欠缺的,记得案件发生时,中国的网络上的很多讨论都充斥着狭隘的所谓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他们不是麻木不仁,就是人幸灾乐祸,有的甚至说“为什么才杀了32个?” 在他们的言语中我看不到半点对生命的怜悯与敬畏,他们始终没有站在人类的高度上看待生命的可贵,丝毫没有表现出对生命应有的尊重。有的只是对“异族”的敌视和愤慨。对此,我曾经做过一个最坏的假设,假如一个美国学生在中国或者韩国的枪杀了32个学生,他将会受到这样的对待?还有,在马加爵案件和邱兴华案件中,同样是凶手,但他们却没有得到中国人的宽容,更不用说虔诚的祈祷了,甚至连精神病鉴定的正常权利都得不到保障。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使亚裔人大为尴尬,而美国人的宽容则努力化解这种尴尬。笔者不禁深深佩服美国民众敢于原谅的勇气,一个民族的理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我看来,宽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成熟民族所必备的基本品格。一个成熟的民族,不会把“个案”上升到民族主义,不会把“个案”看是国家耻辱,不会借“个案”来煽动国家仇恨,更不会 把“个案”无限延伸,借题发挥。而是对自己工作的疏忽进行反省,对自己的失职进行谴责和追究,并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避免悲剧的再次重演。
  斯宾诺沙说:“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雨果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而我以为,宽容的最高境界是对是生命的怜悯和敬畏,无论他是被害者,还是凶手。也许,正是这种“宽容”的情怀,才成就了今日美国的民族理性,成就了美国包容开放的社会,成就了美国今天的成就。


作者: 顺子妈妈    时间: 2007-5-8 18:25
标题: re:我会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所有我认识的朋友。
我会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所有我认识的朋友。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7-9-2 23:11
标题: re:调查报告披露美国校园枪击案凶手杀人动机...
调查报告披露美国校园枪击案凶手杀人动机

发表时间:2007-09-02 07: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美国《华盛顿邮报》8月31日报道,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调查小组8月30日正式公布调查报告。报告首次通过赵承熙家人详细叙述,揭示赵承熙如何走上不归路。
赵承熙的父母和姐姐先前在律师安排下接受了调查小组3个小时的问询。
调查小组说,他们和警方一直未能查明赵承熙杀人动机。赵承熙的姐姐赵善卿(音译)提出了一条关键线索。
她说,赵承熙刚进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时主修商业信息技术,但大二时决定转入英语系。他坚信,自己能成为著名作家。
但赵承熙的作家之路却屡屡受挫。赵善卿曾发现一封来自纽约市一家出版社的退稿信,赵承熙自从接到这封信后变得更加消沉自闭。他觉得没人理解自己,没人能看到自己的才华,怒火在沉默中与日俱增。
心碎母亲
在母亲赵香林(音译)的回忆中,儿子极少讲话,即使开口,也不过低声说只言片语。他从不直视别人。
他就像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作为母亲,赵香林曾尝试进入这个世界,带儿子一次次去咨询、看心理医生、接受各种治疗,却无果而终。
她知道儿子孤独、受困扰,但直到他制造美国历史上最惨痛的枪击案,她才明白儿子内心世界已何等扭曲。
家人在赵承熙死后,才知道他大学三年级时曾被送往一家精神病治疗机构,确诊患有精神疾病。
在悲剧发生前晚,家人照例和赵承熙打“周日电话”沟通。赵承熙在电话里像往常一样重复着那几句话:“我很好。我不需要钱。”通话结束前,父母说:“我们爱你。”赵承熙没有回答。 吴铮(新华社专稿)

作者: gongmin    时间: 2007-9-2 23:28
标题: re:我对于楼上这个 标题 的新闻很是诧异...
我对于楼上这个  标题  的新闻很是诧异,要是你想说明白,那么很清楚的说,我想应该您在这里的影响也不算小吧,那但是你要是非要把  这个论题放在自闭症里面,也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我们面临的更加残忍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7-9-3 14:52
标题: re:这是一条新闻,从别的网上转过来的,我没有...
这是一条新闻,从别的网上转过来的,我没有加一个字,包括标题。

