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这些自闭症孩子在说话时,让人困扰又摸不着头绪的口语表现特质,就是非惯性语言行为(Uvb)。在自闭症学术论文集第二篇(林乃超,民90.12)中提到,非惯性口语行为的定义是指「自闭症儿童在浮现及早期语言阶段的主要表达方式,虽然组成口语表达的内容所用的语词是可以区辨的,但是在使用及互动上却违背了传统社会所接受的语言沟通惯例」(Prizant et al.,1997)。另外,非惯例性口语行为(Uvb)主要是描述有社会沟通问题者的沟通模式,其中又以自闭症者的相关研究提及较多(Prizant & Rydell,1993)。在同一篇文章中又提到非惯性语言行为主要是获得语言前的过度角色,其类型包括1.立即性仿说;2.延宕性仿说;3.固执性说话(perseverative speech);4.隐喻式语言(metaphorical language);5.不停问问题(Repetitive questioning)等(Prizant & Rydell,1993)等。
非惯性语言行为的意义
非惯性语言行为有什么沟通意义呢?我们可以从语言发展的意义和沟通功能上的意义这两方面来说。Donnellan等(1984)及Prizant与Rydell(1993)认为非惯性语言行为是个人沟通系统的一部分,它所具备的沟通功能其实与惯例性口语一样丰富,而且被视为是衔接无口语到惯例性口语表达能力间过渡的阶段 (引自Prizant et al.,1997,林乃超90.12)。但是对自闭症的儿童而言,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可能都停留在使用非惯性语言行为的阶段。很多人在知道了这一点之后常会质疑,既然如此,那么辛苦的训练自闭症孩子说话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无论再怎么努力他们都可能停留在非惯性语言行为的阶段,但是不要忘记「非惯性语言行为」是有沟通上的意义的。虽然自闭症儿童有行动意图的缺陷的可能(姜忠信.民89),但是如果对于他们使用的非惯性语言行为,多一些了解,非惯性语言行为也可以是一个有用又有效的沟通方式。