其实我本意是想让家长知道:凶手并不是因自闭症而成为凶手,而是确诊有精神病,并且事出有因。

“她知道儿子孤独、受困扰,但直到他制造美国历史上最惨痛的枪击案,她才明白儿子内心世界已何等扭曲。”“家人在赵承熙死后,才知道他大学三年级时曾被送往一家精神病治疗机构,确诊患有精神疾病。”

————整个社会包括父母是有责任的,他们根本不了解或者说没有去真正地关心过凶手,给他需要的帮助。这是当时新闻带给我的感想。

可能因为孩子大了,我会特别担心他的心理是否健康,每天是否快乐,所以可能会更加关注这样的信息,以警示自己。也许对我来说是警醒,我没有想到会给别的家长负担。对楼上的,我就说抱歉了。
作者: 张雁    时间: 2007-9-4 22:15
标题: re:我觉得东方的家长都有一些通病:看中孩子一...
我觉得东方的家长都有一些通病:看中孩子一些外在的成绩而忽略他的精神状态,根本不去考虑他的心理成长。很多孩子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出了心理问题。他们长大以后也会如法炮制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子女。----但愿我们能够避免制造这样的悲剧
作者: binfeng2000    时间: 2007-9-5 03:52
标题: re:赵承熙的一些远亲认为他就是自闭症,但是他...
赵承熙的一些远亲认为他就是自闭症,但是他家里的人以及所有的医学档案,都没有明确地诊断出他真的是自闭症,依我看,他也不是自闭症,而是心理扭曲.就象张雁讲的那样,那孩子从小就有很多的问题,社交问题,心理问题,暴力问题,他父母也寻求过牧师帮助,但是"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不错,最终家长没能在他小的时候,在一切还能改变的时候,没去寻求真正的帮助,求医,心理辅导,等到了高中时,那人已经是不可救药的了.
韩国人在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一点上,比中国人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初我们放这个帖在这里,是舆论有流传赵承熙是自闭症这一说,我们想列举些事实,说明他不是真的自闭症,等事情越来越清楚后,我发觉即使他不是自闭症,这一人间悲剧还是能给我们很多的教训的.
作者: niuniu2007    时间: 2007-9-9 11:39
标题: re:绝对不是自闭症,即使他有自闭症,也一定是...
绝对不是自闭症,即使他有自闭症,也一定是与其他精神疾病并发的自闭症。

爱与宽容,也只有爱和宽容才能慰籍恐惧与震撼的心。
作者: binfeng2000    时间: 2007-9-16 08:17
标题: re:知子莫若父 家人揭开赵承熙血案之谜 ...
知子莫若父 家人揭开赵承熙血案之谜

  时间:2007-09-14 17:14


  

今年4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造成32名师生死亡,凶手本人也开枪自尽。这起案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血案发生几个月来,美国从警方到媒体,一直在追索凶手、韩国籍学生赵承熙的作案动机。但由于作案者本人已经死亡,留下的案件线索又少得可怜,所以,不同的调查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最了解赵承熙的应该是他的父母。据美国《华盛顿邮报》8月31日报道,8月30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调查小组公布了调查报告,赵承熙的父母提供的资料,终于揭开了赵承熙制造血案的真正动机。

1.凶手一直与各种治疗为伴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在悲伤之余,赵承熙的母亲赵香林(音译)感到从未有过的灰心和失望。多年来,她一直设法帮助儿子赵承熙走出自己的那块狭小天地,结果每次均以失败收场。赵承熙很少说话,即便说话,也只是寥寥数语,声音小得可怜。他从不直视别人,似乎生活在只有自己的孤独世界中。尽管赵香林尽了最大的努力——带着儿子无数次走访咨询师、心理学家,接受抗抑郁或艺术疗法治疗,陪着他在篮球场、跆拳道馆或教堂里寻找朋友,但最终还是无济于事。

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赵香林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健健康康地生活。如同其他任何一位移民那样,她觉得,为了让儿子可以在一个崭新的国度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付出任何代价都不过分,甚至包括承认儿子患有精神疾病。

从韩国文化背景来看,“精神疾病”一词是对韩国人莫大的侮辱,这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赵香林知道儿子心有困惑,也知道他非常孤独,但直到传来儿子于当地时间4月16日枪杀弗吉尼亚理工大学32名师生的噩耗时,她才清醒地意识到,原来儿子的内心深处已变得如此扭曲,自认为很了解儿子的她其实了解得太少了。

赵香林和丈夫赵成泰、女儿赵善卿,接受了由蒂莫西·凯恩领导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调查委员会的讯问。该委员会于近日正式公布了调查报告,对赵承熙的心路历程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描述:赵承熙童年体弱多病;初、高中时代心存希望,却与频繁的心理疗法、药物治疗为伴;曾怀有成为一位知名作家的梦想;梦想破灭后,几近疯狂。

调查报告还首次披露了赵承熙家人对他的一些看法。家人看到赵承熙充满了暴力的文章时,深为震惊。一直以来,赵承熙的行为都“鬼鬼祟祟”,躲在一边,在电脑上打字,从不让家人看他写的东西。家人根本就不知道,赵承熙在大学三年级时,曾一度被送进一家精神病治疗机构,并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赵承熙本人、医院以及法院从未将此事告诉过他们。赵承熙的父母对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调查委员会说:“倘若我们知道这件事,我们会将他接回家,让他休学一个学期,观察一下情况再说。但是,我们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

2.当不成作家,他的心灵开始扭曲

时至今日,对于这起校园枪击案,赵承熙的家人惟一一次公开表态是在悲剧发生的几天后发表的一份深表自责与懊悔的声明:“我们永远无法想像,他会做出如此暴力的事情。”

自今年4月发生校园枪击案之后,赵承熙的家人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赵承熙的姐姐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本来已与国务院签了合同,到那里供职,但如今已辞职回家。

赵承熙家人请的律师韦德·史密斯,安排他们一家人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调查委员会见面,接受了长达3个小时的讯问。尽管调查委员会和警方均未找到赵承熙的作案动机,不过,赵承熙的姐姐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赵承熙刚上大学时,主修商业信息技术。大学二年级时,他决定转到英语系读书,而英语是他最弱的学科之一。他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作家。

调查报告写道,赵承熙曾写过一部小说,他的老师这样描述这部小说:“有几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风格,除了内容悲惨、无聊之外。”

当年晚些时候,赵承熙的姐姐发现了一封来自出版社的退稿信,其后,她注意到弟弟更加郁郁寡欢,英语成绩从之前的B滑至D,他认为没有人欣赏他的才能,变得更加狂躁。

3.内心封闭而痛苦

赵承熙可谓命运多舛。在韩国出生后不久即患上了百日咳,又因肺炎住院治疗。3岁时,医生对他的家人说,他的心脏有问题,检查时,医生采用了一种“侵入性程序”(invasiveprocedure)。从此之后,赵承熙再也不喜欢别人碰他。在韩国时,赵承熙身边就少有玩伴。1992年,赵承熙的父母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一家人移居美国。

但是,他们没想到,赵承熙的性格从此变得愈发内向,愈发孤僻。身边没有朋友,姐姐成了他惟一的倾诉对象。即便如此,他也从不会告诉姐姐自己的所思所想。赵善卿知道,弟弟的英语不行,讲英语时带着浓厚的口音,为此没少遭同学们的嘲笑。可每当姐姐问及此事,赵承熙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回答说:“没什么事。”

每次家中有客人来访时,话本就不多的赵承熙更是惜字如金。家人发现,与客人说话时,赵承熙竟然手心出汗,浑身发抖,有时甚至会哭出声来,只能点头表示“是”或“不是”。赵承熙的父母当时在一家干洗店工作,每个星期要工作6天,他们一开始还给赵承熙施加压力,让他大胆与别人交流。调查报告称,赵承熙的母亲鼓励他“多些勇气”,不要害怕陌生人。赵承熙上小学的时候,家人见他们的鼓励和压力不起作用,加上工作繁忙,索性决定“由着他的性子去吧”。

1997年,在赵承熙上中学前的那个暑假,按照学校的建议,家人带他到“多文化公共事业中心”接受治疗,一位临床医学家和一位心理学家为他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咨询。那位心理学家认定,赵承熙患上了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一位精神病学家告诉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调查委员会:“看到这一切,真的令人很心痛。”

每个星期,赵成泰夫妇都会轮流带着儿子去治疗。在接受艺术治疗时,治疗师让赵承熙用橡皮泥制作一间房子。结果,他制作的房子既没窗子,也没有门。治疗师对他的这幅作品解释说,这可以说明他内心有多么封闭,多么痛苦。这番话似乎说到了赵承熙的心坎里,他的双眼顿时噙满泪水。

1999年春天,赵承熙在治疗中将泥房子加以改造,结果,用泥制作了一个个令人困惑的洞穴。赵承熙还在课外作业中写道,他想要“重演科伦拜恩高中校园枪击案”。精神病学家诊断他患有“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mutism) ,即因严重的社交焦虑症,在某种条件下失语。这是一种奇怪的言语心理障碍。医生给他开了抗抑郁药帕罗西汀。一年后,鉴于赵承熙的病情有所好转,药物治疗随即停止。

4.美丽的校园变成一座监狱

在尚蒂伊维斯特菲尔德中学上学时,赵承熙因无法与同学沟通,缺乏社交能力,被要求参加一个特殊的教育项目,以帮助他迅速融入校园生活。在学校里,赵承熙以各种借口逃避班级讨论,只接受每周一次的语言疗法。在这个特殊教育项目的帮助下,赵承熙终于以3.52的年级平均分毕业。后来,他拒绝再去接受治疗。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调查委员会的报告称,赵承熙当时向父母抱怨说:“我一切正常,为何还要去那儿?”

高中毕业后,赵承熙的指导老师强烈建议他在离家较近的一所名气不大的高校上学。但赵承熙自作主张,选中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并如愿获得了录取通知书。按照惯例,他的中学档案也被送到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但里面并未提及他接受的特殊教育项目以及他的心理状况。

在大学里,赵承熙变得更加孤僻,举止异常,曾在聚会上用水果刀划破地毯,冲勒令他转班的老师吼叫。他写的东西,字里行间愈发流露出暴力倾向。

去年夏末,赵承熙的父亲走投无路,想到了教会,希望通过这条途径来帮助儿子。他和妻子跑到一座小教堂里,请教了那里的神职人员。神父告诉他们,可以使用“魔力”治好他儿子的精神问题。可是,还没有等到教堂开始治疗,暑假就结束了,赵承熙匆匆返校,错过了最后一次“心灵洗礼”的机会。

对赵承熙来说,学校是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地方了。在家里,家人比较了解他,有父母和姐姐陪伴、开导、管教。可是,进了大学,美丽的校园顿时变成了一座监狱。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承熙感觉越来越压抑,心灵越来越扭曲,校园里的教师、同学毫无道理地都成了他眼中的敌人,看到“敌人”们在校园里自由自在地学习、交友,赵承熙的心里像着了火。

在震惊全美的这起校园枪击案发生前夜,赵成泰夫妇照例给赵承熙打电话。赵承熙像以往一样,还是重复着那几句话:我很好,也不需要钱。通话结束前,赵承熙的父母说:“我们爱你。”可是,这个时候的赵承熙已经化身为一个魔鬼,他不再需要爱,不再需要任何东西,他的枪,子弹已经上膛,一场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即将上演。







欢迎光临 以琳自闭症论坛 (http://new.elimautism.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